亚里士多德《诗学》阅读笔记

亚里士多德《诗学》阅读笔记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1996年。
所有权利属于作者和出版者。引用请核对原文。

这书早就读过了,一直没有整理阅读笔记。当然,还需要再读三读。
《诗学》一书,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前335年。
书中的“诗人”,指悲剧作者和史诗作者。
世所公认,《诗学》是研究故事的开山之作。

p63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李按:艺术摹仿生活。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老师提出的“摹仿”学说,得到一个很好的运用。
这句话中有两点值得我们研究通俗小说的人重视:要写行动而不是叙述;行动要引发读者的感情。

这一段文字的另外一种译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悲剧是对某种严肃、完美和宏大行为的摹仿,它借助于富有增华功能的各种语言形式,并把这种语言形式分别用于剧中的某个部分,它是以行动而不是以叙述的方式摹仿对象,通过引发痛苦和恐惧,以达到让这类感情得以净化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论诗》,崔延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649.


P64
没有行动就没有悲剧。
李按:我们同样可以说:没有行动就没有小说。


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

新手们一般在尚未熟练掌握编排情节的本领之前,即能娴熟地使用言语和塑造性格。
李按:有一些小说作者也是如此。当然,娴熟地使用语言也不容易。我见过的有这本领的人也不很多。


P65
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第三个成分是思想。第四个成分是言语。
李按:通俗小说也差不多是这样。可能有个因素要插队,这就是“题材”。


P74
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
李按:这话实在,实在得就跟“太阳落下去天很快就黑了”一样,可惜,据我所知,有一些小说作者,只想了个“起始”就动笔,根本就不在乎“中段”和“结尾”的安排。


P79
事件的结合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总体松裂和脱节。如果一个事物在整体中的出现与否都不会引起显著的差异,那么他就不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李按:有文不加点,也有情节不可加点。


P97
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当事人的品格应如上文所叙,也可以更好些,但不能更坏。
李按:这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主人公设置的指导性意见。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发现了千年万年后编织故事的人还不得不遵循的真理。

P89
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我们认为,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
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者仇敌。
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
突转和发现是情节的两个成分,第三个成分是苦难。
李按:我把“突转”叫做“预期的打破”。“发现”可以说是“发现新颖事实”,这事实可能影响人物的命运或情感。

P98
诗人则被观众的喜恶所左右,为迎合后者的意愿而写作。
李按:很多人以为这现象出现才几十年时间。呵呵,古已有之,这古嘛,还是古希腊。

P105
组织情节要注重技巧,使人即使不看演出而仅听叙述,也会对事情的结局感到悚然和产生怜悯之情。
那些用戏景展示仅是怪诞、而不是可怕的情景的诗人,只能是悲剧的门外汉。
李按:不要把怪诞当创新。


接着要讨论的是,哪些事情会让人产生畏惧和怜惜之情。此类表现互相斗争的行动必然发生在亲人之间、仇敌之间或者非亲非仇者之间。如果是仇敌对仇敌,那么除了人物所受的折磨外,无论是所做的事情,还是打算作出这种事情的企图,都不能引发怜悯。如果此类事情发生在非亲非仇者之间,情况也是一样。
李按:仇敌对仇敌,就好比是我说的“鬼子打鬼子”。

P112
刻画性格,就像组合事件一样,必须始终求其符合必然或可然的原则。
情节的解显然也应是情节本身发展的结果,而不应借“机械”的作用。

P118
现在讨论发现的种类。第一种是由标记引起的发现。由于诗人缺少才智,此种发现尽管最少艺术性,却是用得最多的。
第二种是由诗人牵强所致的发现,因而也没有多少艺术性可言。
第三种是因为回忆引起的发现,其触发因素是所见到的事物。
第四种是通过推断引出的发现。
还有一种的复合的、由观众的错误推断引起的发现。
在所有的发现中,最好的应出自事件本身。这种发现能使人吃惊,其导因是一系列按可然的原则组合起来的事件。只有此类发现不要人为的标示和项链的牵强。
李按:发现的关键是“发现新颖事实”,如果发现的事实十分突出,意义十分重要,对其方法的艺术性的要求可以稍低一些。


P125
至于故事,无论是利用现成的,还是自己编制,诗人都应先立下一个一般性大纲,然后再加入穿插,以扩充篇幅。
李按:写大纲,写大纲。盖楼之前要先设计,出蓝图,做沙盘,然后再开工。否则,要么是楼歪歪,要么是楼脆脆,要么是联排狗窝。

