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开启埃尔加的音乐世界——杜普蕾与埃尔加

本帖最后由 梵谷 于 2010-11-14 14:51 编辑

马丁·库林福德/王崇刚编译



60年代中期,英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对于英国人来说,温斯顿·丘吉尔1965年1月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老英国”随着丘吉尔进入坟墓,“新英国”已经在庆祝自己的华诞。同时,英国也开始了一场文化革命,它以《查德莱夫人的情人》开禁和披头士推出首张LP为标志。
丘吉尔逝世7个月之后,产生于“老英国”一部大提琴协奏曲在“新英国”的沃土上重生。它像一团火焰猛烈燃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现代和传统的真正联合体。
那个夏天有些不合适宜的寒冷,杰奎琳·杜普蕾来到伦敦金斯威音乐厅,演出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她的情感投入的演奏,伴随着大胆的自由速度,狂热的肢体语言,还有她飘动的金色头发,把埃尔加的尘封的曲谱从档案室里拯救出来,展现出一种深情诉说的声音,刺激着每一个听到它的人。它是让旧时代的文化成就焕发出鲜活生命力的演出,是一个让人们体味大提琴独特声音的演出,是一个把杜普蕾推进新一代音乐巨星行列的演出。这些巨星包括巴伦伯英、帕尔曼、梅塔……他们都与杜普蕾相识并与她一起工作。
伦敦交响乐团现任首席大提琴莫雷·维尔斯(Moray Welsh)说:“杜普蕾是60年代的一个全新形象,乐队1965年在巴比罗利的指挥下与她一起演奏。她以难以置信的魅力吸引全场的观众。她的琴声感染了整个一代人,包括公众和音乐家。”



杜普蕾从4岁开始学习大提琴。13岁时,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成为她练习的第一首协奏曲。按照传记作家伊丽莎白·威尔逊(Elizabeth Wilson)的说法,她星期三买到了乐谱,到星期六就已经背过了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的一半。这个作品伴随她青春期的成长,在她掌握乐器的同时,对这首协奏曲的诠释理念也在脑海中成型。
杜普蕾第一次演奏这个作品,是1962年的3月21日在皇家节日音乐厅。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评论员说:“如果她的诠释有错误的话,那就是它失去了埃尔加掩饰情绪的特征,在如此强烈的激情光芒中,作品中 中年人的模棱两可、唯唯诺诺消失得无影无综。
她立即被邀请6月在CHESTER节日音乐厅演奏这部协奏曲,同年8月她与萨金特指挥的BBC交响乐团合作了这部作品。后面的4个演出季,埃尔加协奏曲都在她的节目单中,而且都是与萨金特合作。
通常,一个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家演绎过去被忽视的经典作品,得到评论界和商业的双重胜利是必然的。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尽管这张唱片问世40年一直受到欢迎,出版过50万张的各种版式的正价片(EMI正在着手在“20世纪伟大录音”中以中价片发行),但EMI的经营者起初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巨大市场价值。
大提琴协奏曲是埃尔加最后一部大型作品,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之后。它的音调展示出投放在人们生活道路上的巨大阴影。作品于1919年首演,萨尔蒙德(Felix Salmond)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作曲家担任指挥。这是一次凌乱的演出,部分原因归结于指挥音乐会其他节目的Albert Coates给予乐团的排练时间太短。
作品诞生后的重要演绎包括卡萨尔斯、托特里耶和安德列·那瓦拉的录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卡萨尔斯的强健的诠释方式曾受到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卡萨尔斯琴声依旧,他的演奏却得到人们的称赞。原因也许在于,又一次世界性的杀戮,提醒人们如何来欣赏这首协奏曲。
EMI古典曲目市场经理怀托(JKR Whittle)希望重复30年代梅纽因录制埃尔加小提琴协奏曲的成功,与制作人卡尔沃豪斯(Brian Culverhouse)一起建议杜普蕾与波尔特合录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不幸的是,公司认为英国以外的地方不会对这个作品有兴趣,担心唱片销量上不去,建议被驳回。
当指挥家科林伍德(Lawrance Collingwood)录制的《埃尔加的缩影》获得不错的销量后,怀托再次提出录制埃尔加协奏曲的建议,EMI再次以商业理由拒绝了他。1964年,指挥家巴比罗利在ABBEY路制作《格隆修斯之梦》的录音,怀托与他谈起了自己蓄谋已久的计划,巴比罗利接受了。
巴比罗利对杜普蕾的成长起过重要作用。杜普蕾11岁时获得了为她支付6年大提琴学费的Suggia Gift奖金,巴比罗利就是这一奖金的评委。他们1965年4月首次合作演奏埃尔加协奏曲。



