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贴歌者崔健的两首民谣诗歌,与大家共赏

《假行僧》

  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

  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假如你看我有点累,就请你给我倒碗水

  假如你已经爱上我,就请你吻我的嘴

  我有这双脚我有这双腿,我有这千山和万水

  我要所有的所有,但不要恨和悔

  要爱上我你就别怕后悔,总有一天我要远走高飞

  我不想留在一个地方,也不愿有人跟随

  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

  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我只想看到你长得美,但不想知道你在受罪

  我想要得到天上的水,但不是你的泪

  我不愿相信真地有魔鬼,也不愿与任何人作对

  你别想知道我到底是谁,也别想看到我的虚伪



    

《花房姑娘》

  我独自走过你身旁

  并没有话要对你讲

  我不敢抬头看着你的噢……脸庞

  你问我要去向何方

  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你的惊奇象是给我噢……赞扬

  你带我走进你的花房

  我无法逃脱花的迷香

  我不知不觉忘记了噢……方向

  你说我世上最坚强

  我说你世上最善良

  我不知不觉已和花儿噢……一样

  你说我世上最坚强

  我说你世上最善良

  你说我世上最坚强

  我说你世上最善良

  你要我留在这地方

  你要我和它们一样

  我看着你默默地说噢……不能这样

  我想要回到老地方

  我想要走在老路上

  这时我才知离不开你噢……姑娘

  我就要回到老地方

  我就要走在老路上

  我明知我已离不开你噢……姑娘

  我就要回到老地方

  我就要走在老路上

  我明知我已离不开你噢……姑娘



[ 本帖最后由 tian295 于 2009-5-3 15:40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崔健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他的创作与歌唱是自为的,他唱出了那个时代的他自己,他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在商业化的今天,他获得了精神性的存在。这是高贵的,令人尊敬的。
有喜欢崔健的朋友吗?俺想听听你们的声音。
听他的《花房姑娘》,脑海里竟冒出鲁迅的《过客》。

[ 本帖最后由 tian295 于 2009-5-3 21:53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与俺的年龄和性格有关,名动天下的崔健,从来没有打动过我。
不知始于何时,反正,拒绝一切激情化的观念表达方式,几乎成了我的内在律令。
坦白地说,我对崔健的尊重,纯属人云亦云。
这与崔健无关,任何试图通过渲染方式打造观念的行为,都与我绝缘。
曾经非常喜欢崔健。因为喜欢他的歌词而喜欢他,可不太喜欢崔健的歌,尤其是他的唱法和乐队的伴奏。
     《一无所有》是一个例外,曲好,词好,唱得也不错。我指那曲子好象只能那样唱。根本上讲,还是不喜欢他的唱法。不过,当时认为,摇滚就是这样。
    崔健之后,中国没有摇滚。
    如果摇滚只有节奏,实在算不上是一种好的音乐形式。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人所意识到的东西,仅仅是5%而已,95%的东西在潜藏着。艺术的功能之一就是来激发我们认识那些潜藏的部分。摇滚,就是适合我的形式。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乌龙茶 于 2009-5-4 00:09 发表
曾经非常喜欢崔健。因为喜欢他的歌词而喜欢他,可不太喜欢崔健的歌,尤其是他的唱法和乐队的伴奏。
     《一无所有》是一个例外,曲好,词好,唱得也不错。我指那曲子好象只能那样唱。根本上讲,还是不喜欢他的唱法。不过,当时认为,摇滚就是这样。
    崔健之后,中国没有摇滚。
    如果摇滚只有节奏,实在算不上是一种好的音乐形式。
呵呵,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好问题,似乎中国人对于摇滚乐赋予了太多意义之重。有人甚至把崔健歌词放入诗歌选本,这是我难以苟同的。毕竟,音乐的本质应该还是“旋律”而非“歌词”。最近高晓松嘲笑国人过于能填词,过于不会谱曲,呵呵。
当然,摇滚确实也承担着某种社会情绪宣示。
郝舫有专著《伤花怒放》,绝对行家。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9-5-3 23:50 发表
与俺的年龄和性格有关,名动天下的崔健,从来没有打动过我。
不知始于何时,反正,拒绝一切激情化的观念表达方式,几乎成了我的内在律令。
坦白地说,我对崔健的尊重,纯属人云亦云。
这与崔健无关,任何试图通过渲染方式打造观念的行为,都与我绝缘。
难以打动周兄的应该不仅仅是崔健,而是全部的摇滚吧。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刚刚找来听了听,感觉有点像陕北。。秦腔。。之类的。曾听一个写诗的人说,秦腔是最好的摇滚乐。。不知是不是真的。
原帖由 水色 于 2009-5-4 00:57 发表


