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没有钱能不能办教育?

       “人,是应该知耻的”一贴已被移到意见版,争论中出现两个观点,一个是:法律必须惩恶,任何阻碍法律惩恶的因素,不管是人为的还是客观的,都应当从主观上深究原因或从客观上追究责任,否则法律将失去尊严。另一个是,法律惩恶是要有经济基础的,不讲经济基础侈谈正义是幼稚的表现(以上是我对两种观点的概括,鉴于本人法学知识的欠缺,如概括不准确或曲解了当事人的意思,请提出批评并加以修正)。

      百年树人以教育问题为上,我想将上面两个问题引伸到教育上来。教育有许多功能,最基本的一个功能是承传文化。我的问题是:没有钱能办教育吗?这个问题请大家谈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4 13:45:45编辑过]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不能!空想可以的。我们不缺教育资源,但是缺少孔方兄让教育事业遍地开花。我们那些边远落后的西部地区不就是极好明证嘛!
骨瘦如柴不是毛病,瘦的有理就成!赤身裸体不是怕热,要紧的是有风就成!裸舞真爽!

这问题的有趣度如何,得边聊边看了。

我想,绝对的赤贫状态,大概是不能办教育的。武训就提供了经典例子,他是赤贫,但为了办教育,他得通过乞讨方式弄钱,然后才可以办学。孔子办学,也是离不开腊肉的。

我想,茶兄想讨论的,应该不是这种过于极端的情况。

我也不清楚,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坐而论道同时又免遭讥讽,比如,上海的孟母堂事件,先不说经济,它之遭清除,主要原因与教育的垄断有关。就是说,哪怕我有很多钱,也愿意办学,在目前情况下,我恐怕只能通过向希望工程捐款或向某学校捐款捐物的方式,间接体现自己的办学热诚。即使我自以为有非常先进、合理的办学理想,也是白搭。

如果我们说的办教育,可以不局限于形式,不以非要独立办一所具有物质形态的学校为标准,那么,可讨论的内容就宽泛多了。比如说,茶兄决心召集几位真名网友,利用闲暇时间和网络便利,在互联网上进行一些不至于颠覆现行教育格局的教学活动,可以是授课,也可以是答疑。即使这类活动是无偿的,我也看不出它对资金会有多大依赖。假如我愿意干这类事,反正上网费早已按年付清,电脑本来也是现成的,在这个例子里,没有钱(指不需要再追加投入)似乎也可以办。

先说这些。不知茶兄的讨论,有没有一个基本的限定。

    泽雄兄一语说中要害。确实是这样,教育有学校教育(狭义)和作为社会活动的教育(广义)之分。我的意思是,办教育,要花钱,即便是广义教育,如果从经济基础看问题,也能追溯到钱的因素,比如我在网上从教,不收费,但我上网是要交费的。这样看来,没钱办不了教育。这是一种视角。但也有另一种视角,如果我的上网费不是专为从教,我也做了其它事,那么即使实际上上网费更多是用于无偿从教这种活动,重要的也不是它花了多少钱,而是为什么要做它,它有何意义,它应当如何去做。此意义追问是无法从经济基础这个角度去看到的。

    泽雄兄提到武训传,此人深受陶行知的推崇,因为陶持教育救国论。如果从经济基础看问题,陶是显得可笑的,我有个朋友,去年研究了国内曾经对武训传展开的批判以及涉及批判陶的部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对陶及其教育救国论的批判,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也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套理论。从这个理论看,陶是“幼稚”的。但是,陶的这套“幼稚”的理论来自杜威,而杜威的“幼稚理论”却奠定了美国一百年来的教育信念和传统。我的看法是,美国今天在民主上取得的成就,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杜威。因为是他从理论上确立美国式的民主概念,也是他确立了如何从教育上构造民主社会基础的一整套方法论。这就是杜威的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

