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灿兴 于 2010-12-27 18:13 编辑

俺没去电影院,就下载了看的,清晰版。
看完,挺爽的。
很多时候这个爽,是他妈的自己给自己爽。姜文玩的爽,咱也爽,爽就爽在联想。
这部片子很多不足,猪头版主已经罗列,但丫的,就是适合这个操蛋的国家。
什么都能引申开,马拉的列车,马列;枪加官印;捞钱的法门,这一切都他妈让人心里大吼,这不就是这个操蛋国家么。
这部片子,好就好在,让屁民们能操蛋的联想。
嘴上有龙!
zz
姜文的《让子弹飞》,你看懂了几成?
    毋庸置疑,《让子弹飞》是天才导演姜文再次在凛冽寒风中奉献给大家的一桌盼春大
餐!那么,在这充满隐喻的盛宴里,你又品出了几道菜的味道呢?是如郭志坚同学品出了
“血腥、色情和少儿不宜”呢?还是如影院一位时髦女士在整场哈哈笑过之余,在影片结
束时说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这到底拍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

  一些大家比较容易看出来的隐喻,在此就不多说了。这里说几个给力的。

    严正声明:以下内容均系转载,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正视听。

  1、马拉火车

    有人从历史的方面来解读这个东西,不是不可以,但姜文从来不是一个这么矫情的人


  他的每一个看似不合理的场景,都有一个理所当然的解读,而这个解读,往往并不需
要你去翻历史书才能明白。

  马拉火车的隐喻,就是在暗讽我们当今的制度。虽然坐上了西洋人的经济火车,走在
市场经济的铁轨上,可是实际上跟以前的马车并没有本质区别,依然是靠一群无脑的劳动
力在前面拉着,暗讽现在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可是经济结构却和真正的西洋火车
有着天壤之别。

  一旦子弹打穿了马和车之间的链接,一旦失去了在前面勤勤恳恳拉车的廉价劳动力,
过不了多久火车,就将摔得灰飞烟灭。这是姜文的第一个隐喻,也正是点中了时下最热门
的话题和最主要的问题所在。

  2、关于黄四郎

    很多人说姜文把他比喻成韩三平,云云。不是不可以,不过未必每个人都知道韩三平
是谁。实际上,姜文的这部电影也不是仅仅拍给文艺圈的那几个人看的,其实从一段黄四
郎和张麻子的对话,就很明显可以看出来了。

  张麻子:“你觉得对我来说是你重要还是钱重要”就是这一段,张麻子把黄四郎和钱
搁在了一起对比,这个答案就很明显了!什么能跟钱搁在一起呢?那就是权。所以黄四郎
在电影里象征的就是权力,是通过权力得到利益的既得利益者!这个隐喻,无非也就是那
些与权力直接挂钩的垄断集团和一些以权谋私的guan当然干脆可以说白了就是咱们guojia
的权力机构,然后姜文说的话也就不难索解了:“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
要”,就是权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绝对的权力这点对我很重要。

  3、明白了黄四郎在影片中的定位,其他的一系列问题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来说说一开始黄四郎给姜文的那顶帽子。那顶帽子是什么意思?就是邀请你来一
个桌子喝酒的意思。这点后来葛优也给姜文解释了,隐喻的就是咱们现在的guanchang现象
,比如一个地方官走马上任之后就会有一个当地的权力集团邀请你来喝酒,然后共同刮分
百姓,这就是那顶帽子。后来黄四郎对姜文说:“如果我一开始不是找人给你送去那顶帽
子,而是自己亲自去接你,后果会有什么不同吗?”“我家里还有一顶好帽子,回头我给
你”意思就是:如果我一开始不是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哥姿态来邀请你入伙,分给你一点
钱,而是以一个合伙人的姿态来邀请你入伙,把我这个位子让给你,你会跟我们同流合污
么?这是讽刺guanchang里的那些人物眼里只有“帽子”!

  4、然后再来说说跟他们一起去进攻黄家的那几只鹅。

    “大哥没一个人跟来就那群鹅跟着来了”这些个鹅比喻的就是现实中那些盲目喜欢姜
文,甚至无脑追随的粉丝们,而实际上这些人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是被其他人鱼肉的人,
他们根本不知道姜文到底要说什么,但是就会一直跟着来。可事实是,他们根本没有一点
用处。姜文用了一个隐喻,讽刺了那些无脑的追星族一把,也是告诉我们大家:想要颠覆
权力天平颠覆鹅城,靠一群鹅是没有一点用的。

  5、关于鹅城。

    鹅城,也就是人民任人鱼肉的城市。这个暗指啥大家当然都明白,然后要说的是姜文
全片中最精彩的一点隐喻,就是他对权利的理解:从人们三番几次不敢捡银子半夜偷偷捡
,不敢捡枪半夜偷偷捡,到最后人民发现黄四郎死了群起而攻之,姜文想告诉我们的是:
什么是权力?权力就是恐惧,权力就是施加给人民的畏惧。而对于人民来说,他们畏惧的
也根本不是黄四郎本人,而是他们脑海中的那个黄四郎,回到现实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
人都害怕似有若无的最高权力,我们都有一种恐惧,而实际上我们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其
实我们恐惧的,仅仅就是我们自己的恐惧,而一旦人们看到自己脑海中营造的那个“黄四
郎”被打倒,人民一旦真正拿起枪冲向黄四郎家,也就是最高权力那里去拿回自己的东西
,黄四郎家那个千疮百孔的铁门是根本没有任何办法阻挡人民的力量的。

  还有后来的那个黄四郎手下看到人民反了,马上转头跟着反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假
如我们真的要推翻现在的权力,那么那些在维护当前权力的人,比如什么城管呀、警察呀
、保安呀之类的,会马上跟我们站到一起。因为他们也是人民,这点跟开头的马拉火车有
个呼应,就是说权利这个火车跑的再快,实际上都是马拉的。一旦没有了马,权力只能歇
菜。