难以打动周兄的应该不仅仅是崔健,而是全部的摇滚吧。
回水色:
正是此意。
披头士除外。不过,我不把披头士视为摇滚。
披头士是民谣,虽说也是摇滚的一种。“恐怖海峡”很不错,真的很不错,好到让人不觉得是摇滚。
原帖由 乌龙茶 于 2009-5-4 00:09 发表
曾经非常喜欢崔健。因为喜欢他的歌词而喜欢他,可不太喜欢崔健的歌,尤其是他的唱法和乐队的伴奏。
     《一无所有》是一个例外,曲好,词好,唱得也不错。我指那曲子好象只能那样唱。根本上讲,还是不喜欢他的唱法。不过,当时认为,摇滚就是这样。
    崔健之后,中国没有摇滚。
    如果摇滚只有节奏,实在算不上是一种好的音乐形式。
兮兮说:“最近高晓松嘲笑国人过于能填词,过于不会谱曲,呵呵。”
我觉得高晓松的话也是不着调。一首歌的好坏,不在词,不在曲,在于演唱。很多好的歌,单看词,不好,单听曲,也不好,你到现场去听,好得不得了。崔健的歌也是得听现场。当然这还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是你自己唱出来的。我们这个民族不善歌舞,所以很少这种体验。我们也喜欢听音乐,好的音乐都有歌唱性,这个歌唱性并不是指旋律优美,而是它的节拍合在了你的心跳上。歌唱性背后都有舞蹈性,载歌载舞,像吉普赛人一样。摇滚里的好东西,往往是简单的旋律,笨拙的歌词,业余的嗓音。当然我也不喜欢这个,我不敢吃迷幻药。
俺觉得崔健首先是词好,文字浅显而有内涵,值得反复琢磨,撩拨出复杂的人生感喟。即便作为纯诗歌来看,也是优秀的。至于唱法,俺也很喜欢,粗犷中有阴柔,苍凉中寓决绝。义无反顾而又柔情千转。即可宣泄又可抒情。既可玩其浅又可味其深。大众小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基因。
作为姿态性的存在,当然会招致一些反感。摇滚毕竟是面向俗众的,发型、服装、道具、甚至台词都有其相对固定的程式,这是无法苛求的。
人生中有高潮,有底谷,至少我们有崔健的摇滚,可以让我们痛快淋漓,可以让我们心境平和。

[ 本帖最后由 tian295 于 2009-5-4 08:34 编辑 ]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9-5-4 00:37 发表


呵呵,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好问题,似乎中国人对于摇滚乐赋予了太多意义之重。有人甚至把崔健歌词放入诗歌选本,这是我难以苟同的。毕竟,音乐的本质应该还是“旋律”而非“歌词”。最近高晓松嘲笑国人过于能填词,过于不会谱曲,呵呵。
当然,摇滚确实也承担着某种社会情绪宣示。
郝舫有专著《伤花怒放》,绝对行家。
国人过于能填词?可我没看到一首好歌词呀。我的感觉不是正好相反,因为好的曲子也没听到。
        歌词写得好的,当属台湾的音乐人。在大陆,流行音乐中歌词写得好的,我只记得崔健。现在大陆的流行音乐,最不能听的就是歌词。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原帖由 乌龙茶 于 2009-5-4 12:08 发表
歌词写得好的,当属台湾的音乐人。现在大陆的流行音乐,最不能听的就是歌词。
这一点太同意了。不过我声明,周云蓬是一个绝对的例外。

[ 本帖最后由 emmer 于 2009-5-4 12:13 编辑 ]
原帖由 西凤酒 于 2009-5-4 02:29 发表


兮兮说:“最近高晓松嘲笑国人过于能填词,过于不会谱曲,呵呵。”
我觉得高晓松的话也是不着调。一首歌的好坏,不在词,不在曲,在于演唱。很多好的歌,单看词,不好,单听曲,也不好,你到现场去听,好得不得了。崔健的歌也是得听现场。当然这还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是你自己唱出来的。我们这个民族不善歌舞,所以很少这种体验。我们也喜欢听音乐,好的音乐都有歌唱性,这个歌唱性并不是指旋律优美,而是它的节拍合在了你的心跳上。歌唱性背后都有舞蹈性,载歌载舞,像吉普赛人一样。摇滚里的好东西,往往是简单的旋律,笨拙的歌词,业余的嗓音。当然我也不喜欢这个,我不敢吃迷幻药。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听过流行音乐人的现场演唱会。摇滚也没有。
摇滚应该是听现场的,可我的耳朵、心脏,恐怕会承受不了。之所以更喜欢崔健的《一无所有》,是因为这首歌的伴奏织体还算比较有层次,其它曲子的伴奏都太笨重、混乱了。当然这可能是摇滚所追求的效果。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9-5-4 01:08 发表

回水色:
正是此意。
披头士除外。不过,我不把披头士视为摇滚。
不知道是不是60年代出生的人,都喜欢披头士?我也喜欢披头士,尤其喜欢那首yesterday。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崔健刚出来的时候,非常喜欢他的歌。既喜欢他的音乐,也喜欢他的歌词。
我一直以为,八十年代初的诗歌史,应有崔健的一席之地。他没有太多专业诗人的技巧,但他语言的锋利,对当代人心态的把握,以及切入现实的深度,都是许多徒有一点从欧美现代诗中学来的技巧而毫无思想的那个时代的名诗人所望尘莫及的。
可以说,崔是靠对社会进程的敏锐触觉,嵌入时代的,相比于那些舶来货,崔的作品无愧时代号角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