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古尔浪洼  
我觉得一个企业担心员工翅膀硬了会飞走,又吃亏的感觉,是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企业。
我还是不会选择贵公司。
李小玩 发表于 2011-7-28 17:33
我倒没觉得员工另谋高就,公司会吃亏。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先要造人(培养),才能造产品。如果想造出高品质的产品,则意味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一家企业里持续流出的人,都是没有担当、没有责任心、满嘴谎言、缺乏诚信的人,这家企业其实是需要检讨的。上文,我只是谈到了员工的原因,后文中,我还会谈及企业的问题。

实际上,在家庭和学校之外,企业也需要担负起育人的责任。

005 不喜欢怎么办

本帖最后由 古尔浪洼 于 2011-7-29 09:52 编辑

时不时会碰到觉得工作苦闷的人。那些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没多久的大学生和工作了好几年都难以突破瓶颈的人,尤甚。话题往往是这样开始的:“我的工作跟专业不对口,难以发挥。”或者:“我不喜欢工作。”我的回应,往往是:“那就学着喜欢。”

在这个这个世界上,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当然是幸福的。但在企业里,百分之七八十,乃至八九十,都无法从事完全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再说了,大学里就学那么四年,而且,弄得不好,两年半都被用去解放个性,挥霍掉了,所谓专业,可能专的完全不够。即使在这四年里,头悬梁,锥刺股,分秒必争学到了毕业,所学的那些知识,在工厂里,或者新的岗位上,大约连百分之十都用不上。也就是说,另外的百分之九十多的知识和工作技能,还得从头学起。一座房子,连地基都挖掉一半重建了,还不肯为把门的位置摆正点花点力气?

很多人以为,自己喜欢的,就是自己擅长的。此观点大谬!我喜欢跟美眉聊天,我喜欢无节制地上网玩游戏,我喜欢喝酒,我喜欢不干活只花钱,我喜欢没事瞎侃,我喜欢做不切合实际的美梦,我还喜欢早上睡懒觉,我喜欢不劳而获……这些可以吗?能用它们谋生吗?能用它们养家吗?能用它们去建立自己的事业吗?No!我想,我喜欢,都没用。有用的是,我能!我能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也就是我擅长做什么,才重要。所以,工作中,当你在表达或者思考“我喜欢做什么”的时候,不妨尝试着将其更换成“我能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也许,你对工作的看法,就会改变了。

顺便还要一提的是,我们知道要做好什么,是要付出和投入的。比如,女孩子要美丽,就得从自己赚的钱里面,分出来一部分(有时候甚至是一大笔)来,买化妆品,漂亮衣服,美容等。通俗点说,就是:你得为你的美丽进行投资,付出代价。但当我们工作的时候,却将这个常识给忘了。有些人讨厌工作,讨厌上班,讨厌面对自己周围的工作环境和人,甚至讨厌与工作有关的一切。这绝对是一种损失。想想看,每周至少要花超过40个小时,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竟然讨厌它,与自掘坟墓有何两样?退而求其次,就算这份工作只是临时用来过渡的,既然每天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何不让自己多收获点?至少自己的时间,不要白付出吧?若想从工作方面获得比同事高的回报,那就为它投资吧!怎样投资?为了它,你得花费心血,你要废寝忘食、全力以赴,更要不折不扣、不屈不挠、不依不饶、不遗余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一点点跟着看,受益,谢谢!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7-29 23:43 编辑

30# 古尔浪洼
哈哈,舍得的钱够多,就上升到精神啦。

尊重、认同、上升空间等等,最后都要落实到钱上面滴。

尊重————薪资多少是对员工劳动价值的尊重。
认同————薪资多少是对员工能力的认同
上升空间————更高的职位,更多的工资

谈钱表面上显得太无情,太狭隘,但这是人性。共党当年的口号可是:打进榆林城,一人一个女学生。小恩小惠微笑鞠躬只是无用的点缀,尊重认同那些精神方面的东西,最终要以金钱来表达,且以金钱来量化衡量。

企业不是无薪慈善机构,别人来工作不是因为爱老板或被老板爱,而是要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30# 古尔浪洼
哈哈,舍得的钱够多,就上升到精神啦。

尊重、认同、上升空间等等,最后都要落实到钱上面滴。

尊重————薪资多少是对员工劳动价值的尊重。
认同————薪资多少是对员工能力的认同
上升 ...
ironland 发表于 2011-7-29 12:50
貌似也很有道理啊。
嗯,如果这样理解尊重、认同,我看行。
好看。“深入骨髓”一章尤其出色。
象“古尔”兄所说的小企业(我估计也不会太小,有没有200人?),又是如何解决一线工人的归属感、上升空间这些问题的呢?
好看。“深入骨髓”一章尤其出色。
象“古尔”兄所说的小企业(我估计也不会太小,有没有200人?),又是如何解决一线工人的归属感、上升空间这些问题的呢?
LS640604 发表于 2011-7-29 23:10
有超过200人的,也有100人左右的。