  6、说说千疮百孔的铁门

    姜文让他的小弟打个叹号那段戏,的确是姜文有点自恋的意思,就跟很多人解读的一
样,他在讽刺其他的导演,他把自己比喻成枪,把自己的电影比喻成子弹,不论是子弹打
断了马缰,还是子弹射穿了黄四郎家的铁门,包括电影名字——让子弹飞,都是一个意思
,就是他要把这个一直束缚着人民恐惧着人民的锁链铁门打穿掉,让人民奔向自由,得到
自己的财产。然后那个叹号的意思就很明显了,他讽刺一些个小导演也想打穿铁门,可是
太直接了,想打个叹号结果就没打好,而他老人家打的是个问号,然后子弹就能从那个问
号里面穿出去了!这个问号呼应的,是一开始片头的让子弹飞后面的一会,这点别的网友
分析的很到位了:姜文很清楚他的电影里想说的,这些话影响到了权利核心的既得利益者
,就是黄四郎为啥一直要除掉张麻子,因为“霸气外露”!所以是不可能通过审批的,可
是他又想挣钱又不想跪下,而他同时又很清楚审电影的那群既得利益者的智商,所以他打
的是个问号:让子弹飞一会儿!现在电影已经上映了,那些人后悔也晚了,恰如正在在演
折子戏的郭志坚之流!

  7、既然说到审批,就可以再说说一开始小六子自己剖腹那段戏。

    姜文把小六子这个兄弟设计成他自己的儿子,对一个导演来说什么是儿子?电影呗!
他用小六子祭奠的,是他自己的“鬼子来了”!因为影响了权利的核心既得利益者,出师
未捷身先死,而赐死的理由,就是一碗莫须有的凉粉。后来他在墓前对小六子说的话,都
可以理解为他《鬼子来了》被砍之后的反省,他认为太冲动是不行的,直接打叹号也是会
死人的,要神不知鬼不觉的打穿铁门,要让子弹飞一会儿,马才能挣脱锁链!这也就不难
理解,他为啥在鸿门宴上让一群兄弟撤了,实际上也是隐喻。我估计他可能也是为了拍这
部戏跟领导喝过酒啥的,鸿门宴应该就是在映射他自己,然后他说:“让你们撤了才能保
证我的安全”,意思就是他跟领导面前不能把这些表现出来,才能拍成这部戏,而小六子
也就是《鬼子来了》的死,也是给他的教训,他才会明白怎么跟领导打交道...

  8、最后的一幕

    他的几个兄弟跟他一起推翻了权力,然后觉得跟他在一起压力太大,就去上海了。也
是坐着马拉的火车去的。这个寓意也很明显了,意思就是姜文这次比以往拍的深了一层,
不仅仅是想怎么推翻权力,而且想到了推翻权力之后,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就是又会有一
个权力出现,而这个权力很可能还是以前自己的战友。

  如果说他想表达什么,可能是表达人都不能抗拒权力金钱的诱惑吧,这些足够把麻匪
再次变成黄四郎。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细节,都是有内在含义的。比如,周韵用两支枪一支指着
自己一支指着他,后来姜文跟她说:“这个样子的你是最好看的”,那是周韵想要加入他
们,也就是加入追求自由追求公平的队伍,要加入这一行列,首先要有拿枪的勇气,还要
有拿枪指着自己的勇气。后来,周韵穿上了制服,跟着老三去追求权力了,姜文说还是那
个时候的你最好看,也是表达了一下他的价值取向。

  还有留音机里莫扎特的那个曲子,应该也有所指!懂音乐的朋友可以考证一下,姜文
拍这个片子拍了三年,我估计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这上面了。

  总的来说我觉得姜文这个电影拍的很好,的确不愧于中国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一说。


  他这部电影不仅给鹅城的人民发了枪,同时也用这部电影打烂了黄四郎家的门,换句
话说:他不仅拍给百姓看,也同时是给郭志坚主子们的一个警告:就是别以为你们的权力
是牢不可破的,人民一旦觉醒,你们根本不堪一击。

      真的是“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赚了”



------------------------------------------------------------------------------
------------------

以下转自豆瓣:--------《让子弹飞》的一些暗线,隐喻,野心和吹捧。

     “由于对姜文过于卑躬屈膝,厚颜无耻的吹捧,该影评已被和谐。”
  这句是我在去看电影之前,已经准备好的影评(还是抄来的)。
   吾辈俗人,花钱去影院只图消遣。回来吹吹水,网上吐吐槽。严肃客观的评价电影于
我如浮云,就是带着这么强烈的偏见去看的电影。国产片导演就那么几位。考虑到他们近
年的发挥惊人地稳定, 吾辈观影前,早已选择好了态度。
   比如赵氏孤儿,陈凯歌肯定给我们带来悲剧。他就活在自己的那点小悲剧情怀里,老
想拍一悲剧,还肯定又玩现了,整个一纯悲剧。我们买了电影票,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
唯恐事后骂得不够尖刻戏谑不够振聋发聩。 再比如让子弹飞, 姜文肯定给我们带来惊喜
。我们买了电影票,就等着让他TMD给我们翻译翻译什么叫TMD的惊喜。 看不懂,就说这片
真有深度,可惜太小众了。 看懂了,便把他当神来捧,唯恐自己的态度不够卑贱,拜倒得
不够迅猛。 只恨“愿为姜文门下走狗”这种结构已在王小波徐文长身上用滥了。
   人总是渴求被认同。所谓“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描绘的就是这种渴求被满足
时的快感。人性若此,无以抗衡。这群大导演大玩家,亦不能脱俗,只是口味略有偏好。
冯小刚张艺谋什么的活明白了,追求票房认同。陈凯歌自负才华,追求带点文艺腔的:(青
年的认同。吾辈小装青年,层次低,为与不:(的大众拉开差距,大家紧紧抱成鸡蛋状,追
求蛋内认同,人称蛋同。还有些大装青年,最爱唱反调,追求与小装们拉开差距,显得层
次高,自会有人贴过来膜拜他们,叫他们大神。
   姜文拍电影,也图个被认同。他的四部风格各异的电影,都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
每一个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内心的部分投射。其前三部电影表现出来的
选本、选角的眼光,节奏、镜头的把握,讲故事谈思想的水平等硬实力,在吾等小青年心
中已然封神入圣。但姜文不满足,他追求更广阔的认同。《鬼来》被禁,《太阳》票房不
佳,这些不认同的声音在姜文心里絮絮叨叨挥之不去。
  两年多后,姜文射出来的,是经过精心构化,寻求破局的子弹。他的野心是得到同行
,大众,小青年,大神和官府共同的认同。一言以蔽之:
  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赚了。
   我从没见过国产导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这野心听起来又如此的不可实现。同行是冤
家,小青年想脱离大众,大神要高于小青年。 最重要的是,官府认同的,小青年和大神就
不认同。大众同行还算容易同时取悦。但小青年,大神和官府这三群,在态度上冰炭不容

