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將拯救一切《以斯帖記》敍事技巧的探索(三)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10-11-2 10:54 编辑



美,將拯救一切


《以斯帖記》敍事技巧的探索(三)







第三部分|筵席變成網羅


典型場景的演變



筵席,就是美筵,在故事中,引人矚目。不但是因為出現的次數太多,有20次左右,更讓人看到,每一次筵席,都有意外發生,甚至產生不幸。其中性質也随之改變,不再是美筵。本來,筵席基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喜樂,而在這裏,每一次的喜樂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要用別人的悲哀作為代價;或者是樂極生悲,本來是要喜樂,卻產生相反的結果。這樣,筵席就成了道具,裝載喜慶與美好,也裝載著別人的悲苦與死亡!美事與醜陋相生相連!
整個故事有三組筵席,每組由三或兩個筵席,按3/2/3格式安排;每組都以第一個筵席為基礎,第二、第三個在第一個筵席上發展。
第一組、亞哈隨魯王擺設三個筵席:
1:3節,歡慶王國之美好,為全國首領臣仆設筵
1:5節,在書珊城的為大小人民設宴七日,厚待百姓
2:18,因以斯帖,在書珊城為臣仆與首領大擺筵席
第二組:以斯帖擺了二個筵席:
4:4-6節,讓王帶哈曼來赴下一個筵席
6:1-2,目的是要控訴哈曼
第三組:猶大人擺了三個筵席:
8:17節,全國慶賀從滅亡中解脫
9:17節,書珊慶祝殺戮敵人而設宴
9:20-22,設筵2日為普珥節 紀念勝過哈曼的獲救事件
除了這三組筵席作為事件發展的道具之外,另外還有二個記載相當簡略的筵席,第一個是皇后瓦實提的筵席(1:9),第二個是王與哈曼的飲酒(3:15),雖然短小,也按前面的格局轉化——筵席成為網羅。記載相當簡略,甚至不成筵席,卻給筵席的主人帶來致命的禍害!王與哈曼坐下飲酒只輕輕一提,瓦實提設筵,敍事人也一筆帶過;然而,事件可不小,結果也產生很大的變故。這兩個筵席的主人都遭厄運;一點不鋪張的筵席,卻製造了極大的悲劇。真是自設羅網。
下麵重點來看王、以斯帖與猶大人所擺的三組筵席。先分析第一組與第三組,第一組是王為眾人設的筵,與第三組猶大眾人設筵形成映襯關係。第二組以斯帖的設筵,則是這兩組的轉捩點。下面表格正是將第一、第三組的映襯關係反映出來。


