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4年后,《泰坦尼克号》又成新片

本帖最后由 李小苗 于 2012-4-10 09:58 编辑

今早,犹豫再三,俺这个夜猫子终于还是挣扎起床,挤入早高峰的车流,耗时一个小时穿越大半个城市去赶3D版《泰坦尼克号》在本城的首映场。

之所以犹豫,是因为14年前的《泰坦尼克号》并未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尽管它在全球卖出了创纪录的18亿美元票房(这个纪录要到12年后,才由导演卡梅隆的另一部神作《阿凡达》打破);尽管它的爱情是许许多多人的青春经典,但俺天性对过于轰轰烈烈的俗套颇为拒斥。几天前,一位同事问俺,要看吗?俺脱口而出,三个小时哦,算了吧?


但今天最终还是去了,俺对卡梅隆还是有一点膜拜的。这位刚刚创纪录单人潜入海洋最深处万米马里亚纳海沟的家伙,总能把事情做到极致。他拍片不多,却是不断给电影工业续命的人,几乎每十年就为电影业带来一些革命性技术创新,帮电影扛过其他影像娱乐媒介的冲击,重新确立看电影就必须到影院的正道。

据说,3D版《泰坦尼克号》重返内地影院,最大的变化是杰克为露西画裸画的一些镜头被咔嚓掉了。据说是因为某某总局审片官员看后,深为其逼真的3D效果震撼,怕观众会情不自禁伸手去摸,打到前排观众,引起纠纷就不好了。


按下剪刀手造成的遗憾不表,14年再重看此片,俺竟然有如看新片的感受,14年前不曾留意的诸多细节,带着各种触碰泪点的信息绵密涌至。俺不记得14年前可曾为该片落泪,今天,俺从开始五分钟后,眼眶脸颊就是湿着的。是俺当年未开窍,还是现在老了,心也变得更柔软了?

晚了,先挖个坑,明天还啃牛蹄。
边走边看
一直喜欢《泰坦尼克号》,里面到处都洋溢着傻乎乎的劲,特别入心。
那时候游轮上的乘客很绅士,妇女儿童优先,救生艇决不超载,船长与船共存亡。现在游轮出事,乘客争先恐后,船长弃船而逃并拒绝回船参与营救。都是人性的自然表现?
那时候游轮上的乘客很绅士,妇女儿童优先,救生艇决不超载,船长与船共存亡。现在游轮出事,乘客争先恐后,船长弃船而逃并拒绝回船参与营救。都是人性的自然表现?
老程 发表于 2012-4-10 08:21
那时能够乘坐邮轮的是绅士,而绅士又是当时民众愿意接受的楷模

20世纪以来,绅士扫地,乘坐邮轮都是一样的人,没有楷模,人人自救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不能不佩服美国电影的生意经,门槛精到家,一头牛身上可以剥几次皮,真叫牛皮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泰坦尼克号逃生真相还原:逃生几率取决于船舱等级文章来源: 新闻晚报

1912年4月10日,号称“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它的处女航。4月14日深夜,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船裂成两半后沉入大西洋,1500多名乘客葬身海底。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我们看到了一幅幅充满人性,感人至深的温暖画面:白发苍苍的老船长庄严宣布让妇女儿童首先离船,并平静地与泰坦尼克号一同沉没;一位仁慈而勇敢的牧师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正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动情呼吁:“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一位父亲深情地亲吻小女儿之后将她送上救生艇……


然而,历史的真相远远没有那么温暖。美国《新闻周刊》近期刊登报道,讲述了沉船时刻的众多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让人遗憾的是,“妇女儿童优先”的动人救生口号并非完全属实,获得优先权的主要是头等舱、二等舱的妇孺。统计数据表明,头等舱男乘客的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稍高一点。

航运公司董事挤上救生艇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惨剧发生之后,媒体和国会的听证会揭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


白星航运公司 (泰坦尼克号的船东)的董事J·布鲁斯·伊斯梅从来就不喜欢泰坦尼克号的船长爱德华·史密斯和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在船只下沉时,伊斯梅挤上了一艘载着妇女儿童的救生艇,这使他的下半辈子都背负着骂名。


