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我喜欢一回家
就有暖洋洋的灯光在等待
我喜欢一起床
就看到大家微笑的脸庞
我喜欢一出门
就为了家人和自己的理想打拼
我喜欢一家人
心朝着同一个方向眺望
哦!
我喜欢快乐时
马上就想要和你一起分享
我喜欢受伤时
就想起你们温暖的怀抱
我喜欢生气时
就想到你们永远包容多么伟大
我喜欢旅行时
为你把美好记忆带回家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有缘才能相聚
有心才会珍惜
何必让满天乌云遮住眼睛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有福就该同享
有难必然同当
用相知相守换地久天长
我喜欢一回家
就把乱糟糟的心情都忘掉
    我喜欢一起床
    就带给大家微笑的脸庞
我喜欢一出门
就为了个人和世界的美好打拼
我喜欢一家人
梦朝着同一个方向创造
哦!
当别人快乐时
好像是自己获得幸福一样
当别人受伤时
我愿意敞开最真的怀抱
当别人生气时
告诉他就算观念不同不必激动
当别人需要时
我一定卷起袖子帮助他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有缘才能相聚
有心才会珍惜
何必让满天乌云遮住眼睛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有福就该同享
有难必然同当
用相知相守换地久天长
处处为你用心
一直最有默契
请你相信这份感情值得感激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有缘才能相聚
有心才会珍惜
何必让满天乌云遮住眼睛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有福就该同享
有难必然同当
用相知相守换地久天长

[ 本帖最后由 丙辰龙 于 2008-11-5 23:58 编辑 ]
文章提交者:木工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美国的老英雄麦凯恩,看着失败后他祝贺对手的成功之语:“我为奥巴马感到骄傲,向他表示祝贺,我为他外祖母不能看到今天的成就感到遗憾,美国为所有人创造机会!”然后落寞离去的背景之时我又一次被感动了,老英雄麦凯恩其实从来就没有输过,因为他的一生就是为了自由民主而奋斗的一生,创造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让民主之光耀动世界正是他坚持战斗的原因,让每一个人都享有自由平等也正是他所一生的坚守。在此意义上讲他更是一名胜利者,正是他的所坚守的原则使得奥巴马能实现一个最具有传奇色彩的美国梦,他没有最终成为美国总统可能会有那么一丝遗憾,但正是他这样一批自由的战士不懈的奋斗才将人类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境界,他们同样必将载入史册,他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奠基石,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请接受一个来自遥远东方陌生人最崇高的致敬!
原帖由 李酒苗 于 2008-11-6 00:07 发表
龙妹妹可以发表拉票获胜感言啦~~~~都等了一个晚上了,都过了24点鸟~~~怎么还不来演说?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燕谈的兄弟姐妹们和广大乐此不疲的潜水者们大家好丙辰龙很激动多谢大家的支持积极回帖贡献点击量给奥巴马拉票纯粹是俺这个超级大花痴脑袋发热的非正常乌搞行为多谢大家陪我度过这几个难忘的日日夜夜谢谢谢谢这个选总统实在好玩又有趣现在我我我只想向奥巴马的母亲学习初步预定在2012年生个壬辰龙在2014年生个甲午马让他们天天在家陪我选总统玩儿茶楼某人催我发表拉票获胜感言俺着急一下子说这么多连口气也来不及喘……

啊,累死了。
俺的想法不错吧,甲午马?奥巴马? 总算都是马字辈的。没枉俺辛辛苦苦拉票一场。
巴掌,是鼓掌用滴~~~~噼哩叭啦,哗哗哗哗~~~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原帖由 丙辰龙 于 2008-11-6 00:31 发表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燕谈的兄弟姐妹们和广大乐此不疲的潜水者们大家好丙辰龙很激动多谢大家的支持积极回帖贡献点击量给奥巴马拉票纯粹是俺这个超级大花痴脑袋发热的非正常乌搞行为多谢大家陪我度过这几个难忘的日日夜夜谢谢谢谢这个选总统实在好玩又有趣现在我我我只想向奥巴马的母亲学习初步预定在2012年生个壬辰龙在2014年生个甲午马让他们天天在家陪我选总统玩儿茶楼某人催我发表拉票获胜感言俺着急一下子说这么多连口气也来不及喘……

啊,累死了。
俺的想法不错吧,甲午马?奥巴马? 总算都是马字辈的。没枉俺辛辛苦苦拉票一场。
好!龙马精神!牛!
怎么今天动物大聚会啊。

奥巴马也不总是微笑的

2006年夏季的某天,伊利诺伊州南端、沃巴什河沿岸一个名叫卡米的小镇。在一张用几张台子临时拼凑的长桌旁,十来个白人农夫正和资浅的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围桌而谈。此时的奥巴马还没有宣布竞选总统,有着充裕的时间。他坐在长桌的一头,脱去了外套,打着领带,卷起了袖子,倚着凳子的靠背,膝盖轻轻抵着桌沿。这时,一个农夫提出了一个关于生物燃料的问题:

  我们一向从玉米中提炼酒精,并且有了一套完备的系统,但布什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提倡从软枝草中提炼纤维类酒精,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为什么政府如此重视纤维类酒精?

  奥巴马不紧不慢地回答:
  虽然我不是科学家,但按照我的理解,纤维类酒精释放的能量是玉米酒精的8倍,因为它节省了中间糖分转化的环节。目前,巴西生产的酒精要比我们廉价得多,布什正打算让它们进入本国市场。我和资深参议员理查德·宾投票反对,我们支持维持现有税率,让本国的酒精市场能够继续发展,充分利用我们所拥有的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和最好的农民,但不希望我们的农民不思求变,原地踏步,只会说‘我们只种玉米和豌豆,对这个没兴趣’……


背不起十字架,就戴不起皇冠
  了解美国政治生态的人都知道,民主党候选人向选民拉票时,通常有3个步骤:首先,他们夸大对方哪怕是鸡毛蒜皮的问题,尤其是经济问题;接下来,他们责备有钱人是如何靠剥削老百姓发家致富,激起对方的愤慨;最后,他们便推销自己未来的施政方针是如何地行之有效,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奥巴马很少这么做,他从不卖弄学问,也不非议他人,而是让对方不知不觉地接受:问题既然已经摆在那里了,我就要动手解决它。他提出的建议往往细致、切实,而非艰深、空泛。比如他曾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健康论坛上做过这样的发言:

  我们应该把更多开支用作预防。目前,20%的慢性病患者花费了80%的开支,我们当务之急是控制诸如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病。只要确保他们当前得到适当治疗,就能省下日后为他们截肢的3万美元。……我们要针对特定人群制订计划,尤其是少数族裔社区里的孩子,确保他们摄取足够的营养,能够吃到水果和蔬菜而不只是炸鸡,给他们足够的空间玩耍,而不是整天把他们困在屋子里。

  站在讲台上的奥巴马平静而松弛,言语间既未对患者表现出同情,也没有对政府机构进行嘲讽,又或对社会不公表示愤怒。他只是娓娓道来,告诉他的听众,国家的医疗保健系统出了问题,需要修复。这种理智且克制的作风常被人说成是学者做派,连奥巴马自己也曾把这样的演讲比作他在芝加哥大学里教授的宪法课程。当然“学者做派”还表示另一重含义——炫耀和说教,但奥巴马对此不屑一顾。早在他在哈佛念书的时候,尽管法学院的传统就是推崇博学和辩才,他却对这种炫耀性的学术争论嗤之以鼻。

  奥巴马的超然和冷静,使他更接近一名医生——倾听病人诉说病情,自己却从不表现出惊讶,一切都只是习以为常。一些慕名前来听奥巴马演讲、辩论的人或许会感到失望,他深知,情绪上的宣泄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正如在南亚普遍出现的女性执政,并不代表当地重男轻女的传统已经消失;在美国这样一个白人占多数的主流社会,尚未能接受一个过于激进和具颠覆性的黑人政治家,即便他奥巴马有朝一日当选总统也并非意味着一场“种族革命”。

  认识奥巴马的人都知道,他具有高度自制能力,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工作上。他不追求面面俱到,待人亲切有礼却不过分亲近。他外表整洁,动作流畅,声调平稳,让人不由怀疑他是一名正在饰演政治家的出色演员,因为他的言行举止完美得不像是真的。奥巴马喜欢穿开领衬衫,领带之于他,正如帽子于肯尼迪,但无论何种场合,他从不给人留下戏谑的印象。“人们会拿戈尔和布什开玩笑,但不会拿奥巴马开玩笑。”哈佛的政治学者罗伯特·普特南说,“不是说他开不得玩笑,但布什可以是傻瓜,戈尔可以是傻瓜,奥巴马却不可以。”

  耐人寻味的是,朋友口中的奥巴马和他笔下的自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在回忆录《父亲的梦想》一书中,年少时的奥巴马迷茫、愤怒,在白人和黑人的身份中间摇摆不定,不断质问自己“我是谁?”他在现实中苦苦挣扎,只能在毒品制造的幻象中寻求解脱。然而,这不过是奥巴马精心设计的桥段——一个老掉牙的“发现自我”的故事,结局无非是主人公浪子回头。故事中的奥巴马和现实中的奥巴马之间的巨大反差,为他赢得了不少关注的目光。“他很满意自己的肤色,他清楚知道他是谁,从哪里来。”奥巴马哈佛时代的同学、现任哈佛大学教授肯尼斯·马克说,“我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觉得非常惊讶,里面描述的困惑和愤怒,我从不曾在他身上看到。”对此,奥巴马的解释是:“那段日子从面。”

  为什么奥巴马不选择写一本打篮球的书?为什么要翻出那一段并不光彩的历史?在法学院学习的时候,他曾经说过要当芝加哥市长。人们乐于看到政治人物早年的污点,也乐于摆出一副宽宏大量的姿态。他写这本书就是为了给自己积累政治资本。他深知,主动承认远比日后被别人挖出来好。同时他是讲故事的高手,他深谙候选人宣传的老套——在校时品学兼优,毕业后工作出色,人生一帆风顺——已不能打动人民。

  在芝加哥当社工的时候,奥巴马曾经与很多黑人领袖深入交谈,说服他们加入社区组织。其间,奥巴马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有的过去是赌徒,有的是成功的企业主管,然而,他们都曾对所信奉的宗教产生怀疑,在社会底层挣扎,自尊尽失,但最后都重获新生。因而他们对人生充满信心,他们坚信: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正是过去的经历,让他们更具说服力。”奥巴马的在法学院的朋友卡珊德拉·巴特还记得,“巴拉克说过,他最喜欢的一句关于民权运动的话就是‘背不起十字架,就戴不起皇冠’。”


回顾往来径,美国梦的开始
  奥巴马在政坛上初露峥嵘,要回溯到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大会。他在演说中,把自己的人生刻画为一个“美国梦”:非洲青年和堪萨斯少女建立了一段看似不可能的爱情,并生下孩子。这个瘦小的孩子有一个古怪的名字,他艰难地成长并考上了哈佛的法学院,成为自内战后的第三名黑人参议员。他摒弃了父辈和祖父辈所追求的人生理想,触及了这个国度某些更深层、更古老的东西。

  奥巴马的外祖父斯坦利·杜汉在堪萨斯州旗鱼市长大,是一个浑浑噩噩的无业游民。他对人生毫无规划,只知道自己要离开堪萨斯,离开父母的束缚,离开那个闭塞落后的中西部小镇。《父亲的梦想》里曾这样写道:如果让恐惧和缺乏想象力扼杀了你的梦想,你就只能在这个地方出生,然后在这个地方死去。在外面磕磕碰碰几年后,杜汉结识了一个同样不安于现状的女孩子,两人一路向西,先是搬到加利福尼亚,然后是西雅图,最后停留在国土最西边的夏威夷。

  远在8000公里以外的肯尼亚,奥巴马的祖父侯赛因·安扬高为了同一个理由,朝着同一个方向踏出了家门。附近村落的白人移民引发了他的好奇心,使他不再安于现状,他开始穿上欧式的服装,接受欧洲的观念,对一切欧洲的文化心向往之。二战期间,他来到了欧洲,成了英国军队中的一名厨子。

  他们的下一代——奥巴马的父母比父辈的思想更为开放。奥巴马的母亲安先后嫁给了肯尼亚人和印度尼西亚人,当两段婚姻均告失败后,她回到家乡夏威夷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然后去了印度尼西亚,花了几年时间在当地务农。她让当时只有。

  奥巴马的父亲上中学时就被学校开除,父子交恶,断绝了往来,但他顺利考取了留美奖学金,于是抛下怀孕的妻子和儿子,只身来到夏威夷大学攻读经济学。在大学里,他邂逅了安·杜汉,和她结婚并生下儿子巴拉克。没多久,他又抛弃了他的第二个家庭,回到家乡肯尼亚,在政府部门工作,并且和另一个美国女人结婚,生下了两个孩子。几年以后,他的第三个家庭也宣告破裂。由于不满政府的僵化腐朽,他始终郁郁不得志,最后穷困潦倒,只能借酒消愁。

  “我的家族的经历,是一连串极度无知的行为。”奥巴马这样描述自己的父辈,然而“无知”对他而言却是不可原谅的。奥巴马很爱自己的外祖父,同时也瞧不起他,“他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美国人,盲目追求个性和自由,却不懂得两者真正的含义。……无知意味着无畏,也意味着无成。骨子里的无知,最终只会让他们陷于失望。”斯坦利·杜汉作为一名失败的保险经纪人,奔波半生,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和那些不曾离开堪萨斯半步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从父亲的经历中,奥巴马的母亲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父亲的问题,不在于他选择了出走这一方式,而在于他走得不够远。因此,她决心走得更远。“他想抹煞过去,凭空地创造一个将来,”奥巴马写道,“母亲不幸也继承了这一想法。”

  在奥巴马的记忆中,母亲天真得就像亨利·詹姆斯笔下的人物:她义无反顾地走出家门,因为她以为世界和她想象中一般单纯,她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不知道离开夏威夷是为了什么——她甚至不知道,在她出发去印度尼西亚前的几个星期,当地刚发生过一场造成数万人丧生的流血政变。即使后来有人告诉了她,也未能改变她的初衷,“在一个以宿命论解释贫穷的国度里,她孤独地捍卫着人道主义、罗斯福新政、美国和平队和所谓的自由主义。”凭着从父亲身上继承来的信念,她固执地相信,“有理性、有思想的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许她该庆幸,她仅仅离了两次婚而不是更多。“情况可以坏得多。”儿子为母亲的一生写下注脚。

  天真、率性、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这几个名词概括了“美国梦”的西迁史:从古老的国家来到新大陆,然后从拥挤的东岸,经过广阔的中部平原,抵达太平洋沿岸。然而对奥巴马来说,这个梦过于浅薄和浮泛,失去了它应有的深沉。当奥巴马第一次踏上肯尼亚,才真正了解父亲的一生——他为了抵抗古老的体制,甘愿赔上自己的前程,一厢情愿地以为可以凭信念改变社会。肯尼亚的阿姨告诉奥巴马,父亲一直不明白,“如果把所有人都看作你的家人,你就根本没有家人可言。”追求世界大同和绝对的人身自由并不切实际,因为那意味着你要放弃你的信仰、父母、家乡、朋友和原有的生活方式。

  轮到奥巴马离家的时候了,他刻意沿着与父辈相反的方向前行:先是回到美国本土,在加利福尼亚上了两年大学,继而到了纽约,最后是芝加哥,回到了外祖父母当年离开的中西部,重拾他们错过的一切——厚重的历史、悠久的传统、局促但融洽的社区,并学会用一生去经营与一群人的关系。他同时包容了暴力、污秽、褊狭,因为这构成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他开始着迷于一个世纪以前,从南方迁移到芝加哥的黑人移民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文化。“借由他们的记忆,我和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发生了联系。”奥巴马坦言。

  离开出生、成长的故乡,搬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奥巴马似乎在重蹈覆辙。但与父辈不同的是,他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家庭和出身,努力在既定的事实上作出最佳的抉择。他希望在芝加哥扎下根来。奥巴马选择米歇尔·罗宾逊作为终身伴侣。米歇尔出生于一个血统纯正的、来自南方的黑人家庭。在芝加哥,奥巴马放弃了原有的工作,扮演起社工的角色,并成为一名基督徒。“我为了解而来,”在自己的第二本书《无畏的希望》中奥巴马写道,“只有让工作成为我的信仰,才不至于失去生活的重心,我向往母亲的自由,却不愿继承她的孤单。”
俺不关心奥巴马获胜,俺关心的是:今天火箭输给绿巨人了,
金融危机、旧的华尔街的倒塌,美国现在也许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一个新的面孔。雷曼的倒闭已经给美国人一个巨大的震惊了。奥巴马自身的经历有一种废墟中重生的象征。这种象征给人们带来希望。
911之后,美国人依然选择了代表传统、对外强硬的共和党人布什。911带来的恐惧是外在的,树立起恐怖主义这样一个敌人,并没有动摇一些基本的信念。而百年华尔街的崩溃,却使人对这样一种制度产生一定的迷茫。双子楼倒塌了可以重建,华尔街逝去了,却不知道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奥巴马也许不能改变什么,但他是一种新生的象征,和信心的重建。此刻,他身上的压力一定很大,因为太多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了,人们希望有一个全新的变化,而这未必是奥巴马能够做到的。奥巴马浪子回头之后的形象确实一直洁白得像一只鸽子,而太完美的形象一向都是脆弱的。改变一定比想象中的更难。
原帖由 裂石 于 2008-11-6 00:46 发表
俺不关心奥巴马获胜,俺关心的是:今天火箭输给绿巨人了,
那你干嘛还回帖啊?山顶洞人

