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连载]漫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通俗小说

  漫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通俗小说   

  总序

  我讨厌侦探小说——读完《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之后,我产生了这个念头。
  后来,因为看了同名电影的缘故,读了阿婆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和《东方快车谋杀案》,感觉很好。高中的时候,又读了一部令我终生难忘的《孤岛奇案》。尽管如此,往后却不打算再读侦探小说了,总觉得太浪费时间:谁杀了谁,谁被谁杀,关我什么事?对此,我一点也不好奇。此外,无论是福尔摩斯还是波洛,都让我感到讨厌。
  几年前,偶然买到一本《蓝色特快上的秘密》。它当然算不上阿婆的佳作,但是,书中的几个角色却描绘得十分出色。当我略过那些有关案情分析、侦破的描写,也不把脑筋用在推测凶手上面,只注意其中的某些人物时,我惊讶地发现:阿婆对于人性有一种惊人的洞察力。
  不管有意无意,阿婆在展开情节,抛出线索的同时,仅仅通过简单的对话和描述,便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当然,多半是中产阶级)速写——这一点,很多严肃小说家都是难以做到的。
  从此,我开始有意识地购买阿婆小说。这二三年来,陆续在旧书摊上买到十几种阿婆作品,其中多半是早有定评的佳作。今年,又在一个网站上下载了阿婆作品的中译本,包括近70部长篇,10多部短篇等等。
  目前,我大概读了30多部阿婆作品,每读一部,都有所收获。本打算读完全部阿婆作品后,把心得整理出来,但这需要太多的时间,到时候,我的心得恐怕就忘得差不多了。
  所以,我决定现在就写,采用一种开放式的写法,读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以后再陆续添加。
  真正的侦探小说迷,请不要浪费时间,看我下面将要写出的东西——假如你一直看到这里,我已经很感激了——我要写的,与侦探小说完全无关,因为我始终都讨厌侦探小说。
  那么,阿婆的侦探小说不算侦探小说吗?当然算。可是,对我来说,它们只是羼有严肃小说片断的通俗小说。

  
  22:31 05-7-24肖毛
 

  1.阿婆小说的分类  

  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一生共写过80多部作品,10多部短篇小说集,《巨人的面包》等6部以玛丽·韦斯特考特(Mary Westmacott)为笔名的严肃小说,17部剧作,还写过诗歌、短篇故事等。
  其中,长篇侦探小说有60多部(我一共下载了66种),短篇侦探小说集有10多部(我共下载了11种)。在长篇侦探小说中,还包括少量的惊险小说等。
  网上有人按照阿婆在长篇侦探小说中描写的杀人方法,把她的长篇分成这样几类:
  (扼):表示死者被扼死;计14部
  (刺):表示死者被刺死;计13部
  (溺):表示死者被溺死;计4部
  (枪):表示死者被枪击身亡;计19部
  (毒):表示死者被毒死;计34部
  (殴):表示死者被殴打头部致死。计14部
  我想,这是侦探小说迷的分类法。至于我,更愿意按小说的主角色来分类。
  我的分类,具体如下:
  A 以波洛(Hercule Poirot)及其朋友为主角的长篇作品(后附初版时间及原书名)
  A1 完全以波洛为主角的作品(15部)
  1. 罗杰疑案 1926 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2.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1928 The Mystery of the Blue Train
  3.东方快车谋杀案 1934 P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 Murder on the Calais Coach
  4.三幕悲剧 1935 Three Act Tragedy / Murder in Three Acts
  5.古墓之谜(美索布达米亚谋杀案)1936 Murder in Mesopotamia
  6.死亡约会 1938 Appointment with Death
  7.波洛圣诞探案记 1938 Hercule Poirot\'s Christmas / Murder for Christmas; A Holliday for murder
  8.H庄园的一次午餐 1940 Sad Cypress
  9.阳光下的罪恶 1941 Evil Under the Sun
  10.啤酒谋杀案 1943 Five Little Pigs / Murder in Retrospect
  11.空幻之屋 1946 The Hollow / Murder After Hours
  12.遗产风波(涨潮时节)1948 Taken at the Flood / There is a Tide
  13.葬礼之后 1953 After the Funeral / Funerals Are Fatal
  14.怪钟疑案(钟)1963 The Clocks
  15.校园疑云(鸽群中的猫)1959 Cat Among the Pigeons

  A2 以波洛及黑斯廷斯上尉(Hastings)为主角的作品(4部)
  1.高尔夫球场的疑云 1923 Murder on the Links
  2.四大魔头 1927 The Big Four
  3.哑证人 1937 Dumb Witness / Poirot Loses a Client
  4. 幕(落幕)1975 Curtain: Poirot\'s Last Case

  A3 以波洛、黑斯廷斯上尉、苏格兰场的杰普探长(Japp)为主角的作品(4部)
  1.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 1920 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
  2.悬崖山庄奇案 1932 Peril at End House
  3.人性记录(埃奇威尔爵士之死)1933 Lord Edgware Dies / Thirteen at Dinner
  4.ABC谋杀案1936 The ABC Murders  

  A4 以波洛、杰普探长为主角的作品(2部)
  1.云中奇案 1935 Death in the Clouds / Death in the Air
  2.牙医谋杀案 1940 "One, Two, Buckle My Shoe" / The Patriotic Murders; An Overdose of death

  A5 以波洛、波洛的秘书李蒙小姐(Lemon)、侦探小说家奥立弗太太(Ariadne Oliver)为主角的作品(3部)
  1.公寓女郎(第三个女郎)1966 POL Third Girl
  2.旧罪的阴影(悬崖迷案)1972 POL Elephants Can Remember
  3.古宅迷踪(假戏成真)1956 POL Dead Man\'s Folly

  A6 波洛与其他人为主角的作品(5部)
  1.牌中牌(底牌)1936 Cards on the Table(与奥立弗太太、苏格兰场的巴特尔警长、雷斯上校)
  2.尼罗河上的惨案 1937 Death on the Nile(与雷斯上校)
  3.清洁女工之死 1952 Mrs. McGinty\'s Dead (与奥立弗太太)
  4.外国学生宿舍谋杀案(国际学舍谋杀案)1955 Hickory Dickory Dock / Hickory Dickory Death(与秘书李蒙小姐)
  5.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1969 Hallowe\'en Party(与奥立弗太太)

  以波洛及其朋友为主角的长篇:共计33部。

  B 以波洛(Hercule Poirot)及其朋友为主角的短篇集(6部)

  1.首相绑架案(1924)
  2.幽巷谋杀案(1937)
  3.大侦探十二奇案(1947)
  4.雪地上的女尸(1960)
  5.蒙面女人(1974)
  6.神秘的第三者(1992)

  B 以业余侦探马普尔小姐(Jane Marple)为主角的作品

  B1 以马普尔小姐为主角的长篇作品(9部)

  1.寓所迷案 1930 The Murder at the Vicarage
  2.藏书室女尸之谜(玛普尔小姐)1942 The Body in the Library
  3.平静小镇的罪恶(魔手)1943 The Moving Finger
  4.庄园迷案(镜子魔术)1952 They Do It with Mirrors / Murder with Mirrors
  5.黑麦奇案1953 A Pocket Full of Rye
  6.加勒比海之谜 1964 A Caribbean Mystery
  7.伯特伦旅馆之谜 1965 At Bertram\'s Hotel
  8.复仇女神 1971 Nemesis
  9.神秘的别墅(沉睡的谋杀案)1976 Sleeping Murder

  B1 以马普尔小姐、米德尔郡警督德莫特·克拉多克(Craddock)为主角的长篇作品(3部)
  1.谋杀启事 1950 A Murder Is Announced
  2.命案目睹记1957 4.50 from Paddington / What Mrs. McGillicuddy Saw
  3.迟来的报复(破镜谋杀案)1962 The Mirror Crack\'d from Side to side / The Mirror Crack\'d

  以马普尔小姐及其朋友为主角的长篇作品:共计12部

  B1 马普尔小姐及其朋友为主角的短篇集(2部)
  1. 死亡草(1932)
  2.马普尔小姐探案(1979)

  C 以侦探小说家奥立弗太太(Ariadne Oliver,波洛的好友)为主角的长篇小说
  白马酒店 1961 The Pale Horse
  此外,在《牌中牌》、《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清洁女工之死》、《公寓女郎》、《旧罪的阴影》、《古宅迷踪》中,奥立弗太太曾与波洛等人一起办案。

  D 以苏格兰场的巴特尔警长(Superintendant Battle)为主角的作品(4部)
  1.名苑猎凶(烟囱大厦之谜)1925 The Secret of Chimneys
  2.七面钟之谜 1929 The Seven Dials Myster
  3.杀人不难1939 Murder Is Easy / Easy to Kill
  4.走向决定性的时刻(零时)1944 Towards Zero
  此外,在《牌中牌》中,巴特尔警长曾与波洛等一起办案。

  E 以雷斯上校(Johnny)为主角的作品(2部)
  1.褐衣男子1924 The Man in the Brown Suit
  2.死的怀念(万灵节之死)1945 Sparkling Cyanide / Remembered Death
  此外,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雷斯上校曾与波洛一起办案;在《牌中牌》中,雷斯上校曾与波洛、巴特尔警长、奥立弗太太一起办案。

  F 以汤米和塔彭丝夫妇(Tommy & Tuppence Beresford)为主角的作品(5部) 
  1.暗藏杀机(年轻冒险家)1922 The Secret Adversary
  2.犯罪团伙(短篇集)1929 Partners in Crime
  3.桑苏西来客(谍海)1941
  4.煦阳岭的疑云(拇指一竖)1968 By the Pricking of My Thumbs
  5.命运之门1973 Postern of Fate   

  G 以奎恩(Harley Quin)为主角的作品
  神秘的奎恩先生(短篇集)1930 The Mysterious Mr. Quin

  H 以帕克·派恩(Parker Pyne)为主角的作品  
  惊险的浪漫(短篇集)1934Parker Pyne Investigates / Mr. Parker Pyne Detective  

  I 以其他人为主角(多半为一次性)的长篇作品(8部)   
  1.悬崖上的谋杀1934 Why Didn\'t They Ask Evans? / The Boomerang Clue (?)
  2.孤岛奇案(无人生还、十个印第安小孩)1939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 Ten Little Indians/Niggers
  3.死亡终局 1945 Death Comes as the End
  4.怪屋(畸形屋)1949 Crooked House
  5.他们来到巴格达 1951 They Came to Baghdad
  6.目的地不明 1954 Destination Unknown / So Many Steps to Death
  7.奉命谋杀(无妄之灾)1958 Ordeal by Innocence
  8.天涯过客 1970 Passenger to Frankfurt

  I 以其他人为主角(多半为一次性)的短篇作品(4部)  
  1.死亡之犬(短篇集)1933 The Hound of Death
  2.金色的机遇(短篇集)1934 The Listerdale Mystery
  3.三个瞎老鼠(短篇)1950
  4.神秘的第三者(短篇集)1992 Problem at Pollensa Bay 1997While the Light Lasts 1997/ The Harlequin Tea Set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简单总结一下了。
  阿婆最偏爱的主角是波洛,他曾出现在33部长篇、6部短篇集中,单独以波洛为主角的长篇作品便有15部。
  阿婆最偏爱的配角是黑斯廷斯上尉,他曾在8部长篇中出现,其中有4部是他与波洛两人作搭档的。
  杰普探长作为波洛的另一个配角,曾在6部长篇中出现。
  波洛曾与秘书李蒙小姐、侦探小说家奥立弗太太、苏格兰场的巴特尔警长、雷斯上校合作过,其中,也曾独立办案的是巴特尔警长、奥立弗太太、雷斯上校。
  波洛与马普尔小姐等侦探,从未见过面。

  阿婆最偏爱的女主角是马普尔小姐,她曾在9部长篇作品,3部短篇集中出现。
  奥立弗太太也是阿婆喜欢的女性角色之一,曾独立办案一次,与波洛等合作6次。
  阿婆对汤米和塔彭丝夫妇青眼有加,他们曾一连在5部长篇小说中作主角。
  阿婆第二偏爱的男主角是像木头一样的巴特尔警长,曾有4部以他为主角的长篇,他还曾与波洛等在《牌中牌》中合作过一次。
  雷斯上校是阿婆第三偏爱的男主角,曾有2部以他为主角的长篇, 在《牌中牌》、《尼罗河上的惨案》中,他还曾与波洛等一起办案。
  阿婆的短篇中,主角比较多样,除上述人物外,还有奎恩、帕克·派恩等。
  尽管阿婆塑造了波洛、马普尔小姐这两个著名的形象,然而,她最出色的作品,却是一部没有侦探,甚至也不像侦探小说的作品,即《孤岛奇案》。这一点,很有意思。
  0:12 05-7-25肖毛

  2.漫谈波洛
  2.1 波洛与福尔摩斯的异同

  

  初中时,我就把《福尔摩斯探案集》全部读完了。几天前,我又重读了两部给我印象最深的“福尔摩斯探案”:《巴斯克维尔庄园的猎犬》和《四签名》。

  在《四签名》中,福尔摩斯曾说过这样四段话:  

  “给我难题,给我工作,给我最深奥的密码,给我最复杂的分析工作,这样我才觉得最舒适,才不需要人为的刺激。我非常憎恶平淡的生活,我追求精神上的兴奋,因此我选择了我自己的特殊职业……”

  “我以专家的资格,审查材料,贡献一个专家的意见。我不居功,报纸上也不发表我的名字。工作本身使我的特殊精力得到发挥的这种快乐,就是我无上的报酬。”

  “侦探术是——或者应当是一种精确的科学,应当用同样冷静而不是感情用事的方法来研究它。你把它渲染上一层小说色彩,结果就弄得象是在几何定理里掺进了恋爱故事一样了。”

  “很惭愧,我写过几篇专论,全是技术方面的。你记得不记得那一起:‘论各种烟灰的辨认\'。在那里面,我举出了一百四十种雪茄烟、纸烟、烟斗丝的烟灰,还用彩色的插图说明各种烟灰的区别。”

  

  前两段话,也可以看作波洛的写照。后两段话,惟有反过来说,才能符合波洛的性格。

  波洛办案时,从不过分依赖技术方面的细节,也不会像福尔摩斯那样,仅仅通过一块旧怀表,便可以将怀表主人的一生主要经历推断出来。

  对波洛来说,侦探术绝非什么“精确的科学”。如果作案现场并没有烟灰,即便你能辨认出几百种烟灰,一样于事无补。

  但是,一般的案件都涉及到人:有人作案,有人受害。既然一切跟人有关,那就需要分析、观察人的心理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充分运用令波洛骄傲不已的“小小灰色细胞”,通过大量的交谈和分析,洞悉人性的种种弱点,再把相关细节拼到一起,如同玩拼图游戏一样,凶手必会现身——这就是波洛的侦破手法。

  

  在《四签名》中,华生曾这样评价福尔摩斯:“你真是个机器人,一架计算机!有时你简直一点儿人性也没有。”

  的确,冷而酷都是福尔摩斯的特点之一。波洛却不然。对波洛来说,分析案件,就是分析人性。而人是有复杂感情的,绝不能用“几何定理”来解释。在办案过程中,案件了结后,波洛都不能不受到感情的影响。所以,尽管有人说波洛卑鄙、无耻,却没有人说波洛冷酷。

  因此,福尔摩斯那套手法,初次看看还会感到新鲜,看得多了,就会感到牵强,甚至令你反感。

  不过,柯南道尔把福尔摩斯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成功,留给人的印象要比波洛深刻得多,也完整得多。正因如此,阿婆才对柯南道尔(却不是福尔摩斯)有着深深的敬意:  

