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小孩懂得大道理——一组照片

略加修改,聊供一笑。

[ 本帖最后由 陆东洋西 于 2009-5-6 12:2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六一乎,五四乎?——第一帧
喝酒也从娃娃抓起!——第三帧
也许是一场艳遇的前奏……——第五帧
未来携着未来,奔向未来,简称“三未”。——第七帧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回2楼:欢迎大家改题——各位不妨有自己解读而看图命题。
最后一张片片最感人哈~
原帖由 水笺 于 2009-5-8 00:00 发表
最后一张片片最感人哈~
很民族,很草根——所以也很世界。

当搬运工,兼回5楼的帖子

一句并非鲁迅的流行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2008年02月08日 10:12


    近年来,盛行一句所谓鲁迅的“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是,查遍《鲁迅全集》,也找不到这句“名言”的踪影。其实,鲁迅的原话是这样的:

    木刻还未大发展,所以我的意见,现在首先是在引一般读书界的注意,看重,于是得到赏鉴,采用,就是将那条路开拓起来,路开拓了,那活动力也就增大……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致陈烟桥》,1934年4月19日,见《鲁迅全集》第13卷第8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鲁迅在这里是从谈木刻、绘画引申而谈到文学艺术的地方色彩问题。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体会,结合世界文学艺术的经验,得出了“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这一精辟结论。但是,能不能把“地方色彩的”改换成“民族的”而照样正确呢?显然不能。

    所谓“民族的”,小而言之,它可以专指一个民族的某一方面的特色,比如蒙古族的彪悍善骑射,傣族的泼水节,泸沽族的走婚制等等,绝不可能成为其他民族的,即所谓“世界的”。

    大而言之,“民族的”,也可泛指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比如某个民族刻苦耐劳,某个民族团结好斗,等等。这些“民族性”,也绝不可能成为“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缺点严重的,便变成了民族劣根性,这就更不能成为“世界的”了。比如中国古代的民族陋习,女人裹小脚和男人的拖辫子,怎可能成为“世界的”?某些民族嗜杀、残忍、侵略成性,难道也能成为“世界的”吗?

    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无法成立;说来说去,还是鲁迅的原话正确:“(文学艺术)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新华文摘)
多谢6楼施女士的转引指教。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1,但是这篇文章或许也包含一些问题,譬如,民族不可,地方就可?任何民族本身来自于某个地方,地方是一个地理性的概念,而民族作为主体显然与之难以分割,只不过也许包含更多的政治要素和自我主张的要素而已。这方面觉得似乎道理还没有讲得透彻。

2,原先也对这句话非常感冒,觉得是一个内含逻辑矛盾的命题。后来想到,既然是世界的那就要包含所有地球上的事物,所以这句话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谈“世界”往往强调它的正当性、理想性、正面性而不是那些恶劣、残暴的负面性因素,但是后者何尝不是世界迄今为止一个重要的部分呢?

[ 本帖最后由 陆东洋西 于 2009-5-10 13:49 编辑 ]
太喜欢第5张了
简简单单的生活,我还是我.
回7楼陆先生:
1,我转贴那篇文章只是取其信息,如鲁迅的原话来源,并不完全认同文中观点。作者把地方和民族刻意切割,至少在逻辑上是有漏洞的。其实鲁迅的本意是更强调如何以“地方色彩”为亮点,“为别国所注意”。这和我前几天说的吕燕的特别东方的长相在国际模特儿大赛中更夺人眼球是一个道理。
2,这里涉及对“世界性”的定义。如果把世界性作普世性来理解,那自然是“强调它的正当性、理想性、正面性”,如果把世界性定义为全面性,那自然就要包括“那些恶劣、残暴的负面性因素”。但那句流行的名言中的“世界”明显是褒义的,那就应该取前者的理解。既然把世界性作普世性来理解,那这句名言就不成立了。
刷呀刷呀刷,感谢上帝,总算图片被俺刷出来了。最后那张果真很棒,可以算得上一张优秀的摄影作品了。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