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在中国至今拥有大量读者,此书文采灿然,文胜于质,有助于高中生写作文。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围城》本游戏之作,结构太散漫随意些。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原帖由 李大兴 于 2008-9-18 23:38 发表
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在中国至今拥有大量读者,此书文采灿然,文胜于质,有助于高中生写作文。
是,在《金蔷薇》之前,文学青年是读秦牧的《艺海拾贝》的,应该说,《艺海拾贝》也不失为一部具有文学启蒙价值的书,但《金蔷薇》一出,立刻不忍再看了。
文学也是很残忍的。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还写过一本书,作为《金蔷薇》的姊妹篇,我还读过呢,名字一下子忘记了。
燕谈,肯定有不少没忘记的网友吧?提醒则个?
没想过“文采”,只是想当然的以为就像人的“神采”,文章的神采就叫做“文采”。 人有相貌、身材、神采、性格、脾气,文章应该一样也不少吧。 俺是一门外汉,区分“文采”“文笔”有点儿费劲,我只知道相对于文采,我好像更在乎文章的“真性情”,看书的时候如果能瞧出文字的真性情,俺便会爱不释手。
龙MM说的,是一种综合气味,八十年代时短期流行过一个心理学概念,叫统觉,也音译成“格式塔”。读出文章的“真性情”,大概就需要借助统觉的功夫了。
读文章,见到作者流露出自己喜爱的“真性情”,其实谁都会喜爱一把。麻烦的是,这东西不易讨论,因为缺乏比较的硬指标,有时,一方之所喜,还可能是另一方之所厌,以前之所喜,恰是今日之所憎。所以,比较有趣的是,凡是自己深爱过的作家,日后也最可能成为自己所深厌的作家,情人似的。
几天前一位朋友和我提到木心,对木心推崇备至。而我呢,虽然在写作技艺上对木心前辈同样尊崇,也时不时打算去他文章里学点什么,但偏偏木心文章里有股气味,是我不喜欢的,私下里,我管它叫“半仙气味”或“妖道笔法”。但我自以为还算知道的是,这类气味或笔法,在中国文学里有一股迷人的审美传统,我视为大忌的东西,别人历来视为优长。——这是一个艺术问题还是一个趣味问题呢?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还写过一本书,作为《金蔷薇》的姊妹篇,我还读过呢,名字一下子忘记了。
燕谈,肯定有不少没忘记的网友吧?提醒则个?
-------------
《面向秋野》
谢谢施国英,正是这本书,湖南人民版的,张铁夫译。
可惜,重读了译后记,发现作者只是节译,篇幅只有原作的三分之一强。
木心老先生文章读得不多,好处是节制与精致,但里面有股很强的自恋气味,终究影响了格局与见识。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不喜欢木心的文章。见他那本《哥伦比亚的倒影》不少人都叫好,我就抵抗不住诱惑买了,一读之下,非常失望,到后来直接没兴趣再翻了。
粥稀后坐,床窄先卧,耳聩爱高声,眼昏宜字大。
原帖由 李大兴 于 2008-9-19 20:38 发表
木心老先生文章读得不多,好处是节制与精致,但里面有股很强的自恋气味,终究影响了格局与见识。
但是这种不加掩饰的自恋气味挺有趣的,一点儿都不惹人厌。但凡高智商的家伙都会或多或少的自恋。木心自恋,同时也恋他的读者。郭松棻对木心的评价是:木心是少数真正“对读者有敬意”的作家,他把读者看得很高很高。在文字中,有时故作佻达状,那是“智者”在扮演“丑角”。

同意楼上

经陈丹青先生介绍,我也买来木心先生著作来读,最初感觉也不好,不仅自恋,还透着股娘娘腔,适应之后,才隐约品出其中妙处。
原帖由 闲人一名 于 2008-9-19 20:54 发表
不喜欢木心的文章。见他那本《哥伦比亚的倒影》不少人都叫好,我就抵抗不住诱惑买了,一读之下,非常失望,到后来直接没兴趣再翻了。
我是先看他的《素履之往》,很和我的胃口。 忘了燕谈谁说过的,读书的时候才有独处的感觉,我则恰恰相反,读书的时候总有和作者聊天的感觉。木心真性情、高智商、聪明绝顶,是一个很好的聊天对象。  记得看他《素履之往》,有些句子让人乐不可支。

木心这套书,我的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版本,有一本随书附赠的白色小册子,里面有“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的文字发言稿。讨论会是1986年5月纽约《中报》文艺副刊主办。其中郭松棻的《喜剧.彼岸.知性》(关于木心的散文的评论),非常好看。 刚才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没看到发言稿的完整版本。
《面向秋野》稍微翻了翻,觉得远不如《金玫瑰》。《金玫瑰》比前者较多的涉及了文艺学的问题,且结构浑然一体,不像《面向秋野》那样杂乱。
跑题儿了。
也不是故意跑题,回过头想想,我看书时候,好像从来没注意过文采这个问题,也许,文采根本不是问题,要么就是不必弄清楚的问题,要么就是理不清的东西。

