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 董桥语文一得(将周氏语录落到实处)

前戏:泽雄兄在“燕谈”九船城之“浅谈语感”一贴中跟道:语感,总的说来,属于语言中的“小”处,这个“小”,不等于渺小,因为语言的内在功夫,原本就在小处,不在大处。泽雄之言总能搔到我等“雄狮”之痒处,故拈出一旧文,以作响应——

求精求细,避俗避滥
——董桥语文一得

        董桥说到写作时有这样的夫子自道:“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章。”虽然这段话说得很没有“董桥味”,但大体可见其在为文方面“求精求细,避俗避滥”之心迹。有人评价董桥之文“虽好却小,虽小却好”。能“避俗避滥”,不好也难,而“求精求细”,则难免“虽好却小”。酱香老范不贤识小,在此拈出几则董桥行文路数,看其到底是如何“虽小却好”的。
        比如董桥说他在作文时决不会写下诸如“她从小便不随地吐痰”、“他长大便学会了优雅”之类的句子,因为其中不经意地构成了“小便”、“大便”等字样,显然比“随地吐痰”更不“优雅”。再如他对“被”字的用法有十分精当的见解,曾说:“最近有读者说我笔下难得一见‘被’字,是不是认为被动语态不像中文。我对‘被’字的确相当敏感,总不会用,只好少用。”“我逐渐同意了一种说法:形容不太好的事情不妨用‘被’;叙述好事避之则吉。”并举例说:“女鬼被裸埋;小红被门槛绊倒;项羽被十余创;韩信被人骗走。都不错。林黛玉被宝玉追求,纪晓岚的书被人传诵;大将军的英勇事迹被赞扬。都不好。”(《小红被门槛绊倒》)对诸如“嘛”、“吗”之类的词,他说:“中文里有些助词要用得准确并不容易……这类助词即是只能用普通话念才像话,我写文章能避则避。”并以为郑逸梅某文中“一涤炎氛与溽暑哩”的“哩”,“总觉得是败笔,破了文句的风姿”。(《“雪还没有化哩”》)而他对感叹号更是过敏:“文章多用感叹号就像在台上说笑话,台下没人笑,自己大笑,尴尬得很。”(《鸣风款步走出月亮门》)另外,对于“如果”、“作为”这些常见的语词,他也多有警惕。他说:“中文的‘如果’用得不好句子会显得累赘,能避的我都避。北京民谣酒吧老板栗正写一首歌叫《没有我你冷不冷》,好中文!为了讲得清楚改成《如果没有我你冷不冷》,味道一定全变了。”(《“没有我你冷不冷”》)对“一直以来”、“与此同时”之类的表述,他更是反感,斥其为“不中不西”,认为当用“一向”、“同时”或“此外”的说法,才像中国人说话。(《“一向”与“同时”》)
         当然,“精细”之“求”和“俗滥”之“避”,有各种不同的“求”法和“避”法。上述种种,大多说的是董桥行文之“避”,即在遣词造句时对某些不良语文现象的严防死守。虽然我们未必要学董桥的文风,但他这种建立在高度警惕性基础上的自觉规避,为文者颇堪借鉴,以尽量减少笔下的粗劣和俗滥。“文字优越感”哪怕是“肤浅的”,也总比“言之无文”的粗鄙和伧俗好得多。 至于董桥在文字和文风上的个性化追求,可存几分鉴赏之心,而不必亦步亦趋。俺读董桥,虽对其骨子里的名士作派和“雅得化不开”的定式化腔调略存腹诽,但对其文采风流和高人雅致还是多有服膺。董某人为文少思想家的识力而多文章家的情韵,让人略生鱼与熊掌之叹。
        董桥有“文字是肉做的”之妙喻,籍此之说,“肉做的”文字如不讲卫生,会生出跳蚤来。在其总题为《英华沉浮录》的10册语文小品中,有不少“捉字虱”的内容。再进一步,他还在《文章不长皱纹》中说:“文章要老而没有皱纹”,“真的‘皮光肉滑’,看了舒服。”为了不存一个字虱,不长一条皱纹,他主张“写文章的确要从小处着手”(《锻句炼字是礼貌》),“文章小处失调,往往影响通篇气势,不可不着意。”(《小处失调》)“求精求细、避俗避滥”如此,其下笔不好也难。深谙文学语言的周泽雄说:“在文字上,董桥属于一种古人独多今人罕见的类型,他不想让笔下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在纸上白白走一遭……语言对于他除了表情达意的工具功能外,看来还兼具让别的作家知所羞惭、住口封笔的用意。”(《面对董桥》)信然!
       无论是求精细,还是避俗滥,表面上看只是语文问题,其实却如董桥在《语文小品录》第二册小序所言:“文化认识的深浅雅俗,决定语文境界之高下清浊。”而有关语文的文化认识,窃以为基本的前提就是热爱和珍惜自己的母语,养成语言文字的洁癖,小心呵护母语之躯上的每个毛孔、每寸肌理,让她不生字虱、不长皱纹,光鲜可人。/2003,5