关于伊斯梅是如何从泰坦尼克号上逃脱的,流传着很多个版本。一些目击者认为他趁第一艘救生艇即将下水时偷偷熘了进去,一些则认为他从人群中挤到救生艇前,并以开枪相威胁,最终搭上了救生艇的末班车而离开。而伊斯梅自己则坚持他坐上救生艇的时候,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上已经空无一人了,他对于船上还有 1500多人完全不知情。


据说,泰坦尼克号上只装备了16艘救生艇也正是伊斯梅的主意。伊斯梅在泰坦尼克号的规划会议上曾经问了这么一句话:“这艘大家伙本身就是个大救生艇,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费神装那些小艇,弄得甲板上乱糟糟的呢? ”当船驶入冰山区域内时,据说也是伊斯梅命令船长保持原速前进。


伊斯梅认为泰坦尼克号是 “永不沉没的”另一原因,是因为无线电系统理应能够及时发送求救信息,呼叫其它船只前来救援,赶在船只沉没前挽救乘客。但是,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当天,船上的无线电系统出现故障,直到船撞冰山前才将故障排除。泰坦尼克号错过了其它船只发送的警告冰山出没的信息,而距离泰坦尼克号不远的船只也因被冰山环绕而无法及时赶来救援。


也有人选择绅士般的死亡


当然,面对生死抉择,有些人选择绅士般的死亡。携带佣人、司机等共同登船的富豪本杰明·古根海姆看到女性登上救生艇之后明白自己没有获救机会,他返回自己的船舱,穿上了自己的晚礼服。据说他是这么说的,“我们已经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准备像一个绅士一样下沉。如果这真的发生了,告诉我的妻子,我已经尽自己所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


63岁的老妇艾达·斯特劳斯拒绝抛下丈夫、梅西百货的创始人伊斯多独自逃生。艾达当时几乎已经上了8号救生艇,但她突然改变了主意,又回来和伊斯多待在一起,她说,“这么多年来,我们都生活在一起,你去的地方,我也去! ”她把自己在艇里的位置给了一个年轻的女佣,还把自己的毛皮大衣也甩给了这个女佣,说“我再也用不着它了!”斯特劳斯夫妇最后的时刻是一起坐在甲板上,等待着巨浪将他们吞没。


亿万富翁约翰·雅各布·阿斯德问负责救生艇的船员,他可否陪同正怀着身孕的妻子马德琳上艇,那个船员说了一句“妇孺先上”之后,他就像一个真正的绅士一样,回到甲板,安静地坐在那里,直到轮船沉没,船上倒下的大烟囱把他砸进大西洋中。阿斯德当时已有资产8700多万美元,加上他那些发明专利,身价达1亿美元以上,是泰坦尼克号上唯一的亿万富翁,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富的人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船员中也有很多真正的英雄。二副赫伯特·莱托勒曾遭遇过沉船和飓风,但均平安脱险。在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之时,莱托勒脱离了观察岗位,但他随后成为了最积极帮助妇女儿童登上救生艇的船员。他知道,即使所有的救生艇全部塞满人,大概也只能承载船上一半的乘客。最后,有人劝他上救生艇,他坚定地回答说:“绝对不行。”为了整理最后一艘救生艇,莱托勒被大浪卷走。但随后一个引擎发生爆炸,将莱托勒带回到了海面,他抓住了一艘倾覆的救生艇,有30个人和他一样正绝望地抓着这最后一根稻草。莱托勒侥幸熬过了冰水带来的体温过低的危机,他成为最后获救的一批幸存者之一。


逃生几率取决于船舱等级


泰坦尼克号上“妇女儿童优先”的逃生口号并非是虚构,但是,逃生的几率主要取决于乘客当时所在的船舱等级。


美国新泽西州州立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他的《社会学》一书中这样写道:“……不幸的是救生船不够。尽管很多人 (超过1500人)遇难,但乘客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使得英国公众和政府面对这一巨大灾难,“可以找到一些安慰”——统计数据表明,“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


这是泰坦尼克号奉献给世界的一条活生生的文明守则。


但波普诺接下来揭示的数据却十分残酷,他继续写道:“我们发现,三等舱中的乘客只有26%生还,与此相应的是,二等舱乘客的生还率是44%,头等舱是60%。头等舱男乘客的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稍高一点。”“轮船的头等舱主要由有钱人住着,二等舱乘客大部分是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三等舱(以及更低等)主要是由去美国的贫穷移民乘坐。”