回复 10楼 的帖子

初十真逗,哈哈,看我的面子投奥巴马一票,哈哈,笑死我鸟
一个国家之所以落后,往往不是由于其民众落后,而是在于其精英落后。精英主义应受到公平竞争的约束,以防止精英走向特权垄断;民粹主义应受到法治的约束, 以防止民众走向极权暴力——这才是一条造福中国之路,这才是中国未来的光明之路。
原帖由 丙辰龙 于 2008-11-6 00:31 发表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燕谈的兄弟姐妹们和广大乐此不疲的潜水者们大家好丙辰龙很激动多谢大家的支持积极回帖贡献点击量给奥巴马拉票纯粹是俺这个超级大花痴脑袋发热的非正常乌搞行为多谢大家陪我度过这几个难忘的日日夜夜谢谢谢谢这个选总统实在好玩又有趣现在我我我只想向奥巴马的母亲学习初步预定在2012年生个壬辰龙在2014年生个甲午马让他们天天在家陪我选总统玩儿茶楼某人催我发表拉票获胜感言俺着急一下子说这么多连口气也来不及喘……

啊,累死了。
俺的想法不错吧,甲午马?奥巴马? 总算都是马字辈的。没枉俺辛辛苦苦拉票一场。
比奥巴马精彩多了,什么时候丙凶竞选总统,俺也吐血拉票


奥巴马胜选秘笈:品牌年轻化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以绝对优势胜出,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的横空出世成为美国品牌年轻化的象征。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就是因为他有超强的纠错能力,美国这个品牌在不断的年轻化。

  当麦凯恩紧紧咬住奥巴马在政治上“缺乏经验”这一事实进行猛烈攻击时,他正在犯下一个巨大的错误:面对奥巴马这个明显的“缺点”,竞争者不假思索地攻讦,却在不经意间将自己贴上了品牌老化的标签。这意味着他们将逐渐远离最有影响的社会群体。黯然退场的希拉里就是最好的证明。

  互联网的崛起让年轻一代摆脱了“经验论”的束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治、经济、文化中来,日益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重心,这使得品牌年轻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年轻人对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只有努力推进品牌的年轻化,实现与年轻一代的情感共鸣,才能为之招揽到最广泛的支持。

  奥巴马的棋高一招也恰恰在于他品牌年轻化的战略定位。面对麦凯恩的攻讦,奥巴马巧妙地借力打力,将“年轻”视为自己的优势,正如李光耀所说:“在信息时代,年轻和一个灵光的脑子是巨大的优势……尊重老人在信息时代似乎管不了什么用。父亲未必知识最多,孙子也许懂得更多。”处在信息时代的2008年,奥巴马年轻灵光的头脑显然比麦凯恩的所谓经验更具价值。

  在年轻化定位的指导下,奥巴马充分利用同样年轻、强势的网络媒体不断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用以迎合美国新生代选民政治热情高涨的趋势:通过网络宣布参加总统竞选,通过网络建立与选民的零距离沟通,通过网络募集到让竞争对手难望项背的资金,通过网络公布自己副总统搭档……网络媒体成为奥巴马最核心的大本营。

  相对于奥巴马,麦凯恩前景不妙。不仅是因为佩林拖了他的后腿,而且因为麦凯恩太老了,最重要的是,麦凯恩连电脑都不会用,很难想像21世纪选出的美国总统连网上新闻都不浏览,更不用说收发电子邮件了。

  品牌就是让消费者爱上你,只有强大的自身魅力才能牢牢吸引受众,才能最终获得拥趸的品牌粉丝,对其不离不弃。奥巴马是赶超林肯、肯尼迪的演讲高手,这为他的个人魅力添足了分。他激情四射、活力无限又言简意赅、针砭时弊。这种集传道士和推销员于一身的演讲技巧,将他年轻英俊的外表、果敢决绝的气质、智慧幽默的内涵完美地呈现在选民面前,产生明星式的轰动效应。

  而在天才的演讲能力之外,奥巴马还邀请好莱坞男星乔治·克鲁尼担任他的形象指导,以便在身体语言及公开演说技巧上更符合选民认可的领导者形象。相对于麦凯恩保守的肢体语言,奥巴马凌厉的招牌动作更符合求新求变的美国选民心中的领导人标准。

  谁赢得了女选民的心,谁就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女人天生是感情动物,极易冲动和被感动,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与推荐度。在大选至关重要的两大摇摆阵营中,女性选民也是历年竞选者争相拉拢的群体。为争取女性选民,奥巴马聘请多位女性顾问,加强女性化形象。并且聘请资深电视女记者道格拉斯出任高级顾问和发言人,陪同他出访和上电视拉票。随后,奥巴马聘用“性感明星”乔治·克鲁尼做形象顾问更是反映出他拉拢女性选民的良苦用心。当然,他成功了。年轻性感、不失幽默的形象深得女选民的追捧。一份专对美国女性选民的调查显示,比起麦凯恩,女同胞们更愿意与奥巴马一起驾车兜风或度假。再看共和党的麦凯恩,只能遗憾地说,他实在不懂女人。麦凯恩千挑万选,最终选择了一个强烈反对堕胎权的个性女州长佩林,幻想能拉拢中立的女选民。但在女性独立思想牢牢站稳脚跟的美国,佩林的反堕胎立场必将使她们远离。

  对目标消费群体心理的精准把握,和个人品牌形象的成功塑造,“奥巴马”这个名字已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政治品牌。他用年轻性感的品牌形象俘获了最有影响力的两个群体:年轻人和女人。用强大的个人魅力提升品牌忠诚度,把品牌影响力扩大化,深入化。瞬间形成了从民众疯狂追捧,到影星凯文·贝肯、奥斯卡获奖导演罗恩·霍华德鼎力支持,再到前国务卿、共和党人鲍威尔倒戈相助的奥巴马现象,而这就是成功品牌的力量。

□李光斗(著名品牌战略专家)

作为政治大片的美国大选

2008年美国大选尘埃落定,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入主白宫。

  这不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在民意调查中,奥巴马已经领先了很久,投票到来之前,众多媒体已经站在了奥巴马后面。奥巴马将会当选,几乎一直没有悬念。

  远在大洋彼岸的我们,更多是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了解美国大选的相关信息。奥巴马与麦凯恩的名字,在中国也不可谓陌生。人们未必知道他们的内外政策,但人们知道他们通过党内初选,再通过全国投票,竞逐美国总统的位置。

  如同好莱坞生产了吸引全球的电影,美国选举也是美国制造的一部政治大片。每一次美国大选,都成为近一年间全球关注的焦点事件。有时,这部大片上演投票结果与民调结果的意外;有时,这部大片演出点票不分上下而由最高法院作结论的悬疑。这一次,非洲裔候选人当选,又吊足人们的胃口。

  对于投票选举的美国人来说,这是他们决定国家事务的严肃时刻。对于旁观者,美国选举则是一部不断制造新的看点的剧目。这样的剧目,四年一次,周期性上演,角色在变换,主题恒定。

  关注是极大的资源。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通过生产影片,吸引全世界的观众,好莱坞实际上成为美国文化影响力的最大推手,它通过不断地讲故事,让人将目光投向银幕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美国文化。即使是麦当劳、可口可乐、微软等产品,也附带地产生行销美国生活方式的影响。

  美国大选作为一部政治大片,吸引全球无数目光。长达一年的选战,就是长达一年的观看。观看使美国成为谈论的中心,成为话题的主角,它使美国挂在人们的口边,使奥巴马这样的“美国梦”为人熟知。大选让美国被世界注视,没有任何一种“宣传活动”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考虑到这样的“国家宣传活动”每4年就有一回,人们以如此节奏来观看,也就是美国政治文化以如此节奏来担当大片主角,由此,选举本身已经成为美国增强其“软实力”的一种方式。

  客观地说,美国大选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不仅有“大片”精彩的因素,也是因为美国在当代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在起作用。但另一方面,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的选举,有时甚至一些小国的选举,同样让世界高度关切,使相应国家在一段时间里成为焦点。也就是说,选举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当然形式。选举成为焦点,更多的选举成为更多的焦点,选举不只是选出了一个个人物,也扩大成为政治文明的当代形式。

  眼球的争夺,就是人心的争夺。例如一部影片,当镜头反复对准一个人物时,这个人物变成了主角,观众由此而倾向于理解和接受这个主角的行为逻辑,“主角化”具有将人物“正面化”的效果。同样地,即使排除所有的价值判定,当选举更多地成为人们眼球的中心,选举也足以成为一种人心的归向。一个时代的世界政治文化,由此奠定,它制造了人心的倾向,并促发了世界的政治形态。

□刘洪波(杂文家)

奥巴马之路

记者:李梁 发自华盛顿
2008-11-06

来源:南方周末


奥巴马时刻
11月3日晚上10时30分,在观众等候一个半小时后,奥巴马终于亮相,像颗耀眼的明星,“你好,弗吉尼亚!”
直升机在空中盘旋,10万人将草坪围得水泄不通,音乐、欢呼声震耳欲聋。“奥巴马,奥巴马!”人们拍着巴掌,疯狂地喊叫着。会场外,人还在不断赶来,汽车在28号公路上排起了数公里长队。
这里是弗吉尼亚州马纳萨斯市。11月3日晚上10时30分,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在这里举行竞选活动的最后一场集会。随后他连夜回到芝加哥,参加11月4日早晨的投票,那里上千记者早已汇聚,期待在当天晚上的“奥巴马之夜”,记录第一个美国黑人总统的诞生。

从参议员到总统,奥巴马走了22个月。
“我们在见证历史,这将是美国政治的重要分水岭。”美国大学历史系教授阿伦·里奇曼(Allan J. Lichtman)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奥巴马的当选,将终结美国近30年的保守主义政治时代。”
其实,无论奥巴马当选与否,他已经是一个奇迹。作为一个肯尼亚黑人父亲和美国堪萨斯白人母亲的后代,没有大家族力量的支撑,两年时间,他从年轻的参议员一跃成为美国最耀眼的政治明星,击败了在政坛根深叶茂的希拉里,击败了来自传统的中上层白人家庭的资深参议员麦凯恩,成为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这在几年前,还是让人无法想象。
奥巴马的成功,似乎是一个芝麻开门的故事。在2004年前,这个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员寂寂无名。他有过一些成功与失败,做过一些草根的社区工作,但都不为人知。2006年10月,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出现在一场汽车赛上,没有保镖、车队,没有随从,更没有高呼他名字的万人集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一次听说奥巴马,是在2004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五十多岁的《洛杉矶时报》华盛顿分社政治编辑邓恩·弗里德里克(Don Fredirek)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正是奥巴马在这次会议上的演讲,让他第一次记住了奥巴马的名字。
开始是不光彩的失败。在2000年,立志于从政的他筹集了2000美元竞选一个在任的芝加哥民主党人波比·鲁什(Bobby Rush)在众议院的席位。那次选举,“能出错的时候都出了错”。两周后民调显示,鲁什支持率高达70%,他只有8%。
他体会到了失败的感觉——就像“你暗恋许久的女孩当她朋友的面用玩笑将你轻松开涮,或者在一场比赛的关键时刻你两次罚球不中”。
3年后,在天时和地利的帮助下,这个年轻的黑人在政治上摆脱了失败。2004年,他参加伊利诺伊的联邦参议员选举。由于国会参议院100个席位中民主党人只有51个,民主党把伊利诺伊州的选举视为获得多数席位的重要机会。奥巴马轻松获得了参议员的提名,并受到当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的邀请,在当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发表讲话。
2004年7月,奥巴马站到了聚光灯下。在这篇他亲自撰写的演讲中,他用华丽、充满激情的语言,号召大家超越党派分歧,建立一种充满希望的,而非愤世嫉俗的政治。“没有保守或者自由的美国,只有一个美国;没有黑人、白人,拉丁人、亚洲人的美国,只有一个美国。所有的人,忠诚于一面星条旗。”这场演讲使他一举成名,在秋天的选举中以70%的选票轻松取胜,成为民主党内的政治新星。三年后,他打败了希拉里。
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竞争中,希拉里并未将这个野心勃勃的黑人青年真正放在眼里,她甚至放弃了一些人口少的共和党州。奥巴马采取了新的竞选方式,在希拉里忽视的小州建立大量的竞选办公室,用他熟悉的社区工作经验,赢取基层百姓的支持。这一新策略使他取得了突破。
奥巴马的另一个新尝试是网络。在2004年联邦参议员竞选中,他最早利用网络募捐,当时通过网络寄来的汇款为他助力甚巨。这一筹款方式也被他运用到总统大选中。奥巴马竞选团队亚裔事务顾问薛海培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说,奥巴马在预选的头两个月就能筹集到接近希拉里的钱,以他当时个人的名声、民主党内的资源和人脉,“不可思议”。
在美国的政治舞台上,奥巴马提供了两样急需要的东西:一张新鲜的政治面孔,以及弥合种族分歧的能力。1月3日,奥巴马在爱荷华取得了对希拉里的胜利,这直接为他清扫了成功之路。


美国梦
选举中,奥巴马赢得年轻人的支持。聪明、雄辩,以及英俊外表,使他成为“美国梦”的新象征。
奥巴马的故事,是一连串矛盾的复合——一个白人单亲妈妈,一个肯尼亚父亲,童年没有父亲,母亲却经常不在身边。在夏威夷和印尼度过童年,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受教育,在芝加哥最贫穷的社区工作,最年轻的黑人参议员。这使他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总统。
他在印尼接触了第三世界的贫穷,又回到夏威夷在一所白人学校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校,他喜欢高尔夫、扑克和篮球。但在这所以白人为主的学校,他曾经深受肤色的困扰。在他的第一本书《我父亲的梦想》中,他记述,为了找回自信,他曾吹嘘父亲是非洲的王子。
他有过一段放浪形骸的日子——抽过大麻,用过古柯碱,抽烟和酗酒,随意交女朋友。“中学时候的我是每一个老师的噩梦,没人知道该拿我怎么办”。
在回忆录中,他似乎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洛杉矶上大学的时候,他开始涉足政治,并参加反种族隔离的演讲。一位接近他的人士介绍,“他过去讲英语并没有任何口音,但现在演讲中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他有意带了一点黑人的口音。”
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他在华尔街的咨询公司呆了一段时间,然后做出一个惊人的选择,到陌生的芝加哥,受聘于一家民权组织,以1.3万美元的年薪做起了社区组织工作。他后来回忆这三年是“我接受过的最好的教育”。
离开芝加哥的南郊,奥巴马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成为《哈佛法学评论》历史上第一任黑人学生主编。他早熟、聪明、小心翼翼,这段经历似乎预示着他将有极好的前程。但他毕业后,又回到了芝加哥,加入一家小的律师事务所。
在海德公园,他们的邻居包括知识分子、政治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善于结交,一个伊利诺伊议员和联邦法官阿伯纳·米克沃(Abner Mikva),后来成为他的政治导师。
1996年,当他当选州参议员的时候,一些议员视他为象牙塔里的自由知识分子,实际上奥巴马早已在清晰地规划自己的政治之路。
他2004年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讲,真正展示了理想主义热情。他说:“在今天这个夜晚,我知道先辈正在星空中骄傲地俯瞰着我。”17分钟的演讲,让他从一跃成为全国的政治新星,许多人从他身上,看到了肯尼迪的影子。
他坚持自己写演讲稿,他拒绝失败,拒绝犯重复错误。“普通人可以独自舔自己的伤口,但政治家的失败被公之于众。以后在你所到之处,‘失败者’的形象都会在公众脑中一闪而过。”他说。
他和克林顿都出生于美国1946年至1964年的“婴儿潮”。两人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出身于平凡家庭的子弟,没有背景却野心勃勃,渴望成功,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他是理想主义者,特别是在国际关系上。”奥巴马竞选团队的一位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早在2002年便表态反对伊战。在古巴政策上,奥巴马曾公开表示,“我如果当选总统,要改变对古巴的政策,和他们坐下来谈。”这有别于民主党和共和党内大多数人的态度。
对普通美国人而言,奥巴马用激情,重新擦亮了他们的美国梦。他的每次演讲,都带来节日般的狂欢。南卡罗来纳一位出租车司机回忆奥巴马预选胜利的时刻:“我对儿子说,你是对的。只要你愿意,你在这个国家可以成为任何人,包括总统。”
马丁·路德·金去世四十多年后,这个黑人刷新了美国政治的天空。记者在宾州中部地区采访,看到奥巴马当地竞选办公室贴着他的画像,一大群白人争分夺秒为他而忙碌,为他的演说疯狂——这样新鲜的场景,正是对奥巴马“改变”词汇最直接的解释。


