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指方舟子的这句话“韩寒参赛作品《求医》的作者的身份,更像是1977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因肝炎退学的韩仁均(韩寒之父)。”其中“作者的身份”不是“明指”而是“直指”。

其实,方舟子“代笔”这个说法就有嫌“武断”。就上句而言,说到病状和病感是韩父又过的病症的临床表现或体验即可。当然是技巧性质的,但除非有确切证据,否则,韩父作为非名人,受到一般民事法则的保护。李大苗 发表于 2012-2-1 21:55
1、这里的“明指”就是“直指”吧?
2、“代笔”或“团队”的说法早在韩寒成名时,就有所提及,只是不如今天这么沸腾。具体到方舟子对《求医》里病症的质疑,我也认为失之轻率。我也承认,韩父作为普通人,的确应该受到保护,但由于他跟韩寒事件的相关度极高,在韩寒受到质疑时,已经无法绕过,绕过他,质疑就无法展开。就好比克林顿的性丑闻案,无法绕过理应受到隐私保护的莱温斯基。区别是,后者证据确凿,前者仅处于质疑阶段。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我们的看法大致相似。

唯有的区别在于,莱温斯基先向自己的友人透露这些事情的,并由此而泄露出来。所以,莱温斯基就有了作证的义务。就记忆而言,好像她那位“友人”,为之也受到巨大的道德谴责。

就韩寒一事,韩父本可以保持沉默,而他随性动言,当然会导致引火烧身。

我还是以为“代笔”是极端的说法,近乎可以理解为全部的文作和文作的全部文字的全面覆盖性的定义。在“团队”的语义下,也即背后有个创意的团队,类似“创作室”的东西,那么,哪怕还有人润色把关,韩寒应当算是“执笔”。

倘若“代笔”一说成立,那么,韩寒倒有可能是“创意人”,这倒与方舟子所质疑的相悖。
就目前的证据而言,说是“代笔”,恐怕很难下明确的定论。但是小韩当时写作受到身边人(包括父亲)的启发、指点、甚至修改,也恐怕是毫无疑义的。

这有什么不应该吗?没有。问题是他最初的反应有些过火,并且祭出大额悬赏,让人觉得诧异,也觉得其中不太寻常。——这是他缺乏人生历练,还是故意虚张声势,或是被确实击中要害,这除了天知道,就是他自己知道了。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方舟子在为各位看客服务,通过揭露事实真相,满足各位看客的好奇心和窥私癖;但是同时也在警告:各种成功如果没有诚实和正直的支持,那很可能会昙花一现。
有命自天,而俟之以义,人之所助,天之所祐。——王夫之《读通鉴论》