这是人类社会更为强悍的另一条规则。


于是,波普诺毫不客气地修改了曾使英国人颇感“安慰”的“社会规范”:“在泰坦尼克号上实践的社会规范这样表述可能更准确一些:‘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儿童优先’。 ”


“永不沉没”的悲剧不仅仅发生在海上


在1912年泰坦尼克号纪念集会上,白星公司对媒体表示:没有所谓的“海上规则”要求男人们做出那么大的牺牲,他们那么做了只能说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关照,这不管在陆地还是在海上都是一样的,这是他们的“个人选择”。


三类不同舱位的幸存几率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泰坦尼克号”和别的客轮一样,将存放救生艇的区域安排在了头等舱和二等舱附近,以降低富人和中产阶级乘客对航海风险的担心,当时所有的轮船都是这样设计的。


其二,下水逃生的安排也保持了这个相同的逻辑,即头等舱、二等舱优先,而不是后来盛传的“妇女儿童优先”。


就儿童而论,一、二等舱共有儿童32人,只有一人死亡;三等舱的儿童有75人,死亡55人,毋庸讳言,作为社会等级标志的舱位成了生命的筹码。


一、二等舱乘客中的遇难者有很多要么是盲目相信泰坦尼克号是“不沉之船”,要么是在等待家人时错过了逃生的机会,而幸存下来的三等舱乘客,大多数是在跳入水中之后才搭上救生艇。


幸存者之一、丹麦女乘客卡拉·简森事后写道,在幸存者被转移到卡帕西亚号上之后,船上开始弥漫起悲伤的气氛。


幸存者们意识到了在自己家庭中,有人已经永远地葬身海底。妇女们“有些人坐在甲板上,盯着天空发呆……有些人走来走去哭喊着男人的名字,还有些人躺下来默默哭泣。另一些人无法承受这一事实,我们好几次看到有人的尸体被裹上帆布,放到海中。 ”


《新闻周刊》在报道的最后写道,号称“永不沉没”却终究倾覆的悲剧不仅仅发生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在金融世界里也一样会出现,比如雷曼兄弟公司就撞上了冰山。


再好的系统,再多的钱,再聪明的工程师,再可靠的设计也不起作用,世界上没有“完美”这样东西,因为驾驶者正以鲁莽的速度驾驶大船前进。在驶向未知的深海之前,我们应该自问一下,船上是否为三等舱的乘客准备了足够的救生艇?
3D版《泰坦尼克号》是不是新拍滴?俺们好闭塞啊~~
老版的《泰坦尼克号》已经十四年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卡梅隆的两部大作俺都看得稀里糊涂木头木脑,前几天倒是在电视上津津有味地看了一部他前妻导演的片子。
据说,3D版《泰坦尼克号》重返内地影院,最大的变化是杰克为露西画裸画的一些镜头被咔嚓掉了。据说是因为某某总局审片官员看后,深为其逼真的3D效果震撼,怕观众会情不自禁伸手去摸,打到前排观众,引起纠纷就不好了。
——————————————————————————————————————————
总局领导对观众可真够体贴的,小苗同学对剪刀手领导也真够理解的,有如此的好领导和如此的好群众,何愁大家不共享河蟹宴。
14年,肥温变成了愈发美艳的瘦温,结了两次婚又离了两次;而当年仿若“姐弟恋”的那个帅气跳脱的阳光大男孩,则在一段接一段的感情游走中晋身如假包换的中年肥男。并始终保持钻石王老五身份。《泰坦尼克号》后,两人唯一一次再组情侣档,已是10年之后。那部《革命之路》,无论戏里戏外,都是对“You jump I jump”式浪漫童话的瓦解。一力促成此次“金童玉女”重逢佳话的该片导演山姆·门德斯,是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的第二任丈夫。片子上映后不久,两人离了。

