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绘画形式与以造型面快为要素的素描为一切绘画基础的思考

1.绘画作为人类的一种艺术表达,不应该只囿于一两种形式,而应该是“百花齐放”:源于西方的油画,源于华夏的传统中国画,近代现代的水墨画,彩墨画,等等。都应该继承和发扬。2.传统中国画与中国书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线是这画种的主心骨、特色。3.强调造型结构面快、明暗是“西画”的要素。4.一个画种可以引入另一画种的要素,但是,这要在原画种的特色不受损的条件下作适可而止的引入。5.素描对中国画有帮助,但是,当一幅中国画表现出来的素描要素强于中国画原来的特色,这种中国画便不再是传统中国画了,而可能是另一新画种了。于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是否要保留作为百花齐放之一的传统中国画。

绘画形式应该是百花齐放。每个画种有它自己的特色。不要企图以一个画种取代另一个画种。就算是同一画种,也应该有宽容的心态,不应该高举这画种中一个流派而排斥其他流派。即使是“西画”,也并非强调“造型面块”是唯一的表现方式;如俄罗斯绘画精辟的造型理念,也只是泛义“西画”许多流派中的一个;而画得像摄影的绘画技法也许是人类最初绘画的其中一个初衷和追求,但是,要注意当这样一个追求可能很轻易被艺术化的摄影技术与设计所超越,这种绘画追求就可能成为疑问(因为绘画作为一种媒介有它独特的而不为其他媒介所取代的特色,也如诗歌有其特色而不为其他媒介所取代);假如进而把这种追求扩展甚至强加于其他画种,就更显不合理。

ee
2011、5、21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5-23 12:06 编辑

EE最近被在宣纸上画的素描吓到了吗?

“造型块面为要素的素描”的提法,现在听起来还蛮亲切的,想起多年前那些以阿格里巴、塞涅卡为伴的练习时光。苏系素描好像更强调块面。美国素描教学里的内容又不一样了,还有章节是研究线条的。

绘画讨人喜欢之处是没有绝对标准,任何方式都可能是对的,没什么是一切绘画的基础。
绘画讨人喜欢之处是没有绝对标准,任何方式都可能是对的,没什么是一切绘画的基础。ironland 发表于 2011-5-23 11:56
喜欢这句话,绘画的基础再怎么好也比不上喜欢绘画。
本帖最后由 ee 于 2011-5-24 16:17 编辑

我基本是画“西画”的,但是,也学过书法与中国画。我对任何画种都一视同仁地欣赏,尊重。这许多画种中,传统的中国画,以笔墨气韵为贵的,六法为基石的,光景似乎不怎么乐观。我并非无所指,而是有感而发。我看不惯以前的“一言堂”,“政治挂帅”,“老大哥”,“意识形态”的艺术,看不惯今天的媚洋媚俗拜金。艺术,如在许多国家,是绝对独立的,不依附政治与强人强势,不需要大牌们家长们装腔作势指指点点。艺术家有自己的脑。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
在一个艺术网站上,有提出必须以西画的造型面快理念的素描作为中国画的基础。于是引发激烈的争论。
在引进欧美理念与技法上,日本人做得非常好,他们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让他们成为更出色的日本人。而中国似乎不行。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5-24 19:01 编辑

有提出必须以西画的造型面快理念的素描作为中国画的基础
——————————————————————————
扯淡。说这种话的家伙没学过画吧。
中国画不是像水彩、油画那样基于材料差异的分类,笔墨意趣是少不了的。仅以契斯恰科夫系素描为基础画出来的,恐怕更像是宣纸上的水彩画吧?


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样奇怪的争论。国画人物写实类的,素描技巧和国画结合平衡,蒋兆和先生做得多棒啊。跟着老先生做就是了。此外素描的方式也有很多,对国画而言,线性素描、结构素描或许更方便使用。再者田黎明、朱新建、徐乐乐他们的画法,和苏系素描有什么关系?

