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美,將拯救一切《以斯帖記》敍事技巧的探索(二)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10-11-2 10:54 编辑

美,將拯救一切


《以斯帖記》敍事技巧的探索(二)


第二部分|誰是誰非?誰善誰惡?


角色之間的關係



敍事人用了雙重的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將角色本身那種雙重特徵呈現出來;角色與角色之間,亦都採用對比的關係。這些豐富的角色演變,促成了一椿又一椿宮廷事件;又在這政變之間,事件隨著“美”而轉變,角色也為了完成“美”而轉變、成長。
逆命的瓦實提和逆命的以斯帖
第一組的角色,是帝國的兩個豔後。敍事人對瓦實提和以斯帖的刻畫,筆墨多寡懸殊,形成了對比。對瓦實提輕描淡寫,人們對她瞭解甚少,除了記敍她和皇上一樣大擺筵席,並因抗拒王命,不願在大庭廣眾之下暴露美豔,導致龍顏不悅,結果在米母幹的進諫之下,被打入冷宮。她的最後一次出現,就是皇帝想起她的好處來。從此,她從舞臺上黯淡而去,皇后的角色轉為以斯帖來演。
相對而言,以斯帖是一個非常豐富的角色,敍事人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她的身份;入宮前的準備;在宮中與眾人的接觸;以及她與末底改的關係,和她那滔滔言語。
不同於剛烈的瓦實提皇后,以斯帖則是一個順命、寬容、溫柔、不貪財的美女。完全聽從末底改的話,連自己的家族、身份都不敢公開。也是一個討王喜悅的美女,不管是因自身的美貌,還是內在的氣質,總之,她在一夜之間就將好色、殘暴的君王的欲望填滿,並博得王的歡心,成為戴上皇后冠冕,這千萬女子羡慕又嫉妒的殊榮,確實非瓦實提能相比。從她出場到與王的一夜相會,我們看到的以斯帖完全是一個順命的美女,正是王所要的。
她以波斯皇后的身份,在後宮裏過著與異教徒毫無分別的,極其奢華和肉欲橫流的生活之時,被末底改的一番類似恐嚇的話,“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從此之後,開始了她自己身份的追尋——她以死來尋找身份——與自己的同族來認同!這種不顧自我前途,甚至“我死,就死了吧!”這表面看來可以與瓦實提媲美,一樣的剛烈。不過,實質上敍事人沒有停留在這裏,而是將猶大人向來的精神流露出來,用自己的死來擔當種族之災難。
這點給我們留下懸念,會像瓦實提一樣的後果嗎?以斯帖能夠成功嗎?那她是怎樣的一個女子呢?
敍事人用她二抗王命,進宮見王,來塑造她從 “以斯帖”向“哈大沙”的轉化;由一個完全被掌控的波斯皇后,向蠻有權柄的猶大人身份轉化;由一個隻供王滿足肉欲的女子,轉化為直接面對波斯兩個極權者,無論在膽量還是謀略上,都毫不遜色。實實在在的女英雄!她這身份是交叉的:作為波斯人,在滅猶太全族的禦令中她將安然無恙;但如果她蘊藏了猶大人,一定會連同她的父家被滅亡,最起碼末底改是這樣解讀。
後來,當她公開作為猶大社群的一員時,沒想到命運大大的逆轉;當她放棄了對自己的命運掌控,完全認同於將要滅族的奴隸身份時,她不但沒有死,兩次都獲殘忍的王施恩。甚至到後來,她成為與波斯皇帝一樣的全權者(9:29節)。
那麼,到底是猶大人身份救了她,還是波斯皇后的身份救了她呢?兩者都是!這兩者之間的交觸點就是——她的美貌!因她的美貌將這兩者身份結合得渾然一體。
敍事人安排了兩次的筵席,作為角色演變的場景。第一次5章1-8節,她穿上象徵著尊貴的朝服,和前面的三天的禁食者的身份不同,如今她是波斯皇后,王向她伸出了金杖,她的身份實質性逆轉了。當皇帝問她有何要緊之事之時,她的回答很機智,表面目的很簡單:只是請王攜帶宰相哈曼赴她的宴席。
敍事人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要讓人看到角色在慢慢成長。首先,以斯帖讓帝國中兩個極權者聽從於她,來參加她所設的“鴻門宴”,這與一章22節裏的“使為丈夫的在家中作主”呼應,也就是說,帝國的滅族命令也有可能被逆轉!