一线工人的归属感,我不知道在之前的企业里解决的好不好。但感觉,人员稳定性,还好。

过去,我们采用的方法,有几点:1、全员参与,比如改善提案啊,课题组啊之类的,这样员工的觉得能体现价值,能获得认同;2、持续培训,不因为企业小,而放弃培训,特别是需要送出去培训,或者请进来培训的,一点都不吝啬;3、不断画饼,人都有种成长的欲望,多收获的心态,但小企业人少,收入未必能比大企业多,所以要描绘未来,今天饼小,我们分一小块,未来饼会长大,分同样的比例,收获会比现在大很多;4、以一当十,不断培养员工多能工,让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流动,工作的枯燥度会减下来,效率会提起来。

006 让人讨厌也是一种价值

从参加工作开始,我就一直被别人批评:“说话不中听。”潜意思是,太直了,太锋芒了,太不会拐弯了,太得罪人了。为此,我曾经烦恼过很久。我甚至冲动过很多次,想把所有能找到的《演讲与口才》买下来,当教材训练,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说话水平,提高一点,有艺术一点儿。后来,我发现,口才这玩意儿,就跟自己的长相一样,是天生的,不是你想改,就能改得了的。绝望之余,只好放弃。心想,去他娘的,老子就是个直肠子,这辈子,就这样说话了。你们,爱咋咋的。

于是,从此,我口无遮拦。觉得,当讲的,就讲。该说的,就说。为此,没少得罪人,没少闯祸。

有次,产品出问题了,我出去检测。老板与上司一起出去拜访一家供应商,顺路,于是顺便带上了我。路上,老板那一份资料,给上司说:“这家工厂的材料我们试用合格了吗?”上司期期艾艾,支支吾吾:“好像……有一点小问题。”老板面向我:“你是IQC检验员?是你测的吧?”我的话连脑子的没过,脱口而出:“我们根本就没测过这家的材料。”老板问:“有啊,样品是我上个月30号亲自带回来的啊。”我答:“没有。上个月到现在,我总共测了8家27种材料,就是没见过这家的。”老板将信将疑,不再问了。回去,上司对我大发雷霆。我莫名其妙。又过了几天,采购的小女孩偷偷告诉我,说老板上个月带回来一款很重要样品,给了你上司,你上司丢在抽屉里忘了,前天可被老板K惨了。我的天,难怪我晴天遇霹雳了。

又有一次,我去打水,路过老板房间门口,老板正好开门,看见我了。估计是上次材料那事吧,所以记得我,顺口问我,最近怎么样?我答,不怎么样。老板说,怎么了?我说,饭堂搞的一塌糊涂,菜做的乱七八糟的,好材料浪费了。老板说,不是才换了新后勤主管吗?我说,就是新的搞的乱七八糟的,啥也不懂,乱指挥。临了,我还不识时务地嘟囔了一句:公司怎么会找这么个人来管饭堂,真是的。没过几天,新主管调走了,饭堂开始变了。又没过几天,有个兄弟跟我瞎聊,说,你知道吗,后勤主管是老板的小舅子。我靠!也不早说,早知道,我就不去捅那大娄子了。

忽然有一天,部门经理找我,说:“QA缺个工程师,我想让你去试试。”我目瞪口呆。我可是真没有拍过马屁呀,怎么就轮到我了呢?N年以后,我原先的经理已经当老总了,有一天聊天,我就探询,当初他是怎么发掘出我的?他答:“有次,我跟陈老板闲聊,他忽然提起你,说你挺诚实的,有机会培养培养。”我就这样,阴错阳差地捞到了机会。

于是,我就去干了。我发现,这个岗位,可真不是个好地方。品质部嘛,本身就是个挑错的部门,挑出来了,还要人家纠正,预防,采取措施,落实。人家全套动作都搞完了,还要跑去追踪验证,而后再挑错。想想看,一个给人家挑错的人,会能让人家欢迎吗?加上俺那直肠子直嘴,得罪人自然是没有任何悬念。我一度非常痛苦,想辞职拉倒。娘的,什么岗位不好干,跑到品质部来干。

直到遇到一件事情,使得我对这个岗位和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给日本一家著名相机配套零件,产品首批及次批,都通过了,已经开始转入量产。一次,我在看图纸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两个看似一样的孔,其实是不一样的,一个呈略微的椭圆,一个呈圆形。但我们做成了一样的。显然,这种细微的差异,我们没有发现,客户在试产的时候,也没有发现。于是,我立即提出,产品不合格,需要重新修改设计及工具,重做。为此,爆发了一场品质与生产、工程三部门的大战,三个部门经理吵得不亦乐乎。最后,止于副总,拍板不改,继续发货。很不幸,我们出货到第三个月的时候,客户发现了。客户是在产品小批量完整装机销售后,市场反应有问题,测试分析的时候发现的。于是,此前出的超过500K的产品,全部需要返工。但那时,产品已经香港分发到马来西亚和日本的三个公司进行装配,公司不得不花巨资请人到这两个国家进行返工工作。

