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卢安克:学生缺少独立意识

我原来希望我们的活动能让学生经历到自己的才能、自己最适合什么,使她们发挥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和责任感。但学生做的事情不仅与自己要有关系,同时也要联系到改变整个人类发展的事情。我想让学生意识到环境和世界的需要,从这些意识找到自己梦想的项目,然后才根据他们自己的想法去实现。不过,我没有成功。她们还是找不到,也没有自己的梦想。所以我认为,我的实验失败了。

他们还是依赖(脱不掉)自然环境的某些力量、传统的思维方式、民族、村庄和家庭集体的感受(集体的灵心)。这些因素会必着(控制)他们做某些事情,使得他们无法自由独立去思考,他们都跟环境融为一体。虽然他们也会觉得自己的社会不理想(破坏、打架等),不过他们无法意识到:这个社会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如果自己不支持它,它就会消失掉。他们想的是,新东西都从外面进来,用完后会有新的。

这里的人与现代意识所造成的结果(高级技术品和钱)接触时,他们还没有接触到能造成这些东西的意识本身。结果,这些技术和钱就像迷信一样会控制他们,并把他们的生活变得没有真实根据的。正常的和心理健康的过程刚好相反:先发挥新时代的意识,然后才跟这种意识造成的东西接触。因为他们经历的过程相反,从什么都没有的状态直接到达结果,并没有经过创造这些技术的过程,所以他们对于生活的看法就变得不实际。

本来,我在偏僻山村做教育实验的目的就是把这个过程再倒回去,使山区的人能经历正常健康的过程。我想让学生先发现自己的梦想和我们班里的任务,再发明,最后才让他们跟自己做出的结果接触。我认为从青春期开始,任务是每个人自己才会发现的,再也不可能由别人安排。

如果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生活任务、又不能参与到别人的事情,他就不懂得该做什么,会感到很无聊。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的生活任务,他只能根据别人找到的看法、理想和价值观去做,而这又会影响到他做事的兴趣和质量,也不支持每个人自己要发挥的责任感。根据别人的要求而做的事会让人感到好像自己没有了力量,只留下了应付上级的做法。所以,根据别人的看法、理想和价值观去做事还会使人放弃社会、会使人进入腐败的想法。但是,如果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做,这会给人带来很大的行动兴趣,使得很多的事情就变成有可能的。这不仅能代替压力,不仅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能让人感觉不到苦,反而感到快乐。所以我不愿意进行“计划教育”,我想观察学生,以便发觉他们自己的理想和任务感。

这样的一种任务感也就是属于现代的意识。现代人会意识到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动作给环境造成的后果,就是一种好像自己在世界上有任务的感觉。这种任务感或者意识不可能是从现实的生活产生的。为了产生,我们一定需要接触到除了现实生活之外的因素,就是精神。如果不加这种精神的因素,人根本发挥不了意识的力量。反而现实的生活会让人失望并失去力量。

如果一个人虽然知道这些(如有这方面的知识),可是却不改变自己的做法,并且说“我控制不了自己”,那么他具有的只是聪明的智力,不是意识。智力比意识低级一些。智力只是聪明、很聪明地考虑怎么说服别人、利用别人、让别人去做自己没有力量去做的事。没有意识的智力容易让人变成骗子。也许智力会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但它不能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意识就不一样。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如何造成好或者不好的生活环境,他就会改变自己的做法并以好的方式影响到周围的环境。虽然这种意识只能在头部里达到,可是它会去控制四肢的行动。

我身边的人缺少的就是这种感到自己有任务的意识。他们的感觉还是在无意识的四肢中发生的,还没有转到有意识的头脑中去。我不是说要尽可能早发挥尽可能多的意识,过早发挥的意识会引起不好的自大虚荣的特点。我只是说,要培养一种与自己行为分不开的意识。

在做活动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明显地发现:这里人的感觉不同于我的感觉(我在这里所说的“感觉”不是“情感”,而是“知觉”)。比如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如果砍木材,我能从它裂开的样子感受和意识到它生长的过程;在坐车时,我能意识到车(老车)的某些地方接受的力和车轮压着路面的土。在用一台机器时,我能意识到它的生产过程和把它用坏的可能。在看到腿被绑住、头朝下的鸡时,我能感受和意识到它是多么难受。可是别人想象中存在的复杂的情感关系或者心里和面子的伤害,我又不能感觉到。

如果这里的孩子要唱7声的歌,唱出来的实际上只是5声。根据他们的内心状态,他们只能感觉到传统的5种声音。怎样才能让他们的感觉范围扩大?同样是对于很美的一个线条的感觉。还有颜色方面:他们只能意识到所感觉到的颜色的两种基本方向,就是红黄的和绿蓝的两种基础方向,并意识不到更细节的区别。甚至,从他们没有送气的发音就能知道他们无意识的状态。他们的感觉器官又发挥得那么好,甚至能感觉到城市人感觉不到的事情,那么他们为什么感觉不到7种声音和线条的美呢?只能是他们的感觉器官感觉到,可是却意识不到。

