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天边外  
我哪一句属于“纯粹人身攻击”并因此显得“太无耻”了?请你引用一下咱们来讨论讨论如何?同时,大言不惭地说别人“借用”了你,也请你弄个具体对照如何?你一文学门外汉竟然遭到他人借用,全坛都会觉 ...
童志刚 发表于 2009-8-17 16:05
这样吧,既然你毫无羞耻可言,那么,在讨论之前,不妨发个誓言——如果在大家的鉴定之下,我俩的讨论分出了真伪与对错,那么,要么你扒下“超级版主”的外衣谢罪;要么我注销ID赔礼?

你请选择吧!
天边外弄得像样决斗的样子了,搞笑得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盼望读一下美女这篇文章的全文:)
水笺 发表于 2009-8-17 16:40
Sorry,木有电子版,偶是从当年的剪报上选了2段即兴打字滴。

顺便说一句,我对《废都》中的加框框之举也是不以为然的。8过,我从一开始就认为这是作者的故弄玄虚,一个噱头罢了,所以现在开禁说什么洁本就是全本,我是一点都不意外。
还有,现在说“书中有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社会的前瞻”,无非就是当年一小部分人的腐败,如今演变成了全社会的腐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引伸版而已。贾平凹所处的有闲有名的文艺圈,当年可是腐败的先驱,所以偶觉得此书写得蛮真实。
天边外弄得像样决斗的样子了,搞笑得紧。
老木匠 发表于 2009-8-17 18:20
老木匠难道不以为这是网友协助网站“整理内务”打破“官僚制度”的一种途径麽?

俺用头颅押他的官衔,这种风险值得一试,看看谁的男子气概惧怕丢失。
本帖最后由 童志刚 于 2009-8-17 20:02 编辑
这样吧,既然你毫无羞耻可言,那么,在讨论之前,不妨发个誓言——如果在大家的鉴定之下,我俩的讨论分出了真伪与对错,那么,要么你扒下“超级版主”的外衣谢罪;要么我注销ID赔礼?

你请选择吧!
天边外 发表于 2009-8-17 17:15
活活,你好像很看重你的ID呢,如同“海上笑笑生”和“play”一样?而且,在你的字典里,真的有过“真伪与对错”这2个词吗?由于我怀疑,所以我根本就不会在乎你是否“赔礼”,我还同时不相信有其他的人会在乎一个三七二十四者的赔礼。你如果有空,可以跟我继续瞎扯,只是你别再掺乎你根本不懂的文学话题了。
谢谢周泽雄的详细回复.

主帖和回复的观点俺基本都同意,也很受益于楼主对作品型作家和事件型作家的区分和评论.

保留俺对引文问题的异议.

提点意见是因为看完之后,俺感觉楼主的文章,那些原本对<废都>事件持否定意见的人会认同并有学习提高,而对原本该改变观念和思维的一类人还未能达到醍醐灌顶之效,这或许是因为俺对文坛和文学知之甚少才有这种感觉的,而像俺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再次谢谢周泽雄.

(谁能帮俺解答一下,为什么俺的电脑在网页上写字时,输入法有时可以中文标点,有时却死也坚持英文标点?俺用的是google拼音.)
老木匠难道不以为这是网友协助网站“整理内务”打破“官僚制度”的一种途径麽?

俺用头颅押他的官衔,这种风险值得一试,看看谁的男子气概惧怕丢失。
天边外 发表于 2009-8-17 19:11
你的头颅?网络上虚拟的那个天边外的?还是你脖子上那个?先自己摸一下,在不在?然后再敲几下,看看里面是否有点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初十 于 2009-8-17 20:12 编辑
你难道看不出,初十的批评文章虽然文风委婉但并无顾忌地借用“俺的直言”,周先生貌似全盘通吃,毫无悔意。 ...
天边外 发表于 2009-8-17 12:41
天边外,所谓俺借用了你的直言,其实是恰好你说了那样的话.周先生未对此再着笔墨,俺觉得也不过是因为的确有人比如天边外会产生那样的感觉而已,并不意味着周先生就是拿作者和道德说事,完全两码事啊.
Sorry,木有电子版,偶是从当年的剪报上选了2段即兴打字滴。