   现实正是如此,在官府放行,喉舌大赞之后,电影自身素质迅速赢得了同行和大众的
青睐。 广大小装青年们在短暂的观望后,看到宁财神同学的一句“姜文王朝来了!”后立
即拜倒投诚。罗永浩,今何在等大神迫不及待地跟跳出来,“日,评价这么高,不至于吧
。(这电影没啥思想啊)”,“下次拍个更有追求的电影”,“你们到底为什么激动啊”
。 更极端一些的人开始咒骂,“姜文背叛了我们背叛了理想,腐化了拜金了追求票房了”
。“站着,也能挣钱”这种事在他们眼里是没门的。 “你媚俗了大众,让大家都看的懂,
你就已经跪下了。”“你媚俗了官府,不玩政治讽刺了,你就已经跪下了!”。
   连我这个不合群的小装青年,看完后也充满了疑惑。前两小时被导演带着高速狂飙,
爽透了,结尾的节奏变化却让我无所适从。张麻子打倒了黄四郎, 最后却一无所得,兄弟
女人也离他远去。他骑着白马缓缓离去的场景让我十分落寞。虽然最后的那场“起义”倾
向危险…但这就是姜文电影里想说的么?
  子弹呼啸而来,透体而过,我却没一点感觉,好像没打中一样。搞的我连影评都不想
写了。
  姜文说:“让子弹飞一会儿”。
   电影的开头,张麻子对着白马开了一枪,这枪瞄准绳结,打中却不打断。白马继续跑
,绳索已不能吃力。让“子弹飞了一会”,绳索终于断裂,白马才四散跑开。电影的结尾
,姜文对我开了一枪。 白马在我脑中奔驰一夜一天,绳索终于断裂, 我才舒服了。
  如果你看见了那思绪拖出来的暗线,就会明白宁财神说错了。“姜文的王朝,永远不
会到来”
  影评这么多,吐槽点最多的就是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了。这个地主恶霸,说单词,玩
“介错”,还总要拽拽文,钱也多的离谱。这些特质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开暗
线的线索,就在于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线,几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
  问题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1920.
  葛优演的马县长,在刚进鹅城不久就说:“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
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发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问题2:黄四郎只是个地主恶霸么? 没那么简单
  黄四郎交给假麻子(胡军)地雷时,说了很多:“北中国我不知道,但这种限量版地
雷,整个南国只有两个”;“第一个在辛亥革命时炸了第一响”;“惊天,动地,还泣鬼
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这1910年才生产。 黄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么型
号,还拥有唯一一颗双胞胎地雷。 请问,黄四郎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黄四郎参与了在武昌起义的核心策划,是辛亥革命的老资格革命党!不信?下面还有
佐证
  
  问题3:张麻子只是个土匪么? 当然不是
  电影里很明白的说了, 张牧之,早年追随松坡将军(蔡锷),17岁时即为其麾下手枪
队长。是讲武堂出来的(考虑到蔡锷,应为1909年成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蔡锷在日本
死后(1916),张牧之回国,落草。
  蔡锷何人?梁启超高徒,民国开国元勋,护国军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20日,蔡
锷就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响应革命。1915年又发动护国讨袁并取得胜利。张牧之早年即追
随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党对老资格。
  张牧之和黄四郎还曾是革命战友? 影片给出了明显的线索
  问题4:1900的一面之缘?
  张牧之与马邦德赴黄四郎的鸿门宴时, 黄四郎说。“20年前,我和张麻子曾有一面之
缘”。从影片可以看出,黄四郎一开始就知道假县长就是张牧之就是张麻子。这句一面之
缘,是他刻意点开的敲山震虎。影片确凿的发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黄四郎和张牧之在这一年见过面? 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我们继续从张17岁当上蔡锷
手枪队长入手。
  问题是,张牧之现在多少岁,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锷的呢?
  蔡锷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时务学堂的老师唐才常德资助下赴日本留学,1904年
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回国后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练兵。
  如果张是1904年后见到的蔡锷,那么1900年时张牧之不超过13岁。 这样的孩子不应引
起黄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时33岁,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锷活到此时也不过三十七岁。 1
899年之前的蔡锷不过是个16岁不到的学生,虽然已经声名不弱,但也不至于配个手枪队长
吧。 张蔡相逢,应为1899-1904年蔡锷留学时发生。17岁的张牧之,又为何会给一个留学
生作手枪队长呢?
  查了一下,1900年时,唐才常策划在武汉发动“自立军起义”。 蔡锷闻讯即回国响应
老师。但唐看他年纪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后来唐才常被张之洞拍平, 蔡锷身在湖南
躲过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实这时候他才改名叫蔡锷,才去学军事)。我以为,张牧之当
上蔡锷手枪队长,正是这一年。 估计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锷一个人走,派了张牧之这个同龄
毛头小伙子,给他当的保镖--”手枪队长”(估计是光头小队长)。 这样算,1920年影片
发生时张牧之37岁,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黄四郎会在1900年认识张牧之,两种可能。1是黄也参与了自立军起义,在武汉或者湖
南见过蔡锷与张牧之。 2是蔡锷把这个手枪小战士一起带到了日本,然后在日本和黄有过
一面之缘。
  我更倾向于后者, 因为黄四郎和张牧之,显然都在日本混过不短地时间。
  问题5:张牧之黄四郎都混过日本? 应该是,他们都对介错很熟
  先来介绍一下介错:
  日本人不爱上吊爱切腹,他们觉得切死自己挺光荣的。 但切腹挺难操作,一刀捅进去
,一时死不了还特别疼。身体倒得七扭八歪,挣扎起来满地的血,死相难看,特别不体面
。故很多时候切腹者会让一个信赖的朋友当「介错」。介错人手持长刀站在其身后,在自
杀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间砍下他的脑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错就相对冷僻。 更别说在没网络和电视的1920年, 如果不是对
日本文化相当熟悉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俩字吧。
  黄四郎在鸿门宴上说“要是这三个人供出我来,我就切腹,请兄台当我的介错”。 张
牧之说“你搞错了,介错人用的是长刀”。两个人应该都在日本待过相当长的时间。 尤其
是黄四郎,好端端的中国人没事谁能扯到切腹去。张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
。因为1904年蔡锷回国后就没怎么去日本(其实我也不熟,蒙的),作为蔡锷的手枪队长
,张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锷病重去日本治病,当时张牧之一定跟着去了日
本,但估计这段时间他可没兴趣研究什么切腹。何况11月初蔡锷就病逝了。
  
