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推荐一些关于信仰的电影

我想看一些关于信仰的电影,哪位能推荐几个吗?
刚看了第七封印
2006-08-17 03:39:58   来自: drewjet (淡淡)
Det sjunde inseglet / 第七封印的评论    5

  我的博客:http://drewjet.blogcn.com
  
  在才子肥羊的推荐下看了这部瑞典名家英格玛·伯格曼的代表作:《第七封印》,他希望我能对该片给出一些不一般的评论和解释。我只能尽力而为了,因为要说导演的隐喻的话,可以把每张画面、每个场景、每项道具都看作是一种象征,也可以仅仅去领会导演通过角色说出的台词。特别对于这种心理片而言,理解更是见仁见智的,不同的生活经历会产生对身边事物的不同看法,就像影片中,虽然流浪艺人一家、骑士和农家孤女都很虔诚,也很善良,但最后他们面临死神的时候却表现得完全不同,他们心中也有各自的上帝。我在这里的解释以文化介绍为主,仅供参考。
  
  首先,为了便于叙述,我在下面列出主要角色,供读者参照:
  
    死神;
    骑士,或者说退役的十字军战士:Block;(他的妻子Carlin)
    Block的随从军人:Jons;
    Jons在农家救下的女子没有名字,本文称之为“孤女”;
    流浪男艺人:Jof;
    Jof的妻子:Mia;(他们的儿子:Michel)
    剧团老板:Jonas Skat,本文称之为Skat;
    铁匠:Plog;
    铁匠的妻子:Lisa;
    堕落的神父:Raval;
    女巫;
    教堂画匠。
  
  我已经阅读了豆瓣网的所有评论,也通过博客搜索引擎和论坛搜索引擎大致搜索了其他地方的评论,发现并没有人对影片所展示的欧洲中世纪晚期的历史细节进行介绍。应该说,我看该片的时机还是不错,因为我才读完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英国人彼得·伯克的《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我惊喜地看到,历史著作中的文字描述如今被《第七封印》所很好地展现出来了。虽然伯克是在1976年第一次完成他那部作品的,但是,拍摄影片的1957年时,历史学界已经在大众文化的地区研究上有了大量的成果。实际上,那时,大多数学者都会把《第七封印》中的大众文化称为“民俗学”,而民俗学是从19世纪起源的,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民间素材搜集之后,才有一些书斋里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人们了解14-18世纪的民俗是很晚近的事情,而在二战之前,历史学家从来没有涉及过这些群体。所以,我要在这里告诉大部分中国读者,伯格曼能够在20世纪50年代使用底层视角来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在当时是十分新锐的。
  
  而这种视角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又过于陌生了。我在昨天写的一篇《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书评中称,就连中国史学界也会对大众的、民众的、人民的、下级的、街头的文化感到特别新鲜,更别说普及了。君不见,如今普及性的历史电视剧或历史著作大都以帝王将相为题材,而真的涉及小人物时,又完全是在胡编乱造,根据想像天马行空。不过我看中国观众也没上当,从来没有把《武林外传》当历史剧看,我们也不用去批评宁财神。大家以后注意这些电影涉及街头的镜头,会发现二千年来中国的街头文化从来没有改变过,最明显的是服装;上层阶级的服装还好,史书都记载下来了,可是民众也是二千年只穿一套衣服。这说明中国史研究的下层思路还不彻底,正史和典籍以外的史料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实际上,《第七封印》拍摄完成时,欧洲的民俗和大众文化也已经败退得差不多了,如果不是阅读过研究专著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一般欧洲民众,也很难对影片中的所有东西产生什么共鸣。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可以在博物馆了解一些片断,也可以在充满商业氛围的“嘉年华”中温习那古老的大众文化,而天主教国家的民众也可以在大斋节前夕亲自参与到“嘉年华”的活动里。而且,根据彼得·伯克的研究,14世纪的大众文化早已有过太多的变化和断裂,所以,《第七封印》是不可能完全复原黑死病时代的大众文化的。但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能够看到这样的图景已实属不易。很多人不了解这点,真的,因为关于欧洲大众文化的历史著作的中译,也才是近两年的事情,那么,我们感到《第七封印》充满了怪异的味道就不奇怪了。
  