这件事,让我重新思考了这份工作,并重新对自己进行了定位。有些事情,要干好,你就得让别人讨厌。比如,至少让那些滥竽充数,工作干的很烂的人,看到你不舒服。如果他看到你很舒服,或者听你的话如沐春风,你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起码,你的岗位和这个岗位上的你,是没有价值的。扩而大之,在其它领域也一样,我们至少要做到让那些做的烂的人,那些狗屁不通又冒充自己懂的人,那些不努力想获得的人,见到你的时候,变得不舒服。我简单总结为:我们的价值,有时候,就是让一些人不舒服。

与这个相比,我们的语言直点还是委婉点,我们的表达技巧好点还是差点,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该我们做好的,我们做好了没有。是的,提升表达的艺术,是我们终生都要去修炼的,但是,相比于那些天才的演说家、天才的交际家而言,我们就是努力几辈子也没用。就算是你提升了,还有其他的人来批判你在其它方面做的不好,如此这般,你会发现,你一辈子都在变成别人期望的人,反而丢失了自己。与其如此,还不如保留缺点,努力发挥优点,做个不完美的自己。
浪娃兄弟心直口快,在企业问题不大,因为老板也处在竞争当中承受压力,知道好员工的重要性

在官场上这个毛病就致命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浪娃兄弟心直口快,在企业问题不大,因为老板也处在竞争当中承受压力,知道好员工的重要性

在官场上这个毛病就致命了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7-30 11:23
是的。所以只能在企业里混日子,而且,只能在小企业里,毕竟,小企业的老板,还是比较能接受真话的。在大企业里,这个毛病也是致命的。

007 多做一点又何妨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在公司,你做的越多,越能干,上司给你的工作任务也就越多。于是,有人就会抱怨:“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表现的差点,上司就会让我少干点,不至于这么累。”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深有体会。

还记得,我初入职场的时候,上司给我什么工作,我就全力以赴去干。相对于几个不那么拼命的同事,我可能自然就表现的好一点。于是,上司就又给我新的工作。如此这番,没完没了。一方面,我觉得压力好大,很多工作做不完,常常在梦里做工作,早上起来都觉得疲惫。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很兴奋,因为每种工作,都让我觉得有新鲜感,让我有很多的收获。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我几乎在我们部门所有的岗位上干了一圈。

如此工作,在当时没觉得有什么,甚至偶尔还会生点抱怨: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万能替补——哪里少人,去哪里充数,谁请假,替谁顶岗。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至少在两个方面,让我觉得收获不菲:一,因为高强度的工作,我工作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了,初时需要半天乃至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到后来,我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了。二,基础锻炼的扎实,这样,在后来理解专业方面的东西的时候就容易了很多,做起来也得心应手,相对没有我这么多工作岗位经历的人,成长快了很多。

当有一天,我晋级之后,我却听到了完全是相反的说辞:“你运气真好!”“你是用什么方法讨到上司欢心的?”“估计你们都是北方人吧?老板喜欢北方人,所以给你晋级的快!”……

只有我自己清楚,是怎么回事:“我付出的多,所以我收获的就会稍微多一些。”

后来,等到自己也做上司了,开始管理一班下属的时候,特别是培养有潜质的下属,希望他能上升到到更高一个层次的高位时,就颇能理解为何上司喜欢鞭打快牛了!

1.0 希望下属能力提升的快一点。能力提升快的方法,一方面是言传身教,另外一方面,自然就是锻炼,不停锻炼。所谓聚沙成塔,集水成河,此之谓也。

2.0 希望下属有较高的效率。工作中,达到化繁就简,举重若轻,游刃有余,除了勤学多练,多积累,多锤炼,多干活,多思考,多绕弯路从而知道捷径,别无他法。

3.0 希望下属有较好的承受能力。心理上要有较好的承受能力,就必须要经过相对多一些的锤炼和磨炼——一个连一点委屈都不能受的人,你怎敢将他放到重要岗位上?岗位越重要的地方,越要能承受得了误解和压力。

4.0 希望下属的心胸宽广一点。一个斤斤计较,心里只装着多干了吃亏的人;一个凡事都锱铢必较,将8小时算到分,下班一分都不能在公司多待的人;一个受点委屈,就一定要讨个说法的人……你怎敢将一个岗位、一个部门托付给他?

5.0 希望下属能不断成长超越。要想成长和超越,就必须要有主动性,能在纷繁复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快速把握,并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自主推动,持续超越。否则,那个下属,定会把他的上司累死。

……

说来说去,归根结蒂,又回到了那句简单的话:你要想成长,就得多付出。成功之路,似乎也就这么一条,别无捷径。既然如此,既然我们都想成功一点,那多做一点,又有何妨呢?