  “福尔摩斯?”我问道。

  “啊,不,不,不是福尔摩斯,我致敬的是作者柯南道尔爵士。在现实生活中,福尔摩斯的故事不免逞强,充满谬论做作而不自然。但是它的写作艺术高啊,那是完全不同的那种令人喜悦的文字……”

  ——《怪钟疑案》

  

  虽然对柯南道尔表示敬意,对于福尔摩斯,阿婆却始终持冷嘲态度。她在很多小说中,都写出了对福尔摩斯的不满:  

  “这件案子,”波洛说,“是个中等身材的人干的,他长着红色头发,左眼是假的铸模。他右脚微跛,肩胛骨下长着一颗痣。”

  “波洛?”我叫道。那一刻我完全受其蒙骗,而我朋友的眨眼又使我醒悟。

  “波洛!”我再次说,这次满怀怨恨。

  “我的朋友,你会怎么认为呢?你那样忠诚专注地凝视着我,要求我像歇洛克·福尔摩斯那样发表见解!说真的,我并不清楚凶手长得什么模样,不了解他住在哪里,也不知道怎样去逮获他。”

  “要是他留下些线索就好了。”我低声说。

  “是的,线索——线索总是诱人之处。可惜他不抽烟,没留下烟灰,然后穿着底纹奇特的鞋踏门进来。……”

  ——《ABC谋杀案》

  

  在《高尔夫球场疑云》中,阿婆也曾借波洛之口,“不点名”地嘲笑了福尔摩斯的“科学”办案术:  

  他对诸如脚印、烟灰等看得见的证据是颇为蔑视的,总认为就事论事的话,这些东西永远也不可能使侦探解决什么问题的。……接着还自鸣得意地发表如下的一通议论:“真功夫是从这里头来的,这些微小的灰色细胞,我的朋友,可永远不能忘记这些微小的灰色细胞哇。”  

  总之,波洛的人物特点不如福尔摩斯鲜明(阿婆笔下的马普尔小姐才是可以与福尔摩斯抗衡的人物),但他的办案手法却更令人信服,他发掘出的种种人生悲欢,也足以令人深思。波洛不喜欢紧张、刺激的故事,却愿意长久地在“人性博物馆”内徘徊,也愿意通过“灰色细胞”的辅佐,为“人性博物馆”奉献一个个新展品——波洛的破案过程,就是他的无私奉献过程。  

  在生活中,如果分别遇到两个像福尔摩斯、波洛一样的人,我愿意跟哪一个交朋友呢?福尔摩斯?不,他那电脑般的分析和自以为是的态度准让我受不了。波洛?为人虽不错,但太滔滔不绝,太女性化了。有时,我甚至会怀疑这一点:波洛是纯粹的男性吗?下一节,我将从这个小问题开始。

  

  14:42 05-7-25肖毛



  2.2 波洛的性别与外貌

  

  在学校里,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男同学:

  他的家境比一般人稍好,总是尽可能地穿西装和皮鞋,打扮得整整齐齐,唯一的缺点就是个子实在太矮,不过在一米六二左右。他的头发上抹着油,衣兜里有手绢和小镜子,还有口香糖。走起路来,像猫一样轻;说起话来,像女人一样温柔,一旦听众是女性(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均可),便会滔滔不绝,完全能够把对方打动。通过这些交谈,他了解到很多秘密,自己也颇为此自豪,有如毛姆笔下的“万事通先生”。

  多数男同学都十分讨厌他和他的自负,见面就拼命挖苦他,我也是如此。可是,他却天生一张惊人的“厚脸皮”,不管你说什么,他总是笑嘻嘻地回答,绝不生气。我们曾想尽办法,轮番采用各种毒辣的言语,想要看到他愤怒的样子,结果都是徒劳,反而把我们气得胸闷。

  毕业后,我渐渐发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已分道扬镳;许多无话不谈的旧友,如今已反目成仇。可是,他的性格和态度还是一如既往,人也变得更加热心。

  这时,我开始为过去对他的偏见感到后悔。的确,他的样子变得更加讨厌了,笑的时候还像女孩一样,用手捂在口边,也还是那么喜欢吹嘘。可是,这些特点都与他人无害,不是吗?据我了解,他做事一向热心,更从未坑害过老朋友,这已经够了。

  也正是在这时,我对人性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当然,由于性格反差太大,我还是不愿意与他来往,但我对他的看法却变了许多。

  

  最近,对阿婆小说读得越多,我这个同学的样子便显得越清晰,因为我惊讶地发现:他与波洛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是,我这个同学是真实的,波洛却是虚构出来的。

  我相信,一般的男性,就算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话,喜欢对自己过分修饰,喜欢观察周围世界,也不会达到波洛那种程度。

  有时,波洛过分注意人的服饰细节,还教人(男女都有)应该怎样打扮,等等。这些细节,往往是唯有女性才会注意的,正如一则外国笑话所说:在法庭上,女证人对凶手的外貌毫无印象,对他的打扮却说得不能再清楚了。

  波洛喜欢修饰他的小胡子,并时刻以此为荣。对于男性来说,胡子自然是重要的,但却很少有把胡子的重要性提高到那种夸张程度。

  在阿婆小说中,还有很多夸张的细节描写,读了它们,我得出了这样的推论:波洛是个中性人物,且偏于女性化。有时,波洛与马普尔小姐几乎不分彼此。比起来,巴特尔探长才更像一个男子。

  

  下面谈谈波洛的外貌。阿婆在她的第一部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曾经描绘过几句:  

  波洛是个外表特别的小个子男人,身高只有五英尺四英寸,可是举止显得非常庄重。他的脑袋模样儿完全象只鸡蛋,而他总爱把它微微侧向一边……  

  在《高尔夫球场疑云》中,阿婆交待得更加细致:  

  波洛这个人,我在别处已经描绘过:他个子异常矮小,五点四英尺高,鸡蛋形的脑袋微微偏向一边,兴奋时两眼绿光闪闪,一抹挺直的军人式的髭须,煞是一派气势。他外表整洁,打扮得象个花花公子似的。他对不论什么都异常讲究整洁。只要看到有一件摆饰摆偏了,或是看到那么一点点灰尘,或是谁的衣服略微欠整齐,这小个儿就简直象受罪一样难受,非得作一番补救,心里才舒坦。“井井有序”、“有条不紊”是他的信条。  

  波洛的形象,大致如此。在生活中,这样的男性极为少见,即便是有,也往往会令同性敬而远之吧。

  

  

  2.3 波洛的性格之一

  

  波洛是一个中性人物,各类人的特点都集中到他一个人身上,虽不真实,却很耐人回味。

  下面,我挑主要的分析一下。

  

  (1)波洛的自傲

  

  除小胡子的样式、甚至领结的打法外,为显示自己身份高贵,波洛常常在英文中加上一句外语,特别是法语。

  这种性格,似乎更符合某些男性的特点。在五四时期(现在也是如此),很多男作家作文时,都喜欢在文中夹带一种或多种外语,也不管是否有这种必要,目地多半只为炫耀。

  在生活中,为了显得时髦,不管懂不懂外语,人们(尤其是男子)总喜欢讲一点外语。比如,我昨天路过市场时,看到一个卖水果的男子,收到顾客递来的钱后,他仅仅说了一个词:“Over。”

  顺便说一句,波洛之所以喜欢讲法语,大概跟阿婆的经历有关,因为她在6岁左右便学会了法语。  

  有时,波洛喜欢向一些人暗示或者直接夸耀说,他是上流社会的常客,既有身份,又有地位。这样的人物,我在生活中遇到很多,男女都有,全都令我讨厌。  

  更多的时候,波洛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天下第一名探。表面上看来,这是不折不扣的自我吹捧,实际上,波洛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为了活跃谈话气氛,虽然话中有自傲的成分,却并非真的骄傲。比如,请看《悬崖山庄奇案》(浙江人民1981初版,简庆闽译)中的这一段:   

  妮克看着我。我咳嗽了一声,觉得怪别扭的。

  波洛先生是——嗯——是一位大侦探家,”我解释说。

  “嗨,我的朋友,”波洛叫道,“难道你只有这么几个字好说吗?讲下去呀,你应当对小姐说,我是空前绝后的,绝无仅有的,料事如神的最伟大的侦探家!”

  “现在不用我来讲了,”我冷冷地说,“你自己全说了出来。”

  “哦,当然,一个人总还是谦虚点好。赞歌应当让别人来唱才有意思。”  

  在生活中,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以男性居多。一方面,他们喜欢大开玩笑,把自己说成无人能及的专家;另一方面,他们始终在勤奋努力,以使自己不愧于专家的名声。

  

  (2)波洛与讽刺

  

  有时,波洛很喜欢挖苦人,而且挖苦得非常到位。比如,在《高尔夫球场疑云》中,波洛瞧不起那个按照福尔摩斯模式办案的“巴黎名探”吉罗先生。当看到吉罗先生“四肢着地”,“进行彻底的搜寻”时,波洛忍不住暗地里对黑斯廷斯说:

  “你总算遇到了你倾慕的侦探啦——一头具有人性的猎犬!不是吗,我的朋友?”

  后来,波洛与吉罗的冲突越来越大,波洛主动提出,与吉罗打赌,谁发现真正的凶手,对方就要交出500法郎的赌金。最后,波洛胜利了。他用赢来的钱作了些什么呢?请看:

  “我们回伦敦后不久,我发现波洛的壁炉板上装饰着一个巨大的猎犬的模型。我询问似地向波洛瞥了一眼,波洛点着头以示作答。“说实在的!我赢了那五百法郎哩!那头猎犬可真不坏吧?我给它取名叫吉罗!”

  这种性格,恐怕以男性居多。毫不害臊地讲,我就算其中的一个。这似乎不是个好习惯,但改正起来却很难。

  

  

  (3)波洛的“偷听”大法

  

  看过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或者《尼罗河上的惨案》的观众都很清楚,波洛的“诡计”之一便是“偷听”。

  在阿婆的很多小说中,都能找到波洛“偷听”的细节。在波洛的最后一案《幕》中,他还向黑斯廷斯表白过偷听的好处,甚至还“偷看”过黑斯廷斯的房间。下面,请欣赏两段《哑证人》(群众出版社1981初版,李树宝等译)中的精彩“偷听”片断:

  在客厅里,他拿起帽子走到门前,刚一开门又砰的一声快速地把门关上。然后他踏着脚尖又走回到起居室的门口,一点也不害臊地将耳朵贴在门缝上。不管波洛是在哪个学校受的教育,很明显那里肯定有不准偷听的规章制度。我很害怕,但感到无能为力,我急切地对波洛打个手势,但他丝毫不予注意。

  然后我们听到特里萨·阿伦德尔用深沉颤动的声音说出了几个字:“你这个傻瓜!”

  通道上传来了脚步声,波洛赶快抓住我的胳臂,打开前门,走出门去,然后一点没出声音地顺手把门关好。   

  “波洛,”我说,“我们非得在门口偷听不可吗?”

  “镇静一下,我的朋友。只是我偷听了!你并没有把耳朵贴在门缝上偷听。相反,你象一个士兵那样笔直地站在外面。”

  “可我也一样听见了。”

  这种“偷听”的行为,恐怕以女性居多,因为她们多半对话语(而不是影像)感到好奇,所以常常有意无意地“偷听”。

  

  17:37 05-7-25肖毛



  (4)波洛的“撒谎”艺术

  

  波洛的撒谎手法比较多样,且多种手法混合使用,往往能收到奇效。事后,如果有人戳穿了 他的谎言,他立刻坦白承让,绝不辩解,也绝不会脸红。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波洛的“撒谎”艺术。  

  看过《哑证人》的朋友都知道,在那本书里,一位叫阿伦德尔小姐的富婆给波洛写了一封奇怪的信。等到波洛与黑斯廷斯赶到阿伦德尔的住宅附近,发现它正准备出卖。于是,波洛来到房地产商那里,自称“帕罗提”,假装想要购买它。结果,波洛了解到阿伦德尔刚死亡不久的消息。接着,他来到乔治小旅店,装成好事者的样子,漫不经心地向招待员发问:  

  “真是这样?我想阿伦德尔小姐没有亲戚,没法把财产留给他们。”

  “呃,不完全是那样,先生。……”

  “不管怎样,我想阿伦德尔小姐只留下了房产,是不是没留下很多钱?”

  我常常看到有这种情况,在你直接向别人问个问题可能得不到回答的场合,你不要直接问,而要想出一个完全相反的问题,也许马上得到答案。

  “远不是这样,先生,决非如此!……”  

  这种故意把人往邪道上引的手法,波洛曾多次运用。然后,波洛来到曾给阿伦德尔小姐看病的格兰杰医生那里,假装准备写一本阿伦德尔小姐之父的传记,趁机打听相关情况。接下去,波洛又变幻了好几种身份,查到了不少内幕。  

  波洛的谎言,从来都是有针对性的。也就是,他撒谎的方式与内容完全因人而异,光说对方喜欢或者感兴趣的谎言,以便让谈话继续。

  比如,在《底牌》中,波洛怀疑一个叫安妮的女子。波洛发现,她喜欢占小便宜,很可能有爱偷东西的恶习。为此,波洛花大价钱买了十九双最贵重的女丝袜,然后把安妮找来,对他说道:  

  “我弄到一些颜色不同的丝袜,总共大概十五或十六双。你能不能逐一检视,替我挑出六双你认为最讨人喜欢的?”   

  安妮表示同意。波洛又说:“看,小姐,丝袜在这儿,请你替我选六双。”接着,他找了一个借口,来到另一个房间。三分钟后,波洛走回来,安妮也完成了挑选任务。安妮告别后,波洛数了一下,发现丝袜只剩下17双。  

  由以上几种谎言可以看出,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敏锐的洞察力,波洛的谎言往往都会在开始时就会被人揭穿。所以,与其把波洛看作骗子,不如把他看作一位嘴巴不太老实的“人性观察员”,他的谎言就像酶一样,催化了人性中的某些弱点,让它们完整地暴露在我们面前。  

  此外,波洛的撒谎,也是有师承的,他的老师就是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曾经详细地教导他的下人,如何用撒谎的办法打听事实真相,最后还有一句精辟的总结:  

  “你瞧,你用说谎的钓饵,就可以把事情的真相诱上你的钓钩;我们有智慧、有见识的人,往往用这种旁敲侧击的方法,间接达到我们的目地……”  

  在《奥瑟罗》中,卑鄙的伊阿古更是一位撒谎的天才,从他们身上,波洛都学到了很多。从某种角度而言,波洛的最后一案《幕》,也可以说是《奥瑟罗》的现代版本。  阿婆在自传中说,她忘记了为何把她钟爱的大侦探起名为“波洛”。或许,是受到了“波洛涅斯”这个名字的启发?