第二次的邀請,是在第7章1-2節,當皇帝仍然用那句表示極其認可的話:“你求什麼?就是國中的一半,也都為你成就”時。足智多謀的她才在私邸,狀告哈曼。她不但先聲奪人,得了王的心,更是在哈曼完全自我陶醉之下,將對手置於死地。她不再是一個柔弱女子,只會給王提供肉體快樂,她的政治權術一樣出色!這可不是瓦實提可以通提並論。
八至九章,角色繼續發展,8:3-8節,她在王面前流淚哀告,要求廢除王起先透過哈曼所傳的滅族旨意。王照樣伸出金杖,也另立旨意,用戒指蓋印,人都不能廢除。她徹底成功地掌握了局面,王也同意,將哈曼掛在木頭上。同時,也獲得禦旨,快馬加鞭,傳到各處,准許猶大人就在哈曼要滅掉猶大人的那日。攻擊他們的一切仇敵和妻女,奪取他們的財物。
角色仍然向前,當皇帝就此事問以斯帖:“猶大人在書珊城滅了500人,又殺了哈曼的十個兒子,在王的各省不知如何呢?你現在要什麼?…”(9:11-12)。以斯帖不但沒有滿足,不像剛入宮的時候,除了隨身需要,什麼都沒拿,她還以“王若以為美”為理由,要求將哈曼十個兒子都掛在木頭上,全城示眾。并且增多一日作为报仇杀戮的时间,在次日,在書珊城還殺了三百,連同各省一共所殺的,有七萬五千人。一个毫无所求的犹太人,转化为要七萬五千人命的冷艳杀手,随着故事的高潮到来,以斯帖这个角色完全成熟了。
敍事人用她的美貌來講故事,一個猶大女子憑著她的美貌,贏得王的心,將她的仇敵置於死地。若不是她的美貌,若不是碰到一個好色的王,她絕沒有這個機會。也就是說,以色列人獲救,完全有賴於以斯帖,一個靠自身容貌討好外邦君王的少女。敍事人將這如此嚴肅的民族存亡的因素,歸於一個美女。除了給人看到外邦帝國君王的滑稽,也給人看到,雖然世事不測,而任何的因素都有可能成為猶大這民族拯救的機會。
另外,瓦實提不願出賣色相而遭貶,而以斯帖竟然在一夜之間,就蒙好色的王喜歡,她肯定有出奇的姿色,並且是閨房高手。瓦實提和以斯帖者,誰的道德更高?尤其犹太律法有明文規定,不許嫁娶外邦人。在同時期的耶路撒冷,尼希米正清理民族中和外邦結婚的男子。而敍事人隻字未提,末底該和以斯帖他們對被召到外邦王宮的態度,甚至一再出現:“不要把猶大人的身份告訴人”。敍事人也沒有對以斯帖作道德上的評價,留給讀者自己去猜測。是的,在一個連自己的生死都不能掌控的異邦,談論道德操守會有意義嗎?
前面說過,以斯帖有這麼大的轉變,全因為末底改的一句話:“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這是敍事人最關心的,也是之所以能成為主角的然故。作為猶大人這一另類社群,他們效忠的對像是多麼的不同,為了這物件,他們中的男男女女,可以不顧個人性命。這點委實非瓦實提皇后能相比,她抗命就因不願滿足王愛美的虛榮心,而以斯帖卻不同,她沒有好惡和恩怨,她的一切,包括身體,都是為了以色列社群的利益。
同樣是皇后,卻有不一樣的命運,同樣是抗命,卻有不一樣的後果。就為因瓦實提違抗的是王愛美之心,而以斯帖違抗的是王國的命令,王國的命令可以修改,而王的愛美之心不可被輕視!
