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丁聪逝世

昨天中午11时,漫画大师丁聪因病医治无效在304医院去世,享年93岁。据中国美术馆办公室主任吴琼和丁聪好友、作家李辉透露,丁聪生前生活简朴,曾交待家人办理后事一切从简,所以中国美术馆尊重丁老及其家人的意愿,不为丁聪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不留存骨灰。

  丁聪生前所在单位是中国美术馆。昨天,中国美术馆办公室主任吴琼介绍,丁聪近些年因为脑中风而引起脑萎缩,经常卧床不起,“4月中旬,丁老意外跌倒,加上吃饭时不小心呛到气管里,引起高烧被送往医院。
住院期间,丁老大多数时间处于昏迷状态,由于高烧不退,引发其他并发症,医院多次报病危。”

  吴琼说:“上周日,我去医院看望丁老,他当时的病情比较稳定,我握住他的手,能感觉他还有意识。偶尔不舒服时,他也会皱皱眉头。昨天,丁夫人沈峻说他的病情正常,没想到今天就走了。”

  沈峻告诉吴琼,丁聪早已看淡生死,最后时刻很平静、很安详。丁聪去世后,沈峻写了一封信揣在他的胸前,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做最后的告别。

  昨天下午,记者赶往丁聪生前住所,紫竹桥南的昌运宫四号楼。家里没人接电话。小区值班室聂师傅说,丁聪的儿子在美国生活,夫妇俩和一个保姆住在这里,现在没人在家。聂师傅在昌运宫四号楼值班室工作8年多,认识丁聪一家人,也知道丁聪去世了。“多好的一个人啊,平时见到他总是乐呵呵的,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天气好的时候,他经常在上午10点多,让保姆推着轮椅来到院子里遛弯。丁夫人还经常给我准备些留言条,如果有人来访,他们不在家,就在留言条上留言。 ”

  小区的不少住户谈起丁聪,都说他是个和蔼而低调的老头。

  忆故人

  沈昌文(《读书》杂志前主编)


  埋头苦干很低调


  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与丁聪有着多年的交情。2003年,沈昌文出版的《阁楼人语》一书,就收录了丁聪的一些轶事。

  得知丁聪病故的消息后,沈昌文十分悲痛。在沈昌文看来,丁聪为人很低调。“我们因为《读书》创刊而相识,这30年来,他一直很低调,丁先生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话不多,干活却很多,属于埋头苦干型。”

  吴琼(中国美术馆办公室主任)


  天真乐观实诚人


  在中国美术馆办公室主任吴琼眼里,丁聪是个实诚人,天真、真诚、低调。吴琼出版了一本名叫《大师小丁》的书,记叙了丁聪其人其事。

  在吴琼看来,丁聪能活到现在,是“乐易者,常寿长”的缘故。“他爱开玩笑,就连住院治疗也不例外。手术室温度低,他就说要与医生一块爬冰卧雪;护士穿戴严整地来给他试表,他看人家只露两只眼,就发起"猜猜看我是谁"的游戏。医生护士一会儿叫他"丁爷",一会儿叫他"聪聪"。他的天真无邪,常常令人忘记他的真实年龄。”

  李辉(传记作家)


  爱好看书买书


  李辉一周前还去医院看望过丁聪,“当时丁先生病情还比较稳定,我们盼着他早日康复,没想到那一见竟成永别。”

  上世纪80年代,李辉主持《北京晚报》的专栏,邀请丁聪为王蒙等作家画肖像。20年来,他们由最初的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发展到现在的忘年之交。

  李辉说,丁聪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买书和画画,“即便是九十岁以后也这样,而且看的书比较杂,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等,大凡引起他兴趣的书,他都想把它们买回来,似乎放在书店就是不放心。”

  李辉说:“前些年,我们时常一块聚会。丁先生的话最少,但他一开口说话必是冷幽默,能把全场的人笑得前仰后合。现在丁先生去了,我们只能在回忆中重温那些美好的时光。”(记者卜昌伟)

  丁聪生平


丁聪,漫画家,祖籍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1916年12月6日生于上海。抗日战争时期,辗转于香港及西南大后方,从事画报编辑、舞台美术设计、艺专教员等工作。在上海、香港等地编辑《良友》、《大地》、《今日中国》等画报。创作了《阿Q正传插图》、《现象图》等。