008 给工作注入灵魂

行政部有个女孩,长得挺漂亮,性格挺开朗,做事情也挺能吃苦的,接触下来,觉得各方面都好。但她每次做工作,总觉得少点什么。比如,让她安排车去机场接人,她想不起来给被接的人发个短信通知一下。比如让她给已经订过一次机票的客人订航班,她还要跑来问客人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她安排培训,只放一支白板笔,培训的人写着写着,没墨水了,于是她就跑出去,翻天覆地找笔。她发邮件出来,常常忘了附件。

有天,她又出错,挨K了,情绪不太好。于是,我跟她聊了会天。

她倾吐她的苦恼,说:“我也不是不想做好,但有些事,我只是想的不那么周全嘛。”我说:“问题就出在不那么周全上。好与坏的区别,就在于这些细节。”她问:“怎么讲?”我答:“比如去机场接客人,你发短信给客人,告诉他接机人的手机号码跟车牌号跟不发短信给客人,客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即使是接我们公司的人,你也应该发个短信告诉他接机人的信息,这样,下机,他就会直接找司机,起码可以减少很多来来往往的电话和沟通的时间。”她答:“有时候我想,自己公司的,就那么几个司机,都认识,下机找不到,可以打个电话问嘛。”我说:“换个角度,假如被接的是你,提前就有人通知你,下机,哪个口,谁接,若找不到,打给谁,号码多少,你会什么感觉?”她答:“我会觉得他们的工作做的很好,考虑的很周全……嗯,还有点温暖的感觉。”我说:“这不就对了。”她忽然似有所悟:“啊,对了,换个位置思考问题,就能想到了。”我点头称许。

她很开心。没几分钟,又开始苦恼了,问我:“发邮件漏掉附件这个事,我已经出现过好几回了,但就是没有办法。”我问:“你分析过原因吗?”她说:“行政部事情多,做一件事常常被打断,所以我常常一个邮件要被打断三四次,所以等到写完邮件,一忙,就忘了附件了。”我说:“很简单啊,你写邮件时,先放附件,再写邮件,把顺序调整过来,就不会漏了。”她惊讶:“就这么简单?”我说:“就这么简单!”她想了会,又追问:“我有时候要在邮件里写好几件事情,放好几个附件,但一开始写邮件的时候,还想不清楚到底怎么说好,要说几件事情,所以不知道先放几个附件,怎么办?”我被她逗乐了,答:“那你就一个邮件只说一件事情。”她想了想,继续问:“那我要是给一个人说好几件事情呢?”“我说,也一样,一个邮件只谈一个主题,分多封邮件发送。这样不仅会防你刚才所说的错,还便于追踪关闭。”她点头说:“是哦,是哦,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我说:“工作要做好,你要尝试给工作注入灵魂。”她问:“怎么给工作注入灵魂?”我答:“用心。只要用心,很多事情就会有很好的解决方法。任何事情,用心做,跟不用心做,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你用了心,你的工作就会像有生命一样,显得有活力,有魅力,吸引人,散发出不同的光彩。”

她在那里自言自语:“用心?用心!用心,用心,用心……”

我说:“是的,用心。用心,就是要仔细观察,设身处地去想,遇到任何一个问题,即使最简单事情,你也要用心思考:可不可以做得更好一点,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对方能不能满意,乃至,能不能让他惊喜……如果你这样想了,并这样去做了,自然就会做的好,做的出色。如果你不这样去想,结果不言而喻的,肯定不怎么样。”

这次聊天,就这样结束了。而后,大家各自忙各自的,很少有机会交流。

忽然有一天,培训。我去参加了。那天不是很忙,我去的比较早,所以看到了她准备培训的全过程。只见她拿进去了四支笔,每支笔,都拿出来,先在白板上划了一下,确认有墨水,才放在那里。而后,我看到她开电脑,确认电脑和投影仪都是好的,并且快速完整放了一下幻灯片,确认教材能完整放出来。她还带去了录音笔,准备录音。她先测试了一下录音笔录音效果,并调整了好几个位置,确定录音效果达到最佳,才关上,放在了那里。接着,我看到她在那里测试幻灯片翻页用的遥控笔,而后,我看到她还多带过来了两节电池,是给遥控笔备用的。她还在主讲人位置放了两瓶水,一盒纸巾。我甚至还看到她把窗帘拉上,又拉开了个小缝,跑回去,在本子上写了几个字,估计是在调光线,既要大家看清幻灯片上的内容,又要适当留下亮度,让大家能在本子上记笔记。

