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利玛窦中止翻译《几何原本》的原因

利玛窦中止翻译《几何原本》的原因
杨泽忠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 200030)

 
文章摘要: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只完成了前六卷,之所以如此,有人认为是利玛窦不懂立体几何,无法进行后面的翻译工作。此观点通过分析利玛窦当年在罗马学院的学习经历,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利玛窦和徐光启之所以没有继续后面的工作,实属无奈。
关键词:几何原本 翻译 利玛窦 徐光启
一、问题由来
  
众所周知,《几何原本》是古代西方数学的经典之作,它对于世界数学的发展影响巨大。明朝末年,利玛窦将《几何原本》带入中国,稍后其与徐光启合作将它翻译成了中文。可是,他们只是翻译了前六卷,后面还有九卷没有翻译。据载,当时徐光启是积极要求翻译完毕的,可是利玛窦拒绝了。什么原因呢?两个人都没有详细说明,因此,这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后人在学习这本不完整的《几何原本》时,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了多种说法,如神秘说、垄断说、诱饵说等,这些说法基本都是凭空猜测,不足为信,前人也多批判过。倒是目前流行的“利玛窦不懂立体几何”说让人为之一振,感觉颇有些新意。
  这种说法认为,利玛窦在罗马学院只是学习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即平面几何部分。为了来中国传教,其提前离开了大学,所以没有学习后面的内容,即立体几何部分。后来他又忙于传教事务,无暇兼顾学习数学,所以其掌握的欧氏几何仅限于平面几何,他不懂立体几何。〔1〕
  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但是可靠吗?值得商榷。
二、利玛窦的欧氏几何学习分析
  
