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近来的一些

山花子
暗把相思谱入诗,题存红叶待春时。莫怨东风穿绣户,要君知。
月缺无关双鬓老,梦甦难却几回痴。唯有清词余一卷,忆秾姿。

山花子
堤上青枝郭外斜,春风不管野人家。寂寞倚栏拈芍药,惜红葩。
早料相思终著病,难全誓愿渐成痂。新近怕听容若句,总如她。

山花子
旧日流光许再题,年华或与梦同栖。忆里悲欢词里韵,几人知。
眉蹙三分春有约,唇喃几句语关痴。掠影帧帧浑不觉,鬓成丝。

虞美人
倚门惆怅关门晚,别去声犹缓。小楼灯火又黄昏,案上茶杯袅袅有余温。
时钟啃啮难安寂,点点的回忆。收音机里一支歌,眼角微潮莫问为什么。

卜算子
遗落旧窗台,仿佛流年永。透视阑珊蒙太奇,黑白凝光影。
两手默相牵,青涩如瓷皿。似水温柔的眼波,今已成枯井。

步陆游韵 除岁有雪
霏霏雪霰扑窗纱,毕竟新年启物华。久乏春温呵冻笔,倍怜香冷写梅花。
拈诗压岁耽如癖,乘兴扦炉唤煮茶。一阕收篇天欲曙,桃符应已到千家。

鹧鸪天
自别春风久未开,荼蘼花事早沉埋。烟疏雨细留残迹,雁递书回许北来。
衣胜雪,忆如苔。朱栏折处渺尘埃。江流曲到重山后,一脉余痕上砚台。

西江月
细雨敲窗难歇,秋风入鬓尤寒。海棠依旧压栏杆,知否流年已换。
酒后情余落寞,灯前影拓孤单。一签心事问神龛,判曰尘缘未断。
天寒尚可逢知己,道裂何曾见铁肩。
写得好,诗意郁郁,诗思凄凄,然又不禁要想,诗韵兄日日吟哦,心力或恐抛损过度。暇日有兴,尝试变换一下题材诗味,似亦无不可,调剂诗神之余,兼收调适心神之效,我等读者,亦可使心情为之一壮。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时钟啃啮难安寂,点点的回忆。收音机里一支歌,眼角微潮莫问为什么。”
白话入古词,如同细雨润物一般自然。
楼主童鞋恋爱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又看见诗韵的诗了,真好:)
本帖最后由 诗韵新编 于 2011-12-2 21:24 编辑