敍事人將只有一次違命,就遭貶的瓦實提非常簡略地處理,卻詳細地描述了以斯帖的抗命與順命,演繹出由一個順命、連自己的身份都不公開的柔弱女子,逐漸轉化為一個機智,勇敢的女英雄,甚至到了最後,讓我們看到,她對哈曼和他的眾子以及亞甲族人的心狠手辣,報復心之重,一點不亞於哈曼,簡直不像是一位溫柔美麗的良家女子,她道德也很令人質疑,讓人看到人物的多重性格,並非黑白可分,增加了我們的不安感。美的背後,到底還蘊藏著什麼?
哈曼與末底改的升遷與降黜
敍事人在2-5章,用了相當的篇幅來刻畫哈曼和末底改這一對手,他們的沉浮,圍繞著美人以斯帖而展開。
哈曼這人,忠於君王,全無惡意,也沒有觸犯帝國中的任何規條。起先的他,位高權重,卻在一夜間成為階下囚。本來已是甕中之鼈的末底改,反倒成為最強勁的敵手。哈曼遭此下場,全在於不知情之下,抵觸了君王的“愛美之心”。而那美人,竟然就是末底改的女兒!
當哈曼升遷時,末底改則是一個平平的人物,甚至因著那執拗的個性,差點連累本來就屬奴隸的猶大人,遭滅族之災!在這命懸一線之時,因著亞哈隨魯王極為情緒的一句話:“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當如何待他呢(6:6)”促使他的命運倒轉了!
亞哈隨魯王不能平息那近乎瘋狂的愛美之心,帝國中竟然有這麼不完美的事發生——一個有功的人竟未得賞!
敍事人用先後交叉的敍述,有技巧地將末底改的有功無賞,與哈曼的無功而受祿,透過倒影的關係表達出來的
A
以斯帖從奴隸升為皇后(2章1-20節)
B
皇帝將被暗殺,末底該在城門口發現謀害者,但他卻未受賞(2:21-23)
A’
哈曼無功而榮升為宰相(3:1-2)
B ’猶大人將被滅絕,末底改在城中,蒙灰哀號(3:3-15)
兩椿美事與兩椿壞事交叉,第一次壞事被末底改中斷,那麼第二次的壞事會是怎樣的結果呢?敍事人將末底改有功卻未受賞這事擱下,成為倒轉第二次悲劇的動力。
這邊王正與哈曼坐下暢飲美酒(3:15節),享受那將要到來的殺人的快樂。那邊也在策動救贖辦法,末底改不願坐以待斃,進言以斯帖“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促使以斯帖將以死進諫皇上。
繼續來看第四章、第五章,末底該兩次說服以斯帖見王而成功的對話進展。
起因:末底改穿麻衣哀號
A
以斯帖問末底改為何如此(4:1-5節)
B末底改要求以斯帖在見王(4:6-8節)
C以斯帖消極回應(4:9-11)
C’末底改回復以斯帖(4:12-14)
B’以斯帖答應末底改去見王,並要求書珊城猶大人為她禁食(4:15-18)
A’末底改答應照辦
結果:書珊城猶大人禁食
第五章,以斯帖冒死見王,成功地邀請哈曼兩次赴宴,也用了倒影的方式來表達。
起因:以斯帖冒死見王獲恩准 (1-2節)
A王問以斯帖所求(3節)
B以斯帖要王帶哈曼赴筵(4節)
A’王赴筵並問以斯帖所求(5-6)
B’以斯帖再求一帶哈曼赴筵(7-8節)
結果:哈曼興奮回家,製造木架
4:1-5節,末底改麻衣哀號,引起以斯帖的響應——冒死見王——又引起王的積極回應——兩次帶哈曼赴筵。末底改採取主動——帶動以斯帖的主動——再帶動王的積極回應,目的是要哈曼赴筵。
敍事人如此大費周章地描寫末底改與以斯帖的逆命行動,目的是要和哈曼的行動構成強烈的對比。
哈曼錯誤地認為自己蒙皇后青睞,歡喜從內宮出來,因見末底改仍然站立不拜他,就請了朋友和他的妻子來,並刻意模仿王,當碰到不悅的事情後諮詢智者。哈曼也在朋友面前述說自己蒙王、王后喜悅,末底該卻令他的人生美中不足(11-13)。他妻子與朋友,也像王面前的智者一樣,他們建議立一個木架來掛末底改(14-15節)。