建国后,历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全国青联常委兼副秘书长等职。二十多年来,共出版了三十多种集子,有《鲁迅小说插图》、《丁聪插图》、《丁聪漫画系列》、《丁聪画册》、《Y先生语录》、《古趣集》、《今趣集》等。
“劳动模范”再也不能为读者劳动了


10天前,记者曾去病房探望丁聪。丁夫人沈峻女士说,他已昏迷不醒好几天,眼睛也没有睁开过。我们交谈时,他忽然睁开了眼睛,却已没有了过去熟悉的眼神,但看到他的眼角有一滴泪水流出。

5月26日下午,沈峻女士在电话中说:“他生前的遗愿,一切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骨灰也不要。
他常说自己来世上走了一趟,很高兴做了一件事,这就是画了一辈子漫画。”

获悉丁聪去世,著名作家王蒙非常难过。丁聪曾为王蒙画过漫画肖像,王蒙也是丁聪漫画作品的老读者,对其人其画非常了解,他这样谈到印象中的丁聪:“他的笔名叫‘小丁’,永远表现出天真、诚恳、善良,而且不管哪一类作品,都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愉快。即使是形象辛辣讽刺性强的作品,在犀利之中也有人性本身的厚朴,漫画家有讽刺的锋芒,但他又存在着圆润、可爱之处。”

在人们的记忆中,丁聪永远年轻。每逢聚会,只要丁聪在场,关于他的黑发,关于他的永远年轻,总会成为人们的话题。88岁时,大家感叹他的年轻,只有他自己颇有今不如昔的感觉。他会这样说上一句:“不行了!前两年坐公共汽车没有人让座,现在倒是有人让座了,可见还是老了!”话是这么说,还是有人建议,别看如今市场上挖掘出那么多所谓永葆青春的宫廷秘方,还不如丁聪现身说法令人信服。可是,问他有什么秘方,回答是:“不锻炼!不吃水果!不吃蔬菜!吃肉 !

其实,真正让丁聪永远年轻的还是他的达观精神。一生的风风雨雨,着实让他经历了不少磨难,可是,从来没有改变过他对生活和艺术的热情。他庆幸自己熬过右派生活,走过了“文革”,在晚年获得了难得的创作高潮。

丁聪晚年为《读书》杂志画了整整30年的漫画。《读书》原主编沈昌文说:“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埋头苦干,从不发表意见,读者只知道他给《读书》画漫画,不知道我们每期的版式都是他设计,有事找他,他来者不拒。我们都说他是劳动模范。”

今天, “小丁”这个“劳动模范”,再也不能为读者劳动了。

漫画父子


丁聪1916年出生于上海。父亲丁悚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者之一,既画讽刺社会现象的政治漫画,也画月份牌上的时装女人。上世纪 20年代刘海粟创建中国最早的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时,丁悚担任教务长。1933年前后,丁悚组织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漫画协会,协会招牌就挂在丁家门口。

丁家一时间成为明星、艺术家们会聚的场所。每到周末假日,这里俨然是上海一个热闹的沙龙,张光宇、叶浅予、王人美、黎莉莉、周璇、聂耳、金焰……

作为长子的丁聪,虽然还在上中学,却已成了这些明星们喜欢的小成员。他坐在他们中间,听他们谈笑风生。聂耳来到丁家,与年少的丁聪成了好朋友。一次他曾这样对丁聪说:“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你姓丁,我姓聂,写起来,一个最简单,一个最麻烦。”丁聪也曾缠着聂耳走进他在“亭子间”里的小房间,给他讲一个个恐怖的故事。“有一次聂耳喝醉了酒,走到天井里,顺着墙爬到阁楼上去睡觉。”一次记者陪同丁聪重回上海,指着旧居的墙角,他说:“聂耳就是从这里爬上去的。”

说到自己艺术修养和风格的形成,丁聪总是会一再提到在上海旧书店阅读那些欧美时尚杂志、电影画报的经历。正是这样一些杂志,还有不断上演的好莱坞影片,使年轻的丁聪的思路活跃起来,眼界开阔起来。

丁聪为何对父亲的沙龙情有独钟?不只是因为他在这里度过快乐的少年时代,也不只是因为那些名流在这里留下过欢乐的笑。更让他留恋的,显然是当时上海呈现的文化多元形态,而父亲的沙龙不过是一个生动的写照。他也许就是在那时开始形成了这样的观念:画自己心中所想,画身边眼睛所见。丑恶者鞭挞之,美好者颂扬之。