  

  22:13 05-7-25肖毛



  2.4 波洛的性格之二

  

  (1)波洛的人格缺陷

  

  在《牙医谋杀案》中,奥莉维亚小姐曾这样骂波洛:“我讨厌见到你——你这个该死的资产阶级的侦探!”对此,波洛是这么看的:  

  “他承认,‘资产阶级’这个表示特征的形容词对他是很适用的。他的生活观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而且从来就是。但是被衣着华丽的珍妮奥莉维亚作为一个轻蔑的称号送给他,照他自己的说法,这是很令人感慨万端的。”  

  的确,波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资产阶级侦探,也始终为此自豪,更为自己是上等人而沾沾自喜,甚至不惜为政治人物充当爪牙,做一些以暴易暴的事(详见《大侦探十二奇案》中的第五篇《奥革阿斯的牛棚》)。

  波洛几乎从不为蓝领服务,因为他看不起他们。此外,波洛还痛恨“无政府主义者”,把他们笼统地看作疯子。  

  我想,这些特点,也是阿婆以及很多对西方作家所共有的。他们对国内的“下等人”不屑一顾,对贫穷的外国人(尤其是东方人)也缺乏了解和了解的兴趣。所以,他们笔下的“下等人”或者东方人,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格缺陷。比如,柯南道尔在《四签名》中,曾经借一个东方人之口说道:  

  “先生,事情是这样的,我知道欧洲人是守誓的人,所以我们信任你。你如果是个惯于说谎的印度人,……你的血必然已经染到我的刀上,你的尸体也就被扔到河里去了。可是我们信任英国人,英国人也信任我们,那么,听我来说吧。”  

  威尔斯也在他的短篇科幻作品《被窃的杆菌》中,也把“无政府主义者”当作怪物来写;斯蒂文森等的很多作品,也都带有殖民主义的色彩;就连那个在东方长大的奈保尔,写到东方人时,往往也不那么客气。

  因此,波洛的人格缺陷,其实是阿婆,或者说某些西方作家的人格缺陷,这种缺陷,是由于种姓制度造成的,跟资产阶级无关。在任何社会,都有吠舍、婆罗门、刹帝利等阶级,彼此等级森严,很难相互了解。你绝不能指望阿婆去写《牛虻》,也不能指望高尔基去写《动物庄园》。每个种姓的作家,都具有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谁都不该嘲笑对方。国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出版的阿婆作品,每每提醒读者注意作品中的“毒素”,实在可笑。

  任何人(包括作家)都是偏激的,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太阳也有黑子,但太阳毕竟是太阳。所谓完美的人、完美的文艺作品,从来就不曾存在。

  

  (2)波洛的原则

  

  对福尔摩斯等侦探来说,找出真凶,即“解迷”,是办案的终极目地。对波洛而言,为无辜的死者讨回公道,制止新的谋杀,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死者并非无辜,凶手情有可原,又不会策划新的谋杀,波洛就可以网开一面,装聋作哑。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波洛就是这样做的。起初,他甚至都不愿给雷切特充当“保镖”,因为他一眼就看出来对方绝非善人。结果,尽管对方决定用大价钱雇佣波洛,波洛却冷冷地拒绝了:  

  “雷切特先生,请原谅我说句老实话吧──我不喜欢你的长相。”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陈尧光译)   

  波洛几乎无时不在散布自己打算退休的言论,可是,一旦置身于谋杀案中,他总是主动站出来:  

  “先生,如果一个医生在马路上行走,遇上了一次车祸,难道他能够说:‘我已经不干这一行了,我要散我的步,’而且正好有一个人躺在他的脚下流血?这种事可以说是上帝的旨意。”

  ——《蓝色特快上的秘密》(新华出版社1980年初版,于雷译)

  有时,尽管波洛用尽力气,还是不能查清案情。这时,他就像猫一样默默等待时机,因为他相信,不论怎样,“红”都能胜过“黑”:

  “……在轮盘赌中黑色可能会一直运势不错,可最终红色定能倒转过来。这是数学概率。”

  “你是说,时运会转变?”

  “千真万确,黑斯廷斯,这就是赌徒(或凶手,由于他赌的不是金钱而是性命,他最终只是个超级赌徒)经常会缺乏预料的地方。因为他一旦得逞,便会相信他能够继续赢下去。……他居功自傲。可我告诉你,我的朋友,无论经过多么周到的策划,若没有运气,是不会有罪行能够得逞的。”

  ——《ABC谋杀案》

  

  (3)波洛的美学追求

  

  波洛始终对平衡和匀称情有独衷,最怕别人把东西胡乱摆放。有时,波洛甚至对鸡蛋的不同形状表示抱怨,认为这会“影响他的匀称感”。在《埃奇维尔爵士之死》中,杰普探长就曾嘲笑波洛说:“怎么,波洛先生,母鸡没下方蛋给你吃吧?”在《ABC谋杀案》中,这个笑话也再次重提。

  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或许根本就不存在。但是,在破案过程中,这种美学追求却能给波洛帮忙。很多时候,波洛即由此下手,利用那些让他感觉“不匀称”、“失衡”的线索,一路追查到凶手。

  



  2.5 波洛的文艺修养

  

  与多才多艺的福尔摩斯相比,波洛的文艺修养极差。波洛的业余生活,多半都花在度假和不成功的园艺栽培(栽种一种改良的西葫芦)上。偶尔,他会去美术馆看看名画,此外似乎再没有什么文艺追求了。

  波洛看的书很少。他读得最多的是诗歌,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也读过一些,想来是在比利时读的,目地也只是为了钻研其中的犯罪艺术。到了英国后,波洛大概再也没有重温过,以至于在引用莎翁名句时,常常闹笑话。比如,在《斯泰尔斯庄园奇案》里,波洛曾把《哈姆雷特》中的名句“生存还是毁灭”说成:“说还是不说”,气得黑斯廷斯都懒得去纠正。

  但是,对莎翁戏剧中的犯罪艺术,波洛却曾经下大力气研究过。其中,《奥瑟罗》中的伊阿古最让波洛佩服,波洛经常提到他:  

  “就是这种妒忌,使得你们伟大的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以职业的观点来看——用极高明的手段犯了罪。”

  ——《悬崖山庄奇案》

  “譬如,在《奥赛罗》一剧中,我始终认为在奥赛罗的头脑中已经存在着这样一种信念(这也许是正确的),就是苔丝德蒙娜对他的爱,是一位年轻姑娘对一位著名的勇士的热情而又不稳定的英雄崇拜,并不是一个女人对奥赛罗这个男人的一种稳定的爱情。他或许已经认识到,凯西奥才是她的称心配偶,而她到一定时候也会认识到这一点的。”

  “这就是剧本《奥赛罗》。……伊阿古是个熟练的谋杀犯。苔丝德蒙娜的死,凯西奥的死——实际上奥赛罗本人的死——全都是伊阿古的罪行。这些罪行是由他策划,由他进行的。而他却始终站在圈外,没有受到怀疑——或者说他可以使自己站在圈外,不受怀疑。我的朋友,你们伟大的莎士比亚也得摆脱他自己的艺术引起的迸退维谷的局面。为了撕破伊阿古的假面具,他不得不凭藉最拙劣的手段—一块手绢——这是一个与伊阿古那种全面的技巧不相协调的败笔,这个过失使人们相当肯定地觉得伊阿古是无罪的。”

  ——《幕》(河北人民1980年初版,陈亦君等译)

  这些分析,是多么的精辟呀。

  

  

  2.6 波洛的俏皮话

  

  别看波洛不用功读书,俏皮话倒知道不少。各国的谚语、俗语、成语等,波洛都能熟练的加以引用:

  

  1.“让我想想看,有句格言或谚语说:明明是羊肉,却硬说是羔羊。那是比喻年纪大的女人打扮如豆蔻年华,可不适用于你。”(《钟》)

  2.“天哪,那条谚语真是千真万确:恋爱的时候,两人成伴,三人不欢。不是吗?”(《牙医谋杀案》)

  3.“波洛以一句法国谚语回答:没有油醋可以添加。”(《尼罗河上的惨案》)

  4.“有一句英国谚语说:‘前缘未断,莫结新欢’。”(《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5.“查尔斯爵士,我们有一个谚语说:‘去找女人。正是从这儿,我们发现了动机。”(《三幕悲剧》)

  6.“波洛说:我是在探求并不存在的东西。……我只是在引用一句谚语。”(《ABC谋杀案》)

  7.“波洛若无其事地说:有句老话说,英国人只隐瞒一件事——爱情。”(《罗杰疑案》)

  8.“你们英国是不是有句谚语:无意捡到的别针会带来好运?”(《雪地上的女尸·弱者的愤怒》)

  9.“你无疑已听说过这一西班牙谚语了:上帝晓汝,取汝所需——给之以值得!”(《大侦探十二奇案·赫斯珀洛斯的金苹果》)

  10.“用你们国家的谚语来说:你一直对着错误的大树狂吠了。”(《大侦探十二奇案·赫斯珀洛斯的金苹果》)

  11.“有句俗话:顾客永远正确……”(《大侦探十二奇案·勒尔那的九头蛇》)

  12.“俗话说,财主的子弟,往往是放荡不羁的。”(《高尔夫球场疑云》)

  13.“要知道,布丁唯有在吃的时候才能证明是好吃的。”(《美索达米亚谋杀案》)  



  当然,波洛的这点学问,也是阿婆给的。看来,阿婆很喜欢搜集俏皮话。除波洛外,马普尔小姐等人,还有小说中的一般人物,也都喜欢说各种俗语。顺便简单归纳如下:  

  1.“有一句我最喜欢的西班牙谚语:神说,你想要什么就拿什么,只要付出代价。”(《啤酒谋杀案》)

  2.“在西班牙我们有条谚语,意思大概是:‘上帝说:你尽可以随心所欲,然后再为此付出代价。’”(《波洛圣诞探案记》)

  3.“上帝的磨坊磨得很慢,可它们磨得特别细。(这是一句英国谚语,原文为:The mills of God grind slowly,but theygrind exceeding small.意即‘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此处为了使皮拉尔的话好理解,故采用直译。——译注。)”(《波洛圣诞探案记》)

  4.“可你知道,意外事故这种事儿总是有的,另外:吱吱嘎嘎的门用得久。(英国谚语,喻身体虚弱的人可能比身体强壮的人活得长。——译注。)”(《谋杀启事》)

  5.“所谓‘新罪有过去的阴影’”杜本丝说,“这谚语不知是不是这样,我已记不清楚。是‘新罪有过去的阴影’,还是‘过去的罪曳着长长的影子’?”(《命运之门》)

  6.“每个人的命运都勒着自己的脖子——有这么一句谚语,对不对?”(《命运之门》)

  7.“我的国家有一句老话:‘旧的罪过有长长的阴影。’”(《旧罪的阴影》)

  8.“受威胁的人命更长——谚语就是这么说的。”(《寓所迷案》)

  9.“我记得我的曾祖母范妮告诉我的一句成语。……她常常说:‘年轻人认为老年人是傻子,但是老年人明白年轻人是傻子!’”(《寓所迷案》)

  10.“常言道:世人都有共同的爱好。把这个谚语用于谋杀,更是千真万确。”(《寓所迷案》)

  11.“我知道有句谚语说:‘人都会犯错误’……”(《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12.“甜如爱情,黑如夜晚,热如冥府。这是阿拉伯古谚语,对吗?”(《神秘的第三者·五彩茶具》)

  1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谚语,至少部分实现了。”(《神秘的奎恩先生》)

  14.“喔,全都是因为一个可笑的成语‘无火不生烟’……”(《魔手》)

  15.“一条青鱼(一条青鱼是英语中的一句成语,意思是障人视线的事物——译者注)……这是极为重要的线索。”(《孤岛奇案》)

  16.“在这个国家,你们有一句老话是:现实占有,败一胜九。 ”(《烟囱大厦的秘密》)

  17.“那句老话是怎么说来着——‘有只鹅走过了你的坟墓’,她起身慢慢朝自己的木屋走了回去。”(《加勒比海岛谋杀案》)

  18.“俗话说:爱能升华一切,其实不然……”(《尼罗河上的惨案》)

  19.“俗话说,不打碎鸡蛋就不能做蛋炒饭。麦金蒂太太如果说是被打碎的鸡蛋,那么詹姆斯·本特利就可能是蛋炒饭了。”(《清洁女工之死》)

  20.“正如俗话所说,她抓到了一条可以油炸的鱼,才会把家人赶出去。也就是说,为了跟新的牺牲者见面,才把碍手碍脚的人赶走。”(《死亡约会》)

  21.“真的吗?光阴似箭,正如俗话所说。”(《神秘的别墅》)

  22.“我总觉得她就挺符合我们一句俗话说的:袖珍型的维纳斯。”(《天涯过客》)

  23.“不过你也知道,有句俗话说:假装耳聋的人,什么声音都听不到。”(《杀人不难》)

  24.“俗话说:要得到厨师的好感,得透过她的点心。”(《黑麦奇案》)

  25.“俗话说:在火边你会有足够的时间做针钱活。”(《死亡草·圣诞节谋杀案》)

  26.“有句俗话说:祸不单行。”(《死亡草·圣诞节谋杀案》)

  27.“俗话说:两极相通。”(《犯罪团伙》)

  

  小说中还有一些成语,但被译成中文后,已跟中文成语没什么区别。这些俗语,如果对照原文阅读,对提高英文水平应该很有好处。  

  此外,阿婆小说中还有大量的歌谣,就不一一列举了,知道《孤岛奇案》中的“十个印第安小男孩”,已经足够——那可是最最经典的。

  

  22:57 05-7-26肖毛

2.7 波洛的“盲点”
  
  波洛只见上流阶层,不见贫民。也就是说,他对贫民的生活、心理,几乎一无所知,也没有了解的兴趣。所以,凡是下等人的案子,波洛一律聪明地避开,因为贫民既没有那么负责的社会关系网,犯罪的终极目地也不是为了谋财。在这种情况下,波洛的很多妙计对他们都不起作用。比如,波洛如果试图对一个贫民撒谎,或者玩弄谈话技巧的话,很可能当场就被轰出去,因为贫民最讨厌有钱人的装腔作势。要是波洛试图对贫民进行“透视”,也会一无所得,因为他根本就不了解他们。
  因此,在阿婆的小说中,你几乎看不到贫民,仆人就算最下等的公民了。可是,就连为波洛服务多年的男仆乔治,也被他“当作一个社会上的势利小人”(《清洁女工之死》)。对别的仆人,波洛也多半看不顺眼,认为他们愚蠢、狡诈。  
  目前,以波洛为主角的长篇,我已经看了二十多部,其中,犯罪嫌疑人是平民(不是贫民)的,似乎仅有两部,即《ABC谋杀案》和《清洁女工之死》。那么,在这两部小说里,波洛打算“自我突破”,把视角转向普通人吗?当然不是。
  在《ABC谋杀案》中,波洛把无能的卡斯特看作本阶级中的一个怪胎,波洛对他的“同情”,就像上帝对一个病危的小羊羔的同情一样,虽然不乏怜悯,却没把对方当做人来看待。结果,真正的罪犯还是上等人,目地也无非为了那个终极目地——谋财。
  在《清洁女工之死》中,起初,当波洛听说,那个被杀的老妇与犯罪嫌疑人都是普通人,犯罪目地不过是为了几磅钱,他便失去了探查的兴趣。在警察的邀请下,才准备去查查看,以为这一次还会像《ABC谋杀案》一样,查到最后,可以涉及到中产阶级的悲欢。查到一半时,波洛发现这个案子跟遗产什么的竟然没有关系,“罪犯”也不是什么上等人,便大失所望:  
  “波洛有些气恼地想到,这事真令人生气,在这样一桩案子中,他完全是出于友谊对一名正直警监的尊敬而不要报酬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主动效力,而案件的受害者即当事人竟然如此缺乏浪漫气质。”  
  但是,波洛绝不死心。改换一种思路后,他又有了信心:    
   “……如果麦金蒂太太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清洁女工——那个谋杀者肯定是很优秀的。是的——事情明明白白该这样想。这个案子的关键在于谋杀者而不是被害人,这是与大多数的案件不同的地方。通常情况下,遇害人的个性才是案情的关键,我所感兴趣的往往是被害的人。他们的恨与爱,行为和做事才是我所关注的。当你真正了解了被杀害的人,当他能够开口说话,从他那死人的嘴里所吐出的名字——这就是你想要知道的杀害他的人。”   
  这段话,简直可以当作波洛的“破案公式”:一般情况下,最关注的应该是受害人,因为他们往往是有钱人,可以留下大笔遗产;如果受害人是平民,那么,他的死亡必然与敲诈有钱人有关,这时,就需要关注谋杀者,即有钱人。
  所以,阿婆的侦探小说中,谋杀者、被害人及其周围的人,基本都是中产阶级,犯罪目地也多数与钱财有关。阿婆的局限和偏颇,由此可见。不过,我却能因此而尽情欣赏上等人的种种嘴脸,这也算“偏得”吧。
   