  回答了这5个问题后, 我们重新看黄四郎这个人。 他留过西洋,也留过东洋。说话爱
拽文,冒成语,国学功底算不错。你若把他看作一个土财主,这些设定显然有很蹩脚; 但
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 那些设定就很恰当。
  黄四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土财主。 他是一个腐化的前革命者,现当权派。 在鹅
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总结一下暗线:
  1900年,张牧之追随蔡锷到日本,并与黄四郎有一面之缘。
  1900-1911年,张牧之和黄四郎在同一个革命阵营,但无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义,黄四郎为核心成员。 10月30日,蔡锷在云南发动
重九起义,张牧之也算核心成员。
  1911年-1920年.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黄四郎,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敛财。他投靠了
实力军阀张敬尧(还是张宗昌? 其实我没听清楚。 总不能是张孝准吧)这座靠山后,愈
发肆无忌惮,横征暴敛,更以故乡鹅城为根本苦心经营,控制了民国小半的烟土交易,大
发其财。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张牧之,不求权钱,继续追随蔡锷。 1916年蔡锷死于日本,此
后张牧之对时局失望,干脆落草为寇。
  1920年, 张牧之马邦德来到鹅城,电影开始。张黄斗法,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鹅城起义
,胜利后张牧之分文不得,心爱的女人和他的兄弟们一起走了。这场“革命”,正如当年
的辛亥革命, 他什么也没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别的man抗走了。

  这就是姜文在此电影里内藏的政治隐喻。 谁会投入革命?蔡锷这样的英雄会,袁世凯
这样的枭雄会,但最后得权的一定是袁世凯;张牧之这样的爷们会,黄四郎这样的投机者
会,但最后得利的一定是黄四郎。 当张牧之再次掀起鹅城革命,他不为财也不为权,不为
女人也不为大众。他对黄四郎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如果你们觉得这个隐喻还不够过瘾, 鸿门宴上还有句台词。“彼时彼刻?” “恰如
此时此刻”(谢绝联想,请勿跨省)。
  
  问题6:姜文要干什么? “让子弹飞一会”
  
  解决了前5个问题,我们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时取悦小装,大神和官府三个群体了。 那
就是打时间差。这是一部让子弹飞一会儿才能被解读出的电影,子弹中的火药藏在喜剧和
商业的外壳之下,躲过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无误的指出黄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统治
阶级的恶棍,配合最后的“鹅城运动”,那这片死的绝对比宁浩的《无人区》还惨烈。等
子弹飞完,官府醒过神儿来,影片都下映了。
  
  从技术手段来说,姜文为追求这个飞一会儿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将每一条重要的线
索后埋一个包袱以转移注意力。 比如张牧之刚刚自陈身份,说自己跟松坡将军混过。 观
众还没转过筋想清楚松坡是谁,葛优就跳出来插科打诨:“那一年,我十七岁,她也十七
岁...”。在逗笑大家之余,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松坡”,“十七岁”这样的线索上转移开
。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姜文的电影爱悄悄的牵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弹对着官府打,未免自讨死路。他准备打
向谁? 这就是本文最后要讨论的问题,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们可以把他野心
想的特别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写。我觉得他把枪口对准时下电影界,对准某位电影界的
官府代言人。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挣了”。这点野心,观众都看的
出来,也不难理解这句有点揶揄闷头挣钱的冯小刚。冯导岂是在于这点揶揄的人?还主动
客串了汤师爷,和葛优联袂出演赚钱众。(冯导不但拍片赚钱发挥稳定,客串也是稳定的
头五分钟就死。)汤师爷落水而死, 葛优演的马邦德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汤师爷。 可
以说,在电影里,葛优代表了冯小刚。马邦德说的,就是汤师爷说的。也是冯小刚说的。

  
  
  
  汤师爷要赚钱,他向谁跪? 官府代言人“黄四爷”。 他怎么着挣钱? 黄四爷带头出
钱,其他人就得跟着出钱,回头把钱还给黄四爷,得利三七开。
  
  张牧之要站着挣钱,也得在汤师爷的配合下,先忽悠“黄四爷”先出了一百八十万两
银子才行。
  
  
  
  关键问题来了,汤师爷想赚钱得跪官府代言人黄四爷,冯导演想赚钱得跪那位爷?
  