新派政治家
在华盛顿特区麻省大道和新泽西大道的交界处,有一片住宅区。住宅楼外表已经显得陈旧,地上跑着树叶和“台山酒家”的外卖单,不远处是中国城的汉字灯箱。2004年,参议员奥巴马在这里租了一间一居室的小套间,每天清晨从这里去国会山上班。
2005年1月,奥巴马到国会就职。“那真是一段美丽而模糊的记忆,一整天的礼仪和庆典,一整天不停的微笑和致谢”,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和副总统切尼合影留念,看女儿开心地和切尼击掌,然后对着镜头招手。
他的妻子在芝加哥有一个不错的工作,出于对家庭的考虑,他把家仍然安在芝加哥。每周他在华盛顿住四个晚上。他重新过上单身生活,拿着附近餐馆的外卖单打电话叫外卖,看篮球赛至深夜,不叠被子,用过的盘子直接放在池子里,洗澡的时候因为没有浴帘,水把浴室的地面全部淋湿了。
他不再像老一辈参议员一样沉浸于华盛顿的政治社交圈。每周一从芝加哥飞到华盛顿,然后周四下午工作结束后,在其他人在国会山的台阶上抽着雪茄安排晚餐的时候,他坐车直奔机场,要赶在女儿睡觉前回到芝加哥的家里。
作为华盛顿政治圈的新人,他一度觉得自己像是“比赛结束后才露面的菜鸟”。对他而言,国会山的工作前所未有的忙碌,“就像对着消防水管喝水”。
奥巴马回忆,刚到华盛顿时,他满脑子都充满着高尚但不切实际的想法,幻想着能够少一些尖锐的党争和相互攻击。但当时,民主党已经被打败得一塌糊涂。
在参议员的三年时间里,他推动通过了限制政治家接受政治游说者礼物、扩展贫困儿童的医疗保健措施、为退伍老兵募集资金等立法。他的工作并不算出色,大多数提议没有得到积极响应。
今天回过头看,似乎从一开始,奥巴马在华盛顿的志向就远不止于做一个联邦参议员。《洛杉矶时报》编辑邓恩说,自2006年后,奥巴马一直忙于竞选,在华盛顿呆的时间并不长。
在华盛顿之初,他对美国的竞选文化持强烈的批评,“我见证了竞选文化渗透于整个政体内部,它作为一个极尽侮辱与诽谤之能事的产业,一个长期繁荣且有利可图的产业而占据了有线电视、无线广播和《纽约时报》畅销书的排行榜。”
今天,经历了22个月的总统竞选,奥巴马似乎完全适应这一竞选文化。正是这一竞选文化——一场场演讲,一次次媒体专访和跟踪报道,将资历甚浅的奥巴马,塑造成带领美国人走出经济困境的明星英雄,虽然他到现在为止,一切都没有开始。
他完全熟练地掌握了选举政治,习惯在演讲中用复数指称台下的芸芸众生,用口号式的语言煽起支持者的热情。作为名声的代价,他从家庭到个人经历,也完全曝光在公众的目光下。
奥巴马对政治家们老是把注意力放在富人和有权有势的人身上深为不满,他认为政府的重要使命,就是向所有国民开放机会。但他连自己也发现,他在竞选中因为寻求捐款,和捐助他的富人们更像了,“一起吃饭,一起参加活动,把时间浪费在争论上,却忽视了99%的民众关注的问题”。
他发现,担任参议员的时间越长,交际圈越窄,工作安排迫使你远离了你代表的民众。
他曾经在最初的竞选中耻于伸手要钱。但竞选改变了他。他不无自嘲地回忆,“过去我在伸手向陌生人索要资金时会感到羞耻,现在直奔主题,力求得到肯定答复。”
难以预料奥巴马会为美国带来什么变化,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结果总是妥协。在竞选中,他已学会用保守的语言说更解放的目标。如果考虑到他的历史观中对传统的尊重,是他“改变”美国,还是华盛顿改变他,现在还没有答案。
但至少,奥巴马当选本身,就已经改写了美国的历史。“他在美国社会的种族融合上,可以做肯尼迪当年为天主教徒们所做的事情。”研究历史的阿伦·里奇曼对他充满了信心,“在1960年,美国仍然有强烈的反天主教倾向,但在天主教徒肯尼迪当政之后,宗教便不再成为一个政治问题。”
美国总统享有的十大“特权” (图)

 凤凰论坛  2008年11月06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美国总统是全世界最有权力的职位之一,总统有权处理国家事务和联邦政府的各种工作。他可以发出对联邦机关有法律约束力的政令,有权选任所有行政部、院、署、局等机关首长(须经参议院认可),以及其他数百名联邦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是美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可召集各州的国民警卫队为联邦服务。宣战权虽属国会,但在一些情况下总统往往越过国会不宣而战。在战争和紧急情况下,经国会授权,总统还可拥有更大的权力。当然,这些权力大家都已经知道,但美国总统享有的以下十大"特权"你了解多少?

  1.尽管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事可能自己驾车在华盛顿特区市内转一转,但"第一家庭"(FF)最多可在白宫西翼后面停三辆车。虽然总统和夫人无法过把自驾瘾,但总统的儿女们倒是可以,前提是他们必须时刻与特勤处的特工们保持联系

  图为每年复活节后的周一,美国总统府白宫都要举行"滚蛋"比赛。向民众开放,欢迎带孩子来玩...

  2.美国总统其实没有固定的作息安排。里根喜欢在大白天小睡几觉,克林顿"工作"到凌晨三点是家常便饭。乔治·W·布什每天早晨7点左右就来办公室上班,白天休息时锻炼两个小时,傍晚早早离去。由此可以看出,当美国总统其实挺自由的,不管他愿意早来,还是晚走,整个国家乃至这个世界都很跟着他的作息时间转。

  3.美国总统都拥有各自绝密的邮政编码。亲朋好友可以按照这个邮政编码给他写信,信件会被直接送达总统办公室--当然,总统秘书会先打开看一看。

  4.未经准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椭圆形办公室,即便是美国第一夫人也不能。总统夫人必须在办公室外面首先获得警卫的准许,如果总统说不希望受到任何人的打扰,即便是第一夫人,也只能悻悻离去。

  5.由美国海军掌管的白宫内务处(White HouseMess)负责总统的饮食,不管总统身在世界哪个角落,都要确保总统不会挨饿受冻。

  6.总统享受特殊食品待遇:白宫冰箱里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免费饮用,各家公司会提供种类繁多的免费小吃,供总统随时享用。

  7.每天凌晨5点,白宫内务处向辛勤工作在西翼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提供免费炸薯条。每个周五,每个人都会得到一份炸薯条和冰冻乳酪。

  8."空军一号"并非特指一架飞机,美国总统乘坐的每一架飞机都是"空军一号"。正常情况下,美国总统有两架飞机专门供其出行。两架飞机全部拥有完美的安全纪录。

  9.总统豪华车队在市内每加仑燃料只能行驶10英里左右。

  10.美国总统不必离开白宫去外面寻开心。白宫有一座游泳池,是福兰克林·罗斯福 1933年下令修建的,因为游泳对罗斯福总统来说是锻炼上肢的绝佳途径。1969年,尼克松给游泳池注满水,但福特不久便恢复了游泳池的本来面目。乔治·W·布什2002年命人给游泳池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这样,就能在里面洗个热水澡了。

  白宫还有一座电影院--前排全部是美国LA-Z-BOY(美国第一大休闲品牌)休闲躺椅。乔治·H·W·布什在其任内修了一个钉马掌的场地。1947 年,白宫专门为哈里·杜鲁门建了一个保龄球馆。尼克松显然不喜欢游泳,但他酷爱保龄球,以独自一人打保龄球著称。


候任总统第一天

先和女儿吃早餐,再去健身


        当地时间11月5日,奥巴马成为候任美国总统的第一天。这天早上,奥巴马做了自展开选战以来最想干的一件事:与两个女儿萨莎和马莉娅共进早餐。

  大约在上午9时30分,奥巴马离家前往健身房进行锻炼,把送孩子们上学的任务交给了未来的第一夫人米歇尔。按照日程安排,奥巴马在当天并没有公开活动。他展开过渡期的工作,任命一个过渡班子,以便在未来十周内应付繁重工作。

  在健身房逗留了大约65分钟后,奥巴马先回家,然后前往位于兰多夫大道Aon中心的办公室。据奥巴马的新闻官珍·帕塞基透露,奥巴马在办公室大约逗留了5个小时。奥巴马当天没有接受任何采访,但他答应在本周末举行一个新闻发布会,回答记者提问。

  抵达Aon中心的停车场时,奥巴马一度回头与紧紧跟随自己的记者们打招呼,他问道:“你们还好吗?难道没有睡觉么?”路透社记者德博夫·查尔斯反问未来总统:“你睡得如何?”“睡的时间比平时少。”奥巴马一边说,一边走进大厦。

奥巴马展望“梦之队”



        在战胜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当选美国新一届总统之后,奥巴马已经悄然开始筹组新的政府班子,其中不少人物大名鼎鼎,堪称“明星内阁”。奥巴马5日宣布成立由3人组成的交接办公室,其中包括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时期的白宫办公厅主任约翰·波德斯塔、奥巴马在参院的办公厅主任彼得·劳斯以及奥巴马好友兼顾问瓦莱丽·贾勒特。未来数周内,奥巴马将与交接顾问讨论下任政府的合适人选。
  但要完成两届政府间的交接并非说起来那么简单,奥巴马需要选出白宫重要幕僚、各部高层官员以及重要机构的负责人。他需要重新选人的职位多达7000个,其中要送交参议院批准的高官就有1200人。

  白宫办公厅主任
  民主党伊利诺伊州联邦众议员拉姆·伊曼纽尔已受到奥巴马邀请出任白宫办公厅主任。白宫办公厅主任拥有不少实权,包括监管白宫发生的大小事务,为总统安排日程,决定哪些人可以见总统等等。
  伊曼纽尔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旧臣,能力出众,与克林顿夫妇以及奥巴马都有很深的交情。他2003年当选伊利诺伊州联邦众议员,2006年时曾任民主党国会竞选委员会主席,是众议院中仅次于议长佩洛西、多数党领袖里德和多数党督导克莱伯恩的民主党第四号人物。
  伊曼纽尔对奥巴马的这一邀请感到为难。一方面,他希望为新政府出力;另一方面,他又难以割舍国会职务,他希望以后能当选众议院议长。伊曼纽尔的朋友说,伊曼纽尔的妻子和3个孩子居住在芝加哥市,习惯了那里的生活,不愿搬到遥远的华盛顿。

  财政部长
  在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面前,奥巴马将要作出的重大任命当属财政部长一职。此人将负责监管7000亿美元的救市行动,以使美国渡过大萧条以来的最大经济难关。CNN政治分析家、曾在里根和克林顿政府任职的大卫·葛根表示:“财政部长几乎和国务卿一样重要,这还是我记忆中第一次。”
  克林顿内阁中的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蒂莫西·盖特纳以及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是财政部长热门人选。
  劳伦斯·萨默斯从1991到1993年担任世界银行主要经济学家,1999年出任财政部长,在从政之前,他在哈佛大学教经济学。
  在华尔街金融危机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蒂莫西·盖特纳被美联储指定负责草拟对贝尔斯登和美国国际集团的拯救方案,他也主导参与拯救雷曼兄弟的谈判。
  保罗·沃尔克曾在卡特和里根政府担任美联储主席,他也是投资银行家,并参与过联合国关于伊拉克石油换食品项目的调查。

  国防部长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6日报道,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可能出任国防部长或者教育部长。虽说是共和党人,鲍威尔在选举前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宣布支持奥巴马。鲍威尔曾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2001年出任国务卿,2004年12月因与副总统切尼、时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政见不合挂冠而去。
  除了鲍威尔,其他共和党人也有望加入奥巴马政府。奥巴马当选前已经放言,他要不拘党派选人才。除了邀请鲍威尔出山外,他也许可能挽留目前的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留任,或者请与自己一样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共和党参议员查克·哈格尔取而代之。

  国务卿
  民主党消息人士指出,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参议员约翰·克里有望取代赖斯出任国务卿。

  其他职位
  现任中情局局长迈克尔·海登则有望保住现在的位置。
  另有民主党人表示,听说从事医生工作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霍华德·迪安可能是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长人选。
  南卡罗来纳州国会议员詹姆斯·克莱伯恩可能是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长人选。
  奥巴马竞选阵营财务负责人彭妮·普里茨克有望成为商务部长。
  前总统肯尼迪的女儿卡罗琳·肯尼迪可能出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她的堂兄罗伯特·肯尼迪可能出任环保署署长。

随着奥巴马的当选,美国恶搞综艺节目《南方公园》推出了《关于昨夜》最新一集:《奥巴马夫妇》。图为剧照。


奥巴马拥吻米歇尔。

        贝拉克·奥巴马4日当选下任美国总统,他的妻子米歇尔·奥巴马即将成为美国新任第一夫人。
  不过第一夫人的头衔似乎难以遮盖米歇尔独特的个人魅力。在丈夫创造历史的同时,她也朝着与众不同的第一夫人方向前进。

  她的“第一”
  现年44岁的米歇尔身上,有许多个“第一”。而第一夫人的生活则将带给她更多个“第一”。
  她的丈夫即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她也将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第一夫人。
  竞选期间,她站在讲台上发表时长45分钟的助选演说时,她是第一个直言不讳发表自己关于教育、不平等问题看法的总统候选人夫人。
  她也是第一个爆料自己丈夫不会整理床铺、早上起床后有口臭的第一夫人。但这些小细节却为奥巴马平添几分人情味。
  成为美国第一夫人后,履行白宫女主人职责将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

  她的“第二”
  米歇尔在芝加哥南部社区长大,是家中老二。
  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米歇尔进入一家法律事务所工作,但三年的工作经历却让她对政治感到失望,此后即便奥巴马在政坛呼风唤雨,政治也最多在她生活中排到第二位。
  起初,米歇尔并不太热衷于丈夫的政治生涯。2000年,当她被问及在竞选活动中感兴趣的事情时,她说,去过那么多选民家里拜访,得到了许多家装灵感。
  即使是在奥巴马竞选总统期间,米歇尔也更重视家庭,而把竞选活动排在第二位。同时,她还要求奥巴马平衡工作和生活,抽出时间陪伴两个女儿。
  米歇尔说,她有时会在竞选活动结束后,顺路去超市买卫生纸。“我们的生活很普通。”她说。


  趣闻
  当年她比他更强
  在奥巴马身边,米歇尔既不过分高调,也不会毫不起眼。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初识奥巴马时,米歇尔在法律事务所工作,负责指导当时还是一名暑期实习生的奥巴马。
  虽然帅气的奥巴马当时引起事务所内女同事的关注,米歇尔却没有对他一见钟情,“我发现她们只是对一个穿西装、有工作的黑人印象深刻”。
  奥巴马说,米歇尔当时对他照顾有加。“她带我参加了一两个聚会,聪明地忽略我简陋的衣橱,甚至还想撮合我和她的朋友。”
  两人第一次约会是在电影院,看的是美国著名黑人导演斯派克·李导演的《为所应为》。
  米歇尔似乎对自己在白宫的生活没有作太多打算。有一次被问及如何才能当好第一夫人,她以颇具外交辞令色彩的一句话回应:“这得分时代,分人,还得看她们处在人生的何种阶段。”
  


  ■个性评点
  《每日电讯报》报道,人们对于米歇尔褒贬不一。在支持者眼中她独立、直言不讳,是个称职的工作母亲。批评者却认为她自大、傲慢,是一个“愤怒的黑人女性”。
  奥巴马阵营顾问戴维·阿克塞尔罗德说:“她有时会让竞选工作人员感到不快。她总是那样坦诚地讲出自己的想法,不从政治角度推敲自己的用词。”
  新华社 何珊
据英国《每日邮报》今天报道,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在一个很受欢迎的网站上公布了他赢得总统选战当晚的幕后照片。

这些令人感到着迷的照片展现了奥巴马获悉他已当选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的历史时刻。照片显示,当一个人准备实现自己的使命,他面临巨大的压力,有着非常大的期望值。
  奥巴马在芝加哥宾馆的一个房间里的大屏幕电视收看他的对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发表承认落选讲演时看起来很严肃,他好像处于思考状态,这很符合他的外号“毫无戏剧效果的奥巴马”。奥巴马身体前倾,把双手放在下巴下,非常关注地听着麦凯恩的讲演。照片显示,当选举计票统计结果公布时,奥巴马和他的家人在一起收看电视转播。当奥巴马22个月的竞选旅程即将到达胜利终点时,奥巴马拧着手,他前额的皱纹显示,47岁的奥巴马和他的家人仍然很紧张。随后的照片显示,他把脚放在咖啡桌上,身体向后倒去,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很疲劳。奥巴马和其家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欢乐情绪,他清醒地意识到他面前的挑战。
  照片显示,10岁的马莉娅和7岁的萨沙在深夜时分看起来很疲惫,并有点无聊,这使人们对奥巴马在那个生命中关键夜晚的私人生活有所了解。照片显示,奥巴马和他的当选副总统拜登进行了交谈。奥巴马的妻子、44岁的米歇尔穿着一件红黑圆口领连衣裙,据悉这件裙子出自纳西索-罗德里格斯之手,设计灵感来自于罗德里格斯春季纽约时装秀风格。一位著名的时尚界人士随后对米歇尔的那件衣服提出了批评,称那件服装像是一个“熔岩灯”。
  过去的当选总统通常会让《时代》或者《生活》杂志的重量级摄影师拍下他们打赢总统选战当晚的照片,制作成很有冲击力的图片故事。不过,与他所传达的变革信息保持一致,奥巴马只是把由他官方摄影师大卫-卡特兹拍摄的照片上传至一个很受欢迎的网站上,这个网站主要供家庭上传他们的假日照片。奥巴马上传照片的名字是“选举夜的简单场景”。观看照片的网民可以留言,多数人对他当选总统表示高兴。

奥巴马收看麦凯恩的败选讲演,他身体前倾,手放在下巴下

休息时刻,可能是在为发表获胜讲演作准备,奥巴马将脚放在桌子上,身体向后倒去

耐心,奥巴马专注地听麦凯恩的败选讲演

制造历史前的片刻,奥巴马在发表胜选讲演时前与妻子拥抱

奥巴马和他的岳母

奥巴马和他的当选副总统拜登握手庆祝获胜

米歇乐和她的两个女儿

奥巴马一边打电话一边看电视

奥巴马专注地打电话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当你看到这张奥巴马的相片,你会选择以下的哪个选项?