[ 本帖最后由 酱香老范 于 2008-3-5 13:10 编辑 ]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沙发沙发,最喜欢
“而有关语文的文化认识,窃以为基本的前提就是热爱和珍惜自己的母语,养成语言文字的洁癖,小心呵护母语之躯上的每个毛孔、每寸肌理,让她不生字虱、不长皱纹,光鲜可人。”
这段。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谢杜超版鼓励!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对于一些文字的计较,韩石山也曾写过相当多的篇幅,比如文章中少用“!”即曾说过。董桥的文章读起来都太淡了,不可能受当今大众的欢迎。
老范这篇大作,向曾读过。老范对文字的计较和偏爱,煞是感人。
“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章。”
——且说句题外话,虽然我对董桥先生的为文态度向来推崇,但对他这一节话,却一直有所嘀咕。一则,说得太满,再则,说得太实,三则,说得半通不通。
有些话,你不说别人也知道,也会佩服,经你郑重一宣扬,读者反而疑心你是否安于现状了,不思进取了,你是否认为自己已到了超越百尺竿头的程度,连“更进一步”都属多余?何况,有些事,还不以人的自我意志为转移,是否辜负,不能听作者的夫子自道,得读者说了算。第二句尤其不通,“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文人写作,又不是政治家竞选或毛脚女婿向未来的岳丈表忠心,正直与否,干读者何事?
确实,老范明察,这段话不仅有问题,还非常“不董桥”。

有关“不董桥”,

俺只看出这段话非常“不董桥”(像是中学生造排比句,了无情致),而泽兄法眼如炬,看出“太满、太实、半通不通”三弊,赞一个。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老范拈出的这段董桥排比句,看来也是他颇为沾沾自得的,我手头一本《从前》,勒口上即嵌着这段话,充作董记的招牌特色。董桥文字虽有若干英伦风情,但古国味道无疑更浓,含蓄蕴藉之美,本是他的内在追求,这段露骨得近似“送礼就送脑白金”的广告语,实在有点煞风景。记得当时俺一气之下,就在他的书上大肆批改。他既然把标准定得那么苛刻,俨然增一字过瘐、减一字太瘦,那么,我只需指出其个别字欠工稳,就可以令他食言而肥了。而本来,他若不说这等无用大话,俺也愿意恭恭敬敬地承认他厉害的。
董桥的文章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句把句“不董桥”,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吧。
原帖由 网事情缘 于 2008-3-7 19:43 发表
董桥的文章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句把句“不董桥”,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吧。
网情兄宅心仁厚,也赞一个!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原帖由 酱香老范 于 2008-3-5 12:58 发表
董桥语文一得(将周氏语录落到实处)泽雄兄在“燕谈”九船城之“浅谈语感”一贴中跟道:语感,总的说来,属于语言中的“小”处,这个“小”,不等于渺小,因为语言的内在功夫,原本就在小处,不在大处。
要和酱香老范握手