顺便说一句,我对《废都》中的加框框之举也是不以为然的。8过,我从一开始就认为这是作者的故弄玄虚,一个噱头罢了,所以现在开禁说什么洁本就是全本 ...
施国英 发表于 2009-8-17 18:40
施MM这么忙?抽空打上来看看。说得很好么。
再汇报一下我“拿作者道德”说事的一般原则。
面对一位作家,我习惯于忽略他的世俗道德,追究他的职业道德。忽略世俗道德,并非认同它,仅仅是我不把它视为我的文字辖区。我知道的大作家中,品质恶劣、道德败坏者,实在太多了,但作品相当优秀。事实就是如此残酷,品质恶劣未必导致作品下滑,品质高尚也不见得能提升作品的档次。
另一面,我对违反职业道德的作家学者,往往怒不可遏。从作家这一行当来说,一个小小的剽窃行为,恶劣程度远在吸毒或重婚罪之上。
只要我的笔墨没有失控,我相信我不会去批评作者的世俗道德的;我所批评的,都是与写作、文本相关的道德,亦即职业道德。
我哪次没有做到,欢迎检举批评,我一定没有二话,纳头就谢。
很高兴初十接受我的解释,同时也为我们之间关于“引用”还存在分歧,感到有趣。我有时觉得,关于文学,“分歧”较之共识,更有价值。归根到底,文学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Sorry,木有电子版,偶是从当年的剪报上选了2段即兴打字滴。

顺便说一句,我对《废都》中的加框框之举也是不以为然的。8过,我从一开始就认为这是作者的故弄玄虚,一个噱头罢了,所以现在开禁说什么洁本就是全本 ...
施国英 发表于 2009-8-17 18:40
嗯,第一眼我也是被那些口口口口打得落花流水,继而对这本书产生莫名的排斥。

最近中央音乐学院梁姓教授自曝的潜规则博士女考生,应该可以说是庄之蝶泛滥的最好证明。但我觉得贾平凹“书中有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社会的前瞻”说法,多少有点拨高。
施MM这么忙?抽空打上来看看。说得很好么。
kemingqian 发表于 2009-8-17 21:57
附议。施国英嫌打字麻烦,也可以每天打一段,连载。
当然,强烈建议另行开帖。
Sorry,木有电子版,偶是从当年的剪报上选了2段即兴打字滴。

顺便说一句,我对《废都》中的加框框之举也是不以为然的。8过,我从一开始就认为这是作者的故弄玄虚,一个噱头罢了,所以现在开禁说什么洁本就是全本 ...
施国英 发表于 2009-8-17 18:40
《废都》当初刊登在杂志时上我读的。好像从读时,就“知道”那些框框本来仅是框框,根本没有文字。但是怎么“知道”的,如今却一点印象也没有了。