  A黑人B救世主C政治新手D激进分子E未来的希望F以上全是


  你的选择,或者说众多美国选民的选择决定了奥巴马的5张面孔


  如果奥巴马不选择政治作为终身事业,他很可能将成为一个出色的精神治疗师,他是“听和说”的大师,能准确理解“病人”的陈述,在陈述中分析出“病人”的问题和期望,然后用高深精美的语言将自己的理解反馈给“病人”。这种理解未必是一种解决方案,但是对于听的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感觉到一个智慧的人和自己产生了共鸣,另外他还将这种共同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奥巴马的著作《勇气和希望》(TheAudacityofHope)里,随便翻开每一页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听和说”的艺术。例如在移民问题上,奥巴马亮出的面孔是“新美国的面孔”,为了表达自己赞许多元文化,他写道:“在号称是‘种族大熔炉’的芝加哥,我走在德夫大街的印度市场,也走在西南郊外、刚刚新建的清真寺还闪着光华的大街上,我会去参加一个美国朋友的婚礼,或者参加菲律宾人的传统节日聚会。”接着他转移话题,表达了对于很多黑人心中的忿忿以及很多白人心中关于非法移民增加的担忧,最后他总结说:在自己看来,无论是黑人的还是白人的焦虑都是理性的,不同人群之间需要有效的对话机制,但是千万不要粉碎那些移民孩子心目中怀有的天真梦想。


  奥巴马倾听美国人民,听他们歌唱,听他们抱怨,听他们怒吼,听他们唠叨,听他们饮泣,听他们的渴望和绝望,听他们的梦想和失落。对于很多美国黑人心里深深的愤怒,他能表达出恰到好处的同情和理解,就好像之前在关于种族问题的多次演讲上所表达的;他也能将白人的担心完整地、技巧地传递给黑人,至于对“黑人病人”和“白人病人”的情感他分别能感同身受到什么程度,“奥巴马医生”没有说明白。


  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奥巴马多年来一直在磨练自己的这种技能,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还是哈佛法学院学生开始,当时学生团体中分化非常严重,一次激烈的辩论会上奥巴马非常娴熟地总结两方面争论的问题核心所在,无需表达自己的具体观点就赢得了满场掌声和教授赞许,后来教授对报纸记者说:“所有人都点头,好像在说:‘他所说的正是我想说的。’。”很多人说他是“美国内心的一扇窗户”,你也可以说他是一面镜子,在镜子里将看到什么取决于你是谁,你的立场是什么?奥巴马自己说:“我是一张巨大的空荧幕,在上面所有不同政治意见的人都能投射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些比喻都在暗示他是一个被动的工具,内心深处的东西很难对别人说。事实上“难以捉摸,讳莫如深”一直是他个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所有总统候选人中,奥巴马出版过的自传可以说是最透彻的,但是另一方面他拒绝人们对他下一个清晰的定义,就好像布什是“牛仔”,希拉里是“悍妇”,麦凯恩是“白头鹰”那样。实际上在内心深处,这是一个非常内向、沉默寡言、不情愿开放自己的人。童年在纽约居住的时候,他的隔壁是一个年长隐士,在著作《父亲的梦想》(DreamsfromMyFather)中他写到,隐士和他有很多共同点。如果偶然遇到隐士采购回来,他会主动帮老人拿东西,两人慢慢地爬上楼梯,期间谁都不会说话。“最后在走进房间关门之前,他会微微对我点头,在那个时候我就会感觉他不是别人,而是我精神上的影子。”想必这个年长的隐士现在已经不在人世了,而那个封闭的影子,即便在今天奥巴马欢庆总统竞选胜利的时刻,依旧在某个角落隐藏着。


  就算是奥巴马的修辞,又或者是他令人印象深刻的个性,都试图在隐藏什么东西,而不是揭开真相,这也就是为什么对很多人来说奥巴马是个谜团的原因。无论他的媒体曝光率多高,他还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选举到了最后阶段的时候,你经常能听到他这样说:“这场大选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你自己。”———他把自己深深藏在帷幕的后面。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希望得到关于奥巴马全面的画像,于是他们收集这个人的言语、行动、政策、公开形象以及自传的片断,来拼凑心中那个时常矛盾的形象。而所有这些碎片,就好像一张超高难度却有趣的拼图,能给“游戏者”带来很多挑战的享受,毕竟这位美国的新总统和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位总统不同,他的父亲有不止一个老婆,他的母亲足迹遍布全球,他的成长背景从堪萨斯州到肯尼亚,他的朋友不仅有非洲贫民窟里的乞丐,还有华盛顿的高级政客以及华尔街上的权贵,他的精神导师除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Hamilton,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最重要一个角色之一,投身北美反英斗争,争取国家独立,推动了制宪会议的召开并为美国宪法批准做出了卓越贡献,为美国现代化创造了政治条件。在美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提出了发展工业和商业,还提出了美国外交方略现代化进程中的中立政策)之外,还有马尔科姆·艾克斯(MalcolmX,年少时是不学无术的街头混混,贩毒、吸毒、滥交、抢劫、杀人几乎无恶不作。入狱后从看字典开始,学习世界历史、哲学、政治、自然科学等知识,并参加了“黑色穆斯林”组织。出狱后投身黑人运动,成为声望仅次于马丁·路德·金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在奥巴马的5张面孔中,前4张面孔对于他赢得总统选举其实产生了副作用,但是第五张面孔,也就是美国未来希望的代表,成就他“美国首位黑人总统”的历史地位。


  第一张面孔:黑人


  作家亨利·路易斯·盖茨(HenryLouisGates)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是关于另一位作家安纳托·卜若雅(AnatoleBroyard)的一生。安纳托的父母都是黑人,但是他的皮肤像白人一样白,他一生的愿望是成为一个白人作家。亨利在散文中这样写道:“他希望成为一个作家,但不是一个黑人作家,而是一个白人作家,这是一种愚蠢的分离,然而这既不是安纳托本人的愚蠢,也不是他本人的分离,事实上在战后的文学史上,美国还没有出现‘黑人作家’这样的名词,也没有人能想像这样的事实。”


  在自传中奥巴马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被白种人母亲和祖父母养大的深肤色的孩子,经过很长时间的寻找,最终确认自己的身份是“非洲裔美国黑人”。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很多老一辈的黑人,他们对他说,在这个国家种族之间的仇恨和歧视没有消除的可能,深浅肤色的人也不可能有沟通的桥梁。小的时候奥巴马记得跟着祖父去看望一个黑人朋友,但是谈话中那个黑人老人对他说:“白人和黑人之间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友谊,无论看上去我和你祖父的关系多么密切,实际上我从不指望他。”这绝对不是奥巴马在竞选期间希望传达的信息,他曾宣布:“我拒绝参加仅仅基于种族、性别、性取向的政治。”在非洲裔美国选民中,他几乎获得100%的支持率,但是就好像安纳托一生回避“黑人作家”这个称呼一样,奥巴马也不希望自己被贴上“黑人竞选人”的标签。一旦他的身上被贴上了种族的标签,这场大选的“听众”中,有的人马上转台,有的人干脆关掉了收音机,有的人武断地下结论,给奥巴马的未来政治前途作出总结。对于奥巴马来说,种族是纠缠他整个成长期的噩梦,是他曾经希望遗忘并埋藏的部分,但是今天,他能勇敢地对全世界说:“我是一个堪萨斯州的白种女人和肯尼亚黑人结合的作品,我的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叔叔阿姨、表哥表姐有着各种各样的种族和肤色,他们分布在世界的3个大洲上。”


  在这次大选中出现了一些争论,有的社会学家认为种族已经不是重要因素,它对社会的整合作用已让位给“经济阶层”,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选举中,种族始终是最前沿、最重要的力量。即便奥巴马能赢得所有黑人的支持,肤色还是会让他失去很多选票,这取决于在今天的美国,到底还有多少人相信种族依然是最前沿、最中心的问题。在大选结果出来之前,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答案,因为选民在接受调查的时候对于种族问题总是非常圆滑。奥巴马希望树立的是一个“后种族时代”的形象,他希望人们更关心他的政策和能力,而不是出身和肤色,但是一些带有新保守主义倾向的社会评论家并不接受,认为他缺乏真诚,他们调查奥巴马在美国政治的崛起,宣称从当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开始,奥巴马无时无刻不在意自己的黑色皮肤。还有一些批评家说奥巴马的参选歪曲了选举的本质,选举的本质应该是候选人提出怎样的政策,而这些政策如何能说服选民,可是现在这场选举已经变成关于“黑人是否有资格成为美国总统”的争辩。


  但是当选举最终落下帷幕,当无数人在芝加哥街头欢庆奥巴马的胜利时,我们终于得到了答案。那些终身研究政治和种族、政治和黑人的新保守派社会学者注定落伍于这个时代了。在支持奥巴马的人群中,大多数是年轻人,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这些人生活在奥普拉·温弗瑞(OprahWinfrey,黑人女性,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女性之一)的时代,生活在丹泽尔·华盛顿(DenzelWashington,好莱坞黑人影星,目前票房号召力和片酬都是一流)的时代,生活在老虎伍兹(TigerWoods,黑人运动员,世界高尔夫一哥)的时代,他们相信奥巴马说过的:“这不是黑人的合众国,也不是白人的合众国,这不是拉丁裔的合众国,也不是亚裔的合众国,这是美利坚合众国!”


  第二张面孔:救世主


  《父亲的梦想》是一本关于问询的书,不是寻找关于荣誉的所在,也不是寻找关于财富的奥秘,是关于奥巴马寻找人生意义的长途。书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灵受到伤害的男孩,他没有归属感,不知道自己的家园在哪里?在黑人中间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白人中间更是如此,在贫民区里他没有自己的朋友,在学校的学生工会里他也没有伙伴,他总是被持续不断的恐惧纠缠,这种恐惧就是关于自己的归属。他希望知道如何才能找到根基从而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在这个艰苦过程的最终,他找到了信仰,“相信众人的力量”最终成为年轻的奥巴马的精神家园。


  这就是在整个竞选过程中他努力让选民相信的:只要你愿意相信他人,愿意与他人合作,愿意向他人妥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产生———只有让众人参与才能完成救赎。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是奥巴马将自己当作是这种信念的典范———你是否不相信白人和黑人能有机、和平地相处?你是否认为芝加哥的南岸(黑人聚集区)和哈佛法学院月报(一个由哈佛法学院的精英学生组成的社团)永远没有桥梁能连通?你是否相信非洲、亚洲和中东的穆斯林和现代的西方世界无法共存?你是否认为那些世俗的,已经丧失信仰的美国人和每个星期去教堂的虔诚信仰上帝的美国人没有办法眼对眼?那么就看看我吧!


  在奥巴马支持者的集会上,你会发现这些人支持他的原因多半简单,那就是:他有可能令山川移动,他有可能改变世界对美国的看法,他有可能翻开这个国家种族史上全新的一章,他就是他们求变的希望所在。


  当然,这种信念并不是所有人都持有,毕竟尽管奥巴马最终取得全面胜利,他没有赢得所有人的支持,但是从围在他周围的大群的、兴奋的支持者脸上你能看出,人们已经对他着迷,为他深深感动,无论他的肤色、背景和身份,人们相信他是美国未来的救星。“是的,我们能做到!”在整个大选中成为最响亮的竞选口号,在这个口号响起的时候,3/4的美国人相信自己的国家正走在错误轨道上;在这个口号响起的时候,美国经历着自从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峻的经济考验;在这个口号响起的时候,很多民主党人已将愤怒作为自己政治前途的赌注:那是对于战争的愤怒,对于2000年有争议的那场大选的愤怒,对于布什政府8年来内外政策的愤怒。


  从2004年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第一次全国性演说开始,奥巴马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他在那次演讲上说:“在困难面前仍怀着希望,在不确定面前仍怀着希望,勇敢地怀着希望。”最后还有上帝赐予奥巴马的最大的礼物,那就是美国这个国家的基石,一种相信未知的传统———始终相信会有更美好的日子在前面。


  如果你深入研究奥巴马的政策和言论,或者简单点,就在他的竞选网站上把所有主题看得仔仔细细,你会发现他的很多政策已经上升到学术水平,他有一个详细具体的方略重整在阿富汗的美军部队,他构想着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工作,全家都能享受医疗保险的全民健康计划,但是并不是完美的政策把奥巴马推到美国政坛的最高峰,因为他很清楚,越是详细的政策越容易将选民分化,而不是把他们凝聚到一起。很多聚集在他身边的人一开始或者是因为狂热,或者仅仅出于好奇,是什么吸引这些人一旦看见他就不再能摆脱其吸引力呢?是因为奥巴马成为希望的象征,代表改变的可能性。这些人听到的不是详尽的政策,而是这样的号召:“如果我们愿意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奋斗,一起去相信,我确定经过几代,当我们回首时能告诉孩子们,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们开始给生病的孩子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们给优秀的工人提供好的工作机会;就是在那个时候,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开始放缓,我们开始治疗受伤的地球;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们结束了战争,保证了国家的安全,重拾我们的形象,代表地球上最后的希望。”


  一次选举要变成涅槃只需几小步,很多类似具有感染力的演讲的背后,不仅有听众和观众含着热泪的双眼,不仅有共和党人深深的震动,还有反对者的调侃。反对者中最典型的代表应该是著名的电台主持人拉什·林伯(RushLimbaugh),提起奥巴马的时候,拉什几乎不曾称呼他的本名,每次都是把自己完美的男中音降低半个八度,称他是“救世主”。


  第三张面孔:政治新手


  对手经常把奥巴马描绘成这样的形象,一套空着的西装,里面有一些由华丽词汇连成的蜘蛛网,就好像希拉里说的那样:“只是说得好听而已。”


  的确,奥巴马没有雄厚的资历,无论是经营方面还是管理政府方面,主要的原因是一个,那就是他总不停变换工作。从他的简历上可以看出,他好像从不曾停过脚步,在西方学院(OccidentalCollege)呆了两年时间,然后是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两年,之后有一年时间是从商,接下来的3年的头衔是“社区组织者”,然后是哈佛法学院。对于奥巴马来说,在参议院的8年时间应该算是生命中最稳定的时候,但是在这8年中,还有4年时间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争取更高的职位。


  那些习惯了评价州长和将军们的选民必须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奥巴马的相对空白,同时要理解奥巴马擅长的“组织”,也就是聚集众人力量的能力如何能填补这些空白和不足。奥巴马曾经努力地在芝加哥发展一个社区会议,他挨家挨户劝说社区的居民参加,尽管受到很多冷遇,最终成功的景象让人们联想到一个人靠一把瑞士军刀挖出了巴拿马运河。在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方面,奥巴马的朋友经常指出他在12岁的时候就接受了律师教育,这比1860年的林肯还要突出,他们会说奥巴马最关心的政策是全民医疗保险、青少年犯罪以及贫困问题,他曾经努力地在伊利诺伊州议会工作,希望通过改变竞选捐款政策的法案,同时他也努力通过了要求警察在询问青少年罪犯的时候必须录像的法案。为了达成这些,他一个接着一个劝说周围的州议员,有时候在办公室的地板上,有时候在球场上,有时候在酒吧里,有时候在住宅区,有时候是在牌桌上,最终很多原本人们认为无法通过的艰难法案在他手中通过了,就连共和党人都敬佩他的这种与人合作的能力和精神。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的支持者科克·迪拉德(KirkDillard)曾对《华尔街日报》说:“他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无人能比,他善于在不同意见的中间达成协议,善于和不同的人共事。”


  当然,这些优点在政治经验丰富的希拉里看来似乎不算什么,她一直讽刺奥巴马虽然是参议院下属委员会的主席,但从没有举行过一次像样的听证会;麦凯恩在整个选举过程中更是一直以“缺乏经验”作为攻击对手最有力的武器;还有很多明里暗里的反对者说,奥巴马最大的政治成就就是这次为期20多个月的竞选活动而已。但是这不是华盛顿权贵的选举,这也不是共和党人的选举,这是一次美国人民的选举,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投票率可以看出,美国人相信这一次的投票,自己将成为努力改变的一分子。无论政治经验的多少,选民们相信奥巴马具有改变未来的能力,奥巴马最终赢得这场艰难比赛的胜利说明,他具有团结众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指挥未来发展时,比个人辉煌的历史重要得多。


  第四张面孔:激进分子


  有些人认为奥巴马就好像是古代传说中的特洛伊木马,也就是表面上看上去是一份好意的礼物,实际上却是危险的敌人。这些人研究奥巴马的背景,尤其是他不曾多说的那一部分,发现有很多迹象表明,他可能是个极端分子。奥巴马在芝加哥做一个教育问题研究的时候曾经和威廉姆斯·阿亚瑟(WilliamAyers)合作,两人还在同一个委员会里共事,也曾访问过威廉姆斯的住所。这个奥巴马后来并不愿意多说的人是恐怖份子、芝加哥左翼激进组织“地下天气”的头子,该组织在上个世纪70代曾有过多次炸国会、炸五角大楼的计划,还炸过芝加哥的警察局。但是竞争对手会将奥巴马的激进源头追溯到更早的时候,也就是他小时候在夏威夷的时候,那个源头就是他的祖父的黑人朋友,那个不相信“黑人和白人之间存在真正友谊”的人。此人的名字叫做弗兰克·马歇尔·戴维斯(FrankMarshallDavis),上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期间他是著名的诗人、记者、民权运动家和劳工活动人士。戴维斯指前苏联是“种族主义的坚定敌人”,这在后来他的回忆录里能找到原话,一度他还加入了共产党。戴维斯曾说:“我和各个组织、各种信仰的人合作,我的合作标准是:你是否决心努力改变白人特权专制统治。”