設筵者
地點
設筵對象
筵席目的
經文
A

波斯和瑪代的全境
一切百姓和臣仆
展示帝國的美好、威嚴
1:1-4
B

書珊城
大小人民
厚意待人民
1:5-8
C

書珊城
以斯帖
成為波斯皇后,賞賜眾民。
2:18

C’
猶大人
書珊城
末底改
慶賀末底改榮升,外邦人加入猶大籍
8:15-17
B’
猶大人
書珊城
猶大人
慶賀得勝於敵人,饋贈禮物
9:18-19
A’
猶大人
波斯和瑪代的全境
為各省一切猶大人
脫離仇敵,得平安。
9:20-22
第一組和第三組的內容放在一起作對比,A\B\C為第一組,A’\B’\C’為第三組,相同的字母之間相互對應。
先看兩組中的A與A’部分,其中設筵的物件:A是為“帝國各處的一切首領臣仆”,與第三組的A’中為“各省的一切猶大人”形成對應關係。
這兩組中設筵的目的雖然各不同,但也是倒影關係,A是為了展示帝國得勝於列國的榮華與美好,A’部分則是慶賀脫離仇敵得勝的日子,兩者有共通之處。
再看兩組的B(B’)部分,第一組的B與第三能的B’也形成對應,地點都在書珊城,為其中的大小百姓,目的也都相同,厚待人民或饋贈禮物,只是各自物件不同罷了,一是為波斯人民,另一是為猶大人民。
兩組的C(C’)部分,這在文學形式上是事件的焦點!
筵席都在書珊城舉辦,一個是為以斯帖,另一個為末底改,他們都是筵席的焦點人物;筵席最後都有身份的轉變,一是以斯帖成為波斯人,隱藏了猶大人的身份,另一個是波斯人因害怕末底該,紛紛加入猶太人。
身份之間的衝突,透過這兩組筵席表現出來。如果說以斯帖的故事是種族之爭,哈曼與末底改就分別代表了兩個族群的利益,這兩組筵席的C(C’)部分,就將這一特色反映出來。以斯帖的身份界線模糊,到底是哈大沙,還是以斯帖?那些加入猶大籍的波斯人一定就成為真正的猶大人了嗎?說不準他們只是怕末底改,為了自保所採取的權宜之計而已。是的,連紅極一時的哈曼,都在一夜傾倒!那末底改難道不會做出更令他人不安的事情嗎?
筵席本身的意思是慶賀快樂,是美好之事。但這快樂已經扭曲,需要透過有人死!甚至很多人死而促成。筵席完全成了道具!筵席成為對待仇敵的擺設!成為網羅(參詩23:5節)。
王為眾人大設筵席,樂極生悲!
亞哈隨魯王前面擺設了第一個筵席,目的非常清楚,是要讓別人看到帝國是多麼富庶,他的統治是多麼完美。這樣足足展示了半年。
接著的第二筵席,有白色、綠色、藍色的帳子,用細麻繩,紫色袍,從銀環內系的白玉石柱上;有金銀,床榻,擺在紅白黃黑玉石的鋪石地上,用金器皿盛酒,器皿各有不同的,禦酒甚多(1:6-7節)。他也吩咐,喝酒不准勉強人。
敍事人將如此豪華的筵席,鋪張了眾多筆墨,目的是要與下麵皇后拒絕被展出形成對比——帝國一切均可展示,但皇后卻不被展示;國土再大的皇帝,卻無法統治一個人——皇后!這不但諷刺,更產生懸念!這樂極生悲的筵席,還會生出什麼悲來呢?完美的筵席有了殘缺,該如何補償呢?
王的第三個筵席,使以上的懸念得到瞭解決!當以斯帖入宮,與王有了“一夜溫情”之後,皇帝倍加寵愛,立她作王后,代替了瓦實提,王的心從此滿足。失去的美又找回來了。於是王又給眾首領和臣仆設擺筵席,甚至豁免各省的租稅,大頒賞賜(2:18節)。與前面兩次擺筵席目的不同,這次是為以斯帖的緣故。假如瓦實提那次答應出賣色相,願意在眾臣之下展示美貌的話,可能王就會為瓦實提大擺筵席。瓦實提所失去的,以斯帖贏回來了。
帝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皇后美貌。看來,筵席的意義真正達到了,完美到了落實。
可是,敍事人在後面加入2:19-23節的這段經文,令人感到蹊蹺。為什麼要“第二次招聚處女”?末底改又為什麼要“坐在朝門”?是不是害怕有女子勝出,使以斯帖在王面前失寵?怎麼不可能呢?和以斯帖一樣美貌的瓦實提都被打入冷宮,成為怨婦。為美而瘋狂的王,有什麼事情不會發生呢?
事情真的發生了!不過,出事的不是以斯帖,乃是有兩個太監想暗算王,結果被末底改發現,通過以斯帖並稟告于王。這裏又讓人看到,美又遭遇殘缺,不過,這二個叛賊很快被懲治,美還是又得到了補償,由美人來實現。
以斯帖二設鴻門宴,獨勝君臣
這組安排了以斯帖的兩次設宴招待王和哈曼,第一次記載於5:1-8節,以斯帖鄭重地穿著朝服,冒著生命危險進內院見王。當王問她有何要求時,她的回答非常平常,只想讓王和哈曼一起來赴她的筵席。在席間,王感到特別詫異,兩次問以斯帖有何所求,以斯帖仍舊平常地回答,要王明日再次帶上哈曼赴筵。生性著急、一向風風火火的王,在這裏顯示出極端的平靜與耐性。這也構成事件發展的不明朗,到底會有什麼事情要發生呢?以斯帖的目的能達到嗎?
在第二次筵席還沒來到的一天內,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呢?王會不會因按耐不住,對以斯帖就象對瓦實提一樣呢?哈曼又會有什麼招數呢?一切都在不可掌握之中。
果然,敍事人在第二次筵席未來之前,安排了三個逆轉整個命運的事件。
1、哈曼心中不快,而為末底改制作了木架(5:9-14)
2、王睡不著覺,讀到末底改因功而未賞的史實(6:1-9)
3、哈曼為末底改穿朝服,心中不快(6:10-13)
敍事人一口氣地記載了一日內發生的三個事件,這三個事件對哈曼相當不利,正如他的妻子與朋友說的:“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敗落,他如果是猶太人,你必不能勝他,終必在他面前敗落。”

