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企业的性质》注解

科斯《企业的性质》注解

赵永安

科斯告诉我的……

解析科斯系列之一 ——科斯的躯体

遇到了科斯是我人生的万幸,当我看到了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论文后,我急于想深入了解这位获得199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企业的性质》发表的时间科斯正值27岁,也是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从他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思维敏捷、推理严谨、论证详实、逻辑清晰这样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科斯青年时期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就在科斯这篇论文发表过去两年后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科斯这位老人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科斯生于1910年,而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已经是81岁高龄的老人,这确实不能不让我们这些后辈之人对他肃然起敬。
怀着对这位值得人们十分尊敬老人的心情,我开始阅读他的第一篇文章《企业的性质》,老实讲,我看第一遍之后很多内容没有搞懂,继续看第二遍、第三遍,三遍下来基本理解了科斯的思想和一些主要的观点,突然我有个想法,可能很多人在研读他的文章时候也会遇到像我这样的情况,当然这不能包括经济学家和专家学者,可是很多人并不是经济学家和专家学者,所以,我想尝试着对这篇文章加上一些注解,这样做的目的有三,其一,科斯是一位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我本人抱着对他十分崇敬的心境和科学严谨的态度研读他的论著,我就必须搞懂他的核心内容,只有对每个文字、每个段落做到十分理解才能掌握科学的真谛;其二,对我本人在企业管理上、管理咨询上以及在创作和写作中给予帮助,能够使我深入细致地把握这篇文章的精髓,提高自己经济理论和理论创作方面的水平;其三,我们做人做事靠的是脚踏实地,对科学知识、经济知识不能只是达到一知半解,如果没有努力专研与探索的精神,我们将会一事无成,这是我做事一贯的态度。
自然,本人才疏学浅,过去的经历也不是搞学问的,自知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对科斯这篇比较深奥缠绕论文妄加解释,自己真不知道天高地厚,可能专家学者看到了还会闹出许多笑话,尽管这样,自己心里感到比较踏实,可能这就是自己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吧。









原文:
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
【注解】1
西方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经济理论过程中普遍利用假设对需要研究的问题给予命题,也就是首先设定提问,可是过去的经济理论或经济学家们没有很好的说明这种假设,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时候,设定一系列假设又是非常必要的。
指出很多经学家对自己设定的假设通常并没有深入到社会、行业、产业中进行考察导致这种假设出现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
明确提出考察对解决误解和争论以及对假设的推论是非常重要的。
科斯在切入主题时候采取不经意的做法,他用例如方式点出了主题,提出企业这个词汇研究的重要性,同时说明过去的经济理论对于企业认识,基本上是从私人企业角度分析,而本文是想从产业角度开展分析企业的。
科斯在此处明确了他到底要干什么的问题,他准备做两件事:第一件给出关于企业这个词汇的真实含义;第二件是将推论出来的企业定义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对比,进而论证他们之间是否完全相吻合。
罗宾逊夫人: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琼·罗宾逊夫人)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夫人是世界级经济学家当中的惟一女性,而且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应该获得而未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少数几个经济学家之一。琼·罗宾逊夫人虽然未能获得经济学界的这一最高荣誉,但她被世人公认的最高成就是在J.R.沙克尔顿和G.洛克斯利合编的《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一书中榜上有名。
按照罗宾逊夫人的说法,经济学家在研究经经济理论之前对一系列假设要给予研析,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这种假设能够容易处理吗?另一个是这种假设与现实世界能够相吻合吗?
科斯在这里先将罗宾逊夫人关于假设应具备的条件展开讨论,科斯认为罗宾逊夫人关于假设建立的条件,在一般情况下假设可能符合第一个条件假设容易处理,或者符合第二个条件假设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在特殊情况下是否存在第三种条件呢?科斯认为,就是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
科斯利用罗宾逊夫人关于假设建立条件的理论,阐明自己论证企业定义方法和工具,科斯的研究方法就是让企业定义这个假设既能符合现实世界,又能容易处理;科斯的研究工具就是利用马歇尔的边际概念替代概念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要完成企业定义这项论证工作还需要正规叙述和准确表达这个必要条件。
马歇尔: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及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当代经济学的创立者,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剑桥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1

