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大红袍揭秘

大红袍揭秘

南强

大红袍之所以特别引人关注,不仅仅因为神话有趣,更因为始终十分神秘。它的神秘,首先在于它的稀贵。历史上的大红袍,本来就少。如今公认的大红袍,仅是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满打满算,最好的年份,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自古物以稀为贵。这么少的东西,自然也就身价百倍。民国时一斤就值64块银元,折当时大米4000斤。前几年,政府将九龙窠大红袍茶拿到市场拍卖,20克竟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茶叶单价的最高纪录!这么稀贵的茶叶,寻常百姓哪得一见,更不用说品赏了。事实上,大红袍自从它为世人所知,就一直以“贡茶”的身份而蒙着一层光环。可是,大红袍究竟是否做过“贡茶”?历史上武夷茶曾经被列为贡茶,是现在有据可查的是位于九曲溪畔的御茶园之茶,从未有过位于九龙窠的贡茶。确认大红袍的时间,最早不过1927年。而那时的中国,就连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也已退位10来年。穿龙袍的皇帝虽然没有了,可还有不穿龙袍的“皇上”啊。1927年时是孙中山,之后是蒋介石;49年以后,便是毛主席了。孙中山蒋介石是否受过大红袍不得而知。解放后崇安地方政府倒是给毛主席送过。可惜的是,毛主席并不喜欢,据说还下了专门指示,今后不要再送。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固执地认为它是受过御封的“贡茶”。既然是贡茶,那就得管好看好。据武夷山的一些人说,早在国民党时代,大红袍就有兵看守;解放初,共产党也派兵看守过;文革期间,最多时曾有一个排的兵看守。前不久,还有一篇文章,记述当年一位看守过大红袍的老兵,从北方来武夷山故地重游的动人故事。几棵小小的茶树,竟要政府派兵看守。这在中国,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就连名气比大红袍大的多的西湖龙井御封十八棵母树,还没有这种殊遇呢。其实,这也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国民党政府何时何地派兵守大红袍,未见任何史料。倒是蒋介石到过武夷山,至今天游顶上留有遗墨牌坊,也许是为了保护蒋介石安全,在九龙窠设过岗哨?解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景区包括大红袍在内的原寺产,统统划归附近的劳改农场管理。于是便常有武警在九龙窠走动。这就是派兵守茶的由来。不过,是否有兵看守,并不重要。许多年来,大红袍的的确确一直有人守着。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家人长住在那里专门看管。平时有人不用说,采摘制作时,茶叶局的领导必定亲自到场监督;制好的茶叶,必须专人保管,使用时,每一片茶叶都必须县长批准。原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长陈德华回忆,1964年,有位在省茶科所工作的同学来要大红袍茶苗,是拿了省领导的批条才准许剪走5根穗条的。而他,因为没有领导批准,就只能站在远处眼巴巴的看着!这样严密的管理几棵茶树,恐怕又可以创造一个中国吉尼斯纪录了,大红袍能不神秘吗?

3345~5432~1123~3.22-~3345~5432~1123~2.11-~2231~......

[转帖]

大红袍名列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首,从清咸丰年间(1851年)被当地茶农尊为“茶王”,一个半世纪以来盛名不衰,享誉中外,传说颇多。大红袍的母树生长在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上,两旁岩壁矗立,日照不长,气温稳定,更奇妙的是岩上终年有涓涓细泉从岩顶滴落,滋润着茶树。随水而落的还有枯叶、苔藓等植物腐烂后形成的有机物,像施肥一样不断为大红袍补充养分,使大红袍在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环境中长得枝荣叶茂,品质超群。民国年间,崇安县县长吴石仙在大红袍树下的岩壁上镌刻了“大红袍”三字,以后大红袍被后人越传越奇,如今天心岩大红袍已是武夷山一著名景点。

解放前采摘大红袍需焚香礼拜,设坛诵经,使用特制器具,由精干的茶师进行。解放初期大红袍在采制期间有当地驻军看守,从采青到摇青、初妙、复炒、初烘、复烘,包装每道工艺都有专人负责并称量后签字,最后加封后专人送呈北京,供中央领导品饮。现在经科技人员长期实验,“大红袍”已用无性繁殖法培育出后代,品质超过原株母树,近年已有批量商品化生产。游客到武夷山在游览“碧水丹山”的同时,已有机会品饮茶王“大红袍”,领略范仲淹诗中所说的“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的飘然欲仙的意境。

3345~5432~1123~3.22-~3345~5432~1123~2.11-~2231~......


    1998年,大红袍母树茶叶在第五届武夷岩茶节上首次拍卖,20克竟价高达15.68万元。
    2005年,大红袍母树茶叶在第七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节上再次拍卖,20克拍出了20.8万元的天价。
    为保护大红袍母树,武夷山市政府自2006年起停止采摘母树“大红袍”,并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1亿元人民币。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红袍母树,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武夷山市政府又向全国绿化委员会申报“国家古树名木”,并申请授予“中华古树名木”称号。

几疑帘动风为客  一任灯残月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