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范曾

西闪/文
  
  有朋友打趣我,说你批评了黄永玉,何不说说范曾?言下之意,我得一碗水端平。可是,他二人的艺术并无本质联系,也缺少可比之处。更何况,在我的心目中,黄永玉值得批评,范曾却不值得,又何必浪费笔墨?可是很快我就意识到,范曾先生的确“值得”一说。一则我发现,在不着边际的夸赞以及更不着边际的道德评判遮盖下,真正的批评不多见。二则因为范曾的作品在大众的视野里已经存在了三十多年。无论褒贬,他已是当代中国人艺术认知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对范曾艺术的反思,也是对我们自己欣赏水准的反思。
  在我印象中,首度接触范曾作品,当是语文课本里鲁迅先生小说《药》的两幅插图。在那个年代,中国传统白描蜷缩在《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连环画中,能堂皇入选教材的优秀作品太少了。相信很多学生和我一样,一笔一画地将那两幅插图临摹了不止一次,只是并不知道它们出自范曾手笔。
  范曾的功夫,七成来自白描。他曾放话“国内白描无人比肩”,未必全是虚言。他就读中央美院时,师从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刘凌沧等人,功底打得比较扎实。毕业后到故宫博物院工作,跟随沈从文先生编绘中国古代服饰资料,期间在白描上更是痛下苦功。据说,诸如《货郎图》、《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清明上河图》、《八十七神仙卷》等等历代名作,范曾都一一临摹,所获不浅。说起来范曾真是幸运,当同辈人在时代浪潮里上下翻覆,命运为他做了相当不错的铺垫。
  正因如此,范曾没有在国画西洋化的弯路上走太远,加上自身的努力,就技法而言,他在三十岁出头的表现已远超同辈,与师长辈相比也毫不逊色。他所作的《韩非子像》、《屈原造像》足以证明这一点。之后十年,范曾的技艺日臻圆熟,其成就集中体现于《鲁迅小说插图集》(1978)和《蒋兆和像》(1979)。前者线条精纯,中规中矩,后者半工半写,张弛有道,初具风格。但是就如我们所看到的,彼时范曾的画里仅看得见功力,看不到自我。
  进入上世纪80年代,范曾的艺术风格变得相当鲜明。他在《范曾自述》里写道,自己三十岁左右仍为未来画风郁闷彷徨。某日应挚友相邀,在四尺单宣放胆挥毫。画了一个美髯飘飘的名士,与一只活泼猴儿四目相对,赢得满堂喝彩。自此豁然开朗,天地一新。但就像我之前所说,范曾的苦恼与觉悟都是超前的。当别人在画《粒粒皆辛苦》(方增先)、《矿山新兵》(杨之光),他在潜心临写古人。当别人在画《同欢共乐》(刘文西)和《主席走遍全国》(李琦)的时候,他已在追摹古人。当别人刚从时代的余震中醒过神来,小心地借助少数民族风情,实现自我纾困的点滴念头,他笔下的人物已经袒胸舒臂,作风流潇洒状了。事实上,不单国画家们落在范曾之后,连油画家的步子也略显迟缓。以靳尚谊为例,他从《探索》(1980)、《画家黄永玉》(1981)开始,到《青年歌手》(1984),再到《画家黄宾虹》以及《画僧髡残》(1999),艺术风格的转变与确立,虽不能和范曾做生硬的比较,却提供了相当有趣的参照体。
  范曾认为画家分六品,由低到高依次为画家、名家、大家、大师、巨匠、魔鬼。自况正迈向五品之境界,所谓“坐四望五,以待来日”。上世纪80年代他的确做到了超拔出群,那么之后是否一骑绝尘呢?情形恰恰相反——范曾盛极而衰的艺术曲线比他笔下的线条峻峭得多。
  设身处地,初次遭遇艺术市场的急切热烈,把持不住实属正常。再加上性格中本来就有的傲慢狷狂,范曾产生“睥睨南宋,伯仲梁楷”的想法并不奇怪。(《范曾自述》)以他四十岁之前的表现,若能由精进而入禅定,接近智慧,本是有可能的。难可逆料的是,情境与个性的交互作用如此长久,所结恶果竟如此丰硕。
  四十以后的范曾,在智性上表现出极其罕见的懈怠。如果隐去画上的题跋落款,我敢断定,大多数欣赏者根本没有办法按照创作时间,将范曾的作品排列出一个大致的顺序。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范曾1980年画的《钟馗稚趣图》和1987年画的《钟馗神威》区别不大,1994年《丰谷岁熟》与2000年《促织》里的人物相距甚微。这么多年来,他像一台全彩复印机,不断地复制自己的成功。一写仙风道骨,必仰头闭目,鼻孔翕张,做闻屁状;一画睿智老者,定然形容枯槁,蜷坐于地,捻须傻笑。数不清的达摩,数不清的钟馗,数不清的灵运吟啸,老子出关,让人哈欠连连。
  人物之所以“千人一面”,是因为范曾对人物动态缺乏深入,交代不清楚人物动作的来龙去脉,不得不用摆pose的方式来搪塞观众。而人的“pose”毕竟有限,画作当然不免单调重复。他试图用灵活多变的线条来弥补画面动感的不足,或用颠姿醉态的伎俩“藏拙”,可惜,那些无风自动的裙带衣袂,以及那些夸张造作的神情,非但没有正面的作用,反而衬托出人物动作僵硬,手足无措。
  画面布局方面,范曾的毛病更加突出。直露、粗浅,几近墙板报的水平。画中一两人还行,人物多于三个,则根本无力处理。稍微复杂的场面,更是不堪入目。他也尽力简化场景,避免处理人物的多重关系。而这种避重就轻,说明书式的做法,自然也会给观众造成单薄乏味的感受。譬如他创作的多幅《竹林七贤》,每一幅都在重复以上缺点。人物没有性格,没有精神,之间更无实质联系。一群人凑在一起,出现在同一画面,感觉不过乌合之众。若将他们手中的酒杯、古琴等道具换作拂尘、芭蕉扇,抑或朴刀、齐眉棍等等,都不会给人任何唐突滑稽的印象。所谓“竹林七贤”,也可以是八仙过海,甚至是刚劫了生辰纲,正在举杯庆功的吴用公孙胜等人。
  我相信以范曾的才华,上述问题他自己是最清楚的。然而事实是,他并无改正的迹象。随着年岁日增,他也失去了改正的机会。结果就是,他只好继续创作自我造神的当代笑话。
  在最近出版的《范曾自述》中,他是这样写的:“当我有了这样的明确的发现之后,我的艺术的进步简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全社会震惊,我的画也以空前的速度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仅仅十年的时间,我像从激烈的地震颤动中,大地被拥起的奇峰,直插云天。”
  且让范先生继续。至于我等就不奉陪了,趁早散了吧。
  
