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原创首发]中国教育的三个根本问题

中国教育的三个根本问题

邢斌

 

引言:我虽是教育的门外汉,但受过十几年的中国教育,现在也在接触大学生,所以对中国的教育不能说是一无所知,相反对中国的教育我很关心。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与大家一起交流。

 

我觉得中国教育的问题很多,而且互相纠结在一起,如果孤立的讨论问题,很难看清问题的症结,不如通盘考虑。这样,我找出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有3个:一是对个人而言的,就是人才的选拔、评价有问题;二是对教育单位、教育者而言的,就是学校老师的评价有问题;三是对国家而言,国家到底把教育放在怎样一个位置,到底重视不重视教育。

 

一、人才的选拔、评价

 

       人才的选拔和评价,包括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考、研究生考试、进入单位后职称考试、评职称等一系列选拔和评价。这些选拔和评价是指挥棒,使人们迎合着指挥棒转。如果指挥棒是正确的,那没有问题。可是现在指挥棒恰恰存在很大问题,这就具有极大的危害。

       职称考试要考英语、计算机,谁都知道这不合理,前两年新华社在职称英语考试结束后发表文章,对此批评。结果一些专业可以不考英语了,有了一点进步,但是没有大的改革。高考、中考,问题累累,大家都知道,说了很多年,但是变化也不大。今年总算在复旦、交大身上看到了希望。

       这些问题甚至蔓延到了社会,国内一些企事业用人单位傻乎乎也要看竞聘者六级、计算机的证书,事实上根本用不上。

指挥棒不改,下面的问题没法解决,即使有开明的老师,家长也会不同意,学生也会不支持。甚至会造成“劣胜优汰”的局面!

 

二、学校老师的评价

 

       对学校和老师的评价,直接影响了学校和老师的行为。现在,学校和老师的行为是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所以,官员定下的评价标准是指挥棒。这里同样也有很多问题,关键是只看数字,不作具体调查研究;不对学生负责。

 

三、国家对教育重视吗

 

我们的国家,对教育到底重视吗?我感觉不重视,口头重视,事实上未必。为什么4%的投入至今未达到?当然,人们会有种种理由,或者说是借口。如果是这样,恰恰说明他们是把教育的重要性放在了这些借口、这些理由之后了。

教育到底重要不重要?我想,德育搞不好,培养出来的将是贪官、奸商、小市民,高科技人才将往国外跑;智育搞不好,中国没有创新的人才,将永远为别人打工,没有前途,别看这几年挺风光。教育怎么不重要?!问题是教育的效果不是一天二天看得出来,当官的急功近利,只看眼前的事。不知道现在对官员的考核指标里,教育有没有放进去。(这还牵涉到评价,关键要有合理的评价)

国家对教育重视不重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听取民意,从善如流,进行改革。当然,这也是牵涉到很多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具体说教育部有没有管该管的事,不管不该管的事。该管的事没管好:义务教育、教育乱收费等。不该管的事瞎管:对高校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应该取消而没有取消显然是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对教育的垄断等。

 

这些问题盘根错节,必须一起改革,才能有效。首先是教育部门的改革,哪些该管,哪些该放给市场。该管的要管好,投入要到位。同样,人事部门也要改革。从根本问题着手,相信能看到中国教育的曙光。最后还要说一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这些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大进步,也蕴涵着教育改革的可能。

 

 

匆匆于2006729星期六

    看了邢先生的三个问题,很受启发。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前两个问题都是评价问题,这也是教育界很多人的看法,但我觉得“评价”很容易被误解。人们通常是在选拔机制的意义上谈评价,而忽略了评价标准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而这才是评价的核心问题,但是我以自己的专业眼光看,我认为这不是评价本身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有一本新出现的书,我们请大家来评价它写得好还是不好。但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我们为了统一评价尺度,就拟定了一套标准,并要求大家都根据这个标准来评。于是发生这样的事,有的人不懂我们提出的标准,他不懂所以不参与评价。有的人误解了我们的评价标准,他参与了,但他的评价意见是用一种误解的方式表达的,而这影响了最终的评价结果。还有一些完全看懂了我们的标准,但是他们不接受,他们问,你根据什么制定这些标准?这时我们就要跟他讲道理,说我们为什么这样认为,于是发生了争论,因为他们说:我不能接受你的那些道理,我们有我们的道理;另外,你们用来建立标准的那些道理,并不属于你们的专业,在这方面我们比你们更强。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学科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这是最起码的一条。就拿评职称来说吧,不同的学科都要考外语、计算机,就不合理。而且,大学毕业前要通过英语四六级,考研要考英语,升职称还要考英语,不同的需求都一样,这也不合理。

当年制定政策的人真是混蛋。

现在改革还改不掉,这里肯定有利益在。

以人为本,一个人从小到大成为一个人才真不容易,所以人才的评价选拔我们真要认真研究。就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中文系的,研究中文系的方法。数学系的,研究数学系的方法。我们中医,研究中医的方法。即使中医里面,从事临床的、从事科研的,评价方法又该细细分别,细细研究。

弱弱的问个问题哈,现在的所谓高校里为什么不像中学里一样,实行淘汰制?前几年本科生就业机遇好,进了单位,但授课能力、科研水平明显不如刚毕业的研究生(虽然研究生也不咋滴),但因为没有优胜劣汰的机制,致使水平不高的占着位子,而专业人才又无位置可安放。毕业即失业。

边走边唱所说的,我没看明白。

您说“前几年本科生”,“明显不如刚毕业的研究生”。“刚毕业的研究生”,您指的是这几年刚毕业的研究生吗?