    在与章启晔争论过程中,我觉得他的观点,思想背景是马克思主义,而且我认为,他对中国社会现状和问题的解读,在视角上与现行国策背后所持的理论是一致的。我认为他看到了很多现实问题,但是他并没有看清楚解决这些问题的真正基础是什么。金秋、迅弟儿和我都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试图在这个贴子里逐步展开我的观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4 14:45:12编辑过]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杜威也没说没钱可以办教育吧?陶行知的伟大不在于他学了谁的理论,而在于他能付诸实践,即便在今天,哪怕你立志暑假到希望小学教孩子识字,你就是我的榜样(哪怕我不会去做)。你对杜威的评价也太高了,美国的民主基础是欧洲的内战,在立国之初理想的光芒就写入宪法和宣言了。即便不从经济角度看,那么,中国也没有这么一批精英能化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还有第三种力量吗?
non omnis moriar

    这是你的解读,但从你的解读中我们无法解释这样一些问题,第一,为什么欧洲的内战能是美国民主的基础却不是中国民主的基础?第二,在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里写下来的那些东西,其思想来源在启蒙运动中就已经基本成型了,比如平等、自由、民主的观念,那么为什么美国的民主与欧洲的民主会有不同?有何不同?

    同意你的这个观点,陶行知的伟大在于他的实践。但是请注意,在教育中传承文化或宣传一种思想也是实践,哪怕是学者在写一篇论文,搞一项实验,那也是实践。也要问你几个问题:你一贯反对以善的名义行恶,你就不怕我到希望小学去行恶?为什么我去希望小学就能成你的榜样?榜样是指我那样做了,你就会跟着我去做吗?那陶行知去农村办学,是不是你的榜样?如果是,你什么时候准备去农村办学?如果不是,原因是什么?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把是否需要钱,仅仅分成两类,讨论立刻就可以结束了。答案谁都知道:需要钱,没钱不行。

一旦把问题细化,比如,在教育中分成若干类,而不是拘泥于某一种;再根据类别的不同,看看在不同类别中钱的功能大小,就会发现,钱的作用未必始终高居首位,在我前帖随便举的例子里,钱的作用几可忽略不计,我们更应该讨论些别的问题。

即使就钱而论,需要一千块钱与需要一百万,完全是两码事。前者可以自筹,后者,说不定就得借助些牺牲精神或集资能力了。若不加区分,就可能被混为一谈,共同归属为“教育需要钱”了。

稍微扯远一点:哪怕我们在真名网上聊天,也需要钱,你没付上网费,你没有电脑,你就上不了论坛。但事实上,这个貌似无比重要且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重大问题,是被绝大多数真名网友忽略不计的。就像我们谁都知道离开了空气就没法活下去,但大家整天都在忽略空气一样。换言之,在有些情况下,需要钱,是一个真实的假问题。

    对,钱在很多时候只是条件,不是目的。忽略条件只讲目的是片面的,但忽略目的只讲条件也是片面的。而且我认为,后一种情况其实更可怕。比如腐败的一个根源是金钱至上的观念。一旦出现腐败,人们就要问,钱是用来干什么的?怎样挣钱怎么用钱?这就回到目的上去。它看起来很空,但却是行为的真正动因。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我觉得没钱不可以办教育,但是没钱也要遵守法律,没钱也不能渎职。合着《刑法》、《刑事诉讼法》都是为有钱人制定的?没钱的人可以逍遥法外?
俺是灭绝师太

老周一针见脓,“需要钱,是一个真实的假问题”。不过,不是在有些情况下,而是几乎在所有情况下。所以,无论是过去的讨论还是现在的话题,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就这点钱(随便是100亿人民币还是100亿美元)做什么事以及怎么做事。否则,我们读书与不读书一个样,哪怕反对愤青,其实与愤青的思路一样:世界应该怎样。如果万事具备,连东风都不欠,那白痴当总统也能让国家顺利运转呢。是不是?