  2010.11.11发表于《时代阅读》,图片来自网络。
  
范曾的不少画堪称杰作,但他对自己的景仰和崇拜也前无古人,令人瞠目。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11-19 14:55 编辑

版主转载的西闪评范增的文章虽说不长,可有一种非常客观的态度,是非褒贬心平气和,因此就有很强的说服力。要叫我来说范曾先生,可就不会有这种态度,我上去的第一句话就是:顾影自怜的范先生,你知道什么叫羞耻吗?我们怎么骂你你可以不知道,可你真的认为这都是对你的嫉妒吗?其实你已经根本不值得我们骂了,你现在只是一个笑话。如果要我给你一个评价,我会说:人到了可以不顾及除自己以外任何不入耳的说法都不在乎的地步,那你真的就可以进入传说中独步天下的境界了。
前几年看范曾在电视上接受采访,谈起蒋兆和李苦禅等他的前辈,满脸的敬畏,并非狂得不可救药吧。
这样的文章不服也难,但范增看了不知作何反应。倘若他还是沉湎于“迅雷、地震、奇峰、云天”,那他一定是彻底痴呆了,或者装着彻底痴呆了。
3# 杨林


痛快人作痛快语
本帖最后由 jianmin 于 2010-11-20 01:02 编辑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83331&PostID=25786540

说说黄永玉西闪/文
  
  


  
  (《张家界天门山》,作者:黄永玉)
  
  


  
  (《张家界》,作者:吴冠中)
  