    现在的研究生水平是很糟糕的,这已经不是秘密,但也不能怪他们,要怪就怪我们现在的这套教育制度,当然更糟糕的是现在的招生制度以及就业或分配制度。

    赞同邢先生3楼的一个观点,不同学科应该有不同的学术标准和人才标准。

    另外,英语四六级考试确实造就出了一个产业,除了课本外,更赚钱的是视听器材、语音室。《大学英语》隔几年就要换一套版本,每次换版本都有一批人发财,为了让学生达标,高校不惜一切代价添置语音设备,修建语音室。这些成本最终是要让学生来承担的。可以说,英语四六级已经成了现在高等教育最大的毒瘤,而其背后有没有隐藏经济腐败?这个我不敢说,但江苏省反贪局不仅前查出,有几十所高校负责购买教材的干部涉嫌拿回扣,数额惊人。有些人被查到后甚至理直气壮地说:一直都是这个规矩!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回邢斌先生:我没说太明白。我主要说的是地方院校里的情况,本科生学历的教师主要指是02、03年毕业的,那几年本科生毕业进地方一般性的高等院校还是比较多的,研究生主要指05、06年的毕业生吧。就我所在的学校来看,我认为04年是分水岭,在此之前,研究生招不来,只好进本科生。之后,则是位置已满或者空缺很有限,看着那一摞摞的研究生应聘简历,慨叹啊!而事实上,从眼界、知识积累、授课水平上来看,我认为这些研究生水平还是明显高于早其两年毕业的本科生的,无奈,岗位有限。所以,我认为大学里也应该实行淘汰制,竞聘上岗。

不仅如此,我还见过有的副教授拿着发黄的教案去上课的,虽然没亲耳去听讲,但对其授课水平是持一定的怀疑态度的,针对此,也应该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

边走边唱提出问题的一点想法——

本科生学历的教师主要指是02、03年毕业的,研究生主要指05、06年的毕业生吧——那其实,是同一拨人,只不过有的02、03年毕业了,有的继续读研,到05、06年毕业。对这些人的区别,我没感觉出来。我倒觉得这些研究生也不行,因为他们读研动机并非为求知,并非为研究,只是为了今后找工作,所以不要指望他们多读了3年能有什么进步。而且现在研究生导师水平如此,师生水平都差,过了3年还是差。

进一步要说的是,我原则上同意淘汰制,竞聘上岗。因为即使是现在的教授,不怎么样的都很多。但是关键是如何设立淘汰的标准,不能急功近利,要给大学教师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两者其实是有些矛盾的。诸位看有何好办法。我看又得借鉴外国的办法了。

    同一个年龄段,我想还是研究生的水平要好于本科生吧,我前面说现在的研究生水平较差,是和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研究生,有没有20年前的本科生水平高也是值得怀疑的。

    不过,边版说到高校应该引入竞争机制,我认为这很重要。目前国内一流大学,教师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竞争的方向有问题,但竞争确实是激烈的),二流、三流乃至不入流的大学,之所以会有不少低水平的教师,一是历史原因,二是没有竞争机制或竞争机制没有发挥作用。 但引入竞争机制能不能淘汰低水平的高校教师?这一点我表示怀疑。我的看法是,在基本生存受到威胁时,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即知识分子和普通工人在这一点上是没有差别的。说句不好听的,知识分子的生存能力还不如工人。工人下岗了,只要他还有力气,他会找各种办法去谋生,知识分子就难了,既要面子,又干不了体力活。所以,从这方面来看,高校会不会为了解决现在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而引入竞争机制去淘汰那些不称职的大学教师,我表示怀疑。此其一。其二。前面说,现在的研究生水平并不高,如果引进研究生并不比淘汰下去的老教师强多少,那么从管理角度讲,有没有必要花那么大的代价也是要好好盘算一下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31 13:24:53编辑过]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再次声明,我是门外汉,下面说的未必符合事实。

我觉得美国的制度很好。大学老师全部是博士毕业,关键是他们那里的博士过硬,不象我们这里博士水平不怎么样的多的是。据说他们那里的博士甚至要9年才能毕业,9年的漫长岁月对他是否真的原意搞学术是个考验。毕业出来质量很高。我们这里,读博士只是为了找个根好的工作,这种动机下,他会真心花费时间在学术上吗?

我知道在美国,学士也有做牛教授的,不知楼上如何评论?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看来psyzjs没有看懂我的意思。

我支持“大学老师全部是博士毕业”的前提是“关键是他们那里的博士过硬”,在这个前提下,可以看重一个人的学历。如果人才的选拔、评价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学历与实际能力严重不符合,当然不能看重外部条件如学历,而应该直接看一人的实际表现从而观察他的实际能力。

当然,我说了我是门外汉,承psyzjs指教,我现在知道“在美国,学士也有做牛教授的”,那很好啊,正说明美国的制度好,大部分用博士当教授,也不遗漏有真本事的学士。这更令中国教育界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