2# 周泽雄
泽版之温言厚意,令人感喟,谢谢。忝以小诗几个答之。

次韵登杜甫江阁
峻阁临流许共攀,青空如洗拓眉间。
襟涵云梦三千浪,指点湖湘十万山。
云麓坡横丛菊怒,秋江水瘦一鸥闲。
端思野老穷愁遍,不废乾坤诗史传。

无题
负手高吟北斗横,聊将冷眼掠虚名。
三分浊世随流俗,一纸冰笺镇水晶。
翻覆龙蛇云海怒,浮沉凤雀腐儒瞠。
沧桑阅尽方提笔,字字如椽有不平。

崖山怀古
怕看此峰凝血碧,鲸鼍当日挥长戟。
一瓢弱水覆龙舟,十万浮尸连广席。
祚胤倾亡道统崩,河山大好衣冠易。
枉称夏冑复登临,不见军民蹈海迹。

无题
江湖磊落一衫青,老去难登泗上亭。
抱膝扬眉当看剑,科头跣足好谈经。
疗贫独少歧黄术,把盏长邀太白星。
闲拨商弦弹古调,松风一曲有谁听?
天寒尚可逢知己,道裂何曾见铁肩。
本帖最后由 诗韵新编 于 2011-12-2 21:24 编辑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邱晓云 发表于 2011-11-30 23:30
云兄引得不错,正是步陆游这首《临安春雨初霁
天寒尚可逢知己,道裂何曾见铁肩。
“时钟啃啮难安寂,点点的回忆。收音机里一支歌,眼角微潮莫问为什么。”
白话入古词,如同细雨润物一般自然。
杨林 发表于 2011-12-1 12:36
说起来惭愧得很,总想摆脱泥古之道,试验出一条写词的新路子,可是总也不成功,倒有画虎不成之憾。看来还是功底问题,在下确实是太浅薄了。问好杨林兄。
天寒尚可逢知己,道裂何曾见铁肩。
楼主童鞋恋爱了
杜雅萍 发表于 2011-12-1 12:59
萍版慧眼如炬。嘿嘿。
天寒尚可逢知己,道裂何曾见铁肩。
又看见诗韵的诗了,真好:)
刘勃 发表于 2011-12-1 16:09
勃兄,余偶像也。为之一惊、一喜、一汗。。。
天寒尚可逢知己,道裂何曾见铁肩。
12# 晓梦
晓梦先生太客气了。很惭愧,在下学诗有年,至今还是管中窥豹,只略知片斑而已,聊且不揣浅陋,持一孔之见而与先生共同探讨、交流。

首先应该说明一点,燕谈论坛上“古体诗”的分类标签,其含意是很宽泛的,它的意思应该是说“用古代的体裁而写作的诗歌”。按先生所提出的问题,则多是与律诗有关,当归于古体诗中的近体一类。所以以下的讨论,主要以近体诗为对象。

先生说道:“小时候学过一点古诗,古体诗要押韵还有平仄。韵脚靠死记,平仄靠背唐诗之类,按前人的平仄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古人(也包括今人)作诗,特别是作近体诗,其韵脚和平仄的分类标准,并非只靠死记或套用前人诗句,其实它是有据可依的,这个依据就是“平水韵”。

“平水韵”由南宋平水人刘渊编纂而成,他是依据唐人作诗用韵的规律,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又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仍称之为“平水韵”,流传应用至今。这一本“平水韵”可以说是写作近体诗的“金科玉律”,举凡诗句中的平仄、韵脚都要依据它而定。

先生又说道:“记得一点最简单的,律诗的颔联颈联要对仗,也就是对联。对联的246字要平仄相对,上联的最后一字是仄,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这里基本上是正确的。律诗的中二联(即颌联和颈联)按格律要求一定要对仗。至于平仄相对,则不仅仅是对联的第二、四、六字而已,那是要求全诗的每一联的出句与对句的相同位置,原则上都要平仄相对(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的相同位置则要求“相粘”,即平仄一致)。先生所言之“246字要平仄相对”云云,可能是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样一条口诀中所来的印象。

关于拙作“崖山怀古”,乃是律诗中一种特殊的体裁,叫做“仄韵诗”。它与通行的律诗正体在平仄规律上是相反的,多用于宣示激昂、感喟、慨叹等情绪。

下面依次回答先生的疑问。

1、如果用汉语拼音的四声来定平仄,叫“新韵诗”,也是今人写作古体诗的一种流派。但一般都要求在诗题后面以括弧注明“新韵”或“新声韵”。现在写作古体诗的主流,还是依据“平水韵”定平仄。

近体诗传承创作至今,几乎在所有的诗词论坛上,都有过这样的争论,即关于今人作诗定韵,究竟要不要死守几百上千年以前的“平水韵”?而且常常是反对派的理由看上去每每更为充分--时代在发展,语言也在发展演变,以今音读古诗,有些字音的演变已经完全背离了当初押韵的初衷。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其中“斜”字和“家”字按今音已完全不在一个韵部,为什么一定要泥古不化呢?

但话虽这样说,在创作实践中,却基本上还是“依古韵派”一边倒的局面,尤其是在各类正规的诗词大赛中,一般都要求以“平水韵”为平仄依据。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一句“泥古不化”所以阐释清楚的。简单地说,这是因了古体诗这种艺术门类有着极其强烈的继承性所决定的。如果抛弃了古音,简单地采用今音,则势必会出现古人作品与今人作品在某些地方的断裂,这种断裂不单是指在音韵上,而是必然会牵涉到对作品的理解、情志的解读等等诸方面。一句话,古音和典故,是古体诗存在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概因于其独特的继承性,不能作轻易的改革。