14年,人面桃花皆非昨日,唯一不变的是电影工业技术突飞猛进的态势,3D版《泰坦尼克号》就这样以更鲜亮精致的面目归来。虽然,后期转制的3D效果不可期待太高,但画面无疑更细腻立体了,而当下影院放映设备对影像的逼真还原,亦远非当日可比,于是,无论是女主角年轻时如瓷娃娃般光洁的肌肤,百岁之龄鸡皮鹤发沟堑纵横的容颜,当年泰坦尼克号不可一世的奢华、沉没海底80多年后只供海藻疯长群鱼游宴的阴森,还是巨轮没顶前海水狂卷船舱爆裂的惨烈,都以倍强的栩栩如生刺激着受众的感官。

被影迷封为“大神”的卡梅隆,当然不只仅有技术手段。与国内某些擅长“阿里郎”式大场面的导演不同,卡梅隆还是一位出色编剧,无论《泰坦尼克号》还是后来的《阿凡达》,他都是单一署名的原创编剧。14年间,大片风潮席卷世界影业,俺看过的也不在少,但此次再看《泰坦尼克号》,不得不承认,还是“大神”的讲故事能力远高一筹。几段巧妙安排的人物闲谈,就把泰坦尼克号复杂的设计指标、遇难伏笔给清晰交待了。接下来灾难与爱情交互推进的故事,讲得那叫一个从容不迫,各节点上紧张刺激抒情梦幻交替穿插,怎不看得观众五迷三道的?唉,这功力。


趁午餐,勿勿忙忙贴一段。牛蹄未完,待啃。
边走边看
泰坦尼克号逃生真相还原:逃生几率取决于船舱等级文章来源: 新闻晚报

1912年4月10日,号称“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它的处女航。4月14日深夜,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船裂成两半后沉入大西洋,1500多名乘 ...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4-10 10:19
文中说的这些,其实片中都有反映。
边走边看
本帖最后由 李小苗 于 2012-4-10 15:54 编辑
3D版《泰坦尼克号》是不是新拍滴?俺们好闭塞啊~~
水笺 发表于 2012-4-10 10:38
旧版转制,内容不变,画质更好了。
据说,片中唯一的改动,是结尾处,露西躺在木板上仰望的星空。一位名叫尼尔·德格拉斯的《泰坦尼克号》粉丝曾给卡梅隆发电邮,称露西看的那片星空,根据天文学,在当时泰坦尼克沉没地是看不到的。卡梅隆回信说:“算你狠,把正确星图发给我,我会在3D版中改过来。”
边走边看
不能不佩服美国电影的生意经,门槛精到家,一头牛身上可以剥几次皮,真叫牛皮
老木匠 发表于 2012-4-10 10:12
嘿嘿,也就“大神”卡梅隆有此超强神力。
边走边看
老版的《泰坦尼克号》已经十四年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卡梅隆的两部大作俺都看得稀里糊涂木头木脑,前几天倒是在电视上津津有味地看了一部他前妻导演的片子。
杨林 发表于 2012-4-10 11:21
准确来说,此片在北美上映已过15年。14年,指的是引进中国内地的时间。
边走边看
14年,我还是坚持不看,因为那样灾难,我设想过多遍,没有办法避免,心里不能承受失败。

太冷,如果不冷,还是有救的。

对某种影片,我决绝欣赏。
参加交流
14年,我还是坚持不看,因为那样灾难,我设想过多遍,没有办法避免,心里不能承受失败。

太冷,如果不冷,还是有救的。

对某种影片,我决绝欣赏。
菜农 发表于 2012-4-10 14:50
接下来,俺正想谈谈如何面对死亡与灾难的问题。
边走边看
有点排斥烧钱大片的说。。。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7# 杜雅萍

卡爷的片子怎能不看呢,一定要看IMAX3D版才过瘾。
作为伪环保人士,对大制作都有滴滴排斥。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說到這個題材,拍得最好的依然是五十年代英國拍攝的 “冰海沉船”,現在再怎麼大製作,再怎麼大明星,再怎麼 3D,還是二三流。
20# 老爺叔
这个倒是赞成。新版是爱情片,不是灾难片。
我知道什么?
20# 老爺叔
这个倒是赞成。新版是爱情片,不是灾难片。
ironland 发表于 2012-4-10 17:28
50年前那部黑白片表現的不僅是災難,更有英國式的風雅和氣度,這是暴發戶鄉巴佬美國人永遠學不來的,所以在今天同樣暴發的中國人,學美國的膚淺皮毛容易,學英法歐陸的典雅文化難上難。
刚看回来。期望太高,反倒有些失望。
真疯狂呀。制作者二茬收成不错。平时电影院不多。今天按点去,我的天,几个场次基本都满了。最后坐在第三排的边上。放映时,一二排的边边角角也全满员了。
英国电视剧版《泰坦尼克》

