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近距离观摩一个指挥在一部原创歌剧的工作

一提起指挥,不少人就会想到周舟。他的走红是指挥们的杯具,一个白痴都能干的活有啥了不起呢?
正好,我的一个从事这个职业的小朋友王燕应邀担任了原创歌剧《永不消失的电波》的指挥。这使我有机会观摩她每个阶段的工作,我把这个过程简要的介绍给大家,也许会帮助大家了解指挥在舞台以外的工作。
第一阶段:读谱。
一部新歌剧的作曲家完成的创作开始时只是一个钢琴伴奏谱,之后相关专业人员根据这个钢琴谱为乐队配器形成一个总谱。指挥从总谱初稿完成后就要参与进来了,她(他)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核对总谱,经他检查后的总谱初稿才能打印成分谱交乐队排练用。
王燕原是中央歌剧院的青年指挥,4年前调回母校上海音乐学院任指挥系副主任(主任是汤沐海),今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意大利语(教委为访问学者指定的)。搬家前她把家里的钢琴移交给了我,因此端午节她在我家读谱。
现在的青年指挥钢琴基础都很了得,总谱读法是指挥的必修课,他们看着总谱演奏钢琴来听乐队效果。歌剧《永不消失的电波》在舞台上的表演时间是两小时,一份总谱用A3纸打的密密麻麻的有二百多页。要在两天内把第一次接触的作品根据总谱在参考着原创普弹奏完,更要紧的是要发现错误(笔误或是由于不熟悉打谱软件出的打印错误)以及不合理处(和声、配器等),再给予修改和更正是一件很艰巨的任务。不过,这种作品要赶在七一上演,给各个环节人员的时间都不多。
从6月4号中午到5号晚上,王燕读完谱交给剧组去打印。
第二阶段:案头工作。
第一稿排练总谱交回是6月7号,乐队9号排练。在这一天多时间内指挥要把自己的谱子分章节整理出来,再根据剧组的排练日程编制排练计划。这期间还要把所有角色和合唱团的唱段都熟悉一下,因为排练初期演员和合唱队是不参与的,轮到他们唱时指挥自己会代一下。
第三阶段:拉乐队。
这个阶段两天,每天9点半开始,中间休息两次,12点吃饭。下午1点开始3点结束(中间休息1次),总共演奏时间约8小时。要在8小时内把总长两个小时的作品排出个摸样是考验指挥的重要环节。乐手基础很好,多年来接触过的指挥相当多,青年指挥如果没两把刷子是挥不动乐队的。别的不说,乐队要是觉得你不行,光是各器乐的首席向你提出的问题指挥都答不过来。好在乐队在去年CCTV青歌赛决赛时与王燕合作过,他们对王燕比较认可。因此两天的排练效率很高,排练每一章节前指挥都要介绍一下剧情,以便乐手控制音色。另外排练时凡是有唱段的地方指挥都是边挥边唱,这样乐手们都熟悉了歌曲,知道哪儿得慢,哪儿得快,哪儿有气口。当然,这阶段谱面上的问题最多,指挥得不断地停下来改分谱。
老程大哥,以前听过一种说法,歌剧指挥比交响乐指挥要牛得多,是这样吗?
2# 猪头猪智慧
指挥交响乐面对的是乐谱和乐队。而指挥一部歌剧面对的事情相对复杂,指挥要与导演合作,还要与演员和合唱团沟通,唱好了是作曲家和演员的功劳,演砸了都会怪指挥。
第四阶段录小样。

总谱出来以前,导演已经根据钢琴伴奏录音给演员戏。指挥没还没看过拍戏,导演也没听过乐队演奏。指挥和导演沟通过后决定录个有形体演员参与演出的音乐片段供拍戏用。因为乐队已经排过,录音还算顺利。