2、按近体诗的格律,律诗的中二联必须对仗,这是毫无疑义的。

3、今人写作近体诗,亦不存在所谓约定俗成而不必遵守律诗必须对仗的规定。

很高兴认识先生,也很高兴与先生作这样的探讨。回复如有错谬之处,乞指出交流为盼。问先生好!
天寒尚可逢知己,道裂何曾见铁肩。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1-12-3 13:39 编辑

晓梦这儿用的“古体诗”是个歧义词。古人所谓“古体诗”恰是平仄对仗甚至长短都不讲究的,讲平仄对仗压平声韵的七律,古人反称为“今体诗”当然到了今天,都是古体了,但今人称古体诗,有时仍是古意,拿来提问的楼主第三首,近乎古人说的古体诗,并不是普通的七律,压的是入声韵,不押韵的那句反是平声字收尾:一瓢弱水覆龙舟,十万浮尸连广席,舟是平声,席是入声。与古人的古体不同的是,仍比较讲究对仗平仄,也是四联,又象后人创的仄声七律,那似乎比一般说的今体诗更加今体了。

瞎说几句,还是要等楼主来详解。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哦,楼主已经回答了。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用上海话读,就是押韵的,但霜叶红于二月花,上海话又不押韵了,反是用国语押韵,要读痛快了不容易啊,呵呵。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晓梦先生太客气了,只是互相交流探讨,所谓老师万不敢当!还要感谢邱晓云先生,您说的都很中肯。
其实关于律诗平仄规律的记忆,并无外人所想象的那么复杂,只要遵行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一、在同一句中,平仄两两相间、交错而下。如例句1“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例句2“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如遇到有特殊的要求,比如七言律诗一般习惯首句用平声收尾,如果你已经按例句1的格式,想好了句首的两个平声字、并且也不想改了,那么你就把例句1句尾三字(平平仄)的平仄倒过来即是,即变成了“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个例句也是一样,如果你已经按照例句2的格式,想好了句首的二个仄声字的话,你同样可以把句尾三字(仄仄平)倒过来,变成“仄仄平平平仄仄”。
三、之所以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特殊要求,是因为在句与句之间,律诗还有一些特别的规定:
1、一首完整的律诗共分为四联八句,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相同位置的平仄,要求相反,即所谓的相对。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相同位置的平仄,则要求一致,即所谓的相粘。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相对还是相粘,位置在第二、四、六字的,要求严格一些,也就是说必须按照格律的规定相对或相粘。而位置在第一、三、五字的,则要求相对宽松一些,能按规定更好,不按规定也无妨,但要同时切要避免“犯孤平”、和句尾的“三连平”或“三连仄”等情况。这大概是因为一句中的第二、四、六字皆是重音所在,而第一、三、五字多是弱音节所在的缘故。
2、一首完整的、较标准的七言律诗,首联的出句绝大多数情况下以平声收尾,对句亦以平声收尾,这叫平起平收。当然也有仄起平收的例子,不过很少有人那么写。第二联的出句以仄声收尾,对句以平声收尾。第三联、第四联也是一样。总之,七律的四联八句,除了首联第一句是平声收尾,其他三、五、七句,也就是逢单数句必须以仄声收尾,而第二、四、六、八句,也就是逢偶数句则必须以平声收尾。
3、所以,当你同时遵循“一句中平仄相间”、“一联之平仄相对、邻联之间平仄相粘”和“整诗第一句平收、其他单数句仄收、所有偶数句平收”这三个规定写出的句子,就是基本上是平仄合式的律句了。

说老实话,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说清楚没有。也许你还是一头雾水,不要紧,我下面给出一个格律范式,你对照着我上面的所说的规律,仔细观察就能体会到了。

七律平仄格式之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平仄格式之二(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上面说过,绝大多数的律诗都是首句平收的,所以上面这两个格式(一个平起平收、一个仄起平收)就基本上概括了绝大多数律诗的平仄规律。就是这样:)
天寒尚可逢知己,道裂何曾见铁肩。
茶人学习了。顺便为楼主沏上杯茶。呵呵
柴进前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