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获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设计师

8错8错,这个人很有想法,设计的确很牛,真牛。
中国有人才也出人才,可惜都在边缘
王澍不能算边缘。他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象山校区是他设计的。
我知道什么?
或许这是中国进入人性化社会的开端
就个人观感而言,至少这个钱江时代的楼宇,木匠一点都不喜欢

立方体的叠加成建筑物,以及集体住宅空间概念,都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算是前卫和先锋的。

青砖墙体是非常有表现力的,可是却做了内隔墙,不能在外立面表现出来。而且体量这么小,实在是一种浪费。

院落做成了外立面显示不出来的空间,只有一面是开放的,两个人靠栏杆对坐,还算是有情调,按照这位NB哄哄设计师的想法,要邻居一起来玩的,3米的开间,怎么玩得开?

水泥盒子交错叠放的外观,假设整栋建筑物的体量更大一点,高宽比更加合乎黄金分割率,会是一个比较入眼的设计,可是现在每栋楼都过于瘦削,再加横向的斜线条,木匠是看不出有什么好看,感觉上乱糟糟。给人的观感没有住宅建筑应有的安静舒适。

只能估计是这位天马行空的设计师原有的设计被开发商大改过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楼内”公共空间“的概念,至少在10年前就在广州见到过,这位设计师的想法,并不创新。

我总觉得钱江时代那个楼的室内采光不好,也许南方的日照状态和北方不太一样。但是,那个校区的设计,肯定以牺牲室内采光为代价的。

杭州那条御街,很多建筑也有室内采光不足的问题吧。

这家伙比较幸运的是担当了一条本来就有文化主题的老街道的改造,可以把人们与1000年前的南宋联系在一起。没有几个城市能有这样深厚历史资源可供建筑师利用的。即使西安,满城都说自己就是长安。所以,这家伙获奖有强烈的外在必然性。当然王澍本人也的确有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想法。
反正这个节目做得很差,不是按照王澍自己的思路来做,而是电视台自己有一个想法,从商品房入手来做,商品房恰恰是非常难显示出建筑师理念的,尤其是中国现在这种集体住宅又区分所有权的大楼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3-30 10:39 编辑

有朋友强烈推荐我看,说是在某种程度上与我的艺术理念相似。我看过一遍后不知怎么评价这个设计师,我喜欢前卫一点的建筑,但看过王澍的钱江时代并不喜欢,给人感觉有点不伦不类,小气的感觉,前卫艺术应该有个简洁而意味深刻的原则,王澍似乎作反了。象山校区不到实地不好评价,但古典元素的运用有点概念化的生搬硬套。宋御街搞成这个样子已经很难得了,能够说服政府完全按设计师的想法来,已经是了不起的本事了。
有朋友强烈推荐我看,说是在某种程度上与我的艺术理念相似。我看过一遍后不知怎么评价这个设计师,我喜欢前卫一点的建筑,但看过王澍的钱江时代并不喜欢,给人感觉有点不伦不类,小气的感觉,前卫艺术应该有个简洁而 ...
杨林 发表于 2012-3-30 10:38
他得奖的究竟是哪一个作品捏?御街还是象山校区还是这个住宅楼?

说服官员可能还比较容易,他们花的反正不是自己的钱。说服房产商就难多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3-30 15:40 编辑
他得奖的究竟是哪一个作品捏?御街还是象山校区还是这个住宅楼?

说服官员可能还比较容易,他们花的反正不是自己的钱。说服房产商就难多了
老木匠 发表于 2012-3-30 14:23
是啊、是啊,说服这两种人都需要本事,我不相信可以碰运气办到,艺术家大多缺乏口才。而能够夸夸其谈的人,大多做不出很深刻的作品。

我也很困惑他获奖的是那件作品。如果是针对这些年他的建筑理念发的奖,我想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前段时间凤凰卫视讨论过普利兹克奖,铜质奖章正面刻有获奖者名字,背面有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的名言,“实用、坚固、美观”。也即,用(utilitas,实用)、強(firmitas,坚固)、美(venustas,美观)。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很会吹水的,看不出他有什么想法。全是老生常谈了。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朗讀違章:王澍X謝英俊建築展 3/11-4/17
http://www.cityyeast.com/passion ... =36&news_id=425

你是否曾經由上往下看過我們生活的城市?或者在高速公路上俯瞰時,是否發現整個城市覆蓋著大小不一、此起彼落的簡易臨時建築?違章建築被視為非法與破壞市容,但卻又無處不見,其代表的意涵究竟是什麼?