第五阶段与声乐演员合乐队。
由于任务紧,作曲家手稿一出剧组就根据手稿让钢琴即兴伴奏录了小样。演员都是根据这个学唱的,但这个伴奏和总谱几乎没有关系,节奏也有很大区别。
即便是同一人物A、B、C角的音乐处理也有各自特色。和钢琴最大的区别,乐队是几十人的群体,各器乐种都是用分谱,上面没有其它乐器和唱段。让乐队做变化不太容易。
尽管歌唱演员歌已经唱熟了,可站在庞大的乐队前面,听着不同的前奏间奏和乐段中不同的伴奏,所有歌唱者都不太适应。几乎所有歌手都合的不太顺利,有的甚至不知道从哪进来,甚至唱错音。出现这样的问题指挥就得带着演员唱,不时还得停下来向演员讲述他们进来前乐队的和声是什么,他们应该听哪种乐器找自己的音方便。
只要歌唱演员提出的要求合理,指挥都会先让他们唱几个小节,然后按他们的速度挥。
好在王燕视唱基本功好得不得了,无论哪个角色的唱段她都很熟悉。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歌剧指挥比交响乐指挥牛的原因之一。 这个剧组的演员大多数是第一次与王燕合作,能把他们所有人的唱段都能唱出来的指挥他们以前见得不多,因此半天排下来演员对指挥基本上是言听计从了。
不再续了。现在总算有点摸清燕谈的水流儿。这儿似乎只有书画才算艺术。
老程大哥,继续贴,书画是艺术,音乐更是艺术,燕谈缺少像您一样懂歌剧的人,故原创帖子少。
不再续了。现在总算有点摸清燕谈的水流儿。这儿似乎只有书画才算艺术。
老程 发表于 2011-6-19 08:56
别介程兄,您老好像说气话。最好把您唱的录音给发上来让大伙开开耳。
老程,续吧。俺感兴趣着呢。一个指挥的工作流程及创作甘苦,对我纯属白板一块,很长知识。
但是,只有听的份,没有插嘴的胆。
老程骂得好,这段时间俺不知道恍惚到哪里去了,这下子清醒了。
不过读完帖子又晕了,这每一环只给那么点时间,太苛刻了。音乐这一行饭真不好吃呀。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老程一发嗲,终于把水色招回来了~~~~谢谢老程。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一直都在的,就是呆了点,呆燕也是燕约。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老西安 于 2011-6-19 15:30 编辑

没想到程兄嗲出了大个精。12d" />下回谁要是不给我的帖子加精,我就向程兄学习。
老程骂得好,这段时间俺不知道恍惚到哪里去了,这下子清醒了。
不过读完帖子又晕了,这每一环只给那么点时间,太苛刻了。音乐这一行饭真不好吃呀。
水色 发表于 2011-6-19 13:24
我也是看了这个过程而体会到当指挥的不容易。
观众看到的指挥是在舞台上,当周舟面对着乐队手舞足蹈时大多数人都把他当指挥了。而真正指挥的绝大部分工作是排练,尤其是面对原创歌剧,指挥的工作量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
《永不消失的电波》是部给党庆生的献礼剧,从作曲家完成手稿到演出,间隔也就三个月。再加上原方案是放乐队录音首演,后经大多数主创和演员强烈要求最终决定改为用乐队现场伴奏(其实就应该这样)。
决定是下了但找谁挥是个大问题,本团指挥和京城几位知名指挥都有其它任务在身,有人想起王燕在北京进修意大利语,这才与她联系。
去年CCTV青歌赛决赛环节是用乐队现场伴奏,王燕是女声选手现场指挥,乐队就是解放军歌剧院交响乐团。那是双方第一次合作,彼此留下了良好印象,这也是解放军歌剧院最终决定找名气不算大的王燕来指挥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与并执棒完成一部原创歌剧对任何一位青年指挥来说,都是件可遇而不可求事情。尽管时间仓促、题材又很主旋律,但很少有人会拒绝。任务接了,怎样完成就得考验指挥的内功了。为这部歌剧添彩是天经地义的,完成不好丢人现眼不说,今后可能没人再找你。
我正好观摩了排练并按耐不住参加了合唱,因此想把它做个简述,以便大家对指挥和歌剧创作有个近距离了解。

不过,水色妹妹给加的这个精好像味儿不太正。总觉得是我哭着喊着要来的。
哈哈,老西安太坏了,摸着老程的神经跳,一扎一个准儿。老程你猜我读你这个帖的时候心里想着啥,我在想如果是在大学的时候,它肯定能变成传单在同学里私下传播开来。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大学时候给我们上视唱练耳课的是李新草的女朋友,我们问她你俩相隔这么远,就不怕他花心么,她说他没时间花心呢,天天忙着背总谱。这么一看,还真是没时间花心呀。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6-19 21:25 编辑