就在哈曼做著美夢的同一晚上,王睡不著覺,這看來很偶然的事,卻顛倒了事件的結果。接著,讓人看到最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並不是馬上要被掛上木架的末底改,竟然是哈曼自己!他被王、以斯帖和末底改玩於股掌之間。
當哈曼在興致衝衝想當然地,以為王明知故問的那句話“王所喜悅的人,該怎麼對待他?” 他萬萬沒有想到,已被判為死囚的末底改,竟然要讓他扶持,騎上馬,走遍城裏街市的人,並要在他面前宣告說:“王所喜悅所尊榮的人,就如此待他”,哈曼像吞吃了蒼蠅一般。
不過,對於自己的前途,他仍然蒙在鼓裏。悲劇接蹱而來,幕後殺手鋪設了“鴻門宴”,成為哈曼生死之約。
這波瀾曲折的變化,該死的末底改榮升了,而貴為丞相的哈曼卻像皇后瓦實提一樣貶低,最後被掛在自己設計、本來要掛敵人的木架上,財產也被沒收。末底改替補了哈曼作宰相。順命的哈曼死於非命,而逆命的末底改卻從死囚榮升丞相,都因以斯帖的美色造成。在波斯王國中,所有定例均可廢除,舉國上下,無論是奴隸還是宰相均可以死,因為他們都是為王國而服務的,但王的心情不可被破壞!
敍事人將哈曼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那末底該的性格就非常複雜,他和以斯帖一樣的參與殺戮,將哈曼、哈曼眾子以及亞甲族的七萬…千人統統殺光,而且還用看來很正面的手段,來達到這殘忍的目的,到底誰更高尚,留給讀者去思想!
為美,而作一切的王!
敍事人在塑造亞哈隨魯王,仍然用的是兩極交叉,一方面他是個極其開明的皇帝,任何人對他建議都能被採納;另一方面,他又是個完美主義者,容不下任何的沙粒和灰塵,無論是在帝國還是在個人的愛情上。
一開頭,亞哈隨魯王聽進了他身邊人任何的話,也是因為他這方面的特點,造成了每一次事態的大喜大悲的轉折 (1:1-8節)。
他統治的領域出奇遼闊,並不獨裁,反而能與將相、與黎民百姓同樂。在位第三年,為一切首領臣仆設擺筵席,包括波斯和瑪代的權貴,開放帝國所珍藏一切豐富和美好威嚴的尊貴,給他們看了180日。接著又開放了禦園,在書珊城為所有百姓設筵擺酒,用上等的器皿及高雅的設施來招待他們,拿了很多禦酒供應他們,更有令在先,讓每個人都暢快開心,不准有人勉強別人喝酒,夠英明的。
第七日,是不是因飲酒過多,他一時興奮,竟吩咐七個太監,邀請皇后瓦實提頭戴上冠冕前來,好在眾臣民面前一展她那絕代風華,傾國容貌。
沒想到,他的內子竟不配合他,違命而行。“王甚發怒,心如火燒”,國王做得好,卻做不好丈夫。費了半年多工夫建立的快樂,卻在一瞬間就消失了。如此開明的皇帝怎能忍受呢?當然勃然大怒!敍事人用了11節經文的鋪陳他的英明,卻用了一節經文來給這次筵席作個總結——王本以美展現,竟帶來“忿怒,心急如焚”。
王沒盡了顏面,就問帝國中知例明法的人,看看有什麼辦法,可以挽回因皇后的頂撞帶來的破壞。以米母幹為首的賢士們一致認為,王后抗命,是在有失大國體統。
皇帝果然採納了他的建議,就命令發詔書,並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通知各省,使丈夫在家中作主!確保男人可以通過這禦旨恢復在家中地位。不容婦女有一定怠慢。
皇帝的確很開明,不過,這種開明好象和治國無關,純屬個人對美的追求,當這些美受抗拒時,他就折回另外一面——忿怒、心急!至少給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容易走極端的人,正如他自己說的:“不准勉強人,各人各隨己意”。但唯一一個在隨意對待的人,就是他自己!如果有人隨意對他,哪怕是結髮之妻,也可以隨意廢去!看來,他是一個開明而不自律,喜怒無常並且極端追逐虛榮的君主!