也想看施女士的文章。
书中有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社会的前瞻”
=========
像这类所谓的前瞻性,只要是写现实的的所谓现实主义的作品,都能在多年后的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吻合的影子,即便是再拙劣的现实作品。这不奇怪。俺觉得一点也不奇怪。你甚至可以无限的往前推,在更久远的作品
上寻找到当代的东西。相对于科技的进步,人性却没有多大长进。何况文学本就是反映恒久的人性的呢?
  下午在书店看到《废都》的新版本,颜色鲜艳刺眼,俗艳逼人。新版较厚,增加了李敬泽、陈晓明、谢有顺三篇有分量的评论文字作为序言,算是隆重推出吧!扉页有贾的大幅照片,面有愁容,似乎有泪光。
久违的摩天大楼,为泽雄兄自豪。
主贴搭建了一个严密而坚实的舞台,让各位尽情施展,果然金砖引来了美玉,初十的回帖让我震撼,如果说泽雄兄的主贴像一个内功深厚、金刚护体的武林名宿,那么初十的回帖则如“中原一点红”切中唯一要害,厉害!
中间还混杂江湖杂耍般的“下三路”比试,算是为这场论战插科打诨吧。
闻道朴园富简篇,辄思耋学效前贤。何时许我嫏懁至,寝馈巾箱住十年。
你的头颅?网络上虚拟的那个天边外的?还是你脖子上那个?先自己摸一下,在不在?然后再敲几下,看看里面是否有点货?
老木匠 发表于 2009-8-17 20:09
童志刚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在乎别人(或ID),而是如何在乎“自己”(或超级版主的头衔)!
至于,老木匠你这回放下了学者的风度,降低到“帮腔”的地位,不觉自羞麽。
俺早就指出燕谈的小家子气,如果没有管理者的自律,保镖与帮腔的嘴脸总是惹人厌恶的。
本帖最后由 天边外 于 2009-8-18 00:24 编辑
天边外,所谓俺借用了你的直言,其实是恰好你说了那样的话.周先生未对此再着笔墨,俺觉得也不过是因为的确有人比如天边外会产生那样的感觉而已,并不意味着周先生就是拿作者和道德说事,完全两码事啊.
初十 发表于 2009-8-17 20:11
初十MM,建议你再次阅读主贴和跟帖,辨识一下,顺便温习之后,想想在哪本文学评论的教科书中曾经出现过“事件型”的术语膏药?
其实,你如果仔细看后,就会发现周先生自命不凡的怨气里除了“宣教”之余,其对作品(《废都》)的补充评论文字在一种相当陈旧的套路中发霉。。。你注意到了麽!

再举个例子,关于林徽因的文学创作水平话题,周先生的评点眼光愈发低俗不堪,几乎丧失了一个貌似“职业评论家”的“举证”习惯,而盲从到传媒八卦的角落,可见其人其文的趣味。。。
谢谢各位关注我的凑热闹之举。我谈《废都》的小文没啥干货,不值一晒。当年我给澳洲的一家华文报纸写专栏,因为每天要写一篇,所以东拉西扯,经常灌水的干活。
本帖最后由 tian295 于 2009-8-19 09:51 编辑

《废都》的出版,说到底就是钱的问题。出版社看到市场,贾想在捞一把的同时,扬眉吐气一把。
评《废都》再版:一笔写不出两个贾2009年08月15日 16:10北京晚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废都》出版前,我被文坛说成是最干净的人,《废都》出版后,我又被说成文坛最流氓的一个,流言实在可怕……”

——贾平凹说《废都》

《废都》重出,当然是新闻,跟十六年前的初版一样。出版者没在封面封底前言后记里交代新版“废”与旧版“都”区别几何,而将体己私房话之类的信息选择向记者报告。看见书,知道是真的新版而非山寨,才判断出是真的。简单说,新版《废都》之新旧之别是,旧版中的框框框(□□□)在新版里变成括弧“(”,变成“作者此处有删节”,变成关括弧“)”,其余大致如旧。封面的书法由贾师自题,顶天立地。粉红色底外加柠檬黄窗花剪纸,给这本重出江湖之作涂满一层艳俗趣味……自从了解到了新词“装13”,我就不再相信“艳俗”只是一个被嘲笑的幻影。尤其中国文人,从内心深处讲,艳俗有谁可免?区别只是几乎没人像贾师那样仔仔细细周到细密地将那些个平日下掖着藏着的艳俗写出来。对,光光溜溜写出来。

作为一部长达近五十万字长篇小说的《废都》在文本上是不分章节的,不空行或空两行,另起一段,话锋自动跳到另一个画面里,故事繁复多端婉转逶迤后,用“文人那点儿破事儿”也足以概括。《废都》也几乎不分段,有时,它的自然段可长达数千字。这种文本计划本身就制造出一种逼仄、压抑、琐碎、兀秃的接受氛围。与初版那些框框框合在一起,《废都》事实上已成为一部建国后最富行为艺术特质的文字作品。诸如男人女人原配新欢床上床下屋里屋外怡然自得悲凉无助摁下葫芦起了瓢十八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这些熟词都可以贴在读后感千字文里,可贴完之后又发现,贾师的野心雄心或许根本不是这样。事实是,这部曾以禁书之名大行其道的长篇小说已成为必将伴随贾师一生的一个著名LOGO。这个LOGO的辐射之光甚至波及陕西周边西安腹地乃至贾师故里商洛市丹凤县方圆一百里内外。