泰坦尼克号 Titanic (2012)

导演: Jon Jones
编剧: 朱利安·费罗斯
主演: 大卫·卡尔德 / Steven Waddington / Lee Ross / 莱纳斯·罗彻 / 杰拉丁·萨莫维尔 / 西莉亚·伊姆里 / 托比·琼斯 / Jenna-Louise Coleman / 萝玛拉·嘉瑞
类型: 剧情
官方网站: www.itv.com/titanic/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 加拿大 / 匈牙利
语言: 英语
首播日期: 2012-03-25
集数: 4
单集片长: 45分钟
又名: 泰坦尼克号 2012电视剧版
IMDb链接: tt1869152



8.1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說到這個題材,拍得最好的依然是五十年代英國拍攝的 “冰海沉船”,現在再怎麼大製作,再怎麼大明星,再怎麼 3D,還是二三流。
老爺叔 发表于 2012-4-10 17:15
附和老爷子一下。《冰海沉船》把我感动得直流眼泪。尤其是最后,那几个乐师在倾斜的船上坚持演奏,敬业,令人肃然起敬。他们把最后的关怀送给不幸的人,自己也千年不朽。
本帖最后由 老爺叔 于 2012-4-15 14:19 编辑

老黑白片 “冰海沉船” 最感人的片段是沉船之際﹐船長對樂隊說﹐你們可以走了﹐樂隊離開時﹐第一小提琴手獨自留下﹐拉起 “Nearer my God to thee”﹐其他樂師都回來﹐優雅樂聲再起 .......
在 YouTube 打上 Nearer my God to thee﹐就能看到那部老片子的這段情節﹐可見在很多人心中﹐這部黑白片和這段情節的力量是非凡的。

   

【明報專訊】今天是「鐵達尼」號沉沒100周年,當年船上樂手為了安撫乘客奏樂至最後一刻,以哀曲送別亡魂,叫人動容。
現年70歲的英國專欄作家沃德,是鐵達尼號上罹難小提琴手休姆(Jock Hume)的外孫。
沃德(Christopher Ward)自小便知外祖父的遭遇,趁着鐵達尼(Titanic)沉沒百周年紀念臨近,他造訪了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和鐵達尼船公司白星航運(White Star Liner)位於倫敦已廢棄的辦公室,訪尋生還者及死難者家屬,希望深入了解真相。

他向本報說﹕「當時水溫只有-2℃,船上乘客對撞上冰山感驚慌,很多人不知所措。當時我的外祖父與樂隊同伴,其實已完成了他們當天的表演,正在休息,但在船隻撞山後被急召到頭等艙演奏,安撫乘客情緒。」
不久後,郵輪便慢慢傾斜沉沒。「仍留在船上的人都明白大限將至,我外祖父和他的樂隊開始奏起《與主接近》(Nearer my God to thee),船上亦有一名神父為他們祈禱告解,他們同為大限將至的船上各人送別。外祖父他們一直奏樂,直至水深及膝,他們穿起了救生衣。他死前緊緊把其愛惜的小提琴抱在胸前,就這樣海水慢慢沒頂,在當時冰冷水溫下,估計不消2分鐘就心臟停頓,凍死海中。」

沃德指外祖父不單做了英勇無比的事,他的死亦影響後代。他說,外祖父死時年僅21歲,「他的母親早逝、父親再娶,令他自小缺乏父愛」,寄望隨郵輪到處演奏,賺取生活費和圓其音樂夢。「他上船前已知我的外祖母、也就是他當時的未婚妻已懷孕,他承諾回來後會娶她,但他隨着鐵達尼一去不返。當時是1912年,試想像一名出身低下層的未婚孕婦,如何承受未婚夫遇難的事實?及後又何等艱辛地背負鐵達尼死難者遺孀的標籤,獨立養大我母親?」
「我的母親同樣背負着鐵達尼遺屬的不幸。她在成長期間遭人白眼,亦要依賴社會救濟金。後來我父親早逝,母親同樣要獨力養大我們倆姊弟,如此種種都讓我明白,鐵達尼的陰霾從未離開過我們,亦讓我從小不會小覷女人,還很敬佩她們。」