巴比罗利原本就是大提琴家,在这部作品首演时他作为伦敦交响乐团一员参加了演出。1921年,巴比罗利成为第三位在这部作品中担任独奏的大提琴家。EMI的制作人安德森(Ronald Kinloch Anderson)在杜普蕾录音的间隙对巴比罗利说:“你是大提琴家,你应该作为独奏者制作一个埃尔加协奏曲的录音。”巴比罗利回答:“当然应该,可谁指挥呢?”伦敦交响乐团在伦敦金斯威音乐厅预定了3个录音时段,最后只用了两个时段。所以在星期四,即1965年8月19日,EMI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古典音乐唱片制作成功了。
亲眼目睹整个录音过程的EMI新闻官瓦尔克(Malcolm Walker)说:“这是独奏家和指挥第一次一起录音,他们表现出的谦让和相互尊重让人难忘,这实际上是两个大提琴家的会晤。” 评论家格林菲尔德(Edward Greenfield《企鹅唱片指南》的作者之一)也出现在录音现场,他回忆说:“我看到杜普蕾穿上她的旧大衣要出去,就问:你要去做什么?她说:我到拐角的药店去买药,我头疼,要买些阿司匹林。EMI公司的人甚至没有为安排一辆出租车,她必须自己出去叫车。”
杜普蕾的谦逊同样表现在唱片的封面的设计上。女高音蓓克演唱的埃尔加《海景》被当作唱片的主打曲目。1965年的《留声机》杂志有关该唱片评论文章分为三段,一段是写《海景》,另一段是安塞尔的德沃夏克唱片的评论,关于埃尔加协奏曲的评论文字夹在中间。然而,评论家Trevor Harvey的话给人以清晰的印象:“这是一张杜普蕾的唱片,这个协奏曲让她一夜成名。”
只要听听这张唱片的一些片段,我们就可以感觉到杜普蕾获得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她的每个分句都意味深长,对每个的音符的诠释都难以超越。12个月后,这张唱片成为评论家的年度首选。21年过去,当它被转制的CD的时候,人们对它的热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
杜普蕾的老师William Pleeth谈到她早年演奏的时候说:“她的特点在于她的性情的爆发。有时她投入的精力过多,为了尽量保持对乐器控制,她总是在调整弓子的握法来适应她施加的压力。”
杜普蕾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表演者,努本(Christopher Nupen)拍摄的杜普蕾的记录片很好地捕捉到这一点,这里包括1967年她与巴伦伯英指挥的新爱乐乐团一起演奏埃尔加协奏曲的镜头。今年8月这些电影被转录DVD出版。观看她的演奏,你可以只凭她的身体动作就能严格地识别出乐谱的分句标志。她非常自然地随着乐器摇晃身体。
杜普蕾动作的自由也反应在她速度上的自由上。经常与她合作,并与她结为伉俪的钢琴家巴伦伯英回忆说:“她在任何方式上都很自由,力度上还有速度上,绝对没有做作的东西,完全是自然的。
“与她的合作总是完美的。我觉得每个与她合作过的指挥家都会感觉到她对每个细节都有清晰的认识。这么多年,与我合作的演奏家总爱问我的一个问题是:节奏应该怎样?好象节奏是一个不受约束的因素。当然不是这样,它与要演奏的音乐有密切关系。与杜普蕾在一起就是这样,她那里没有一成不变的节奏。
“她有一种特殊的能力,按照音乐的运行方向,乐队的声音是浓烈还是轻盈,来改变节奏。当她在节日音乐厅演奏埃尔加协奏曲的时候,她非常自然地演奏某一段落,比在卡耐基音乐厅有一点慢。因为卡耐基的共鸣更加强烈。
“这给她的合作伙伴很大的竞争压力,因为她在每个方面都很自由,力度和节奏都在自由状态,而且是完全自然的,没有任何做作的东西。所以你从来不要想:她现在要做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她的处理方式总让人信服。也让合作者手忙脚乱。
“她看起来更情绪化,不像普通英国人那样爱克制自己。她真正地与乐器融为一体,对于一个女人真是不寻常,对于男人这也是不寻常的。
“我特别感激她为我开启了埃尔加的音乐世界。我在与她合作这个大提琴协奏曲之前几乎与埃尔加没有关联,她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此后我非常有兴趣地指挥过埃尔加的交响乐、福斯塔夫和小提琴协奏曲、谜语变奏曲,和《格隆修斯之梦》(Dream of Gerontius)。要是没有遇到她,这些东西我也许不会去碰的。我的很多同事也是这样,梅塔就是一个例子。”
杜普蕾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唱片一经上市,销量飞速上升。大提琴家伊萨利斯(Steven Isserlis) 1965年从他的老师那里作为圣诞礼品得到了这张唱片,他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我认为是杜普蕾唱片的成功让埃尔加协奏曲蜚声世界,这是第一张真正让我喜爱的古典唱片”。
杜普蕾表演的成功,使人们总爱把后人演奏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录音与她的唱片进行比较,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女大提琴家的录音。
杜普蕾之后,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有不少新唱片出现,Pieter Wispelwey、马友友、席夫(Heinrich Schiff) 和 莫克(Truls Mork)都录了两个版本。刚刚在去年录制了这部作品的女大提琴家加斯尼尔(Anne Gastinel)说:“对于我,试图像她那样的方式演奏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是可笑的,也是不可能的。她是杜普蕾,是唯一的。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也是这样。”
伊萨利斯版的风格与杜普蕾的完全不同。如果说杜普蕾是悲痛的呼喊,伊萨利斯的演奏则是沉思的,唤起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他也承认他对这个作品的看法与杜普蕾不同:“对我来说,这个协奏曲是一个老人在遗憾和悲伤的情绪中回首往事,在整个作品中我感觉到这些。杜普蕾更多是一种描述性的体验。我坚信我诠释这个协奏曲的方式,我不会用其它方式演奏它。但是我也喜欢杜普蕾的方式,它是完全让人信服的,动人的,真诚的,她真正爱着这部作品。”
来源:古典音乐资讯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一朵叫做杜普蕾的玫瑰(转载)
2007-12-12 文/胡续冬