  我最早是把黄永玉当诗人看的。高中读过他的一本小诗集《我的心,只有我的心》,那是1986年。现在想起来,当时整个时代的精神已经有些上气不接下气,故而觉得黄永玉的诗歌很有精气。那一年,《北岛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出版了,“朦胧诗”到达顶峰,也接近终点。同一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加上早一年阿城的《棋王》也面市了,标志着小说创作开始摆脱亢奋与笨拙。像黄永玉那样的玩票者,夹在中间,既不先锋,也不落伍,实在不容易。与同一系列的诗人比如牛汉绿原相比,他的诗歌以讥诮讽刺见长,颇有时代特色。
  后来什么时候看到黄永玉的画作,记不清了。有段时间,我又将他当作了漫画家,笔力略似廖冰兄,才情明显差一截。最初他所从事的,的确是漫画创作,只不过在人才济济的圈子里算不得出众。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漫画的黄金时代,早先的丰子恺不用说了,他用的是传统笔墨,尚未完全脱离国画的范畴。后来的张光宇不得了,称得上中国现代漫画的奠基者。如今记得他的人恐怕很少,然而说起动画片《大闹天宫》,大概就无人不晓了——张光宇是这部影片最重要的一员:美术设计。他的很多作品放到现在来看,仍是惊人的完美。不仅如此,张光宇还与邵洵美、叶灵风、林语堂等合作,出版多种期刊,推出了不少漫画新人。如叶浅予、张乐平、张仃、丁聪、特伟、陆志庠、廖冰兄、华君武等等,这些人后来都是漫画界的核心人物。
  
  


  
  (《西游漫记》,作者:张光宇)
  
  在张光宇之后,叶浅予、张乐平等人的艺术成就也值得重视。张乐平以“三毛”的形象名世,叶浅予在造诣上还略胜一筹。早年他的两个漫画人物“王先生”和“小陈”风靡上海滩,风头压过三毛,后来的速写功夫更是独步画坛,非晚辈黄胄可比。其余如张仃、丁聪、华君武等人,为大众熟悉,不予赘述。中国的漫画家大多长寿,遗憾的是去年和今年,丁聪、特伟、张仃、华君武等人仙去,不知带走了多少故事。
  回头再看黄永玉,当年几乎没有像样的漫画作品让人记得住。当然,那时他比同行们年轻十岁左右,尚不能以此论英雄。
  其实当年的画家们无不一专多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特别是木刻这门被鲁迅誉为特别能战斗的艺术形式,大家都是得心应手,黄永玉在这方面亦有所长。范曾与黄永玉私怨极深,在痛批黄的木刻缺乏内涵,“不善黑白对比”之余,也不得不承认黄的作品极尽工细,“善用刀法变化”。这说明黄永玉在运用线条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而线条,于中国画家来讲,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上世纪50年代初,黄永玉为撒尼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创作了一组套色木刻插图,充分证明了他的才华所在。
  范曾揭黄永玉的“老底”,说他在造型上欠缺甚多,这话谈不上公允。中国画家在造型上普遍平庸,尤其是未经科班训练的画家。有的画家一辈子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丁聪,比如戴敦邦。黄永玉的缺点并不明显,反倒比不少同行强。我倒是认为,黄永玉的“短板”有二,一是色彩,二是布局,或者说构图。而这两点,都有一定的历史成因。在中国,漫画和木刻向来被当作投向敌人的匕首,因而追求力度,讲究“刺激”,不大注重艺术语言的多样性,手法较为单一。当这种“刺激”失去了现实基础,缺少了批判意识,很快就蜕变成一种政治艳俗。而一旦政治退潮,它们又立刻显露出粗鄙暴戾的一面。不客气地讲,是政治促进了中国的漫画与木刻,也间接成就了黄永玉的艺术。但这同时也是一种限制,后期的黄永玉想摆脱这种限制,无奈并不成功。这和吴冠中等科班画家们形成了不小的反差,也跟他的“江湖”画友们落下了距离。像后来的叶浅予转向人物国画,张仃转向焦墨山水,都有所成。黄永玉也尝试国画,只有小品较好,大幅则不能藏拙,问题就出在色彩和构图上。
  更让人遗憾的是,后期的黄永玉抛弃了他最擅长的线条,最拿手的小幅构图,要搞鸿篇巨制,结果可想而知。拿他最叫座的荷花来说吧,色彩粗野,画面凌乱,几近涂鸦。不少巨幅敷金洒银,似乎华贵之极,其实内蕴空泛,用做火锅店的屏风隔断,或是旅馆落地窗帘均可,挂到厅堂则勉强了。更有不少画作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比如他画的张家界,跟吴冠中一比(吴的这幅作品也不算佳作),高下立判。说到用色与构图,他实在应该去读一读叶浅予的《画馀论画》,想想“大哥”当年是怎么说的。
  万顷风荷成了庸脂俗粉,一众梁山好汉,于笔下竟如跳梁小丑,何以这般用色,奈何如此构图?归根结蒂,还是画家的眼界问题。
  以上议论,因最近一本名为《传奇黄永玉》的新书而起。当代汉语太贫乏了,除了大师,就是传奇。这些评价放在黄永玉身上尤其不合适。说实在的,他的最大长处也就是活得够久而已。
范增画的古人,总是夸张地带着一脸正气,面相过分英俊、过分干净,给人感觉很假。小时候看五、六十年代的连环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那叫一个享受。
小时候看五、六十年代的连环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那叫一个享受。
老西安 发表于 2010-11-22 00:40
连环画杨家将堪称绝世只作。
进入新世纪以来虽·范增的画没有任何突破,但他作品市场定位已经无可动摇了,这大概也是很多类似情况的大家不思进取的原因吧。
老程小时候也看过《杨家将》,同好啊。可惜现在再也没有哪个画家能达到那样的水准。当然,我这个外行,不谙绘画圈中之事,也许有比杨家将更好的,但我没见到。
范曾非常憎恨黄永玉,原因是早年日本建范曾艺术馆的消息传回国内,黄拼命想把事搅黄,甚至阻挠范曾赴日出席揭幕仪式,弄得范曾只能寄一首歪诗致贺,内心极度郁闷。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他是这样写的:“当我有了这样的明确的发现之后,我的艺术的进步简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全社会震惊,我的画也以空前的速度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仅仅十年的时间,我像从激烈的地震颤动中,大地被拥起的奇峰,直插云天。”
------------------------------------------
     哈哈,好可爱。
    我在南京至少听过十个以上的艺术家把自己当作当今活着的艺术家中最伟大的一位。还有人在创作的时候,身边得陪上女研究生组成的美少女拉拉队,在狂热的崇拜声中达到创作高峰。
    瓦格纳在20岁的时候,还很屁很屁的时候,就给自己买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详细记录日常琐碎,他说这样将来自己成为伟人,别人为他撰写传记的时候就不会缺乏资料。