中国又不是没有写生传统。国画不可能在苏系素描这一棵树上吊死。
本帖最后由 ee 于 2011-5-24 19:47 编辑

举几个例,传统中国画的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是我特别喜欢的几位,估计他们对西方绘画的“素描”认识不多。但是,他们的作品是伟大的艺术品,他们为人类艺术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画西画的我,特别喜欢他们的线,那种“韵味”。说到“线”,我同样也喜欢荷兰画家伦勃朗铜版画的线,喜欢法国画家科罗的田园油画那些树干显示的优美线条,印象派德加色粉画的线,喜欢毕加索的细笔画的线,美国画家萨金特(John Sargent)的线,美国画家怀特(Andrew Wyeth)干笔画的线,列宾学生塞洛夫自画像的线,等等。但是,这些欧美画家的线,很明显与吴道子,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的线味道大相径庭。不是说谁比谁好,而是文化内涵各领风骚。我是说,假如,现在中国画坛作品上失去这些对西方绘画“素描”毫无了解的传统中国绘画大师们的线及传统元素,那将是多么可惜的事。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
7# ee

喔,我相信不会消失。

中餐不会消失,中国画也不会。
本帖最后由 ee 于 2011-5-25 07:00 编辑
7# ee  

中餐不会消失,中国画也不会。
ironland 发表于 2011-5-24 21:31
哈哈,就这么一句话点通了看似这么复杂和令人困惑的问题

绘画作品不但对不同的人类的眼睛说话,更对不同的人类的心说话。
所谓不同,在于其种族,其成长、生活的环境,在这环境中所接受、接触的文化、教育、社会风俗,以及其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特殊经历造成的先天与后天心理因素。绘画,是一个在二度空间的媒介的形象,通过人类的眼睛,传到他的“心”,引起这个个体的人的各种生物性及心理性及社会性的反响或共鸣。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
讨论的好热闹啊,受教。同意ee和ironland,不会消失的,完全是两种文化观念两种思维模式。背后是不同的心理结构,何况我们在艺术方面还有这么高的历史成就。最近在研究透视问题,以透视视角研究中国画就是伪问题,考虑成熟了就写到这儿来。
本帖最后由 ee 于 2011-5-30 05:11 编辑

10# 老李北海鱼

以西画透视来探讨传统中国画的透视,有可能隐含一个目的:指出传统中国画采用“散点透视”不符合个体的人以一点出发作观察的“机械化”与“现实”。

个人认为,传统中国画采用的是“鸟瞰”构图、布局,以及把风景里的对象作“平面几何”方式的理解式的铺设。而这种“散点”透视方式,如果作为要与以人类的的“心”进行信息“沟通”与“传递”,便已经达到它的目的,没有什么不妥。可见,西画与传统中国画,在这方面,甚至其他方面,一个着重“现实”与“机械”,一个着重“心”与“意”。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
散点透视也是透视。
不理解为什么要用线透视来分析国画。这好像是拿经典力学规则来套量子力学。
照相术的发明差点要了西画的命,因为西画所追求的目的方向就是向着照相术去的,幸亏毕加索、康定斯基、米罗、夏加尔之类的出现,西方绘画才保住了半条命,可是命运已大不如前了,照相与影视占据了平面艺术的主流。中国画没有西画这种一开始就注定的命运,这可能与我们不怎么局限于焦点透视有关系,但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关键之处在于从很早开始中国画就已发展出了一种诗意的品质,建立起了一座形而上的大厦,这个成绩与文人(诗人)的参与有着直接关系。
有时我不禁猜想这差异的起源或许更早。

阿尔塔米拉岩画


花山岩画
是啊,在艺术上,似乎中国人更早就进入到了抽象时代,或者说一开始就是抽象的。不过这么说有点缺乏根据,按道理不可能一开始就是抽象的。我常想,甲骨文以前有没有文字?如果有的话,与岩画有些什么差别?这中间是否缺乏一个过渡。甲骨文实际上已经具备高度的抽象性了,它的前面应该是有一种从绘画到文字过渡的东西,这些岩画很可能就是这个时期的东西。
书画同源,但非书画同体。同源指书画都来自大自然现象,而文字属于社会现象,所以二者非同体。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似乎从未对自然的敬畏膜拜。
即使说抽象,也不同于西方的抽象概念。西方借助抽象,来表达思想之美,我们的抽象,表达的是一种情趣,二者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