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吉利就证券市场周刊报道回应被指情绪化缺严谨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11119/134310846728.shtml吉利就证券市场周刊报道回应被指情绪化缺严谨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9日 13:43  中国网


  中国网11月19日讯 (记者 马艺文) 今年以来,随着车市的回归理性,销量的逐日下滑,昔日风光的部分车企开始显露颓势,其中闹得最沸沸扬扬的要数“吉利(微博)汽车集团陷入高盛高利贷危机”的事件了。
  吉利被指借高利贷搞并购 偿债能力遭质疑  
  据《证券市场周刊》11月12日报道,吉利危局源自对沃尔沃(微博)“蛇吞象”式的收购。彼时,吉利的自有资金远不足以完成收购和整合。为此,吉利通过向高盛等海外投资机构发行高息债券筹措资金。这些机构之所以在收购战中不支持国际车企巨头,而是支持一家中国民企,原因就在于吉利给出了高额利息。吉利的债务负担由此愈发沉重。从2008年到2010年,吉利集团的负债总额从47.8亿元攀升到710.7亿元,资产负债率达73.4%。
  报道称,为偿还海外投资机构的高息债券,吉利从今年上半年开始,重新接洽国际大型PE机构筹资。但由于担心吉利的还款能力,这些机构均拒绝合作。
  报道还对吉利的偿债能力进行了质疑,并称随着汽车销量增速放缓,获取长期低息贷款计划进展不顺,地方政府对沃尔沃落地项目态度转向谨慎等不利因素的出现,吉利的情况可能更加恶化。
  该报道刊出后,吉利汽车股价连续下挫,两日缩水9.69亿港元。
  吉利回应被指缺乏严谨 车企短板开始暴露  
  针对《证券市场周刊》的报道,吉利集团连续两日发布声明否认。
  11月14日,吉利集团紧急发布声明称,《李书福危局》一文大量捏造、虚构事实,恶意中伤、诋毁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李书福董事长的形象和声誉。该声明亦称,吉利集团已经授权律师对《证券市场周刊》的侵权行为采取法律行动。
  11月15日晚,吉利对外发布了第二份声明。公开信指出,“吉利和《证券市场周刊》的争论,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争论,也不是什么观念的争论,而是真实与虚假的争论。”吉利认为,该报道是一篇典型的虚假新闻。
  有媒体在评论吉利集团的回应时指出,吉利虽然回应速度较快,但具体措施和态度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吉利的两次回应,显示出公司急于为自己正名的态度,然而对事实本身的澄清、对自身财务状况的公开却没有提供充分的依据。面对负面且可能未必切实的新闻,公司应该拿出更为睿智、更为理性的回应方式,以翔实有力的事实反驳不实传言,而不是简单否定、情绪化回击负面新闻。
  吉利此次的“危机”传闻也暴露出了部分车企在车市低迷时的现状:缺失了火爆的市场,当年盲目扩大产能、超前并购的行为纷纷露初短板效应,成为企业前行路上的巨大障碍。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http://www.yicai.com/news/2011/11/1209590.html
吉利与证券市场周刊明战:极力否认高利贷勒脖 字号 大 中 小 作者 夏齐林 来源 证券日报 2011-11-18 11:05 本页面需要登录才能访问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11月14日,《证券市场周刊》刊发题为《李书福陷入危局 海外高利贷勒紧吉利脖子》的报道,称吉利集团在2010年对沃尔沃收购时,向海外发行高息债券,致公司资产负债率大幅攀升,质疑其偿债能力,认为吉利集团及其掌门人李书福已陷入了危局。
1 1月14日,《证券市场周刊》刊发题为《李书福陷入危局 海外高利贷勒紧吉利脖子》的报道,称吉利集团在2010年对沃尔沃收购时,向海外发行高息债券,致公司资产负债率大幅攀升,质疑其偿债能力,认为吉利集团及其掌门人李书福已陷入了危局。

报道当天,吉利集团即声明该文章“大量捏造、虚构事实,恶意中伤、诋毁吉利集团和李书福董事长的形象和声誉,已经造成严重后果”。随后又发声明称“《证券市场周刊》必须要为这种不负责任的虚假新闻承担法律后果”。

11月16日,撰写上述报道的《证券市场周刊》的一位记者表示不方便回应,可找发言人李德林。当日,《证券市场周刊》编委李德林对中国资本证券网表示,“我觉得这个无可厚非,新闻媒体不是公司家养的,我们是新闻媒体,报道新闻是我们的职责”。

11月17日,对于是否能够证实《证券市场周刊》的报道确有不实,不仅吉利集团相关人士拒绝回应,而且被吉利集团授权发布声明的浙江星韬律师事务所也多次以开会为由婉绝回应。

高利贷勒脖子?

吉利极力否认

《证劵市场周刊》报道显示,2010年吉利集团在收购沃尔沃时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很大一部分收购资金都来自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贷款,应急的部分是通过向海外发行高息债券获得,从2008年到2010年,吉利集团的负债总额就从47.8亿元攀升到了710.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3.4%。而如今吉利集团已重新开始秘密接洽海内外私募机构筹资,重要目的就是还高息债券。

对此,吉利集团立即回应,对此连发两则声明。

11月14日,吉利集团发布律师声明,称该文章“大量捏造、虚构事实,恶意中伤、诋毁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李书福董事长的形象和声誉,已经造成严重后果”;并称“已经授权律师对《证劵市场周刊》的侵权行为采取法律行动,并将根据媒体及相关责任人的认错态度作出进一步的反应”。

11月15日,吉利集团再发公告称,“吉利目前的发展势头非常良好和健康”,“这次和《证券市场周刊》的争论,是真实与虚假的争论”,并列举了四条虚假报道内容。

而吉利集团自收购沃尔沃起,就多次被媒体质疑其流动资金短缺、财务状况恶化,其短期内迅速攀升的负债确实令人惊叹。

在15日上述公开声明发表后,吉利集团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正在等待《证券市场周刊》方面回应。

无可厚非

“那就走法律程序”

11月16日,《证券市场周刊》编委李德林首先表示,其所说的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作为媒体,《证券市场周刊》尊重任何人对《周刊》文章的看法与批评。

对于吉利集团的报道,李德林表示肯定是掌握材料的,至于是否准确,律师会和他们沟通,通过正规渠道解决。

对吉利集团和李书福的报道,李德林表示,“我觉得这个无可厚非,我们是新闻媒体,报道新闻是我们的职责”。

对于吉利集团公开律师函,李德林说“那就走法律程序呗”。

李德林还表示,新闻媒体不是公司家养的,《证券市场周刊》从来没有撤稿。而这次对吉利集团的报道,无论是杂志,还是网站都没有撤。

11月16、17日,从《证券市场周刊》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李书福危局》的标题文章仍在,发布日期显示为11月12日。

目前,吉利集团和《证券市场周刊》两方各执一词,吉利集团言辞激烈的驳斥媒体做虚假报道,而《证券市场周刊》则坚持自己报道的无误性,也令这一事件的走向扑朔迷离。

对于此事件,吉利集团多位人士均表示,不方便回应。

11月17日,中国资本证券网致电代理吉利集团发表声明称《证劵市场周刊》为虚假报道的浙江星韬律师事务所,对于其是否掌握材料证明《证券市场周刊》的报道确有不实,该律师事务所相关人员多次以经办律师开会为由婉绝回应。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李书福危局报道引发媒体与吉利明战
http://finance.sina.com.cn/focus/jili2011/index.shtml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