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权:简论江苏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江苏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先导作用,全面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总书记要求江苏发挥比较优势和先导作用,这是在深刻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基础上,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为江苏发展指明的方向。现在,江苏正在努力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着力把握在全国现代化中的历史方位,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在本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先导作用是世界现代化的普遍现象。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看,现代化具有力量上的传导性、扩散性以及空间上的相对集中性,现代化不仅由先发国家逐步传递扩散到后发国家,而且在这些先发国家内部现代化也相对集中在一个区域,其起步和发力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自然、区位和人文条件优越的地带,形成一国现代化的核心区和力量中心,并带动其它相应地区的现代化。早期英国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伦敦-伯明翰-曼切斯特—利物浦,这一带是产业革命后英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集中了英国大约80%的经济总量,形成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并催生了伦敦这样的世界经济中心城市,形成了现代化的巨大张力,向欧洲、北美和世界其它地区扩散。法国的现代化先是向巴黎进行向心集聚,然后向塞纳河下游的里昂等城市扩展和集中,形成世界闻名的以巴黎-里昂为轴的大巴黎地区。德国的现代化是由重化工业起步的,现代化的制造业和城市集中在具有便利交通和丰富煤矿资源的莱茵-鲁尔地区,莱茵-鲁尔地区一度成为德国的“工业心脏”和世界首屈一指的工业区。美国东北部紧邻大西洋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这些新英格兰地区是美国最早承接英国现代化力量扩散的地区,现在已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其后美国经济重心部分向中西部转移,在上世纪早期形成匹兹堡、底特律等举世闻名的钢铁城、汽车城;在上世纪中叶开始又在紧邻太平洋沿岸的旧金山-洛杉矶、达拉斯-休斯敦等地崛起一批信息、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中心,这三大地区不仅成为体现和推动美国现代化的标志性地区,而且也是当今世界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中心。日本的现代化同样如此,加上高度紧张狭窄的国土资源空间,日本的现代化区域更是高度集中在由东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等城市联结成的太平洋沿岸一线,分布着全国80%以上的经济总量,尤其是东京被认为是集“纽约+华盛顿+硅谷+底特律”型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世界大城市,成为日本现代化发力和成功的标志性地区。
  地域辽阔的国家往往会形成首都、商都以及新兴地区组成的现代化多极驱动空间。从上述发达国家驱动现代化的区域空间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首都为核心的“单核”先导拉动型,如伦敦、巴黎、东京、首尔等,基本上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制造等中心为一体,主要形成以首都为核心的大都市圈,这一大都市圈发挥着国家中枢的重要职能,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现代化最重要的带动区域。二是由首都——商都组成的“双核”先导拉动型,这以美国的华盛顿——纽约构成的发展轴为最典型的标志。由于美国立国之初为平衡各州权利之需,华盛顿成为世界各国中少有的仅以政府行政职能为主的政治中心,而相距400多公里的纽约则发展为全美乃至世界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最大商港、最大城市,全美5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30%的总部设在纽约,纽约的一举一动都会左右全美乃至全球金融、证券和外汇市场,以及政治、教育、媒体、娱乐和时尚等。三是由非首都区的中心城市互动组成的“多核”先导拉动型,这些中心城市一般某一新兴科技或生产制造业特别发达,典型的如美国中部地区的匹兹堡、底特律是举世闻名的钢铁城、汽车城,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洛杉矶、休斯敦是世界顶尖的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集聚区,这些城市和区域由于新兴科技和产业的兴起,而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现代化新浪潮的发源地和带动区域。在非首都或非传统商都区域能够诞生新的国家现代化驱动区域,主要原因是现代化的浪潮是一轮又一轮兴起的,新的科技革命诞生或爆发有时会在非首都或商都之外的地区,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地域辽阔,适合成为现代化成果集聚、带动的城市和地带较多,如信息技术革命在上世纪70年代主要诞生在洛杉矶,形成著名的“硅谷”,美国因而能够形成多极、多区域驱动现代化的国家,而英国、日本这些地域狭窄的国家则以首都“单核”驱动型为主。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多极、多区域驱动型,江苏具有成为国家现代化先导区域的众多优越条件。中国不仅地区辽阔,而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首都北京与亚太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和香港分别相距1000多和2000多公里,空间距离相隔较远,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的流动既表现出向首都北京集聚的高度向心性,又有向上海、香港流动的明显倾向性,南京、杭州、广州等国内著名城市也具有较大吸引力,从而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和以香港、广州为核心的大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呈现出与美国一样现代化由首都、商都和其它中心城市一起多极、多区域驱动的特点。在这种发展格局下,江苏具有成为中国现代化先导区域的众多优越条件,先发特征更加明显,先导作用不断凸现:一是地理条件上的突出位置。