或許,王因為那麼草率就將皇后瓦實提打入冷宮,而感到內疚;或許是因為三宮六院的美女沒法與瓦實提相比,(這也許就是瓦實提為何敢違抗王命的原因,她有資本,但沒想到王竟比她還絕,不念舊情)。王到底思美成病,最起碼侍臣們是這樣解讀王的心,他們擔心王會後悔,至終將瓦實提恢復為皇后。於是他們建議王不如派官從京城到民間,去招聚美女,來填補王空虛的心。王果然“以此為美”!
他為自己所行的感到內疚,可他並沒恢復瓦實提的皇后身份,反倒接受侍臣錯誤的解讀,並將錯就錯,順水推舟理解為,他的內心只是渴慕美女;這樣就可以掩蓋內心真正的需要。雖然,實際上,他很在意瓦實提,不純粹只在乎美。
你看他後來的行動,就可以看出來,為了一個瓦實提,舉國上下多少父母失去兒女,多少戀人失去心上人,甚至,有不少已經定親的少男少女,就因一道選美令而被拆散。又有多少女子為了王的“一夜情”,而被打入冷宮,抱怨終身?
實質上,這些女子都是瓦實提的犧牲品,是亞哈隨魯王對她的補償。這補償代價實在很大,要透過犧牲千千萬萬年輕貌美的女子而實現。徹底扭曲的方式,直到以斯帖的出現,才終止了這人間悲劇。
後來,她對以斯帖一路綠燈,是不是因為對瓦實提的愧疚?他不願意再失去美女,盡為這美女大擺筵席,豁免各省的租稅,並大頒賞賜,願意為她讓出一半江山。
當然,亞哈隨魯王並不是只沉溺於女色,不理朝政的昏君。在他難於入睡的晚上,吩咐使臣取歷史書來,念給他聽,目的不是為了催眠,而是為了借古鑒今,看看在執政過程中有無疏漏。果然發現有一樁特別令人不解的是:竟然有一件事被擱置!末底改救了皇帝,竟然沒給一點獎賞。得馬上採取行!
一向將話就話的君主,就按宰相哈曼的話來辦,並讓他來執行——將朝服給末底改穿上,使他騎馬走遍城裏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說:“王所喜悅的,尊榮的人,就如此待他。”以此來彰顯他的賢明——民對王有功,就蒙王所喜悅!
這賢明的表現,是要犧牲另一個人的尊榮,才能換來。王並不知道哈曼滅末底改全族的計畫,要不,恐怕,不會那麼快就抬舉末底改。由此再一次看出,王還是那個隨意的風格,他可以隨時改變對人對事的舉措,別人的生死離別,在他眼中也都無足輕重!