“杜普蕾玫瑰”在这里并非比喻意,而是英国玫瑰协会为了纪念本国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杰奎琳·杜普蕾而专门培植的新品种,命之以她的名字,花色洁白,娇艳大方,正如同她在喜爱她的人们心中所留下的印象。她4岁开始习琴,16岁就已蜚声乐界,获奖无数,但27岁时却被罕见的“多样硬化症”突袭,之后再难登上舞台,致力于大提琴教育,直到42岁香消玉殒。在英国CD杂志评出的20世纪百位杰出演奏家中,大提琴第一的是她的老师罗斯托洛波维奇,第二就是她,这个演出生涯只持续了10年,却给世界留下足以久久怀念的声音的女子。

影像文化流行的年代,人们对于她的印象大抵都来自于1998年的传记片《她比烟花寂寞》中那个娇纵、自私的“家中天才”。诚然那部影片符合人们通常想像中怪诞的天才形象,然而对于熟知她的朋友们来说,那不啻对她的诽谤与亵渎。真正能够让人们了解她的应该是一部叫做《怀念杜普蕾》的纪录片,其中可以看到祖宾·梅塔、帕尔曼还有她丈夫巴伦博伊姆对她的深情回忆,以及她生前诸多演奏的现场影像,弥足珍贵。

现实中这朵英国为之骄傲的玫瑰,虽然不知是否真有传记影片中那样奇情和放纵的生活,但在求学、成名几乎都循惯常的路径而来的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却也充满小小的传奇与浪漫奇迹。她曾经拥有两把名贵史特拉地华里亚斯名琴,一把制于1673年,来自于一位匿名的崇拜者,得到这份珍贵馈赠的时候,她年方16,这把未被命名的名家制作在她逝世后被命名为杰奎琳·杜普蕾。另外一把就是她后来遗赠于著名华人演奏家马友友的大卫·杜夫,制于1712年,也是来自不知名的捐赠。她与丈夫的初次相遇,是在华人钢琴家傅聪的家中,多年后傅聪回忆起这个天才女子,仍然唏嘘感叹万分。

杜普蕾的演奏,连论乐严苛如傅聪者都赞不绝口,视作不世出的天才。在她短短的10年黄金时间之中,她演绎的艾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大提琴协奏曲、贝多芬大提琴协奏曲都饱享盛名。其中同为英国人的艾尔加爵士所做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被她演绎得最为经典,她16岁时正是凭着与约翰·巴比罗利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一奏惊天下的。后来与夫君巴伦博伊姆指挥的费城交响乐团合作,也让听者惊为天人。这部协奏曲是艾尔加在一战期间所作,杜普蕾的演绎哀婉沉痛,深情凄楚。而她的奔放在情绪跌宕起伏的曲调中,淋漓尽致地澎湃而出,似乎她的身体化作了大提琴的一部分,而全身都被音乐充满。在她那个时代,时常有人指她在演奏时身体摇摆过剧,然而如果听到她的弓下流出的汹涌而深长的音乐,就再也不会苛责,而会明白这是与音乐融为一体的表现。

现实中这朵英国为之骄傲的玫瑰,虽然不知是否真有传记影片中那样奇情和放纵的生活,但在求学、成名几乎都循惯常的路径而来的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却也充满小小的传奇与浪漫奇迹。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古典音乐总有涤心涤耳之效。


音乐纪录片 访谈杜普蕾


狂恋大提琴之杜普蕾实录Remember Jacqueline du pre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