如果说,之前,我是好为人师,喜欢说教的话。那一刻,我却全是感动。没想到,那么不经意的一次聊天,她却真的改变了。她真的给她的工作注入了灵魂。

009 剪掉不必要的枝桠

我有个同事,很聪明,多才,爱好广泛,动手能力强,精力很充沛,性格也很随和,各方面都很讨上司和同事的喜欢。但他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凡事都做不彻底。他承诺的东西,往往需要你不停追,如果不追,99.9%会被他忘掉。如果谁的韧劲比较强,盯得比较彻底,就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如果没追的,或者追得不彻底的,肯定会一无所获。如果去仔细统计他所承诺和跟进的事情,其实成功率相当低,低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类似的人,很多公司都有。往往还很讨老板喜欢。但他真的有价值吗?我的答案是:No!在我眼里,这种人是花瓶,是盆景,虽赏心悦目,但不能大用。

这是一种典型的不能分辨主副业的人。在工作之外,多才多艺,是一种资源,生活可能会丰富多彩。但在工作中,分不清主次,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者公司而言,却绝对是一种灾难。你会发现,他有效率而无效果,有行动而无结果,有眼花缭乱的过程,却没有可以立足并立身的成绩。其实这对他自己而言,也是一种灾难。

借用不太恰当的比喻。这种人,像孙悟空,猛一看,很有本事,但行事没有明确目标,或者无突出的主业,其结果,就会为了几个没有多少价值的蟠桃,搅和坏一堆事情。其所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所贡献出来的东西,对于一个公司或者组织而言,大多是负面的。其产生的价值,远比不上一个方向清晰,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甚至有点迂的唐僧——他只锁定一件事情,但却做的很成功。

在公司,这种人还会变成一种坏榜样。因为其多才,所以很多人羡慕,如果连公司的管理者也分不清此中轻重,喜欢和偏爱他的话,必然会产生示范作用。而那些刚踏入职场的新人,本身就有很多不切合实际的梦想,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工作观。在他的工作能力还没有形成前,会有很多的可能性,在众多的可能性里,不选中自己的主方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也干,什么也插上一杆子,所有自己感兴趣的都平均用力,其结果,必然是样样平常,样样稀松。一个样样稀松的人,在专业要求越来越高的职场里,注定就会变成泡沫和浮云。

关于此问题,我面试时,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喜欢跟我辩论。我常常被弄得哭笑不得。有一次,一位毕业了不到一年,在联通、移动、金蝶公司都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年轻人来应聘,见面时他还带着厚厚一叠各类获奖证书。我觉得他确实聪明,学习能力强。但如此短的时间,如此频繁跳槽,而且每次都做不长,不停换不同工种,让我实在觉得不可思议。我问他对每份工作的体验和心得,他的答案是:太简单了,一看就明白,没啥意思,不值得付出太多少精力去干。最后,我实在是忍不住了,跟他讲了下面一番话:

“一个人,犹如一棵树。在它刚刚发芽的时候,它有很多叶子,比之于人,我们觉得他有生命力;在慢慢长到我们看见的时候,开始抽枝,会有很多个枝桠长出来,这也可以视为多才多艺。但接下来,如果要让它成长的话,必需开始分主干,要有主次,如果不把主干之外的枝桠剪掉,它就会向各方面平均用力。这样长成的树,就没有什么价值。小小的时候,还可搏个可爱,人们可以拿去当盆景欣赏。如果长大的话,肯定只能当柴烧。如果树是被动的话,那么,我们人就是主动的,我们必须自己学会修建自己的枝桠。我们有越多爱好,我们就要越发当心,因为每一个爱好,都可能使得我们成长的机会下降。如果我们想让自己成长,我们就得忍痛剪掉可能会分散自己主业和主力发展方向的爱好。更危险的,是那些成绩非常接近于你的主业和主方向的爱好,因为接近,所以你越发不忍砍掉。不忍,就意味着它必然会消弱你主业的成就。你见过一个栋梁是没有主干,而平均分成两个叉的吗?当然叶子和小枝桠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树需要它们来接受阳光和养分。人当然也要有爱好,我们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但一个栋梁成长过程中,所有影响到它主干发展,会吸收它主干成长营养的枝桠,都一定会被剪掉。人也一样,若要成大才,绝不能因爱好而影响主业发展。”

我没有要他。但我希望我的话,多少,能引起他的思考。

010 居小者大

我们公司附近,有个大型的国有企业,所以,每年都有很多全国各地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基本都是男的)应聘过来。相应的,每年,会有很多对爱情报有坚定信念的女孩子,会义无反顾跟着来。于是,我们公司就成了这些女孩子们的首选应聘公司。每当她们跟我聊起来这里的原因时,我就会开玩笑:“你们算是找对地方了,我们公司确实是这个地区最值得加入的公司。而至于你的男朋友嘛……嗯,一个有才华的青年,就这样葬送了前途了。”

我这个玩笑,半真半假。说办假,是我们公司未必是最值得加入的。说半真,是,我确实对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加入到大型公司,持反对态度。

