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真小人”比“伪君子”更可爱

易中天:“真小人”比“伪君子”更可爱


道德管底线,法律管顾忌

2006-07-27 9:32:39 新京报—南方报业网  

  作者:易中天

  有一家媒体问我:你常说,历史也是可以酿酒的,这代表你的历史观吗?(注:见新京报6月9日书评周刊“品读历史”封面专题采访报道)我回答说,不能代表。这样一句话,怎么可能就代表了历史观呢?但历史确实可以酿酒。历史就是让人说的东西。说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至于酿成什么,一看目的,二看手艺,三看运气。

  媒体喜欢的是直截了当。所以这个问题也就只能这样回答。但他们也提醒了我,是得找机会谈谈历史观的问题。

  正好,也是这家媒体,连续发表了些批评我的文章。事实上,自从我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在《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尤其是今年开讲《品三国》以后,受到了很多观众朋友们的支持,也遭遇了一些批评。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其实我一直渴望着批评,尤其是那些有分量、能够击中要害、让我深思的公开的批评。

  为曹操辩并非“无罪辩护”

  就说前面提到的那家媒体,发表了一篇批评我的文章,署名“老牛”。老牛先生认为,我的《品三国》不像是“平民立场,现代视角”,毋宁说是“曹操立场,古代视角”。因为我在讲曹操杀吕伯奢家人一案时,对曹操进行了“曲意回护”。我不否认在讲此案时确有为曹操辩护的意思。但我之所作,并非“无罪辩护”,而是认为《三国演义》夸大其辞,后世评价“量刑不当”。这难道违背“现代精神”吗?我在节目里说得很清楚:“凄怆这两个字很重要”。凄怆这两个字,就是曹操“还保留了一部分善心”的证据。这怎么是“无耻小人”呢?就是“有耻小人”!这样一种心情,和《三国演义》里面那种理直气壮的态度难道就没有区别?难道当时曹操应该到官府去自首,而衙役们则会对他说“你有权保持沉默”?不过,好在老牛先生是赞成现代观念的。那么,面对诸如此类的批评,我总有权保持沉默。

  良心不是顾忌

  这位先生提出来另一个问题,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应该回答的。就是我说了曹操是“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这句话,老牛先生不同意。他说,这个常常流行于礼崩乐坏、道理失范时代的判断,其实未必。伪君子至少还对某些社会规范怀有畏惧之心,廉耻之心尚存,所以行事多少还有些顾忌或底线。真小人呢,那就无所顾忌胡来了。

  这话说得好,很有分量,而且不容回避。他提出了三个问题,三个概念,三个关键词。一个是顾忌,一个是底线,还有一个是社会规范。但问题是,我们不能抽象地讲要有顾忌、底线和社会规范。我们还要问:什么底线?什么顾忌?什么社会规范?这正是我和许多批评我的人意见分歧所在,也正是我要和老牛先生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底线是属于内心的。这个底线只能来自每个人自己的道德观和道德感。顾忌是外加的,是我害怕,害怕什么呢?恐怕是老牛先生说的“社会规范”。什么规范呢?老牛先生没有说。不过看他的意思,似乎也是道德。所谓“廉耻之心”,当然就是道德了。道德真能够使人有所顾忌吗?我的结论是不能。道德是和良心联系在一起的,而良心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道德的底线也是别人监督不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心不是顾忌。

  道德不可能真正让人有所顾忌

  有所顾忌总比无所顾忌好?也对也不对。因为要看是什么顾忌。“顾忌”二字与道德精神相悖,道德也不可能真正让人有所顾忌。它是一种“软控制”,其常规手段也就是“口诛笔伐”。一个人,在他还觉得“人言可畏”的时候,道德的谴责是会有约束作用,让他有所顾忌的。但是,一旦他成了某种人物,谁也说他不得时,那就恐怖了。

  我们必须坚持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但不能天真地认为,那一定能使恶人顾忌。或许有人会说,我们说的“道德顾忌”,不是怕别人说,而是怕自己说。这是“良心”,不是“顾忌”;是“真善”,不是“伪善”;是“真君子”,不是“伪君子”。前面已经说过了,道德原本应该发自内心,不能是外在的监督。因此,一旦成为顾忌,就有作伪嫌疑;而一旦作伪,就突破了道德底线。道德的底线一旦突破,老牛先生(还有其他女士和先生们)期望的东西,恐怕就没有希望了。

  “真小人”比“伪君子”更可爱

  这样看来,“真小人”就比“伪君子”更可爱,也更可靠,因为至少他不装,不假,不作伪。两者在本质上都是恶。区别也就一个字:装。“伪君子”装(伪装),“真小人”不装(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讲,“真小人”反倒更接近于善。