虽然父亲是漫画家,却不愿意儿子今后也走同样的路。但丁聪自己喜欢上了漫画。十六七岁时,有一天,他忽然把自己画的京剧速写拿出来给前辈们看,他们不由得感到吃惊,他的笔触竟然如此生动而准确,能够把舞台上戏剧人物的造型、神态和动态感表现出来。他们没有想到,经常跟着父亲观看京剧的丁聪,不仅学会了拉京胡和吹笛子,还拿起了画笔。

丁聪在上海美专虽只抽时间自学了不到一年,却为他的绘画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他的笔从未停过,一双眼睛机敏地观察着周围的人与事。理发店、电车、教室、麻将桌、公园、动物园,所到之处,都成了他捕捉速写对象的场所。教室里围观的学生们,头戴礼帽横坐在电车条凳上的乘客,麻将桌上专注的妇女和好奇凝望的孩子……丁聪保存下来的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教室里自学期间的生活速写,以及发表于1936年前后的生活漫画,让我们看到了他在艺术上最初起步的姿态。

针砭时弊,讥弹世态


从走上画坛初显身手的时候起,年轻的丁聪便学会了用批判的目光观察社会。身处光怪陆离的上海滩,丁聪与他的前辈和同辈漫画家一样,专注于描绘贫富之间的强烈对比,勾画那些社会暗角的丑陋。丁聪最初显露出的这种社会讽刺的特点,在后来的创作中蔚为大观,它与政治讽刺密不可分,融为一体,成为他的创作中最有分量的作品。

在成为右派被迫停笔多年之后,晚年丁聪又挥动起他的笔。

今天的读者,大多是通过《读书》每期必有的丁聪漫画而熟悉了他的名字。他与陈四益先生在《读书》杂志长期联袂推出的“世象写真”专栏,图文并茂,尽现近30年间中国社会的世态万象,成了这段历史不可或缺的记录。从未衰老的丁聪,就这样用他的目光,一直关注着每日变化着的中国,用他的画笔,表达着一个画家的良心与思考。他数以千计的漫画涉猎广泛,政治风雨、世态万象,尽在笔下。自称“小丁”,丁聪挥动的却是一支如椽大笔。

以创作讽刺诗而著称的池北偶先生,也是丁聪的一个长期合作者。他这样评价丁聪的漫画艺术:“丁聪是我最敬佩的一位艺术家。他一生坎坷,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几十年间却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特别是他的许多漫画,针砭现实,讥弹世态,充分表现出他对国家和世界命运的关心,体现出他对社会、人民的责任感。”

池北偶特别难过地说:“从80年代起,我与他有许多次合作,他为我的讽刺诗配过将近200幅漫画。前两年他因病不得不放下笔,去年年初,丁夫人沈峻为了鼓励他,特地要我新写一首诗,他居然真的配了一幅画。我把他的漫画选了100幅,每幅配一首诗,编了一本书《世态讥弹》,出版社说这几天就要出版,没想到书还没有出来,他就离开了我们。”

为池北偶画的这幅漫画,竟成了小丁——一个画了70多年的艺术家的——绝唱!
今天,我就是高瑜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极喜欢他的漫画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今天,我就是高瑜
何须更说蓬山远,一角屏山便不逢。
永远的小丁。
天堂里独多中国苦孩,换种风格,去那边为孩子画画吧。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9-5-27 13:21 发表
永远的小丁
天堂里独多中国苦孩,换种风格,去那边为孩子画画吧。
老先生听到有人这么称呼他,定会很开心!
愿小丁老先生走好。
由《读书》认识小丁先生,欣赏并喜欢小丁先生的漫画。
愿小丁一路走好。
仙逝,愿精神永存。
参加交流
自从《读书》被汪氏掌管以后,买这个杂志的一半就是看小丁的漫画了。

老头子走好!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总有一天,我会遇见我内心的生命,会遇见藏在我生命中的欢乐,尽管岁月以其闲散的尘埃迷糊了我的道路。
今晚得把珍藏的那几本丁聪漫画找出来,好好看看。

敬一下小丁,千万走好。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很喜欢小丁漫画。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