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到大型的公司里,可能意味着未来有了保障。所以,无忧无虑生活下去,肯定不是问题。但我觉得,他们的创造力,将会受到重创。想想,一个大而垄断了某种资源的公司,内部追求的,自然是安全而稳。一个求稳的公司,不需要你有锋芒,而是需要你按部就班。按部就班,就意味着不太看重你的创造和创新,而是看重你把事情做对做好的能力(但做对做好,并不等于创造和创新)。在大型企业,做对做好,就意味着很少容忍你犯错。一个甚少容忍犯错的公司,如何去培养和造就有创造力的人才——某种意义上讲,创造力是靠不断的失败和容忍失败而培养出来的。想想,为何不是微软创造了google?为何不是google创造了facebook?此即为例证。

换一个角度讲,进入到大量优秀人才扎堆的企业,就意味着你要和一堆与自己差不多的骄子竞争,所以内部竞争也很激烈。而竞争的方向不是靠创造力和创新,而是靠把一些前人做过的东西,做得滚瓜烂熟,比前人做得更好。这是对知识和智力的绝对浪费。而且,大公司,内讧必然严重。内讧严重,你就得考虑站队的问题。如果你不站队,难以得到重任,如果你站队,必然就有站错了队的情况。站错了队,有才华也无处发挥。就算是站对了队,谁知道,什么时候,你们的队又会被人家的队干掉?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也。把青春和才华浪费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面,简直是暴殄天物。

还不如,进小公司得了。如果你是能在千军万马中杀入大型企业的人才,在中小企业,你绝对会是出类拔萃的人。只要你肯干,肯吃苦,肯钻研,有的是大把的机会。而且,小企业,分工不会那么明晰,可能会让你兼做很多事情,或者参与很多领域的事情。很多人发牢骚,觉得这样烦,是剥削自己。其实错了。如果换积极一点的心态去想,很多领域你都可以接触,并参与。比如,你可能参与研发、工艺、生产,成本的控制,乃至选材上与采购的讨论,产品定位方面与市场的论证,回款与现金流问题与财务讨论,如果你们公司发展的不错,你还会参与工厂布局、厂房设计、设备安装等等。这是绝佳的学习和成长机会。一个大企业的人是很少能如此全方位接触这些的。而这些,才是工厂管理和企业经营的精华,只要你肯好好学,并坚持持学以致用,不用多久,便会脱颖而出,大显身手。想想看看,年纪轻轻,便能参与到这么多领域的建设和决策中来,是件多么幸运的事。照此发展下去,不出十年,定能荣登公司高位。

此时,你可以选择跳到更广阔的天地,也可独自创业。十年磨一剑,你已经具备了经营一家企业所应具备的几乎所有知识模块,而且经过实践和磨炼,跟同样过了十年的大型企业的同龄人相比,你在综合能力方面,跟他已经远远不在一个层次上了。不信看看你的周围,小工厂老板,或者小工厂总经理,一年赚个百万,或者年薪数十万及百万者,多多。但在大型企业打工打十年,年薪百万者,聊聊,此即例证也。

很多人小看了小公司。这是个绝对的误区。换个角度看,因其小,反而能全方位磨炼和成长。只要你心中的格局不小,则长大,绝对是个小问题。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不分公司大小的,而是看你如何去学习和理解的。所谓居小者大,因公司小,反而在每件事情上,能以纵观全局的眼光去看待。日积月累,眼光和境界,自然会阔大。

011 不卷入派系斗争

但凡是在公司里 ,不同部门与管理人员之间,会存在分歧。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处理不得当,或者公司机制、文化不好,则会形成内讧和派系斗争。

很多初入职场的人,以为有分歧,就要挺自己的老大,于是,开始出现屁股决定脑袋的现象。因了自己所处的部门和立场,所以不分青红皂白,利于自己部门的,统统支持,不利于自己部门的,统统反对。继而由事及人,由人及团队。如此这般,持续发展下去,变成了两个部门的对抗。

对于此,我有深刻体验。

还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是在品质部。那时候,品质部老大与工程部老大,水火不容。两人常常在会议室吵架,并延续到车间,走廊。因为头是如此,所以必然祸延下属。所以,我一加入品质部,就明显感觉到与工程部的敌意对抗。这个情绪,自然也会感染到我。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与工程部发生分歧或者纷争,我也必然是不让步的。不让步,自然会加重矛盾。但因了我比较用功,所以我常常在工作道理上能站住脚,所以在争论和理论时,我往往能立于不败之地。但其实,工作中的判断,并非是天平称量东西,哪能分那么清?两个部门相处,是需要互相坚持,但又适当妥协的。如此才能持续发展和成长。我的一味坚持和不妥协,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加大了工程部不必要的麻烦,给公司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直到有一次,有个项目,需要工程部经理与品质部经理一起出差去解决。但我的上司非常不想跟工程部经理同行,于是委派我跟工程部经理一起出行。在客户处谈判时,我忽然发现,工程部经理专业其实相当过关,而且谈判过程颇具大将之风。我对他之前形成的不良印象,一瞬改变。在回程的路上,我的戒心尽去,于是跟他聊天,请教问题。而他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他过去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受到我的上司的影响的,我所认识的他,是不全面,而且严重被曲解的。

