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季风书园年度推荐书单

http://site.douban.com/210084/widget/notes/13276908/note/474872152/季风书园年度推荐书单2014-12-29 11:51:11


学术类榜单(排名不分先后)

1.《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
作者:余英时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余英时先生是旅居海外的著名华人学者,克鲁格奖和唐奖两大奖项得主。《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是余先生最新的重要著作。《论天人之际》是探讨中国思想起源问题的一部专题研究著作。余英时先生借用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突破”概念,在与西方文化的对照之下,通过比较文化史的路径,以凸显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及其在世界史上的地位。“轴心突破”指世界古代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大跃动,最后导致系统性的哲学史或思想史的正式发端。余英时先生将“轴心突破”说用在先秦诸子的起源问题上,试将中国轴心突破的展开历程,置放于比较文化史的脉络之中,加以系统的叙述。本书的一大纲领在于断定三代的礼乐传统(也可简称“礼”)为中国轴心突破提供了直接的历史文化背景。先秦思想家如儒、墨、道三家的创始人都自礼乐传统中来,而对当时“礼坏乐崩”的状态则同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感。因此他们不但各自提出如何更新这一传统的构想,并且以此为始点而发展出互不相同的系统学说。这是中国轴心突破的展现,也是中国哲学性思维的全面而有系统的发展。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来看,经历了轴心突破的古文明最后出现一个超越的精神领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诸子的系统性思维取代了巫的地位,成为精神领域中的主流,这是中国轴心突破的一个最显著的特色。然而这一取代的历史过程是十分复杂和曲折的,本书的系统阐述让这一脉络清晰生动。

2.《盗火者 : 中国教育革命静悄悄》
作者:邓康延、梁罗兴
出版:新星出版社



邓康延先生及其团队的几位编导,在纪录片《盗火者》拍摄之后,用文字的形式沉淀充实了这一话题,编写了这部书稿,书中使用大量照片并借用记录影像语言,直面中国教育的困境和希望,对纪录片中未能尽现的故事情节、嘉宾访谈及制作者的亲历感受拾漏补遗,使本书兼具文字的厚重和影像的生动。

书中重点涉及教材改革、在家上学、农村职业教育、华德福教育、课堂改革、公民教育、大学改革等社会极度关切的教育话题。不仅给出现况的真实描述与专家学者的观察和意见,更关注那些敢为天下先的教育改革“盗火者”,试图让读者了解那些奋斗在教育改革第一线的民间组织和个人的理念、实践和困惑。

3.《耶路撒冷三千年》
作者:[英]西蒙•蒙蒂菲奥里 张倩红、马丹静译
出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11年年度选书,基辛格视 若珍宝的经典巨作。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真实的耶路撒冷,更是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与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西蒙•蒙蒂菲奥里依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圣城”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以客观、中立的角度,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4.《从华夏到中国》
作者:刘仲敬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系列历史快门的镜头,讲述了从殷周到清末民初的历史演变脉络,并兼及考察欧洲诸国的重要历史节点,将中国文明的演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中,探讨历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人物、事件、思想,以此呈现出“从华夏到中国”的历史脉络——华夏各邦的塑造、从封建多国体系到官僚帝国、衰亡与重建、西欧秩序如何产生世界秩序、近代中国建构的若干关键路径。

如果将这些快照联接起来,就会产生文明—秩序之流的万古江河。其中,华夏川流、世界秩序、形态与背景、激荡的百年(包括正在发生的历史),这四种元素相互衬托,构成彼此的解释和整体的意义。如果拆散,解释和意义就会丧失其完整性。只有这些元素的配置恰到好处,我们才能理解自己在意义世界当中的位置,理解产生我们的生命川流,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秩序。

5.《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作者:Orlando Figes 毛俊杰 译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斯大林时代(1924—1953)既是一个全面控制时代的开端,也是它的高潮时刻。经过改造的苏维埃人,既恐惧政治权力,又对它无比崇拜。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成了“耳语者”——或藏身于角落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或暗中迎合,成为向当局告密的举报人。许多关于苏联的历史著作都聚焦于恐怖的外在现象——古拉格、逮捕、判刑、囚禁甚至杀害,却几乎没有人关注普通的苏联人过着一种怎样的私人生活,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什么。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尽管在书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斯大林的存在,但是《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本人,讲的是,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本书也并不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兴衰;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数百万普通百姓卷入恐怖制度,或是沉默旁观者,或为积极合作者。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米哈伊尔·;格夫特所说,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遗产,既不在于国家结构,也不在于领袖崇拜,而在于“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义”。