     不能用对待作家或者学者的标准来对待艺术家。不是艺术家容不下“客观”二字,而是客观性容不下艺术家的敏感脆弱。 不是所有情况都是如此,但是大多数艺术家都别无选择,只能坚信自己的伟大,不可以有丝毫怀疑,对自己哪怕一点小小的疑虑就意味着全然折毁。

      依我看,评论艺术家,看作品就好了。至于他对自己说了什么,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艺术家改行做学术,拿艺术家的性格来从做了学问研究,那个闹的才叫精彩。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10-12-2 03:44 编辑

有个极端的反例是柏辽兹。 罗曼罗兰是这么说的,他说世界上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上帝把巨大的天分降临于一个软弱的人身上。   
    他的毛病就是哆嗦,瓦格纳明知他的才华,故意捣乱。看准了他的缺陷,一戳一个准,柏辽兹最后回到古典主义成了自己的反对派。
    柏辽兹是艺术史上活得最痛苦的一位。   音乐史很悲惨的,贝多芬是个聋子,亨德尔是个瞎子(他靠视觉作曲),肖邦是个肺痨,舒曼是个疯子,莫扎特是穷死的,舒伯特是饿死的。。。但他们每一个都活得比柏辽兹好。 柏同学身体安康,名利兼收,不愁吃不愁穿,每天哆嗦,哆嗦,哆嗦。。。。想死还死不了,可算是活受罪了。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13# 水色 说得好。
我在叶嘉莹先生的讲座里曾听她讲过一段,她请范先生吟诵古诗,范把自己一人关在屋子里,酝酿了有些时间,最后是把录好的磁带交给她的。范的吟诵我没听到过。但因此对他的印象也不坏。
终于把水色盼回来了。
再说一句,范画的人物,造型有文革味儿,伟光正。
12# 水色

还有人在创作的时候,身边得陪上女研究生组成的美少女拉拉队,在狂热的崇拜声中达到创作高峰。


——————————————-
这得鼓励多少男人想改行当艺术家啊!
17# ironland

哈哈,我估计论坛男燕友看到这个直皱眉头。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有女孩喜欢,怎么会皱眉头。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1-4 22:32 编辑