我在中央歌剧院跟着他们演过几部歌剧,该院排一部歌剧的每个阶段都是很规范的。保证这个规范的过程是排练时间,像排《图兰朵》需要3个月左右。
第一阶段是视唱,各个角色拿到谱子后开始在声乐指导(国内只有钢琴伴奏)帮助下视唱。与此同时,合唱队在合唱指挥带领下视唱。
视唱阶段完成后是所有角色合在一起唱,由于这个阶段演员不需要表演,因此这个阶段称为坐唱。
演员唱熟了后进入排练场,导演开始排戏,在排戏过程中助理指挥(有时是指挥本人)指挥钢琴伴奏。导演始终要在乐谱规定的音乐中排戏。
独唱、重唱角色戏排过后群众演员(合唱队)再加入。这个阶段最后几天乐队开始排练。
导演拍过戏后先是角色演员与乐队合排,之后所有演员与乐队合乐联排。
联排之后进入排练场在导演和指挥共同指导下与乐队一起带动作排戏。
进入剧场前带妆带景联排。
进入剧场彩排。
最后才是正式演出。
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上述步骤已经较紧张。
中央歌剧院是这么排歌剧,而解放军歌剧院似乎从来没这么排过歌剧。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6-19 23:38 编辑
大学时候给我们上视唱练耳课的是李新草的女朋友,我们问她你俩相隔这么远,就不怕他花心么,她说他没时间花心呢,天天忙着背总谱。这么一看,还真是没时间花心呀。
水色 发表于 2011-6-19 16:55
李心草个子不高,出道很早,业内人士称他为“小草”。
现在他可成了大树,除了在国家交响乐团担任总监之外,国家大剧院很多歌剧都是请他执棒,他背谱能力在国内无人能出其右。
2009年我曾滥竽充数在国交演出过关峡为纪念汶川地震创作的《大地安魂曲》,指挥就是李心草。他排练时一脸严肃,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国交的乐队合唱队对他较敬畏。
5.12那天我们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开场后他在指挥台上转过身对所有观众说:“今天的演出是纪念一年前在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在演出结束时请大家不要鼓掌。”接着,他带领全场演员和听众起立,我们为那场地震中的亡灵默哀1分钟。
现在活跃在国内歌剧舞台上有不少是中青年指挥,请大家关注这些人:吕嘉、李心草、张峥、杨洋、王燕。这些人年富力强,基本功扎实,各有特点。前两位已经名气不小,其他人值得期盼。
老程淡淡的叙述,我听在心里却是感动莫名。虽然不像老程那样经历过大风大浪,不过一场大型排练的艰辛我是略知一二的,大学的时候拍黄河大合唱组曲,乐队与合唱独唱加起来怕有两百号人吧,那个过程……都以为搞音乐的是些吊儿郎当的家伙,其实在排练现场,简直犹如战壕里的兵。我很留恋那个气息,缅怀得厉害。毕业那年还接到同学发来的噩耗,排演大合唱的老师在排练现场心肌梗塞,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就去世了。音乐真是个累人的职业,也是个幸福的职业。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6-19 23:39 编辑

18# 水色
黄河大合唱我演出过几次,最早一次是2001年在北京音乐厅,指挥是著名指挥家秋里。
2005年北京西城区组织了一场纪念抗日战争演出要唱整本《黄河大合唱》,排练之中我们请了严良堃讲述这部巨作的历史,严老讲解了每个合唱唱段的要求,他还亲自指挥了每个合唱唱段并比较了不同处理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那种处理最恰当不用严老说合唱队员自己都能判断。演出时乐队是从中央歌剧舞剧院请的,指挥是张峥。那次演出我担纲河边对口曲领唱,这是我第一次站在乐队前面唱。
同年我参加了纪念冼星海诞辰100周年的演出,地点在人民大会堂。乐队也是中央歌剧舞剧院的,领唱是廖昌永和王秀芬,合唱队由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总政歌舞团合唱团三团联合。指挥是冼星海的学生,我国著名指挥家严良堃。严老是诠释这部作品的泰斗,我们听到过的《黄河大合唱》都是严版。那场演出李心草指挥我们唱了《在太行山上》等合唱,张峥指挥少儿合唱团唱《酸枣刺尖又尖》等合唱。演出压轴的当然是《黄河大合唱》,80多岁的严老一个箭步跳上指挥台赢得满堂彩,演出当然成功。
80多岁的严老一个箭步跳上指挥台赢得满堂彩,演出当然成功。
===============================
牛的!似乎画家高寿的多,音乐家高寿的少?或者是艺术生命在前在后不同?冼星海都像是多少代前的人了,诞辰才100周年,奥,现在106年了。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我记得那个指挥叫李心草,为啥你们都写成李新草。
认真、踏实、物质基础、文化、阅历、思考、机遇…………