这里的人并意识不到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他们在感觉中没有发挥意识,没有发挥那种让他们难受然而改变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意识。意识不到状态,他们当然想不到改变。

因为我的感觉不同于他们的,因为我在这方面碰到了很多问题,我就越来越对感觉的研究产生了兴趣。一方面,如果他们自己能意识到不同的事情,从自己的感觉来做事,这种意识就能代替那些破坏理想和责任感的要求和标准。要求和标准让人放弃自己所意识到并想改变的事情。我还梦想着:如果能意识到环境的需要,如果能培养美感等感觉,不美的就会让人难受,使得他们再也不想破坏环境,而是创造并爱护自己所创造的环境。我认为,如果先培养感觉中的意识,物质环境的改造就是免不了的,而如果仅仅拿钱去改变物质的环境,这个环境很快又被感觉无意识的人破坏掉了。

也许,如果意识到周围环境需要改变的事情,这也会使得这里的人太难受,因为在他们的环境中有太多没人管所以让人难受的事情。感觉到那么多是太累了。所以也可以说,他们意识不到、变得麻木,是一种保护自己的需要。只是,这样怎么还能产生他们自己想做什么事情的想法、怎么还能发生改变呢?怎么还能产生自由独立的思考和意识呢?

这种恶劣环境长期以来的影响不仅使人麻木起来,也造出了一些让人麻木的“文化”,比如喝酒。小孩首先还不属于这种文化(社会),不过在上学前,他会吸收这些。在上小学时,他会去反抗这些以喝酒为主的大人社会,因为他不想变成像这些已经麻木的大人一样,可是同时,他又在这些大人中去寻找一个能依靠的权威。到了青春期一般要出现理想的时候,封闭山区的大部分孩子在内心中就已经输掉了与环境(文化)影响的“战争”。因为在小学年龄时没有找到依靠,他们在青春期时也已经失去了自己理想的力量,并变成与大人一样。

从而,身边环境中的思想怎么样,他们自己的思想也就怎么样。自己的,他们都已经放弃了。对一个没有个人独立思想的、已经放弃的人来说,所有的知识或压力都起不了作用。能起作用的只有相反的,就是拉力。我能给的拉力是:我在没有希望的屯里实践跟屯里人不同的生活方式,给他们看,让他们参与。

在我有追求的时候,他们有希望,因为他们同情我,在心中感受了我的追求。对我的生活他们没有放弃。如果想让他们心里孕育什么,我只能先追求自己的项目,让这里的人在心里同情我,给他们一个参与我做法的机会(活动)。再后,他们的思维才有可能参与到他们的活动(做法)。

就是说,屯里的孩子只能先去行动,通过行动去感受我的项目,让长期的感受变成他们的动作习惯,最后,他们的思考才会被这些动作和做法而引起的感受得到启发、出现。虽然这样要很长时间,不过这才能真正引起追求,这才是拉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2 19:52:12编辑过]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不知道乌龙茶在转帖的同时,是否准备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em05]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卢安克是今年8月离开中国的,三个多月后,网络上忽然冒出许多批评政府的声音,指责为什么不留下这个人。中国的知道分子还没成大气候,就已经很会娴熟地做秀了。这一点恰恰是他在上面这篇文章里指出的,他企图在孩子身上改变,但“我的实验失败了”。

 

没有人可以成功,所以psyzjs 说的“不知道乌龙茶在转帖的同时,是否准备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成了一句废话。

 

据说卢安克成了今年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候选人,不知真假。这样的人确实很容易让中国人感动,但我更多的是羡慕。我没有条件去做他做的事。本来07年过了年有个打算,去海南做志愿者,地方都联系好了,在澹州。但终于放弃,生活里方方面面的事也太多,想到后来自己都觉得这个主意很荒唐。

 

卢安克应该还会来中国,因为他喜欢干这行,他要推广他的华德福,同时他也喜欢广西那块地方。但他在中国似乎是个不受欢迎的人——那些知道分子除外。他教的学生,考试成绩差得一塌糊涂,学生、家长都不高兴。后来学校的老师也不满意他了,因为他影响了升学率,老师们的收入就少了。

 

所以我怀疑卢安克来中国是选错了地方,他该去卢旺达。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嚷嚷着全球化,中国人的声音似乎是最高的。但中国人要的其实不是全球化,我们只需要美国式的消费。德国人更感兴趣的是寻求一种普世的价值,卢安克的失败,就是因为这种价值观我们不需要。

     还是有地方需要卢安克这样的老师的。在需要真正的教育的地方。当然,中国这种地方确实不多。所以卢安克要去穷乡僻壤教书。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