  这就为中国观众的过度阐释提供了缺口,越是奇怪的东西我们就越想其中表达了导演的什么高深的象征意图。实际上,我们剥离了《第七封印》中的大众文化符号以后,也许就能以更自信的姿态去把注意力集中在导演需要我们集中的地方了。最最不需要关注的是三位流浪艺人的职业。首先,不断迁徙是他们的工作特点,他们会赶在一些节日和庆典的时候,到大城市的中心广场上进行演出。我们看到,老板Skat和一个城市的牧师签订了合同,约定在万圣节(All Saints' Day)表演戏剧。欧洲的万圣节和美国的Halloween万圣节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在历史上和如今的天主教国家中是宗教节日之一,是崇拜所有圣徒的节日。在历史上,欧洲民众会利用这些节日进行程度不一的狂欢活动,表演宗教剧就是正式组织的活动之一。与流浪艺人团体签订合同的牧师,应该是一个宗教俱乐部,他们组织这样的戏剧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但这种宗教剧不是官方的,官方教会在中世纪晚期虽然不反对这样的表演,可他们自己决不会组织。
  
  在下一个场景中,两位骑士Block和Jons来到了一座教堂。教堂中有一名画匠正在作壁画。请大家注意,文艺复兴盛期(16世纪)到来之前,是没有“艺术家”这一说法的,能绘画的人是手工业者之一,他们有自己的绘画行会,他们在工作中创造力不是很多。直到文艺复兴的社会变化才使其中的佼佼者对自身职业的看法有所提升,工匠逐渐向艺术家演变。(这个观点是还未出版的一篇博士论文里的,国内知道的人不超过一百个,大汗。)当然,影片为了情节的需要,让这位教堂画匠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多。不知有观众注意没有,Jons询问画匠的第一幅画就是“死神之舞”哦,和结尾的死神之舞呼应的。然后,还有要说明的是,大家现在去欧洲旅行,如果不去农村,就几乎看不到绘有文艺复兴之前的宗教壁画的教堂了。文艺复兴时对城市重要教堂进行了重修,天主教教堂里的宗教画都出自名家之手,还充满艺术家自身的思想,就不仅仅起到惊吓信徒的作用了。而新教教堂的墙壁大部分则是光溜溜的什么都没有,这和新教在宗教改革中反对圣像和圣徒的激进观点有关,也和新教虔诚派(Pietist,后演变为卫斯理宗)的理念有关。在新教和天主教都不占优势的地区,教堂是用圣经经文来装饰的。
  
  镜头移到教堂外,那位可怜的小女巫就登场了。巫术(Witchcraft)是一种民间信仰,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当时的官方因为不相信巫术才去抓巫师的哦。恰恰相反,在17世纪之前,整个西方那是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笃信这种超自然的力量,笃信这种力量是来源于巫师与魔鬼(魔鬼是在二元论中与上帝平等对抗的另一方)的契约关系,所以这种力量就是邪恶的。村民们只要遇到解释不了的倒霉事情,就会怀疑是巫术在作怪,下一步就是要找出那名施巫术者。而由于传统的偏见,女性是首当其冲会被怀疑为巫师的,这就是女巫(Witch)了。“男巫”的英文是Wizard,而巫术的英文是Witchcraft,可以想见这种预设的强烈。事实上也如此,根据对当时审判记录的研究,95%以上的被指控巫师都是女性。正如影片的情节那样,人们认为瘟疫是女巫带来的。至于部分女巫为什么自己也会相信有超自然力,那我就推荐大家去看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这部片子。另外,《第七封印》中说一个士兵为了祛除邪恶,在地上洒狗血,这是具有反讽意味的,因为洒狗血本身就可以算是巫术的一部分。
  
