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大唐开国第一战——浅水原之战

http://www.infzm.com/content/5532大唐开国第一战——浅水原之战作者: 文/宋珏、李峻 图/向春 2007-09-03 15:01:00 来源:名牌






征高丽杨广败国 投突厥李渊起兵
    隋大业十三年(617),数以万计的老百姓已经感到,他们生活的世界毫无希望。十几年来,他们眼睁睁看着这个曾经辉煌的盛世一步步陷入崩溃:最初,是几十万年轻的生命为了当今皇帝的荣耀,开赴辽东,征讨高丽,战死在遥远的沙场上,整个国家的财富也因此消耗殆尽;同时,朝廷为了摆脱困境,又将各式各样的赋税和徭役强加到人民头上,让他们甚至难以维持生活;继而,一场水灾席卷黄河中下游地区,瘟疫、饥荒接踵而至,饿殍遍野,几百万人沦为流民,骚乱和暴动在各地相继爆发,官方的镇压无济于事,农民起义的烽火很快遍及南北,皇帝杨广只有缩在江都(今江苏扬州)避难;各地轰轰烈烈的起义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多少希望,五六年下来,各路义军逐渐被一批军阀和野心家控制,他们割据一方,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兼并和混战……更糟糕的是,北方草原上的东突厥汗国勃然兴起,控制了从大兴安岭到阿尔泰山的广袤疆域,并凛然有南侵之势。乘隋朝内乱,突厥人不但加强了对中国边境的侵扰,还在中国境内积极扶植各路军阀,作为突厥南侵的马前卒。
    这一年二月,马邑(今山西朔州)军官刘武周发动叛乱,并向突厥称臣,被突厥始毕可汗封为“定杨可汗”,并赐以狼头纛。在刘武周的引领下,突厥在山西一带的侵扰日益猖獗。
    这给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奉命抵御突厥的最高长官、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出了一道难题:天下大乱,突厥趁机入侵,自己孤军奋战,不但得不到支援,反而时常受到朝廷的猜忌,实在两难。李渊不是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其子李世民等人就劝他索性造反,可眼前就有盘踞河南的瓦岗军,声势浩大,远胜于己;东面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也不可小觑,南面还有杜伏威的势力,而杨广虽然避地江都,手中仍然掌握大军,自己兵力平平,尤乏战马,并无优势可言;况且北方的突厥及刘武周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南下夺取晋阳,令自己腹背受敌。左思右想,李渊不敢冒这个险。
    最后还是李世民及其幕僚刘文静等人帮他想出一条最佳策略(史书隐讳其词了一千多年,陈寅恪等史学家钩沉发隐,揭开其中的秘密):向突厥称臣纳贡,获得突厥的支持,这样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后方不必担心突厥和刘武周的侵扰,前方更可以得到突厥精兵良马的助战。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要付出巨大的政治代价,弄不好就是千古骂名。
    犹豫了几个月后,李渊终于决定投靠突厥,接受突厥的册封而南下出兵。始毕可汗大喜,当即允诺,并表示要扶植李渊作皇帝。但李渊为了师出有名,表示要尊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而另立关中的代王杨侑(杨广之孙)为帝,以匡扶隋朝社稷。打的旗帜也经过精心设计,半红半白(红色是隋朝的旗色,白色是突厥的旗色),以求最大限度地在突厥、起义军和隋政府军三方面左右逢源。李渊也知道这些做法过于矫饰,难免为人讥笑,自嘲道:“此可谓掩耳盗钟,然迫于时事,不得不尔!”