原文:
①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②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士对经济体制的描述。“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③一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④经济体制“自行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假如要使经济体制有秩序的话,这就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种理论假定资源的流动方向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确实,仅仅试图去做已由价格机制做完的事常常被认为是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一个理由。⑤然而,阿瑟•索尔特爵士的描述却给出了一个有关我们经济体制的非常不完整的画面。在企业中,这种描述根本不适用。⑥例如,我们发现在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如果要素A的价格在X比在Y高,则A就会从Y流向X,直到X和Y之间的价格差消失为止,除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其他方面的利益补偿。⑦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Y流向部门X,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⑧那些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人的理由是,问题已被价格机制解决了。对于这种观点,应该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计划完全不同于上面所提到的私人计划,而类似于通常所说的经济计划。上面这个例子在我们的现代经济体制中具有大范围的典型意义。当然,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忽视这一事实。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⑨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⑩奈特教授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正如⑾D•H•罗伯逊所指出的,我们发现了“在不自觉的统筹协调的大海中的自觉力量的小岛,它如同凝结在一桶黄油牛奶中的一块块黄油。”⑿但既然人们通常认为统筹协调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那么,为什么这样的组织是必需的呢?为什么会存在“自觉力量的小岛”呢?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⒀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⒁然而,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问:组织为什么存在?
【注解】2:
①科斯在进入正式论证环节一开始是从考察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如何运行,这个宏观经济层面迈入他的第一步研究工作。
②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行的呢?第一,经济体制是自动运行的;不需要集中控制;第二,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第三,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第四,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一个组织。
③F. A.哈耶克(F. A. Hayek 1899年至1992年)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先后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和政治科学博士学位,20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先后任维也纳大学讲师、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所长、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等。1938年加入英国籍。
哈耶克早期以研究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成名,提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他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信贷变动引起的投资变动。银行信贷的扩大刺激了投资,一旦银行停止信贷扩张,经济就会由于缺乏资本而爆发危机。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反对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他把70年代资本主义滞胀的出现归罪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哈耶克一直反对社会主义,反对计划经济,认为社会主义限制了利己的动力,计划经济中的集中决策没有市场经济中的分散决策灵活,所以社会主义不可能有高效率;而且社会主义违背人性,计划经济导致政府极权,是“通向奴役的道路”。他还反对西欧社会民主党和英国工党的社会改良措施。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国家学术界有重要影响。1974年他与瑞典经济学家缪达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著有《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物价与生产》、《资本纯理论》、《通向奴役的道路》、《法律、立法与自由》、《货币的非国家化:共存货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等。
④科斯在此处对“经济体制自运行”理论有自己不同看法,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承认经济体制是自运行的,不需要整个社会或国家的计划来管理和控制这个事实,但是,他经过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国家计划不代表就没有“私人计划”,如果让经济体制有序运行,就一定需要这种私人计划,而且这种私人计划也实实在在存在的。同时科斯又进一步明确私人计划是建立在假设“资源的流动方向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
⑤科斯对阿瑟•索尔特爵士研究的结论给予反驳,阿瑟•索尔特爵士所描述的经济体制在企业内部是不适用的,因为仅仅依靠价格机制来调整经济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科斯认为对于价格机制自动调整在整个社会运作层面是有效地,而在企业内部是无效的。
⑥他进一步用案例说明价格机制调整的实际状况,生产要素是由价格机制来分配的,那么价格机制是如何对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呢?假如生产要素A其价格在X方面高于Y方面,那么,生产要素A就会流向X方面,即生产要素向价格高的方面转化,生产要素A肯定不会向价格低的方面转化。如果生产要素A出现了向价格低的方面转化,而不是向价格高的方面转化,这种情况的出现是需要一个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其他方面的利益补偿”。
⑦科斯利用确立“假设”的两个条件理论对上述情况给予了否定,因为上述的这种情况在“现实世界”中很多地方不相吻合,那么在“现实世界”中很多的地方实际情况是如何呢?科斯继续用案例来说明,他讲如果有一个工人从一个部门调到另外一个部门,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价格机制调整的作用,不是因为另外一个部门工资高才导致这名工人去另外部门,导致这名工人去另外部门的原因是调令,是由上一级领导的决定,而这种情况在现实世界中是广泛存在的。
⑧科斯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制时,对计划的解释是:在企业内部一个工人从一个部门调整到另一个部门的现象,有的人解释是因为价格机制调节的结果,科斯不是这样认为,“对于这种观点,应该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计划完全不同于上面所提到的私人计划,而类似于通常所说的经济计划。”
⑨J•B•克拉克: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26—1938.3.21) 美国边际主义经济学家、美国经济学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约翰•贝茨•克拉克提出了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率说)、生产耗竭理论和研究出根植于边际效用的需求理论。
⑩奈特:富兰克•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1885.11.7 - 1972.4.15)——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富兰克•H•奈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于经济学发展和经济分析方法的创新做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作为一个古典自由主义者,他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作为一个批评家,他告诫公众,经济学家的知识是有限的,其预测的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名教师,他培养出了像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和布坎南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
⑾D•H•罗伯逊:丹尼斯•霍尔姆•罗伯逊(Dennis H. Robertson,1890—1963)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斯•霍尔姆•罗伯逊出生于英国剑桥郡。在庇古教授和凯恩斯的指导下,钻研马歇尔经济学。从此,他和凯恩斯的建设性合作关系一直保持着,直到30年代末凯恩斯革命的高潮时期才与凯恩斯分道扬镳。主要著作有《产业波动研究》、《货币》、《产业的控制》、《银行政策与物价水平》、《经济原理讲义》,此外,他还先后发表了90余篇文章,其中较重要的大都收集在9本论文集,如《货币理论论文集》、《效用及其他》、《货币与利息论文集》中。
⑿科斯根据他对价格机制在企业内部并没有按照自行调节的现状的考察,并特别讲到不仅我看到了这样的事实,还有很多经济学家也看了这样的事实,这样的事实说明什么呢?它说明有一种组织力量的存在,到此科斯提出了组织的概念,我理解科斯在这个地方提出组织的概念有两个含义,其一,证明那个工人从一个部门流向另一个部门这种现象不是因为价格机制的作用;其二,那个工人的流动是因为组织的力量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结果。科斯为了论证自己最关键的一个观点“价格机制在企业内部作用是消失的,是被另外一种力量或方式所取代”这个论点,通过案例和经济学关于组织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观点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⒀在自己的论点经过严谨论证后,科斯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到了这个地方我们才能看出科斯真正目的,大家要特别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被提出来“市场交易”,这将为下面的“交易费用”概念的引申做好铺垫工作。
⒁科斯在得出这种结论后紧接着又追问到:“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问:组织(企业)为什么存在?”本文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科斯试图探寻企业的产生问题和企业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