  
  
  时下电影圈里, 有没有一个“爷”,是公认的官府代言人呢。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
一样恶劣,已成中国电影的毒瘤,就够好了。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发家,先投身于
“导”,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拢,终究成“爷”,就再好不过了。
  
  有没有这样的一位爷,让姜文这种爷们电影人觉得。“X爷,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线索还在电影里
  
  理解子弹的政治隐喻,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故事发生时间的改动。
  
  理解子弹的现实所指,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角色姓名的改动。
  在原著里,黄财主的原名叫黄天榜,”黄天棒”. 在电影里,叫作黄四郎,“黄四爷
”。
  
  
  
  韩三爷,您得多么的无畏,才敢于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这片儿的出品人上? 您给这电
影投了多少钱来着, 别是一千八百万
  
  (原著师爷姓陈,没县长这人。 电影里分别安上汤,马二名。将将是个“冯”字,有
点附会,放括号里图个好玩吧)
  
  
  
  
  
  
  
  在电影后半, 张麻子对着黄四爷派出来的马车,虚射一枪,“让子弹飞一会”。 片
刻,枪声四起。
  
  《让子弹飞》上映一会后,终会成燎原之势。其它手里有枪的导演,编剧,演员,杂
志,评论家们,都会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弹打出去。
  
  姜文必将瓦解一个“三爷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让黑马们倒下,白马们得以
挣脱沉重的束缚。但”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来临。他会从容的从椅子上站起来,让别
人搬走。自己骑上白马,悠然的离开我们的视线,化为一个传说。

      好不容易贴过来,支持的顶起!

话说回来,能想出这么多的那人,可以去搞wenziyu了。
但这又会是姜导的真意吗?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去电影院把非2也看了。挺好的,值得。
啊哟喂,童杠爷,是都挺好还是非2挺好的?是都值得还是非2值得?
今天,我就是高瑜
奇怪?新华社讨冯檄文 狠批冯小刚狂赞姜文(成都晚报)

  一个是“广告大师” 轻松笑揽银子“没心没肺”

  一个是真的爷们 拼死捍卫艺术“掏心掏肺”

  “广告”可能越发成为冯小刚导演的“最爱”:《唐山大地震》植入广告过度的挨批声还没散尽,《非诚勿扰2》中的泛滥广告又卷土重来。电影尚未开拍,就凭“空手套白狼”的“吸金大法”让各大名企豪掷植入广告费6000万元而宣告盈利。难怪面对“站着挣钱容易还是坐着挣钱容易”的提问,冯导回答:“躺着挣钱最容易。”

  对比·导演

  冯小刚忙着照顾“财神”

  姜文忙着“对得起观众”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观众发现,冯导其实累得够呛:拍摄“外景地”选哪儿?主人公“座驾”开啥?乘机选哪家“航空公司”?购物用谁家“信用卡”?……拍摄中,20多个“财神爷”都得照顾到,“广告大师”冯导不得不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广告商服务中去,观众收获的却是“露骨”“突兀”“厌恶”甚至“愤怒”。

  《子弹》导演姜文却一脚踢飞6000万元:当制片方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请他在该片“鸿门宴”的桥段中植入某白酒广告时,姜文毫不犹豫地拒绝。同样6000万元,没让姜导成为金钱的奴隶,因他明白“哥拍的是电影,不是广告”,他得对得起观众和电影艺术,他说:“我得用上乘的电影品质帮投资人把失去的钱找回来。”

  对比·投资人

  王中军:广告商花了钱 该!

  马珂:电影内容必须排首位

  也许《非2》投资人王中军很不解,因他认为:“毕竟广告商花了大钱买电影画面,一个镜头人家给好几百万呢,确实对企业帮助很大,观众骂骂正常。”可《子弹》投资人马珂的态度截然相反:“的确,那是真金白银!但我和姜文有共识,任何时候,电影内容必须是第一位的,虽然少挣几千万,但它无愧观众,是掏心掏肺的作品,我觉得值了。”

  就这样,一个《让子弹飞》不让“广告”飞,一个《非诚勿扰2》非广告勿扰;一个拼死捍卫艺术,一个轻松笑揽银子;一个真正抱着对观众“非诚勿扰”的心态创作、靠着通俗易懂、脉络清晰、节奏紧凑、荒诞幽默征服了观众,一个当着观众的面干“私活”,靠少数媒体的“交口忽悠”没心没肺地自卖自夸,以致失去气场

  观众眼睛雪亮

  超九成人认为《子弹》优秀

  只有近三成人认可《非2》

  两部影片的官网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子弹》非常优秀、超出心理期待、是姜文的水准之作;只有不到30%的受访者认可《非2》,且近60%受访者认为“非诚勿扰”的故事延续下去难出经典。

  《非2》制片方华谊说,冯小刚是“全亚洲票房之王”。您都亚洲称“王”了,为何不能对作品质量要求再高点儿?为何不能再多顾及观众的感受?鼠目寸光或高瞻远瞩只在一念间,这次冯导虽实现了“躺着挣钱最容易”的诺言,可有影迷担心地问:“若总这么躺下去,今后还能不能起得来?”据新华社

  链接

  死在葛大爷怀里的不是嘉玲姐

  姜文为续集埋伏笔?