至于乌龙茶先生的追问,不无道理,却是吹毛求疵。

中国为什么没发展出资本主义或者说工业文明?那可是能写几万篇博士论文的题目。要是三言两语说清楚了,我可以当社科院院长了,是不是?捣浆糊的回答很容易。第一点,因为中国人不是欧洲人,而美国其实是欧洲的延伸。第二点,有不同,无关宏旨。详尽回答,等我到南京或你到上海,饭局上慢谈吧。

non omnis moriar

     老章的两个掏浆糊回答很机智。不过方向有误,我说的是民主,不是资本主义或工业文明。

     我也跟你学一把机智,也来两个“掏浆糊”的回答:第一,因为中国人不是欧洲人,所以欧洲人要法治,我们要德治;第二,欧洲和美国的民主差异无关宏旨,所以我们的民主与美国民主的差异有关宏旨。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一、过去的确是,算不上你的机智,魏特曼写过一本《东方专制主义》,问题是你要苗还是要草都可以,但不可能两者兼得。二、确实是,不算捣浆糊,撇开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不可能有美式民主。“全金属盔甲”(Full Metal Jacket)中美国将军认为每个黄色杂种的内心都有个美国人等着跳出来,既错,也没错。
non omnis moriar
顺便说一下,10楼发帖前,并未见到8和9楼的帖子,是因为我打字期间的更新,还是系统问题?
non omnis moriar

茶兄的标题里有个“办”字,区别于从事教育,参与教育。一个“办”字,规模化就出来了。

就算我紧扣主题,我发现,也可以在啥叫“没有钱”上做做文章。

我一位做影视的朋友,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豪迈的话:“在我眼里,不存在缺不缺钱的问题,银行里不都是钱吗?我要考虑的,只是自己的项目是否具备吸引力。一旦项目有了吸引力,剩下的只是融资的能耐。”就是说,“钱”在他眼里,不是口袋里的“现钱”,而是别人口袋里的资金如何为我所用。一旦视线落到此处,也可以把缺钱的问题转换成这样:我们是否有能力提出一个具有操作性、成长性的教育实施方案,只要方案可行,钱就不是问题。钱如果成了问题,源头一定出在方案上。不过,思考这类问题非我所能,姑且提一笔就罢了。

先聊这些,出去办事。

    举一个例子吧,我要说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苏格拉底。

    孔子教人是要收点学费的,这可以理解,他办的是私学,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以教师为职业了。孔子的学费是交一条束肉,据说是十块腊肉为一束。孔子说有教无类,这两件事在十年文革时被联系在一起,那时有批林批孔运动,有人称,孔子的有教无类是骗人的,他受费了,而且标准不低。奴隶不可能有束肉,所以孔子只教奴隶主的后代。

    这批评当然是武断的,但要把这种武断的批评用在苏格拉底身上是有难度的。因为苏格拉底几乎一生都在从教,但从不收费。西凤酒说我“毁人不倦”,我很羞愧,因为这话应该用在苏格拉底身上,我哪配?

    根据柏拉图的记述,苏格拉底很有酒量,但从不滥饮,他衣着简朴,除了思考哲学问题和教人善的知识与真理,没有别的嗜好。

    结论:苏格拉底的教育不需要钱。当然,苏格拉底能活着,得有钱,无论这钱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是谁去花的。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不知道你把苏格拉底拿出来做什么。结论有问题。即便他活着不要钱,他的学生活着要不要钱,柏拉图记录他的语录要不要钱?
non omnis moriar
     呵呵,老章,你看清楚,我说的是苏格拉底的教育不要钱,又说苏格拉底活着是要钱的,同理,柏拉图活着肯定也是要钱的。但柏拉图写书是不要钱的,那时还没有今天的出版商。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至于金秋姑娘,我多一句嘴吧,你搞错了关系。

“没钱也要遵守法律,没钱也不能渎职”,没错,那是对个人的要求,实际上我们当中大多数人没钱也不敢以身试法嘛。

我们说的是社会问题。假设你是警察,如果法律规定你必须受理盗窃案,那么立法者必须考虑可行性,否则,法律可以确定你只受理一定数额以上的盗窃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法律规定你不可以搞冤假错案,那么你能破案当受奖,但破不了案就不能受罚。因此,你认为我与你的讨论只涉及到钱,本身就反映你没认真考虑对方的观点。你好好想想。

中国之乱就乱在各种关系失衡上。一方面警察是大爷,时常侵犯人权,所作所为令人发指。另一方面,普通女人就敢打警察多少个耳光,村民敢围攻警察。如果在美国,这种情形可能是:如果某人遇到警察拒捕,可能被打死而警察不承担后果,而警察辛辛苦苦抓住的罪犯可能因为有钱得到最好的辩护而逃脱法律制裁。我不知道你认为哪种情形更好。