上述观点的根据主要来源于利玛窦的大学学习情况,认为利玛窦在大学期间没有学过《几何原本》后九卷,所以不懂立体几何,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利玛窦的大学学习。
  据载,利玛窦从小就有志于神学,1569年他17岁的时候就参加了圣母报喜团。1572年9月15日初宣三誓,17日进入教会办的大学罗马学院学习。〔2〕
  当时利玛窦学习的课程是由法国著名的学者纳达尔(P.Nadal)制定的〔3〕。它规定,大学学制5年。而这5年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修辞学习年,两年;一部分是哲学学习年,三年。利玛窦入校先学习的是修辞。当时他的老师是欧洲著名的学者贝拉明(R.C.Bellarmine)。然后他又学习了哲学。
  按照纳达尔的设定,哲学第一年的内容是:《几何原本》、应用数学和天文学原理。哲学第二年的内容是:音乐、透视学和测量学。第三年的内容是:天文学。可是到了利玛窦读书时,上述设定有所改动。即是:哲学第一年不再学数学,数学从第二年开始。具体安排是:《几何原本》前四卷四个月,应用数学一个半月,天文学两个半月,剩下的时间学习《几何原本》第五、六卷。第三年,星盘两个月,行星原理四个月,透视学三个月,剩余的时间讨论《几何原本》后九卷和学习教会历等。
  由这份课程表可以看出,利玛窦是学习过立体几何的,即使是算上他传教心切,于1572年5月18日提前离开了学院这一因素,我们也不能否定他不熟悉立体几何。
  首先,他提前离开的时间不长,只有三个月。在他离开学院之前,关于《几何原本》后九卷的讨论课已经开始,利玛窦必定学习了部分内容。另外,《几何原本》后九卷主要是立体几何、数论和方程等内容,远比前面几卷的内容多。这样为了让学员能够掌握这些内容,这个讨论班很有可能安排的密度比较大,也很有可能是先从与前面知识相关的内容开始的,这样算来,利玛窦在这个讨论班上得到的立体几何内容应当不会少。
  其次,据载,利玛窦在大学学习期间非常刻苦。他不仅认真学习了当时规定的各门课程,而且还自己制作了不少与数学有关的天文仪器。他常和他的老师克拉维乌斯(P.Clavius)神父来往。克拉维乌斯神父也非常欣赏这个聪慧的学生。课余时间克拉维乌斯给予了利玛窦很多其它方面的指导,比如星盘的制作、透视法、地理学和天文学等〔4〕。而这些知识都是需要立体几何知识的。所以,即使利玛窦不能在课堂上学习立体几何知识,那在课外也一定学会了很多。
  还有,我们也可以从利玛窦来中国的活动中也可以找到一些证据。
  一、利玛窦从1583年7月来中国后曾进行过多次天文地理活动,如绘制地图、测量经纬度、证明太阳大于地球、地球大于月亮等。而这些都是需要精深的立体几何知识做支撑的。
  二、1600年5月来利玛窦到了北京,为了向人们宣传天圆地圆思想,他撰写了介绍西方天文学原理的天文名著《乾坤体义》。这部书的第三卷名称为《圆容较义》(1614年李之藻刻于北京),主要讲述圆内接正多边形和球内接正多面体的性质等。在这里他利用综合几何的方法正确地证明了“表面积一定,球的体积最大”这一在当时有相当难度的立体几何命题。〔5〕
  三、1596年11月,利玛窦收到了他的老师克拉维乌斯神父新出版的著作《论星盘》(Asrtolabium,1593)。随后进行了认真学习。1600年下半年结识李之藻之后,随为李之藻进行了讲解。不久他们就合作节译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出版了《浑盖通宪图说》一书。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星盘的制作方法,其中为了说明天球上各种圆的投影性质和画法,提及了很多立体几何的知识,特别是关于球的知识。〔6〕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利玛窦是懂立体几何知识的。认为利玛窦不懂立体几何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三、利玛窦和徐光启停止翻译的根本原因
  利玛窦不懂立体几何的说法是不成立的,那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翻译的继续进行呢?我们认为这要从当时的《几何原本》翻译过程来看。
  据载,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开始于1606年的秋天。当时,徐光启考中了进士(1604年),正参加每月一次的点翰林考试。并且,由于前几次他都考的很好,能进翰林院是肯定的了,后面他常请假而不去参加考试,所以,这段时间比较空闲〔7〕。而利玛窦在8月17日也终于搬进了比较理想的大房子。这样两个人有时间有空间了,就为翻译《几何原本》打下了基础。
  当时徐光启每天都到利玛窦的住所去,一去就工作三、四个小时。根据有关资料,他们的翻译过程,起初还比较顺利,因为有以前瞿太素和张养默翻译的《几何原本》第一卷作参考〔8〕。可后来就逐渐困难起来了。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利玛窦熟悉《几何原本》,但不太熟悉中文表达和书写;二、徐光启尽管熟悉中文,却少有数学基础。徐光启在这之前,学习过四书五经、兵书、农书和医书等内容,但天文历算方面的书却未涉及过。所以这个时候,双方都很吃力。他们不得不向周围的人请教。这些人中,有当时在北京的庞迪我神父和熊三拔神父,有常来探讨学术和教义的杨廷筠、李之藻、叶向高、冯应京、曹于汴、赵可怀、祝宰伯、吴大参等人。特别是两位神父,其始终在场。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翻译《几何原本》是集体的功劳。
  尽管吃力,但到了1607年5月下旬,他们还是顺利地翻译完了前六卷,也就是欧氏几何的平面几何部分。并且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变得熟练起来。利玛窦曾说过:经过了不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徐光启就能用清晰优美的中文来写他所学到的一切东西了〔9〕。但在此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徐光启的父亲不幸去世了。徐父去世的准确日子是5月23日。当时徐光启尽管已经入教,但作为一名一直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还做不到那么超脱,所以,他不得不开始忙于一系列繁杂的丧事。丧事差不多了,到了8月初,徐光启请了假,便扶柩回了上海。这一去就是三年〔10〕。
  此时利玛窦一直在北京,中间的确为《几何原本》的事情他们曾经联系过一次,但那次主要是让徐光启想办法在南方刊印。此后,他们再没联系。三年后,即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去世了。而徐光启到了12月15日才回到北京。此时利玛窦已于11月1日下葬。所以他们从1607年8月之后,再也未曾谋过面。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来,其实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是一个很巧的事件。当时两个人恰好都有时间和空间,也都互相欣赏,可谓天时、地理、人和三者具备。说利玛窦拒绝了徐光启实际上是没有的事。之所以中断这个过程,完全是意外事件造成的。若不是徐父的去世,也许他们还能继续下去。
  在《几何原本引》中,尽管有利玛窦表示停止的记载:“太史意方锐,欲竞之,余曰止,请先传此,使同志者习之,果以为用也,而后徐计其余。”但要知道,这个引言是徐光启代利玛窦以利玛窦的口味写的〔11〕。所以,利玛窦主动请止的话就十分可疑了。
  如果说利玛窦真的是当时拒绝了徐光启,那也只能是担心后面的翻译太困难了,会花费很多时间,从而耽搁利玛窦的传教事务。可当时他们已经明显的配合比较默契了,徐光启掌握了不少平面几何知识,翻译也快起来了,利玛窦怎么会凭空担心后面的困难呢?所以这又是自相矛盾的。
四、结束语
  利玛窦和徐光启将《几何原本》前六卷翻译成了中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数学后来的发展。当时他们没有继续翻译,其实完全是个意外,双方都没有责任。如果不是徐父去世,倒真有可能他们继续翻译下去。因为,当时徐光启已经被任命翰林院检讨,不再考试。并且这个检讨也没什么具体的事务,只是办些临时的差事而已,徐光启有时间。同时利玛窦当时也不很忙,也有时间。因此,说利玛窦拒绝了徐光启的要求,其实是不存在的事情。猜测利玛窦不懂立体几何知识,更是毫无道理的。
参考文献
[1]林金水.泰西儒士利玛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P198。
[2]〔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95,P31。
[3]Bernad Henri.Matteo Ricci's scientific contribution to China. Peiping,1935,P25-27。
[4]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P5-6。
[5]利玛窦.乾坤体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李之藻.浑盖通宪图说.天学初函本。
[7]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P489-490。
[8]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49年,P262。
[9]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P517。
[10]梁家勉.徐光启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P85。
[11]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P518。
如果对这个问题还有兴趣。可以看看下面的另一贴
http://yantan.org/bbs/viewthread.php?tid=89477&pid=320819&page=1&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九船城 于 2009-2-23 09:3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