    虽然李渊父子不得不以投靠突厥而创业,但可以肯定,无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谁也不会甘心屈从突厥人。

秦霸王崛起金城 唐国公入主关中
    大业十三年七月五日,李渊以三万甲士在太原正式起兵。同行的还有来自西突厥的阿史那大奈所率部众。李渊另派刘文静出使东突厥汗廷,向始毕可汗请求增援。李渊的目标是占领关中,这里是都城长安所在,政治意义极为重大,而防守也相对薄弱。更重要的是,关中是李渊家族的发迹之处,当年他祖父李虎追随宇文泰入关,被封为八柱国之一,声名显赫。李氏家族由此成为关陇统治集团的核心成员,历经西魏、北周、隋三朝而不倒,连当今皇帝杨广都是他的嫡亲表弟,李渊家族在关中的势力可想而知。关中对于李渊来说,可谓是最好的选择。
    要达到这一目标,还要和盘踞河南的李密瓦岗军拉好关系。
 此时李密几次击败隋军的围剿,又兼并了许多起义军,号称百万,实力雄厚。李密自我感觉良好,以天下盟主自命,得知李渊起兵,要求他前来会盟。李渊将计就计,写了一封滑头的信,说什么“天生烝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把李密肉麻地吹捧了一通,但说到会盟,又推托说:“汾晋左右,尚须安辑,盟津之会,未暇卜期”,推得干干净净。李密果然上当,对李渊的“推重”十分得意,也就任他入关了。
 其实李密自己又何尝不想入踞关中?但瓦岗军所占据的地盘在洛阳以东,而洛阳至今仍是隋朝的重镇,由东都留守、越王杨侗(杨侑之兄)镇守。如果绕过洛阳西叩关中,很可能被洛阳隋军切断退路,导致腹背受敌。李密只有坐视李渊的“盟军”长驱直入。
    李密并不是觊觎关中的唯一对手。远在长安以西的金城(今甘肃兰州),此时正有另一对父子和李渊、李世民父子怀着一样的心思。当李渊和李世民正在酝酿晋阳起兵时,金城大豪薛举、薛仁果(常被误称为仁杲)父子也策动当地县令郝瑗发动叛乱,薛举自称“大秦霸王”,并且招徕起义军首领宗罗睺、羌人豪帅钟利俗等人,聚集起一支约十三万人的军队,几个月内攻下了枹罕、浇河、西平、天水、陇西等郡,占据了今天的甘肃大部及青海的一部分。这一带是隋朝的主要牧区,官马私马数不胜数,薛举军中又多当地羌胡民族,骑兵之盛雄冠当时,仅次于突厥。
    当李渊在太原起兵时,薛举已经在金城称帝,国号“秦”,都于天水(今甘肃天水),立薛仁果为太子,并筹划东向占领长安,以逐鹿中原。就这样,李渊和薛举两股势力几乎同时兴起,并从东西两面向关中进发,争夺这片自古以来的帝王之州。
却说目前的关中主宰、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也就是李渊要拥立为帝的那位,只有十三岁。他不接受李渊的“拥戴”,而派人率精兵二万屯于霍邑(今山西霍州市)。
    八月三日李渊军顺利攻占了霍邑,得到了进入关中的第一个据点。
 李渊在霍邑休整了一天,就率军沿汾水南下,一路招降纳叛,兵锋直抵黄河。这时,出使突厥的刘文静也带增援的突厥骑兵500人和战马2000匹到达。此时李渊家族在关中的势力也起了作用:李渊的堂兄弟李神通、女儿李氏(后封平阳公主)和女婿柴绍在关中鄠县(今陕西户县)起兵,攻占了附近几座城池;另一个女婿段纶攻取了蓝田(今陕西蓝田)。李渊人还没过黄河,半个关中已经到手。
    李渊入关中后军纪严明,一路开仓赈济灾民,前来归附的士民越来越多,军队大为扩充,李世民命李建成防御潼关一带的隋军,李世民率军沿渭水西进,扫除隋残余势力。十一月十日,李渊军在激战中攻占皇城和宫城,完成了对关中的占领。李渊由此成为关中千里沃土的新主人。
戏还是得演下去。几天后,李渊将杨侑迎入宫中,立为皇帝,并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大赦天下。李渊也搬到宫中的武德殿居住,自封大丞相,进爵唐王,总揽大权。