从此,我开始尝试打破偏见,努力、积极与工程部门的人员沟通。渐渐,从我这个层面,两个部门的关系开始缓和,沟通和合作的效率,开始大幅度提升。因为从我这里有了突破口,工程部和品质部的关系,竟然全面解封。后来,我的上司调走,我接任品质部经理,两个部门的合作,更加默契。加上我们几个部门共同的努力,各部门之间合作默契,行动高效,也为公司那几年的快速成长,形成了很好的助力。

后来我反思这件事情,觉得很多新人卷进来,可能跟分不清人际关系与派系斗争的界限也有关系。那时候,我们以为,如果不去支持自己的上司,或者自己的部门,会显得没有团队精神。如果这样,自己在团队中的人际关系会变差,自然,也就会失掉成长的机会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的挣扎、怀疑、不自然、不习惯,发展都后来,变成了无区分的主从关系和维持组织的习惯。逐渐,变成了无区分的派系斗争。这中间,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容纳不同意见的能力,寻求多途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统统都被忽略,或者说丧失了。这对于公司或者自己,都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那我们该如何防止自己陷入派系斗争,变成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呢?

我有两点经验,供参考:一,摒除先入为主的观念,以自己实际的接触和相处去判断。人是复杂而多面的,即使在工作上有分歧和纷争,意见不合,也不代表他在其它领域一无是处。所以,尝试着在单线接触的工作之外,也与同事接触接触,比如喝酒、卡拉OK、一起出去旅游等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你会体会到他的鲜活和立体,会避免掉因为单一事件而下结论;二,工作中,抛弃组织恩怨和个人恩怨,尝试站在高于自己岗位、部门,乃至公司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公正中立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此时,即使你的想法与上司和同事过于狭隘的立场不和,因了你的高度和考虑问题的中立性,上司、同事的接受度会变高,容易获得他们的支持。这样,你不但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开始具有了超越派系斗争成长的能力。
本帖最后由 jianmin 于 2011-9-13 19:02 编辑

谢谢楼主分享,楼主以个人的人生经历为案例印证了朱锡庆的总结。即什么是真知识,人们怎么获得真知识,知识在中国是如何传播的,什么是有用的知识,知识如何创造了财富等。

012 每一段经历都很重要

那年,在马来西亚,我跟一位很成功的贸易公司的老板聊天。他一年做好几亿的生意,在七八个国家有办事处。我跟他请教成功之道,他说:“我十八岁就立志于做生意,所以,我后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生意而打基础。二十多岁,我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后,就加入英特尔,一直做到采购部经理。那时候,我手上有很多项目,所以拥有很多资源,但我却从没有为项目拿过别人一分钱。有合作方确实能谈得来,邀请我的时候,我百般推辞。如果是非常值得可交的人,我会带上太太,在工作之外,另约时间相聚。后来,我29岁时,我觉得我准备好了,时机成熟了,所以离开英特尔,开始自己的事业。后来,那些跟我交往过的人,都成了我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他的话,我是信的。他是我见过的人里面,难得的看一眼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他做什么,都有清晰的目标,为了达成目标,他真能做到坚持不懈,不屈不挠。

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职业发展,很难做到像他那样清晰规划,严谨执行。很多时候,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一段完成,根据实际情况,再选择下一步。至少我就是这样。

即使如此,我仍然觉得,每一段经历都是重要的,每一段经历,都不是浪费。在人生或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每一段经历所沉淀的东西,都有价值。

我十八岁参加工作。第一份工作,做了六年。这六年中,我非常投入地工作过,快速地成长过。也曾经彷徨过,痛苦过,怀疑过,止步不前过。但总体上,我对这段时间的打分是蛮高的。因为,我没有虚度过。虽然我参加工作不到三年,就从普通员工升任到部门经理,而后,在这个岗位上一干,便是三年半,工资和职位都没有变化过。但我仍然觉得,这段工作经历对于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每年职位和薪水没有什么变化,也仍有很多不同的收获。在这个工厂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我严谨、认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到了第六年,我觉得这份工作该划上句号了。于是,我毅然决然离开了原公司,选择了一个完全陌生,一点经验都没有的新行业,新工厂。

这是一家带有浓重国营企业风气的工厂,其气氛和工作方式,跟我过去的工厂完全不同。我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上班,简直就是浪费生命,所以上班不到三天,差点一走了之。后来没走,一方面,是跟我生活的压力有关,不得不妥协暂时上班,另外一方面,这个行业是个非常新型的行业,我判断,未来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途。在这家工厂,对我最大的挑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还有推进一件事情,需要多方位去协调。我是个火爆性格,急脾气,这家工厂,愣是给我磨平了很多。也就是说,我变慢了很多,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必须要有耐心,乃至耐力。后来,我前一家工厂的同事跟我聊天时,说,你跟几年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想不到,你竟然会变得有耐心。我不知道此话是褒是贬,但至少说明,我变了。在这家工厂,我干了四年。直到有一天,我忽然觉得我一天都呆不下去了,所以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离开了。