政法一家,倘若推而广之,你可以考虑一下为什么总是地方政府违法侵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4 16:51:20编辑过]

non omnis moriar
我看得清楚,如果你认为我没看清楚,你可以找个在劳动力市场上等待聘用的民工试试,不收他学费,管他学习期间的吃饭,别说我没提醒你,小心早晚挨打。
non omnis moriar
    对,所以,这种事我不会去做。但苏格拉底做了他能做的事,而且是免费的。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当然,那是个贵族社会,所以讨论没有普适的意义。当你的孩子到你这个年龄时,有可能中国也会出现自发的俱乐部,气味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类似于现在的驴友团体。可现在不行,就算你住的是400平方米的房子,也招待不了几个人。你的钱还不够多,时间也一样,就这两条可以扼杀你在现实生活中搞个BBS,清谈,就像刚读大学时那样。

non omnis moriar
    刚刚不是说,如果我到人才市场上要求农民工接受我的免费教育,要小心挨打吗?如果是这样,应该是只怕人家不肯受教育,不怕受肯教育的人多呀。那需要400平米的房子干什么?再说,苏格拉底哪有那么大的房子,他可是个穷人。他施教可以是在大街上,也可以是在别人的家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4 18:24:29编辑过]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我看过一个文章上说德国义务教育已经实行300年了,英法等国也差不多200多年了,咋中国就这么难呢?硬凑一个理由那就是中文太难学了,那些拼音文字就那么几十个字符能说就可以写各差不多,读写一体化,咱们中文不认3000个字读写都有问题,还要写得像点样子,那就跟绘画差不多,古人说十年寒窗,又说头悬梁锥刺股,可见学习事件多么痛苦的事情,这种情形之下的教育也是件麻烦事,成本太高了点。

我小的时候最烦的就是认字,一行一行的抄写,3年级的时候还要学毛笔,那个烦,做梦都想逃课,好在老师很严厉,不然很难完成任务。那时候一个学期学费10元,可是等我认够了字,那10元也基本上白交了,除了课本我什么都爱看,基本不听老师讲了。

这里是说没钱能不能办教育,从我自己的体会,只说基本教育,没钱照样可以办,没钱腊肉也可以啊,腊肉没有青菜罗卜可不少吧?

这几天看到新闻,一个是杭州的私塾,小朋友们穿一身汉服像模像样的,学费不低。一个是北京的民工小学终于散伙了,那叫非法办学。说到头来教不教育跟钱无关,合不合他那个法才是根本,合了那个法,没钱也可以办教育,而且一办教育就来钱,没钱可以办教育,只是不能受教育。

关于孔子与苏格拉底,我在百年树人的一个帖子《从钱钟书考零分说起》里,曾经有所涉及(侧重点当然不同),把相关段落粘贴过来:

从钱锺书到韩寒,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传统在延续。事实上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更远,甚至两千年前。换句话说,在钱锺书、韩寒等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文理偏废倾向,早在孔夫子时代就已经被先验注定了。这是由中国文化起步阶段的不足或特色所直接导致的后果,若我们将《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与差不多同期的希腊柏拉图或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进行比较,就不难找到原因。两人有相似之处,比如身体都很健康,都挺长寿,都主张“述而不作”,都热心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东西方的历史地位都无比崇高,但稍一细想,又会发现两人出入极大。孔子的学说大多比较务虚,强调的是做人的学问,强调“仁”和“中庸”;苏格拉底虽然也提倡正义和诚实,但其学说却和日常世界紧密关联,具有鲜明的世俗经济色彩。孔子钱财不多,攒钱之法更是一窍不通(他竟然说,若“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苏格拉底同样钱财不丰,但他显然属于自甘淡泊,而非不通理财之道。孔子“五谷不分”,苏格拉底却几乎在所有层面上都具有极为丰富的应用知识,堪称“百科全书”式人物。除了世俗伦理之外,我们没法说孔子奠定了哪些学科的基础,因为孔子虽然非常好学,但学习的内容毕竟较为狭隘,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不仅全无帮助,甚至反会帮点倒忙。相反,苏格拉底几乎在一切领域都显出是一位专家级人物,包括如何当一位军事统帅。所以西方现代科学的基石,追根溯源的话,人们会自然想到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理士多德。在孔子那里,知识被严格限定在伦理范畴,在苏格拉底那里,知识没有范围,“哲学”的原始含义就是对知识的热爱。