  《让子弹飞》里有场戏,黄四郎为除掉张麻子,命令手下扮成麻匪用枪扫射张麻子和夫人就寝的房间。张麻子那夜因在汤师爷葛优房中幸免于难,县长夫人刘嘉玲则不幸命丧黄泉。葛优见夫人身亡,怀抱“刘嘉玲尸体”嚎啕大哭。但近日有网友爆料《子弹》里最大的穿帮镜头:“县长夫人挂掉的时候,根本不是刘嘉玲!”。昨日,片方表示,那具尸体确实不是刘嘉玲,而是姜文千挑万选的刘嘉玲替身:青年演员朱玲亿。对于穿帮,朱玲亿回应:“肯定并非技术问题而出现,因为拍摄时我问过姜文,我是不是不能露脸,他说无所谓,露脸更好。所以如果算穿帮,姜导肯定知道,肯定是故意。可能为续集刘嘉玲复活埋下伏笔吧。”
今天,我就是高瑜
子弹射穿了帮

最“穿帮”镜头




  “这根本就不是刘嘉玲啊,明显穿帮了……”最近,《让子弹飞》中县长抱着被打死的夫人哭的那场戏,被网友称为最给力穿帮镜头。对此片方回应称,穿帮不是疏忽,而是特意为之,是为续集做铺垫。

     昨日,《让子弹飞》的片方宣传总监闫云飞表示,葛优扮演的汤师爷在抱着刘嘉玲扮演的县长夫人尸体哭时,县长夫人的尸体的确是找了一个替身扮演,而且十分明显。闫云飞坦言,这并不是导演姜文的一个疏忽,而是特意为之,为续集做铺垫。“难道是刘嘉玲扮演的县长夫人要在续集中‘起死回生’?”对于的猜测,闫云飞表示,这还要到续集放映时,才能为大家揭晓答案。此外,闫云飞还透露,在川话版《让子弹飞》中,葛优扮演的汤师爷在临死时突然说了一句普通话,“这也是特意设计的一个小细节,一切都是为续集埋伏笔。”闫云飞说。

  对于这个网友眼中的“最大穿帮”,宣传总监阎云飞先生说,“那个人的确不是刘嘉玲,但是这也不是穿帮,是续集的伏笔。”他解释说,答案在续集,在续集中,刘嘉玲还会出现,而且姜文还准备给她加戏。甚至在川话版《让子弹飞》中,汤师爷在死去的时候还说了一句普通话,这也是为续集做的铺垫。



  网友大挑刺:那滴火锅油呢?




  有不少网友在研究里面的“枪”是否符合时代,大多数网友不研究专业问题,而是看符不符合常理。有网友就观察到,“开场7分50秒左右,师爷企图逃走,抓他的人骑的是棕马,出来的时候就变成白马了。”“老三和花姐把替身抓回来之后,黄家的大门被打成那样。结果后来起义军冲进去的时候,大门上面的问号的点没有了!”“小火车飞向天空的时候,一滴红油落了下来,落在九筒的面具上,姜文还说了句‘火锅’。接着,姜文审葛优的时候,面具上就没有红油渍了,这滴油哪儿去了?”







  这些很难发现的穿帮,对电影而言称得上是吹毛求疵,有网友就宽容地表示,“大家别把电影当流水账了,毕竟它是一门艺术。没有一部电影是十全十美的,总有一些不合逻辑的,太多太多。”

  不仅挑刺,还有网友“互考”。比如葛优死的时候说有两件事瞒着麻子,是哪两件?最好玩的答案是什么?那就是,“葛优背着姜文去拍《非诚勿扰2》和《赵氏孤儿》了。”

  有人看了七遍《让子弹飞》

  “子弹”射穿了《阿凡达》的神话,截至昨日,《让子弹飞》票房过了4亿,平了《阿凡达》的中国票房纪录。姜文让所有导演都眼红。

  《让子弹飞》圣诞节三天收入1亿元,加上此前积累的3亿票房,《让子弹飞》在贺岁档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只用11天就拿下了4亿票房,这一纪录也追平《阿凡达》此前保持的最快过4亿的票房纪录。

  上周,随着《非诚勿扰2》上映,《让子弹飞》放映场次一度被压缩到只有33%,但因观众热情,不少影院只得加场及缩小其他电影放映规模。而这些贺岁片也成为话题,网友用“让××飞”造句的段子成为圣诞祝福短信,小六子墓碑的“六”字造型被做成了钥匙链,各种90后画的电影人物卡通漫画在网上热传。

  《让子弹飞》让从8岁到80岁的观众都走进影院,一位网友留言,自己的父母很多年没有看过电影,这次带他们去看《让子弹飞》,结果整整乐了一天。由于被故事和台词吸引,不少观众是两遍、三遍走进电影院,《让子弹飞》的官方微博组织的晒票根活动中,常熟市一位叫做“莉莉周的以太”的网友就晒了自己看了七遍《让子弹飞》。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今天,我就是高瑜
本人向来不看国产电影,昨天在表妹的一再央求下才陪着她去华星国际影城看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看了之后却吃了我一惊,才觉得国产影片之阴险不可小觑。《让子弹飞》它不是一部普通意义的打斗片或历史片,准确的说它是一部立足中国现实的政治科幻片。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专制腐败的鹅城,体制内开明派张牧之发动难以觉醒的人们,推翻了体制内实权派黄四郎的暴政,并引领鹅城走向繁荣富强。乍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给未来的社会转型勾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影片因此获得了大量观众的共鸣。可是仔细分析起来,却发现观众们不过是落入了一个精心设计并且不可能实现的政治科幻骗局。

首先,来看社会现实在影片中的艺术再现。

影片中故事的发生地在鹅城,鹅城即“恶城”。在鹅城,买官卖官成风,6任县长都是从省长那里买来的;官商勾结搜刮百姓,苛捐杂税已经征到了90年后;实权派黄四郎控制了鹅城的政治和经济,他批发官帽、贩卖烟土、拐卖妇女、豢养黑社会欺压百姓、制造冤案,无恶不作;访民无处伸冤,衙门口的冤鼓生根长叶成了一棵树。对比之下比邻的康城因为没有黄四郎而成了一座富裕的城市。