范曾“流水线”绘画引争议
http://www.sznews.com   2010-12-27 17:11  深圳新闻网    【字号:大 中 小】

  范曾“流水线”绘画引争议

  这几天网上出现了大量由著名画家范曾进行“流水线”创作的图片,引发了网友的围观。这将最近几月饱受争议的范曾再一次推到风头浪尖。范曾方面已经表示,这些照片以及议论是对他严重的侵权,将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记者看到,这组照片有四五张之多,图片大多表现范曾在一排悬挂着的空白宣纸上逐个作画的情形——老先生先在纸上逐个地画上人物的头,然后再逐个画上身子,人物形象大致相同。这些画面一经公布,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感叹向来讲究一气呵成的中国书画,竟也是可以这么画出来的。



  范曾书画在业内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赞之者称之为画坛奇才,而批评者则指其字画难逃俗态,近于复制。先是大连的著名藏家郭庆祥撰文,不点名地对范先生画风程式化、模式化的现象提出质疑,紧接着北京的艺术评论家谢玺璋撰文直言“就书画界这种不良现象和风气而言,范曾不仅是个代表人物,而且亦难辞其咎。”

  收藏界和评论界的这些争论,显然惹怒了范曾方面。范曾经纪人徐先生表示,这些言论都是对范先生的严重侵权,范先生将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上月,范曾已将郭庆祥告上了北京法院,但原本12月11日开庭的这场官司,却因故推迟。而在日前上海举行的一场有关批评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说到此事,都认为在不涉及人格侮辱的情况下,艺术家应有接受批评的雅量。(郦亮)



------------------------------------

  郭庆祥助理奚耀艺表示,1月12日庭审上,郭庆祥将把范曾流水线作画的数张现场照片(见右图)呈递给法庭,照片中可以看到范曾流水线作画的步骤。其中一幅照片中,一面白墙上悬挂着10张画纸,上面出现的近乎是同一个“古代人”的头部,而在白墙最末端,范曾正在作画。奚耀艺称,这个“古代人”就是范曾常用的题材之一“钟馗”。另一幅照片中,如出一辙的10幅“老子出关”也整齐地悬挂在墙面上。郭庆祥提供给法庭这组照片是想证明范曾长期以来毫无创造力的绘画表现,完全是一种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以此证明他对范曾艺术才能、作画方式等的批评是有事实根据的。



范曾弟子发博,称被断章取义


    就在郭庆祥向媒体公布范曾流水线作画照片之后,去年12月底,范曾弟子崔自默连续发博文回应,称郭庆祥的照片取自他的个人网站,而他储存和发布这些照片的初衷,是为了研究范曾艺术。对于郭庆祥使用并发布这些照片,崔自默认为是侵权,郭庆祥歪曲了自己的文字意思,断章取义,范曾和自己都受到了伤害,因此崔自默要求郭庆祥尽快向自己道歉,不再使用这些照片,自己还将保留诉讼权利。

    崔自默表示,自己于2004年公布的这些范曾画钟馗、老子系列的照片,是在进行严肃的学术研究,当时图片下面配有文字,认为范曾“他一次可以创作十来张不同面貌特征的老子,虽然形貌各异,但精神内质是惊人的相似,‘技进乎道’,画艺至如此,可谓极矣。 ”

    崔自默解释,“技进乎道”是《庄子》庖丁解牛里阐述的游刃有余的境界,技术的不断熟练可能使一般画家变得俗气,但也是大家形成个人风格和绘画符号的必由之路。崔自默认为,范曾的绘画一直在变化和不断完善,而并非一成不变。
“争议”范曾200件作品赶集秋拍 “流水线”画作价格高达每平方尺10.8万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9日 22:03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季小舟 北京报道

   范曾状告收藏家郭庆祥等三人损害名誉权一事,将自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记者从中国嘉德、金懋国际、红太阳、远方国拍、北京印千山、金仕德等拍卖公司了解到,今年秋拍范曾共有200多件作品上拍,其中中国嘉德还推出了“范曾书画专场”。据雅昌艺术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秋季范曾作品的价格为10.8万元每平方尺。

  大量类似题材作品涌现

   今年秋拍,中国嘉德的“诗画辞章——范曾书画专场”,推出四十多件拍品。据中国嘉德预展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次范曾专场的作品集中创作于1989年前后,可以说是范曾盛年时的精品佳作,市场罕见,定会受到藏家的追捧。