  这个观点,老牛先生(还有其他女士和先生们)可能会不同意。他们会说,不对。“伪君子”和“真小人”的区别,在于一个廉耻之心尚存,行事尚有顾忌,另一个则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想怎么胡来就怎么胡来,所以后者更可怕。这话其实似是而非。首先,“廉耻之心尚存”就不是“伪君子”,至少也是“半君子”,或“半君子,半小人”。其次,“行事尚有顾忌”固然好,就怕他一旦没有顾忌便变本加厉,因为他的“善”原来就是装出来的。他付出了“装”的代价,自然要设法“赚”回去。不但要“扳本”,还得有“红利”。第三,肆无忌惮无法无天固然可怕,但在“真小人”,却是明着来,我们至少有所警惕,可以防范。

  或许有人会问,那我们难道就不要顾忌了吗?要。但不是靠道德,或主要不靠道德。靠什么?法律。法律并不万能,法治也是会有问题的,相对而言,如果要让人心存畏惧心生顾忌,法律要可靠得多。看来,老牛先生“打包”提出来的问题,是要分析的。人,确实需要社会规范,但不能只有一种;人,也确实需要底线和顾忌,但不能都交给道德。社会规范应该有两种,一种是道德,一种是法律。它们也应该有所分工,那就是道德管底线,法律管顾忌。

粥稀后坐,床窄先卧,耳聩爱高声,眼昏宜字大。

道德自從被發明了底綫的後綴,就開始出現了道德賤賣“合理衝撞”,於是一個偽名詞開始流行起來了:道德底綫。什麽是道德底綫呢?我不懂倫理哲學的玄妙,但是我還是覺得,把道德分出底綫來,難免要閹割道德,閹割好了,就可以實行賤賣了,這就是所謂道德底綫的内涵。玄乎其玄地籠統言之,一個抽象的道德似乎可以這樣分割,比如本文討論的僞君子與真小人孰優孰劣的問題,這裡的小人之真,無非就是因爲有了道德底綫這樣一個偽名詞支撐著。但是具體到曹操殺呂伯奢一家,要我來看出曹操做真小人的善(道德底綫?)來,我只能說我做不到。道德的自責應該包括對誤殺的懺悔,因爲顧忌別人把誤殺傳揚出去,就來一個徹底的“寧我負天下之人,不願天下之人負我”,對這樣的小人的惡和兇殘,能夠從中體會品味出“真”的“善”來,好像先得有做小人的本事,才能體會出來,品味到家。而我是肯定做不到的。

説到底,任何一種具體的道德或道德規範,是不可以分出該種道德的本體與該道德的底綫的,由此,回到道德總體,也是不可以分出道德和道德底綫。說道德有底綫形態,實際上很像做生意的打折扣,首先認爲道德和道德行爲是做生意,其次,認爲這種道德生意是可以打折扣的。折扣可以打多少呢?很難把握和說准。而在我看來,道德一旦是可以打折扣的,那就不成其為道德的本身了。但是,本文卻在試圖提供一個實例,那就是,在道德底綫這樣一個偽名詞,偽概念之下,僞君子的道德折扣比真小人的道德折扣要打得大。

今天,我就是高瑜



  就说前面提到的那家媒体,发表了一篇批评我的文章,署名“老牛”。老牛先生认为,我的《品三国》不像是“平民立场,现代视角”,毋宁说是“曹操立场,古代视角”。因为我在讲曹操杀吕伯奢家人一案时,对曹操进行了“曲意回护”。我不否认在讲此案时确有为曹操辩护的意思。但我之所作,并非“无罪辩护”,而是认为《三国演义》夸大其辞,后世评价“量刑不当”。这难道违背“现代精神”吗?我在节目里说得很清楚:“凄怆这两个字很重要”。凄怆这两个字,就是曹操“还保留了一部分善心”的证据。这怎么是“无耻小人”呢?就是“有耻小人”!这样一种心情,和《三国演义》里面那种理直气壮的态度难道就没有区别?难道当时曹操应该到官府去自首,而衙役们则会对他说“你有权保持沉默”?不过,好在老牛先生是赞成现代观念的。那么,面对诸如此类的批评,我总有权保持沉默。

 
门槛蛮精,就这么滑脚了,肯定知道自己辩不过老牛~~~[em09]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一句话:书生活该!谁让你不小心涅?谁让你不会做人涅?看易中天的节目,就这个潜台词觉得很不舒服,虽然说确实有道理,但总觉得……怎么就不是个滋味涅?