   12:43 05-7-27肖毛

  2.8 波洛的死因
  
  波洛为什么自杀?这个问题,一直让我困惑。  
  阿婆像柯南道尔一样,后来对波洛这个角色感到厌倦?或者,她在晚年有了一种幻灭感,所以才让波洛结束了自己?
  乍看起来,后一个推论似乎更有道理。《幕》出版于1975年,当时阿婆已八十五岁。1976年1月12日,阿婆去世。
  可是,从我在网上查到的一个阿婆年表中可以知道,实际上,早在1942年,阿婆五十二岁的时候,《幕》和《神秘的别墅》(主角是马普尔小姐)即已完稿。为什么,《幕》要在阿婆去世的前一年,《神秘的别墅》则要在她去世的那一年才正式出版呢?
  对我来说,这就像阿婆在初次婚姻失败后的神秘失踪一样,也是一个迷。  
  当然,《幕》之所以要等到1975年才发表,也有看起来比较合理的解释:出于一时“冲动”,把波洛杀死之后,阿婆感到后悔,因为她毕竟太偏爱波洛这个人物了,不忍让他早死。所以,后来阿婆又写了很多以波洛为主角的长篇:《啤酒谋杀案》、《空幻之屋》、《遗产风波》、《葬礼之后》、《钟》、《鸽群中的猫》、《第三个女郎》、《旧罪的阴影》、《古宅迷踪》、《清洁女工之死》、《外国学生宿舍谋杀案》、《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还有几部短篇小说集:《大侦探十二奇案》、《雪地上的女尸》、《蒙面女人》等。  
  如果1942年就发表《幕》这个悲剧,《啤酒谋杀案》等等的主角就不能是波洛了。可是,不管怎样,阿婆既然早就安排了波洛的下场,为何还不愿让波洛罢手,甚至在去世的前两年(1974年)还写了一部以波洛为主角的短篇集《蒙面女人》?其中缘故,用“偏爱”二字恐怕很难解释。  
  我想,在阿婆自传里,大约能找到一点答案,虽然里面都是被阿婆精心筛选过的记忆。但是,一个人说得越多,就越容易暴露出他的本来面目——波洛就是这么看的。按照这种言多必失的观点,果然在阿婆自传中找到了一些线索。  
  这本自传,写于1950年,1965完成。当时,《幕》还未正式出版,一般人还不知道波洛的死讯。所以,阿婆也没有透露半点口风,只是含混地说:  
  “……我在战争初期还写了两本书。那时,我时刻准备在空袭中被炸死,因为在伦敦这种可能性很大。一本是为罗莎琳德写的,这本书先脱稿,书中人物包括赫尔克里·波洛;另一本是为马克斯创作的,书中出了马普尔小姐。这两本书写成之后,存放在一家银行的保险库里了,它们都作为礼物正式交给了罗莎琳德和马克斯。”  
  根据网上看到的那份阿婆年表,我可以轻易地作出推断:“战争初期”,即1942年。罗莎琳德,即Rosalind唯一的孩子(女儿),1919年出生。为她而写的那本书,应该就是《幕》。马克斯,即Max,阿婆的第二个丈夫。为他而写的那本书,应该就是《神秘的别墅》。  
  这个发现,只能说明阿婆的确很早就把波洛杀死了。
  再对读一下《幕》和阿婆自传。  
  在《幕》中,波洛发现了几个案例:叶撒林顿太太毒死了虐待狂丈夫,傅莉达对婶婶夏普露实施了“安乐死”,李格斯枪杀了不贞的太太,布莱特利太太毒杀了花心的丈夫,等等。
  看起来,这些作案人都有“施暴”的理由,受害者也都罪有应得。但是,波洛却怀疑这些谋杀都是在一个现代伊阿古的唆使下进行的,叶撒林顿太太等人其实是无辜的,不应被看作凶手。所以,波洛一心要把这个“伊阿古”找出来,绳之以法。后来,波洛发现,所有的“罪行”都是一个叫诺顿的下等人引发的。为了对上等人的生命负责,波洛只好对诺顿进行调查。最后,波洛了解到:  
  诺顿是“一个专横跋扈的女人的独生子”,“从来不具有在别人面前坚持自已的态度和表现自己个性的禀赋。他总是有点一瘸一拐的,上学的时候也不能参加游戏活动”。诺顿连看见一只死兔子也会难受,“厌恶血和暴力,从而在学校里受到旁人的嘲笑”。
  但是,诺顿也有优点。年轻时,他就具有一种能够影响别人的力量。“他非常留心听别人的谈话,他有沉静而富于同情心的个性。人们喜欢他,同时又不很注意他”,把他当作“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可是,诺顿这样的小人物,却可以看透上等人的思想,“以及他们隐秘的反应和希求。”  
  波洛认为,人人都会在喜欢诺顿的同时,对他表示鄙视。于是,“这个性情温和的,慈善的人”,渐渐变成了一个“隐秘的虐待狂”,“对痛苦和精神折磨成癖上瘾”,时刻准备“用大胆妄为和残忍来补偿自己的损失”,“点点滴滴地养成对借他人之手去行凶的病态嗜好”。
  结果,诺顿利用上等人的弱点,“使用恰如其分的词句刺激他们”,让他们“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或者“他们自以为他们不该干的事”,满足他“虐待狂的欲望和力量的欲望”,并“掌握了生死予夺之权”。因此,诺顿是最危险的煽动分子,他颠覆了社会的“稳定”,以及既有的道德观念,不得不除。
  回头再看看阿婆自传。其中,有这样几段独白:
  “现在残酷行为几乎像每日的黄油面包一样普遍。当然,我称之为‘仇视者’的只是极少数人,但是,像所有的少数派一样,这种人的能量远远超过多数人。”
  “我可以对那些杀人犯暂不作判决,但是我认为他们是社会的蠹虫,他们制造仇恨,随心所欲。我情愿相信他们生来就是废人,或许因为这个缘故,人们会可怜他们,但即使如此,也不会宽宥他们。……无辜者必须受到保护,他们应该能在平静和博爱中和睦相处。”
  “如果不是心狠手毒,……也许人类就难以生存下去。……当今的恶人也许是昔日的强者。那时他有这种必要,但是今天却没有这个必要了,他成了危险分子。”
  在波洛眼中,诺顿不正是如此吗?所以,波洛才会对诺顿感到深深的恐惧:下等人(诺顿)虽然无足轻重,属于“少数派”,他们的能量却“远远超过多数人”;下等人能够“制造仇恨,随心所欲”,让中产阶级无法“在平静和博爱中和睦相处”,“难以生存下去”。所以,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危险分子”。
  再来回顾一下《幕》的结局。波洛找不到诺顿的作案证据,法律根本拿他没办法,只好采用最卑鄙的方式,亲手谋杀了诺顿,然后自杀。对此,波洛在留给黑斯廷斯的信里有一番动听的解释:
  “我这个不赞成谋杀的人——我这个珍视人类生命的人——却以犯谋杀罪结束了我的生涯。也许,这是因为我太自以为公正善良了,正直的意识太强烈了——这就是我所面临的可怕的窘境。……我毕生的工作就是挽救无辜的人——去阻止谋杀——而这回—这回我这样做,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我再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能把他打败了。”
  可是,既然波洛如此聪明,想必可以知道,只要还有因“厌怒血和暴力”而被勇敢的绅士们嘲笑的人,诺顿这样的人就不会消亡。波洛是一个可笑的卫道者,如同莫泊桑小说《牧童坡》中描写的那个神父一样,在阻止“恶行”的同时,也犯下了不能自圆其说的罪行。从这个角色而言,波洛的自杀是很自然的,也并不能激起我的同情。
  再来看看阿婆自传中的这几段:
  “侦探小说是追逐猎物的小说,也是体现某种道德的小说;实际上它再现了那种古老的通俗道德传说:恶的毁灭和善的胜利。”  
  “我对那些被残忍仇恨的霉菌所侵蚀而视他人生命为草芥的人怎么办呢?这些人常常有良好的家境,良好的机遇,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他们说白了就是不走正道。对这种人有什么办法呢?”
  “在我看来,惟一希望是强制这种人为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贡献。例如,可以允许这种人在一杯毒芹汁或是献身于试验性研究之间作出选择。”
  阿婆的冷酷,于此可见。为了维护她的道德观,她甚至要把“不走正道”的上等人统统毒死,或者当作科学试验品,这简直是纳粹的思路。尽管如此,阿婆对这些人还算善良,对那些没有良好家境的“罪犯”,比如诺顿,阿婆连服毒自杀的机会都不给,宁愿派波洛去把他们毒死。
  所以,比波洛更冷酷的卫道者是阿婆。她富有了,与中产阶级接轨了,便认为社会没有变革的必要,从此开始“感谢上帝赐我幸福的—生,给了我深厚的爱。”
  《幕》的中译本在“内容简介”中说,这本书“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病态,反映了作者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绝望心情。”可是,阿婆生活得很好,对资本主义社会怎会感到“绝望”呢?的确,她也看到了社会矛盾,但她不想激化它,只想维持一种微妙的、可笑的平衡。为此,她把波洛大将派了出去,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最后只好自杀殉道。这个结局,是阿婆不愿意看到的,就把这本书一压再压,不愿如期出版。
  以上的种种推测,不知是否正确,但我再想不出别的理由了。
  
  16:55 05-7-27肖毛


  2.9 波洛与上帝的关系
  
  在《幕》中,波洛曾经说道:
  
  “我就是法律!……在紧急的状态下,是要宣布军事管制法的。……通过剥夺诺顿的生命,我拯救了其他的生命——无辜的生命。”  
  如果把“法律”这个词换成“上帝”、“释迦牟尼”、“安拉”等等,似乎也很合适。可是,波洛怎能与上帝相比?上帝对任何不信他那一套的人都冷酷无情,在他那美好的天国里,绝容不得半粒异教徒的砂子,波洛干的却是“救死扶伤”的工作呀?
  可是,波洛在“救死扶伤”的同时,的确干了许多“替天行道”的大事。在阿婆的小说中,触犯上帝戒条的人,多半是凶手和被害者,惟有“顺天行事”者,才能得到幸福。因此,很多时候,波洛在阿婆的授意下,成了一名手持善恶惩罚令的使者,甚至上帝的化身:     
  在《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身份卑微的霍华德小姐和阿弗雷德想要侵吞英格里桑太太的财产,因此成了凶手。
  在《悬崖山庄奇案》中,妮克小姐因“从小受她那浪子祖父的栽培”,德行便大大败坏,终于成为凶手;马吉小姐虽然得到富家子弟的爱,但她太平庸,实在无福享受,后来被杀。
  在《埃奇维尔爵士之死》中,著名演员简·威尔金森嫁给一位爵士后,仍不满足,还想嫁给更有身份的默顿公爵,后来便成了凶手;无名演员卡洛塔·亚当斯想早日成为名角,多多赚钱,后来被杀。
  在《ABC谋杀案》中,巨富克拉克爵士不爱病危的妻子,却对年轻的格雷小姐有好感,后来被杀;克拉克爵士的弟弟没有挣钱的本领,心生邪念,谋杀了哥哥,成为凶手。
  在《罗杰疑案》中,医生打算敲诈弗拉尔斯太太,品行恶劣,后成为凶手;弗拉尔斯太太为了跟拉尔夫结婚,毒死亲夫,拉尔夫也有娶弗拉尔斯太太的打算,结果,两人先后被医生杀掉。
  在《哑证人》中,有钱的阿伦德尔小姐竟然把遗产留给别有用心的贴身女仆劳森,却不留给自己的亲戚,虽然她最后感到后悔,但为时已晚,还是被毒死了;塔尼奥斯夫人的生活本来可以勉强维持下去,却想要更多的钱,供孩子念书,后成为凶手;当案情真情大白时,为了让世人明白女仆劳森也不是好人,阿婆居然让劳森自己骂自己:“我缺德,我太缺德了!”
  在《尼罗河的惨案》中,富有的琳娜小姐因横刀夺爱而被杀,西蒙因妄想占有琳娜的钱财,成为阔人,变成了凶手;西蒙的情人杰奎琳虽然不赞成西蒙的做法,还是成为帮凶,最后只能自杀,什么都得不到。
  在《蓝色特快上的秘密》中,富翁的小姐露丝·凯特林无情地抛弃了丈夫德里克,后来被杀。
  在《孤岛奇案》中,为了验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原则,法官举行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大宣判,把犯有罪行的人统统杀掉;虽然那位将军深深地为罪行感到忏悔,也被残酷地杀死。
  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令富人家破人亡的凶手,终于被由十二人组成的审判团以私刑处死,波洛对此结局非常满意。  
  总之,阿婆(或者说波洛等人)认为:恶人的后代很可能还是恶人;奸邪者若不做杀手,就应该被另外的奸邪者所杀或者自杀;好人往往会有好报,最后化险为夷;人若不安于现状,贪得自己不应该得到的钱财和地位,就会触犯上帝的旨意,成为凶手或是牺牲品。
  于是,阿婆便渐渐地变成上帝的化身,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大清洗,强行给地位相同的男女做媒。有时,她做得很对;有时,她做得却太辣手、太过分了。  
  所以,最得阿婆青睐的,多半是那些德行十足的有产者。至于仆人们,多半连做凶手都不配。其中,拥有完美的德行,最终能修成正果的则如凤毛麟角,目前我只找到一个,那就是《蓝色特快上的秘密》中的女仆卡泰丽娜小姐。
  十年来,卡泰丽娜“在玛丽麦德村里她一直过着奴役般的生活”,全心全意地伺候着女主人。女主人受到感到,死后把遗产留给卡泰丽娜,却没给自己的亲戚。成为有钱人之后,卡泰丽娜甚至一度认为伺候女主人的生活“要比现在满意得多。”在阿婆看来,似乎只有这种人,才有可能勤劳致富,一跃加入有产者的行列——梁实秋也是这么看的。
    
  2.10 波洛的年纪
  
  波洛究竟有多老?在《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波洛与杰普初次出场。两人相遇时,杰普对人介绍说:  
  “你听我说起过波洛先生吧?1904年,我们曾在一起工作过……”  
  在《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中,曾经说波洛“是个比利时警方退休的一名警探。 
  我们知道,《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以“一战”为背景。书中,黑斯廷斯自称因伤退伍,那么,他的退伍时间最晚也不会超过1919年。就算波洛在1919年才退休,来到英国定居;就算波洛四十岁便不得不退休——1879年时,波洛大约也应该出世了。
  在《悬崖山庄奇案》中,波洛曾对黑斯廷斯说:“1893年在比利时我曾告失败。”如果波洛出生于1879年,他在1893年时才十几岁,太不象话了。所以,至少也该给波洛加上十岁,让他出生于1869年才更合理些。 
  在有波洛出场的《旧罪的阴影》中,奥利弗夫人曾经说过一句话:  
  “一九七三年或我们现在任何一年的著名作家都在场。”  
  那么,当时大概是1973年。据说这部书是1972年出版的,那么,就算当时是1972年,波洛也已超过100岁。如果波洛在比利时干到60岁才退休,他到1972年时,就应该超过110岁了。即便他能活这么大的年纪,也不能再四处办案了吧?所以,就连阿婆自己也要在自传中惊叹:
  “天哪,我犯了一个多大的错误啊:其结果是,我作品中的这位侦探到目前为止已活了一百多岁了。”  
  想想吧,阿婆的自传在1965年就完成了。其后,她又写了几部以波洛为主角的小说呢。波洛究竟有多大年纪,真是难以想象。同样,马普尔小姐的年纪,也令人感到怀疑。阿婆自称数学成绩最好,也非常喜欢数学,却连波洛、马普尔小姐的年纪都没估算好,真没想到。
  
