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陆东洋西 于 2009-5-15 19:07 发表
回27楼:

原来以为运动员是西方社会的一个缩影,只是更直率一些、更张扬一些而已,不料原来是化外之民的另类?

至于后面的判断,没有太大异议,只是鄙人的问题针对西方大多数人符合君子标准的贵判断而已,并不针对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相比哪个更文明这个问题。
吃运动这碗饭的除了四肢发达,精神世界很不健全的。不少强奸,轮奸案都和他们有关。
如果是中国传统的君子标准,我不敢说大部分西人达标。但主贴中的标准,我个人的感觉是大多数人都做到了。当然,这个大多数是指六到七成人左右,而不是绝大多数。
一位君子生活在一群人渣里面会是个什么情景?会不会变成伪人渣?

一个小人在君子群里会不会变成伪君子?这时,有的真小人倒还可爱一点。
原帖由 黄馨 于 2009-5-15 19:10 发表
西方都君子国了,还要法律干什么。西方把法律定的那么细,难道是防君子的么。

反而中国是讲道德约束的国家,那才是真君子国。
那叫先小人,后君子。
如今的中国就不用我再说啥了。我权当你是乌搞党的干活。
一位君子生活在一群人渣里面会是个什么情景?会不会变成伪人渣?(古龙《绝代双骄》中的江小鱼。)

-------------------------------------------------------------------------------------------------------------------------------------
可见“君子”和“人渣”的概念既是内在本性也是外化人格。因为是人格表演,所以江小鱼可以是“伪人渣”,因为内在本性,所以他是“真君子”。不过显然,内在拥有优先权,所以一个人可以同时是人渣和君子,但却有真假之辨。 不过俺还是忍不住在想紫壶提的那个问题:一辈子的伪君子,是不是真君子?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原帖由 水色 于 2009-5-15 19:43 发表
俺还是忍不住在想紫壶提的那个问题:一辈子的伪君子,是不是真君子?
偶试着说说。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人前装君子,人后做小人,虽然始终未被揭穿,那这样的人下辈子都不会是真君子。
可如果一个人虽然内在并不想做君子,可一辈子还是行君子的人格,即便是表演,那也还是真君子。貌似比真君子还难得哦,因为克己是多么痛苦的事,居然能忍一辈子,佩服佩服。
一辈子的伪君子,是不是真君子?不是吧,既是伪君子,那他就有小人的一面,否则就不该称之为伪。小人应不是指他刚生下来那一刻,果然如此说,倒也对了。
施女士所说的“人前”与“人后”指的都是行为表现,而不是内在企图吧。但假如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倒霉的人渣同志:他生前人前人后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君子作为,不过这一切并不是施女士所说的被动的克己,而是主动的隐忍,可怜人渣同志壮志未酬身先死,还来不及实现他的惊天大逆转,就一命呜呼,因而一不小心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了外在行为标准上的“真君子”。

他是君子还是人渣呢? 其实俺就是想讨论一下,对“君子”而言,外在行为与内在人格,谁更具有本质意义?一个还未曾做过好事的高尚的人,和一个还来不及做坏事的邪恶者,到底哪个更接近“君子”?

[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09-5-15 20:34 编辑 ]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回37楼的帖子

你说的例子也太个案了,太戏剧了,武侠小说中的人不能太当真的。
如果真有这样的人,我只能说他的死成就了他的君子之名。至少我还是会把他当君子的。已然性还是比或然性更具评判的价值。
原帖由 施国英 于 2009-5-15 21:13 发表
你说的例子也太个案了,太戏剧了,武侠小说中的人不能太当真的。
如果真有这样的人,我只能说他的死成就了他的君子之名。至少我还是会把他当君子的。已然性还是比或然性更具评判的价值。
谢谢施女士。我的案例的确很极端,这么做无非就是想追问那个“君子”的本质所在。 我觉得那真是个难题。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原帖由 卓立 于 2009-5-15 11:12 发表
楼主辛苦,很有“技术含量”的主帖, 。这帖和前几帖不同,伟人、绅士、淑女等可以只是大家对词的理解与共识,怎么说或许都可以,君子则会上升到“应当”层面。
很赞同此说。
原帖由 歪弟 于 2009-5-15 14:23 发表
俺的门槛低,无害人之心就OK
这就是当代君子为人的一条标准,很受启发。
原帖由 水色 于 2009-5-15 20:31 发表
施女士所说的“人前”与“人后”指的都是行为表现,而不是内在企图吧。但假如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倒霉的人渣同志:他生前人前人后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君子作为,不过这一切并不是施女士所说的被动的克己,而是主动的隐忍,可怜人渣同志壮志未酬身先死,还来不及实现他的惊天大逆转,就一命呜呼,因而一不小心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了外在行为标准上的“真君子”。