由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策展人阮慶岳策畫的「朗讀違章」展,於2011年3月11日至4月17日,於UrbanCore城中藝術街區推出,本展邀請 兩岸極具代表性的建築師王澍及謝英俊,分別利用街區內屋頂、後巷等空間,搭建「違章」的建築實體作品,並配合兩位建築師十年來的作品及文件展,與台北蔚為 風華的違章建築現象進行對話。策展人提出:「違章是一種所謂非法、無身份、與不被官方(或主流價值)允許的作為。但在此刻建築幾乎全面被權力(政治、資 本)收編的時刻,我們意圖對建築的本質究竟為何,作個思考與再定義;也想藉此聲張:違章是有道理的!」

中國建築師王澍相信工匠與傳統營造 技術的內蘊多元價值,可能比全球化下的單一標準產物更值得學習與尊敬,他對時代提出嚴厲的批判,對抗建築的現代性以及其背後所夾帶全球化的簡單專業化議 題。他對「以新為尚」的現代文明提出扣問,將現代城市興建中,大量拆除無用的磚瓦,運用到新的建築裡,再配合在地工人的知識與技法,創造出向傳統「迴圈營 造」學習,且不以老舊為恥的建築。

台灣本地建築師謝英俊則不反對建築的工業化走向,但提出「簡化構法」,讓單一家戶能在有限的範圍內,發 展最大的個體與差異性格。他協助921後的邵族家屋重建,並探討無殼蝸牛住宅問題,認為現代蓋屋技術被壟斷化,非都市地區因缺乏現代技術,也無資金雇工, 都市地區則因土地及房價高漲,使許多人沒有自己的房屋可住,因此提出蓋「人民的建築」,利用「簡化構法」的輕鋼架結構,以及尊重使用者的「開放建築」模 式,以回應當前的時代問題。

兩位建築師均對現代主義的建築思維提出修正,認為建築不應脫離人本的思考,而應該符合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彰 顯個體的有機及生命力。兩人對現代建築提出反思,不以此刻資本主義的後工業文明為據,另外積極探索新的可能,以小型、獨立的建築操作模式,來對抗與修正現 代建築的大系統走向,堅持建築必須以人為本,尊重傳統技法與在地材料,充分展現「由下而上」操作建築的可能,挑戰及再定義建築與權力間關係。






朗讀違章:王澍X謝英俊 建築展 报道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d2f1c60100qk3v.html

【联合报╱记者陈宛茜/台北报导】 2011.03.12

被国人视为丑恶的违章建筑,在许多外国建筑师眼中,却是台湾珍贵的建筑智慧。由策展人阮庆岳策画的「朗读违章」建筑展,邀请两岸建筑师谢英俊、王澍,在台北城中区搭盖概念类似台湾违建的实体建筑,期望引起国人对违章建筑的反思。

来自杭州的王澍,去年甫获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成为首位在世界第一大建筑展中获奖的华人建筑师。获西方建筑界肯定的他,却反对中国建筑跟从西方价值。

去年王澍首次来台,惊见「台湾保存这么多违章建筑」,「让我对这里的政府产生敬意」。这并非讽刺,王澍指出,两岸大部分的城市规画都是盲从欧美、不切实际,只有人民根据需要自行创造的违章建筑才能代表「台湾的真实」。

王澍先请他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两位学生,以三个月时间调查台北违章建筑,找出鸽子房、顶楼加盖等八种典型违章建筑。王澍再据此于城中区屋顶打造概念类似的木构庭园「亦方亦圆」。

其以六百卅二根尺寸一致的木条做成,可于一天内组装完毕,木材也可不断循环使用。

以灾区重建扬名两岸的谢英俊,笑称自己是「违建大腕」,「十几年来做的都是违建」。这次他在城中区后巷设计「后巷桃花源」,以常见的钢管鹰架系统,搭设五个可做为客厅、书房之用的生活空间。

谢英俊认为,欧美的建筑思惟是「压抑生活的多样性」,并不适合崇尚多元的亚洲生活。因此,盲目引进台湾的欧美城市设计宛如「病毒的入侵」,反抗这些错误设计的违章建筑反倒成为「台湾城市自我治疗的方式」。
他认为,台湾的违建乍看混乱,但时日一久,便会从中「慢慢找回自己的秩序」。
我知道什么?
如有兴趣,可看看这个:
http://www.abbs.com.cn/topic/read.php?cate=2&recid=32642
http://www.abbs.com.cn/bbs/post/ ... amp;tpg=1&age=0
“最近这些年的诺贝尔奖,应该可以让国人清醒,诺贝尔文学奖与***是什么货色。”这一句好笑,也颇令人费解。河清先生推崇的郑光复是位学养深厚的前辈,其胞弟是笔会的郑义。郑光复先生09年去世,不知他会怎样看待“什么货色”。
15# 林泉 [/b
那位河清先生可真够有学问的,竟然能根据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推导出只有不懂建筑的老百姓看着好的建筑才是好建筑。还有更高深的学问,就是“风水”,一切的现代建筑都不符合中国的风水。真是很奇怪,天安门的风水那么好,大清国怎么照样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