  21:26 05-7-27肖毛

  2.11 波洛的特点
  
  简单总结一下波洛的特点:  
  尽管有阶级局限,总的来看,还是善良且有正义感的; 
  阶级感情十分强烈,讨厌平民,但没达到仇视的地步,只希望眼不见为净;
  从不会为情感所困,做“出格”的事,一副不可救药的绅士派头,始终以自己是上等人而自傲;
  崇尚理性的自然,而非真实的自然状态,对秩序有着狂热的追求;
  保守的理想主义者,始终认为社会是一艘大体完美的诺亚方舟,而非满载悲剧的泰坦尼克号,见到的谋杀案虽多,却只把它们当成“阳光下的罪恶”,绝不承认黑夜的存在;
  为了维护中产阶级,甘愿为政客充当爪牙;(见《大侦探十二奇案》)  
  对思考(灰色细胞)的重视胜于行动,有如“心理挖掘机”、“人性探测锤”(对贫民除外); 
  怀疑一切,对每个人都高高举起放大镜;
  喜欢裁决,有时把自己看得高于法律; 
  喜欢用撒谎、偷听、偷窃等各种手段刺探、获取秘密,最善于挥动谎言的红布,如同斗牛士一样挑逗着当事人,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说出真相;
  敬重有智谋的凶手,始终对他们礼貌有加,允许他们自杀甚至“隐身”;(见《罗杰疑案》等) 
  办案时,以理性和秩序为基准,也就是说,如同玩拼图游戏一样,把事情还原到理性的“自然”状态,再对照着凶手制造出的“不自然”,发现其破绽; 
  在案情没有进展时,喜欢搭纸牌房子,“用手指的精确来达到脑子的精确”(见《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悬崖山庄奇案》等);  
  喜欢有条不紊的生活秩序,喜欢过分修饰自己和自夸(因为他个子矮,有自卑心理,所以才要采用这种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
  喜欢自言自语,饶舌如老妇; 
  喜欢早睡,永远怕冷;
  精通谈话艺术(对贫民除外)、讽刺艺术,善于用俗语做比喻,有时比较刻薄,但刻薄得有趣;
  喜欢安静,视觉、听觉敏锐,观察力极强,有如女子;
  具有演员的暴露欲,时刻需要观众与喝彩,偶尔的隐居,也是为了东山再起,有如中国古代的隐士;
  文艺修养差,看过一些莎翁戏剧,诗歌,有一定的毒品知识;
  贪恋美食,具有“美食家的眼光”,但不爱喝啤酒(见《清洁女工之死》等);
  虽然不缺钱,却始终住公寓(这说明波洛很怕孤独);
  不信任非正统的宗教,痛恨毒品;(见《大侦探十二奇案》) 
  不爱体育运动,不爱看电影; 
  从不做健身运动,但在关键时刻,行动格外敏捷。
  喜欢欣赏体格健壮的男女,喜欢给门对户对的男女做媒,等等。
    
  2.12 波洛与猫之一
  
  以上这些特点,在波洛的第一案《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多半都已具备,不能不令人对阿婆感到佩服。
  然而,波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经常如猫一样地生活、思考和行动。   以上列出的种种特点之中,视听、观察力敏锐、撒谎、偷窃、追求秩序、喜欢修饰、喜欢安静、贪恋美食、行动敏捷、怕冷这几点,都属于猫的部分特性(绝非全部) 
  大概,很多人对猫的个性都不太了解。这里,我稍稍解释一下。猫的观察力、行动速度等特点,多数人肯定知道,就不多说了。  
  猫的撒谎能力极强,如果她作了什么坏事,就算被你当场发现,也会瞪着“无辜”的大眼睛,表示清白;如果这一招不好用,她干脆把眼光转到别处,就当什么事都没做过。如果你因猫的撒谎而试图教训他,她就会鄙视地看着你,意思是:“事情都过去了,还计较什么?无聊透顶!”
  猫的偷窃能力更强。对猫来说,偷窃是一种爱好。她偷窃的目地不是为了长久占有,如同人类一样,而是为了好奇。新鲜感一过,猫对偷来的东西便再也不屑一顾。假如你看到猫试图偷某件东西,千万不要干涉。不然,你把东西藏得越隐秘,丢失的可能性越大,因为猫天生就喜欢挑战。对猫来说,只有想不到的,绝没有做不到的。有些中国古典章回小说中,便有人类训练猫偷窃的情节。
  一只定居的猫,对秩序的追求是狂热的。她无时不在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一切什物,甚至它们的摆放位置,猫都会牢牢地记在心里。一旦这个环境起了较大变化,比如,物品的摆放顺序突然多半与过去不同,猫就会惊惶失措,悲伤不已。如果猫被从家中带走,送到别的地方,她一定要重返记忆中的家园,为此也不惜一切代价。对狗来说,只要一直跟着主人,即便搬了家,也会渐渐习惯的。猫却不然,她对旧居的眷念甚至超过主人,爱人也可以抛弃,但家园必须永存。因此,尽管有些猫每晚都喜欢出去散步、寻找爱情,过后总要回家,哪怕在几天之后。如果她再也不回来,解释多半只有一种,即意外死亡。猫也可能被人捉住并带走,但这样的可能性极小。当然,还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即猫对家已失去了安全感,因为主人对她过分残暴。这时,猫的潜逃是有预谋的,绝望的,悲壮的,令人心痛的。摩尔在《蛮性的遗留》中,对猫的这种特点略有论述,但讲得还不够细致。
  喜欢修饰,也是猫的显著特点。猫是一种高贵的动物,为了让自己显得尊贵,猫有空就要细致地整理自己的毛发。当然,在撒欢或者捕猎时,多么脏乱的地方,猫都不惜涉足。但等事情过后,猫必然要修饰自己,花的时间也比平时更久。
  猫都很怕冷。黄汉在《猫苑》中说,夏天出生的猫最怕冷,人称“偎灶猫”;冬天出生的猫,御寒能力才比较强。  
  由此可见,波洛的某些特点,的确与猫很像。
  
  2.13 波洛与猫之二
   
  人们一般都把猫比作女性,阿婆却用猫来形容波洛,这很少见。难道,阿婆非常喜欢猫?恐怕不是。在自传中,阿婆称自己“前世化身一定是狗”,“染有许多狗的习性”。
  虽然如此,阿婆却多次把波洛和她笔下的男男女女比喻为猫,在她的小说中,与猫有关的细节非常多,这说明,就算阿婆不喜欢猫,对猫却进行过非常细致的观察。
  因此,阿婆可以毫不费力地、准确地描写猫的习性,并将猫的特性赋予人类。比如,在自传里,阿婆就曾自比为猫:“我像根木头似地躺在由绿色墙纸裱糊的房间里,像只猫那样病恹恹的。”  
  那么,阿婆为何一定要把猫的某些特点赋予波洛呢?答案就在阿婆的游记《情牵叙利亚》里。这里,将其中有关猫的段落摘引出来,即可一目了然:
  “女人呀,孩子呀,鸡呀,猫呀,狗呀,哭泣着,哀叹着,尖叫着,呼喊着,咒骂着,祈祷着,大笑着,喵喵叫着,咯咯啼着,汪汪吠着,慢慢离开了院子,像一出歌剧古怪的结尾。”
  “于是,卧室里的洞穴用石膏堵上了,……而且,一只猫来了,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这是一只优秀的猫,一只高度职业性的猫。”
  “我们的猫是晚餐时候到来的。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只猫!正如哈穆迪所宣称的,它是一只高度职业性的猫。它精通它所从事的工作,并以专业化的方式去完成。”
  “当我们吃饭的时候,它埋伏在一个货箱后面。要是你说话、走动或弄出太大的声音,它就很不耐烦地瞪你一眼。
  “‘求你安静一点,’那目光好像是说,‘如果你不合作,我怎能干好这份工作呢?’”
  “它的表情是如此严肃,我们自然立即从命。说话放低声音,吃饭尽可能不把杯盘碰响。”
  “有这么一次:正在吃饭的时候,一只耗子从地板上跑过。我们的猫一跃而起,向它扑去。结局立即出现了:既没有西方式的嬉戏,也没有对死者的玩弄,这猫直截了当咬掉耗子的头,咯吱咯吱嚼着,接着便咬它的肢体!这是相当可怕的,又是纯粹事务性的。”
  “这只猫和我们呆了三天。屋里没有耗子了,猫也就离开了我们。从此再也没有看见耗子。不论是在那以前还是在那以后,我都没有见过这样一种职业性的猫。它对我们毫无兴趣,从不向我们索取牛奶,也不分享我们的食物。它冷峻而科学,不为自己的情感所左右。一只造诣殊深的猫!”
  “为什么偏偏人在孩童时代要淌鼻涕呢?而小猫、小狗和小驴似乎不受这种折磨。”
  “我在想我的毛巾架……,还有那只精通业务的猫。”
  看哪,阿婆笔下的这只“优秀的”、“高度职业性的”、“不为自己的情感所左右”的、“冷峻而科学”的、“造诣殊深的猫”,难道不是波洛等侦探的化身吗?
  因此,尽管阿婆在《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一时疏忽,称波洛“象蚱蜢一样灵活地从一件物品蹦向一件物品”,在多数时候,总是把波洛看作一只猫。
  不仅如此,由于猫那复杂、神秘的个性,很符合某些人物和惊险小说的特点(比如爱伦坡所写的《黑猫》),阿婆很喜欢在小说中反复描写猫,赋予多种人物以猫的不同性格。
      
  2.14 波洛与猫之三
   
  下面,根据阿婆小说,简单归纳一下波洛的“猫性”。
   
  A 波洛的眼睛
   
  1.“他的眼睛又象猫眼一样闪烁着绿光。”(《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2.“他的眼睛里闪耀着我熟悉的绿光,就像猫的眼睛一样。”(《悬崖山庄奇案》)
  3.“他的眼睛睁开了,绿得就象猫眼一样。”(《东方快车谋杀案》)
  4.“他的眼睛像猫一样闪着绿光。”(《三幕悲剧》)
  5.“波洛那双猫一样的绿眼睛直瞪瞪地盯着她。”(《三幕悲剧》)
  6.“波洛兴奋得发抖。他的两眼像猫一样发出绿光,他用手指颤抖地指着。”(《埃奇维尔爵士之死》)
  7.“他的眼睛泛着绿光,就像一对猫眼一样。”(《幽巷谋杀案》)  
  8.“整整长达五个小时的时间内,这个小个子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瞪着的眼睛像猫眼一样不停地眨着,他的绿眼睛变得越来越绿。”(《首相绑架案》)
  9.“他转身看着我们。脸色很苍白,眼睛绿莹莹的,跟猫眼一样。”(《蒙面女人·舞会谜案》)
  10.“他的两眼也象猫眼似地发着绿光。”(《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11.“以前,我经常发现,要是有什么事情使他激动了,他的眼睛就变得象猫眼一样绿莹莹的。现在它们就是这祥,象两颗绿宝石似地在闪闪发光。”(《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12.“波洛走进房间,关上门。……他眼中出现猫儿般的光芒。”(《底牌》)
  13.“还好我有一双灵活的眼睛,像猫一样的眼睛。否则,赫尔克里·波洛可能被捣成粉末了。”(《四大魔头》)
  14.“他的目光豁然开朗,闪烁着蓝色,宛如一只兴奋的猫。”(《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波洛的声音
   
  1.“他的身子往前探,声音呼噜呼噜,柔柔的,很象猫。‘罗勃兹医生,你就是杀死夏塔纳先生的凶手,洛瑞玛太太也是你杀的——’”(《底牌》)
  2.“‘风味很奇特,不是吗?’一个象猫咕噜的声音说。”(《第三个女郎》)
  3.“‘唉,’这声音低沉、圆润,像猫的呼噜声。”(《蒙面女人·花园疑案》)
  
  波洛的动作
  
  1.“当他拿起话筒时,这个人突然跳起来,像猫似地冲向我。”(《四大魔头》)
  2.“然后,他像一只奇怪的猫似的在房中走来走去,小心谨慎、敏锐精练地提防着危险的到来。”(《四大魔头》)
  3.“波洛像只猫似的一会抬起左脚,一会又抬起右脚。”(《悬崖山庄奇案》)
  4.“这时,波洛像猫一样无声无息地进来,突然出现在他身边。”(《幽巷谋杀案》)
  5.“他脚步轻盈,像猫一般。”(《三幕悲剧》)
  
  波洛的神态
  
  1.“他的表情深沉凝重,他的神经坐立不安。这些日子来,他像一只猫似的神经质。”(《四大魔头》)
  2.“我是老鼠洞前的一只猫,我是低着头跟踪不舍的一只狗,我也是一只松鼠。”(《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3.“波洛俯身向前,好象一只正准备跃出去捕捉老鼠的猫。”(《东方快车谋杀案》)
  “波洛像一只猫全神贯注地盯着鼠洞似的望着他——等老鼠一露面,便一跃而上。”(《美索不达米亚谋杀案 》)
  4.“波洛微微一笑——像一只舐过一碟奶油的心满意足的猫一样的微笑。”(《假戏成真》)
  
  波洛的思考方式及其他
  
  1.“波洛,你如果坐在那里像只夜猫子一语不发,我可要朝你扔东西啦。”(《大侦探十二奇案》之八)
  2.“他说道,‘这洞里有一只老鼠!猫下一步该怎么走?’”(《蒙面女人·花园疑案》)
  3.“‘老天!’她喊,‘小个子!啊!他真是像猫似地有九条命!’”(《四大魔头》)
  怎样,波洛很像一只猫吧?不仅如此,波洛对猫也非常了解。在《首相绑架案·低价租房奇遇记》中,波洛曾说道:
  “这只猫,”波洛讲道,“曾经是古埃及人的崇拜物。直到如今,如果一只黑猫从你的门前过,还被认为是一种好运气的征兆。今天晚上,这只猫就从你的门前过去了,贾普。要谈论任何动物或是人的内脏都是不合适的。我知道,对人和动物的内脏避而不谈,在英国被视为是一种礼貌,不过,这只猫的内脏是相当精致的。我指的是缝这只猫的边线。”
  在《阳光下的罪恶》中,杰德纳太太曾经在玩拼图游戏,主画面是一只在地毯上的黑猫。拼到后来,剩下一块白色的块块,不知该放到哪里。杰德纳太太觉得,它“一定是这块长毛地毯的一部分”,波洛却马上发现,“这是猫身上的一部分。”杰德纳太太认为波洛搞错了,因为那是一只黑猫,波洛回答说:“你看,黑猫尾巴的尖端碰巧是白色的。”
  按黄汉《猫经》所引《相猫经》,“通身黑,而尾尖一点白者”,名“垂珠”。杰德纳太太遇到的,正是这样的猫。
  在《旧罪的阴影》中,波洛曾经说道:
  “好奇心,我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好奇心。据说通常与猫有关,好奇心把猫杀死了。”
  的确,猫的好奇心,常常促使她去做傻事。不过,她往往能化险为夷。因为,猫的命远不止九条。
  
  18:09 05-7-28肖毛

2.16 波洛喜欢读什么书

  