江苏不仅自身江、海交汇,而且处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区,这一区域有上海这个著名经济城市带动,面向东海和太平洋,长江、钱塘江奔腾而过,自然和人文条件十分优越,具有与现在的世界现代化中心地区美国沿纽约-波士顿的东海岸经济带、日本沿东京-大阪经济带相类似的地缘经济特征,可以建成世界一流的经济带和城市群,成为以商都为核心、多个中心城市混合组成的现代化“多核”先导驱动地区。目前,长三角已是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是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国家已明确要求长三角地区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二是经济发展水平处在国内各省区的领先位置、国际可比的中间位置。江苏推进现代化的逻辑起点较高,目前人均GDP江苏已处在全国各省区首位,按国际比较已进入世界银行确定的上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行列,人口规模与发达国家的法国、德国等相近,公、铁、水、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世界领先的高速铁路穿境而过,经济总量已排在世界各国(地区)的前20位。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则人均GDP已达到1.3万美元左右,相当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中等偏上水平,正处在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三是部分新兴产业与发达国家处在“同发”位置。现在,江苏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期、科技创新的活跃期,特别是太阳能、风能、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生物医药技术等新兴产业与发达国家某种程度上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具有“同发优势”。各类科技创新园区建设速度正在加快,这些科技创新园区大多与国内外著名高校联合创办,园区高端人才和技术的集聚速度国内领先,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风险投资、科技金融等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创新快速发展,成为催生一批新兴技术和产业的重要载体,提升江苏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四是江苏推进现代化的路径探索位于全国前列。江苏是近代中国开启现代化的发韧地,是中国百年来探索现代化的先行区,无论是在反帝反封建运动还是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江苏努力吸纳各国先进文明成果、竭力追赶世界现代化的步伐一直处在活跃状态,民族工业的诞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兴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凝炼出的“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以及“创业创新创优”精神,为全国的全面小康建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行了先行探索,做出了样本示范。随着江苏“第二个率先”的启动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江苏将逐渐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发展赶超,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和竞争优势为特征的“先发之路”,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发力地区,发挥出更加重要的先导作用。
  江苏应努力在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动力、主体、社会进步以及特色等方面凸现先导作用,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全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化建设思想的领先。支撑起一个地区强有力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有先进的、强大的精神和思想力量。文艺复兴使欧洲冲破了中世纪的蒙昧,加之对专制王权制度的克服,使英国具备诞生工业革命的各项条件,第一个打开了世界现代化的大门;美国立国之初,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与杰斐逊为首的共和党人的思想大论战,使独立后的美国得以奠定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和联邦政府对财政金融的架构,打破了沦为英国经济殖民地的历史命运,开始加速现代化进程;德国近代以来思想家云集,在现代化启动时较早洞察了英国官方推销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竞争理论的深层动机,转而采用本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使德国迈出了走向世界工业强国的第一步。对中国来说,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和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这两次思想解放不仅重新确定了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而且深刻影响着20世纪乃至21世纪中国发展的进程。江苏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思想的启蒙和发展之地,如果说过去的现代化建设思想偏重于外源基础上的“后发追赶”,那么在新的历史阶段,需要更加侧重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立足内源发展,催生“先发跨越”的宏大思想,真正以先进的思想和战略思维指引全省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推进动力的领先。知识创新引发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引发产业革命,这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江苏的现代化建设应当发挥现有优势,着力培育1-2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催生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成果,成为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高地;推进一批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向高水平迈进,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高地;在中心城市崛起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科技城,在部分市(县)建成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园区;在重点领域、重要产业掌握一批占据制高点的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使江苏成为科技型企业家迅速成长的摇篮,本土型跨国公司迅速壮大的宝地。