鹅城在影片里还有另外的象征意义。中国唯一有鹅城之称的是广西的百色,百色是什么地方大家都知道,因而鹅城也是一个红色符号。百色之所以叫鹅城,起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对老夫妇收养了两只白鹅,在老夫妇濒临死亡绝境时,一直未下蛋的鹅下了十几颗金蛋挽救了他们。在鹅城,鹅是救世主,张牧之是鹅的化身,在影片显现张牧之率领人马推翻黄四郎暴政的高大身影时鹅多次同时出现。

影片所要表达的意思无非是:“在黄四郎之流的作恶下,鹅城虽然是一座凶城,但会有张牧之这样的救世主将它带出困境”。

影片还用马拉着飞奔的列车(简称马列)来形容体制。列车上的旗帜是十八颗星,里外各9颗相连,注意,中心围成一个圈的是9颗星,9颗星围成圈是体制的独特代表。

这马拉飞奔的列车在影片开头和结尾各出现一次。开头出现时驾驶列车的是贪官代表马邦德一伙,还带着号令一致的长枪队(城管?),目的地是险恶的鹅城。意思是:国家在腐败与暴政的驱使下走进了凶险之地。影片结尾出现时,驾驶列车的换成了张牧之的弟兄带着花姐,旗帜依旧。张牧之的弟兄代表了体制内开明派,花姐则代表了左右派知识分子,这点在下文详细交代。这次列车的方向是上海(繁荣的象征)、浦东(改革开放的象征)。意思是:国家在体制内开明派带领左右派的共同治理下回到了改革开放的正轨,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影片还用百年冤鼓来比喻维稳机制。衙门门前的冤鼓已经闲置了100多年了,长了根又生了叶,变成了一颗树。当六弟听从张牧之的吩咐要砍出冤鼓为百姓伸冤时,被贪官代表马邦德阻止,马说:“哪有冤啦,啊,谁敢有冤啊。这都一百多年啦,你要把它砍啦把鼓露出来,不定出多大冤啦”。试想想,这百年冤鼓不很相像那捂盖子灭火式的维稳体制吗,明明有鼓,却被藏了起来,设置的某个部门不就是那长在冤鼓上的树吗?多么形象的比喻。

在描述老百姓对现状的评价时影片用了张牧之和马邦德的一段对话:“可惜啊,多好的一个牧(睦)字” “人们不愿意相信一个土匪的名字叫牧之(睦之,和谐理论),人们更愿意相信叫麻子(麻之)”。睦之,一个多好的理念啊,可是在土匪当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睦之就成了麻之,这段对话形象地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

影片对社会现实的描述得到了观众的认同,也强烈引起了要求社会变革的共鸣,这是影片获得一致赞同的原因,也是诱使观众步入陷阱的第一步。

其次,再来看作者对社会各阶层在影片中的角色定位。

张牧之:体制内开明派。特点:革命江山的创始人之一,有职无权,清廉、公正、主张人人平等,试图发动群众把实权派赶下台创造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国家。影片中的张牧之曾是革命党的手枪队长,为打下革命江山出生入死。他的县长职位是通过“双规”贪官偶然获取的,“双规”即要求贪官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交代问题,影片中张牧之拿闹钟来审问马邦德意指现实中的双规。张牧之“霸气外露”,只是针对黄四郎。他有人人平等的观念,他不许老百姓对他下跪,“皇上都没了,没人值得你们下跪”。他还有民主理念,革命成功后把座椅让给老百姓,影片快结尾时象征自由民主的飞鹰在他头上盘旋。他“钱也不要、美女也不要”只要“接腿”。这里接腿指的是接上“黄四郎的腿”。影片交代,刘都统(影片中出现的最高权威)有三条腿,但黄四郎这条腿断了。三条腿喻指“*个代表”,“*个代表”分别代表什么大家都知道,根据影片交代黄四郎代表的既不是民族资本家(民族资本家是指鹅城的另两大家族),也不代表知识分子(影片中知识分子是指会写戏本的马邦德和会画像敲鼓的花姐,一个投靠实权派做了贪官,一个被权贵欺压做着妓女),黄四郎理应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利益”,可是断了。张牧之的奋斗目标是把黄四郎的钱拿出来分给大家(“剿匪”),并把这条断腿街上。且看马邦德和张牧之的对白:“美女你不能要,钱也不能要,你要什么啊?”“腿,有了腿便有了路!”

黄四郎:体制内实权派。特点:革命江山的创始人之一,有实权,有靠山,掌握军队,批发官帽、贩卖烟土、拐卖妇女、豢养黑社会制造冤案,无恶不作。黄四郎和张牧之一起参加了革命,他有两颗地雷,一颗用在革命时期夺取了江山,一颗试图用来对付张牧之。这两颗地雷都是“made in USA”,来自自由民主世界,意思是说N年前黄四郎用自由民主的口号赢取了江山,他还要再次用自由民主的口号来战胜开明派,可是这一次他失算了,民众没有再上他的当,炸死的仅是贪官。黄四郎“脸上没有四”,他有“五代家业”,因而黄四郎也是*子党的象征。鹅城的实权是掌握在黄四郎手中的,他一下子可以批发六顶县长的官帽,在鹅城,县长不过是摆设,黄四郎可以让他滚,也可以让他死。黄四郎是最高领导刘都统的心腹,省城也有很硬的关系网。黄四郎还可以调动军队,他让胡百去找郭旅长派骑兵来对付叛乱。正因为有实权、有靠山、掌握了军队,所以黄四郎就可以在鹅城为所欲为。他贩卖烟土,南中国小半烟土都是他经营。他拐卖妇女,逼良为娼,花姐、黛玉晴雯子都是他买来赚钱的。他豢养黑社会欺压百姓、制造冤案,手下供养几百人的吃喝,他的团练教头黑社会“武举人”当街欺辱百姓,百姓怒不敢言。他眼里只有钱,为了钱不顾天理良心,草菅人命,哪管他洪水滔天,简直无恶不作。