而对于这一切,我们绝不陌生。

6.《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作者:詹姆斯·麦迪逊 著 尹宣译
出版:译林出版社



该书是美国宪法缔造者詹姆斯•麦迪逊所记录的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全过程,由著名翻译家尹宣先生翻译整理,深具学术价值。全书按麦迪逊在制宪会议期间的原始手稿排印,保留历史原貌,还原美国建国之父们设计联邦政府的关键历程。麦迪逊的记录自始至终、一天不缺,写法类似连续剧,记下了历史人物(代表们)在特定场景(每天不断深入的辩论)上的台词(发言)。

7.《我反抗:一部独特的美国史》
作者:津恩 著,汪小英 译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我反抗:一部独特的美国史》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华德津恩的畅销美国史教材《美国人民的历史》一书的普及本,自1980年出版以来,再版25次,销量达300万册,影响了无数人的历史观。著名公共知识分子乔姆斯基曾这样评价津恩:“在我看来,没有人会有他这么大的影响力,他的历史著作改变了数百万人对历史的看法。”《我反抗》一改主流史学描写政治、经济等宏大议题和帝王、名人等显赫人物的写法,而以被压迫人民的抗争为视角,叙述了一部以人民反抗运动为主题的美国史。《我反抗》讲述的是印第安人原住民、黑奴、劳工、妇女、移民、社会主义者、反战人士、少数族裔、同性恋者等自己的故事,是一部真正属于人民的独特美国史。

8.《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
作者:文贯中
出版:东方出版社



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社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等现实问题。而后,作者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改变本是权宜之计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废除桎梏农村人口发展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排除农村人口遭到的歧视。最终,中国应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9.《重读哈耶克》
作者:韦森
出版:中信出版社



哈耶克是一位曾影响了20世纪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经济政策的伟大经济学家和社会思想家。近些年来,哈耶克的一些著作陆续被翻译成中文,尤其是他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已经在中国学界广泛传播,但也随之给他带来许多误解,许多人认为这就是哈耶克经济社会理论主要观点乃至全部。事实上,这只是哈耶克宏大经济社会思想体系的一个方面。过于强调之,反而使人们容易忽视哈耶克更为根本性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包括他关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基本原理,关于自由、法治、民主和宪政等现代良序社会运行基本法则的论述。

重读哈耶克之必要,还在于重新梳理在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与另一位伟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之间的经济学理论大论战的问题、实质以及对20世纪后半期全世界经济理论发展的巨大影响。在2008~2009年世界经济衰退发生之后,许多经济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今天看来,许多今天争论的经济学理论问题,在哈耶克与凯恩斯70多年前的理论大论战中都曾深入讨论过。重新审视这两位经济学大师的巅峰理论对决,更能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当下世界与中国经济的现状与问题,对未来世界理论经济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0.《未完的对话》
作者:[英]以赛亚·伯林,[波兰]贝阿塔·波兰诺夫斯卡-塞古尔斯卡
出版:译林出版社



《未完的对话》记录了以赛亚•伯林和波兰女学者贝阿塔•波兰诺夫斯卡—塞古尔斯卡长达15年的讨论,包括了两人的通信和对话整理,另外也收录了贝阿塔研究伯林思想的几篇文章。内容涉及伯林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如自由观和文化多元论,兼及他对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回忆。

11.《不流于美好愿望》
作者:[美]迪恩·卡尔兰(Dean Karlan) / [美]雅各布·阿佩尔(Jacob Appel)
出版:商务印书馆



面对全球贫困问题时,人们的态度往往趋于两极:或认为我们已经徒劳地投入太多资源来填补这个“无底洞”,或认为应该不断投入更多。迪恩·卡尔兰和雅各布·阿佩尔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观点与方法,他们把行为经济学融入全球性的实地研究中,将读者带到世界各地的贫困地区,让经济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碰撞。

