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本帖最后由 水笺 于 2010-10-9 19:49 编辑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简介: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年7月14日出生于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父亲从事金银雕刻兼铜版工艺,克里姆特是他七个儿女中的长子,在这个工艺美术家庭的熏陶下,他与两个弟弟一起进入维也纳奥地利工艺美术馆附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毕业后进行壁画、壁饰的艺术创作。
      1905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这个有着悠久艺术传统的城市,已成为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克里姆特组织发起了一场旨在反对学院派美术泥古不化的保守势力,以“维也纳分离派”为称号,力求进行艺术创新,提倡世界各民族美术相互吸取营养,发展艺术家个人的风格。他早年的画风承习了英国拉斐尔前派和法国印象派的传统,自创立“分离派”后,开始把亚述、希腊和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趣味引入绘画中,用“孔雀羽毛、螺钿、金银箔片,蜗牛壳的花纩、色彩或光泽”,创造了一种“画出来的镶嵌”绘画,使作品中的绘画和工艺性达到了极点。
      克里姆特是一位独具艺术个性,又以强烈民族风格的绘画大师,他所认为的“只有通过艺术,不断渗透到生活中去,艺术家才能找到基础,以取得进步”的观点与他的艺术实践证明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是相当敏锐的,这正是他所以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功之处。
      1918年2月6日,55岁的克里姆特死于中风和肺炎


先上他的风景画,其中《Flower Garden》是他的风景画代表作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很喜欢克里姆特。楼主请继续。
本帖最后由 水笺 于 2010-10-9 20:00 编辑

2# ironland

上一篇转来的文章:http://www.modernweekly.com/content.aspx?artID=11813


      性与生命的黄金之谜-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作者:Rachel 来源: [394期 A26] 更新日期:2006-07-06


     他那闪烁着金色光芒的作品创下了油画拍卖史上的最高单幅成交纪录。
     他的名字在艺术史上与“新艺术运动”和 维也纳分离画派紧密相连。他就是人类性与生命之谜的永恒歌颂者。 黄金之作相信在提到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的时候,每个对他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金光灿灿的华丽画面,还有《吻》—那幅克里姆特式风格的经典代表作。

    在人们的印象里似乎他的作品永远是性与生命的代名词。
     近日这位奥地利著名分离派画家的另一作品《阿德勒·布洛-赫鲍尔夫人Ⅰ》(Adele Bloch-BaueⅠ) 以1.35亿美元的天价被化妆品巨头罗纳德·S·劳德(Ronald S. Lauder)收购, 创下迄今为止单幅油画最高拍卖价纪录,超过了西班牙大师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于2004年创下的1.04亿美元的纪录。这幅破纪录的作品由布洛-赫鲍尔家族90岁的后人玛丽亚·阿尔特曼通过佳士得拍卖行售出。玛丽亚的伯父费丁南德·布洛是捷克富有的制糖业商人,画中人布洛-赫鲍尔夫人就是他的妻子,他们曾是克里姆特的好友。布洛-赫鲍尔夫人于1925年去世,她与丈夫并无子女,其夫于过世前立遗嘱,将所有财产留给兄弟的3名子女,其中只有阿尔特曼仍在世。然而这幅珍贵画作与其它几幅作品一同在二战期间被纳粹德军从布洛-赫鲍尔家抢走,辗转落到奥地利政府手上,过去六十多年它们一直被陈列在奥地利国家博物馆内。阿尔特曼家族与奥政府展开8年诉讼,最后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奥政府归还画作,今年1月,当局将全部5幅画作归还给阿尔特曼。无论是在阿尔特曼家族,还是在罗纳德·S·劳德在曼哈顿的“新画廊”(Neue Galerie),黄金之作总算有了一个安定的新家。