    当李渊节节胜利之时,薛举的“大秦”兼并陇西后,四面出击,一面东进关中,一面南下河池,一面西攻武威。不过西攻和南下均没有什么建树。薛举横下心来,将攻势集中到一个方面,“太子”薛仁果率大军向长安进攻。
 薛仁果力大无穷、擅长骑射,在军中号称“万人敌”,但为人凶残好杀,名声不好。此次他率主力东出,声势十分浩大。秦军来到汧源(今陕西陇县)。
    义宁元年十二月,薛仁果“入寇”的消息传到长安,建立不到一个月的新政权惶恐不安。如果秦军攻占扶风,距离长安只有三百多里,地势无险可守,骑兵二三日可到,长安政权将面临灭顶之灾。为今之计,必须迅速击退薛仁果才能巩固新生政权。李世民临危受命,率军出征。两军在扶风大战,李唐与薛秦的第一次交锋,李唐取得了胜利。

改杨隋李渊称帝 战高薛举败唐
    扶风之战后,薛举听从幕僚的计策,开始联络突厥及盘踞陕北的军阀梁师都共伐长安。那梁师都本是朔方郡军官,这两年趁乱世占领了雕阴、延安、弘化等郡,大都是陕、宁交界的穷乡僻壤。梁师都早已投靠突厥,被突厥封为“大度毗伽可汗”,又称帝,国号梁。他正愁自己“国土”贫瘠,难以发展,薛举主动来联合,正是求之不得,二人连出兵的日子都定好了。薛举又设法联络突厥王子颉利共伐关中。长安朝廷打听到消息,大惊失色,忙派宇文歆出使突厥,重金贿赂颉利,许诺的金银珠宝、美女器玩数不胜数。这一招果然奏效,颉利不但没有出兵相助薛举,反而派兵协同李渊作战,并将以前占领的隋五原郡(今河套地区)还给李渊一方。没有主子的支持,梁师都也不敢轻举妄动。攻打长安政权的同盟瓦解了,薛举不得不独自筹划入侵关中。
    当关西两大势力相持不下时,全国形势又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义宁二年(大业十四年)三月,江都发生兵变,杨广被大将宇文化及所弑。一个多月后消息传到关中,李渊大喜:杨广一死,就无需再靠杨侑打“正统”牌了。经过一番“推辞”,五月二十日,李渊接受了杨侑的“禅让”,在长安太极殿登基,国号唐。
 唐政权建立时,隋末的内乱也随着炀帝之死而达到高潮。宇文化及立杨浩为皇帝,率隋军主力十余万人北上,要回到长安夺取政权;同时,洛阳的隋朝残部立杨侗为帝。杨侗政权设法拉拢李密,封了他一连串的高官,让他去挡住宇文化及。一向托大的李密果然中计,率瓦岗军同宇文化及展开激战。瓦岗军艰难取胜,将宇文化及赶到河北,但自己的实力也大为削弱。洛阳的王世充趁机率精兵发动进攻。李密仓促应战,被打得溃不成军,瓦岗军土崩瓦解。李密率残部西逃,投奔昔日的盟友、新近称帝的李渊。
 关东连番混战之时,关中地区虽然仗崤山黄河的天然屏障而未被波及,但更严重的威胁却正在从西方逼近。李渊刚刚称帝,当年六月,薛举便亲自领军,开始了策划已久的大举东进。李渊命秦王李世民为元帅,统领八总管约40000人的兵力前往迎战。唐朝开国后的第一场大战拉开了序幕。
 薛举率大军侵入安定郡(今甘肃泾川一带),主力军向高墌(今陕西长武北)方向前进,而在东北、西南两翼,则派机动骑兵袭扰北地、扶风二郡。七月四日,李世民来到高墌,不料忽然得了疟疾病倒,只得命行军长史刘文静、司马殷开山代替指挥。史载,李世民嘱咐二人说:薛举孤军深入,食少兵疲,一定急于挑战,我军不可轻易出战,等我病好之后,再为诸君破敌。殷开山、刘文静嘴上虽然答应,心中却不以为然,觉得是李世民轻视自己不能领军出战;又怕薛举得知唐军主帅身患重病会轻视己方,有意要炫兵耀武,于是将大军调出高墌,在西南方的浅水原上列阵。李世民得知大惊,急忙派人去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薛举此时已经派出一支精锐骑兵,快速绕到唐军后方发动进攻。唐军主要是步兵,草创之时,战马缺乏,据说不过三五千匹,一半还是突厥的馈赠,骑兵自然十分薄弱;而薛举由于掌握了主要的良马产地,战马极多,骑兵也以当地游牧的羌胡民族为主,野战远占上风。唐军没有料到大批秦军骑兵会忽然出现在自己身后,毫无防备之下便遭到猛烈冲击,众军大溃,顿时土崩瓦解。八总管各部纷纷惨败,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战死,刘弘基被俘,唐军死者十之五六。李世民连夜收拾残军,逃回长安。薛举乘胜占领高墌。唐朝开国以来的第一场大战,竟然以惨败告终。