我是没有勇气再次展读这部近五十万字的长篇旧作的。不过,即或如此,我仍对贾师小说中乡土、蕴藉、妥帖、圆润、生机盎然的无数“动词”印象深刻。从文学语言的视角去看,《废都》,乃至贾师的诸多长篇小说,在语言的质地上,系统性上,表达与呈现深谋远虑孤注一掷上,贾师远比其同龄同代作家更多资源,也更多天赋。举例说吧,就在新版《废都》的第七十七页,贾师写到庄之蝶忽然就跟汪希眠的老婆来电。二人间暧昧含混的调情话你来我往,偏就被庄之蝶媳妇牛月清听去了,赶紧岔开。那一“岔”的结果是,庄之蝶忽就思虑迟滞,瞬间呆掉……前面我的这段转述中用到的词儿可谓烂俗不堪,可贾师仅一个简单句子便已和盘托出:“庄之蝶却一时瓷在那里,只是皮笑肉不笑”……对,这个由名变动的“瓷”字结实而外,实在出神。
    不过,上面这段个人化感受乃至自本文中漫漶而出的这类怯生生的比蚊子声大点儿有限的嗫嚅似的吹捧对大众而言基本只会收回“不知所云”之类的印象分。就《废都》而言,就《废都》小二十年实际传播效果而言,此书再版的小规模轰动与文学、文本本身已基本没有关系。新版《废都》所引发的除了一小撮略明真相文青、文中的习惯性怀旧外,还有作为贾师独享之“废都LOGO”的重启。这远比某个《废都》迷喋喋不休地长篇累牍为《废都》说好话更要紧。是,未来仍旧扑朔迷离,可正如新近沸腾的“贾君鹏”事件一样,作为人类长河河床里的一粒石子儿,谁知道哪一颗忽就掀起千重浪?正如“你妈叫你回家吃饭”这句平民熟语怎能预设原本草根到底的“自己”会在二〇〇九这个死热之夏忽然火爆?

近日收检旧书,发现家中《傅雷家书》有很多册。本想将多余的数册转赠各位后生,可细翻后我才发现,所收每本“家书”其实并非同一版本。奥妙是,每新发现数封“家书”,经编者组合加工后,一个新版便就此生成。这件小事所生成的提示是,《废都》未必不可如此。此番《废都》重出其实仅仅是贾师“废都LOGO”重启的一个开场锣,此后隔个三年五载,《废都》都无妨再出新版,而每次新版只需说明本版还原了N处□□□文字即不愁收回成本略有盈余……在前面这个幻觉里,我已将《废都》重版想象成为贾师“废都LOGO”全面商业开发时的一个剪彩仪式,罪过是一定,可其惟一合理处是,既然当年既有“此处删节一百三十字”之类的商业接口,为什么今天不能为它接通一个容量适合格式匹配的盈利硬盘?

文学是渺小的,写作是卑微的,出版是一盘生意,读者是一脸势利……前面这个荔枝蜜体的排比并非抱怨,而不过是直陈出一种常态。放大眼界,你会发现,如是常态在地球这个小小行星上几乎每个角落也都存在。假使有一天,《废都》补足全本正式出版,我也不会惊奇,因为关于《废都》,其书外诡谲神异早已远远大过书内荒芜凄凉。可预见的是,直至《废都》补足版正式出版,《废都》的博物馆化才会正式开始。而那一天距今将十分遥远。就算贾师愿意,出版者也未必迁就。道理很简单,谁会愿意一个著名的文学“LOGO”那么匆匆忙忙地博物馆化呢?而无论如何,《废都》今次重版都已正式开启关于本书的标本化进程。为数甚少的零星研究者已握紧手术刀。他们在想:《废都》前三四年后三四年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究竟发生过什么呢?