本书让我们明白,对改善贫困真正有效的究竟是什么,“慈善”又如何才能增进全世界人民的福祉。

迪恩·卡尔兰是最富创造力、最多产的新生代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研究结合了两大最热门的经济学领域:行为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小额贷款。本书是继《魔鬼经济学》《怪诞行为学》《轻推一把》之后的又一部杰作。

12.《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作者:罗威廉著,李里峰等译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按照长时段理论,本书研究的时段从14世纪的元末农民大起义开始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跨度长达七个世纪;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是的这本书能够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的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时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展示出精彩的画卷。

这是一本微观历史与地方史有机结合的书。对长时段历史场景的展示、对事件的细节描写、对资料的深入挖掘和熟练运用以及从“小历史”观察“大历史”的眼光,无一不显现了作者精湛的历史写作技巧和对历史的深刻认识。无论是对政治史、社会史学者还是一般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本书都为他们理解中国革命、政治演变及其历史土壤提供了清晰而深刻的研究个案。

13.《身披法袍的正义》
作者:(美) 罗纳德·德沃金 周林刚 / 翟志勇 译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法官的道德信念对他关于法律是什么的判断应该如何发生作用?在这本新书中,罗纳德·德沃金认为,这个问题比通常所理解的要复杂得多,在开列的各种维度—— 语义学、法理学、教义性的维度中,法律与道德毫无疑问地相互交织。德沃金这本集新篇旧作于一体的文集,明白易懂、条分缕析而又充满激情,堪称此中推理的典范。势必会激发起正义在法律中角色定位的争论。

14.《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
作者:[美] 马修·克劳福德 粟之敦译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作者是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摩托车修理工。他对现代的工作场所进行控诉,细数它让 我们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种种罪行,令人震撼。在书中,作者描述了教育体制如何摧残我们的天性,并向我们揭示了一种更丰富、更充实的生活方式。 本书作者认为,大学是一张通往广阔未来的门票,但并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唯一道路。如果你有学习的天赋,愿意将时间花在钻研学问上,那么,就带着工匠精神去上大学,深入地学习。如果你对上大学没有兴趣,那你要知道,要过上体面的生活,并不一定要经历那些磨难。即使你必须要上大学,也可以在暑假期间再学习一门手艺。你应该成为一位独立的工匠,而不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在信息系统前软弱无力的、或低级别的“创造者”。

15.《公共舆论的力量:19世纪英国的法律与公共舆论》
作者:[英]A.V.戴雪
出版: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戴雪研究英国法之著名作品。戴雪选取独特角度,研究19世纪英国政治法律变迁与英国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潮、舆论思潮之间的深刻关系,是理解19世纪英国政治法律史不可或缺的、充满洞见的著作。本书由12次讲座构成,逐次论述了法律与公共舆论的关系、特点,以及19世纪英国的三个主要立法时期,即托利党主导的立法停滞时期、辉格党主导的边沁主义时期以及19世纪末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集体主义立法时期。

经由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一个很具代表性的国家及时代,其立法如何较为迅速地体现了社会阶层在不同时期的利益要求和意见,并能初步了解现代社会中立法和思想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

非学术类榜单(排名不分先后)

1.《我们的普世文明》
作者:英/V.S.奈保尔
出版: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本书所收录作品是奈保尔创作40年间在不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地带的观察与思考。从出生地特立尼达到祖辈的家乡印度,再到美国和其他更远的地方,他关注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鲜明的奈保尔式报道。通过描画一个个被历史、经济和文化敌对破坏了的混乱世界,他探究了从印度到美国的各地社会在应对现代化挑战时的不同反应 。