 薛举命军中将被俘的唐军士兵断舌割鼻、凌辱至死,又将唐军的数万具死尸堆积成一座小山,用土封上,造了一座所谓“京观”,以炫耀武功。郝瑗建议薛举乘此大胜之威,一举占领长安,消灭唐政权。薛举正有此意,命全军整顿待发,直取长安。新生的唐朝岌岌可危,似乎即将成为另一个在乱世中转瞬即逝的短命政权。

薛仁果再入关中 李世民重返高
 上天保佑大唐,薛举在军队出发前忽然病死,长安免去了一劫。薛举之死,据说是在浅水原惨死的唐军士兵鬼魂作祟,取了薛举的性命。这虽然是姑妄之言,也多少反映出时人对这位“大秦霸王”的恶感。薛举死后,太子薛仁果退军到折墌城继位,谥父亲为“武帝”。薛仁果残忍刻薄,和不少将帅素有嫌隙。他继位后人心离散,进攻长安的计划被搁置下来,唐军抓紧机会,陆续收复高墌等地,重新建立起一道屏障。秦军建立霸业的最佳时机消逝了。
    不过,长安朝廷的忧心仍难消除。李世民败归之后,李渊立刻提笔给凉州的李轨写了一封信,言辞谦卑,甚至以“从弟”相称(李渊是关中大贵族,李轨是平民出身,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抬举),邀他共伐西秦。李轨被灌了一通迷汤,乐不可支,于是派弟弟李懋入朝。李渊又派人册封李轨为凉王,想方设法拉拢他在后方牵制薛秦(但李轨才识平庸,不久便自己称帝,在凉州作威作福,无心进取秦陇);不久,李渊又派人给始毕可汗送了一批美女钱帛。始毕可汗派使者骨咄禄来答谢,李渊居然拉着他的手同坐在御座上,骨朵禄常常傲慢无礼,李渊便卑躬屈膝,忍让到了极点。这一切都是为了换取突厥对唐朝抗击薛秦的支持。
 但远水难解近渴。薛仁果继位后,很快又开始了对唐朝的新一轮进攻。八月十七日,李渊仍然任命李世民为元帅,继续主持对西秦的战争,又命刘文静、殷开山等人在军中戴罪立功。要知道第一次浅水原之战,李世民忽然患病而不能指挥,而刘文静等人居然不把总司令放在眼里,违令出战以致惨败,正好为李世民开脱了责任,这多少有些蹊跷。最大的破绽是刘文静等人虽然被革职查办,却很快官复原职,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同李世民之间也没有任何芥蒂。因此颇有史家怀疑其实本是李世民指挥落败,正史中的记录是后世史家为“太宗皇帝”的粉饰。不过,也可能是当时刘文静、殷开山主动担当罪名,以保全少主的名声和地位。无论真相如何,当时长安朝廷上下一定议论纷纷,浅水原之败是李世民光辉记录中罕见的重大污点,如果他再次出征仍然不能取得胜利,纵然唐朝能熬过这一关,李世民的政治生命恐怕也将就此完结。
    武德元年中秋,薛仁果击败秦州总管窦轨(李世民的舅舅)后,开始围攻泾州。泾州城由骠骑将军刘感镇守,薛仁果久攻不下,心生一计,扬言军粮食尽,率军撤围而去。不久便有折墌人前来泾州“投诚”,说要以折墌城归降。刘感大喜,率军前往接应。到了折墌城下,刘感才发现是个骗局,刚要撤回泾州,薛仁果已经率大军蹑踵而来。两军激战,唐军全军覆没,刘感被擒。薛仁果要刘感在城下向城中劝降,刘感却叫道:秦王帅数十万大军即将到来,大家不要担心,一定要努力把城守住!薛仁果大怒,将他半身埋在土里,活活射死。泾州几乎只剩下一座城池还在唐朝手里,其余都被薛仁果占领。九月份,陇州刺史(这是唐朝虚封的官职,当时的陇州完全在西秦手里)常达固守宜禄(今陕西长武),被薛仁果用诈降计劫持,宜禄也落入薛仁果之手。秦军再度进到高墌,正好碰上了迎面而来的唐军。