原文:
①当然,价格机制能被替代的程度有很大差异。在一个百货商店中,各种柜台在大楼里的空间配置既可以由管理当局决定,也可以是为场地进行竞争性价格招标的结果。在兰开夏的棉纺织业中,一个纺织商能靠信用租到动力设备和店铺,获得织机和棉纱。然而,这一系列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通常是在没有价格机制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②显然,作为替代价格机制的③“纵向”一体化的程度在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间差别悬殊。
【注解】3:
①在肯定了价格机制在企业内部是能够被替代的结论后,科斯继续研究了价格机制能被替代的程度的差异。
②在这里我们要非常注意科斯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纵向’一体化的程度”,他将“‘纵向’一体化的程度”看作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正是“‘纵向’一体化的程度”在现实中存在着不同,才导致价格机制被替代后在不同的产业和不同的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③纵向一体化又叫垂直一体化,指企业将生产与原料供应,或者生产与产品销售联合在一起的战略形式,是企业在两个可能的方向上扩展现有经营业务的一种发展战略,是将公司的经营活动向后扩展到原材料供应或向前扩展到销售终端的一种战略体系。包括后向一体化战略和前向一体化战略,也就是将经营领域向深度发展的战略。
后向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自行生产其生产链上的上游产品,例如,纺织企业拥有自己的热电厂,生产所需的电力和蒸汽。前向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自行生产其生产链下游的产品,向产品的深加工和流通领域发展。例如,纺织企业自己进行印染和服装加工。
按照科斯在这里提出的“‘纵向’一体化”的概念,根据“‘纵向’一体化”概念的解释,我的理解是企业无论是向前一体化,还是向后一体化,都不受价格机制的控制和影响,因为按照科斯的观点,这个时侯价格机制已经被“‘纵向’一体化”所替代了,而这种替代的程度是与“‘纵向’一体化的程度”是相联系的。

