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琐事(二)

北大琐事(二)

 

女儿的朋友跟女儿一样,进北大后一直不快乐,那些照本宣科的课程令她厌烦,远不如瞪眼睛看电视里的动画片有趣。

读到大学二年级,她已公然开始逃学。看她二流子越耍越没边儿,她母亲决定让她申请去美国读书。

由于女儿们的关系,我们也成为了朋友。那母亲对我讲,现在不兴插队了,叫小妮子去“洋插队”,受受罪,明白生活的艰辛。

这些皇城根下的小公主平日娇纵惯了,对出国的态度也矛盾。若能到国外看看,长见识,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课程;可从此便要独立生活,远离故土与父母的庇护,想想都不寒而栗。因此,她采取听天由命、不作为的消极态度,除用外文填些申请表格,其它统统由母亲去策划与奔波。

那母亲事后对我说,申请手续之繁杂简直可用“恐怖”二字形容。找人、盖公章、交费等事不需提了,在中国走手续的过程原本不易。与教职员打交道,没少看到一张张橡皮脸,莫说给予通融了,能省事的都让你多跑几趟。

她这人爱迷路,去过的地方记不住,更别说得绕着偌大的北大校园兜圈圈。犹如在一座迷宫,绕两三下便迷糊了,而她在迷宫里起码转悠过近二十次。

说起问路,年轻的学生稍好,有指路的,有指错的,好歹基本理你。年纪大些的就有些难办。你问,请问到某某地方怎么走,人家不抬头。心想,不礼貌了,怎么不叫人家老师呢!赶紧补一句,老师,某某地方在哪里?人家翻翻卫生球眼,走远了。搞得你只有发愣,这些可能是老师的人物,干吗见谁都一脸官司?

最麻烦的居然是推荐信。要求必须由两位教过的老师写。一位美国来的外教很痛快地答应了。另一位她女儿立刻想到了某老先生。根据老先生的年纪,论资排辈也该是教授级别,她女儿闹不机密,她没兴趣打探这些。这门课她在全班学得最好,逻辑推理,既然成绩优秀,老师必定该待见的。孰料老先生听到要求后,冷冷一笑,扬长而去。去了也就去了,以后每逢上课造句,他都要给学生出讽刺女儿的句子,说某学生异想天开,想要出国之类。幸亏从幼儿园起,她女儿就因不守纪律屡受指责,习惯了,心理承受力强。要说老先生出于拳拳爱国之心却未必,他的两个子女均在美国扎根。

万般无奈,她只有走后门,设法找到女儿的系主任。朝里有人好做官,谁料不想做官,区区一封推荐信也逼人走后门!她感叹说,那些没有后门的怎么办?

她跟系主任聊起老先生的刁难,主任笑说,也能理解,我们最恨半途走掉的学生。这么好的学校,白白浪费一个名额,那么多人想进来都进不来!她一想也是,气顺了。

最近她告诉我,女儿又在美国办转学,吸取在北大的教训,不敢张扬,一直秘密进行,但教务处却瞒不过。

几星期前,教务主任竟将电话打到她打工的律师事务所,恳劝她不要转学,并主动提出给她每年五千美金的奖学金。女儿一激动,差点答应下来。受宠若惊啊,想转学还能得奖学金,美国法学院的奖学金可是最难拿的!和她一起打工的学生教她,在美国这太普遍了,对待想转学的好学生,一向都用这法子拉拢。还告诉她,若你真不想转了,要会讨价还价,一定让校方提高奖学金的数目。她女儿又学了一手。

美国不同的地方还多,学生能同时选择许多学校,浪费名额属于正常现象,有做替补的,叫做列入等候名单。真有空额了,学校最后还给人补报机会。补报的学校不理想,还有转学机会……总之,对学生来说,机会多多,决不会一场高考定乾坤的。

叫她特别感慨的是那里教职员对待学生的态度,和善许多,也人性化得多。潜移默化,这对学生也是一种以身作则的教育与感染吧?这当然不是由地域和人种决定的,而是由制度决定的。

近日报载,香港大学挖走了北大的两位高考状元,北大说,这不是一种公平竞争,因为北大是统一计划招生。又是老生常谈,两个名额浪费掉了。

高等教育实行义务教育当然不现实,但实行高等教育产业化,也不能光想着从普通老百姓的腰包里掏钱,相应的配套制度与措施应尽快跟上。

所说的事与“北大琐事”已经关系不大了。

北大的老师现在这么差吗?不可想象问路对方竟然不理。

北大之大,在于兼容并包,所以北大里什么鸟都有。毫无疑问,作者的女儿在北大很不爽,以至于作者看北大也很不爽。

ID已送人

呵呵……在这个园子里待过十几个春秋了,越来越喜欢。

北大没有说好的人说得那么好,也没有说不好的人说得那么不好。北大就是北大,与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有其美好的一面,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只是在我眼里,尽管看到这样那样的不好,留在心里的却都是她的好,也希望她会更好。

记得当年同处一室的既有家庭殷实的高官子女,也有如我等普通甚至贫穷家庭出来的。大家彼此之间相处融洽,即使有磕磕碰碰的,也不会上升到什么出身背景不同、歧视什么等高度上去;在路上常能碰到大名鼎鼎的学者,跟他们打招呼,也都很谦卑的样子;在北大问路,也不会如这般地碰钉子,至少我还常常把人带到他想去的地方;现在本科就出国的还是少数,一般也是本科毕业后再出国;即使有在读期间出国的,学院一般也尊重其本人选择,不会阻扰;而且,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园子里,无论你想做什么,只要不侵害他人的权利,即使再惊世骇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不会有多大的阻力,因为他人懂得尊重你的自由。在这个园子里,没有人会来特意管教你,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自己。

相信作者笔下的现象也非北大一家所特有,只是人们总觉得北大不该如此,毕竟聚集了这么多人的仰慕和赞誉。所以无非是希望北大能够更好一些。

深潭滩边戏流水,常把虾米当龙王。

支持韧苇JJ的话。虽然北大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作为一面旗帜倒于微风,试问海内还有什么朝气可言?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我确实希望北大能越来越好,它曾经是我心中的一面旗帜.其实,每当看到清华排在北大之前时,我都会有些难过.

诸位的批评有道理,可能和我这一生的经历有关,我常常是看黑暗多,看光明少.许多人都为此善意地批评过我,说我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边缘化.

虽然我在心理学有关问题上和BZ有很大相左之处,但楼上地话还算中肯。

我在香港的时候就碰到一些。。。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