关于韩寒的文章不是他自己写的,方已经给了大量证据。用你的话来说,你可以具体指出哪一条证据不合理,但你不能说人家没有证据。
晓梦 发表于 2012-2-2 07:38
拜托你先搞清楚何为证据,证据就是铁板钉钉的事实,方的“证据”就是他认为不可能的事就不可能,韩的文笔老成,所以不可能是17岁的人写的,韩写求医看病,方就认为体育好的韩寒不可能有此经历,只能是生肝炎的韩父的经历,诸如此类的搞笑“证据”太多了。要我相信方的所谓“证据”,我会觉得这是对我智商的严重侮辱。
就直指韩仁均(早晨上班前急急忙忙,打错成韩均仁)是韩寒十四年前的代笔的“结论”而言,方舟子不仅是过了,更是有造谣构陷的嫌疑了。十四年前的韩家父子关系是很微妙的,但是有一点却是这对父子共同的,那就是两人都要面对被退学,韩仁均还是再次:再次面对儿子被退学。对于儿子的被退学,韩均仁肯定有一个接受不了到只能面对过程,只要粗略读过《儿子韩寒》的相关章节,就可以知道从韩寒读初中开始,韩家每个周末都可能是在父(母)子关系相当紧张中度过的,其间还发生过韩仁均冲到学校把儿子暴打一顿的事情,也发生过韩寒周末回家因为读书不好,被母亲责骂,吵了起来,最后,母亲要儿子滚出去,而韩寒就滚了出去。这么紧张的父子母子关系,到底为了什么才形成的呢?很简单,就是韩寒不好好读书,考试不及格,还自以为是。写于韩寒成名之后的《儿子韩寒》肯定有不少隐没之笔,但是,父亲当众暴打儿子,以及周末母亲将回家度周末的儿子赶出去这两个“极端事件”还是记了下来。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会发生这两件“极端事件”?大概很少会有人联想到韩均仁当年被退学的惨痛记忆的吧?而对于韩均仁来讲,自己大学因病没有读成的人生缺憾,是有一个希望补齐的愿望的,通过谁?只有自己的儿子能够让他寄予这个希望了。
韩寒一再开红灯不及格,这就造成了韩家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升级,一直到逆反的韩寒终于造成自己被退学这么一个不幸发生,韩母悲叹从此怎么出去见人。这时,韩均仁反倒做出一起想开的姿态,和儿子冷静面对这么一个结局。韩均仁的确不容易啊,自己当年因病退学,儿子在十七岁因不及格退学,应该说,他一直是在希望儿子能圆自己读大学的梦,但是,儿子就是这么忤逆自己的心愿,事已至此,心灰意冷到了极点,儿子还是要帮的,这就是到了儿子终于被退学,韩均仁反倒冷静了。
但是说造成韩寒退学的罪魁祸首是上课写作以及课余写作,这一点应该是可以成立的,以韩寒半瓶子水的能量,韩寒不可能一边写作一边及格。造成韩寒这么走上被退学之路的最大原因,是写作,在这么一个把韩寒送上被退学之路的过程中,韩均仁是不是可能抛开自己当年被退学的沉痛记忆和希望儿子圆了自己读大学的梦,一再参与其间,最后造成儿子也被退学呢?方舟子根据他的“文学批评”认为这是可能的,对于这么一个因为自己退学,而不愿意儿子也被退学的父亲,方舟子宁愿相信他的文学批评,也不愿相信实际中的韩均仁为了儿子不好好上学可以当众暴打儿子,编造出韩均仁就是代笔的“结论”。然而,在我看来,仅从韩均仁最不愿意见到儿子被退学这么一个非常平常,但对韩均仁又有一层特殊的意义的乞愿里,就很难联想到他会是一个代笔,因为他一次次被学校叫去处理儿子闹出来的事,即使刻意隐没,在把它们写进《儿子韩寒》的时候,还是没法隐去那些尴尬,为什么尴尬呢?还是儿子没有能读好书,而他忍不住在学校当众暴打儿子,内心深处还应该有一个气儿子不能圆自己的大学梦的因素吧。
现在,方舟子却在说一个韩均仁做儿子的代笔的传说,这无异于把韩均仁说成是让儿子最终退学的同谋。韩家在父子退学上隐痛,方舟子是不能理解的,同样,对于这对父子在造成韩寒重蹈“父”辙的写作上,都有着一分难言的隐痛,也是不能理解的,而恰恰是因为每到提起这些写作,韩家父子都可能再次被触到痛处,才造成了前言不搭后语,造成了闪烁其词,语焉不详,说到底,他们被问到了一个强己所难、还是充满了难言之隐的问题——诸如三重门是怎么写出来的等等,同是有着爱面子的缺点的父子面对同一份难言之隐,怎么应对,说来还真的可能是取决于当时各人的心情,这个属于“一隐各表”的被强己所难,要他们所表的像串过供一样的一致反倒不正常了。
总而言之,我从韩均仁退学的经历,看到了造成韩寒也被退学的写作之不可能是韩均仁代笔,作为韩寒的父亲,他最不可能做的,就是帮着儿子重蹈父辙,《儿子韩寒》说到作者韩均仁不知道儿子韩寒写小说,事后才知道,这是完全可信的。由此引开,韩均仁希望儿子圆自己的大学梦,作为一个推论,从韩寒上初中起,因为读书不好尔和父母关系紧张来看,也是应该成立的。由这个推论来推测韩均仁参与韩寒写作的代笔的可能性,我认为应该是基本不存在的。既然为十四年前的韩寒唯一可能作代笔只有韩均仁,既然韩均仁不可能做这个代笔,那么十四年以上的署名韩寒的写作,最大的可能就是韩寒自己的。
今天,我就是高瑜
梦子兄的推理合情又合理,顶顶顶~y^o^y~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
137# qfwfq