  类似“准确媒体”(AccuracyinMedia)这样的保守组织经常喜欢夸大奥巴马激进的一面,该组织曾发表一文去探讨奥巴马的背景,并指出奥巴马深受戴维斯的影响,后者想把他塑造成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黑人领袖。该文的标题为《奥巴马与他的共产主义学长(Obama‘sCommunistMentor)》。当然,在他们认识的时候,戴维斯已淡出了政治圈10多年,用“学长”这样的字眼去形容他们的关系未免过分夸大。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奥巴马每当有需要时仍会找这位老人寻求意见。戴维斯告诉他说:“你考上大学的目的并非为了学习,而是受训!大学会把你训练好,你会开始相信’机会平等‘乃美国人的做事方法。”这位美国的新总统会把他的教诲放在心里吗?奥巴马于自传中提及戴维斯说:“每次想到他,都令我会心微笑,他的顽固令我想到我的妈妈,他们都是生活在’歪曲的60年代‘的人,有着相同的信念。”


  奥巴马的自传中还显示出一些比传统的美国政治家更自由化的想法,例如他曾经对非洲独立运动感兴趣,并因此受到弗兰兹·法农(FrantzFanon)的影响。弗兰兹是位作家,也是马克思社会学学者,研究侧重于后殖民时代、去殖民化运动等。奥巴马也提到自己曾出席库柏联盟学院(CooperUnion)的社会主义学会议。但是后来他对《时代》杂志说,这些都是发生在里根时代的事情,在参加这些左派活动的同时,他也看些保守派的书籍,例如保守派巨人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以及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Hayek)的作品。他所做的纯粹是浏览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从来没有使之成为自己的原则。


  他说:“我时常怀疑教条主义以及过分强调左倾或者右倾。”


  并非所有对奥巴马的批评都是红色的,有些评论者认为奥马巴的思想比他声称的更自由。《全国周刊》(NationalJournal)一项研究表明,奥巴马是众多参议员之中最自由派的人,奥巴马对此否认。尽管奥巴马最近开始支持枪支持有者,另外也支持一项关于电子侦探的法案,这两项法案都是传统的自由派人士深恶痛绝的,但是怀疑他的人还是很难改变印象。除了“红色背景”和高度自由主义之外,还有一匹更危险的特洛伊木马,那就是有人指出奥巴马可能潜藏着穆斯林的身份。奥巴马说祖父是肯尼亚人,信奉伊斯兰教,父亲并无信仰。


  自己小时候于印度尼西亚就读一穆斯林学校,但是他别无选择,因为他住在那里而印尼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直到他成年后移居美国芝加哥后才找到信仰,他受洗信奉基督教。为他施洗礼的牧师怀特曾说过“9·11”事件是美国“遭天谴”给奥巴马造成不小麻烦。有5张面孔已经很麻烦,不要说再增加一张新的———秘密穆斯林。当然关于这个新身份的说法未免流于下流,因为奥巴马的突然成功,还是在不少人群中造成影响,之前曾有一个民调显示12%的人相信这种说法。


  现在有关极端激进分子的说法应该已经失去力量,毕竟美国人现在选择的最高统帅是奥巴马。这种关于“红色背景”的探讨从一个侧面可以让我们看出年轻时的奥巴马在信念上的彷徨和追求,他没有传统的家庭背景可以跟从,也没有来自父辈的强大信仰遗传,他能做的就是自己摸索,这是塑造个人、塑造一国总统的艰难过程。


  第五张面孔:未来希望


  翻开回忆录的前几页,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奥巴马对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描述仅限于他说自己的母亲生活在“歪曲的60时代”。自从约翰·肯尼迪之后不再有一个总统候选人会以这样轻描淡写的口吻谈论狂暴的60年代。的确,那个时代发生的种种,对于一个6岁时在夏威夷度过,8岁时在印度尼西亚度过的孩子能有多少影响呢?迷幻摇滚、越南战争、种族暴乱、校园骚乱等等这些力量和力量之间的碰撞产生的文化冲击深刻影响了美国文化和美国政治长达40多年时间,直到今天。但是奥巴马在谈起这些事情的时候多半是从历史或者人文的角度,而且是以他的典型的“医生”的方式。在《勇气和希望》中我们同样能看到,他说起60年代文化战争的口气是那么遥不可及,就好像在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样。奥巴马觉得,60年代的冲击应该是上一代关心的事情,而今天的美国已经发生太多改变,他曾经对《时代》杂志记者说:“我觉得上个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文化冲击和意识形态战争对于之后美国政治的影响过于久远,我相信那些在婴儿潮之后出生的人,到现在已经不太记得抽象的文化概念,例如你是左派还是右派,你支持大政府还是小政府,现在人们关心的不是这些概念,而是一套切实可行、有效果的政策。”


  这就是奥巴马的特质,他总是希望打破旧的争论,因此他的话对于青年一代的美国人来说很有力度,而这一群人在历史上的投票率达到了最高,也是对奥巴马支持率最高的群体。奥巴马是第一个全国性政治家,表达出青年一代的想法,那就是时代已经在前进,但是美国的政治并没有跟上步伐,至于那些在婴儿潮期间出生的、现在代表不同利益团体的个人、组织和媒体更是远远落在了时代之后,这些组织、个人或者媒体至今仍存在的理由就是它们之间无休止的、毫无意义的、陈腐的争论,一旦没有了这些争论,它们会发现自己被剥去外衣,里面什么都没有。所以所有支持奥巴马的人在心里都有同样一种感觉:他看上去有新气象。


  在美国历史上奥巴马应该是最“精明”的总统竞选人,他最大程度利用了现代科技来完成他“组织众人”的目的。在很多人看来,互联网比电视强大得多,不仅因为多出一个键盘,而是因为这是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的,将分享同样观点和兴趣的人群联系起来的最有效工具。民主党向来善于利用外部工具,例如工会、黑人教会、单一利益自由团体等,这一次还加上了有200万志愿者和捐赠者支持的网上数据库。奥巴马也是美国选举历史上最明星化的竞选人,其他对手,无论是希拉里还是麦凯恩或许会对这一点不屑,但是明星的确有太多优势。


  奥巴马前面的4张面孔都曾为他最终问鼎白宫造成困难,但是第5张面孔产生的巨大正面作用抵消了一切。美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不反思60年代文化战争就当选的总统,这证明奥巴马能轻易摆脱陈旧的政治泥沼,将自己标榜成未来的希望。作为未来的希望,过去的经验不足、复杂的背景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他将依赖的是他的信仰:组织众人、产生合力、改变未来。编译:潍

    11月7日,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中)在芝加哥举行竞选胜利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路透


    11月7日,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在芝加哥举行竞选胜利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新华社/法新


    11月7日,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在芝加哥举行竞选胜利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路透



        美国当选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美国中部时间7日13时50分(北京时间8日3时50分)左右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召开竞选胜利后首次新闻发布会,阐述自己就职后的中心任务,回答记者提问。
  奥巴马说,力保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是就职后的中心工作,但在就职之前,给美国“掌舵”的仍是现任总统乔治·W·布什,自己不会指手画脚。

  秀班底
  奥巴马上台前,由十余名学界、金融界、工商界和政界响当当的人物组成的交接期经济顾问团首先上台。奥巴马尚未出场,发布会就定下了经济议题为中心的调子。
  随后奥巴马在记者们的掌声中出场,右侧是当选副总统约瑟夫·拜登,左侧为将出任白宫办公厅主任的拉姆·伊曼纽尔,身后站着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和密歇根州州长珍妮弗·格兰霍姆领衔的经济顾问团。顾问团成员之一的投资家巴菲特未列席。
  奥巴马在讲话开始便开宗明义,以失业率高涨引出美国眼下面临的经济困境。他说,自己和经济顾问团当天早些时候刚结束会面,研究了自己在就任后将如何“采取措施减轻信贷危机、帮助辛苦工作的家庭、重新带来增长与繁荣”。
  根据美国劳工部7日公布的数字,由于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美国10月份失业率达到6.5%,为14年来最高。从今年年初至今,美国经济部门已削减大约120万个工作岗位。
  “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这将是我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奥巴马说。
  奥巴马专门提到了汽车业,表示自己将确保政府和国会尽快执行先前救助汽车业的决定,同时考虑还可采取哪些救助措施。美国国会今年9月批准一项总额250亿美元、面向汽车业的低息贷款项目。虽然这一由能源部支配的项目初衷是鼓励汽车业开发低耗能汽车,但同时也被视作汽车业渡过难关的救命稻草。
  奥巴马说,中产阶级家庭将是自己就任后首先关注的群体。他将仔细审查政府正在执行的7000亿美元金融拯救方案,确保这些钱最后不会被拿去养肥金融公司,而让普通中产阶级吃亏。
  奥巴马的内阁将由哪些人组成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他在记者会上没有宣布任何人选,只是说将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尽快作决定,不能为了赶时间而犯错。

  不僭越
  奥巴马在发布会上明确表态,在明年1月20日自己宣誓就职之前,布什才是美国总统,自己会尊重他的决定。奥巴马也用这句话避开了媒体记者关于他将如何对待伊朗、委内瑞拉等与美国敌对国家的问题。
  他在讲话开始阶段就明言,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政府,也只能有一个总统”,眼下是布什当总统,自己不会僭越。他感谢布什邀请自己10日去白宫做客。
  发布会上,奥巴马在谈到自己经济政策时多次加重语气强调,这些都是“当我成为总统后”才会出现的变革。
  奥巴马还利用不僭越回避了一些有关外交政策的问题。有记者问,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给他发来贺电,他怎么看?奥巴马回答说,他会认真研读这份贺电,但不会立刻作出回应。
  不过奥巴马仍然重复了他在竞选期间就讲过的观点,即不能接受伊朗寻求核武器和要求伊朗不再支持极端分子。这两个指控都为伊朗所坚决否认。


  国际观察
  奥巴马班子“克林顿味”重
  奥巴马过渡班子及经济顾问团中的克林顿旧臣甚多,《纽约时报》指出,强调求变的他,当前一个重要挑战,可能是如何避免予人“克林顿第三任期”的感觉。
  奥巴马6日宣布任命克林顿旧臣伊利诺伊州众议员伊曼纽尔为白宫幕僚长。为加快处理经济问题,奥巴马7日跟17人经济顾问小组会晤,包括股神巴菲特及Google总裁舒密特,但同时亦包括不少克林顿前朝重臣,包括前财长萨默斯及鲁宾。
  虽然萨默斯被视为财长热门,但部分民主党人对此却有保留。《纽约时报》引述一名知情者说:“你不会想要克林顿的财长,政府不能活像克林顿第三任期,奥巴马要树立自己的风格。”奥巴马一名高级顾问亦说:“我们并不想这只是克林顿翻版,有很多名字供选择,包括一些能强烈发出”转变“信息的名字。”但部分奥巴马顾问认为,克林顿时代经济繁荣,奥巴马的经济班子包括多名克林顿前朝要员亦无可厚非。

当米歇尔遇见贝拉克

  米歇尔在南达科他州为奥巴马拉票。
  竞选途中,米歇尔和丈夫、女儿一起坐在车上看电视。


她是个性强悍的律师事务所助理,眼界很高,拒绝了成打的追求者。碰上他以后,她的人生发生了重大变化。

  1989年夏天,米歇尔·罗宾逊告诉妈妈,她准备集中精力发展事业,暂时不想与异性约会。当时她25岁,刚以助理身份在家乡芝加哥的盛德律师事务所(Sidley&Austin)工作了一年。说了这话不久,事务所便指派她负责辅导一个名叫贝拉克·奥巴马的暑期助理。

  当时,事务所里有不少关于这位哈佛法学院天才的传言。盛德通常不会雇用一年级学生担任暑期助理,因此贝拉克的到来非常引人注目。哈佛法学院教授玛莎·米诺告诉她的父亲、盛德高级合伙人纽顿·米诺,贝拉克可能是她教过的最具才华的学生。对于这些议论,1988年刚从哈佛法学院毕业的米歇尔感到厌烦:为何一名黑人显得比较有头脑时,人们总是那么惊奇?

  而她对于这位贝拉克也有自己的疑虑———他的姓氏太奇怪了,而且他居然是在夏威夷长大。她估计此人可能“比较古怪,喜欢炫耀学识”,肯定不招人喜欢。

  “他们把他说得太棒了,简直不像真的,”她告诉《奥巴马:从承诺到权力》一书的作者戴维·孟德尔:“徒有虚名的家伙我见过不少,我想他可能也是这样:有点聪明,善于辞令,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一块吃了顿饭,他穿着件质量很差的运动服,嘴里叼着香烟,晃来晃去。我心想:噢,又来了,就是这样———长相不错,巧舌如簧。这副德性的人我早见识过了。”

  她回忆说,身为奥巴马的辅导老师,她决定保持自觉。当奥巴马约她出去时,她经常拒绝,如果仅因为他们俩是事务所唯一两位黑人就谈起恋爱,那也太“俗气”了。

  总之,两人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贝拉克和米歇尔(当然,现在她的姓也变成了古怪的奥巴马)都很喜欢讲述这段往事,只是为了便于公众消化,很多细节经过了打磨和简化处理。

  比如,纽顿·米诺和其他同事指出,米歇尔和贝拉克并非盛德律师事务所里“唯一两位黑人”。盛德有一名黑人合伙人,每年会雇请非裔助理。不过米诺说,整个事务所的黑人律师估计不超过六名,因此米歇尔可能会觉得她和贝拉克像被放到了显微镜下。贝拉克和米歇尔正式恋爱前,米诺夫妇曾在一家电影院的爆米花柜台前撞到他们。虽然不敢肯定,但米诺估计这就是他们后来所说的第一次约会:一起去看斯派克·李导演的《为所应为》。“他们有点尴尬,”米诺笑着说。

  真相应该是,即使米歇尔真的拒绝过,那也没有坚持多长时间。曾与米歇尔共事过的盛德律师安德鲁·戈德斯坦说,他的印象是,米歇尔和贝拉克是彼此追求,热度相当。而且她资本充足:个子很高,落落大方,非常能干,笑容灿烂。“她跟他一样,是魅力人物,”他说。

  时任盛德高级助理的玛丽·卡拉格当时与米歇尔搭档。她回忆说,贝拉克和米歇尔非常投机。在下午5点半左右那段不太忙的时间,卡拉格偶尔会去米歇尔的办公室,跟她谈某个案子,或是交代一些工作。通过半敞的门,她常会看见米歇尔坐在椅子上,贝拉克坐在桌子一角,两人聊得忘我。

  “从身体语言上,我可以看出来,他是在向她献殷勤,”卡拉格说,每逢此时,她会悄悄走开,免得打扰他们,“我就直接回自己办公室了”。

  不过,米歇尔与卡拉格分享有关贝拉克的小八卦。显然,她对他奇怪的出身和成长背景产生了浓厚兴趣。“真没想到,他外祖母竟是住在堪萨斯的白种人!”米歇尔说。

  “对他的个人资料,她了如指掌,”卡拉格说:“她正在设法了解他,看上去是被他迷住了。”他的黑白双重背景———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母亲是堪萨斯白人———是吸引力源头之一。“可以说,他令她感到惊奇。”

  卡拉格说,米歇尔“很快就坠入爱河”,但她非常注意保持职业风度。“她不是爱得五体投地,而是表现得很酷。”

  在盛德工作的这三年对米歇尔来说非常重要,与贝拉克的罗曼史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和贝拉克一样,米歇尔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前,也在盛德干过暑期助理。这是芝加哥最负盛名的律师事务所之一,在市区有名的后现代主义大厦大通银行大楼(ChaseTower)办公。

  这里距米歇尔从小生活的社区只有10英里,但两者之间的社会和经济距离可没这么近。米歇尔在芝加哥南部一个名叫南岸(SouthShore)的地方长大,这里在喧嚣的1960和1970年代从纯白人社区变成了纯黑人社区,住的全是劳工阶层。她的父亲弗雷泽·罗宾逊是芝加哥一间水处理厂的锅炉工,所赚的钱勉强够让妻子玛利安待在家里照顾儿子克莱格和女儿米歇尔。

  米歇尔是个好学生,不仅考入名牌大学,还早早开始赚钱。1987年夏天,她应聘去盛德担任暑期助理,表现出色,为自己赢得了一纸聘书。于是人生第一大选择摆在她的面前:是成为这家大牌律师事务所的助理,每年赚取65000美元的高薪,还是去从事赚钱较少但自己心仪的公共服务型工作?