“底线是属于内心的”。

易先生很会说,但这是一个明显的漏洞。这个漏洞是他整个立论的基础,抓住这个漏洞,易先生的理论是要破产的。

无论底线具体是什么,它既然是底线,就不能是有升有降的。易先生说底线是内心的,或者说底线代表我们的良知能承受的极限。易先生认为每个人的良知都在同一个水平上吗?如果不是,既你的底线与我的底线不在同一个水平上,那么底线的作用是什么呢?假定同一件事,到了某个程度我觉得不能接受了,而你觉得还可以接受,我们会有共识吗?

退一步,不比较每个人的良知水平是否相同。但仍可以提一个问题,今天我觉得不能接受的,明天我依然会觉得它是不能接受的吗?如果这是不能保证的,例如,个人的底线有可能随他处境的不同而不同,那么到底他有没有底线呢?如果底线是可升可降的,它是底线吗?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4359156[/lastedittime]编辑过]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小人伪善了,称之为伪“君子”,做君子忒容易了。

君子小人的命题,永远是恒等式。

有人说丛飞图名,这世上真有君子吗?

素来不喜欢这句话。一定条件下,“真小人”有比“伪君子”更可爱的时候。但就日常所见,身体力行此言的家伙们,往往莫说是不屑于做伪君子,便连君子都懒得做了,只是理直气壮乐滋滋做真小人。仿佛粘了个“真”字,便是小人亦高尚起来。

小事情上,有对家人、网上陌生人粗鲁无礼的,美其名曰是诚实,真小人。大事情上,譬如拆迁,伪君子或许还费神弄些法律文书、拆迁费用来对付被拆迁户,真小人就直接将人捆了丢出来,将房子推平了事。

至于楼上这位,我觉得想事情不必太沮丧。特蕾莎修女也曾被批评管理捐赠物资不善、吝啬图名呢。丛飞你当他是君子,便是君子了。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4401136[/lastedittime]编辑过]

像绅士一样生活
作者:  (英)伯曼(Burman E.) 李钊平 张跣
出版: 中国商业出版社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沉默、平静构成了19世纪英国绅士的主要气质特征,也让他们沉着冷静地走遍了整个世界。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褪色的照片上看到他们的形象:在荒凉的沙漠上,他们盘腿而坐,前面的白色桌布上摆放着简单的午餐(当然还有一瓶酒); 尽管炽热难耐,他们依然着装整齐,系着领带。如果用极其简要的语言概括,绅士的精神气质应该包括骑士般的勇气,服务公众的道德意识,建立于坚定沉着基础上的沉默性格,以及即便处于极端困难境地,也永远不变的谦恭礼貌。 一个国家富有的时候,随之肯定会出现一个中产阶层,然而,物质财富上的成功,并不能把一个人造就成绅士。东汉末年学者徐干说:“夫贤者,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加乎善奖人之美,而好摄人之过。”这才可能是一位真正的绅士,一位值得效法的楷模,无论是在19世纪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还是在21世纪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该书为当今中国的中产阶层描述了英国绅士生活的细节点滴。 ——爱德华·伯曼

——————————————————————————————————————————————————————————————

英国的“绅士风度”


 “应该活得像一个绅士”,这是有些人常说的一句话。但是,何谓绅士呢?这本书作了一些介绍。尽管这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但对于那些想要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变得更加文明的先生们来说,不妨观照一二。

  良好的口才

  口才对于绅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应该培养绅士使用一种独具特色、人们很快就能感觉到英语,这一点,早在19世纪初期出版的一些绅士训练手册,比如1802年汉密尔顿·摩尔的《小绅士、淑女指南与英语老师助手》就已经强调过:“仅仅拥有绅士应该拥有的一两个条件,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绅士。要成为绅士,必须同时拥有很多品格,其中,优雅的谈吐与优雅的个人形象一样,都是最重要的方面。”

  在汉密尔顿·摩尔看来,学习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是让人们“成为受欢迎的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愉快地面对孤独,经受各种纷扰诱惑”。因此,他与数百年前的卡斯蒂格利纳和克兰顿勋爵一样,强调口才的重要性。而他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早先一小部分贵族拥有的古老价值观,如今传播给了更加广泛、富有活力的中产阶层人士。事实上,汉密尔顿·摩尔在强调英语写作和会话的重要性时,显然是为新兴的中产阶层专业人士准备的,比如上、下议院的政治家、参与起诉答辩的律师、布道的神职人员、撰写商业信函的商人等。不过,在强调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他特别强调良好行为举止的重要,比如守时、谦逊、悲悯、审慎、保守秘密,他鼓吹“拥有美德的人生,胜过拥有快乐的人生”。这些价值观组成了绅士概念的基础。

