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当代世界需要莫扎特音乐来澄清和安慰/赵鑫珊

当代世界需要莫扎特音乐来澄清和安慰

——人心不得其平则鸣

时间:1992 年初夏黄昏

地点:上海希尔顿咖啡厅,厅内回荡着古典音乐

周:去年上海社会科学院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办了“纪念莫扎特

逝世200 周年”活动,既隆重又高雅,报纸和电台都发了消息。你是该中心

的常务理事,听说是你首先建议主办这次纪念活动的。你能否谈谈你当时的

动机?今天你正式动手撰写《莫扎特之魂》这本书也是出于这同一个动机吗?

赵:善哉问也!问得好。

当时我提出纪念莫扎特这位“小个子的伟人”不外是出于四个动机:当

代世界的,当代中国的,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我个人的。

我萌念写本《莫扎特之魂》也是出于这四个动机。

我们今天的世纪,还有21 世纪,太需要莫扎特音乐来澄明和安慰了!

周:世界文化伟人之所以是不朽的,在于他不仅安慰、鼓舞和烛照了他

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还在于他越出了时空的四维,将澄明、启迪和指点他

身后的许多世纪。

赵:去年有个音乐爱好者问我,莫扎特死于1791 年12 月5 日,为什么

全世界不仅仅在这一天纪念他,缅怀他,而是用一年——“莫扎特年”来纪

念他?

《b 小调,钢琴曲,快板》(作品第540 号)手稿,写于1786 年。

他的音乐既有悲壮哀感、摇动草木的一面,又有寒鸦古木、流水孤村的一面,可令生者以死,

死者以生,这很符合中国人的性情和审美情趣。中国人喜欢莫扎特音乐是合乎逻辑的。

神,通过莫扎特音乐,同全人类说话;全人类通过莫扎特音乐,同神交谈。——莫扎特音乐把

人和神沟通了起来。

他的音乐,宛如唐诗里的钟声:“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两者皆清凉幽远,都

不是儒家入世的鼓动,而是超尘拔俗的澄明。走向21 世纪的人类,特别需要这澄明的充实,解除或缓

和精神的焦躁、灼热,使精神有所寄托。这有点像信仰宗教,皈依宗教。

我说,因为莫扎特并不仅仅是在12 月5 日这一天才给我们大家以美感享

受,而是一年365 天、天天都在照亮我们,所以全世界才用“莫扎特年”来

表示对他的感激之情。天天照亮,天天感激。

周:我以为莫扎特音乐给当代世界最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精神生活。

最近我接触了好些从日本来的朋友和亲属。从中我了解到富裕社会所引

起的烦恼。在日本,人们要求内心的和谐、安宁和闲适,比要求日本成为一

个富足社会和物质进一步丰富的心情,更为强烈、迫切。

的确,他们很富。营养也有些过剩,已经到了好些人想通过慢跑来减肥

的时代。日本长期信用银行董事、调查部长竹内宏甚至写文章说,虽然如此,

但并不幸福。尽管日本人在尽情地享受富裕的现代物质文明,却避免不了思

想贫乏和精神空虚。

日本人在物质方面已经不再要求更富裕的生活了,而是努力在提高心情

的安闲、追寻灵魂的祥和方面狠下功夫。__

这是重点的转移,用日本人自己的话来说是“正处在历史上的大转折点

上”。因为这种现象是日本历史上未曾有过的。

正是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热衷于和歌、俳句、歌谣、音乐和绘画艺

术的中老年人在急剧增加,文化中心也在蓬勃发展。这也正是“莫扎特热”

在日本盛行不衰的原因。

这个原因很深刻。早在1990 年,日本好些地方就举办了“莫扎特讲座”。

光新宿区的报名人数便有446 人。

20 年来一直迷恋莫扎特的新宿画家森木洋说:“领略一番乐曲中所蕴含

的悲壮美,人生会变得大不一样!”