乌龙茶呀,为什么苏格拉底能在大街上找到学生,而你不能?如果不是种族歧视,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一个:他的那些学生起码没有温饱问题。就是我,2002年之前,家里只有20平方米,虽然没有温饱问题,你到我家来教育我,说实话,我也准备打你。所以,强词夺理不好,而且你在误导以后的讨论:现在都是哪跟哪的事呀。
non omnis moriar

    呵呵,老章,我哪敢到你家去教育你?送过去被你教育?我也不干。但是,我这些话可没有误导谁,你知道有民工学校这件事吧?我不会传图片的技术,否则我可以发几张民工学校的孩子是怎么读书的照片给你看看。描述一些吧,一群蓬头垢面的孩子,手里拿着从垃圾箱里捡来的人教社出版的课本,坐在石头上认真地读书。我想你看了以后会知道,人是不是在吃饱喝足衣食无忧甚至还有节余才去受教育的。

    人对教育的需要是天生的,可以从生物学和人类学角度证明,人生来就是学习动物。当然,人要吃饭穿衣,这是更基本的需要,但人类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不可能比两千多年前还差。周老师提到孔子,我记不清是你还是西凤酒也曾提到过孔子有个学生,叫樊迟,他问孔子:“请学稼”、“请学为圃”,结果孔子冷冷地回答他:“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樊迟一走孔子就大骂“樊迟真小人也”。后来樊迟在自己家里种地,孔子让他的其他弟子鼓着盆去骂樊迟。你可以说,孔子要培养的是劳心者(近似于你说的贵族),但是你不能说,孔子只教贵族,或者说,只有贵族才有条件受教育。

    你又在使用一个强盗逻辑(这不是骂你,是说如果我接受这个逻辑,这里没有人是你的对手),为什么苏格拉底在大街上教育,我就也要在大街上教育?你知道为什么今天年轻人那么讨厌学雷锋?因为中小学里老师就是像你建议的那样去干的!我想你和我都应该接受过这种教育,雷锋做过什么好事,我们也学着去做一件。这不是学雷锋精神,是学雷锋行为。你一直反对在善的名义下行恶,但是你自己就在干这种事。雷锋是怎么被败坏的?是怎么会成为今天年轻人心目中的傻冒的?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树立一个榜样,不是因为他的精神或他的思想值得学习,而是因为他的行为可以模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5 19:29:36编辑过]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6-9-25 12:27:00的发言:

关于孔子与苏格拉底,我在百年树人的一个帖子《从钱钟书考零分说起》里,曾经有所涉及(侧重点当然不同),把相关段落粘贴过来:

从钱锺书到韩寒,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传统在延续。事实上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更远,甚至两千年前。换句话说,在钱锺书、韩寒等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文理偏废倾向,早在孔夫子时代就已经被先验注定了。这是由中国文化起步阶段的不足或特色所直接导致的后果,若我们将《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与差不多同期的希腊柏拉图或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进行比较,就不难找到原因。两人有相似之处,比如身体都很健康,都挺长寿,都主张“述而不作”,都热心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东西方的历史地位都无比崇高,但稍一细想,又会发现两人出入极大。孔子的学说大多比较务虚,强调的是做人的学问,强调“仁”和“中庸”;苏格拉底虽然也提倡正义和诚实,但其学说却和日常世界紧密关联,具有鲜明的世俗经济色彩。孔子钱财不多,攒钱之法更是一窍不通(他竟然说,若“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苏格拉底同样钱财不丰,但他显然属于自甘淡泊,而非不通理财之道。孔子“五谷不分”,苏格拉底却几乎在所有层面上都具有极为丰富的应用知识,堪称“百科全书”式人物。除了世俗伦理之外,我们没法说孔子奠定了哪些学科的基础,因为孔子虽然非常好学,但学习的内容毕竟较为狭隘,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不仅全无帮助,甚至反会帮点倒忙。相反,苏格拉底几乎在一切领域都显出是一位专家级人物,包括如何当一位军事统帅。所以西方现代科学的基石,追根溯源的话,人们会自然想到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理士多德。在孔子那里,知识被严格限定在伦理范畴,在苏格拉底那里,知识没有范围,“哲学”的原始含义就是对知识的热爱。