緊接著,王的太監來催哈曼趕快赴筵。王給絕對安全的允許“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麼?我必賜給你,你求什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為你成就”。以斯帖也就將矛頭直指哈曼,在控訴著“我馬上要成為階下囚了,還能作王后嗎?我與我的本族都將被殺戮滅絕!”

皇帝奇恥難忍!是的,這樣的事自己竟然都不知道!怎麼那麼多事情,自己蒙在鼓裏呢?昨晚才弄清楚末底改原來是救駕的,怎麼,今天又有一件更致命的事?自己的美人差點成為孤魂,看來哈曼這幫人真不可信!
於是,正當哈曼驚魂未定之時,皇帝命令人將他處置於木架上!
第二組的筵席與第一組、第三組不同,完全沒有筵席的內容,只有兩人的對話,筵席不成筵席,沒有歡樂,沒有光斛交錯,沒有人與人之間互相饋贈(對比9:22節)。完全是一個被扭曲,被操縱,充滿計謀與殺機!筵席成為網羅,成為機檻。
筵席使以斯帖成為大大的贏家,不再是一個隱埋姓名的女子,而成為一個言語得當,老謀深算,將波斯宮廷兩個主力,完全玩轉於酒席之間。酒席成為她整個身份與性格表露的道具。當她將猶大女子身份表露時,正是最有效的落實波斯帝後的權威。
猶大人三慶得勝,卻以惡報惡
故事來到第八章——九章,敍事人安排了猶大人擺設的三次筵席,前兩次是在書珊城,最後一次是在凡有猶太人聚集的地方。
這第三組筵席,與前面一樣,並不是皆大歡喜、歌舞昇平,這裏是一家歡樂一家愁。快樂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筵席伴隨著死亡,這就是現實。節日的意義比筵席更重要,道具的筵席!
同樣,讓我們看到,亞哈隨魯王同意以斯帖和末底改對哈曼的報復,並不是哈曼有多麼邪惡,他象搗蛋的孩子,不小心將一個價值連城的花瓶碰了,掉在地上碎了。該他倒楣,不小心觸犯了君威,又伏在王后的榻上,使亞哈隨魯的顏面受損。在王面前,沒有那一族更好、更重要。而以斯帖的成功在於他討王的心,滿足王的肉欲,滿足他的虛榮,使他有面子!就如皇帝一開頭設宴的目的一樣。
猶太人也一樣,只要他們能獲救,道德操守到底該如何,並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他們要的,只是和哈曼一樣的光榮。因此,在他們喜慶的當中,就與哈曼沒有什麼兩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觥斛之際,讓別人悲痛;杯酒裏夾雜著血與淚!筵席是喜是悲?還是邪惡與正義交融?不得而知。
第八章敍述猶大人第一次設筵,伴隨著末底改的高升,歡慶末底改與以斯帖將哈曼的諭旨倒轉過來。九章裏,設了二個筵席,都是為了永世紀念他們從仇敵手中獲救,並立節日作為標誌。