原文:
①我认为,可以假定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当然,正如②罗宾斯教授所指出的:“(企业)与外部的相对价格和相对成本的网络有关,”可重要的是发现这种关系的真正性质。③莫里斯•多布先生生动地描述了资源配置在企业中和在经济体系中的区别。他在讨论④亚当•斯密的资本家概念时写道:“人们开始看到存在着比承包商主持的每一个工厂或单位的内部关系更加重要的事情;承包商与在他的直接活动空间之外的经济世界存在着联系……承包商亲自忙于每一个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并且他自觉地进行着计划和组织,”但是“他是与更大规模的经济专业化相联系的,在那里他自己不过是一个专业化的单位。可见,他在一个大规模的有机体中发挥着他作为一个单个细胞的作用,他几乎是不自觉地担任着一个重要角色。
⑤就事实而言,虽然经济学家们将价格机制作为一种协调工具,可他们也承认了“企业家”的协调功能,研究为什么协调在某一情况下是价格机制的工作,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是企业家的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经济理论的一个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这个鸿沟出现在这样两个假设之间:一个假设(为了某些目的作出的)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另一个假设(为了其他一些目的作出的)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我们必须说明在实践中影响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
【注解】4:
①科斯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假设,即:“我认为,可以假定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我们特别要注意在谈到企业的特征时候,科斯使用的是“假设”,科斯并没有使用“就是”这个词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科斯在谈到价格机制替代的差异时,使用的是“‘纵向’一体化的程度”,而到了这里科斯提到的是将企业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那么,这就需要我们继续讨论“‘纵向’一体化的程度”与企业是否是一回事,“‘纵向’一体化的程度”作为替代物科斯回答是肯定的,而企业作为替代物科斯是给出了假设,这里需要区别。
②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组织行为学的权威,他在亚里桑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圣迭戈大学任教。
罗宾斯博士兴趣广泛,尤其在组织冲突、权力和政治,以及开发有效的人际关系技能等方面成就突出。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组织中的冲突、权威、政治以及有效人际关系技能的开发方面。
罗宾斯是世界上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领域最畅销教材的作者,他的著作销量已过200万册,在全美超过1000家大学中广泛使用。在长期从事管理学研究过程中,他撰写的教科书中最著名的有《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精要》、《人际技能培训》、《组织理论》、《成功主管培训手册》等。
③莫里斯•多布(Maurice Herbert Dobb 1900—1976)当代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1900年7月24日生于伦敦,1976年8月17日在剑桥逝世。多布是英国20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剑桥和伦敦学习之后,他于1924年在剑桥获得教职。他在剑桥期间和退休以后的著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计划、价值理论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的学术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学术著作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他是一位积极的政治斗士,并使自己的理论著述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的著述注重于研究实际问题。在自传性的笔记中,多布着重谈到他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所具有的政治积极性。从1922年直到逝世,他一直是共产党员。
他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探讨了导致封建制度危机及瓦解的封建生产的“运动规律”,驳斥了那种认为不断发展的交换和贸易的外在力量才是其原因的论点。这部著作及其有关的著作,决定了其他学者在后来发表的著作中所提出的问题(参看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条目)。他发表的许多有关社会主义计划的著作——从1928年的《工资》到1970年的《社会主义计划若干问题》,都探讨了市场与计划的关系以及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耗资料的生产之间的适当平衡的问题。他的关于价值理论、关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著作,在若干年内几乎是英国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作。他对价值论的解释,特别是后来的著作(1970年和1973年),深受李嘉图和斯拉法的影响,他还与斯拉法合作出版了李嘉图的著作。
④亚当.斯密(Adam Smith公元1723~公元1790),经济学鼻祖,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亚当.斯密出生于1723年6月5日(苏格兰苏格兰伐夫郡可可卡地),逝世于1790年7月17日(苏格兰苏格兰爱丁堡)他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创建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在价值论上,不仅论证了劳动价值论,而且还确定了这一原理的最早理论体系。它的深刻见解为后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针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提出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⑤科斯强调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的生产要素协调与社会资源配置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价格机制来完成,另一种是通过企业来完成,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现象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科斯本人明确指出就是为了这个目标积极做出努力的。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2
原文:
①我们的任务是试图发现企业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出现的根本原因。价格机制(单纯从资源导向的方面考虑)可以被替代,假如替代价格机制的关系正是其自身所期望的话。②例如,如果一些人愿意在其他一些人的指挥下工作,这一情形就会出现。这些个人为了能在某个人手下工作会接受低报酬,企业便由此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但这不能成为企业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似乎更确切地说,还有一种相对立的倾向在起作用,如人们通常趋向于寻求“成为自己的主人”的好处。自然,如果这种愿望不是被人控制,而是控制别人和指挥别人,那么,人们为了能指挥别人可能会愿意放弃某些东西,那就是,他们将愿意支付给别人多于这些人在价格机制下所能得到的报酬,目的是为了能指挥这些人。但这意味着他们是为了能指挥别人而付钱,而不是以指挥别人而赚钱,在大多数情形下这显然是不真实的。如果购买者较之于以其他方式生产的商品更偏爱由企业生产的商品,企业也可能存在;可是,即使在这种偏好(假如它们存在的话)的重要性可以忽略不计的范畴内,③在现实世界中企业仍然存在。因此,必定存在其他相关的因素。(讨论原有经济理论认为企业产生的原因是不成立的)
【注解】5:
①科斯在向那个方向努力呢?科斯的这种努力有效吗?我们从科斯第二章节一开始中看到,科斯是在探寻企业产生原因,就企业产生原因来讲是由多种条件构成的,科斯在此说明他的研究是从“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条件下组织研究的。
②科斯在阐述企业的产生时先是采用否定式,第一,否定了企业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人为了愿意跟随他们喜欢的人,接受更低的报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便产生了;第二,否定了企业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人愿意指挥别人,为了能够指挥别人支付给他们相应的报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便产生了;第三,否定了企业的产生是由于消费者十分偏爱企业的产品,愿意购买他们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便产生了。
③上述三种情况都在现实世界中存在,但又都不是导致企业产生的直接原因,可是企业也仍然存在,那么,导致企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科斯认为可定存在“其他的相关因素”。