     黄金画家为什么创下这个纪录的不是毕加索或马蒂斯,而是谦逊的克里姆特。
    《阿德勒·布洛-赫鲍尔夫人Ⅰ》的价值昂贵并不在于那华丽镶金的绘画材质或是画中人物造型的别致优雅,而是以它为代表的克里姆特画作真实地反映出两次世界大战前维也纳的社会生活状态。一百多年前的维也纳是欧洲活跃的文化中心之一,极具创作才能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聚集于此,在现实和幻想之间、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纠缠。这里是灵感创造的工厂,衣着明艳入时的资产阶级、豪华的晚宴、对激情的偏执追求、中产阶级的享乐主义梦境和现代性观念的萌发交织在一起,使之成为这座城市文化的催生剂。现代主义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内涵,对于那时的维也纳而言,现代主义就是“色情画”。正是在这样的“实验室”里打造出了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画风敏感细致、极富装饰主义风范;画面构成千变万化,犹如隐藏着耐人寻味的谜;金箔材质的运用更是当时奢华社会生活的写照;作品题材大多以对性的刻画为主:从对女性主义的强调和赞美,到两性间的和谐统一,性与生命始终是他的创作的主题。在艺术史上,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还是“新艺术运动”和维也纳分离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与他的作品售价如此昂贵密不可分。

艺术之路
     1862年7月14日,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出生在维也纳附近的布姆加特(Baumgarten)的一个金匠家庭,父亲生意淡薄家境清贫。他于1879至1883年间入读维也纳美工学校,接受室内装潢的训练,并由于出众的才华而获得奖学金,从此展开艺术生涯。在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艺术生涯的最初阶段,他与兄弟一起靠为建筑物装饰绘画谋生,他们装饰过许多大剧院。1891年他们完成了为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旋梯的装饰绘制任务,这是著名画家汉斯·马卡特(Hans Makart)去世前未完成的工程之一,他们也因这项工程而闻名,类似的工作接踵而至。出于对自由思维和创作的追求,为了脱离依靠政府工程度日,30岁时古斯塔夫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心进行架上绘画的创作。35岁时他成为维也纳分离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并任主席,由于对组织日渐崇尚自然主义风格的失望,他于1904年退出了该画派。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起源于伦敦,以倡导脱离传统艺术风格为标志,很快便蔓延到整个欧洲。其特点是以繁复的曲线构成画面、绘制插图、装饰家具和建筑物,营造出梦幻般的奇异风格。 “新艺术运动”在维也纳的代表是分离画派,1897年19名奥地利著名艺术家成立分离画派,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成为“新艺术”在维也纳的绘画代表人物。今天“新艺术运动”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革新文化思潮运动的前兆。在分离画派的会址建筑物中《贝多芬》墙群饰带是克里姆特风格日渐成熟的代表之一。其中糅合了埃及、古希腊及拜占庭文明,且深受欧洲中世纪晚期及日本浮世绘影响,开创了独特的画风。他擅于运用抽象元素表达情感,强调脱离传统、自由创作的价值。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包括油画、壁画及素描等,以刻画女性身体为主,充满着情欲之意境,因意识大胆而被视为离经叛道。这其实与当时社会轻浮地崇尚享乐的风尚相一致,没有什么比他的作品更能真实地反映这一现实,但克里姆特遭受了无情的社会舆论攻击,展览中他的作品时常被置于屏风之后,以避免污染年轻人的思想。今天他的作品被认为具有雍容华丽的拜占庭风格,是奥地利洛可可式色彩的逼真表现,。。。。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克里姆特是最早打动我的油画家之一,我喜欢这些带有强烈构图意识的作品,图案化的力量胜过透视。
克里姆特是最早打动我的油画家之一,我喜欢这些带有强烈构图意识的作品,图案化的力量胜过透视。
杨林 发表于 2010-10-9 15:51
谢谢杨兄来赏,看了司马南的文章来说克里姆特的艺术,怎么也融入不进去,可见,对我来说生存的环境比对艺术的欣赏要重要,汗一个。
再上几张印象主义风格的风景画。很遗憾找不到创作年月及背景。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孬歪甭 于 2010-10-11 08:45 编辑

1)Apple Tree 1, c. 1912
2) Poppy Field, 1907
3) School Kammer on the Attersee 1, c.1908
     (also known as Castle on the Water)
4) Sunflower, 1906/07
5) School Kammer on the Attersee 3, 1910
     (also known as Castle on the Water)
1)Apple Tree 1, c. 1912
2) Poppy Field, 1907
3) School Kammer on the Attersee 1, c.1908
     (also known as Castle on the Water)
4) Sunflower, 1906/07
5) School Kammer on the Attersee 3, 1910
  ...
孬歪甭 发表于 2010-10-11 07:54
谢谢!