  米歇尔本来很有资格在公共服务领域发展。在哈佛读书时,她为法学院下属的法律援助办公室贡献过数百小时。这个办公室其实是一个学生运营的法律事务所,米歇尔每周在此至少工作20小时,帮助穷人进行民事诉讼。办公室设在甘尼特楼(GannettHouse)里,它是法学院现存最老的建筑。

  几年后,贝拉克·奥巴马也在甘尼特楼度过了数不清的时光。从上二年级起,奥巴马就担任《哈佛法律评论》编辑,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职位。然后奥巴马又经过更激烈角逐,成为《哈佛法律评论》创刊以来首位黑人主编。这是一个重大成就,吸引了很多媒体的注意。因为《哈佛法律评论》是一块通往显耀职位的敲门砖,在这个地方待过,想当最高法院的书记官都不成问题。

  与未来夫君不同,米歇尔是在甘尼特楼的下层“做苦工”。“法律评论编辑和法律援助办公室成员之间交流不多,”米歇尔的同班同学、加州议员戴夫·琼斯说,“我们只是经常看着他们上楼,然后继续跟贫穷的客户会面。”

  法律援助办公室是多种族的大家庭,在此服务的学生多数具有公益思想。“我们处理租房纠纷、公共利益纠纷,还办了一个婚姻心理辅导中心,帮助妇女。”当时与米歇尔“共事”、三年级时当选该办公室主任的罗纳德·托伯特说:“这是我在哈佛三年中最有趣、最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

  米歇尔的感受肯定一样。她1985年进入哈佛,之前在普林斯顿大学度过了并不愉快的四年。她在毕业论文《普林斯顿教育的黑人和黑人社团》中描述了自己所受到的冷遇:在这里平权法案录取政策受到攻击,很多非裔美国学生感觉被边缘化。

  “普林斯顿让我对自己的黑人身份前所未有的敏感,”米歇尔写道:“我发现,在普林斯顿,无论白人教授和同学多么想对我表现出自由和包容的态度,我还是经常觉得像是校园内一个过客,而非属于这里。”

  她承认,在普林斯顿的这几年改变了她。当初她考进来,就是希望利用所受到的教育为黑人社团谋利益。但是现在,她拿不定主意了。“我在普林斯顿念到最后一年时,发现心中渴望的东西和大部分白人同学一样:拿到名牌大学毕业证,到大公司工作,赚取丰厚薪水。换言之,我的目标反而没有以前那么清晰了。”

  但在哈佛法律援助办公室,米歇尔部分实现了以前的梦想:帮助有需要的人。“她处理过一些复杂的租房纠纷,”托伯特说:“表现非常成熟和聪明。我记得她做事十分认真,而且是从心底关心那些人。”戴夫·琼斯也对米歇尔的同情心印象深刻,说她对于境遇困难的人“感同身受”。

  托伯特还注意到,米歇尔对别人期望很高。“你可能觉得自己工作很努力了,但她的态度是:没什么,那是你应该做的。”

  到三年级时,哈佛学生必须决定将来发展方向。法律援助办公室的学生是最可能进入公共服务行业的一群人。“我们很多人都在讨论和想像这种生涯,”托伯特说。但是,“招聘过程却把你引向大公司,”米歇尔另外一名同学奈尔·昆特说,私人事务所不断找到学生,“许诺付给丰厚的薪水”。

  以米歇尔为例,招聘她的盛德律师事务所非常有名,起薪也非常诱人。米歇尔从小就过着紧巴巴的生活,还有学生贷款要还。所以,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私人事务所,一个常规选择,一个她后来呼吁别人不要作出的选择。

  在盛德,米歇尔走的路也不同于一般的新任助理,她最初经手的不是普通诉讼或反垄断案件,她进的是更加轻松愉快的市场法律部。该部门的客户包括广告公司、汽车制造商、啤酒生产商,其中之一是职业拳击推手唐·金,每次他出现,都会在盛德寂静的走廊上引起一阵骚动。

  当时也在盛德任助理的布莱恩·萨利万说,在盛德,市场部以“有点浮华”著称。当然,所谓浮华也是相对的,他们仍是律师,仍然要穿刻板的套装,仍然要工作很长时间。不过,“那是整个公司最有趣的地方之一,”1992年离开盛德、现独立开业的玛丽·卡拉格说:“聚集了最酷的一帮人,整个部门富有通俗文化色彩。”

  这对米歇尔来说肯定很有吸引力。她哥哥克莱格说,米歇尔以前最爱看电视剧《脱线家族》,每集情节都烂熟于心。市场法律部的女性也比较多,其中一位是性情活泼、喜欢交际的玛丽·哈金斯·里德,业余喜欢写小说。她把米歇尔写进了自己的书中,那是一个小角色,名为“米歇尔·理查德逊”,也是个年轻的律师事务所助理,虽然很有能力,所提的意见却常常遭到忽视。

  “我喜欢她,”1989年离开盛德的里德说。她说米歇尔打扮时髦,很有幽默感,不会被高级合伙人吓倒,总的来说很有自信。安德鲁·戈德斯坦回忆说,米歇尔与多数新任助理不同,有不同意见时丝毫不肯让步。“谁也不能小看她,”他说。

  为此,市场法律部决定尽量把有趣的工作分配给米歇尔,让她负责动画形象恐龙巴尼的品牌保护,和想播此剧的公共电视台谈判,还有其他相关法律事宜。“在这方面她没什么经验,”戈德斯坦回忆说:“但她一头扎入其中,做得很棒。”

  但是,米歇尔仍会激怒上司。把米歇尔招进来的市场部负责人昆西·怀特回忆说,这姑娘对管理人员来说是个挑战。他之所以把最有意思的工作分给米歇尔,一方面是因为希望她进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似乎永远都不满意。

  在大公司里,落在年轻助理身上的工作往往是琐屑、沉闷的,比如没完没了地看反垄断案资料或大型并购案文件。相形之下,米歇尔只需不断看恐龙动画和银子弹啤酒广告脚本,“已经是最迷人的工作了,”怀特说。

  但对米歇尔来说,它仍是单调和低级的。她向怀特抱怨,还越权向人力资源部投诉。对于一名新助理而言,这种行为非同寻常。“人力资源部的人来到我办公室,说本质上她就是抱怨我把她当做一名刚来两年的助理看待。但她就是一名刚来两年的助理。我有八九名助理,我不能特别明显地优待其中一位。”

  怀特说,他和米歇尔谈了谈,但问题无法解决,“她想改变世界,而我手头没有这样的业务”。

  前议员艾伯奈·米克瓦早期曾是奥巴马导师,与奥巴马夫妇关系密切。在他看来,这些关于年轻米歇尔的回忆十分有趣。“我一点都不奇怪,”他说,“米歇尔显然是那种喜欢作决定、喜欢涉入重要事务的人。我可以想像别的律师埋头写备忘录,但我不认为她会愿意干这种事。”

  从这个角度讲,米歇尔与贝拉克·奥巴马有许多共同之处。两人都满怀激情,都想对世界施加影响,而且想立即做到这一点。

  米歇尔经常谈到贝拉克给她留下的最初印象。第一次碰到他时,“他身无分文,准确地说就是破了产。他从未打算用物质上的奢华打动我。他的衣服质量都挺差,买的第一辆车锈迹斑斑,前面车门甚至锈出一个洞来,开车时能看到地面,启动时则抖得厉害。但他钟爱那辆车。我想,这家伙可能对赚钱一点都不感兴趣。”

  一次约会时,奥巴马带米歇尔去芝加哥一家教堂参加社区活动。“聚集在那里的人都是些普通人,是些竭尽全力追求好日子的人,”米歇尔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演讲时说:“贝拉克那天说的话从此扎根在我心里。他谈到了现实世界,以及我们应该拥有的世界。他说,我们常常接受了两者之间的差距,接受世界现在的样子,虽然它并未反映出我们的价值观和追求。”

  贝拉克的理想主义从头到脚征服了米歇尔。她带他去见家人。她的哥哥克莱格说,米歇尔对男人的要求高不可攀,令不少追求者望而却步。“她愿意跟人约会,出去一两次,但也就到那里了,不会再有进展。”

  因此当贝拉克过来吃饭时,罗宾逊全家都感到抱歉,认为米歇尔只是走过场。“他非常非常低调,”克莱格回忆说:“他谈论自己家庭的方式跟我一样,很合我胃口。我想,这家伙真不错,可惜他好景不长。”

  但不久,米歇尔就要求克莱格把贝拉克带到球场上去测试他的性格。哥哥奉命行事,带回来一份颇为乐观的考察报告:贝拉克相当自信,但并不急功近利,咄咄逼人。

  盛德的律师们也看出,这对情侣有共同追求。米歇尔告诉玛丽·卡拉格,贝拉克正打算写一本书,虽然几年内这本书都没见眉目。但那时部分同事就认为,贝拉克是块当总统的材料。戈德斯坦记得,有次大家闲聊,说起贝拉克的简历和表现,认为他最适合待的地方是宾夕法尼亚大街1600号(白宫地址)。“这家伙将成为美国第一任非裔总统,”一位同事断言。

  米歇尔一直说,早期她对贝拉克的政治野心毫无察觉,“我们不会特别聊到政治。”但问题是奥巴马从未刻意掩盖自己。克莱格2007年说,有次米歇尔带贝拉克回来参加家庭聚会,席间克莱格把他拉到一边,问他对将来的打算。

  “暂时来说我想教书,甚至是竞选公职,”贝拉克说。克莱格以为他是想竞选市议员之类职位,但贝拉克显然想得更高。“他说,不!他想竞选美国参议员,”克莱格回忆:“然后他说,也许到了某个时候还可能竞选美国总统。我的反应是:嗯,不错,挺好的,但可别对格雷西姨妈这么说。我是想保护他,免得引来嘲笑,让他尴尬。”因为罗宾逊一家对政治和政客一向抱着愤世嫉俗的态度。

  当我向米歇尔转述此事,她大笑起来,仿佛是头一次听说。“他应该说:千万别告诉米歇尔!”她语音郑重,意思是说她对政治的态度和家人一样,她从未意识到贝拉克真有严肃的政治追求。

  对此克莱格存疑。“她知道自己爱上的是什么人,”他告诉《名利场》杂志记者,如果说米歇尔感到惊讶,那就是没想到贝拉克真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

  贝拉克结束在盛德的实习,返回哈佛后,这对情侣开始了两地相思。据米歇尔说,这段时间她开始向奥巴马逼婚,而奥巴马则不断搪塞她,声称婚姻毫无意义,唯一重要的是彼此是否相爱。但米歇尔的父母结婚30多年一直恩爱,因此她不接受这种“谬论”。

  1991年一天晚上,奥巴马约米歇尔到芝加哥有名的贵价餐厅戈登吃饭。她又开始逼他,而他又开始进行反婚姻的长篇演说,两人的辩论一直进行到甜品上桌:盘子里放着一个小盒子,里面放着一枚订婚戒指。

  “这玩意总可以让你闭嘴了,是吧?”米歇尔记得奥巴马这样说。她接受《芝加哥太阳时报》记者采访时承认,不记得甜品是什么,她到底有没有吃了。“我当时很吃惊,而且有点尴尬,因为他这样做似乎真是为了让我闭嘴。”

  他们1992年结婚,主持婚礼的牧师是耶利米·赖特。奥巴马在社区活动中与他相识,此人的激烈言论后来在奥巴马争取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过程中引起很大争议,以至于奥巴马夫妇不得不宣布与他划清界线。婚宴在曾经禁止黑人和犹太人进入的南岸文化中心举办,蜜月则是在西海岸过的,随后新婚夫妇搬到了芝加哥海德公园区。

  两人结婚前一年,米歇尔离开了盛德,从此告别律师生涯。纽顿·米诺回忆说,奥巴马从哈佛法学院毕业时,盛德打算邀请他来工作,但奥巴马说他计划进入政界,因此不能接受聘书。曾在约翰·肯尼迪政府担任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的米诺回答说,公共服务是一条值得赞赏的道路,如有必要,盛德愿意帮忙。

  “不,我不认为你们会愿意帮助我,”奥巴马请米诺坐下,说他还有更糟糕的消息宣布。“我想,还有什么事啊?”米诺说。于是奥巴马开口了:“我要把米歇尔带走……”米诺闻言大怒:“你这个无赖……”然而奥巴马说:“消消气,我们结婚了。”

  事实上,米歇尔本来没有必要离开盛德。从哈佛毕业后,奥巴马回到了芝加哥,因此她完全可以留下来。“从公司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米诺说:“我们以为她最终会成为一名合伙人。”

  但米歇尔决意重新考虑当年大学毕业时所做的选择。当时,她还未从父亲过世的悲痛中恢复过来。1991年,弗雷泽·罗宾逊因肾手术并发症去世。对于米歇尔和全家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乐观的父亲一直是全家的精神核心。他的死令米歇尔意识到,生命多么短促,并促使她反省,“如果每天所做的事情不能给自己带来欢乐,那还有什么意义?”

  父亲的死不是唯一让她难过的事。1990年,她在普林斯顿的密友苏珊娜·阿勒勒死于癌症,当时只有20多岁。阿勒勒是美联储一名计算机专家,一直主张“跟随心灵”,做自认为正确的事,被称为“自由精灵”,深受同学们喜爱。

  米歇尔决定以同样的方式生活。“我希望做事是受热情驱动,而非金钱驱动,”数年后她告诉《纽约时报》。

  那正是奥巴马的选择。最让米歇尔惊异的是,他不仅拒绝进入大公司,连利用《哈佛法律评论》主编这一资历谋求成为最高法院书记官,他也不感兴趣。“他脑子里从未闪过这样的念头,”米歇尔说:“我是行内人,非常了解这一职位的分量,所以忍不住说:你不想申请?真是开玩笑!”

  结果,奥巴马选择了一项不那么高贵的工作,进入芝加哥民事权利法律事务所。在这之前,他先在芝加哥的社区做了6个月的选民登记工作。

  2004年一次接受采访时,米歇尔表达了一种负罪感。她说,看到很多和她一样出身、受到同样教育的人还在受苦,自己却享受着大公司律师的物质成就感,不禁自问:“表亲们还在为遮顶的片瓦奋斗,我能开着奔驰去参加家庭聚会,不仅安之若素,还洋洋得意吗?”

  此外,她自己不喜欢盛德的工作,也不认为同事们很享受。“我没看到多少人为拥有这份工作而激动,”她说:“有些人觉得生活还不错,但人醒来就是为了工作吗?不。”

  她的哥哥克莱格应该有着同样的领悟。他在芝加哥大学拿到MBA学位后,先是为摩根士丹利工作,然后成为一个投资公司的合伙人。有段时间他很享受财富,后来却意识到,这份工作并不让他愉快。

  “回忆过去我会有点尴尬,”克莱格说:“我当时有一辆保时捷944Turbo、一辆宝马旅行车。为什么要买宝马旅行车?那是世界上最无聊的车了。有必要买一辆价值75000美元的旅行车吗?”他的结论是:“这些东西我都有了,但生活并没有变得更美好。”于是,年近四十时,克莱格离开了投资银行,转行做了一直向往的篮球教练。

  在盛德的最后一年,米歇尔开始与各大学法律顾问接触,想看看法律领域有无她更感兴趣的工作。1991年,她给芝加哥市长理查德·戴利的办公室副主任瓦莱瑞·杰瑞特写了一封信(杰瑞特现在是奥巴马交接主管之一),后者立刻对米歇尔产生了深刻印象,“她是如此自信、热情、开放”。杰瑞特邀请米歇尔到市政府工作,米歇尔则建议三人一起共进晚餐。

  据奥巴马传记作者戴维·孟德尔的说法,当时是奥巴马担心米歇尔过于坦率,不宜在政治圈内生存,想替她物色一名导师,在芝加哥政坛照应她。

  “我未婚夫想知道谁能管管我,保证我健康成长,”杰瑞特记得米歇尔这样说。饭后,杰瑞特问:“我是否通过测试了?”奥巴马点头微笑。

  米歇尔初进戴利政府时,职位是市长助理,年薪大约6万美元。后来杰瑞特升为规划和发展局负责人,把米歇尔也带了去,她让米歇尔担任“经济发展协调员”。终于,在为恐龙巴尼和银子弹啤酒工作了三年之后,米歇尔开始为芝加哥创造新的发展机会而工作。这是她事业中的一个转折点。米歇尔不仅离开了企业,甚至公开贬斥它。

  “我们不需要一个充斥着公司律师和基金经理的世界,”她今年初在南卡罗莱纳拉票时说。

  她和奥巴马都喜欢强调自己是如何离开了企业,致力于公共服务。“我们也呼吁年轻人这样做,”米歇尔说:“不要进入公司,去当老师,当义工,当护士,为社团工作。这些是我们所需要的事业,虽然这样一来,你的收入可能没有那么高……”这是真的,尽管事实上她的薪水从未降得很低,而且到了2006年,她还成为芝加哥大学医院高管,丈夫又写了一本畅销书,赚了不少钱。

  对于米歇尔这些轻视的话语,盛德的昔日同事们没有作出辩驳。

  “我理解她的话,”里德说,“在这样大的律师事务所工作,想在工作中寻找意义是不大可能的。”“一开始到企业可能觉得很有趣、很新鲜,过了几年就会意识到基本上都是重复,”玛丽·卡拉格说,“我不奇怪她花了一段时间尝试大公司生活。如果你是顶尖大学的顶尖学生,每个顶尖的事务所都想聘你。要提出‘这真适合我吗’一类的质疑,的确要花一点时间。”

  米歇尔离开后,卡拉格和里德与她基本失去了联系。几年后,卡拉格在密歇根大街偶遇米歇尔,后者当时是一个非营利组织的常务董事,她把名片递给卡拉格,看上去非常愉快。

  两年前,在芝加哥一个慈善时装秀上,卡拉格再次遇见她。那时,米歇尔已经是芝加哥大学医院负责社团和外联的副院长,年薪将近30万美元。她的丈夫奥巴马已经当选美国参议员,以其在2004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滔滔雄辩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人都议论说他将成为总统候选人。

