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统计局长解读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

2020年基本实现的现代化到底是啥样?又有哪些指标要达到才称得上基本实现现代化?11月8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省统计局局长、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课题研究江苏工作组组长朱晓明表示,江苏已经制定了四大类30项指标,引领全省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江苏特色
    达到住房等6项自创指标
    “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已经成为江苏大地上的时代最强音。朱晓明介绍,《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也正是在“中央有要求、江苏有条件、人民有期盼”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制定的。
    整个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共四大类30项指标组成。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基尼系数等一系列人们较为熟悉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外,还有人均预期寿命、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等一系列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
    朱晓明介绍,指标体系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一些发达地区的指标和目标值,同时注重体现江苏特色,“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据悉,30项指标中有16项为国际通用指标,8项为国内可比指标,6项为江苏省自创指标,包括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住房水平、和谐社区建设水平、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
    其中自创的居民住房水平是以配有厨房、卫生间等设施的“住房成套比例”为指标,体现了对“住”的重视。而在这之前的征求意见中,专家们有的认为应该以面积为指标,有的认为应该以一人一间房为指标,而最终以成套比例为指标最为合理,这个成套可以是租的也可以是买的。
    突出民生
    蓝天、清水都是“硬指标”
    朱晓明介绍,江苏现代化指标体现着以下特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体现出人才支撑与创新驱动;突出了农业农村和社区的基础作用;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民主法制、社会发展和缩小收入差距等。
    朱晓明强调,江苏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突出了民生幸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体现在民生,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中有很多涉及人的全面发展。比如,人均预期寿命,居民收入水平,居民住房水平,基本社会保障,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这些都体现民生。
    而在生态上,指标体系这次特别提出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以此来衡量该地区的空气环境质量如何;用三类以上地表水比例来衡量该地区水环境。“这些都是硬指标,通过这些方面来体现城乡居民民生幸福。”朱晓明说。
    还需努力
    坦承有7项指标有较大难度
    《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是继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之后,引领江苏“两个率先”实践的又一目标体系。这两天,不少代表拿到这份指标体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照各项指标,逐项打分,寻找努力的方向。
    朱晓明在解读时坦承,30项指标中实现难度较大的有7项。具体包括居民收入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单位GDP能耗、III类以上地表水比例等。“以居民收入水平为例,尽管省里年初提出了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但相比过去还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朱晓明说,不少指标都是硬指标,需要真正下一番工夫、花更大的力气才能实现。
    人民满意度作为评判指标单独列入评判
    记者注意到,除了四大类30项指标外,指标体系中还有一项单独列出的评判指标,即“人民群众对基本现代化建设成果满意度”。朱晓明解释,这一指标是公众参与的主观感受指标,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基本现代化建设成果的认可程度。由省统计部门或委托民间调查机构,采用问卷、电话访问等抽样调查方式取得。
    而之所以单独列出,是因为在具体的监测和考核中,看某一地区是否基本实现现代化,除了30项指标每项实现程度不能低于80%,总体加权后要得到90分外,人民的满意度这项还必须达到70%。
    朱晓明表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结束后,有关部门将加紧制订具体的监测办法,然后统一进行验收,“大概明年就可监测今年各市实现程度的情况”。
    此外,在这一指标体系下,省里还将统一出台县级行政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刘海琴 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