奈保尔描画了一个混乱无序的世界,同样揭示了将你我相连的人性。机敏中带有刻薄,通透又直言不讳。一旦读过这本文集,就再也无法用从前的视角去看世界了。

2.《宽恕》
作者:[奥]西蒙·威森塔尔 陈德中 译
出版:商务印书馆



本书前半部分讲述了作者西蒙·威森塔尔在纳粹集中营里的一次亲身经历。一名纳粹士兵跟随着纳粹军队成批地烧杀扫射犹太人,在其重病弥留之际,他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感到不安,希望能够找到一名犹太人来宽恕自己的罪行,以便自己能够安心离世。他找到了威森塔尔。然而威森塔尔在这位濒临死亡的纳粹士兵面前感到惶惑,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宽恕这位纳粹士兵,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资格代表受到伤害的犹太人去宽恕。二战以后,威森塔尔将自己的这个亲身经历写了下来,向几十位神学家、政治领袖、道德领袖、知识分子和作家追问。假如你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你该怎么办?这些著名思想家中包括了著名思想家马尔库塞,南非大主教图图等。这些不同的回答构成了本书后半部分的内容。

3.《小于一》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黄灿然 译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小于一》是布罗茨基的第一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 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4《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
作者:(美)斯科特•安德森 陆大鹏 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使其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非常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因此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书中描写了劳伦斯以气魄发动的长途奔袭亚喀巴、大马士革土耳其守军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与阿拉伯枭雄费萨尔王子的友谊等诸多历史细节,突出剖析劳伦斯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内心对于英帝国中东政策的反抗与挣扎。为了突出劳伦斯的空前也可能是绝后的壮举,作者还以并行线索叙述两位杰出的美国与德国情报人员的努力,实际上是一种对劳伦斯的衬托。 总之,这是一部出色的传记,传主充满魅力,传记本身也文笔优美流畅,情节曲折,而不失真,它是了解一战东线史、英帝国外交政策、中东现代史的钥匙。

5.《儿子,你要活下去》
作者:[法]品雅特海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1975年4月,红色高棉来了。作者品雅特海和他那一大家子,一共十八口人,像全市二百多万人一样,被强制赶出柬埔寨首都金边,在监管下开荒种地。随后两年,柬埔寨简直成了一个大监狱农场。品雅特海一家人被赶来赶去,最后流落到柬埔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大西北崇山峻岭之中,任由红色高棉凶恶的干部驱使。家人一直吃不饱,贫病交加,备受折磨,至1977年初大多死去。品雅特海决定带着妻子翻山越岭逃往泰国,把六岁的儿子纳娃托付给别人照看。可是妻子因林中失火迷路而亡,品雅特海九死一生,终于活了下来。逃出生天后,他想念失散的儿子,悲恸不已。书中记述的是发生在柬埔寨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作者对自己1975-1977年在“红色高棉”统治下一段骇人听闻的非人生活的回忆录。这既是作者个人的回忆录,也是20世纪一段不可忘怀的历史。

6.《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作者:徐贲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给知识分子、人民大众以道德信仰和人生价值指引是徐贲的一贯特色,不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个人政治参与,徐贲所提出的问题以及给出的解决办法,都是发人深思的,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在本书中,徐贲从人的良心的角度阐述公民知识和道理的启蒙,倡导私德和开启公德,从人性和人心开始的心智启蒙,到宪政引导民德,逐步达到个人良知和社会共善。

7.《里尔克:一个诗人》
作者:拉尔夫.弗里德曼,周晓阳/杨建国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里尔克:一个诗人》以丰富详实的史料、深邃优美的文笔,对里尔克的人生线索和作品里程展开深度溯源与细腻描写,呈现了诗人在“生活的古老敌意”中逆水而行、孤独地辨认生命本质的坎坷一生,凸显了作为诗人的里尔克对生与死乃至整个宇宙秩序的思考与呼告。

在里尔克的诸多传记中,身为德语文学研究者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拉尔夫•弗里德曼的这本《里尔克:一个诗人》,援引大量里尔克的书信、友人的回忆录和日记等,在资料的详实方面远超目前所有里尔克传记。作者态度谨严、冷静公允,精确切入里尔克诗作与小说的思想内核,将里尔克生平与著作紧密结合,其准确性与可读性兼而有之,对里尔克的理解与诠释更是令人叹服。

8.《空巢》
作者:薛忆沩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作品,以一段真实的受骗经历(电信诈骗)为素材,通过一位知识女性扭曲的“一天”与异化的“一生”,用精准又诗意的语言呈现中国魔幻的现实和荒诞的历史,叩问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在这里,充满现实关怀的文学第一次发出了“救救老人”的呐喊!