我們絕不懷疑,末底改及哈曼之爭是兩族的宿怨,不過,假如碰到一位理智的君王,不可能非得你死我活。哈曼實際上是亞哈隨魯王隨意的犧牲品,就象瓦實提皇后是王虛榮的犧牲品一樣。
當王聽到以斯帖控告哈曼的惡行:要取皇后以及皇后本族所有的性命之後,勃然大怒,拂袖而去!他自己沒有反省,那滅族的禦旨,哈曼是經他自己同意後簽發的,他將這責任完全推在哈曼身上。當他看見哈曼靠在以斯帖的榻上,竟然責駡哈曼:“他竟敢在宮內,在我面前淩辱皇后嗎”?這莫須有的罪名!哈曼已成驚弓之鳥,而且一向來對王順從,幾乎到了膜拜的程度,也得王抬舉為宰相,而且在王后面前也受辱若驚(參5:9-12節),他哪有淩辱皇后呢?亞哈隨魯王大大發揮,不念舊情,直到把哈曼掛在十字架上,忿怒才止息。同時為了表明哈曼不是,把哈曼的產業賜給以斯帖,用末底改來替哈曼。一個隨己意行美事的君王淋漓盡致在眼前。
敍事人沒有停止在這裏,他繼續帶領我們往前走。王極力配合末底改與以斯帖,將哈曼所傳的那滅掉猶太宗族的旨意廢除(8:5-8節),使猶大人反倒轄制恨他們的仇敵(9:1節),並且為了一個以斯帖,將哈曼十個兒子的屍首掛在木架上,允許猶大人大開殺戒,在書珊城殺了三百人,在其餘各省殺了七萬五千。
這殘忍的殺戮,只有透過王的禦旨才能達成。細細分析亞哈隨魯王,起因還得歸到瓦實提皇后,王對這皇后在自己手下遭受不白之冤,感到內疚。因此,他這樣做的目的很清楚,誰再敢惹王后,誰就象哈曼及眾子一樣!特別是對那些鼓勵他下通旨廢棄瓦實提的明哲人,起到了警戒作用。從此之後,他作任何事,不再和這些明哲人商量,他已經不再信任他們。因為他是為美而一意孤行的人!
王與哈曼身邊的謀士,美的犧牲品
帝國中的賢士,可謂身份重要。雖在整個故事來看,他們都是配角,但有時在事件或人物結局中,卻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比如七大臣,甲示拿,示達,押瑪他,他施斯,米力、瑪西拿、米母幹等人,都非同小可,王的重要決議也要請教他們。聽聽米母幹的那席長篇大論,全為了帝國的榮耀,不容許國中的婦女輕視丈夫,這與前面王展示財寶國目的,正好相合。不過,這正好誤解了王對皇后瓦實提的想法。從事後亞哈隨魯王對瓦實提的思念,可見王並沒有打算廢棄她,而是王的虛榮心在作怪,他為了表達開明納諫的政治家風貌。沒想到米母幹把它錯讀了,這也導致後來末底改家族與哈曼家庭之爭。
皇帝為了要平反瓦實提,透過以斯帖來實現。一旦實現,就將以米母幹為代表的,所有帝國的首領權貴,明哲人、侍臣(2:2節)通通擱下,他對待以斯帖所有的請求也不再事先詢問他們,他不再信任他們。
甚至,讓人看到,哈曼與末底改之間,是明爭;皇帝與以米母幹為首的眾臣之間,是暗鬥!圍繞著兩個美人瓦實提和以斯帖而展開。米母幹就成為以斯帖升遷的關鍵性人物,他關鍵所在就是,因著他給王廢除瓦實提的建議,末底改與以斯帖出場了。這也是敍事人高明之處。
不過,這不易看出,需要精心閱讀理解;另外,聖經敍事人也不會隨意撰寫故事的開頭,開頭的人物往往是後面事件發展的起因。儘管米母幹從此不再出現,因他已經完成使命,故事交給別人來演。
第二組誤解主人心思的人,是哈曼的妻子和朋友。他們的行徑,只是王身邊那些謀士的翻版。哈曼極想模仿王,他也炫耀那富可敵國的財力,並願意將一萬他連得銀子,交給王的府庫,只要王容許他滅絕猶大人。他身邊有這一群食客和明哲人,也常給他建議,最致命的一次就是,建議哈曼準備木架,好處死末底改。他們並沒有查問末底改是何許人,與當今皇后有什麼關係。他們一味討好哈曼,與王身邊的那些明哲人一樣,實際只是食客,一群沒多大見識,只會趨炎附勢的人。從他們所建議的木架,結果成為哈曼死刑的工具,就可以看出他們是多麼愚蠢的人,只可惜哈曼沒有能力,不象王有機會報復他的寵臣。
照樣,他們和王身邊的謀士一樣,成為“美”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