赵:说得很好,他也说出了我同莫扎特音乐的关系,长达35 年的爱好

史,血肉史。不过莫扎特音乐的本质不是“悲壮美”。很遗憾,我没有读到

日文原文。也许是翻译不准确,要末就是这位日本画家对莫扎特的理解出了

点偏差,或用词不够恰当。贝多芬音乐的本质才是“悲壮美”,莫扎特的音

乐艺术世界主要是“亮丽美”,里面还包含着忧郁、悲伤,当然是丝丝缠绕

的,隐痛纤悲式的淡淡忧伤。或者说是深沉的伤感,迷人的忧郁。比如不朽

的《A 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初听莫扎特的东西,只感受到它的明朗,欢快,好像处处是阳光灿烂;

等到我们渐渐成熟了,才能觉察出阳光背后的几朵永恒乌云。正是这永恒的

阳光和永恒的乌云合在一起才造就、构成了他的艺术的无比伟大。每次听他

的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和四十一交响曲,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牧的

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不过只要换掉其中一个“寺”字。因为莫扎特音乐是无形的科隆教堂、

米兰教堂和巴黎圣母院,当然也有好些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建筑风格。

周:这个比喻很贴切,很生动,也很形象。

赵:你刚才把当代日本人对精神寄托的寻求同“莫扎特热”联系起来看

是很深刻的洞见。我完全赞成。

人的幸福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丰富的物质,充实的精神。对有些人,

后者更为重要。我完全能理解为什么日本人在物质方面已经不再要求更富裕

的生活了。尽管我本人的物质生活现在离富裕还有一大段距离,但是我早就

把莫扎特音乐放在第一位了。

我觉得莫扎特音乐对现代人的最大功能便是它有助于缓解精神因受到种

种挤压而造成的焦躁。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是压抑的根源之一。

美国华盛顿附近的国立精神卫生保健研究所为了证明人口拥挤会对人造

成什么样的后果,特意做了多次这样的实验:

在一个钢笼子里放了四雄四雌的老鼠,任其无控制地生育繁殖。结果增

加到了一千六百多只。由于缺乏最低限度的活动空间,这些动物的行为发生

了变异,变得极其凶残,总是不断地攻击和撕咬同伴。研究人员把它们称之

为“非鼠”。

尽管我不是实验鼠,但是我理解这些动物的行为变态。因为每当我在拥

挤的人群中,我的心境就会变得特别烦躁,想呕吐。

回到书房,我第一件事便是迫不及待地打开录音机,听莫扎特的钢琴协

奏曲慢板乐章,情绪马上就会变得安宁,清凉,平和,从而避免成为“非人”

的危险。这就是我喜欢莫扎特的重要原因之一。__

对于我,听他的慢板乐章好比是“重过江南更千里,万山深处一孤舟”。

周:也可以比作是“长空碧杳杳,万古一飞鸟”。

赵:反正都是杜牧的诗境。

有一回我读一本德文物理学杂志,读到现代著名奥地利—美国核物理学

家魏斯柯普夫有过这样一段自白:“对我的学生因这个世界感到沮丧时,我

就常对他们说,有两样东西使我感到了生活的意义:莫扎特音乐和量子力

学。”

我也有同感,尽管我不是一位物理学家,但是三十多年来,量子力学戏

剧性的崛起和波澜壮阔的发展,以及它的哲学涵义,一直是我关注的对象。

它同莫扎特音乐一道,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做人的乐趣、价值和尊严。尤其是

当我心灰意懒,振作不起来的日子。

基督教有首颂歌叫《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我看莫扎特音乐和物理哲

学才是我的避难所。到老到死都是。

近年来,美国人口明显出现向小城镇流动的趋向。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今

天美国大城市普遍存在的拥挤、污染、噪音、凶暴和其他种种的不幸。我理

解美国人逃避现代大城市的不幸和危机的要求。不过,我还懂得逃向另一处

宁静、甘美的绿洲——莫扎特音乐。

周:既然莫扎特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恩惠,我们理应无限感激他,报答他。

中国古人说,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我们只能采用写本书的形式。因为精

神的恩惠,只能用精神相报。

赵:我们终于想到一块来了。写作《莫扎特之魂》的第一动机只能是报

恩。除此之外,决无任何名和利的企图。否则就玷污了莫扎特音乐艺术世界

的纯洁、神圣和伟大。我不想玷污。

写作这本书的心境是寄远,是秋夜感怀:

“金风万里思何尽?玉树一窗秋影寒。”

莫扎特生活在他自己所创造的音乐世界。比起这样一个内在的精神世

界,他的日常生活的存在就显得太烦忧了。对于我们这些20 世纪90 年代的

人,他的音乐则是一株亭亭如盖的菩提大树。大树底下好乘凉。

莫扎特烦忧、苦闷的时候,自己跑去栽树,求得一片清凉;我们这些人

只好跑到莫扎特栽种的大树底下去求清洁平安,去求心理上的宁静。

周:上个月,我的日本亲戚特意带给我一本田村宏编的《儿童的莫扎

特》。这是为未来要成为钢琴家的小朋友而编成的莫扎特作品集。里面选了

10 首小步舞曲,还有快板、行板、维也纳小奏鸣曲等,总共21 首。

都是莫扎特的原作品,有些乐句对初学者显得过于艰深,故作了一些简

易的改写。

我很赞赏田村宏先生编这本供儿童用的莫扎特钢琴曲集。因为对五六岁

或七八岁的孩子,不仅要好好学习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起步的时

候就要多多让他们接触莫扎特优美的曲子。他的音乐,不论是儿童、少年、

青年、中年、壮年、老年,甚至是临终(垂死)的人听了,都会觉得像幽谷

1908 年生于维也纳,1937 年离开欧洲。60 年代曾任欧洲核物理中心主席。早年他曾以一位物理学家的

身分参加过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对核物理和现代技术,他也有过深沉的哲学思考。他希望人类

能走向一个平静、成熟的历史阶段。他对世界人生的和谐如此热烈地追求,同他一辈子酷爱莫扎特音乐自

然是分不开的。__

里的一股清泉那样芳沁。这种清纯、纯净的美,既贯穿在他的歌剧、交响曲

和宗教音乐这类大型作品中,也浸透了他的全部简易小曲子,真是不可思议,

妙不可言!

赵:他那首《摇篮曲》就很能说明问题。当然还有那首《来吧,可爱的

五月》。我听过改写后的供全世界儿童弹奏的几首莫扎特钢琴曲。旋律是那

末简洁,又是那样纯真,对于我这种年纪和经历的人,竟会有一种澄心静虑

的太和之气弥漫于心田。

周:他的曲子既典雅、高贵,又天真、烂漫,尤其是对忧国忧民忧地球

的哲人,颇有一种山静秋明,石涧流寒的境界,所以你才生生死死酷爱他的

音乐。

赵:又何止是我?烦躁的当代世界都需要听到他的心声,就像哭啼的婴

儿需要听到摇篮曲。

的确,莫扎特的伟大就在于他既有孩童的天真无邪,又有白发苍苍哲人

的深沉智慧。他是一位懂得平衡的艺术大师。

在现实世界和多艰的人生中,他处处要求得到平衡。他经常得不到,于

是只好一个人跑到音乐创作中去求得,用自己的手和脑去创造一个和谐的平

衡世界。

1790 年,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10 月8 日他给妻子写信说,他正处在

一场斗争中:“渴望去看你,重新拥抱你,又想携带一大笔钱回家。”

他总是跑到自己的音乐艺术世界中去求得和解、平衡,企图用音乐把现

实世界的种种苦恼消除掉,转化掉,升华掉。音乐创作是他同世界人生和解

的方式方法。

德国古典美学有个很重要的术语“世界痛苦”(weltschmerz)。莫扎特

从事艺术创作正是出自这痛苦,20 和21 世纪的交替时期全世界普遍热爱、

纪念、感激莫扎特,同样是出自这痛苦。

这痛苦带着一种根本性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所以我们的世界对莫扎

特音乐的需要就是一种永久性的需要,就像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洁净的饮

水和美好的阳光⋯⋯

周:前天你在电车上匆匆忙忙说了一句: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也需要莫扎

特音乐。重金属摇滚乐的震耳欲聋和声嘶力竭,只能鼓动人心去破坏环境。

你能进一步解释、阐述你这个论断吗?