电信诈骗是波及无数中国家庭的“人祸”,人口老龄化是目前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具体的诈骗案件将这两个“热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不仅精准地呈现出受害者在案发二十四小时之中细腻的心理变化,更是诗意和哲理地再现了一位中国知识女性整个的心路历程和人生奥秘。

9.《一个戴灰帽子的人》
作者:邵燕祥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文革”前夕,一位右派分子的迷失

诗人、作家邵燕祥晚年深度反思、直指人心,大声疾呼:

“我们曾经被欺骗,我们也曾经互相欺骗。我们不能再欺骗后人了。"

这部《一个戴灰帽子的人》忆述的,是一九六○至一九六五年间的一段生活、工作经历,是邵燕祥人生之路的一个横截面。这几年,经过了反右、大跃进、反右倾、大饥荒以后,处在“文革”爆发之前,似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社会政治风云依然鼓荡翻卷,暗流汹涌,“树欲静而风不止”。

虽然沾了特赦战犯的光,邵燕祥先生被摘掉了“右派分子”那顶沉重地压在头顶上的“黑帽子”,但特有的政治烙印迫使他不得不继续“夹着尾巴做人”。这到底是怎样一种苦境呢?他的心情、心态、心境究竟如何?他历经了怎样的内心挣扎?他如何才能在准良民贱民的地位,获得一种生活的平静、精神的安宁而不至于心理失衡呢?

头上扣着的帽子变成了灰色。此种特殊生存状态、精神状态,邵先生一言以蔽之曰“苟活”。当然,这不过是现在的看法,当时则并非作如是观。

10.《萨迦选集》(全三册)
作者:石琴娥 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冰岛萨迦是一种散文叙事文学,这类作品是民族社会未期的产物,它们的内容多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依据,反映了处在民族社会未期的各族部落和家庭的生活,歌颂了部落的贵族英雄。“萨迦”一词来源于冰岛语Sag一词,即“故事”之意,分“王室”“家庭’和”“虚构”等几类。在选集中收辑的萨迦都是冰岛人的萨迦。这些家族萨迦产生于北欧海盗时期,描述了冰岛家族及个人的历史,线条清晰,人物形象类型丰富,是所有萨迦中最有价值的珍品。

全书选取了六部著名的冰岛萨迦:《文兰萨迦》、《瓦特恩峡谷萨迦》、《尼雅尔萨迦》、《拉克斯峡谷萨迦》、《埃吉尔萨迦》、《贡恩劳格萨迦》,共计120万字,分成上、中、下三册。书后还附有主要人名译文的中英对照表。

11.《天空的另一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讲诉女性的绝望和希望》
作者:尼可拉斯•克里斯多夫,雪莉•邓恩 著,吴茵茵 译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 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在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尼可 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这对有丰富联合报道经验的记 者伉俪的带领下,我们在本书中去亚非拉国家做了一次长途冒险旅行 。在那里,我们看到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 女情节等现象,让女性犹如仍置身在18、19世纪的炼狱。我们也看到 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 变她们的命运。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 整个世界对此困境的态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她们将绝 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本书以人物故事为线索,佐以大量 的数据,没有局限于对女性遭遇的报道,还展示了社会、经济、文化 、心理等多维度的思考。同时,本书也为那些想为世界尽一份力的人 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震撼的叙述,翔实的记录,悲伤与希望交 织的生命万象。或许你已经衣食无忧,却不能不关注另一个世界的艰 困,那个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

12.《我幻想着粉碎我现有的一切》
作者:乔纳森•科特著 唐奇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苏珊•桑塔格是20世纪后半叶蜚声国际、颇具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至今仍然是一个话题人物。1978年,《滚石》杂志特约编辑乔纳森•科特先后在巴黎和纽约对苏珊•桑塔格进行了采访。科特曾与约翰•列侬、鲍勃•迪伦、格伦•古尔德和伦纳德•伯恩斯坦进行过深入的对话。他与桑塔格的这次长达12小时的访谈,三分之一的内容曾发表在1979年10月4日的《滚石》杂志上;三十多年后,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访谈的全文,并附有科特撰写的序言,回忆了二人相识的经过。