二〇〇九年八月七日
“载《东方早报》2009年8月9日,发表时标题改成《贾平凹也学会折腾了》。”————这个题目改得好!有点易中天的味儿,现在易中天被叫易毒舌,很形象的哈!俺觉得泽兄的文字也蛮“毒”,只是毒得很含蓄,上海人的含 ...
金秋 发表于 2009-8-14 09:06
题目,也可略说几句的。
我原来的题目,指向的是话题,试图从贾平凹事件中抽象出一个“事件型作家”的概念来,也可使小文的目标稍稍远离人事。总之,原标题有一个避免事件化的倾向。编辑站在报纸的角度,另持异议,直接把“贾平凹”拎出来,使得发表在报纸上的小文,具有明确的事件性意味。
所以,这不是一个好不好的问题,而只是侧重点不同。我对抽绎过的话题更感兴趣,报纸的趣味难免倾向于事件。
《废都》:再版改变不了媚俗实质2009年08月13日 18:25《深圳商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重版《废都》至少是反市场的

■李清

最近,贾平凹先生的《废都》重版,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热议。这部小说在十几年前刚面世时,就曾引起巨大的争议,贾平凹本人甚至说,“《废都》留给我的阴影影响了我整个90年代,现在也没有完全消除。”事实上,对每一位读过《废都》,或者对《废都》有所了解的人来说,重版《废都》引起社会强烈关注,都不是一件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出版机构何以会在今天选择重版《废都》,尽管笔者无从了解他们具体的想法,但简单分析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这本书已被有关部门开禁,重版已不是什么犯忌的事,没有任何风险;二是在出版者看来,《废都》是一部有价值的小说,有必要将它奉献给读者。当然,不排除出版方希望通过重版极具知名度的《废都》,获得经济效益。但不管怎么说,相信出版方会自信地认为,重版的《废都》会有人买。

但笔者想说,市场很可能会让出版方失望。因为高的新闻点击率,未必能换来图书销售量,就像当年徐静蕾出版《老徐的博客》一样,议论的很多,买书的却很少。事实上,十几年来尤其是《废都》刚被禁之后,这本书已经被盗版了据说有上千万册,包括笔者在内的大量想读它的人,都已经通过盗版书实现目的。说句刻薄的话,现在将《废都》放在旧书摊上低价卖,很多人都未必会感兴趣,毕竟它已经“过气”了。

如果有人抱着好奇、兴奋的心理,想去买来重版的《废都》,看当年的那些“□□□□(此处作者删去××字)”,都是怎样让人心惊肉跳的内容,他们也只能大失所望。因为这次重版,并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将小方格的内容给补全了,而只是将小方格改成了省略号。有人甚至不无愤慨地提出,“新版《废都》依然在玩弄读者”。可是,不玩弄读者又能如何?难道今天的读者就缺点性描写看吗?

其实,从文学角度来看,《废都》算是有较高成就的。当然,传说的季羡林对它所作的预言,并不足为信。但至少在当年和今天,都有一些文学评论家对它进行了高度评价。比如中山大学的谢有顺教授指出,《废都》反映了一个时代在理想上的崩溃,在信念上的荒凉,它对于知识分子精神命运和存在境遇的探查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则认为,《废都》勇敢地表达和肯定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心,勇敢地质疑和批判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灵魂。

不过在笔者看来,说《废都》是当代的某部巨著,实在是一种庸俗的拔高。在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堕落、沦陷方面,它不过是一部相对较早的作品而已。今天类似的批判小说,无论是《桃李》还是《风雅颂》,哪一部不是同样的尖锐犀利、情节生动呢?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文人堕落的速度,都早已超越我们的想象,《废都》已难以满足今天读者的阅读需求。

或许,《废都》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正是它今天重版能引起关注的原因之一。但今天高调地重版这本书,在笔者看来至少是反市场的。今天大家议论《废都》重版,兴奋点仍然多在那些小方格,既反映了这本书曾经的尴尬,也是它和作者的巨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