他是君子还是人渣呢? 其实俺就是想讨论一下,对“君子”而言,外在行为与内在人格,谁更具有本质意义?一个还未曾做过好事的高尚的人,和一个还来不及做坏事的邪恶者,到底哪个更接近“君子”?
假如有一个人,人前人后他都是不折不扣的好人,为了显得更真实,那么假设他唯一的特别之处就是一直很沉默,不跟人交流,也没人知道他在想啥。终于有一天,他突然患急病暴毙,后来警方在调查中发现,他的电脑文档中有一个详尽的犯罪计划,只是还没来得及实施。那么,大家知道这件事以后,肯定不会说他是君子,甚至也不会说他是伪君子,大家会说他是心理变态。
还有一个假设,假如一个人一心向善,天天念叨着我要克制、我要克制,但是偏偏脾气暴躁,就像鲁智深那样,碰到一点小事就火冒三丈,跟人争吵起来,动不动怒火就升级,直至大打出手。假如他不发火的话,平常是一个很好的人,内心也很善良。那么,他是君子呢?还是人渣?
看起来,君子不多,伪君子也不多,小人也不多,多的是凡夫。
何须更说蓬山远,一角屏山便不逢。
回42楼朋友。

“君子不多,伪君子也不多,小人也不多,多的是凡夫。”

诚然。似乎被称为君子者,与其说是伪君子,不如说是老好人更多些。
比如说,有一个国家,名字隐去,这个国家的人尽管都很守规矩,彬彬有礼,但他们不是出于内心对善的认同才这么做的,他们很冷漠,他们这么做是因为周围的人都这么做,他们不想跟别人不一样,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国家的人是君子吗?
至于老好人,他们的好是因为内心的懦弱,不敢违抗任何人,他们倒不虚伪,只是胆子小。伪君子大概总是内心有点邪恶的人,他们装作好人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老好人只是不像得罪任何人,哪怕被侵犯到利益。
何须更说蓬山远,一角屏山便不逢。
原帖由 梦璃 于 2009-5-20 10:10 发表
比如说,有一个国家,名字隐去,这个国家的人尽管都很守规矩,彬彬有礼,但他们不是出于内心对善的认同才这么做的,他们很冷漠,他们这么做是因为周围的人都这么做,他们不想跟别人不一样,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国家的人是君子吗?
至于老好人,他们的好是因为内心的懦弱,不敢违抗任何人,他们倒不虚伪,只是胆子小。伪君子大概总是内心有点邪恶的人,他们装作好人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老好人只是不像得罪任何人,哪怕被侵犯到利益。
怎么觉得欲盖弥彰,这不说的是日本(也许是韩国?)吗?这种谨慎、不鲁莽的态度很淑女(或者很绅士?抱歉查了贵资料,“性别”一项是保密来者)。但是他们追求的人生楷模,与其说是“君子”,不如说是“武士”。当然大多数人实际上追求一种西方式的“绅士”或“淑女”。所以鄙人觉得他们这方面做得很左右逢源。譬如说,日本大公司的男性白领,在家里是一直是“男士(丈夫)优先”,而如果在公司(尤其是大公司)里往往很熟练地“女士优先”。

这里讨论的君子,想尽量地在当代意义上予以讨论,所以,这在当代中国,常常根据场所、层次而不同。人要保护自己(甚至谋求不正当利益)常常会有伪装,如果是没有害人之心,也许可以容忍,否则当代中国人恐怕没有一个是君子,但是日常生活中又常常提到君子,那么也许人们希望别人是君子,而自己是否是君子却不大在意,因为做君子不合算,偶尔伪装会被讥讽为“伪君子”,一直以君子自任又太吃亏。只要遵循法律或礼俗,做一个“公民”或者做一个“绅士”或“淑女”即可。

自己希望遇到君子,而自己又不愿意成为君子,或许是当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一种深层的悖论。
失职,才看到陆东洋西发起的这个讨论帖子,不加精是说不过去的。
多谢诸版主提携。
中国不需要君子,只需要公民。
此处讨论,并非是意图提倡和宣传“君子”,而是试图客观了解传统君子观念与当代中国人之间的关系。譬如,“雪里送炭真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等观念显然是“公民”的概念所无法表现的,它们之间无法互换,君子超越公民的政治内涵,而具有一种社会或文化内涵。

传统儒家的君子观显然已经远离我们的时代,当代生活也无法产生古代意义上的君子,但是其影响不同程度地延续下来,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当代中国人。这里所关心的是,当我们偶尔称谓某人是君子的时候,究竟包含什么样的意义。

[ 本帖最后由 陆东洋西 于 2009-5-21 00:11 编辑 ]
“清议竹林”有关于伪君子与伪绅士的比较,而本帖对君子的讨论虽早,但是挖掘不够。当代中国人在何种意义上谈“君子”,或者对当代中国人而言,何谓“君子”?试参考诸位的意见,再罗列如下。

君子可以分为人、处事二造,各有3种境界(由低及高)。

一,为人

1,与世无争之谦谦君子(或可谓“老好人”);

2,与人为善,害人之心不可有(其实相伴的另一句“防人之心不可无”说的是自卫心理,无可厚非);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消极自由?)。

二,处事

1,君子成人之美(无论其事正当、合理与否,反正以助人为乐);

2,锦上添花是小人,雪里送炭真君子(君子显然有自己处事的原则,决不趋炎附势);

3,君子和而不同(所谓融合他人意见,又自己有所秉持,自由和多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