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上大学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葛剑雄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来源: 新京报

人在时空间

  我希望社会和用人单位“不要只看一张大学文凭或学位证书”,也给没有文凭却有真才实学的人一条出路。

  由于《中国青年报》有关上大学是否值得“后悔”的报道引了我的两句话,引来了一些论者的批评。例如有的评论就将我与熊丙奇一起,列为主张大学生活应该是“风花雪月”,引导学生不问功利的代表人物。老实说,我已经记不得我是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说过这两句话的,是记者采访过我,还是引用了我已经发表的言论?单独看,这两句话都没有违背我的原意,但合在一起,并造成这样的看法,至少是出于误解。

  我的第一句话“将过高的期望寄托在上大学,例如脱离农村,改善生活和提高社会地位”,是针对近年来一些人对上大学期望过高而说的。比如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只要考上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就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但毕业后往往事与愿违,如找到的工作不理想而不愿应聘,或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仅改善生活和提高社会地位的意愿化为泡影,连户口迁出农村都办不成。另一方面,社会各方面对人才作片面理解,非大学本科学历不可,甚至还得有硕士、博士学位才行。因此,如果没有大学文凭,进户口,招聘,进入“人才工程”都没门。这样就在客观上助长了学生和家长的过高期望,所以我希望社会和用人单位“不要只看一张大学文凭或学位证书”,也给没有文凭却有真才实学的人一条出路。

  到现在为止,我也不认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妥,与记者报道和目前热议的话题也没有矛盾。我从来不以为,上大学只能“风花雪月”。顺便指出,即使是从非功利的目的出发,上大学也不是“风花雪月”,而应该是“寒窗苦读”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我也不会反对上大学的功利化目的,反而希望“功利”得更合理,更有效。

  以前上大学是少数人的事,又由国家提供全部费用,包括食宿津贴,毕业后包分配,想自谋出路也不可能,工资待遇的起点完全相同。在改革开放前,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是“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怎么能容许功利性?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能放弃功利,在某些公开的旗号下同样会有各种个人目的和追求,但这些都是不能公开的。

  但现在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已经由精英化走向普及,上大学得自己负担一部分费用,上民办大学还得全部自费,毕业后得自己找工作,工资待遇相差悬殊。在社会贫富差异加大时,不同家庭对培养大学生费用的承受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既然如此,学生和家长要计算上大学的投入和产出,当作一种投资行为,也完全正常,无可厚非。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应该如实地向学生和家长说明“投入”的数量和方式,保证产出的质量。学生和家长要据此作出理性的选择,维护自己的权益,争取最大的效益。据报道,现在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上大学感到“后悔”,无非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当初的选择不当,对困难估计不足,或期望值太高,一是学校没有提供承诺的服务,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无论哪一种,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大学和学生及社会各方面认真对待。

  面对上大学功利化的现实,并不意味着不再提倡非功利化。无论为了献身科学,致力学术,提升人文,陶冶性情,还是为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德、人类尊严,总得有一部分人,或者以一部分精力献身于非功利的大学教学。但这些都应该是自愿的,或者是契约性的,与多数人的功利性可以并行不悖。

  

骨瘦如柴不是毛病,瘦的有理就成!赤身裸体不是怕热,要紧的是有风就成!裸舞真爽!
一看这“上大学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题目,就知道会是一篇好文章!
     脱离农村、改善生活、提高社会地位,这不是什么过高的期望,而是过低的期望。要说中国人没出息,首先就从大学生开始。就这点期望,还算是过高的期望了,这个民族还有救吗?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多数学生太高估自己的能力!
骨瘦如柴不是毛病,瘦的有理就成!赤身裸体不是怕热,要紧的是有风就成!裸舞真爽!

来自农村的希望脱离农村、改善生活、提高社会地位;那么来自大都市的希望脱离中国,到欧美去改善生活。

读大学一味的讲功利性的目的是有问题的。但一味讲非功利性也不现实。

所以看到“上大学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这题目,便猜会是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