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为什么鼓掌

本帖最后由 去意无边 于 2012-8-18 14:47 编辑


日前,浙江卫视播出了温家宝考察企业的新闻,其中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在“五坊斋”,总理不耻下问,向女工学习包粽子。当他完成一个捆粽子的动作时,“师傅”突然鼓起掌来,一旁的陪同人员也赶紧响应......稍加琢磨,觉得女工的掌声有点怪味。打一个大不敬的比方,好象幼儿园的老师对待孩子,对他们每一点细微的进步,都加以鼓励。温总理虽然被称为“影帝”,但从镜头前的表情看,对这样的掌声,他也有些不适。

虽然,女工的掌似乎鼓得不是时候,但她还是得到了肯定(上了新闻)。“礼多人不怪”,鼓掌总不错。退一步说,即便有人要挑理,追根溯源,也怪不到女工头上。有坐轿子的,才有抬轿子的,少不了掌声的,是领导。时下,无论会议、庆典、还是考察,只要有领导出现的地方,就“此处有掌声”。尤其是领导作报告,通常会被N次掌声打断,还经久不息。其实,那些掌声,是台上台下默契配合的结果。善于等待甚至引导掌声,是演讲艺术;而适时地鼓掌,则是听报告人的“基本功”。在中国,只要学会了举手和鼓掌,大概就可以当好一名代表(这样的好代表很多,恕不列举)。相对举手而言,鼓掌的技术含量要更高一些。

处处有掌声、有鲜花,是盛世风景,似乎无可厚非。然而,廉价而泛滥的鼓励,会宠坏孩子,也会宠坏领导,让他们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坐轿子成瘾,是因为轿子抬得太舒服。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僚主义是群众培养出来的。说句公道话,薄熙来之所以胆大妄为、东窗事发,掌声和欢呼声也有责任。我以为,真正的和谐社会,老百姓对“首长”用不着、也不应该那么“客气”,倘若他们真的做得很好,也只要“诚挚的尊重”(台湾作家柏杨语)就够了。让领导听到真话、看到实情,才是最起码的待“客”之道。然而,在目前的中国,要做到这一点,似乎还很难。每当“首长”驾临,地方官员常常要充当导演,布置场景、策划节目,务求赏心悦目。领导有了好心情,事情就好办了。

客观地说,“五坊斋”那位女工鼓掌,大概是出于真心、自发的(事先策划恐怕没有如此周密)。然而,正是这样的“临场发挥”让我感到无望。她足以说明,中国几千年封建底蕴,又经过六十年“舆论导向”加固,拥护领导(不管他们领导得好不好)、“体贴”领导、为他们喝彩、为他们捧场,似乎已然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看看海峡对岸的台湾,马英九下基础,常常要遭遇老百姓的戗声(而我们的首长考察,却是一路掌声和欢呼声)。我不禁要为马英九抱不平,同样是中国人,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盛世中国正忙于维稳,维稳的目的恐怕是想要掌声“经久不息”,让首长们将好心情进行到底。从眼下的情形看,维稳效果似乎还不错。想起一位朋友的诗:掌声响起来,又有人登场。
“马英九下基础,”------去意兄把“基层”误打成“基础”了。
是五芳斋吧?现在写文章的人真心缺乏些文化。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谢西安兄指正。楼上批得好,不服也难。
去意兄真乃盛事独醒客,你说你挑挑影帝的演技也就得了,还把人家群众演员的衣服也扒下来,叫人情何以堪,真真不厚道地说。
估计
那位女工是18大代表
至少一道培训过
杨林兄“表扬”不敢当,哪里是“独醒”。无论体制外,还是体制内,众人都没有睡着。只不过少有人像我这样装明白,多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