之前的推论只能给予你个人的理解,【才造成了前言不搭后语,造成了闪烁其词,语焉不详,说到底,他们被问到了一个强己所难、还是充满了难言之隐的问题——诸如三重门是怎么写出来的等等,同是有着爱面子的缺点的父子面对同一份难言之隐,怎么应对,说来还真的可能是取决于当时各人的心情,这个属于“一隐各表”的被强己所难,要他们所表的像串过供一样的一致反倒不正常了。】这句才是关键,只有有这句就有其他怀疑的可能
梦子在136喽也作了个推论。用推论来反驳方舟子的推论是可以的,因为我们除了根据已经看到的各种文字和了解到的背景来作一些自己认为合理的推论,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我注意到,梦子一再提到韩仁均被退学锁造成的心灵创伤,而这个创伤恰恰对他后来对待儿子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前有朋友特别反感麦田对创伤的推测,现在看来,这样推测的不仅仅是麦田一个人。

但是这个创伤的影响会导致言行的什么走向?方舟子和梦子这二子的看法基本相反,但还不足以驳倒对方。我个人倾向于认为,父亲在看到二子已经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大学梦想的时候,或者准确说,是看到通过正常的高考之路不能完成梦想的时候,他选择了“创作”这条捷径,事实上,当年新概念作文大赛于多家大学是有协议的,即部分获奖者可以直接上大学的——似乎是后来几届才取消了这个政策。就是说,父亲应该是看到了这条捷径的可行性,所以即便是迫不得已也只能是积极主动地支持儿子的创作了——用什么办法支持?现在的质疑中就包括了这个内容——所以,父亲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做了儿子被威胁退学的同谋,这个,是说得通的。
本帖最后由 施国英 于 2012-2-2 11:27 编辑
135# 施国英

打个比方说,如果有个80后城里长大的孩子写这么一段:“我对着灯下一本摊开的书,在书桌前坐了若干时候。我说若干时候,因为我手边没有一样可以计算时间的东西。我只知道我坐下来时,夜色刚刚落到窗外马路上;我只知道我坐下来时,门前还有自行车的铃声”。要是有人认为该文笔老成所以不可能是14岁的人写的,那可以算搞笑,也不会有人支持。

但是,如果那个孩子写的是:“我对着一盏油灯和一本摊开的书,在书桌前坐了若干时候。我说若干时候,因为我手边没有一样可以计算时间的东西。我只知道我坐下来时,夜色刚刚落到窗外马路上;我只知道我坐下来时,门前还有人力车的铃声”,这时认为该文不是80后14岁孩子写的就比较合理。因为现在的孩子不会写出“油灯”“人力车”。

那个“油灯”“人力车”就可以算证据。它出现在文中是铁板钉钉的的事实,现在已经没有“油灯”“人力车”也是铁板钉钉的的事实。

晓梦 发表于 2012-2-2 10:46
哈哈,我现在的家里就有油灯,现在的许多地方也还有人力车,比如城里的观光区。

如果在汉代的文献中出现纸张的说法,那就可以证明这部文献不可能是汉代人所写,因为纸张是在宋代才发明的,早前代的人不可能知道后面的事。可方的所谓证据是逆向的,比如医院里的标语,80年代出现过,为何90年代再出现他就觉得不可能?现在有些偏僻的农村,墙上还留着60年代的毛主席万岁的标语,如果现在80后人写文章写到这个场景,他是不是也要说这篇文章不可能是80后写的,因为80后出生时毛已经死了。
问题是在韩寒因为读书不好从初中到高一,一直和家里关系紧张,这一点老童没有注意到?说韩仁均在韩寒初中时想着儿子走写作捷径,是否说得通?即使是说得通的,也没法在法庭上证实,第一,韩家父子不可能做这方面的证言,第二,方舟子基本拿不出这方面的证据,第三,留下的,就是让16、7岁的韩寒写的手稿说话。
今天,我就是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