   从各家拍卖公司的预展和已经成交的作品来看,不少作品的题材都较为相近。

   同样是范曾所作名为《老子出关》的作品,在今年秋拍中,中国嘉德上拍一幅作于1989年的作品,估价10万-20万元;金懋国际上拍一幅,估价6万元;中贸圣佳成交一幅2009年作品,估价6万-8万元,成交价6.72万元。记者注意到,在2008年北京荣宝斋57期艺术精品拍卖会中,就有一幅作于2002年的《老子出关》以57.2万元成交。

   “我不太懂范曾的画,不过我感觉不同画中的人物看着都挺相像的。”在嘉德范曾书画专场参观的张女士说,“看这达摩、伯夷叔齐、竹林七贤这几位老者眉眼、神态都有些相似。”

   近日,收藏家郭庆祥批评范曾作画是“流水线”作业,“如复印式”、“毫无艺术个性”、“最多只值数百元”,范曾认为郭庆祥对自己的名誉及精神造成伤害,将其告上法庭。

   中国嘉德秋拍的预展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而范曾等三个书画专场的预展则是在距离北京国际饭店几百米处的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举行。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办的预展参观人数众多,与此相比,范曾专场的预展则显得有些门庭冷清。

   尽管范曾的作品存在一些争议,但是追捧范曾作品的投资收藏者也并不在少数。记者在中国嘉德范曾专场预展现场就看到,有五位藏家非常认真地观摩范曾的作品,并拿出笔记本详细记录下自己喜欢的作品名称、编号等。

   “我首先会挑自己看对眼的,范曾的作品比较多,要学会从中挑出与众不同的作品。”预展现场的一位藏家告诉记者,“比如这幅《观沧海》,就给人一种气势特别恢宏的感觉。”

  赝品大量充斥市场

   拍卖会中范曾的作品大量类似题材涌现的另一原因是,近些年由于范曾作品受到追捧,许多赝品开始混入市场,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

   “喜欢范曾作品的藏家基础很雄厚,不论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受到较高的追捧。”泰瑞艺术基金的相关人士表示。

   如2010年春拍中上海出现的范曾《钟馗神威图》,估价45万-55万元,以195.5万元成交;另一幅同名作品出现在2010年北京的春拍上,估价35万-45万元,最终成交价为64.96万元。两件作品有着惊人的相似,到底两件是不是都是范曾的真迹,却引来了业内的一些争论。

   独立书评人西闪指出:“范曾1980年画的《钟馗稚趣图》和1987年画的《钟馗神威图》区别不大,如果隐去画上的题跋落款,大多数欣赏者根本没有办法按照创作时间,将范曾的作品排列出一个大致的顺序。”

  
流水式作画并非范曾一人(图)
2010-12-27  来源:东方早报
  早报讯 因购买范曾画作发现其“流水式”作画,收藏家郭庆祥就此发表批评文章而被范曾索赔500万元成为岁末收藏界的一大话题,近日郭庆祥终于首次公布范曾流水线作画的物证图片。而范曾经纪人徐先生昨晚就此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的绘画界,并不只是范曾这样画,“郭庆祥这样说,说明他并不懂画。”

  在前天公布的多幅照片中,只见一面大白墙上整齐地悬挂着十多张大幅宣纸,所有画面出现的都是相似的“钟馗”模样的古代人头像,身穿蓝色羊毛衫的画家正在最后一张宣纸上点染,另一幅照片则是如出一辙的十多幅“老子出关”,所有画面均未着色;此外,还有范曾作画的近照。

  对于首次公布的这些“流水式作画”照片的来源,郭庆祥称是范曾的一位弟子拥有,他是偶然得到了这些图片,但足可以说明他此前所说的“流水式作画”并非虚言:“我认为他的这种程式化、模式化的制作过程既不是一个艺术家的创作,简直就是画匠的商品画,也就是一个工匠的简单劳动。”

  范曾的经纪人徐先生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并未否认照片的主人公是范曾,他说:“‘流水式作画’只是郭庆祥个人的说法,郭庆祥这样说说明他并不懂画,他为什么要买现代的画家作品?为什么不去买古代画家的画?”他同时表示,傅抱石等不少名家也曾采用这种方式作画。

  对此,郭庆祥表示,这样的作画方式此前他确实听说过,但真正亲眼看到的只有范曾一人,他从未听说傅抱石等以这样的方式作画,他收藏的吴冠中等画家的作品,每一幅画创作都十分谨严,构思极少雷同,因为吴冠中是在用真情实感来表现当时的精神,也就是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而范曾却完全相反,他的流水线作业其实是在商业浮躁风气下产生的,在整个艺术界确实不是范曾一个人,很多画家画一种题材,一种形式,几十年没有变,而且名气还很大——但这能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吗?”