  我在前面说过,“波洛看的书很少”,除莎翁戏剧、诗歌等,几乎不读什么书。当时,波洛探案作品我还没有全部阅读或浏览完毕,如今,我要稍稍改变一下这种说法,因为凡是目前找得到的所有波洛探案作品,我已经阅读或浏览完毕。(《三幕悲剧》、《死亡约会》、《空幻之屋》、《涨潮时节》、《H庄园的一次午餐》、《啤酒谋杀案》、《第三个女郎》这几部和多数短篇,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因为译文和内容都很无趣,我不喜欢读。)  

  现在,我的结论是:波洛读的书并不算少,但范围狭窄。  

  除莎翁戏剧(少量)、诗歌外,波洛读了很多侦探小说,甚至还出版了一部侦探小说评论集,详见《第三个女郎》:  

  “波洛完成了一部‘文学巨著’,是一部评析侦探小说大师的写作。他大胆苛刻地评论了爱伦·坡,指责了威基·柯林斯传奇作品中缺乏方法与条理,将两位无藉藉名的美国作家捧上了天;另外,以不同方式对该褒的予以应有的赞美,该贬的也绝不留情。”  

  尽管波洛“将两位无藉藉名的美国作家捧上了天”,其实,他看谁都不顺眼,因为他一方面只把柯南道尔是一代大师,一方面又不喜欢福尔摩斯。(见《钟》)

  此外,对一般的犯罪小说,波洛也读了不少,他的房间里,“堆放着各式各样的犯罪小说”。(见《钟》)。  

  波洛对俗语、童谣什么的非常熟悉,大约还顺便读过一点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在《国际学舍谋杀案》,波洛曾这样说:“在我年轻的时代,年轻男人借给女孩子神智学方面的书或是和她们讨论梅特林克的《青鸟》。”  

  我想,波洛谈到的《青鸟》大概是戏剧,而非梅特林克夫人改编的那部令人生厌的童话故事。   

  波洛还喜欢读一些“神秘作品”,如埃及的《亡灵书》、《古埃及人的魔法》(见《首相绑架案·埃及古墓历险记》。

  对外语教材,波洛也很有兴趣。比如,他曾推荐黑斯廷斯阅读《俄语入门》(见《蒙面女人·双重线索》)   

  除侦探小说外,波洛读得最多的大概是《名人录》(见《首相绑架案·亨特小屋的秘密》)、《欧洲贵族家谱年鉴》(见《首相绑架案·意大利贵族奇遇记》一类的无聊东西,目地是为了办案方便,因为他最愿意同名人打交道,套近乎。对普通人,波洛却不爱帮忙,因为他认为他们付不起钱。  

  顺便说一句,波洛不会欣赏真正的艺术。在《首相绑架案·埃及古墓历险记》中,波洛站在金字塔下面时,只注意他的皮鞋:  

  “你看着我的鞋子,黑斯廷斯,它可是用上好的皮革做的,它总是那么光洁亮泽。可是现在,你看看,里面进的沙子硌得脚生疼。再看鞋面,它简直有碍观瞻。”  

  当黑斯廷斯试图用狮身人面像来转移波洛的注意力时,波洛看了它一眼,竟然这样回答:  

  “没有一丝高兴的样子。”他说道,“它怎么会高兴得起来呢?一半身子都埋在了沙子里,又这么凌乱不堪。啊,这可恶的沙子!”

   

  2.17 波洛与黑斯廷斯、杰普等朋友们

  

  起初,为了模仿柯南道尔,阿婆在《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中给波洛安排了一个华生式的人物:黑斯廷斯。

  黑斯廷斯这个人物,曾在《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等八部长篇,还有许多短篇中出现。尽管有这么多“机会”,阿婆却从没有把这个人物塑造好。就连她自己也在自传中说,自己“已经有点讨厌”黑斯廷斯了,以后再“没有必要留用”他。

  为什么呢?我想,这是因为阿婆试图把人类的所有优点都加在黑斯廷斯身上的缘故。最后,就连她自己都感到恶心。  

  对一般的读者而言,黑斯廷斯也是一个讨厌的家伙,因为就算他们喜欢甚至容忍黑斯廷斯的迟钝,却不愿忍受黑斯廷斯那种豆腐般的纯洁。

  总之,黑斯廷斯太完美了,在生活中,根本不会有这种人存在。阿婆把他夸得越好,读者越感到恶心。  

  不过,在《幕》一书里,有几段充满抒情色彩的描写,倒是意外地把黑斯廷斯写得栩栩如生。

  这几段抒情非常“稀有”,因为阿婆在侦探小说几乎从不“抒情”,连大段的景致描写都很少见。这里,将河北人民版的译文抄录如下(别看电子版的,那大概是台湾译文,要多差就有多差):  

  “我把脸埋得离报纸更近了。因为我正在回忆往事……那是一个晴朗而炎热的夜晚——蛙声一片……一颗流星飞过。那个时候,我正站在通往阳台的门边,我马上便转过身来,双手抱起欣德丝,走到外面去看流星,并且许下了心愿……

  字谜上纵横交错的字行在我眼前跳动着,变得模糊了。

  一个身影离开了阳台,走进屋里来——这是朱迪丝。

  朱迪丝从来没有见过我泪水盈眶,也永远不应当让她见到。我急忙将身子转向书橱,假装在找一本书,……”

  当时,年老丧偶的黑斯廷斯与唯一的女儿,还有几个朋友们一起坐在阳台附近,天空出现了流星,大家都跑到阳台上观看、许愿,他却留在原地,眼睛看着报纸上的字谜游戏,思绪猛然回到从前,又无奈地回到现实。这段描写,似乎既符合一个老年人,又符合一个老父亲的心理,写得非常感人。

  总的来说,我一直比较怀念波洛和黑斯廷斯在一起办案的时候。波洛独立行动时,有时沉闷得令我昏昏欲睡,比如,在《死亡约会》等书里的波洛。可是,在黑斯廷斯的激发下,波洛往往妙语如珠。比如,在《高尔夫球场的疑云》、《哑证人》、《悬崖山庄奇案》、《人性记录》等书里。

  最后,根据阿婆小说提供的线索,简单归纳一下黑斯廷斯的经历:

  在一战中,黑斯廷斯是个上尉,因在索姆河战役中受伤退役(见《蒙面女人·舞会谜案》)。在《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中,他初次与波洛办案。后来,两人一起住在伦敦,合租一个公寓。在《高尔夫球场的疑云》一案中,黑斯廷斯与杜尔西结婚,去南美经办牧场,但不时回来与波洛办案(见《四大魔头》等)。后来,黑斯廷斯有一个女儿。妻子病故后,黑斯廷斯已经年老,应波洛之邀,从南美回到斯泰尔斯庄园。那一次,波洛自杀。(见《幕》)  

  再简单说说波洛的另外几个朋友。  

  杰普探长的形象也比较苍白,幸好,他偶尔还能讲几句有趣的挖苦话。比如,他曾多次把黑斯廷斯比做波洛的狗。

  波洛的秘书李蒙小姐(她有个曾在新加坡定居的姐姐),形象也是模模糊糊的。除了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有如计算机般精确之外,读者对她的特点几乎一无所知。

  巴特尔警长和雷斯上校的形象比较突出,尤其是巴特尔警长,被阿婆刻画得相当成功,堪称阿婆笔下的第二大男侦探。具体以后再说。

  奥立弗太太的形象也非常丰满,除马普尔小姐外,阿婆笔下再没有像奥立弗太太这样性格鲜明的女主角了,她似乎可以算作阿婆的部分化身。具体以后一起谈吧。

  

  23:39 05-8-2肖毛

  

  2.18 简谈以波洛为主角的侦探短篇

  

  以波洛为主角的各种侦探短篇集,除《大侦探十二奇案》外,别的只是大致翻了翻,感觉多半像比较纯正的侦探小说,反而失去了仔细阅读兴趣,因为我说过——我不喜欢看纯粹的侦探小说——所以就不能在此多谈。

  其中,《黄色蝴蝶花》可以说是《死的怀念》(即《闪光的氰化物》)的“前身”,但被扩充成长篇后,主角已不是波洛,而是雷斯上校和另外一个人。《死的怀念》写得很出色,具体以后再谈。

  在《幽巷谋杀案》中,有一篇《罗兹岛三角》,匆匆浏览后,感觉好像《阳光下的罪恶》是根据它扩充改编而成的。

  在《首相绑架案·低价租房奇遇记》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波洛像个老顽童一样,把自己装扮成猫,高声学猫叫,吓唬杰普:

  “不失时机,黑斯廷斯,你终于运用了你的聪明才智。现在,我们让贾普受点惊吓吧。”  

  波洛轻轻拉开门闩,把那天鹅绒做的猫头伸出门缝,摇了摇,突然发出一声尖叫:“喵!”

  那位伦敦警察厅的警督,正和另外一个人站在门口,听到声音,还是禁不住被吓了一跳。

  下面说说《大侦探十二奇案》。阿婆在自传中说,这些短篇是“应邀”而写,当初只打算写几篇。人家要求她一定要写满十二篇,结果,后来写的几篇便有些力不从心了。

  总的来说,小说的总构思很奇巧,把赫拉克勒斯干的十二件大事分别安到波洛头上,很有趣味。

  这里,挑我感兴趣的来谈。在第一篇《涅墨亚的狮子》里,波洛侦破的是“北京狮子狗绑架案”,从侦探小说的角度看,这种内容太乏味了,幸好我根本不是侦探小说迷。我很喜欢这篇小说的结局:波洛不但放过了聪明、贫困的女仆卡纳比小姐,还向她捐赠了一笔钱。在波洛的经历中,这样的事似乎只有一次。一般来说,波洛的阶级感情十分强烈,对穷人的态度始终比较冷漠,这一次,他终于“良心发现”了。  

  第二篇《勒尔那的九头蛇》,有如波洛的长篇探案缩写,篇幅虽短,对人性,尤其是部分女人的天性做了淋漓细致的刻画。请读下面这段,简直妙极了:  

   “什么办法呢?”她嘲弄地问道,“难道是四处去转一转,对所有窃窃私语的老太太说:‘真格的,请你们别再这样胡扯啦。这对可怜的奥德菲尔德医生很不好。’她们就会回答您:‘当然,我……没信过那种谣传。’顶糟糕的就是这种情况——她们不会说:‘我亲爱的,难道你……不认为奥德菲尔德太太的死因也许不太像表面上那样吗?’她们反而会说:‘我亲爱的,我当然不相信奥德菲尔德和他太太之间发生的那件事。我确信他不会干那种事,可他也许确实对她有点冷淡,而且我确实认为雇用一个年轻姑娘做药剂师可不太明智——当然我绝对不是说他俩之间有什么暧昧关系。当然没有,我确实相信没事儿……’”

  对像我一样的非侦探小说迷来说,第三篇《阿卡狄亚牝鹿》不容错过。表面上,它是一部侦探小说,其实却可以算是爱情小说:一个年青男子与一位漂亮的女仆在某庄园偶遇,一见倾心。后来,这位女仆突然失踪。在这位男子的委托下,波洛四处打探,走遍千山万水,最后一直追查到瑞士,终于找到了她。原来,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舞蹈演员,因疾病缠身,对生活感到绝望,把自己最好的印象留给爱人之后,便已心满意足,准备一个人在瑞士等死。波洛打消了她的顾虑,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次,波洛的红线牵得很是地方。  

  第五篇《奥吉厄斯牛圈》揭露的是政治黑幕。前首相的女婿继任首相后,发现《透视新闻》报准备揭露其岳父的贪污丑闻,经过调查,情况属实,只好和另一位叫乔治·康威爵士的政客来找波洛帮忙,因为英国的报纸并非首相或者女王的喉舌,根本不受政治的控制。

  波洛来到《透视新闻》报社,与他们协商无效,便以不喜欢敲诈者为由,施展了一个毒辣的计策:他暗地里以《透视新闻》的名义,雇佣了一位长得与首相夫人相似的女人,让她在各种下流场所出入,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登在各报刊上。后来,首相夫人决定起诉。在法庭上,当这个女人出庭并承认一切都是《透视新闻》的人所安排的,前首相贪污的丑闻便再也没人相信。真相大白后,首相对波洛怒目以对,首相夫人反而美得不行,因为她因此事而大出风头。阿婆对政治的保守态度,由此可见。不管怎样,小说的构思很巧妙。  

  第七篇《克里特岛神牛》,对男性心理做了精辟的分析,情节紧张,颇有悬念。   第十篇《革律翁的牛群》的内容比较特别,写的是波洛与《涅墨亚的狮子》中的女仆卡那比合作,派卡那比打入一个以求财害命为终极目地的邪教,最终把他们一网打尽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内容及主题,让我想起了厄普代克的长篇小说《圣洁百合》。在小说中,卡那比本是一个混入邪教的“密探”,可是,教主的“靡靡之音”竟然几乎把她完全迷恋,可见那种宗教“邪”到了什么程度。其实,如果一味以“迷人”为己任,“正教”与“邪教”,彼此也没有什么分别。

  第十二篇《制服恶犬克尔柏洛斯》的内容没什么意思,关于“地狱夜总会”的细节描写却很有意思。一天,波洛与他的老朋友罗萨柯娃伯爵夫人(有时,波洛把她当成自己假想中的恋人)意外相遇。波洛问她:“我在哪里可以找到您?”对方回答:“在地狱……”

  波洛非常奇怪,回到办公室,向冷冰冰的秘书李蒙小姐打听“地狱”的情况。李蒙小姐立刻回答说:“我想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电话订张桌子。”

  得到同意后,李蒙小姐订了一个座位,波洛这才知道“地狱”是一家新开的夜总会的名字。当晚,波洛终于目睹的“地狱”的真相——

  门口的每级台阶上都写着警句:

  第一级上写着:“我好意奉劝……”

  第二级上写着:“勾销往事,重新开始……”

  第三级上写着:“我可以随时放弃……”  

  走下楼梯,波洛看到一个小水池,里面种着百合花,“一座船形的桥横跨在上面”,“左方一个花岗石穴里蹲着一条……又大又丑的黑狗”,室内挂着各种以地狱为主题的绘画,领班是个瘦子,化装成《浮士德》中的魔鬼靡菲斯特的样子。这一切,都是罗萨柯娃请历史学家专门设计的,吸引了很多有钱的顾客:   

  “我们这里什么人都有,”伯爵夫人说,“就应当这样,对吗?地狱向所有的人敞开大门。”

  “大概穷人除外吧?”波洛暗示道。

  伯爵夫人笑了:“人家不是说富人进不了天堂吗?那他们当然就应当在地狱得到优待。”  

  

  2.19 对波洛探案集的简单小结

  

  总的来说,在长篇波洛探案集中,我最喜欢看的十五部,依次为:  

  《东方快车谋杀案》、《ABC谋杀案》、《底牌》、《尼罗河上的惨案》、《哑证人》、《罗杰疑案》、《落幕》、《悬崖山庄奇案》、《钟》、《埃奇维尔爵士之死》、《阳光下的罪恶》、《四大魔头》、《高尔夫球场疑云》、《斯泰尔斯庄园奇案》、《鸽群中的猫》。  

  对真正的侦探小说迷来说,我这种看法一定很不可取。有的朋友说,《啤酒谋杀案》可以排到前六位,这也有可能,因为我看的中文版译文很一般。不过,从它的大致情节看,就算译文出色,我也不愿把它归入前十位,因为它似乎就是一部比较单纯的侦探小说,没有多少让我注意的“弦外之音”。

  在阿婆自传中,对她的几部波洛探案集提出了一点个人看法。阿婆认为:

  “《罗杰疑案》无疑是我当时最成功的一部书。事实上,我至今仍记得这本书。……我姐夫詹姆斯……在看完一本侦探小说后,有些不耐烦地对我说:‘……我想看的是像华生那样的人物最终也被证明是罪犯。’”