照樣,筵席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象徵的。假如前面一個筵席是慶賀轉危為安,從死亡的諭令中獲救,那麼後面二個筵席,敍事人連續三次說“猶太人沒有下手奪取財物”(10,15,16節),這與8:11-12節末底改的諭令形成對比,不論是對哈曼十個兒子,還是在書珊城的仇敵身上,甚至在各省中,所殺的七萬五千人。這三次的報復,也都沒有奪取敵人的財物。因他們已將這些報復行為,上升為集體性地遵行誡命,將與哈曼之爭上升為聖戰。“古代聖戰,其中有一個規定,不能奪取財物。《創世記》14章,亞伯拉罕救羅得,就沒有奪財物”。[1]
他們將殺戮合理化,認為是在“重述撒母記上15章3節,神對掃羅的命令”[2]的平反,掃羅失去的,末底改贏回來了。種族之爭成了為順服上帝的律法而戰,筵席已昇華為聖筵——神子民遵行神律法之後的喜筵!
令人感到嫌疑的是,約書亞對亞瑪力人的殺戮是有明文規定(出17:13);神要求掃羅要除滅亞瑪力人,也有清楚交代(撒上15:3)。在這裏,讓人看到,他們比哈曼還狠,大開殺戒,報復心極重。他們詳細地記錄殺了多少人,並以此為榮,令人髮指。還寫成史冊,並定個日子作為永世紀念。事實上,真的沒有什麼痕跡表明,神要他們報復哈曼之族,儘管他們認為是在為掃羅平反,自認為是在執行律法。
他們是不是又曲解了律法?假如神真的沒有讓他們除滅哈曼之族,他們卻合理化為聖戰,那麼這兩日筵席的酒杯中,就由千千萬萬冤魂的淚與血所摻雜,牙縫裏,就塞著許多無辜人的肉!它比亞哈隨魯王所擺的筵席更為邪惡。亞哈隨魯只是為一顯虛榮,而猶太人卻合理化為完美地遵行律法;亞哈隨魯王設筵,結果只讓皇后瓦實提一人,成為深宮怨婦;而猶太人設筵卻將千千萬萬的冤魂打入萬丈深淵!
在他們認為遵行律法,結果卻象雅各的眾子,對示劍人趕盡殺絕一樣!儘管有不少人加入猶大籍,幫助猶大人齊心協力地除滅哈曼族,也不為別的,也只是因為懼怕末底改的威風(參8:17);。末底改之于哈曼,如同哈曼之於末底改,誰是誰非,誰善誰惡?實難公論!
這筵席!象徵著拯救與應許的筵席,是在落實亞伯拉罕之約,使萬國蒙福的使命嗎?不管是末底改、以斯帖還是眾猶大人,又不管他們是多麼想透過筵席,來澄清他們對律法的認識。想在律法上做一件美事,結果,對律法中最基本的十句話,仍舊一知半解!仍舊是背約及邪惡的表達!

[1]


《以斯帖记》页180
国际释经系列27 香港 汉语圣经协会
2004 初版

[2] 同上页145-146
能不能先把帖子字体改得美一点再说。
本帖最后由 ee 于 2010-11-6 11:06 编辑

以斯帖,一个美丽的女子,她却更是一个犹太人。身居高位享受荣华富贵,就如她祖上的族人约瑟和摩西,不忘他们的根,他们的族人。华夏也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历史人物,但是,犹太人这种人更多,于是,尽管他们经历多次亡国,流散世界各地,即使遭受德国纳粹的最后种族清洗,犹太民族却不曾灭绝,相反,他们在人类社会各个范畴,不断发出璀璨的光芒。我对他们自称为“上帝的选民”说法存疑,但是,他们的成就实在无愧选民的称谓。
以斯帖记是旧约里我较喜欢的一篇书,而罗马书是新约里我较喜欢的一篇书。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