现代化建设主体力量的领先。人民群众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离开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现代化建设将无从谈起。江苏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加快实现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转变,重点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新兴产业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成长,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同时,高度关注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和身心健康,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促进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创造能力整体上处在国内各省区前列。现代化变革中社会进步的领先。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系统的深刻变革和全面进步,从世界各国推进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来看,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在生产力大跨越、国民普遍得益、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带来城乡分化、地区分化、群体分化乃至财富分配不均衡。为此,江苏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应当未雨绸缪,主动解决和克服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阵痛”和不适应,拓宽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增强社区居民的家园意识,在推动城乡和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建设一个大多数群众认可和满意的现代化。现代化建设特色的领先。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现代化既有共性,也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特殊性,其进程和结果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异彩纷呈,一个充分展示民族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才是具有国际、国内公认度和吸引力的现代化。江苏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貌独特,在现代化建设中尤其要善于将现代文明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敬畏自然和先人,注重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现代建筑品位,提升现代城市品质;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以及农村环境治理,促进湖泊、河道、山体等自然生态功能恢复,努力使江苏大地山、水、城、林高度协调、清新舒展,品质城市、科技园区、优美乡村高度融合、精致秀美,现代文明与优秀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光彩夺目,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值得兄弟省市借鉴参考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

    遗憾的是:江苏现在还无法拿出较多的国际品牌来,主要还是在为国际大公司做“嫁衣裳”。
    这样,在“可持续性”上就得打上一个问号。
    或许,什么时候有了不少打得出的国际名牌,有自主性的高科技产品,那时再说“中等发达地区”才可以心安理得。
ys1937先生也可以来一篇,简论昆山在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的先导作用
    也可以来一篇,简论昆山在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的先导作用
douniwan 发表于 2012-7-11 15:08
**

    谢谢。
    昆山现在确实是比较富裕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不能不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县级领导选举和提出搞自办开发区的几位老领导,特别是吴克铨先生(吴是大学本科,原在中央计委工作,下放时下放到昆山任计委副主任,正好在选举时强调要学历,于是,借了这个东风成了昆山最后一任县长和第一任市委书记)。
    个人看法,昆山现在的“好处”是:
    1、 不排外,外地来昆山的,都得到善待;
    2、 很少拆迁纠纷,市郊农村,在拆迁问题上能让利于民;
    3、 重视教育,在这里,中小学校舍都搞得不错。
    现在的问题是:
    1、 环境仍然成问题,特别是水污染,不过,实话实说,这是单独一个地方解决不了的事;
    2、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昆山现在是笔记本的重要产区,但是,这是可以搬走的,例如,薄先生在重庆也大搞特搞以后,要知道,这基本上是零和游戏。
吴克铨1932年生于吴江,高级经济师。1947年在无锡亿中银行当练习生。195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考入中南财经学院,攻读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毕业后分配至国家计委工作。1961年,任中央工作组甘肃高台组办公室负责人。1981年任昆山副县长,1984年任昆山县长。1989年9月,昆山撤县建市,任昆山第一任市长,同年11月任昆山市委书记。1991年3月,任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3年底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参加了中国新加坡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创建工作,先后任园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园区工委副书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