    九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到达高墌,正是两个月前惨败的旧地。薛举堆出来的“京观”还隐约可见。薛仁果也派大将宗罗睺率军十余万人迎击。关河的冷落秋风中,两支都姓“秦”的军队将在这里决定未来几百年中国的命运。

高地唐军守城 浅水原秦王破阵
    李世民一到高墌,便深挖壕沟,高筑城墙,摆出了一心防御、避免野战的战略。这是李世民吸收了上一次浅水原之战的教训后走出的第一步棋。要知道秦军的骑兵占绝对优势,野战方面唐军不是对手。何况唐军当新败之余,士气沮丧,气势上就被连连获胜的秦军压倒了一层,还没开打已经输了一半。高墌的秦军由宗罗睺统领,气焰嚣张,三天两头到高墌城门前叫阵,要引唐军出战。许多按捺不住的唐军将领主动请战,都被李世民制止。李世民三令五申:“敢言战者斩!”总算让唐军上下统一了认识,宗罗睺再怎么派人叫骂,也不能引诱唐军出战了。
    就这样,两军相持了两个多月。秦军的战斗豪情逐渐变成了屡攻不下的烦躁和焦虑,而唐军由于久不出战,憋的一股窝囊气也变成了越来越强劲的作战欲望。秦军长于野战而短于攻城,李世民卡在这里正好堵住了前往关中的要道,即使绕道而行也不免被唐军切断退路,逐渐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军粮将近吃完,后方的补给又跟不上,秦军上下越来越惶恐不安。不久,可能由于内部的倾轧,秦军将领凉胡郎、翟长孙等人率部归降,薛仁果的妹夫钟俱仇也以河州(今甘肃临夏)一带归唐。秦军此时内外交困,对策似乎只有撤军一途了。
    此时李世民抓住了战机,走出了第二步棋。十一月初,李世民分兵一支给行军总管梁实,命他率部在城南的浅水原上扎营。梁实于是在浅水原的险要处安营扎寨,做出准备野战的姿态。宗罗睺几乎已经要撤军,看到唐军终于“按捺不住”出城,顿时大为振奋。要知道,只要在野战中消灭唐军,就可以扭转这段日子以来的不利局面,清除东进关中的障碍。宗罗睺大喜之下,聚集全军精锐,一起由西向东进攻梁实的营垒。
    梁实虽然出了城,战术上仍然严防死守。他凭借地形的优势据险安营,甘做缩头乌龟,决不出战。但野外的营寨毕竟比一座城池容易攻打得多。宗罗睺命令军队日夜不懈围攻梁实营,梁实军中很快就断了水,人马好几天都没有水喝,逐渐难以支持。宗罗睺看出便宜,进一步加紧了围攻。秦军上下像一根绷紧的弦一样,日夜不懈地运转起来。
    但梁实也只是李世民谋算中的第二步棋。十一月七日,李世民走出了第三步棋:趁秦军精力消耗之际,派右武侯大将军庞玉率部赴援。庞玉并没有直接开赴梁实的营垒去解围,而遥遥地在浅水原南部摆开了战阵,隐然与梁实部形成了犄角之势,以夹击宗罗睺的秦军。
    秦军的战斗力还没有耗尽,当发现在自己南面又有一支唐军出现时,宗罗睺便命四面围攻梁实部的秦军重新并在一起,转向南面,对庞玉军展开了大举进攻。秦军的机动骑兵快速集结起来,向南面推进。庞玉刚刚在浅水原上布好阵势,就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整支秦军的主力。这支军队尽管已经初显疲态,却仍然不失其战斗力。隆隆马蹄声中,秦军铺天盖地而来,庞玉所率的唐军结成防御阵形,但却像脆弱的沙袋一样,难以抵御秦军骑兵潮水一般的攻势,几乎支持不住。
 如果李世民只有这三步棋可以走,恐怕最终仍然不免落败。但李世民还有第四步棋,也是最终“将军”的一步,前三步棋实质上都是为这第四步服务的:他亲率两千名骑兵,打开城门,一马当先冲了出去。
    原来当宗罗睺攻城之时,秦军当然是直接面向城门;而当梁实在原上安营扎寨之时,秦军被吸引向东方,久攻不下之后,南面又出现了庞玉部,于是秦军又转而向南,这样,秦军一步步形成背对高墌城南门的局面,因此李世民得以利用这一契机,从背后直捣秦军软肋。秦军经过两个多月的僵持和好几天的强攻之后,已经是强弩之末,机动性和战斗力都已经大打折扣,而唐军的主力骑兵这时才刚刚出动。在李世民的精心安排下,两军优劣之势倒转了。