雖然事隔百年,沃德亦批評白星航運從沒真心道歉,「船公司還有臉在事發後兩周向休姆的父母,追討有關其制服尚未繳清的差價」。白星航運1934年與英國冠達郵輪合併,後者現隸屬嘉年華郵輪集團。
他向本報說﹕「船公司乃至各大商業機構都必須致力照顧客人需要,以人為本,不能單着眼於利益。」
Discovery 頻道節目《鐵達尼號﹕未完的故事》(Titanic: The Aftermath),將於4月15日星期日本港時間晚上9時於Discovery頻道首播(有線電視53台、now寬頻電視209台, bbTV 313台)。作為節目受訪者,沃德將講述他的心聲。

明報記者 吳克穎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转帖]假如泰坦尼克在天朝沉没,会发生如下10大现象,你们看
qwsue 于 2012-4-15 20:44:1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1.出航当日,ccav:今日,由我朝自主研发的泰坦尼克号首次出航,泰坦尼克长xx宽yy吃水zz吨。是我国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豪华游轮,也是世界最大的邮轮(。。。。省略若干字。。。。。)象征着我国的造船业已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2.XX领导为泰坦尼克首行礼剪彩,xx书法家当场题字,并亲自搭乘泰坦尼克

3。撞山后,船长高喊:孩子们别慌,让领导先走

4. ccav ;今日泰坦尼克号撞上万年难得一遇的巨大冰山,不幸沉默,目前已有xx人获救,35人死亡。xxxx人失踪。事故的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当地媒体;。。。。省市领导充分发挥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沉着应对,全力奋战在救灾第一线,谱写了一曲曲干群齐心协力感天动地的动人哀歌 新华社发表文章;《泰坦尼克事件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5.事后数日,一位老人来到灾难现场对着受难者说;“对不起,我来晚了”然后对着汹涌的海水 洒下了两行热泪,最后紧握受难者亲属的手表示:"对于事故原因,一定严查到底,发现造船中存在贪腐现象,绝不手软。

6.当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jack-汹涌波涛中的生命之舟-他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做出了一个伟大的选择,一块甲板,两条人命,他毅然的将生的希望留给爱人,无畏的投向冰冷的海水,这一刻,苍天垂泪,海风呜咽,共同见证这这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7. 微博上有人揭露泰坦尼克制造的内幕,微博狗跟风转载,结果次日新浪腾讯公告,各位微博用户: 最近,微博客评论跟帖中出现较多谣言等违法有害信息。为进行集中清理,从x月xx日上午x时至y月y日上午 y时,暂停微博客评论功能,理后,我们将再开放评论功能。进行必要的信息清理,是为了有利于为大家提供更好的交流环境,希望广大用户理解和谅解。另有6人因涉嫌造谣被逮捕

8. 2吧: lz:大爱无疆,为泰坦尼克死难同胞盖楼,愿你们天国之路一路走好 2楼 多难兴邦,天朝不哭,楼下队形 3楼 多难兴邦,天朝不哭 4楼 多难兴邦,天朝不哭 5楼 多难兴邦,天朝不哭,不顶不是中国人 d吧 lz 听说泰坦尼克沉没了,乃们想说些什么 1楼 死的都是领导和高富帅,关我搬砖工鸟事事, 2楼 喜闻乐见 3楼 楼上的还是不是中国人,还有没有良心,为灾难者祈福 4楼 回复3楼 窝狗滚粗 5楼 听说有个叫jack的屌丝妄图逆袭9分女神结果。。。。男默女泪啊,所以屌丝还是乖乖搬砖去吧, 6楼,回复5楼李菊服,顺便求女神jb,xxxxxxxxx@qq。com

9.事故发生后一周,某某明星和某某明星掐架对骂,某某产品涉嫌造假,某某食品被查使用热翔做添加剂,公众视线转移。

10.半年后,事故调查报告出炉,船体本身并没有质量问题,灾难发生的主因是恶劣的天气原因,另外船工王某(已故)和船上临时工李某也负有一定责任,目前已因涉及重大责任事故罪被刑事拘留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老爺叔 于 2012-4-16 16:57 编辑

来自大陸基督教网站:爱看网

那一夜,在鐵達尼號上的基督徒們…...