  之后的场景就是艺人们的表演了。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流浪艺人们的表演服装让我们想起现代马戏团中的小丑,这些服装颇为精致,以至于它们和史实有一定距离。因为我们从同时代的版画中可知当时的流浪艺人并不注重服饰和布景,搭的台子是有的,也可能有辅助演出的背景幕布,但一个三人艺人团体能拥有这么大规模的舞台可能有点夸张。不过,这种夸张的背景、服饰和化装在影片中起着映衬的作用,与后来的宗教游drewjet行队伍、民众的虔诚举动形成映衬,因为游drewjet行队伍开过来的时候,艺人Jof和Mia就穿着小丑服,直楞楞地站在那里,表明了一种态度(可以如大部分评论所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一种乐观的宗教信仰,而且对于能够看见圣迹〔Miracle〕的Jof来说,宗教游drewjet行和布道都太假打了)。第二,就是请大家注意这列队伍。这里杂糅了布道和节日宗教游drewjet行两种大众文化的要素。那位牧师的布道的神态和说服技巧很有嚼头,请大家体会其中的修辞和煽情,宗教改革时有的激进者是反对这种过分激情的布道演说的。游drewjet行队伍的最前方是一名着衣的背十字架者,福音书中的描写是当时罗马军人从围观的民众中随便拉了一个人出来为耶稣把十字架背到行刑地点。后面四个人抬的那个东西叫做约柜,就是旧约中的重要道具了,犹太人迁徙打仗都必须要带的东西,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耶和华的圣意(实际作用更接近于简易祭坛)。队伍中有戴荆冠者(福音书中说耶稣穿着紫袍,戴着荆冠,跟在十字架后面),有抽打自身者,这些在这种游drewjet行里都是表演的,身上和头上的血是画上去的,鞭子也是假的。最后是耶稣受难的模拟像,耶稣受难的启示和功能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里就不赘述了。在影片中,整个队伍都是为牧师的布道服务的,是一种演出,也就是大众文化的类型之一。大家千万不要想得太深了。
  
  文章的最后,说说那位铁匠Plog吧。这里把握得比较准确的是,大部分铁匠在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是单独居住在农村的,作坊当然也在农村。他们没有自己的行会,大多为当地农民的生产劳动和兵役(武器自备)服务。所以大家以后在玩历史类电脑游戏时就要注意了,如果涉及中世纪题材的,那么只要铁匠铺出现在城镇就是时代错误,只要在野外出现马戏团的大帐篷也是时代错误。
  
  这篇文章我正在思考但暂时没法给出答案的、也是大部分评论没能给出答案的有下列几点:
  
    一、酒馆和旅店文化。我暂时还未涉及这方面的书籍,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近期出版的、在这个领域还很珍贵的中译本:格茨的《欧洲中世纪生活》和范德尔门的《欧洲近代生活》(后者为三卷本)。把这两本书与《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结合起来看应该会很有帮助。较轻松的著作则是达恩顿(或作丹敦)的《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但是它不够全面。
    二、随从Jons所收的那位孤女的象征意义和叙事作用。
    三、海、海岸和树林的象征意义。
    四、骑士Block回家时穿过幽长的街道的象征意义。
对伯格曼,王怡长老有很好评论,第七封印算不得很好的影片。这里有王怡的许多基督教电影的影评:
http://www.artblog.cn/U/joshuawa ... gs&id=5211&uid=2224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在王怡看来,有两部圣诞影片,分别排在同类题材的第一和第二位。第一部是本版我刚推荐的《奇妙人生》,另一部是狄更斯的《圣诞颂歌》。《圣诞颂歌》有很多动画版本,我看过曾经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平面动画版《圣诞颂歌》,前两年,有一位导演将它改编成3D动画版,我以为这是一部经典作品。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谢谢了,刚刚看到,马上去看。
还有基耶洛夫斯基的十诫(Dekalog),一共十集,每一集对应一条旧约。非常推荐

关于佛教的有小活佛吧……最近看了不少泰国片子,觉得都不错,名字较长待查

爱大的一位师兄,前几年博士毕业后回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开的课就叫光影中与神相遇,借一些他播客上的推荐……:

  • 死蔭的幽谷 ——《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 1957)
  • 無言的上帝 ——《冬日之光》(Winter Light, 1962)
  • 牧養的困逼 ——《鄉村教士日記》(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 1951)
  • 絕境的盼望 ——《聖女貞德受難記》(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 1928)
  • 無盡的信心 ——《言說》(Ordet, 1955)