       泽雄兄对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比较,我基本赞同。这个话题比我的主贴有趣多了,忍不住要来说几句。

       西方哲学史一致的看法是,苏格拉底是促使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向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转向的重要人物。不能一致的地方主要是在柏拉图思想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区分上。由于柏拉图的著作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其中的主角是苏格拉底,所以到底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这可能会是一个永久的谜。今人对苏格拉底的了解,主要来自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记载。而色诺芬是一个军人,罗素怀疑他没有能力准确把握苏格拉底的思想,但是另一方面,色诺芬的记载可能是更真实的。

      正如泽雄兄所说,苏格拉底是淡泊名利的,这是从泰勒士开始希腊哲学家就有的一个传统。孔子倡导六艺,从这点看,孔子应该也算是全面的,当然这全面与苏格拉底的全面绝不是一回事,比如孔子不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且鄙视劳动,而苏格拉底重视智慧,并不否认工匠的智慧(当然苏格拉底对智慧的理解有更深的含义,以后再说)。孔子的六艺里有“射”,有人认为其实是摆摆样子,而苏格拉底曾经做过军人,而且有过出色的表现。应该说,这种差别首先是对何为全面的理解上的差别。雅典人重视身心的和谐发展,今天我们讲的全面发展是从雅典人那里学来的。相比之下,孔子的全面是作为一个统治者的全面素质,它在全面的概念内涵上就是偏狭的。

      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差别是,孔子的学说里没有真理这个概念。应该说,这是他和苏格拉底最关键的区别。苏格拉底是以重视伦理和道德问题著名的哲学家,在这一点上,似乎与孔子很相像,但是有一问题,为什么苏格拉底之后有柏拉图,柏拉图之后又有亚里士多德,而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却没有一个是超过他的?

       这要看看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哲学的发展情况。刚刚提到真理问题,希腊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巴门尼德,关于巴门尼德有一个记载,巴门尼德说没有东西是变化运动的,据说有人在听到巴门尼德这样说以后,故意站起来在巴门尼德面前走来走去,而巴门尼德并不为之所动,他继续他的“不变的存在”之学说。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把从理性思维求得的知识贯彻到底的哲学。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后来为了证明巴门尼德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飞矢不动”。我们今天称之为芝诺悖论,那是因为我们认为结论不符合观察到的事实。但是,根据巴门尼德的学说,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不是我们的理性思维出了问题,反倒有可能是我们的眼睛出了问题。吴洪森先生的那篇《蝙蝠世界的哲学家》,妙就妙在这里。

      苏格拉底是在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的基础上讨论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他对正义、美德的讨论都是从真理出发的。这就是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根本区别。在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如此,这三人代表了希腊哲学的顶峰。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犹爱真理。我认为要理解为什么希腊哲学这三位巨匠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因为他们有坚持真理、以真理为人类认识的最高目的或价值的优良传统。如果再说远一点,西方的文艺复兴其实就是复兴的这样一种传统,它不仅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精神支柱,也是人文科学乃至艺术的精神支柱。而这个传统,在中国从来就没有形成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5 20:24:37编辑过]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哈!最后一次答复你吧。因为又来了翻译业务。

强盗逻辑?那是你的标志。虽然我也熟悉。你说的穷人孩子读书与苏格拉底传道授业是一回事吗?苏格拉底要是在扫盲就变馊掉的乌龙茶了。知道我在逻辑上的天赋了吧。换了人还真被你搞迷糊了。我只是举例子,不建议你学雷锋,也不同意你对学雷锋的评价。事实上,如果你到大街上提供教育,也未必挨打(除非你盯住一个人)。事实上,我也反对过学雷锋,但人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吧?

non omnis moriar
     快去干革命工作吧,说真话,正事要紧。我这两个星期全陪给你了,什么正事也没干。以后你别忘了补偿我就是。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