鐵達尼號這一轟動全球的沈船事件,造成1502死亡,僅有705人獲救。當這些生還者到達紐約後,親眼目睹沉船上那一群基督徒的見證,生命有了不一樣的選擇。而生還者多是婦女兒童,也安慰了英美兩國人民的傷痛。
1912年四月十日晚上,世上最大的郵輪「鐵達尼號」(Titanic),滿載二千二百零七名搭客,由英國首航前往美國的紐約。
鐵達尼號被譽為「不沉的方舟」,救生艇當然不會太多。不料啟航後四天,就在大西洋的黑夜裡誤碰冰山。當時建造該船的工程師也在船上,經他詳細的檢查後,失望的告訴船長,船艙損毀嚴重,不久船將下沉。由於船上人多而救生艇不足,登時秩序大亂。
這時一位乘客約翰.侯伯牧師(Rev. John Harper),應邀到美國芝加哥慕迪教會(Moody Memorial Church)佈道。他眼見這緊急情況,就呼籲全船的基督徒到甲板集合。當時有幾十位基督徒陸續前來,大家手拉手圍成一圈,侯伯牧師莊嚴的宣告說:
「弟兄姊妹們,我們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但我們已相信了耶穌,有了永活的盼望,不用懼怕;不過,船上還有不少未信的人,他們還未得救,若此刻失去生命,必永遠沈淪滅亡,倘若我們現在不跟他們爭用逃生設備,讓未信者有更多人獲救,以後他們仍有機會聽聞福音,相信耶穌得永遠的生命。」
那一群基督徒聽後,大受感動,產生了一致的響應,他們繼續手牽手,一同唱著詩歌「耶穌我愛這名」(詩歌本第60首),莊嚴的詩歌感動了船上的其他乘客,大家秩序井然的接受船上工作人員安排,讓婦女兒童先登上救生艇。
樂隊領班亨利.哈特利和其他的樂手,也穿著燕尾服走上甲板,為這群基督徒伴奏。在詩歌『那時我們見你,我們就要像你,並要永遠偕你, 耶穌我主』的歌聲中,鍋爐爆炸、電力中斷、船身斷為兩截,直到海水把這些基督徒與樂師的生命和歌聲,一起帶進大西洋底.....
侯伯牧師掉到海里時,抓住了一塊浮木,在海面上漂流時,碰到另一個什麼也沒抓到的年輕人。牧師問青年人:「年輕人,您得救沒有?」青年回答道:「沒有。」
一個海浪把他們分開了。數分鐘後,他們又靠近了,牧師再問他:「您與神和好沒有?」他還是回答:「沒有!」一個海浪又把他們分開。
最後一次,他們再靠近時,在海中時間久了,青年已經疲倦了,想放棄掙扎時。牧師卻告訴年輕人:「年輕人,耶穌要救你!」說著他就把手中的木板,送給那個年輕人,自己沉入海中。
天亮之前,趕來救援的船隻撈起了許多屍體,只有六位不在救生艇上的乘客生還,這年輕人就是其中之一。那位年輕人一到紐約,立刻趕到芝加哥慕迪教會,向大家見證:
「侯伯牧師原本今天要站在這裡,向各位說話;但卻因為我的緣故,他做了一次『不一樣的選擇』。我因此也認識了他所認識的那位神,從今以後,我也要繼續侯伯牧師他『不一樣的選擇』。」
幾天以後,在侯伯牧師的家鄉,英國的格拉斯哥,也舉行了一場追思儀式,當場也有一千多人站起來,像在芝加哥那裡的幾千位聽眾一樣,宣示要繼續侯伯牧師那「不一樣的選擇」。
。。。。。。。。。。。。。。。。。。。。
67歲的頭等艙乘客、全球最大的美斯百貨公司創辦人斯特勞斯,別人勸他:「保證不會有人會反對像您這樣大年紀的人上救生艇」時,這位老人毫不猶豫地回答:「在還有女人沒上救生艇之前,我絕不會上。」
世界著名的銀行世家大亨古根海姆,穿上了最華麗的晚禮服說:「我要死得體面,像一個紳士。」他給太太留下的紙條寫著:「這條船不會有任何一個女性因我搶佔了救生艇的位置,而剩在甲板上。我不會死得像一個畜生,會像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這些死難的男性乘客中,還有億萬富翁阿斯德、資深報人斯特德,炮兵少校巴特,著名工程師羅布爾等,他們都呼應侯伯牧師,把自己在救生艇里的位置讓出來,給那些來自歐洲,腳穿木鞋、頭戴方巾、目不識丁、身無分文的農家婦女。
另外像消防員法爾曼.卡維爾,感到自己可能離開早了點,又回到四號鍋爐室,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的鍋爐工困在那裡。
被分配到救生艇做劃漿員的鍋爐工亨明,把這個機會給了別人,自己留在甲板上,到最後的時刻還在放卸帆布小艇。
信號員羅恩一直在甲板上發射信號彈,搖動摩斯信號燈,不管看起來是多麼沒有希望。而報務員菲利普斯和布賴德,在報務室堅守到最後一分鐘,即使船長史密斯告訴他們可以棄船了,他們仍然不走,繼續敲擊鍵盤,敲擊著生命終結的秒數,發送電訊和最後的希望。
。。。。。。。。。。。。。。。。。。。。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這些知名的、受過教育的、有創造性的人,和那些沒有接受過教育、對世界極少貢獻的農婦相比,到底誰更應該上救生艇?誰對這個世界更有價值?
但是...
他們因著信仰有了「不一樣的選擇」
而你呢?
谢谢楼上诸位补充的资料。令敝贴增加了很多营养。
边走边看


