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非当倒贴的保镖与保姆?

是否非当倒贴的保镖兼保姆?

 

快到开学的时间。

听北京某电视台新闻报导,今年时兴考到外地上学的孩子找伴儿。有一家长发言,尽管他已决定送考入外地大学的孩子去上学,还是愿意给他(她)找个同时考进那所学校的,两个孩子一起去,不孤独。

找伴儿我不反对,人生地不熟的有个伴比一个人好。我却感慨于家长也跟着去。不辞辛苦,不吝路费,争着当保镖兼保姆。都上十二年学了,孩子一般也该十八岁或近十八了,算成年人了吧,总之该付法律责任了。可在我们家长眼里,他们永远是孩子,长不大,胸前似乎系着围嘴,除不再捧着奶瓶喝水,不再用小勺给喂饭,仿佛离了大人这根拐棍什么也不会,也不敢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这社会多乱啊,出事儿怎么办!

我家附近的学校是景山学校,每到放学之时,准被黑压压的人群与车辆塞满,都是接孩子的,常有道路堵塞的情况。学校著名,先富起来的一群也多,几乎一水儿好车,喇叭牛气哄哄地叫,有时就上了人行道。被挡的有的不满地开骂,有的推着自行车惊恐躲避……乱糟糟活像地道的自由市场。

每到中考、高考,家长们更是伸着脖子,在校门外焦急地等。仿佛谁不去长等,谁就是不合格的家长,甚至是黑心后娘似的。别说孩子不理解,就是同事亲戚也会指责。

从上学那天起,检查作业,默写生字就应当是家长的责任,谁不干,谁挨骂,孩子也没好下场。

总之,孩子一旦出生,直到进入社会,似乎倒贴的保姆兼保镖就义不容辞当上了,当得心安理得,无怨无悔,前赴后继。谁家有了孩子,似乎家里就必得有一方为孩子做牺牲,天经地义。

这应当算目前中国的一大特色了。自有了独生子女政策,眼见这特色一天天发扬光大。政策是从改革开放实行的,但独生子女这一现象从古至今便有,当然远没有今天这么普遍,孩子也远没有现在这么金贵,这么当特殊材料来教养。我听说过孟母择邻的故事,孟母似乎是个寡妇,也只有这一个儿子,还生在战乱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历史学得不好,没有考证过孟子的实际情况。天天堵校门,给孩子作业签字、默写生字……我认为不值得当故事流传,只能作为社会现象研究。

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身后总有一双眼睛盯着,虽是吃喝不愁,是否有些像坐高级班房,最多也就后头有跟班、出来放风的待遇,能不心烦?无怪乎独生子女大多脾气也跟着年龄长!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要说道德品德的培养,恐怕连动手能力也会萎缩。我又想起《大林和小林的故事》。原本一对双胞胎,在温柔富贵乡长大的大林,竟连正常吃饭都不会,最后只能以饿死收场。这当然是夸张,夸张的背后却揭示了一个真理,孩子是需要放手历练的。难道非要等他们进入社会之后,付出高昂的学费,经过恶补之后再茁壮成长吗?

 

    20年前,教育学者预测独生政策的后果将很令人担心,现在看来是可怕。不过,20年前做预测的教育学者没有想到,制造这种可怕后果的不独是家长,还有教育工作者自己。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今天的独生子女,大体上是这样一代人:能力不大,脾气不小。这确实不怪他们,再过二十年,他们会集体控诉他们的保镖兼保姆的——假如他们还能控诉的话。

想起我读大学那阵子,虽然同学也来自天南海北,但我几乎没有发现有家长随从的。新生入学问题,全是由高年级学长负责指点的。

 我那宝贝女儿,我还真没认真给她当过保姆兼保镖,可她当初自己娇自己,谁让是独生子呢!还真是能力不大,脾气不小.我想起一起插队的队友,十五六岁的不少,谁娇他们?

都是计划生育惹的祸。如果允许每家生两个孩子,估计不会是今天这样。
俺是灭绝师太

社会群体的意识在左右家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