7# jianmin
隨便拍:http://www.flickr.com/photo/ting902/
寫著玩:http://vulaislemon.ycool.com
微博化:http://t.sina.com.cn/ting902
jianmin兄:
这个帖子确实沉下去了好久。此时我认为,有两部影片是最值得那些王怡长老所称的“天路客”们所看的。
一部是奥斯卡以其名字命名终身成就奖的电影艺术家Cecil Demille所导演的《十诫》,56年发行。Demille一生致力于拍摄圣经题材,这一部成就最大。这部电影成为电影史上利润率第十(好像是)的影片。电驴资源:http://www.verycd.com/entries/57588/
另一部是59年发行的《宾虚》,由同样主演过《十诫》中的摩西的演员Charlton Heston主演宾虚,赫斯敦一生致力于扮演这一类的演员,这部影片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共得11项奥斯卡奖项,与近年来的泰坦尼克和魔戒:国王归来相当。电驴资源:http://www.verycd.com/entries/60069/
这些现象都反映了英美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还有基耶洛夫斯基的十诫(Dekalog),一共十集,每一集对应一条旧约。非常推荐

关于佛教的有小活佛吧……最近看了不少泰国片子,觉得都不错,名字较长待查

爱大的一位师兄,前几年博士毕业后回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
小榔头 发表于 2011-7-4 16:19
谢谢了,推荐这么多,准备改天花一天把它全看了。
jianmin兄:
这个帖子确实沉下去了好久。此时我认为,有两部影片是最值得那些王怡长老所称的“天路客”们所看的。
一部是奥斯卡以其名字命名终身成就奖的电影艺术家Cecil Demille所导演的《十诫》,56年发行。Demi ...
WIND 发表于 2011-7-7 12:17
谢谢了,圣诞颂歌我看了一点,但没有看得下去。
本帖最后由 jianmin 于 2011-7-9 11:09 编辑

十诫非常好,感同身受,希伯来人正如现在的农民。但后半部分不够好,特别是关于摩西思想的转变,不够有力,应该有更细节的、更真实的表达。不过,也许是我理解力达不到。
本帖最后由 WIND 于 2011-7-10 21:07 编辑

小榔头推荐的波兰电影<十诫>,为1989至90拍摄的十集连续剧,imdb上的评分为9.2,我觉得9.0以上的都是很值得一看的,如果有机会观看的话。这十集,每集对应一条诫律。波兰这几十年应该算得上全世界最虔诚的国家,他们的虔诚也帮助他们摆脱了共魔的控制。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本帖最后由 jianmin 于 2011-7-11 18:51 编辑

电影网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SqNt2BFYiw/

乡村牧师日记的评论
2008-10-11 13:28:43   来自: 桐剪秋风
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 乡村牧师日记的评论   
3

  【其实这是我的一篇讲章。但是我觉得,这真的好像这部电影的注脚。所以我把它改一改,贴在这里。愿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在我们心里。】
  
   特蕾莎嬷嬷在加尔各答孤儿院的墙上写了一首诗,叫做Do It Anyway。全文如下: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没有逻辑和自我中心的
   无论如何,你要原谅他们
   People are often unreasonable, illogical and self-centered;
   Forgive them anyway.
  
   如果你很友善,人们可能会说你自私、动机不良
   无论如何,你还是要友善
   If you are kind, people may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Be kind anyway.
  
   当你成功了,就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
   和一些真正的敌人
   无论如何,你还是要取得成功
   If you are successful, you will win some false friends
   And some true enemies;
   Succeed anyway.
  
   如果你是诚实坦率的,人们可能会欺骗你
   无论如何,你还是要诚实和坦率
   If you are honest and frank, people may cheat you;
   Be honest and frank anyway.
  
   你多年来建造的东西
   可能被人在一夜之间摧毁
   无论如何,你还是要去建造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Someone could destroy overnight;
   Build anyway.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
   无论如何,你还是要幸福
   If you find serenity and happiness, they may be jealous;
   Be happy anyway.
  
   你今天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们忘记
   无论如何,你还是要做善事
   The good you do today, people will often forget tomorrow;
   Be good anyway.
  
   即使你把最好的都给了这个世界
   世界可能还是那么缺乏
   无论如何,还是要把你最好的给这个世界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it may never be enoug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yway.
  
   你看,说到底,这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无论如何,这从来都不是你与别人之间的事
   You see,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is between you and God;
   It is never between you and them anyway.
  

(后面我删掉了,因为这首诗就足以说明这个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