我的第三份工作,是在一家外资企业,做贸易。这也等于是又进入了完全陌生的领域。在工厂工作了十年,我的思维模式和处世方式,完全是工厂式的。初期,有很多碰壁。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好起来。当时,对我最大的挑战,是每天会有大把空闲的时间,或者跟一些客户、供应商去咖啡厅喝咖啡,或者出去打球,或者晚上玩到很晚,对于在工厂里忙管了的我来说,这简直是在浪费生命。后来我才理解,这也是一种工作方式,只是时间运用的弹性增大了。另外一个挑战,是跟很多种类型的人打交道。在工厂,有几百上千人,其实跟你打交道的,就那么几类,相当于几个人。在贸易公司,接触的人没有工厂那么多,但每一种都有完全不同的风格,其实远比工厂丰富。最大的变化,是对于工厂、生产与市场的看法,改变了。过去习惯了从工厂的角度看市场,看产品,现在从对面看回去,你原来认识的东西,面目全非,完全不同了,深度和广度,增加了。

再后来,我去了一家不大的工厂当厂长,因为对形势判断有误,投资不当,在金融危机中,差点倒掉,我狼狈而逃。再后来,我筹建了一家工厂。虽然公司建成后,我因新的更具有挑战的工作离开了,并没有参与新公司的管理和运营。但这段经历,对我而言,确实不可多得的财富,更是为我后来独立去挑战,管理公司奠定了基础。再后来,也就是现在,我临危受命,去挽救一家濒临倒闭的工厂。两年过去了,我们不仅做到了扭亏为盈,并且获得了几千万的风险投资。

在经历这些的过程中,我曾经不止一次感慨过,觉得某段时间虚度了,某段时间不值,某段纯粹是浪费生命,某段做得太少了。但如今回头看去,却觉得,每一段其实都很重要,每一段都是必要的。如果没有第一份工作的严谨和扎实积累,就无法支撑第二份工作。没有第二份工作的磨炼,我就不会有后来承受压力时的耐心和耐力。没有第三份工作的视角和阅历,我很难全方位去理解一家工厂的经营和运营,也就难以去从事第四份工作。没有第四、第五份工作的磨砺,我就难以做到临危受命,去管理现在的这家工厂。诚如乔布斯所说,你“不可能预先把点点滴滴学到的东西串在一起,惟有未来再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悟到的一点一滴的东西,将来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总之,是它让我的人生不同于别人。”
这篇东西有一定价值。现在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民营中小型企业招工难,尤其是招青年技术员工难。民营企业如何留住人培养人,年轻人如何给自己规划未来都是值得关注的事情。
祝贺古尔浪娃兄弟!

想不到惯发儿女情长散文的浪哇兄弟,也是管理精英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祝贺古尔浪娃兄弟!

想不到惯发儿女情长散文的浪哇兄弟,也是管理精英
老木匠 发表于 2012-3-1 21:29
都是三脚猫功夫,让木匠师傅见笑了。
这些内容即将出书了,祝贺祝贺,燕谈是个好地方。
参加交流
晒一下菜老师写的序:

《职场成长力——一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笔记》推荐序

我与李发文是在论坛上认识的,我们是笔友,由于相同的工厂管理经验,我们有共同语言,思想交流颇深,记得在一个寒冷的雨天,我拜访了李发文,也就是网友见面,因为得知李发文要离开公司,有点担心,时值金融危机,我想宏观普遍不好,不知道李发文此去祸福如何,不料李发文早锻炼出了抗击风浪的能力,尽管数度换公司,却愈战愈勇,从普通的管理者发展成为一名总经理。

李发文是一个帅小伙,个子很高,思路敏捷,如果不听他的故事,我会把他当做名校高材生,其实他是一个高中毕业后到南方绝地生存的农民工,他的故事是九十年代珠三角最为成功的农民工故事之一,他成功了,也绝非是一个艰苦环境中打拼出来的匪气土老板,他追求小资情调与科学理性,而他的知识,却来自于实践经验,从李发文的身上,我们看到人类学习掌握知识的本来路径,李发文帮我们还原了最本源的实践总结顿悟图景。

你可以把李发文这些文章当小说看,这是一部职场江湖的武侠书,你也可以当管理案例来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是德鲁克经典的管理理念,也可以当做一部心灵成长的励志小说,作者可以帮助你排难解愁,与你一起成长成功。而我却把李发文当做一个没有受过应试教育污染的原生态学生,他是如何从原始的实践中建立知识模型的?

如果读者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态想看看李发文的文章究竟有什么奇妙之处,请翻开这本书一起阅读品尝。



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工会副主席
黄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