  “我一直讨厌《蓝色特快上的秘密》,但还是写完了,交给了出版商。这本书和上本书一样卖了好价钱。我对此也心满意足了……每当重读此书,我就感到它内容平庸,描写陈腐,情节淡而无味。可遗憾的是许多人都爱看此书。据说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最没发言权了。”

  在网上,可以找到阿婆自己,还有外国侦探小说爱好者对阿婆作品的各种排名,这里就不再抄录了。  

  至此,有关波洛的话题可以结束了。

克里斯蒂的小说是喜欢的,但在我看来跟金庸小说一样,属于消遣性阅读品,当然是这类阅读中的精品。
 3.阿婆看中国

  

  3.1 阿婆笔下的中国物品

  

  在阿婆的小说中,可以找到大量与中国有关的描写。阿婆似乎没有到过中国,也没有同中国人接触过(我没找到这方面的记录)。不过,她显然对东方的两个大国——中国、印度——都有兴趣。根据阿婆小说,我发现,她对中国似乎持有这种印象:

  以前,拥有古老、神秘的文化;如今,是落后、愚昧的象征,充满笨人、坏蛋,还有像无政府主义者一样可怕的赤色分子。这些看法,虽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至少有一大半是错误的,因为她根本就不了解中国。有时,阿婆对中国人使用的字眼,所下的判断,对一个中国人来说,是一种侮辱——虽然爱看阿婆小说,但我对她的这种态度非常不满。  

  下面,我就通过阿婆小说中提供的线索,一点点地分析阿婆的“中国眼光”。  

  对于中国的古物,阿婆一向比较“眼红”,虽然我猜她未必懂得它们的价值,但既然有钱人都搜集它们,阿婆也就对它们产生了好感。 

  具体例子很多。比如,在短篇小说集《神秘的奎恩先生》中,她提到过“一小方淡紫色的中国绉纱”,还有“中国屏风”。

  在《埃奇维尔爵士之死》中,她把“中国的漆器”与“日本的版画”、“波斯的地毯”等并列,本意很好。不过,假如是马王堆出土的漆器,那么,把所以日本版画、波斯地毯加在一起,也未必抵得上它的价值,更别说河姆渡遗址上出土的漆木碗了。鉴于阿婆对此比较无知,就不追究她的责任了。

  在《空幻之屋》中,她曾把一件礼服形容为:“就像中国绿玉石的晚礼服”。

  在《死的怀念》中,玛丽在遗嘱中把一个“中国陶马”(估计是唐三彩)留给了自己的妹妹。

  在《罗杰疑案》中,有钱的艾克罗伊德家里摆着几件中国产的玉雕。

  在《三幕悲剧》中,萨特思韦特家里有很多艺术品,包括中国瓷器。

  在《ABC谋杀案》中,阔气的卡迈克尔爵士酷爱“中国艺术”,喜欢“收藏中国陶器和瓷器”。

  在《埃奇维尔爵士之死》中,正派的默顿公爵喜欢“搜集中国瓷器,并很有艺术鉴赏能力。”

  在《四大魔头》中,对中国的描写非常多。中国黑帮住的地方,有如“天方夜谭的宫殿”,地下室里“挂满东方丝绸”(像个干洗店),长凳上也覆盖着“五、六条丝绸”(也不怕刮坏裤子),地上铺着“精美的中国手织地毯”,在“对中国艺术所知不多”的黑斯廷斯(不如说阿婆)来看,“每一样东西都是极品”。尽管阿婆在此的目地是“飘扬”中国艺术,但在中国人看来,这样的描述实在可笑。  

  一般的中国物品及中国服饰,阿婆往往把它看作带有异国情调的时髦东西。但是,阿婆笔下的“好人”,往往都不穿中国服饰。

  比如,《葬礼之后》中,提到过“中国花盆”、“中国花瓶”;《钟》中,提到过“一盏中国台灯”;《白马酒店》中,奥立佛太太拥有一把“中国扇子”。

  有时,阿婆喜欢用中国工艺品的形象来形容她笔下的人物。比如,在《谍海》中,欧罗克太太被看作“一个胖胖的,穿中国衣裳的瓷玩偶”。在《底牌》中,巴特尔探长被看作“表情迷茫”的“中国制的瓷土官吏像”。

  《蓝色特快上的秘密》中,后来被谋杀的富翁之女露丝,就曾戴过一顶“贵重的中国式的帽子”。

  《悬崖山庄奇案》中的谋杀犯妮克,肩上曾经“围着一条旧的中国披肩”。

  《假戏成真》中的一个爵士夫人,喜欢戴一种“中国苦力”式样的帽子。

  《阳光下的罪恶》中因有恶行被害的埃林娜,生前曾经戴过“一顶中国式的翠绿色帽子”。  

  对于中国茶,阿婆的态度总算不错,用的一般也是好词儿。比如,“清香扑鼻的中国茶”(《美索不达米亚谋杀案》)、“香醇的中国茶”(《第三个女郎》),“非常特别的中国茶”(《金色的机遇》),“冒着热气的中国茶”和“精致茶具”(《白马酒店》),“道地的中国茶”(《死亡约会》),“特级中国茶”(《黑麦奇案》) 等等。

  不过,偶尔阿婆还是要说中国茶的坏话,可见她对中国茶是多么无知:“格兰奇来到憩斋同赫尔克里·波洛一起喝茶,恰恰是那种他很担心的茶——味道极其寡淡,是中国的茶。”(《空幻之屋》)

  此外,在《伯特伦旅馆之谜》等书中,也曾提到“中国茶”。  

  在《钟》、《复仇女神》中,曾经提到“中国菜”和“中国米饭”,估计这只是为了给小说增加情调而已。我估计,阿婆大概连筷子都不会用。  

  阿婆对“京巴狗”很有兴趣,在《哑证人》提到过一次,在《大侦探十二奇案》的第一案中,波洛负责侦破的就是“京巴”失窃案。  

  阿婆还曾在《罗杰疑案》描写过英国人打中国麻将的场面:“请你稍微打得快一点,亲爱的。中国人打麻将打得非常快,听上去就像小鸟在嘁嘁喳喳地鸣叫。”不过,打麻将的声音怎能像鸟叫呢?由此可见,阿婆大概根本没有见过打麻将的场面。
  

  23:25 05-8-3肖毛

  3.2 阿婆笔下的中国人

  对于中国人,阿婆也有很多描述,但多半是侮辱性的描述。但是,对于一个不了解中国的西方作家来说,这种情况也很正常。

  
  A 阿婆笔下的中国人外表  

  阿婆觉得,中国人的样子都差不多。在《埃奇维尔爵士之死》中,有这样一句: 

  “人的面孔真是很像一—我就是想说这个,如果我们是一群中国人,我们彼此就分辨不清了。”  

  其实,中国人还是很容易区分的,只是阿婆见得少而已。

  阿婆认为,可以凭“黑眼睛”来识别中国人。在短篇小说《“西方之星”历险记》(收于《首相绑架案》)中,偷宝石的罪犯罗尔夫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  

  “好了,不管怎么说,这次总不会把我当成小偷投进监狱。我一直收到一个中国人的威胁信件,最糟糕的是,我本人的长相看起来确实像个中国佬,尤其是眼睛。”   

  接着,人们发现,罗尔夫的眼睛“不像个东方人”:  

  “确实,那双棕色的、坦诚的大眼睛正注视着我们,没有一点像东方人眼睛的地方。”  

  中国人的眼睛里,难道就没有“坦诚”吗?

  在这篇小说里,偷宝石的罪犯明明是英国本地人,阿婆却用一个中国人作为假想的罪犯,但是,一看细节描写,就不对头了,因为那个中国人竟然还扎着辫子。这部小说集是1924年出版的,辛亥革命后,中国人的小辫子就基本不见了,就算这篇小说写在张勋复辟之时,远在英国的中国人似乎也不该扎小辫子,除非他是遗老、阔少,或者艺术系的学生。同样,在1927年出版的《四大魔头》中,阿婆也一定要一个叫“阿林”的中国人扎着小辫子,“摇来晃去”。  

  在《ABC谋杀案》中,阿婆再次拿中国人当作假想的罪犯,让她笔下的普通人这样猜测:“太可怕了……你是否认为这跟中国人有关吗?难道不是一家中餐馆的女招待……?”  

  除了中国人,对印度人,甚至非洲人,阿婆也曾说过侮辱的话。比如,在《国际学舍谋杀案》中,阿婆这样描写一位叫阿金邦伯的黑人学生:   

  “由于与生俱来的肤色,阿金邦伯先生让人看不出脸红,不过他的眼睑狼狈地眨动着。”

  在《四大魔头》中,阿婆曾经多次描写中国人,用的多是侮辱性的字眼,比如 “一个面无表情的中国仆人”、“脸孔有如一张恐怖的面具”、“野蛮的中国人”等。绅士派头十足的黑斯廷斯甚至在这本书里骂了中国人一句:

  “把你的要挟之词留着恫吓那些中国懦夫吧!”


   B 阿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

  
  看起来,阿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很低,大概也就知道几句不知被翻译得是否准确的中国俗语,还看过一点胡乱翻译出来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小册子而已。  

  在《天涯过客》中,阿婆提到过两句中国古语:“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知从哪里抄来的。估计原文未必准确,只是中文译者太好心,帮了她一把。

  在《目的地不明》中,有这样一段:

  “‘按照中国人的看法,’杰索普说:‘六七十岁正是壮心不已的时期。这个年龄的人最能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与欢乐。’”   

  曹操在《龟虽寿》中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据说,曹操作此诗时,不过五十多岁,而曹操死时,也不过七十岁(这倒应了孔子的那句话:“七十而从心所欲”——往生极乐,不再逾矩。),这个年纪的中国人,怎能处于“壮心不已的时期”呢?除非他是皇帝一类的角色:只要不死,就绝不下去,人家轰他也不脸红。  

  在《马普尔小姐探案》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亲爱的小姐,许多年前我曾读到过一位中国哲学家的事,当他所深爱着的妻子去世的时候他仍平静地继续在街上敲自己的锣——我猜那大概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娱乐活动——就和平常一样。城里的人们对他的坚毅充满了敬意。”  

  我猜,这个“中国哲学家”应该就是庄子。原文见《庄子·至乐第十八》:“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这里,“盆”的意思是“瓦缶”。按照丁如明先生在《钟鼓管弦》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初版)中的说法,“缶”是古人盛水或食物的器皿,形如“鼓形盖碗”。上古时,人们没有萨克斯可吹,但几乎家家有“缶”。所以,人们“在快乐时,就击击缶,宣泄一下”,庄子也不例外。但阿婆看的那种介绍《庄子》的书是胡乱翻译的,所以也不能怪她瞎说。那位英译者的想象力倒是够丰富的,竟然让庄子上街头敲锣闹事,还把这种非法独奏看作“中国传统的娱乐活动”,不知典从何来。据“长江水利网”介绍,“荆楚鄂西山区一带,人死后有……击鼓唱歌跳舞的风俗,可以说既是庄子受了这一民俗的影响”,可这是打鼓,与击缶无关,而且也是后来的事,不能算庄子时代的“传统娱乐”——要不然,假如庄子敢在大街随便敲锣玩,人家不把他轰走才怪,还能“对他的坚毅充满了敬意”?

  
  C 简介几部与中国人有关的阿婆小说

  
  在阿婆小说中,对中国人描写最多的长篇是《四大魔头》。在这部小说里,唯一比较正面的中国人形象,还是个仆人,最后也被人杀掉。对其余的中国人,阿婆更没给好脸色看。

  小说中最坏的是中国人,是“四大魔头”之首,叫做李长彦,他是“东方的原动力”,“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北京宝殿”,“只是拉线”,却妄想统治全世界,结果自然遭到毁灭。

  当初,埃尔热也打算把《蓝莲花》里把中国人乱画一气,幸好他后来遇到了张充仁。阿婆却自己坐在那里乱猜,结果当然可笑。不过,如果抛开这些侮辱中国人的细节不谈,小说本身倒是挺有意思,也不怎么像侦探小说。  

  在短篇小说《蒙面女人》中,提到了一个后来被暗杀的中国人吴凌,他喜欢在“最低级的鸦片烟馆”吸鸦片,馆主则是一位“满脸狞笑的中国人”。  

  在短篇小说集《死亡之犬》中,有一篇《蓝色瓷罐的秘密》,以一个“蓝色的中国瓷罐”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与伊索寓言中的《小偷和店主》媲美的诈骗故事。


  16:43 05-8-4肖毛

 4.童心未泯的阿婆小说

  

  4.1 综述

  

  前面说过,在《首相绑架案·低价租房奇遇记》中,波洛曾经把一个令“天涯社区”管理员恐怖不已的“一大一找鸟绒”猫头伸入杰普探长的门缝,大声学猫叫。初次看到这个情节时,我差点笑出声来。

  从这个小小的细节,可以发现阿婆性格的另一面。如果注意在阿婆的小说中寻找,你还可以发现大量的童谣、唱词,以及多种游戏场面的描写。这些发现,似乎可以说明:表面看来,阿婆是拘谨的,但她始终藏着一颗童心。

  通过阿婆自传,也可以了解这一点。虽然阿婆最爱读的是《荒凉山庄》和《旧约》(阿婆那些可笑的道德观大约都源于《圣经》,真遗憾。),但她对《金河王》、《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安德鲁·朗的彩色童话集等都有很深的印象。比如,她在自己的小说中,也曾提到“爱丽斯”中的句子以及柴郡猫的形象。  

  对于游戏,阿婆同样乐此不疲。在阿婆自传中,曾有这样一段绘声绘色的描写:   “姨婆很喜爱孩子,常常搁下手头还未写完的字迹潦乱的长信,兴致勃勃地跟我一起玩‘维特利先生和小鸡’的游戏。不用说,每次都由我充当小鸡。姨婆到商店里买小鸡,挑中了我,询问售货员这只小鸡的肉是否细嫩,然后回家把小鸡捆绑好,串起来(这时我总是忍不住大笑起来),放到炉灶上烧烤,翻个个儿再烤另一面,然后端上餐桌。就在餐刀闪闪的霎那,小鸡突然复活了,欢蹦乱跳,‘这是我!’——游戏至此进入了高潮。我和姨婆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个游戏。”

  许多年后,当这只爱玩谋杀游戏的“小鸡”开始构思谋杀故事时,也常常抱着这种游戏的态度,用童谣或游戏把故事贯穿起来,但故事中的小鸡并不会咯咯笑着复活,阿婆小说的部分魅力也正在于此,因为在侦探小说领域中,很少有人带着一点童心来玩假戏成真的游戏——《孤岛奇案》就是这一类代表作,或者说长篇侦探小说的杰作。不论哪位侦探小说家,如果他缺乏阿婆的这种童心,大概想不到用如此“天真”的模式去构思作品。

  

  

  4.2 游戏与谋杀

  

  “是啊,”马普尔小姐道,“杀人不是游戏。”

  ——《谋杀启事》  

  谋杀究竟是不是游戏?有一篇叫做《男孩和青蛙》的伊索寓言,就曾涉及过这个论题。寓言的大意是:几个男孩子拿着石块,纷纷丢向池塘里的青蛙,杀死了很多青蛙。一只青蛙探出头,叫道:“孩子们,请住手。对你们来说,这只不过是游戏;对我们来说,这却叫屠杀。” 

  是呀,很多时候,游戏与谋杀没有分别,或者就是谋杀前的热身。不过,这个论题实在复杂,就把它当作石块丢了吧,别砸着青蛙就行。  

  接着谈阿婆小说中的游戏。  

  《底牌》等书中提到的桥牌游戏,还有很多书中提到的字谜游戏等等,实在太高雅了,这里只谈谈那些通俗、好玩的。  

  在《ABC谋杀案》中,波洛组织人玩过一个“真相游戏”,玩法如下:  