        《冰海沉船》在内地上映的时候,俺还小,对这部备受称赞的黑白经典不太有印象。不过,俺觉得,前作的优秀,并不妨碍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成为另一个经典,这里,并不专指他的影像技术高度和曾经的票房纪录。


        说到底,《泰坦尼克号》总归是一部灾难片。怎么拍,才不失对灾难、生命、人的价值的敬畏,同时又不让观众看得绝望,其中自有很多的说道。我们这儿的某种习惯思维,是一定要表现“大灾有大爱”,于是,各种拔高夸张,过犹不及,让人生厌。而一些借灾难卖弄大场面炫技的导演,就更让人无语了。卡梅隆的贡献在于,较好地平衡了恒在的无常与恒在的希望之间的对比:在他呈现的这段无可逆转的死亡之旅中,我们看到技术迷信酿成的人祸本质、自然之不可战胜,人的怯懦自私等负面元素(如6楼说到的船东之一伊梅斯错误决策又抢先逃命、一些上了救生艇的乘客宁可空着座位也不肯回头救人等等),同时,也看到人的高贵与尊严在死亡的巨大阴影下熠熠生辉:设计师及船长自感有亏职责而殉船,船员坚守岗位维持秩序,不肯独自逃生的老妇人与丈夫在床上相拥赴死……这些取自真人真事的片段,被卡梅隆平滑嵌入男女主人公走向天人永隔的绝恋进程中,生与死,爱与离,都有了更丰富多层的涵义。而同样源自真实的两个细节,乐师在倾侧的甲板上如常演奏、牧师带领人们做最后的告解,其中的仪式感,是片子对蒙难者的祝福,亦是对生者(观众)的告慰。看到这两组镜头,俺当时就想,爱乐,并且有信仰,真好。


        卡梅隆尤其打动俺的,不是他把主角表现得有多英雄多完美,而是在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上表现出来的对普通小人物的敬意。大家都记住了那位拒绝救生衣,坚持穿上自己最好的礼服,手捧杯酒静候死神光临的老古根海姆先生,而俺印象更深刻的,是老卡留给古家忠仆的那十几秒镜头,那孩子脸色有点紧张,有点神经质,但,他没有动,没有逃,就这样忠于职守默默安坐在老主人身后……高贵,不是贵族的专利。


        乐生畏死,是人的天性,可人唯一逃不掉的又偏偏是死。大结局并不总如人们想像的那么遥不可及。生死之间,如何自处,《泰坦尼克号》出了一道代入感极强的预习题。它并不止是一部爱情片。
边走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