  “我感觉遇到你的时候就像11岁!”米歇尔开玩笑说,感叹当年进盛德时自己是多么年轻和没有经验。

  当卡拉格把米歇尔介绍给母亲时,米歇尔说:“玛丽是我的导师,教了我很多东西。”卡拉格的妈妈有些耳聋,以为米歇尔是说两人曾在一起共事,于是答道:“没错,玛丽也说过。”卡拉格说,她有些难堪,米歇尔却大笑起来。

  “你过着多么美妙的生活,”卡拉格说。而米歇尔,这个将成为美国第一夫人的女人,回答说:“我知道。”

  编译:Dawn

一路走来

  竞选中整天奔波,奥巴马鞋底磨破了很多次。
  1月8日,新罕布什尔州举行初选,奥巴马夫妻进行一圈拉票活动后,疲惫不堪,靠在一起睡着了。   
  一天奔忙之后,奥巴马躺在沙发上给妻女打电话。工作人员面前的小桌上堆着快餐饭盒。
  在上奥普拉的脱口秀前,一向注意打扮的奥巴马对镜整理衣装。
  在南达科他州造势时,奥巴马独自站在后台,等待上场演讲。
  在艾奥瓦州一个小店,奥巴马手中的冰淇淋滴在柜台上,他赶紧拿纸巾擦干净。
  11月3日,大选前最后一天,奥巴马一行匆匆奔向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市体育场参加集会,进行最后的冲刺。


        卡莉·谢尔是《时代》周刊的摄影记者。她从奥巴马参选起就对他进行跟踪拍摄,记录了他走向白宫的整个过程。看着这些难得一见的幕后镜头,我们也许可以明白为何这位年轻的黑人能够赢得美国大选,创造历史。

  我第一次遇到贝拉克·奥巴马是在2004年,布什与克里角逐总统那年。当时他是伊利诺伊州参议员,相貌英俊,谈吐风趣,又显得很聪明。我想:“这家伙很酷。”我被杂志派去拍其他政客的照片,但忍不住拍了一大堆奥巴马的镜头。发回去以后,编辑奇怪地问:“这家伙是谁啊?”但是后来,当他真的出名后,我们真高兴拍过这些照片。

  大约从两年前开始,我就跟踪拍摄奥巴马的竞选活动。从民众的反应,我就可以断定奥巴马并非凡俗之辈。我们相处得不错,他面对我的镜头泰然自若。给他拍照时,我一般不说话,希望他能完全把我忘掉,这样我才能记录他的生活。

  我们一般从早上六七点开始拍,往往到午夜还没结束。每天都充斥着集会、演讲,贝拉克每天甚至要发表五次演说,他尽量让每次都不一样。我报道的其他政客往往把同样内容一天讲五遍,我都快烦死了。

  他两只鞋底都有洞。有次他跷着脚审演讲稿时我看到了,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一向穿着讲究。我什么也没说,想悄悄拍下来。但他注意到了,就问我是不是特别喜欢他的鞋子。我说不是,我喜欢那两个洞。“我不会丢了这双鞋的,”他说:“我已经穿烂过一次,换了鞋底,但现在又坏了。”

  贝拉克睡觉其实就是抓住任何机会打盹,我也会乘机拍照。他有时非常迷信,口袋里装满了人们送给他的幸运符。

  我曾经为很多政客拍过照,有些人非常有趣。戈尔在白宫的八年中,我担任他的摄影师,他在幕后堪称顽童。第一次就职时,每个人都郑重其事,准备出场,只有他在用鼻子顶椅子玩平衡游戏。我很希望椅子掉下来,这样就能拍到好照片了。

  戈尔一开始不信任我,取得他的信任差不多花了一年。他也不喜欢拍照。和外交官们会面时,他总是把我赶走。但是那些外交官想要合影,于是最后我又被叫回来。每次都是这样。所以每次被打发出去时,我就等在门外。不久戈尔就会走出来,说:“他们居然想拍照。”

  贝拉克也很活泼,当两个女儿出现时,他简直是花样百出。他见她们的机会不多。我曾经问他最想念谁,他说:“我的女孩们。”他说的“女孩们”是三个:两个孩子,还有米歇尔。

  整个竞选过程中大家都没机会休息。我特别记得一次大巴旅行,当时奥巴马和米歇尔都累坏了,两个人都在用手机发短信,然而米歇尔发着发着就靠在奥巴马身上睡着了。我拍下了一张甜美的照片。

  初选结束后情况好多了,但他们仍然聚少离多。我记得一旦两人在不同地方拉票,就会几周不见面。一有机会相聚,他们就会离开人群,躲到一边说五分钟悄悄话。有时就只是到人少的走廊里,头靠头坐一会。

  贝拉克可能不大喜欢飞机旅行,但电视台的人很享受。他们坐在飞机后舱,放音乐,开玩笑,还在舱壁上贴满照片。贝拉克有时过来和工作人员闲聊,但不爱跟记者聊,因为他们问题太多了。

  到大选后期,贝拉克不像以前那么有耐心。我们都累坏了。开始接下这个任务时,我没想到会紧张到这个程度。但是这次选举的历史性意义让我坚持下来。我们将选出第一位黑人总统,整个气氛真是好极了。支持者们把脸画得花里胡哨,还贴了很多贴纸,站到路边听贝拉克讲话。

  因为拍照,我也很少跟家人共处。但如果你有我这样的机会,也不会放弃的。我和贝拉克需要时间建立信任,他也愿意那样做,否则我不会报道他。我六岁的儿子是这样说的:“我妈专门拍贝拉克·奥巴马,多酷啊。”

  编译:Dawn
受24小时毒害太深,老觉得这个米歇尔会不会和雪莉似的。

梁文道:奥巴马把梦想带回了美国

他所谓的同一个美国,其实是相对于共和党右翼版本的另一种“真正美国人”,这种美国人不执着于性取向的问题,不在意肤色的分别,不强调个别宗教价值的优位;这种美国人是“建国之父”所许诺的梦想追随者,是《独立宣言》与宪法等“圣书”所建构出来的公民。他口中的“改革”不是突破性的创新,而是矫正过去八年来的扭曲,回到经典美国梦的正轨,让美国人变回他心目中的“真正的美国人”。


  这真是奇妙的一天。看见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我也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尤其在麦凯恩发表那段大方而优雅的败选感言之后,更是让人不禁感慨:美国始终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然而,我又知道,这一切可能只是幻影。毕竟,对于奥巴马那惊人的魅力,我始终都有几分保留。


  且先撇开肤色不谈,奥巴马只用了惊人的短短四年,就从一个初登全国政治舞台的新人,变成了美国总统。到底他凭什么呢?起初,我以为他凭借的只是极为出色的表达能力和仿佛天生的风范,以及一套纯熟自足的修辞体系与形象操作。但是在后来的竞选运动里头,我看到他的政纲日益充实;在与对手不断交锋的过程之中,他的各项政策提案变得越来越具体可信。然而,能够让华盛顿陷入彻夜狂欢,令芝加哥街头的车辆鸣声长响的,还是他的竞选主题———变革。


  仔细阅读奥巴马的讲稿,我们会发现他所讲的“变革”,就和美国历史上每一位伟大领袖所提出的改革一样,其实都是种返根溯源的“复古”。例如马丁·路德·金,当他向着几十万人宣布他的梦想时,他不是在说一番以前没人听过的白日梦,而是一个建国者们未能完成的理想蓝图。换句说话,他的改革根本就是一种美国梦的再诠释;唯有诉诸每一个美国人自小听到大并且引以为傲的那套理念,一场改革运动才能真正发挥出庞大的能量。


  美国左翼哲学家克里特齐利(SimonCritchley)在他最近一篇发表于《哈泼》(Harper‘sBazaar)杂志的讲稿里指出,除了变革,奥巴马还很喜欢“共同体”的观念,时常提醒美国人不要再纠缠在“蓝州”与“红州”、“保守派”与“自由派”、“异性恋”与“同性恋”以及“白”与“黑”的种种分歧之中;却要记住“这里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可是足以团结这个共同体的信念到底是什么呢?克里特齐利认为奥巴马对信念的态度是疏离的;在哲学角度上说,他的答案只是“空洞的能指”,并没有多少真正能够撑起一个共同体的骨干价值。


  我本来也许会同意克里特齐利的说法,可是后来我才发现奥巴马其实早已非常巧妙地把“变革”与“共同体”联结起来了。


  他所谓的同一个美国,其实是相对于共和党右翼版本的另一种“真正美国人”,这种美国人不执着于性取向的问题,不在意肤色的分别,不强调个别宗教价值的优位;这种美国人是“建国之父”所许诺的梦想追随者,是《独立宣言》与宪法等“圣书”所建构出来的公民。他口中的“改革”不是突破性的创新,而是矫正过去八年来的扭曲,回到经典美国梦的正轨,让美国人变回他心目中的“真正的美国人”。


  在奥巴马反复强调的“改革”与克里特齐利解析出来的“共和体”之间,那个连结的关键其实就是奥巴马自己:一个在外岛出生的黑白混血儿(所以他是美国梦的具体化身),一个《哈佛法学评论》的前主编(所以他是精英,懂得上层社会的语言),一个芝加哥的激进小区工作者(所以他心念基层,明白他们的需要),一个四年前才进入国会的新人(所以他说的“改革”要比老面孔希拉里更有感官上的说服力,缺乏经验等于没有历史包袱),一个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国会异见分子(所以他能受到国际欢迎,在柏林引来数十万的粉丝,可以满足美国人要做“世界领袖”的欲望),一个主张公平税制和全民健保的温和左派(所以他能令选民想起对抗大萧条的罗斯福,期盼另一场“新政”的到来),一个用人唯才的跨党派领袖(他找前联储局主席沃尔策当顾问,所以又能让右翼稍稍放心)。换句话说,他的形象本身就是以改革迈向共同体的那道桥梁,他的存在就是美国理念的象征。


  尽管我仍然不能忘记美国那可怕的背面,但是我又不能不佩服这个国家自我修复的能力与速度。


  不久之前,欧洲人还在取笑它的顽固保守,觉得这个国家还有那么多人相信“我们的祖先曾与恐龙和平共处”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可是在11月4日之后,几乎欧洲各地的主要报章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我们什么时候才会拥有一个奥巴马?是呀,我们何时才会见到一个阿尔及利亚人当法国总统,一个土耳其人当德国总理呢。至于亚洲,一向以歧视华人政策知名于世的马来西亚,他们的首相在第二天也要被迫响应这道令人难堪的问题,他尴尴尬尬地解释,“任何人都能当首相,这要看人民的选择”。一夜之间,美国竟然又成了那个领先全球的先行者,激励世界各国无数弱势群体的“机会之地”。


  奥巴马胜出的第二天,我收到一个美国朋友发来的电邮:“从前我总是为自己身为美国人而惭愧,仿佛去到哪里都会听到美国的坏话,美国护照甚至成了最不安全的旅行文件。但是今天我要骄傲地告诉你:我是美国人!”另一个非裔美籍朋友则把我喜欢的黑人歌手Jay-Z的那句名言抄在电邮里:“罗莎·帕克(RosaParks,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导火线,她在公交车上违法坐进专属白人的位子)坐下来了,所以马丁·路德·金可以走路;马丁·路德·金起步了,所以奥巴马可以奔跑;奥巴马奔跑了,所以我们可以飞。”然后他在信的结尾说:“Wemadehis-tory!GodblessAmerica!(我们创造了历史!上帝保佑美国!)”。打开电视,我看到美国现任国务卿赖斯说:“美国是一个持续使人惊喜,持续更新自身的国家……身为非裔美国人,我格外骄傲。”听说那一晚,还有一些支持麦凯恩的共和党员也被奥巴马的胜选演讲感动得默默流泪,因为正如他所说的,有些投票的老人真的见证了一场奇迹。六十年前,还有不少三K党徒把黑人吊在树上处死;四十年前,还有黑人为了在密西西比州争取投票权利而被捕;二十多年前,民主党还不敢提名黑人牧师杰西·杰克逊当副总统候选人。


  今天,我们却听见一个黑人总统质问还有谁会怀疑美国梦的承诺,他用自己去说明美国之所以强大的真正理由。很多有几十年资历的记者都说,那一夜是他们见过最令人激动的大选之夜。我想我明白了,使奥巴马赢得胜利的真正原因,使那么多美国人欢呼落泪的真正动力,是他们可以再一次地肯定自己。起码在这一晚,他们终于发现小学教科书上所说的美国故事,是真的。(
豆子
周末出了趟公差,跑了趟美国。来去坐在车上没什么事儿,就瞎琢磨,而且是和美国有关的,也就有了后面这个玩意儿,只不过当时是腹稿,现在腾到纸上,又加工了一下。

整理版的奥巴马胜选感言已经随处可见了,小豆子把这玩意儿套在京剧的路子上,做个尝试。因为京剧唱词规律的缘故,内容上会有轻重取舍,但尽量按照其英文原版的路子走。这玩意儿其实也没什么现实意义,写着玩儿,顺便看看京剧水词儿加典这种方式对表现现代事物的能力。

(二簧导板)  奥巴马撩袍服讲台来上,
(回龙)    芝加哥众父老细听端详:
(反二簧慢板) 这几日百姓们纷纷言讲,
        怀疑这美国梦是一枕黄粱。
        今夜晚恰好比答卷展放,
        众百姓排长队投票奔忙。
        见几个年轻的神清气爽,
        见几个年长者益壮老当;
        见几个有钱的财粗气壮,
        见几个无钱的神采飞扬。
        见几个民主党和共和党,
        见几个黑人、白人,西班牙、亚细亚,同性、异性,
          身残志强、体健心康,一个个趾高气扬。
(反二簧原板) 今夜晚我辈等把功业来创,
        成众志风云会虎跃龙骧。
        历史弯弓犹如秋月样,
        认扣搭弦射向正前方。
        这一场大变革从天而降,
        为此刻已等了日久天长。
        适才间麦凯恩电话探望,
        我与他君子之交并未参商。
        此一刻想起了我竞选搭档,
        乔拜登可算得架海金梁。
        还有我夫人把家业来掌,
        萨莎、玛丽亚是我女儿一双。
        想起了外祖母将我抚养,
        可叹她一命归天堂。
        对家人感激情难于述讲,
        还有那普劳夫执掌阴阳。
        思良臣忆家属再想上一想,
        眼前的众父老功高无双。
        众百姓为竞选群情激荡,
        众百姓为竞选慷慨解囊;
        此胜利可标得凌烟阁上,
        此胜利可落得万古名扬。
        虽然是此胜利意义高广,
        尚有那诸挑战就在前方:
        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仗,
        金融界掀风波势如虎狼;
        医疗度用要算上账,
        各种欠款要来还偿。
        虽然是路难行需要闯荡,
        军民人等、文武百官,并肩往、走一场,
          把艰难平趟,料也无妨。
        此时间要的是团结向上,
        把一辈古人说比方:
        昔日里有一个林肯皇上,
        进白宫扛党旗自立自强。
        平分裂息纷争结盟两党,
        他也曾在南方动过刀枪。
        到后来海晏河清太平日享,
        美利坚如灯塔大放光芒。
        这民主是我朝无形宝藏,
        为明天促变革日月增光。
        猛然间又一人记起心上,
        站讲台尊父老细听其详,这是位年迈的娘行:
        安妇人百六岁天年颐养,
        经三世阅广历饱经风霜。
        她眼见经济界摆脱绝望,
        她眼见妇人们权同儿郎;
        她眼见烽烟起在珍珠港,
        她眼见平权后法制伸张;
        她眼见登月宫冲破天网,
        她眼见众人推倒柏林墙。
        到如今走过了人生一场,
        无忧无虑落得个安康。
        倘若是我二女如她一样,
        百年回首是怎样的时光?
(二簧散板)  大选后且把这天数展望,
        齐努力定能够国富民强。
        一时间说不尽衷肠以往,
        望空中告上帝保佑我邦。


奥巴马胜选演说·文言版
东东枪 译

Hello,Chicago!
芝城父老,别来无恙,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ers is alive in our time, who still questions the power of our democracy, tonight is your answer.
余尝闻世人有疑,不知当今美利坚凡事皆可成就耶?开国先贤之志方岿然于世耶?民主之伟力不减于昔年耶?凡存诸疑者,今夕当可释然。

It’s the answer told by lines that stretched around schools and churches in numbers this nation has never seen, by people who waited three hours and four hours, man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ir lives, because they believed that this time must be different, that their voices could be that difference.
今夕之释然,皆蒙美利坚民众之协力——学塾祠庙之外,市井乡野之间,万千父老心焦似焚,苦待竟日,愿献一票之力。其中,平生未尝涉国事者,数亦不少,而今有此义举,皆因一念不衰——今夫天下,非同既往,愿发吁天之声,必成动地之势。

It’s the answer spoken by young and old, rich and poor, Democrat and Republican, black, white, Hispanic, Asian, Native American, gay, straight, disabled and not disabled. Americans who sent a message to the world that we have never been just a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or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We are, and always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今夕之释然,皆仰吾国同胞之齐心——何谈贫富老幼之差、党社宗族之异,惶论发肤肌体之别、志趣爱恶之分。吾国既以“合众”为名,吾辈则更无疏离之意,红蓝二党并肩而立,数十邦州挽手相合,无分你我,共称一家,昂然于世,齐声一呼,天下乃有此释然。

It’s the answer that led those who’ve been told for so long by so many to be cynical and fearful and doubtful about what we can achieve to put their hands on the arc of history and bend it once more toward the hope of a better day.
今夕之释然,皆因愤懑者之镇静,忧惧者之勇气,犹疑者之笃定——平素世间种种,消磨其志向,溃灭其梦想,而值此风云之际,除旧更新,当仁不让,倾力而动乾坤者,更何人哉!