赵:的确,这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课题。它涉及到当代世界同莫扎特

音乐的关系。

别的不说,就说能源吧。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能源是木材。而莫扎

特音乐正是工业革命前的欧洲人的灵魂状态写照。那时人口很少,大自然支

承系统完全可以负载得了。所以这个时期的海顿和莫扎特的曲子都是安详

的,平静的,柔和的。

今天,地球环境和人的心境比起莫扎特的时代都发生了巨大变化。2030

年世界人口会有90 亿。以矿物燃料为动力的经济会把人类社会推向恶性循

环,我指的是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

听莫扎特音乐就会教我们去寻求一个适合于人类生存的地球,一个能持

久地养活全世界人口的健康地球。

我忘不了去年冬天我欣赏《安魂曲》的心境。那是瓦尔特指挥的版本,

他抓住了莫扎特这部作品最本质的东西:“即便是他临终的时候,也还是天__

国光芒的照耀和给人纯净欢乐的感觉。”

当时我在屋子里点了一个800 瓦的电能取暖器。我突然意识到我这是在

大量消耗矿物燃料,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心里有种内疚感,觉得

我为了贪图过多的舒服,消耗大量的不能再生的能源,是人性堕落的表现,

于是我把取暖器关了。

周:别人准以为你讲的这个故事是杜撰的,虚构的。不过我相信你讲的

是真话。我懂你的意思:莫扎特音乐的最大功能是改造当代人的人性。

赵:至少能改造我的人性。莫扎特音乐是个“空筐”,我往筐里放的东

西永远是善良和美好的东西。听他的慢板乐章,我的头脑里有时候甚至会产

生这样的意识流:不以煤、石油为能源,而以太阳能为能源的世界该有多和

谐,多好!因为这样的世界才不会导致全球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

莫扎特音乐是对应于太阳能的世界;因为它是无害的木材能源的产物。

有些打击乐器用得很重的美国午餐音乐,还有港台劲歌,对应的则是一个以

汽车为中心、以矿物燃料为动力的经济 世界,物欲横流的世界早晚会全面崩

溃⋯⋯

周:你把莫扎特音乐看成是一种拯救世界和改造人类的宗教?莎士比

亚、鲁本斯和18 世纪的英国海洋画也是当年无害的木材能源的产物。

赵:是这样。当年木材能源、畜力耕地、马车、风车产生了莫扎特音乐。

人人都必须爱地球。据宇航员说,从太空中观察,地球是个很美很美的

色彩斑斓的、蓝蓝的玻璃球。从月球上看地球,比我们从地球上所看到的月

亮要大4 倍,亮几十倍,其他许多星星从地球的身后、周围缓缓而过⋯⋯这

时候,如果是我站在月球上,我就特别想听莫扎特的钢琴三重奏或弦乐五重

奏,因为那是来自地球故乡的音乐⋯⋯

* * * *

无巧不成书。在我们起身离开咖啡大厅的时候,正好响起了莫扎特的《维

也纳小奏鸣曲》:

走到大街上,柔和的晚风丝丝拂面。我们都想说:

有了莫扎特音乐,这个世界有多好!

我们深知《莫扎特之魂》一书写作的根本难处:企图用汉语去谈论莫扎

特音乐。按道理,这是妄想,狂妄,不自量力的行为。莫扎特音乐是用普通

语言文字(汉语、英语、德语、法语⋯⋯)说得清楚的吗?不然,整个乐队

便是多余的了。尽管有这种根本性的困难,我们还是尽力而为之。写这本书,

不是为了自己能提升为音乐美学教授,仅仅是为了报恩。莫扎特给予我们这

个世界的太多太多。何况写作这本书,一边欣赏他的曲子一边写作,本身就

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内心经历__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