很少有现代知识分子像苏珊•桑塔格一样深谙访谈之道。在她与科特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她滔滔不绝,闪烁智慧火花的语言跨越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包括她自己的癌症和死亡,比尔•哈利和彗星乐队,查克•贝里、鲍勃•迪伦和帕蒂•史密斯的音乐,普鲁斯特和尼采的思想,“罪恶与羞耻”文化,她的写作方法,生活在洛杉矶和纽约的不同。桑塔格的思考和观察揭示了她的批判精神和强烈好奇心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在科特巧妙的提问和引导下,访谈让一个“好战的唯美主义者”和“离群索居的道德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13.《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作者:周锡瑞著 史金金、孟繁之等译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叶》主要讲述了中国百年历史中一个家庭的变迁,从晚清到“文革”结束,把整个国家史诗般的记述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叶家人的生活显示了决定现代中国的重大事件的人性化的一面:19世纪大规模的破坏性叛乱,共和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二战时期日本的侵略,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浩劫。

安庆叶家的缘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的钱塘教谕叶盛二,这就决定其后代多数走的是“学而优而仕”的传统道路。第四世叶华高中进士,此乃安庆叶氏成为显赫世家的起点。早期的文字记载很少,作者主要是借助于后世的追忆与传说,着重介绍了谱牒的纂辑与祠堂的修建,从总体上描述了古老宗法社会的根基。

安庆叶家比较完整的历史,似乎是从1802 年县衙以西叶家老宅一个婴儿的诞生开始,他的名字是坤厚。他和他的儿子伯英在道、咸年间的国内战乱中,如同曾国藩、李鸿章一样组织地方团练,为扶持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虽然未能擢升为封疆大吏,但毕竟已从道台攀登到省一级政府中的藩臬要职。父子二人都在大清河的水利工程中有所建树,并且顺应同光新政的潮流在政府部门工作中有所革新。他们不仅为安徽叶家奠定了更为辉煌而又坚实的基础,而且还成为以后北迁天津的后世子孙心目中的创业先驱。

14.《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作者:巴勃罗•聂鲁达 著,陈黎,张芬龄 译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送一首诗给你的爱情!《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聂鲁达的情诗全集,完整收录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船长的诗》《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被誉为“情诗圣经”。它们穷尽了爱情的一切表达:情欲、迷恋、痛苦、绝望……是全世界传诵最广、最受读者喜爱的情诗集,全球销量超过1亿册。此次为中文版首次正式授权,由西班牙语完整译出。  聂鲁达20岁时的《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为他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船长的诗》《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是聂鲁达写给爱人玛蒂尔德的情诗,充满了突发的和炽烈的激情,字里行间都是对玛蒂尔德的爱。“爱是这么短,遗忘是这么长”“我喜欢你沉默的时候,因为你仿佛不在”等经典的聂鲁达诗句,打动着每一个恋人。

15.《文雅的疯狂》
作者:(美)尼古拉斯•A. 巴斯贝恩 陈焱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文雅的疯狂》是西方书话权威、殿堂级大师巴斯贝恩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书话的不朽经典,不仅内容宏博,横跨古今,而且篇幅浩大,格局恢弘。它讲述了2500年来,100多位藏书雅痞,对书籍这一个世间最文雅精贵前赴后继的执意追逐,惊心动魄的珍本拍卖,叹为观止的奇闻怪谈,缠绵隽永的书情人事……书中到处都是形形色色、奇奇怪怪,却又万般吸引人的书痴狂人,且一个赛过一个。激情与沧桑同行,文雅与疯狂共舞,只因人类对书籍永恒的爱恋。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能肯定喜欢这本书:14.《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有很多本都想看。《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身披法袍的正义》、《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公共舆论的力量:19世纪英国的法律与公共舆论》,听起来就很有趣。

《我们的普世文明》有点犹豫。不是很相信奈保尔的阴郁。

这份书单选书倒是不拘出版时间。手头的《冰岛萨迦》是2000年出版,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尼雅尔萨迦》,一千年前的法庭剧。
我知道什么?
看到对《我反抗:一部独特的美国历史》截然不同的评论:
Zinn不是真正的历史学家,他扭曲了历史,希望让人相信他的主张,参与他的社会主义运动。
我知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