  今天,看着一位英国绅士在俱乐部、乡间旅馆的行动,你就能感觉到上述特点。在一家公司,你遇到了一位陌生人,你也许以为他是聋子,因为他的眼睛从未离开眼前的桌子和报纸;他从未流露出自己的什么好奇心,也从未流露出不合自己身份的情感;除了别人向他介绍你,他从来不会与你目光对视;他处事低调,不愿意轻易留下姓名。在旅馆中,他向来不愿意将自己的姓名轻声告诉前台的服务员;如果他送给你一张写有自己家庭住址的卡片,那就可以肯定:他把你当作了自己的朋友。他自我介绍的时候,也总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即便他内心希望结识你或盘算着做些什么。

  举止得体

  从前,谈话有礼貌只是举止得体的一个方面,而举止得体是成为绅士的关键。威廉·威克姆所说的“举止造就男人”广为流传,也成为他本人创立的两所学校——温彻斯特公学和牛津新学院的格言。事实上,随着行为举止对绅士阶层日渐重要,相关图书也日益流行开来。英国第一个伟大诗人杰弗里·乔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言中,就强调良好的餐桌行为的重要。,“无论何时何地,良好的行为造就一个人”。而时刻注意讲话措辞非常重要,因为“话语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早在500多年前,人们就明确抨击三种不文明行为:吐痰、流鼻涕、放屁。在一位英国绅士看来,这是三种最令人憎恶的行为,也是那些渴望拥有绅士风度的人应该完全摈弃的。

  当然,丰富的学识、良好的习惯来自于长期的体验和实践,进而形成稳定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从小就主宰着他们,直到离开人世。当他们不必为工作或赚钱奔忙,有闲暇掌握这些知识的时候,这个社会阶层的稳定或多或少就得到了保证。社会理论学家索尔斯坦·维布伦在关于“有闲阶层”的研究中,确认了这一点。该文撰写于19世纪末,当时美国正崛起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他认为,精致的谈吐、举止和生活习惯,都是优雅的标志;良好的教养需要时间、实践和成本,所以那些时间和精力全部用于工作的人们很难拥有良好的教养。

  因此,良好的学识修养是丰裕安康生活的首要标志。他们无需在别人的监督下工作,无需为了获得对自己没有多少正面影响的东西而工作。在索尔斯坦·维布伦看来,举止得体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们正是有闲生活的明证。因为如果一个人整日为了生计劳碌奔波,就没有工夫追求良好的教养。绅士风度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于绅士的行为举止,而后者即便在今天的公立学校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遵守规则

  富有的新兴实业家和专业人士的孩子,与豪门贵族的孩子一起学习、游戏,部分冲破了原有的社会壁垒:无论在公立学校之外的头衔和地位如何,他们都必须遵守校内的各项规则和秩序。学校的理念是“使劲玩游戏”,你可以尽力表现自己,但必须遵守规则。这种严守规则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产阶层文化,以至于有时候造成了悲剧。

  其中,一个不幸的案例发生在1825年,沙夫茨伯里勋爵在伊顿公学就读的13岁儿子,在一场斗殴中丧生。值得注意的是,勋爵拒绝采取任何法律行动控告学校或儿子的对手,他认为那场不幸的斗殴是根据当时的打斗规则进行的。依照这些规则,在任何一方弃权之前,打斗应该继续。事实上,当天大家都喝了些白兰地酒,这也是导致勋爵儿子死亡的主因。为了个人荣誉,勋爵儿子在同比自己年长、高大的对手交锋时表现出很大的勇气,而勇气正是那个年代男性的美德之一。在运动场,在生活中,勇气与公正的结合是绅士应有的品格。

  道德的维度

  因此,绅士的概念绝不仅仅指社会、阶层,而包含了道德因素。这也让试图界定绅士概念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备感困惑,尽管尝试的人数不胜数。很多人断言,绅士的概念是骑士精神在19世纪的复兴,正如哥特式建筑和中世纪装饰图案在19世纪的复兴一样。

  正规教育与绅士价值观的道德内涵两者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迄今为止,关于英国绅士最准确的定义中清楚地看到。该定义出现在1852年出版的一本名叫《大学理念》的书中,作者是约翰·亨利·纽曼。其中,有关绅士的定义虽然篇幅较长,但是表述清楚,值得引用:

绅士的定义就是,他是一个从来不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和麻烦的人。上述描述既精炼,也相当准确。