另:看见你的ID就想笑~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10-12 00:33 编辑

据说这是被复制最多的图画,出现在门帘、饭盆、床单上,甚至是吸血鬼打赌战利品里。






Hi,这也曾是他。






欢乐颂




舒伯特




那达厄,色迷迷的,可真是好看。可惜网络图不能展示那种华丽丽金红色调。
好华丽呀,赞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10-12 12:55 编辑

是的,华丽,美好,有热烈旋律和满满的爱。他对的美好事物的喜欢(包括好色个性)都体现在他作品里。

他的造型有很多变形,但都变得很美丽。

很是奇妙,看着变形规律和席勒很像,但传递给人的情绪却如几乎完全相反。
铁MM上面转的《吻》(Gustav Klimt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1862 - 1918 年 )居然也与细密画相关类:


“在这幅水彩画中仍然保持了镶嵌画的格调,并且汲取了古代波斯细密画的某些表现手法,人物由装饰服饰包裹,构成一个纹样变化的整体,既和谐又变化统一。 ”


也有人感性得有点过头地说:

“黄色火焰中燃烧的爱情,盛开在花丛中的爱情,女人是无数鲜花中最美的一朵,甜蜜地绽放。

女人的线条柔软,头无力地倒向一边,阖着眼,在他的环抱中,在他的男人强健的气息中享受他的爱,他的欲,在他的怀抱中融化,融化了的肢体和心灵承载强大的爱情,整个世界已经不存在。男人没有面部,只用他铺天盖地的痴情笼罩着,主宰者如花一样盛开的女人。两个身体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两个灵魂燃烧在幸福的黄色里。女人跌入爱情,晕眩,一条手臂无力地搂着男人粗大健美的脖颈,似乎在说“噢!爱情,不要离开我,来品尝我花蜜一样甜蜜的醇酿,跟我一起醉吧,不要醒来”。男人的双手捧着花心里的女人精致美丽的脸,不胜娇羞的脸,尽情地吸吮着心中的女神,呵护着爱情中的花朵。

克利姆特的作品,最大特点是强烈而精密的色彩,他的画将平面性与装饰同时展现,暧昧不明的情绪感吸引了我,更细腻地去欣赏每一个细节。

男人的衣饰是由黑白黄三色大小不同的方块构成,似乎象征了男人的菱角分明和坚硬。在心脏部位是一块比较大的黑色方块覆盖在他的心上,黑色可以包容所有颜色,也是深邃和神秘不可知的象征,在腰部拴着一条像精子图案一样的流动状柔软的腰带,暗示着体内的冲动。女人的裙子颜色也以黄色为底色,上有如调色板一样五颜六色的圆形图案,女人的温柔,圆润,可塑性不正是圆形的特点。这些圆型图案分布在女人的乳房,心脏,小腹,臀部,还有膝盖上。乳房部位的调色板上多是红色,象征诱惑和艳丽,心脏的部位是最大的一块圆形,由高贵和柔情的紫色构成,小腹和臀部是致命和永恒的黑色。女人用膝盖承载着身体,也供奉着爱情,膝盖上一块图案是鲜血一样的红色。一双裸角在黄色的笼罩之外,这双脚似乎有一个不同的世界。

从《The Kiss》美妙的世界里出来,我的心也融化在黄色的幸福里。我把画挂在我的床头,愿美丽的爱情照耀着夜晚的梦。艺术带给我永恒的享受。”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是的,华丽,美好,有热烈旋律和满满的爱。他对的美好事物的喜欢(包括好色个性)都体现在他作品里。

他的造型有很多变形,但都变得很美丽。

很是奇妙,看着变形规律和席勒很像,但传递给人的情绪却如几乎完全 ...
ironland 发表于 2010-10-12 09:37
与铁妹的感受完全一样,我有段时间对他的人物画如醉如痴,可惜油画无法自学,否则一定会去模仿。他的变形岂止美丽,连同色彩都称得上瑰丽,还有惊人的雅致。

我见到席勒的画比较晚,刚开始时差点把两人混了,后来发现真是像铁妹说的,作品传递的情绪完全不同,太奇怪了。不过也不奇怪,就像同一种字体,甚至大家一起模仿同一个人的字,个性会完全体现的一清二楚。
瑰丽和惊人雅致是更准确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