  理论家江宏认为,其实买画前如果真正关注过范曾,就一定会知道这种画肯定是流水作业出来的,“你们看到范曾的画大部分是一样的,比如他画的李白,可以说成是杜甫,也可说成李时珍,我觉得这个人是把连环画放大的一个人,如果这不纠正,中国画就完了。”

  评论家刘传铭曾是范曾的好友,对于此次公布的“流水式”作画图片, 他表示这确实是范曾作画的方式,他说:“范曾的流水作画、以次充好等作为一个现象来批评并没有问题”,但既然是一种现象,就要寻找根源,“我跟范曾是有感情的,早在1980年代,范曾就曾说出‘我之所以能够成功,内靠官僚,外靠奸商’这样的话,也许他是歪打正着,却使那些想出名未出名、想得到钱、想被市场与体制认同而又得不到认同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是何等的欢欣鼓舞——这也是‘范曾现象’(产生的原因)。”
前几年曾看到过黄永玉与范曾掐架的文章,非常搞笑,两人都能放下身段,赤膊上阵,就像菜市场的两个小流氓,打得煞是热闹,可惜不知道文章藏哪去了。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11-1-5 12:35 编辑

艺术作品的价格不等于它的价值,实际上,也不是非得在这里划上等号。可是不值钱的艺术价值,who care?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崔自墨真是弄巧成拙了,这个大笨蛋,这么核心的机密你也敢放到网上。不知范老头会不会打他屁股?崔同学竟然天真到如此地步,以为大家都是傻子啊?你说不是流水,水就不流了?
郭庆祥批评范曾作品流水线作业一案延期开庭

2011-01-12 11:15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中广网北京1月1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原定今天开庭的画家范曾起诉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及郭庆祥等侵犯名誉权案延期审理,相关情况我们来连线中央台记者孙莹。   
  主持人:为什么这个案件要延期审理呢?
  记者:原本定在今天9:30,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第十二法庭开庭审理这个案,但是昨天我打电话从法院得到消息,因为被告提出管辖异议,所以延期开庭。   
  主持人:范曾以什么原有提起诉讼?
  记者:原告范曾起诉称:2010年5月至6月间,郭庆祥、孙某、谢某先后在《文汇报》发表《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画家的寂寞与热炒 画家最终还是要凭作品说话》、《钱,可通神,亦可通笔墨耶》的署名文章,这三篇文章原告认为它主观武断,捕风捉影,随意攀比,不负责任,使用侮辱、诋毁、刻薄的语言,直接攻击原告。所以他提起起诉。   
  主持人:范曾他的具体诉求又是什么呢?
  记者:范曾认为,上海《文汇报》是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报纸,其刊登的三篇文章先后被谷歌、百度等主流媒体转载,被告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地随意贬损原告名誉,侮辱原告人格,导致原告的社会评价降低,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原告认为已经对他的名誉权进行严重的侵害,给他造成了极大的精神痛苦,所以起诉至法院要求文汇报登报向原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要求被告郭庆祥赔偿他精神损失费500万元;另外孙三某和谢某,他要求赔偿他的精神损失费各20万元,一共是540万元。
【中广调查:您如何看婴幼儿奶粉“全产业链”模式?】
热搜词:美国防部长访华 壹基金转型 电影植入广告 山寨电视台 美议员遭枪击
  (中国之声、中国广播网联合推出新闻线索提供平台,您可将新闻线索发至邮箱:[email protected],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 揭开真相。)
俺太喜欢黄永玉的小说了。你们读过没?
沧海一粟 盲人摸象
黄永玉的画比较好看——至于小说吗?
我看一定好不过他的画
非常长的长篇小说!!!!我最喜欢小小说,哈哈
这俩人有个共同点:沽名钓誉。
至于画,咱没资格评论,个人感觉几十年了两人都没啥突破,变化也不大。
黄永玉的画那是真好!譬如大画水许
比我见过的所有绣像水浒都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