P131
一部悲剧由结和解构成。剧外事件,经常再加上一些剧内事件,组成结,其余的剧内事件则构成解。所谓结,始于最初的部分,止于人物即将转入顺境或逆境的前一刻;所谓解,始于变化的开始,止于剧终。
许多诗人善结不善解,这是不够的;诗人应该谙熟贯通二者的门道。
诗人应该记住我们说过多次的话,写悲剧不要套用史诗的结构。所谓“史诗的结构”,指包容很多情节的结构。
李按:海明威说,一切蹩脚的作者都喜欢史诗式写法。
有很多小说作者也是善结不善解。搞得虎头蛇尾,让人大失所望。

P150
创新词即诗人自己创造,一般人从来不用的词。
李按:每年都会出现很多创新词,只有不到1%的创新词生命力超过1年。大部分创新是“生造”。

P156
言语的美在于明晰而不至流于平庸。用普通词组成的言语最明晰,但却显得平淡无奇。使用奇异词可使言语显得华丽并摆脱生活用语的一般化。所谓“奇异词”,指外来词、隐喻词、延伸词以及任何不同于普通用语的词。但是,假如有人完全用这些词汇写作,他写出的不是谜语,便是粗劣难懂的歪诗。
使用所有类型的奇异词都要注意分寸,因为若是为了逗人发笑而不恰当地使用隐喻词、外来词和其他类型的奇异词,其结果也同样会让人觉得荒唐。
最重要的是要善于使用隐喻词。惟独在这一点上,诗家不能领教于人。
李按:“技术”是可以通过训练学会的东西。“艺术”就是不能教的东西,只能靠领悟、意会、参详。不过我一贯以为,没有技术就没有艺术。任何高级艺术,都饱含大量而复杂的技术。


P280。下面这3句不是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是注译者陈中梅的解释。
在公元前五至四世纪……政府鼓励公民观剧,对荷包羞涩者,还常常给予必要的资助。
李按:在这一点上,我政府最有古希腊精神。

一部作品之所以被誉为杰作,是因为它具体地体现了一些可供人分析、总结、参考和借鉴的东西。
李按:这是悲剧制作者和研究者从理性的角度看。悲剧的消费者则非是。

诗人的工作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技术性的,写诗需要用到大量的本行知识。既然写诗是有章可循的,诗人就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李按:我们只谈技术,有些人就以为我们不懂艺术。我知道,莎士比亚没有读过《诗学》,也写出了最伟大的悲剧。我也知道,人类历史上,像莎士比亚这样的天才,可能也就只有莫扎特、林肯等寥寥数人而已。


撒花,艾默妹妹快来,又来了一位稀饭诗歌滴摔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p63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李按:艺术摹仿生活。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老师提出的“摹仿”学说,得到一个很好的运用。
这句话中有两点值得我们研究通俗小说的人重视:要写行动而不是叙述;行动要引发读者的感情。

这一段文字的另外一种译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悲剧是对某种严肃、完美和宏大行为的摹仿,它借助于富有增华功能的各种语言形式,并把这种语言形式分别用于剧中的某个部分,它是以行动而不是以叙述的方式摹仿对象,通过引发痛苦和恐惧,以达到让这类感情得以净化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论诗》,崔延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649
-------------------------------------------------------------------------------
这一句的翻译流传甚广,陈中梅的译本与罗念生的译本大致相同。人大的译本,大家见仁见智吧。

P74
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
李按:这话实在,实在得就跟“太阳落下去天很快就黑了”一样,可惜,据我所知,有一些小说作者,只想了个“起始”就动笔,根本就不在乎“中段”和“结尾”的安排。
-----------------------------------------------------------------------------------
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文艺形式相对简单,按照艾略特(似乎是)的说法,这比较有利于理论家的立论。现代小说开始和结尾变成了很复杂的事情。
BTW:古希腊悲剧和现代通俗小说,貌似没有多少可比性啊。

诗人的工作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技术性的,写诗需要用到大量的本行知识。既然写诗是有章可循的,诗人就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李按:我们只谈技术,有些人就以为我们不懂艺术。我知道,莎士比亚没有读过《诗学》,也写出了最伟大的悲剧。我也知道,人类历史上,像莎士比亚这样的天才,可能也就只有莫扎特、林肯等寥寥数人而已。
--------------------------------------------------------------------
莎士比亚读书少,倒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莎翁当然并非完全不读书,这个问题大概很难考证,不过他不懂拉丁语和希腊语大概是真的。

To平平:《诗学》其实是一个和文艺学差不多宽泛的概念。
本帖最后由 新青年 于 2011-1-28 11:07 编辑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模仿”,同柏拉图不同。柏拉图说现实是理念的影子,模仿现实的艺术是理念的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是不真实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感性的现实本身是真实的,模仿现实的艺术也是真实的。虽然亚里士多德跟柏拉图学习20多年,但这期间,他也是对柏拉图进行批判的,所以,才有后来的名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如去如来  来去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