当今(不是十年前)想成为好指挥,需要的条件很不少啊……
我记得那个指挥叫李心草,为啥你们都写成李新草。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6-19 22:33
55555,老程八成是被俺带坏的。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23# 晓梦
你的感觉很准,我不敢多说。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6-21 09:50 编辑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指挥粗排一遍后开始与导演对戏,再与作曲沟通。对于一部原创歌剧,作曲、导演、指挥是三个核心。排练初期作曲和演员交流,然后与导演沟通。乐队进入后,导演和指挥的沟通尤为重要。这三个核心人物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创作过程中争执是常有的事。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作曲家认为孩子是她生的,导演认为这孩子得我来养,指挥认为我是这孩子的老师。他们争归争,目的就一个:尽最大努力把戏排好。
指挥拿着总谱一页页边翻边唱,导演按顺序说。他们交流的重点是在没有角色唱段时舞台上在干什么,尤其是每个段落之间场景是如何切换的,布景切换需要多少时间等事宜。
这部戏的指挥根据表现人物的需要调整了某个角色的出场顺序,这一改整个总谱都得变动。指挥调整演奏顺序不难,但她要考虑调整后的顺序调性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则需要在音乐上做处理。
原创歌剧在排练时改动较大,指挥认为配器音响过重,有些和声听起来比较拧巴。她得把她认为不合适的段落挑出来,请作曲和配器在现场听效果。这样一个排练也要两个半天,作曲认可指挥的段落在请配器重新按要求改动。这个歌剧的配器都很忙,他们改动了一部分后授权指挥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改动。
由于要改配器,乐队放假两天。
指挥和导演一起根据前几天供排练的录音让演员把整部戏走一遍。排到过场戏时导演手里拿着秒表自己走戏,再把这段时长告诉指挥,以便指挥控制节奏。演员带戏带动作唱时和站着唱感觉不一样,他们也会提出自己舒服的节奏, 指挥也会考虑这些因素。戏过一遍,指挥的工作日记和总谱上记得密密麻麻。
由于大部分配器的修改都要指挥自己完成,因此她看完戏就得动手和助理一起修改,这几天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6-21 13:09 编辑



我把排练时录的歌剧尾声录传上来,独唱的是汤子星,经电声放大他一人把我们合唱都盖了,只有到最后一句才能听到我们的。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指挥粗排一遍后开始与导演对戏,再与作曲沟通。对于一部原创歌剧,作曲、导演、指挥是三个核心。排练初期作曲和演员交流,然后与导演沟通。乐队进入后,导演和指挥的沟通尤为重要。这三个核心人物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创作过程中争执是常有的事。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作曲家认为孩子是她生的,导演认为这孩子得我来养,指挥认为我是这孩子的老师。他们争归争,目的就一个:尽最大努力把戏排好。
指挥拿着总谱一页页边翻边唱,导演按顺序说。他们交流的重点是在没有角色唱段时舞台上在干什么,尤其是每个段落之间场景是如何切换的,布景切换需要多少时间等事宜。
这部戏的指挥根据表现人物的需要调整了某个角色的出场顺序,这一改整个总谱都得变动。指挥调整演奏顺序不难,但她要考虑调整后的顺序调性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则需要在音乐上做处理。
原创歌剧在排练时改动较大,指挥认为配器音响过重,有些和声听起来比较拧巴。她得把她认为不合适的段落挑出来,请作曲和配器在现场听效果。这样一个排练也要两个半天,作曲认可指挥的段落在请配器重新按要求改动。这个歌剧的配器都很忙,他们改动了一部分后授权指挥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改动。
由于要改配器,乐队放假两天。
指挥和导演一起根据前几天供排练的录音让演员把整部戏走一遍。排到过场戏时导演手里拿着秒表自己走戏,再把这段时长告诉指挥,以便指挥控制节奏。演员带戏带动作唱时和站着唱感觉不一样,他们也会提出自己舒服的节奏, 指挥也会考虑这些因素。戏过一遍,指挥的工作日记和总谱上记得密密麻麻。
由于大部分配器的修改都要指挥自己完成,因此她看完戏就得动手和助理一起修改,这几天忙得饭都顾不上吃。老程 发表于 2011-6-21 09:49
那么复杂!跟周舟说得明白吗?也就是说名义上周舟指挥的节目,都实际另有指挥担纲这些工作?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6-21 13:50 编辑

28# 邱晓云
周舟就是拿着指挥棒在指挥台上的舞者,乐队是不看他手势的。而且他只能上跟节奏感很强的曲子,由于很多人对指挥不了解才误把周舟当指挥。
在音乐学院大多数学生和老师是一对一上课,而学指挥的学生上课是三个老师对一个学生,一名主课老师,两名钢琴老师(他们模拟乐队的弦乐和管乐、或伴奏与合唱队)。国家院团指挥是唯一比院级领导人数少的行业。
我写这篇东西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对指挥有所了解。
听过了,大气磅礴啊!
我喜欢音乐,但是只喜欢听,说不出道道来,真正门外汉一个! 27# 老程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6-21 14:39 编辑

30# 何毓玲
演出时肯定要比这个好的多。
现在还不知道搞得到票否,看看月底彩排时能不能带几个人进去。大姐有兴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