马邦德:贪官。特点:坑蒙拐骗,买官捞钱,腐朽堕落,压制冤情,勾结不良商人搜刮百姓,贪官是实权派黄四郎的走狗。马邦德,即马德帮。马德为黑龙江省绥化市市委书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卖官案“马德卖官案”。马邦德是知识分子出身,他进山西开过矿,在山西骗了人家钱、又骗了人家女儿,被人追债躲进了妓院,靠写戏文为生,妓女“县长夫人”出钱为他买了县长一职。他为人八面玲珑,腐朽奢侈,自诩“能文能武,吃喝玩乐,风花雪月样样精通”。他投资买官,官职到手后就拼命搜刮,勾结豪绅搜刮穷人。他压制冤案,百年冤鼓弃而不用。他有奶就是娘,既可以叫张牧之为恩人,又改口叫黄四郎为恩人。他六亲不认,弃妻儿不顾。从他口里得知县长们都是黄四郎们的走狗,看黄四郎们的眼色行事,向黄四郎们跪着要饭吃。马邦德是现实中贪官的翻版。

以上三个角色是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在开明派出现前,鹅城被实权派和贪官勾结,搞得鸡犬不宁、乌烟瘴气。开明派出手,首先是用双规的手段弄掉了贪官,把县长一职搞到手,然后发动鹅城的百姓革命,分了黄四郎的家产,炸了黄四郎和他的碉楼。

影片除了片面拔高张牧之外,还为开明派推卸责任。在影片中,老百姓逆来顺受,麻木不仁,从来就不会反抗,只会分家产、争位子,享受胜利果实。老百姓打麻将的镜头多次出现,有银子时在打麻将,没银子时也在打麻将,有枪时在打麻将,没枪时也在打麻将。而实际上影片在片面反映事实,为塑造开明派的英雄形象,完全无视现实中此起彼伏的群体抗争,试图反复论证社会变革只能在开明派的主导下进行。影片中也低估了民间知识分子的作用,把民间知识分子说成是非不分,并为开明派推卸责任。马邦德和花姐是影片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前者会写戏文,后来投机做了贪官,是利益集团的走狗;后者会画画像、击鼓,被实权派欺压,是民间知识分子的代表。影片把民间知识分子明确地分为左右两派,说明作者对社会的洞察力很不一般。影片中有两次左右手持枪的镜头,第一次是花姐在投身革命前花姐持枪对准张牧之,张牧之说道:“你左手拿枪的意思我懂(左派),你右手拿枪的意思我懂(右派),你就这么待着我不懂。”“我不打你,你不恨我,你不拿枪对准黄四郎,为什么对准我?”花姐答道:“因为你是好人(开明派)”。

前面交代了,影片中张牧之是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的。影片通过张牧之为民伸冤、发钱、发枪,不知不觉掌握了话语权,使人误认为张牧之是鹅城唯一的救世主,于是诱导观众在充满希望中等待张牧之的出现,这才是影片要向观众灌输的主题。问题是现实中有张牧之这样的体制内开明派吗?他是9颗星的哪一颗呢?怎么大伙看到的都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呢?如果有体制内开明派他为什么不率先公开自己的身家呢?难道要休无止境地等待奇迹的出现吗?比起张艺谋用华丽场景、赵本山用插科打诨、陈凯歌用扭曲价值观来麻醉观众,姜文的艺术手法无疑要高超许多,姜文是名副其实的影帝。“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吧”,一个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
今天,我就是高瑜
奶奶的,一个个都是冲着政治伸出比狗还灵的鼻子,把歌颂换成批判,这帮生事的主儿,肯定都是文革大批判好手的再世,看他妈的一部电影都他妈的一定要看出政治味道来才他妈的叫他妈的好电影,说中国人不是他妈的政治化动物,还他妈的谁信?
今天,我就是高瑜
38# 自觉的梦游人
说得好,中国人确实是政治动物,大部分都处于政治饥渴中,而且面对政治时很难有正常心态。
这就叫:道德家看到的是少儿不宜,政治家看到的是影射现实,技术派看到的是处处穿帮,未来派看到的是嘉玲姐即将死而复生,哈哈。
把影片的台词和情节对准某时期,其事件说事,我认为是没有事找事。有人说《让子弹飞》是寓言体,我觉得里面没有任何寓言,硬要归纳主义,偶认为现实主义有点靠边。里面夸张搞笑的台词和情节,我认为是活泛,中国人很懂活泛好处的,
回34楼梦兄:都可看。
子弹飞就是一个娱乐片,枪战动作都算不上。
某些文人才高到无事生非。
姜文接受采访时说:看网友的评论特别有意思导演拍片哪想这么多啊
这就叫:道德家看到的是少儿不宜,政治家看到的是影射现实,技术派看到的是处处穿帮,未来派看到的是嘉玲姐即将死而复生,哈哈。
童志刚 发表于 2010-12-29 10:27
您看到了啥?
您看到了啥?
玻璃球 发表于 2010-12-29 11:26
娱乐哈。
猪头风文字,够劲够爽!
听猪头讲课——ZT如有关编剧的案例分析。
本来觉得看不看无所谓,见铜板之言,那方便时看一看也无妨。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评论那么热闹,反倒勾起看看的欲望!虽然,俺平时从不进影院,加之儿子怂恿,那还就不看不可了!
近年来仅有的几部值得一看之一……
呵呵,大家可以去看,图个乐呵。
俺对姜文的喝彩全都给了《鬼子来了》。
一个垃圾片居然引出这么多评论。牛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小夏同学见过垃圾了?能不能谈点捡垃圾的体会?
昨天去影院看了,喜欢,元气沛然。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酱香老范 于 2011-1-3 10:06 编辑

俺前天看的,虽不“了然”,但“然”也!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