  “我的朋友黑斯廷斯有一次告诉我,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玩过一个叫做‘真相’的游戏。在这个游戏当中,每个人都会轮流被问三个问题——其中的两个问题必须要真实地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可以弃而不答。……开头,每个人必须……发誓讲真话……。”  这个游戏很有趣,每人都有一次说谎的机会。可是,如果你问的前两个问题是对方一定不会告诉你的,那么,发问者将一句真话都听不到。不过,波洛可是个“老狐狸”,提的都是半真半假的问题,并因此而得到了自己想要找到的线索。

  此外,这部小说中提到的按字母顺序杀人,每个作案现场都有一本《ABC铁路指南》等等,也都带有浓厚的游戏味道,结果,把小说的气氛烘托得非常神秘。

  至于《假戏成真》,本身就是由一个“大游戏”构成的。在小说中,奥利弗夫人安排了一场刺激的“寻找凶手”游戏,找到“凶手”的人,将得到一个手枪形状的打火机。结果自然是“假戏成真”了。小说里还提到了几种游戏,还有几段对波洛玩游戏的描写:

  “波洛出了帐篷,立刻有一个女人坚决向他挑战,要他付六便士,猜一块蛋糕的重量。一个主持一座投环游戏场的胖女人要他试试运气,……他立即赢得了一个大洋娃娃,带着大洋娃娃羞怯怯的走着……”

  后来,波洛遇到一个正在哇哇大哭的孩子,便把这个娃娃塞到他手里:

  “‘乖,这个给你。’眼泪霎时止住了。”

  这些轻松有趣的描写,不但突出了波洛的性格,还可以与即将到来的谋杀做对比,让读者的心情自然地从“松”过渡到“紧”,笔法很高明。

  这里提到的“投环游戏”,大概就是游乐场里常见的那种“套圈游戏”:地上摆着各种小物品,玩家站在划定的白线外,抛出轻飘飘的塑料圈,套中什么,就白得什么。我见过的最贵重奖牌是一盒不知真假的“红塔山”,都摆在最远的地方,我从来都没有套中过,朋友们也没有过这种好运气。或许,张无忌这样的人才能得手吧。以前,就连在马路边上都可以参与“套圈游戏”,现在却不行了。

  在《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中,提到了很多人们爱在“万圣节”时玩的游戏。一是“切粉糕”:

  “就是装一杯面粉,用力压紧,再倒在一个托盘里,上面放一个六便士的硬币,然后每个人都切下一片来,尽量不使硬币掉下来。要是有人碰掉硬币,他就被淘汰了。这是一种淘汰赛,最后剩下的人,自然就得到这六便士。”

  没有玩过这种带有铜臭味的游戏,但小时候玩过类似的游戏:“扒砂子”。印象中,这种游戏大都是女孩子玩的,可我从小就喜欢跟漂亮MM一起玩,所以知道它的玩法:把细砂聚拢成一堆,上面插上一根小木棍,大家依次扒出一点砂子,谁都不许耍赖。扒到最后,那根木棍变得摇摇欲坠,玩家也变得越来越小心。最后,谁在扒砂子时把那根木棍扒倒,别人就一起欢呼:“哈,你是尿炕精!”这个外号可不太雅,但大家都叫得那么起劲,那个不走运的孩子,也只好把这种称呼当作一种褒奖,跟别人一起嬉笑。

  二是“火中取栗”,看起来很刺激,但它实际上属于“圣诞节游戏”:

  “火中取栗,即点燃一盘葡萄干,上面浇了白兰地,大家围在一旁,从火中取出葡萄干——惊呼声、笑声不绝于耳。葡萄干熊熊燃烧,大家欢呼着。不一会儿,屋里就变得很热。”

  “桌上铺着绿色羊绒毯,摆着一大盘燃烧着的葡萄干。每个人都尖叫着,冲上去抓起闪着火光的葡萄干,喊道:‘噢,烫死我了!多可爱呀!’渐渐地,火光熄灭了,灯亮起来,晚会结束了。”

  此外,还有“咬苹果游戏”、“笤帚比赛”、“照镜子游戏”(女孩子手执一面小镜子,让男孩子的脸反映到镜子上)等等。后来,出现了冷酷的谋杀,人们只好一边回忆着游戏过程,一边寻找凶手……

  在《阳光下的罪恶》中,提到了“拼图游戏”,还有一种“幻想游戏”:

  “波洛说:‘我年轻的时候(哎,小姐,那可真是好久以前的事了),流行过一个游戏,叫:‘若不做你自己,你想做谁?’答案要写在一些女孩子的小本子里,那些本子有金边,外面是蓝颜色的皮面。小姐,这个问题的答案却很不容易找得到呢。”

  很多人都梦想着成为别人。小时候,多数人都想以后成为科学家、歌星之类的大人物,恐怕谁都不梦长大以后做谋杀犯。然而,现实与理想始终是死对头——老师们明知如此,却还让学生们一遍遍地写什么以“我的理想”为题的作文,真比谋杀犯还残酷。梦想始终住在天堂里,所以才会把人推入地狱。“是最好的选择我,而不是我来选择最好的。”这句泰戈尔的诗,应该贴遍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在《命运之门》中,提到一种“河马游戏”,大概是女孩子喜欢玩的:

  “她常……玩一种叫做‘河马’的游戏。为了玩‘河马’,必须取下裙子的鲸骨圈。当时,杜本丝六岁,用裙子的鲸骨圈当作马——一匹有鬃毛和流水般尾巴的白马。”

  在《清洁女工之死》中,记载了一个“死人游戏”:

  “就像一个游戏,一个小孩子们常做的游戏。在我小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这样的游戏。很多人站成一排,一问一答地向下进行。‘麦金蒂太太死了!’‘她怎么死的?’‘一条腿着地,就像我这样。’然后就是下一个问题,‘麦金蒂太太死了!’‘她怎么死的?’‘伸着手,就像我一样。’我们就这样,一个一个都跪在地上,伸出右手不动,接下来,您知道该怎么做!‘麦金蒂太太死了!’‘怎么死的?’‘就像这样!’猛地一砸,排头的人向后一倒,我们所有的人都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了!”

  书中的被谋杀者,死法就跟这个游戏中所说的差不多,正如《孤岛奇案》中的人按照歌谣中的说法而死一样。

  最后说说《国际学舍谋杀案》中的“三角小姐”游戏:

  “这令我想起了圣诞节时我被一些朋友说服参加的一种游戏——三角小姐。一群人围坐一圈,每个人轮流说:我上巴黎买了——加上一样东西的名称。下一个人依样画葫芦,加上另一样东西的名称,这个游戏的宗旨是在依次记住如此列举下去的东西名称。当然啦,要记住这些东西难就难在这些东西毫不相关,可以说是缺乏连贯性。……比如说,等到说出十二种东西时,要把它们一一按照次序列举出来就变成几乎不可能的事了。失败的人就得戴上一个纸做的角,轮到下一个竞争者在大家都说出一样东西之后,说:我一个一角小姐,到巴黎去——把大家说出的东西名称按照次序列举出来。三次失败,戴上三个角之后,就被迫退出,最后一个留下来的人胜利。”

  对波洛来说,这种游戏并不难,每次都能获胜。他的秘诀是这样的:  

  “即使再怎么杂乱无章的东西,还是能理出个条理来,用上一点才智,顺序可以这么说。这也就是:在心里默记:我用一块肥皂来清洗一只大理石白象,它站在一张铁脚桌上,如此继续下去。”

  看来,这大概属于一种联想记忆法,就是说,尽量用一句话把互不相干的词汇串起来,以达到记忆的目地。做学生时,有人介绍过这种记忆法,但没有学会。就算在短期内记住了,以后也会忘记。记得,班上曾经有个善于记忆的女学生,在考试的前一周,她能把地理、历史、政治等课本里面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像录音机一样,考试时却从来得不到高分,因为她总是在考试前的那几天把曾经记住的东西忘掉,这真是太不幸了。

  

  17:44 05-8-5肖毛 



  4.3 童谣与谋杀

  

  今天是谋杀好时间,就像温和五月天。

  村里的警察没了影,谋杀上演在今天。

  ——《谋杀启事》 

 

  谋杀者是残暴的,也是天真的。

  在文艺作品中,谋杀都是假的,即便它源于某件真事,也一定要根据艺术需要,改编得假一些,以便符合艺术的真实。因此,作者总喜欢给其作品中的谋杀添上几丝浪漫、天真气息,通过黑白气氛的反差,体现艺术效果的“最大化”。阿婆小说中频频出现的童谣,起的就是这种反差作用,《孤岛奇案》中的那首童谣,可以算做最典型的例子:

  “十个印地安小男孩,为了吃饭去奔走;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一个印地安小男孩,归去来兮只一人;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在小说结尾,阿婆特意交待了小说的构思过程:

  “童年时代的一首儿歌重现在我心中,一首关于十个小印第安孩子的歌谣。我刚刚两岁时就被它迷住了——印第安孩子越来越少,给人以在劫难逃的感觉。”

  在这部作品中,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得极为成功,人们在提到它时,不能不想到这首儿歌;提到这首儿歌时,也不能不想到这部作品。(达明一派也曾这首儿歌迷住,根据它创作了一首名为《十个救火少年》的歌曲。)

  下面,简单列举一下阿婆在其余作品中引用过的童谣。

  在《钟》这部小说里,波洛曾经提到一个有趣的童谣:

  “为了找个钉子,却掉了鞋子;为了补个鞋子,却跑了马匹;为了找匹马儿,却掉了士兵;为了补个士兵,却输了战役;为了赢回战役,却失了王国;嗳呀呀,嗳呀呀,一切只为了一个马鞋上的钉子!”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少女幻想着把鸡蛋孵出许多小鸡,以后靠它们赚大钱的寓言(故事的原创很难查考,因为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故事),可以看作这个童谣的孪生兄弟。一个说的是为了寻找某种东西(钉子)而失去了很多东西,一个说的是为了得到很多东西而失去了一种东西(鸡蛋)。也就是说,如果守住原本就有的东西(钉子、鸡蛋),你就不会失去新的东西。在小说《钟》里,起初,为了寻找凶手(钉子),人们越查越远,损失越大,凶手却始终留在原地,被人忽略。因此,波洛才要提到这个童谣。

  在《黑麦奇案》中,马普尔小姐提到过一首“六便士之歌”:

  “唱一首六便士之歌,用一口袋黑麦,把二十四只黑画眉烘在馅饼里。馅饼一切开,鸟儿就开始唱歌。这可不是国王的一道豪华大菜吗?国王在帐房里数钞票,王后在客厅吃蜂蜜面包,女佣在花园里晒衣服,一只小鸟飞来,叼走了她的鼻子。”

  后来,案子就是根据这首儿歌侦破的。在短篇小说《唱一首六便士的歌》(收于《金色的机遇》)中,阿婆再次引用了这首儿歌。

  阿婆的《啤酒谋杀案》,又名“五只小猪”,因为小说中提到了一首名为“五只小猪”的童谣,可惜没说完整:

  “这只小猪跑到市场,这只小猪留在家里……这只小猪吃烤牛肉。”

  在短篇小说《花园疑案》(收于《蒙面女人》)中,提到了一首古怪的童谣:

  “玛丽太太,很相反,

  你的花园种什么?

  种乌蛤壳,种四翘银钟花,

  还有漂亮女仆排一行。”

  在《四大魔头》里,波洛提到过一句童谣:

  “‘你要不要进我的客厅呢?蜘蛛对苍蝇说。”

  在《他们来到巴格达》中,引用了一首童谣:

  到巴比伦去有多少英里?

  三个二十再加十,

  坐着蜡烛光能去吗?

  能,能,坐着回来也可以。

  在《天涯过客》中,有一首血腥的十字军东征时代的儿童十字军歌:

  男孩女孩出来玩,月正光光似日长,放下晚餐与睡床,把你的玩伴通通射倒。

  在《畸形屋》中,引用了一首类似绕口令的童谣。如果多念几遍,恐怕身子很难站直了:

  一个歪歪扭扭的人,走了歪歪扭扭的一哩路

  他在一扇歪歪扭扭的木门边,发现一张歪歪扭扭的六便土纸币

  他养了一只歪歪扭扭的小猫,它抓到一只歪歪扭扭的小老鼠

  而他们全都住在一栋扭扭歪歪的小屋

  在《幽巷谋杀案》(收于《蒙面女人》)中,有一首跟某种阴谋有关的童谣:  

  记住,记住

  十一月五号

  火药叛逆和阴谋。

  我们找不着理由

  为什么火药叛逆

  会被遗漏。

  在《大侦探十二奇案》的第四篇中,有一句谜语般的歌谣,不知道谜底是不是“月亮”:

  “高居人间上方,像个空中茶盘。”

  在《他们来到巴格达》中,引用了一首风趣幽默的童谣:

  朱姆勃对爱丽丝说我爱你,

  爱丽丝对朱姆勃说我不相信你,

  如果你真的像你说的那样爱我,

  你就不会到美国去,把我留在伦敦动物园里。

  在《第三个女郎》里,引用了一首“滑稽儿歌”:

  啦啦啦,澡盆里泡了三个大男人。

  你猜都有谁?

  一个屠夫,一个面包师,还有一个作蜡烛的,

  他们都是从一个小马铃薯里钻出来的。

   

  

  4.4 歌曲与谋杀

  

  波洛耸耸肩。 “人都喜欢发掘老歌,老式的服装,还有旧谋杀案。”

  ——《啤酒谋杀案》   

  阿婆很喜欢歌剧,但她在小说中引用的歌词,却都是比较古老的流行歌词,并没有当时比较时髦的甲壳虫乐队歌曲。(在《伯特伦旅馆之谜》中,阿婆表示了对“甲克虫”的反感,可是,“甲克虫”的名字后来却传到了星星上。)  

  在《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中,阿婆引用了“一首法国老歌”的歌词:  

  看吧,那索喀斯,看水中

  看吧,那索喀斯,你多么美

  在这个世界上

  只有美貌和青春……   

  在《无妄之灾》、《魔手》中,都引用了同一首无名的恋歌:   

  啊,最亲爱的女孩,我不在这儿,

  没有容身之处,没有任何地位,

  无论海边或岸上,都无法安身,

  只有,啊,只有在你的心中。  

  在《死亡终局》中,引用了一首孟斐斯的老情歌:  

  我要到孟斐斯,我要见彼大,真理之神。

  我要对他说:今晚把我的情人给我。

  河流是酒,彼大是河边的芦苇,

  沙卡梅是水中莲,伊亚瑞是花蕾,尼芙汀是盛开的花朵。

  我要对彼大说:今晚把我的情人给我。

  天色在她的美貌中破晓,孟斐斯是一盘爱的苹果,摆在美人面前。

  她的双臂抱满波斯树叶,头发柔长飘香,就像人间地府的公主。   

  在《此夜绵绵》中,阿婆引用了两首歌曲。译文太差,只好分别摘引并稍加修改。一个是凄伤的小调:  

  ……

  夜夜复朝朝

  有些人生而凄伤

  朝朝复夜夜,

  有些人生而甜蜜欢畅,

  有些人生而此夜绵绵无尽期。 

  一个是小诗一般的“苍蝇歌”,带有一点古希腊小诗的味道:  

  小小的苍蝇,你是夏日的活力

  ……

  难道我不是,像你一样的苍蝇?

  难道你不是,像我一样的人?

  因为我跳舞,喝酒,还要歌唱,

  直到一只盲目的手,擦过我的翅膀。

  如果思想就是生命,

  而思想的力量、呼吸、还有愿望,就是死亡;

  那么我就是,快快乐乐的苍蝇,

  ……

  

  20:03 05-8-5肖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