    此时秦军距离高墌城已远,由于思维定势,看到唐军从头到尾一味防御,根本没有想到唐军会突然从背后进攻。唐军骑兵快速穿过空旷的原野,出现在秦军之后,秦军毫无防备,被吓了一跳。宗罗睺的反应还算及时,很快便命秦军调转马头迎战,依然是气势汹汹。李世民当机立断,率几十名精骑冲入秦军阵中冲杀。先声夺人,最终在气势上压倒了秦军。看到主将的英勇,唐军大受鼓舞,史称“表里奋击,呼声动地”,配合李世民的攻势,庞玉、梁实各部从各个方向发动反攻。秦军东西南北乱战了好几天,早已士气低落,此时再也抗不住唐军的狂攻猛击,陷入了彻底崩溃,主将宗罗睺狼狈逃向折墌城,许多队伍也快马加鞭,向陇西老家溃逃。后来唐朝专门有《秦王破阵乐》的舞蹈,表现李世民亲自披挂杀敌的英姿,据说“左圆右方,先偏后伍,交错屈伸,以象鱼丽、鹅鹳”,可惜此舞早已失传,后人惟有凭空想象而已。

灭西秦世民立奇功 开大唐天下归一统
    浅水原再战,唐军大胜,斩首数千人并击溃了秦军主力。李世民当即欲率两千骑兵追击,窦轨忙拉住马头说:虽然我军大破宗罗睺,但是薛仁果仍然占据坚城,不可轻易追击,还是先按兵不动为妥。李世民摆手道:此乃破竹之势,不能放过,舅舅不必多说!说话间早已扬鞭远去。
    当天下午,李世民已经沿泾河率先锋骑兵赶到折墌城外,宗罗睺等抢先一步入城,向薛仁果报告这个坏消息。晴天霹雳,薛仁果匆忙率军出迎,想趁唐军主力未到前决一死战。双方隔着泾河对峙不久,秦军骁将浑干临阵倒戈,降了唐军,秦军哗啦啦跑去一半,薛仁果怕了,忙躲进城内。到了晚上,唐军主力陆续赶到,将小小的折墌城围得水泄不通。薛仁果眼见走投无路,第二天只有出城投降。建国一年多的西秦由此而亡。
    李世民一战而灭西秦,诸将大多感到不解:要知道李世民以两千轻骑直抵城下,既没有步兵,也没有攻城器具,居然能就此破城灭国,似乎完全违背军事常识。事后,李世民将其中原委娓娓道来:薛仁果手下都是陇西人,战斗力强劲,我军费尽心机才打了对方一个出其不意,将其击溃,却并没有消灭其主力,如果不赶快进军,这些败军将撤入折墌城内,重新为薛氏所用,那就不好对付;只有乘其新败之际插入后方,直捣折墌城下,让败军散归陇西,薛仁果才难以抵御,让我军一举成擒。众人都很佩服。这番道理虽然是为了赞扬李世民料事如神,也从反面体现出秦军的强大和唐军胜利的不易。
    在浅水原之战中,李世民巧妙地利用步兵和骑兵两个兵种在攻守上的不同优势,在长期的正面坚壁挫锐之后突然加以狂风暴雨般的背后突袭,从而获得会战的胜利,而此后又趁破竹之势以骑兵快速突击,攻灭敌人的老巢。这一套兵法成为后来李世民连破强敌的典范之作,如后来击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刘黑闼等人,所采用的战术与浅水原之战都不无相似。利用骑兵奇袭敌军侧背,当己方占有骑兵优势时还不困难,但如浅水原之战那样,唐军在骑兵上全然占劣势,却仍然能取得全胜,这不能不归功于李世民过人的军事才能。
    灭薛秦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第一次翦灭强敌,也是唐朝开国最艰难的战斗之一。此时,虽然关东和江南仍然一片混乱,北方的突厥也仍然颐指气使,让李渊父子受尽了窝囊气。不过无论如何,薛秦已被讨平,李轨和梁师都等尚不足为患,唐政权就此安定下来。对李世民个人来说,此战让他扬眉吐气,不但洗雪上次败绩之辱,而且在军功上第一次完全压倒了太子李建成,为他后来取代太子登上帝位垫下了第一块基石。
    当李世民押着薛仁果(他将很快在长安被斩首)等战俘返回京城时,已经是十一月底了。第一场雪纷纷扬扬落在关中大地上,标志着武德元年即将过去,新生的唐朝也将迎来第一个春天。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