他的主要工作只是去清除那些影响个人自由的障碍,他赞同别人的行动,而不愿自己出什么风头。

他喜欢所谓舒适、方便的东西,比如一把舒适的椅子、一堆好柴火,它们可以帮助人们驱走寒冷和疲劳,尽管造物主为人类提供了各种休息的工具和热量。

真正的绅士总是小心翼翼,举止得体,避免可能发生的冲突和不快,避免所有意见摩擦或感情冲突,避免所有的猜忌、忧伤、怨恨。

他最关切的东西,就是让每个人自在、洒脱;

他关注所有同伴,和蔼地对待害羞者,温和地对待陌生人,仁慈地对待可笑之人;

他会记住曾经聊天的人,避免那些可能激怒人的不合时宜的暗示或话题;

他与人交谈时很少出风头,也从来不会乏味无聊;

他喜欢别人,也招人喜欢,他在付出的时候也得到了很多。

他从来不说自己,从来不会为了反驳别人,而替自己辩解;

他从来不愿意听流言蜚语;

他向干扰自己的人,小心谨慎地讲述自己的目标;

他完全出于善意,理解周围的一切;

他在争论的时候,从来不用卑鄙、猥琐的手段;

从来不占用不公正的好处,从来不侮辱人格或使用激烈的言辞,也从来不会含沙射影去攻击别人。

从更长远的眼光看,他遵循古代贤哲的格言,即我们应该拥抱自己的敌人,就好像有朝一日他们将会成为我们的朋友那样。

他机敏异常,以至于无法面对任何冒犯和侮辱;

他公务繁忙,以至于记不住任何对自己的伤害;

他疏懒放松,以至于无法承受各种蓄意伤害。他从哲学法则出发,忍耐、宽容、顺从;

他承受痛苦,因为他认为痛苦无法避免;

他承受丧亲之痛,因为他认为一切已经无法挽回;

他坦然面对死亡,因为他认为这是自己的命运。

如果参加各种论争,他所经受的学识训练,足以保证自己避免大的失误。

  这也许是对绅士基本道德品质最明晰、详尽的概括,非常接近中国古代儒家的理想,它也是一个真正绅士需要坚持的硬性标准。

  所以,真正的绅士品质并不取决于表面的时尚或礼貌,而取决于道德价值;并不取决于个人的财富,而取决于个人的品质。1900年前后,各种行为、品质包括优雅得体的谈吐、举止、永恒不变的谦逊以及面对重大困难时的从容、勇气,通过公立学校这条途径最终汇集起来。随着大英帝国的迅速扩张而名闻天下,英国绅士的概念于是也明晰起来。

 

 摘自《像绅士一样生活》/文汇报

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伪君子”比“真小人”好。做人难免有时要“伪”一下,只要伪的不太过分,是可以接受的。

    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什么是真小人,什么是伪君子。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经典的汉语骗局。

    如果真与伪的区别是指真实与虚假,那伪君子仍然是小人,真小人当然也是小人,如此,真小人与伪君子就没有本质区别。

    如果真小人是指小得率真、小得毫不掩饰,而伪君子是指伪装成君子,那么这里的真与伪并不是反义词。它们根本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如此,真小人与伪君子也没有可比性。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太阳照常升起,世界的和平在吾辈的善念中。多吃素,多锻炼。少开车,少熬夜。   
岳不群是个阴小人。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以下是引用云的南方在2007-07-14 21:02:21的发言: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岳不群

       云mm可在《笑傲江湖》里找一个真小人,然后拿这个真小人和岳不群相比,看看哪个更可爱。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7-07-14 20:51:54的发言:

    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什么是真小人,什么是伪君子。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经典的汉语骗局。  

顶,强烈认同。

我好像表白过N回了,在我小小的概念世界里,别说真小人和伪君子,我连君子-小人这对概念都拒绝使用。我坚持认为,一个人若习惯于用君子-小人这对古典概念来臧否人事,那八成说明,他脑子还糊涂着呢。

麻烦的是,这还是一种对他人颇具杀伤力的糊涂。

当初余秋雨撰文细说“小人”时,谁都看得出来,他又用自己招牌式的余氏影射法(我称之为“近乎全裸的暗示”),把自己的所有反对者一概暗示为“小人”,至于本人,当然喽,是大中华硕果仅存的一个君子。

当一个人开始摆弄这对概念时,如果不是出于无知或愤青式的激烈,则十有八九意味着,他怀里的暗镖要伤人了,其反面(大概也占据了十有六七的比例)则是,他要从事自我臭美了。

无聊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