俺没什么理论,也举不出例子,看文章只凭感觉:周、董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只是周氏文章还会给我另一种感觉:这人智商太高,悟性超人,得小心。
呵呵,不知道这算是优点还是缺点。
龙姑娘把我吓坏了,请允许我期期艾艾一回,避而不答吧。
有个小建议,别把小文归纳成“周氏文章”,在我眼里,“周氏文章”一劳永逸地归周氏兄弟专用。
借机聊点别的:
在中国文人(这里仅指男性)的文章里,我们可以归纳出若干形象特征,比如,名士气,狂夫气、痞气、君子气、爷们气、才子气、隐士气、高人气、学究气、头巾气、乡愿气、狐仙气……等等等等。体现这些“气”的程度当然有高下之别,妍媸之判,但我大致认为,在中国作家里,这些“气”都缺乏“异质性”,他们都是中国文化所特别易于培育的品种。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哪些“气”是中国文化里较为罕见的,我们的文人较难以自然发育的方式加以体现的,大概有这么些:公民气、宗教气、思辨气、包容气、幽默气、孤胆气、开放气……
就我来说,我非常懒得欣赏以前面那组“气”著称的人士,而对能多少体现出后一组“气”的人士,则很难抑制见贤思齐之念。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3-12 14:19 发表
有个小建议,别把小文归纳成“周氏文章”,在我眼里,“周氏文章”一劳永逸地归周氏兄弟专用。
嗯,我也是因为帖子名为“董桥语文一得(将周氏语录落到实处)”,以为说周氏兄弟,今天才打开看的。
我看书不爱动脑子,全凭感觉,胡乱说几句,周先生甭当真。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3-12 14:19 发表
龙姑娘把我吓坏了,请允许我期期艾艾一回,避而不答吧。
有个小建议,别把小文归纳成“周氏文章”,在我眼里,“周氏文章”一劳永逸地归周氏兄弟专用。
借机聊点别的:
在中国文人(这里仅指男性)的文章里,我们可以归纳出若干形象特征,比如,名士气,狂夫气、痞气、君子气、爷们气、才子气、隐士气、高人气、学究气、头巾气、乡愿气、狐仙气……等等等等。体现这些“气”的程度当然有高下之别,妍媸之判,但我大致认为,在中国作家里,这些“气”都缺乏“异质性”,他们都是中国文化所特别易于培育的品种。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哪些“气”是中国文化里较为罕见的,我们的文人较难以自然发育的方式加以体现的,大概有这么些:公民气、宗教气、思辨气、包容气、幽默气、孤胆气、开放气……
就我来说,我非常懒得欣赏以前面那组“气”著称的人士,而对能多少体现出后一组“气”的人士,则很难抑制见贤思齐之念。
古人说“变化气质”。大概,气并非天生的。前一组气是要慢慢化解的,后一组气则需要慢慢养的。泽雄兄的大贴于我颇有醍醐灌顶之功,待我在家面壁数十日,多读点书,至少争取培养点“包容气”、“幽默气”。发点感慨,叔本华说人就是欲望,欲望未实现就痛苦,欲望实现了就无聊。我的一个欲是写书,一两个月前刚完成了一本书稿,算是满足的一个欲望,所以最近不可避免地陷入无聊之境。想来实在惭愧,最近太无聊,由于要排遣无聊,却太贪玩了,简直没怎么读书。该补补功课了。
“我们的文人较难以自然发育的方式加以体现的,大概有这么些:公民气、宗教气、思辨气、包容气、幽默气、孤胆气、开放气……”甚是!也许还可加上拉伯雷、斯威夫特那种“顽童气”,王小波庶几近之。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原帖由 城骁 于 2008-3-12 15:07 发表


古人说“变化气质”。大概,气并非天生的。前一组气是要慢慢化解的,后一组气则需要慢慢养的。泽雄兄的大贴于我颇有醍醐灌顶之功,待我在家面壁数十日,多读点书,至少争取培养点“包容气”、“幽默气”。发点感慨,叔本华说人就是欲望,欲望未实现就痛苦,欲望实现了就无聊。我的一个欲是写书,一两个月前刚完成了一本书稿,算是满足的一个欲望,所以最近不可避免地陷入无聊之境。想来实在惭愧,最近太无聊,由于要排遣无聊,却太贪玩了,简直没怎么读书。该补补功课了。
城骁兄,论坛上的事,介乎有为无为之间,说起来,这又是一个西方人独多而中国人独缺的气质了,就是游戏精神。国人的游戏精神,往往体现为“游戏风尘”,而西人的游戏精神,往往体现为尊重游戏规则:一边坚定地视它为游戏,一边像遵守法律那样尊重游戏里的规则,这种气质,也是我先天不足的,很想弥补。
觉得论坛好玩,就玩,觉得此架可掐,就掐;一旦改变想法了,顿即转身,也是一法。
“变化气质”之说,古人确实常常掉诸口中,至于气质如何方能变化、变化的幅度如何,则似未见阐述。我涉猎有限,只记得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里说过,但也无非信守一种吃啥补啥的信念,以为登高山可以广气魄,见名山大川可以涤心胸之类,我个人是不太相信的。我唯一相信的只有一条,看来也是城骁兄所确信的:就是读书,带着思考的读书,辅以纸笔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