有个过程

那个时期的作家,各有各的味道,文字方面,整体感觉较如今要典雅一些。除了正议论到的木心先生,另有一位,目前在书城风头正健,乃是因《未央歌》风靡华语界的鹿桥先生。鹿先生的文字,初读之下,令人吃惊咂舌,用该书编辑的话说,那文字,真叫“干净”。仿佛写完之后,着墨的纸张都被漂洗一过,不仅绝少脏毒文字,就连贬义词,能不用的,都尽数不用……
原帖由 丙辰龙 于 2008-9-19 22:19 发表


但是这种不加掩饰的自恋气味挺有趣的,一点儿都不惹人厌。但凡高智商的家伙都会或多或少的自恋。木心自恋,同时也恋他的读者。郭松棻对木心的评价是:木心是少数真正“对读者有敬意”的作家,他把读者看得很高很高。在文字中,有时故作佻达状,那是“智者”在扮演“丑角”。
从技艺上讲,木心前辈是相当值得尊敬的。他的名篇如《上海赋》,我身为上海人,读出的味道,可能还在他人之上呢,因为其中不少语言、情境上的妙趣,若非上海本地人,还真无法领略。
郭松棻(抱歉,我之前没有听说过这个人)说木心是少数真正“对读者有敬意”的作家,我斗胆以为,未必算一个发现,不过是抄袭木心的夫子自道罢了。木心先生曾经多次谈及自己的读者观,表示自己总是想像一个比自己高明十倍的读者。
这个读者观,乍看感人,细想又有点怪:你一面把别人想像得高明十倍,一面又要写文章给那个比你高明十倍的人来读,说得通吗?
如果只是说不通,倒也罢了,实际上,在木心先生的文章里,还不乏把自己描绘成比读者高明百倍的笔墨。故所谓“十倍”云云,我更愿意把它看成噱头。当然,随笔家玩点噱头,原是一种天赋文权。
《未央歌》较《围城》去之远矣。鹿桥先生的文字,印象里也不足奇,如果现在人们以为“干净”,大约只反衬出时下语言的不“干净”。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对文采进行虚无主义的解释是不对滴!文采是客观存在滴。
把文采说成是“让老农说一堆文绉绉的话”更是离体千里!
把文采解释成言辞优美倒是比较贴近。
如果各位有兴趣,我倒想写下《我的文学观》一文,就此问题跟大伙切磋讨论。
荆者,是屈子流放之地,也是其“行吟泽畔、悲歌慷慨”而使其文学成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方,楚者,“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想问一下,是不是所有成名短诗(包括绝句)都有文采?换句话说,是不是所有没有文采的短诗都不被大家热衷呢?
是不是短文求其字句,长文求其思想呢?
见证自己成长

回复 109楼 的帖子

没文采的短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清晨即起,洒扫庭除。

长文至少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头到尾都很有文采。约翰·李利的小说《尤弗绮思》据说是字字珠玑,尤其讲究辞藻,虽然用字太过古奥,阅读首先困难,实在看不出绝妙在哪里。

[ 本帖最后由 emmer 于 2008-9-24 13:22 编辑 ]
我想,肯定不是,词彩华丽的短句,一般都是在文人圈里有限流通,对普通读者来说,能够让他们喝彩的,文采永远不会是第一推动。
短文也可以有思想,长文也不妨抒性情。帕斯卡尔的《思想录》都很短,西方人还会玩一种格言体,句子简短,但以思想取胜。
我一直觉得,我们东方思维习惯里,有一种把思想与文采区别割裂的传统,似乎有思想就不能有文采,见文采就不宜谈思想。过去的学术说法是,把思维按形象与逻辑加以区别。其实,真正的大家是打通,该形象时形象,该逻辑时逻辑,而不是把它们判如水火。
《人间词话》语录:
1、规模物类,依托歌舞。哀乐不衷其性,虑欢无与乎情。连章累篇,义不出乎花鸟。感物指事,理不外乎酬应。虽既雅而不艳,斯有句而无章。是谓游词。
2、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3、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5、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对文采的比较恰当的描述,就是说文采事实上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而非单纯的一词一句问题。

[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08-9-24 19:32 编辑 ]
《围城》的问题其实就是“有句无章”。另外,像李白(的诗)有没有文采?李煜的词通篇白描,形如口语,有没有文采呢?鲁迅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所指也该是“文采”吧?那,它的文采如何?还有,同一篇外国名著,不同的人就会译出不同的结果,可能一个让人爱不释手,一个让人眉头紧锁,难以卒读,按说都是一样的思想、一样的逻辑、一样的故事情节,那么,影响人的胃口的会是什么东东呢?我觉得,可能还是“文采”吧?
星雨兄把文采看成一个结构性问题,我很赞同。
不过我也得说,这是一个发展中的观点,一个你我共同期待的观点,而不是一个现象描述。在此之前,人们是不约而同地把它单纯看成辞采的。
至少说明一点,文采问题,似小实大,不容轻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