It’s been a long time coming, but tonight, because of what we did on this date in this election at this defining moment 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俟之诚久,其志弥坚。幸天地明察,乃有今日,乃有此刻,乃有此一选举,乃有我亿万美利坚大好国民——吾邦之大变革,方得自兹而始也!

A little bit earlier this evening, I received an extraordinarily gracious call from Sen. McCain.
Sen. McCain fought long and hard in this campaign. And he’s fought even longer and harder for the country that he loves. He has endured sacrifices for America that most of us cannot begin to imagine. We are better off for the service rendered by this brave and selfless leader. I congratulate him; I congratulate Gov. Palin for all that they’ve achieved. And I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them to renew this nation’s promise in the months ahead.
顷接参议员麦君凯恩电,虽未得晤,幸有一谈,其言谆谆,其意诚诚,鄙人感佩之至。选战期内,麦君劳碌几重,奔波几许,皆为国家计。诸般求索,时日良多,皆非余所能及。于国于民之惊人牺牲,亦非庸庸如吾辈者所可想见。以麦君之胆魄襟怀,能为吾邦所用,实国家之幸,万民之幸也。前途漫漫,其事未竟,余所盼瞩由衷者,唯共麦凯恩君、佩林君,及诸贤士比肩,会吾等之绵力,成吾邦之大业。

I want to thank my partner in this journey, a man who campaigned from his heart, and spoke for the men and women he grew up with on the streets of Scranton and rode with on the train home to Delaware, the vice president-elect of the United States, Joe Biden.
乔君拜登,亦吾所感铭至深者也。竞选之业,艰险不足与外人道,幸有乔君之辅佐,其诚天可鉴之。乔君其人,素言恳辞切,意笃情真,盖尝经斯兰克顿街乡邻之提命,饱聆特拉华州父老之晤教也。他日余既登总统之位,乔君必当副之。

And I would not be standing here tonight without the unyielding support of my best friend for the last 16 years the rock of our family, the love of my life, the nation’s next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拙荆米氏,追随鄙人凡一十六年,既为爱侣,更为挚友,既为吾阖家之基石,又乃余终生之至爱。鄙人尝自忖度,倘无贤妻若此,今朝阔论高谈于此处者,不知何人矣!

Sasha and Malia I love you both 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 And you have earned the new puppy that’s coming with us to the new White House.
小女萨沙、玛丽,余素深喜之。昔日为父尝与汝等言,此番选战若得一胜,愿购小犬一头相赠,待阖家乔迁总统府邸之日,偕汝等同进吾宅。今当胜负已出,既有一诺在前,必自践行不欺也。

And while she’s no longer with us, I know my grandmother’s watching, along with the family that made me who I am. I miss them tonight. I know that my debt to them is beyond measure.
祖母大人虽已仙逝,料必有灵在天,俯察人寰,想应颔首开颜矣。吾奥巴马氏列祖列宗,亦当如是。今日今时,此情此景,鄙人追思之心,乌鸟之情,曷其有极!唯生死陌路,仙凡有别,虽怀反哺之心,而无答报之门也!

To my sister Maya, my sister Alma, all my other brothers and sisters, thank you so much for all the support that you’ve given me. I am grateful to them.
至若玛雅、艾玛二姐妹,以及吾家诸同胞,所惠我者,亦属良多,久沐恩德,此当拜谢。

And to my campaign manager, David Plouffe, the unsung hero of this campaign, who built the best — the best political campaign, I think,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o my chief strategist David Axelrod who’s been a partner with me every step of the way.To the best campaign team ever assembled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you made this happen, and I am forever grateful for what you’ve sacrificed to get it done.
大卫•普劳夫君,大卫•阿克塞罗德君,一为鄙人竞选事务之经理,一为鄙人国事韬略之智囊。余尝自喟叹,左右谋士,余所仰赖者,皆亘古未见之贤才。普阿二君,则更此中之翘楚。区区不才,有何德能,可得膀臂若此?当此功成之际,感荷之心,亦自拳拳。

But above all, I will never forget who this victory truly belongs to. It belongs to you. It belongs to you.
至于鄙人铭之肺腑,须臾不敢忘怀者,则诸位也。盖今日鄙人之胜绩,实诸位之胜绩,鄙人之荣光,实诸位之荣光!

I was never the likeliest candidate for this office. We didn’t start with much money or many endorsements. Our campaign was not hatched in the halls of Washington. It began in the backyards of Des Moines and the living rooms of Concord and the front porches of Charleston. It was built by working men and women who dug into what little savings they had to give $5 and $10 and $20 to the cause.
余素朴陋,虽有参选之心,并无必胜之志。谋事之初,银资乏匮,从者寥寥;起事之地,皆蔽寓荒斋,不在高阁;成事之基,无非寻常百姓,涓滴之献。

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 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It drew strength from the not-so-young 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 and from the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volunteered and organized and proved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e Earth.
今日之胜,有赖一众热血青年,抛其家,别其室,不辞其苦,不计其酬,矻矻于此——“国中青年爱国之心已泯”之谬论,今可休矣!今日之胜,有赖壮志未已之诸前辈,无惧寒暑,行走奔波,劝说民众。今日之胜,乃数百万美利坚民众之胜,察其意,皆属踊跃为国,观其行,处处谨严有序,足堪告慰二百年前开国之先贤——民有、民治、民享之政体,未尝动摇也!

This is your victory.
嗟夫!此实诸位之功也!

And I know you didn’t do this just to win an election. And I know you didn’t do it for me.You did it because you understand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 that lies ahead. For even as we celebrate tonight, we know the challenges that tomorrow will bring are the greatest of our lifetime — two wars, a planet in peril, the worst financial crisis in a century.
余知诸君之意非在此一选举,亦非在鄙人一身。盖瞻前路之艰辛,益知此任非同小可也。虽今夕欢贺于此,而明朝酒醒,大患仍自当前,不容有怠——两地烽烟熊熊而起,四海之内纷纷而乱,金融业界惶惶而不得宁。

Even as we stand here tonight, we know there are brave Americans waking up in the deserts of Iraq and the mountains of Afghanistan to risk their lives for us.There are mothers and fathers who will lie awake after the children fall asleep and wonder how they’ll make the mortgage or pay their doctors’ bills or save enough for their child’s college education. There’s new energy to harness, new jobs to be created, new schools to build, and threats to meet, alliances to repair.
是夜,饮宴笙歌之声不绝于耳,而异邦大漠群山中,吾国大好青年,兀自苦戍边塞,惝恍竟夜,性命尚未得安。吾国千万庶民,为人父母者,兀自惴惴难眠,所忧者,乃房宅所贷、病患之费、抚育之资也。至若吾国能源之耗,百业之兴,庠序之教,攻伐之术,怀远之道,亦皆吾等忡忡挂怀者也。

The road ahead will be long. Our climb will be steep. We may not get there in one year or even in one term. But, America, I ha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than I am tonight that we will get there. I promise you, we as a people will get there.
渺渺乎其远,如不可达,危危乎其高,若不可攀。朝夕岁月,焉得成就?余不揣愚钝,愿以四载韶华,付诸此业,胜算何如虽不可知,然昂扬必胜之奇志,成就伟业之壮怀,平生未之有也。君子一诺,其重何如,此地今夕,愿斗胆发一狂言——吾辈既在,其事必成!

There will be setbacks and false starts. There are many who won’t agree with every decision or policy I make as president. And we know the government can’t solve every problem. But I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I will listen to you, 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 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to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the only way it’s been done in America for 221 years — block by block, brick by brick, calloused hand by calloused hand.
逶迤坎坷,份内之事。异见争端,料必有之。国中之政府,谅非无所不能者。余所秉承不移者,唯忠信矣。倘有危难于前,必无欺瞒于世。诸君言论臧否,纵悖逆相左之议,余必当洗耳以聆。于此之外,更当恳请诸君,不吝心血,致力报效,以振吾美利坚重兴之业。余亦别无他想,唯盼吾侪协力,延继吾国既肇二百二十一年之大统,汇涓滴之力,而成万世之业。

What began 21 months ago in the depths of winter cannot end on this autumn night. This victory alone is not the change we seek. It is only the chance for us to make that change. And that cannot happen if we go back to the way things were. It can’t happen without you, without a new spirit of service, a new spirit of sacrifice.
昔年冬日,余有志于斯,投身此业,屈指算来,倏然近二载矣。当此秋夜,追思反省,仍无溃退逃亡之意。选战之胜,无非一役之功,余梦寐所思矢志所求者,非在乎此。溯源究本,此役之胜,不过革世变时一大好良机耳。倘止步于斯,垂手而待,或无诸君倾力相援,则壮志丰功,无非泡影,诸般梦想,终必虚妄。

So let us summon a new spirit of patriotism, of responsibility, where each of us resolves to pitch in and work harder and look after not only ourselves but each other. Let us remember that, if this financial crisis taught us anything, it’s that we cannot have a thriving Wall Street while Main Street suffers. In this country, we rise or fall as one nation, as one people.
爱国之心,报国之念,吾人固有之,然逢今日之世,此心此念亦当一变——吾辈各执己业,益当各竭其力,各尽其命,非但为一己之利,而更期普世之荣。今岁,金融业界动荡多舛,细审观之,当可以之为鉴——实业之损,亦是金融之伤。可知,既在邦域之内,吾辈荣辱休戚,皆相与共矣!

Let’s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fall back on the same partisanship and pettiness and immaturity that has poisoned our politics for so long. Let’s remember that it was a man from this state who first carried the banner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to the White House, a party founded on the values of self-reliance and individual liberty and national unity.Those are values that we all share.
党争纷纭,阴谋卑鄙,愚鲁无知,皆腐蚀清白、惑乱政局之弊也,其缘由已久,余今愿与诸君协力,共灭除之。昔年曾有此郡先贤,执共和党之帜,而掌总统府之权。自强独立,自由统一等信念,皆斯人之所倡,亦吾辈之所宗。

And while the Democratic Party has won a great victory tonight, we do so with a measure of humility and determination to heal the divides that have held back our progress. As Lincoln said to a nation far more divided than ours, we are not enemies but friends. Though passion may have strained, it must not break our bonds of affection.
今岁选战,吾民主党人幸有一胜,然谦逊和合之心未尝少减。余素信服者,乃山河破碎之际,林肯总统之言——“既是至亲,终不为敌。虽弩张剑拔,而血脉未尝断,情义不少减。”

And to those Americans whose support I have yet to earn, I may not have won your vote tonight, but I hear your voices. I need your help. And I will be your president, too.
固然,仍有四方志士,不为鄙人所动,另有高明之选。虽终悭此一票之缘,然诸君高论,余亦声声在耳,字字在心。倘能得诸君之援手,鄙人幸甚。他日待余总而统之,亦必不另眼以待也。

And to all those watching tonight from beyond our shores, from parliaments and palaces, to those who are huddled around radios in the forgotten corners of the world, our stories are singular, but our destiny is shared, and a new dawn of American leadership is at hand.
吾邦民众,散居天下,各安其命,而其志一也。吾邦鼎盛之势,今已乍现锋芒。

To those — to those who would tear the world down: We will defeat you. To those who seek peace and security: We support you. And to all those who have wondered if America’s beacon still burns as bright: Tonight we proved once more that the true strength of our nation comes not from the might of our arms or the scale of our wealth, but from the enduring power of our ideals: democracy, liberty, opportunity and unyielding hope.
至于心怀叵测,与世人为仇、与天下为敌者,吾邦猛志常在,彼等必取灭亡。心思纯良,久慕大同者,吾辈当倾力以助,鼎力相援。犹疑未定,不知吾自由之邦兴衰如何者,吾辈愿以今日盛况以告之——美利坚之所以谓之“美”者,非刀兵之强,金银之众,实民主、自由、机遇、梦想之美也!

That’s the true genius of America: that America can change. Our union can be perfected. What we’ve already achieved gives us hope for what we can and must achieve tomorrow.
天自有道,地自有德,恩赋吾邦无上异禀——无他,唯变而已矣。美利坚变革不怠,合众国日趋尽善。当以过往先贤之伟绩,助吾侪今日之雄心,开子孙万世之辉光。

This election had many firsts and many stories that will be told for generations. But one that’s on my mind tonight’s about a woman who cast her ballot in Atlanta. She’s a lot like the millions of others who stood in line to make their voice heard in this election except for one thing: Ann Nixon Cooper is 106 years old.
今岁选战,多开亘古之先,屡传千秋佳话。感我至深者,亚特兰大之老妪安•尼克松•库帕也——库氏之一票,于数百万美利坚民众之选票无异,其所以引人称奇者,其人今岁高龄一百有六矣。

She was born just a generation past slavery; a time when there were no cars on the road or planes in the sky; when someone like her couldn’t vote for two reasons — because she was a woman and because of the color of her skin.
当其父辈之时,天道不彰,黑人为奴。库氏其生也不逢时,汽车尚不行于道,飞机未曾起于空,库氏既属黑人,又系女流,票选一事,概无瓜葛。

And tonight, I think about all that she’s seen throughout her century in America — the heartache and the hope; the struggle and the progress; the times we were told that we can’t, and the people who pressed on with that American creed: Yes we can.
今日今时,回溯库氏百岁之涯,但见吾邦先贤屡败屡战,且退且进,悲欣交集,甘苦杂陈。幸而正道存焉,壮志存焉,曰:吾辈既在,无所不能。

At a time when women’s voices were silenced and their hopes dismissed, she lived to see them stand up and speak out and reach for the ballot. Yes we can.
万马齐喑,其事堪哀,吾邦女界怒而起,愤而争,苦战不歇,历数十载。幸哉库氏,以百岁之高龄,终得亲见女流自立于世,重获天赋之权——吾辈既在,无所不能!

When there was despair in the dust bowl and depression across the land, she saw a nation conquer fear itself with a New Deal, new jobs, a new sense of common purpose. Yes we can.
当百业萧条,国人绝望哀鸣之际,库氏亲见吾美利坚出旷世之新政,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退畏惧之势,扶奋勇之心,终至人各有位,民心乃安——吾辈既在,无所不能!

When the bombs fell on our harbor and tyranny threatened the world, she was there to witness a generation rise to greatness and a democracy was saved. Yes we can.
当吾国良港遭袭,天下桀纣当道,暴政肆虐之时,库氏亲见豪杰群起,民主不衰——吾辈既在,无所不能!

She was there for the buses in Montgomery, the hoses in Birmingham, a bridge in Selma, and a preacher from Atlanta who told a people that “We Shall Overcome.” Yes we can.
蒙哥马利公车之罢辍,伯明翰城黑人之群起,塞尔玛城血雨腥风之事,库氏般般亲历。更曾亲聆亚特兰大传教之士振臂登高之呼——“吾等必胜!”诚哉斯言!吾辈既在,无所不能!

A man touched down on the moon, a wall came down in Berlin, a world was connected by our own science and imagination. And this year, in this election, she touched her finger to a screen, and cast her vote, because after 106 years in America, through the best of times and the darkest of hours, she knows how America can change. Yes we can.
俟科学昌明于世,创想通贯一时,既登广寒之阙,又溃柏林之墙。洋洋乎!有百年如是,乃见今岁选战中,库氏之一票。浩浩兮!一百零六载交锋更迭,方有美利坚今日之变革——吾辈既在,无所不能!

A man touched down on the moon, a wall came down in Berlin, a world was connected by our own science and imagination. And this year, in this election, she touched her finger to a screen, and cast her vote, because after 106 years in America, through the best of times and the darkest of hours, she knows how America can change. Yes we can.
俟科学昌明于世,创想通贯一时,既登广寒之阙,又溃柏林之墙。洋洋乎!有百年如是,乃见今岁选战中,库氏之一票。浩浩兮!一百零六载交锋更迭,方有美利坚今日之变革——吾辈既在,无所不能!

America, we have come so far. We have seen so much. But there is so much more to do. So tonight, let us ask ourselves — if our children should live to see the next century; if my daughters should be so lucky to live as long as Ann Nixon Cooper, what change will they see? What progress will we have made?
转眼兴亡过手,而今迈步从头。追昔抚今,不禁扪心而问——俟再历百年岁月,倘吾等后辈儿孙,亦有得享高寿如库氏者,复可见何等之变数?吾辈今日之功,他年可得而见之乎?

This is our chance to answer that call. This is our moment. This is our time, to put our people back to work and open doors of opportunity for our kids; to restore prosperity and promote the cause of peace; to reclaim the American dream and reaffirm that fundamental truth, that, out of many, we are one; that while we breathe, we hope. And where we are met with cynicism and doubts and those who tell us that we can’t, we will respond with that timeless creed that sums up the spirit of a people: Yes, we can.
所谓天命时运,莫过于此——当为吾邦万民造安身立命之业,为吾辈儿孙启各显雄才之门,为寰宇各国创太平静好之世,为吾等壮志赋千秋不灭之元神。吾邦立国之本,必将光耀于天下。万千同胞,当如一人,一息尚存,梦想不灭。纵有世人旁观在侧,而疑窦生焉,吾辈亦当以千秋不易之训共答之曰——吾辈既在,无所不能!

Thank you. God bless you. And may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拜谢诸君。愿天佑吾民,天佑吾邦。


回复 176楼 的帖子

牛人啊牛人!
天啊!

如果大树我没有判断错误,Obama会遭到暗杀!此后人类历史又将突变,前途难料啊!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论帅论才气,还是不如克林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