原文:
①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相对价格)②随着出卖这类信息的专门人员的出现,这种成本有可能减少,但不可能消除。(形成相对价格因素之一)③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交易费用内涵)再者,在某些市场中(如农产品交易)可以设计出一种技术使契约的成本最小化,但不可能消除这种成本。(形成相对价格因素之二)确实,当存在企业时,契约不会被取消,但却大大减少了。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不必与企业内部同他合作的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当然,如果这种合作是价格机制起作用的一个直接结果,一系列的契约就是必需的。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④在此阶段,重要的是注意契约的特性,即注意企业中被雇佣的生产要素是如何进入的。通过契约,生产要素为获得一定的报酬(它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浮动的)同意在一定限度内服从企业家的指挥。契约的性质在于它限定了企业家的权力范围。只有在限定的范围内,他才能指挥其他生产要素。(企业产生原因1。相对价格的发现;2.一系列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3.契约特性和性质)
【注解】6:
①通过上述的探讨,科斯得出了一个结论,导致企业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利润。他将这个利润描述成: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以社会方面利用价格机制是绝对成本,以组织方面利用价格机制可以获得相对成本,绝对成本趋向高,相对成本趋向低,二者之间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利润。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科斯提出了又一个概念,就是“相对价格”。
②能够形成“相对价格”的原因是第一,市场信息提供者的出现,可以减少价格机制的成本;第二,因为市场交易中存在交易费用,又因为市场上设计出了降低这种交易费用的技术。第三,这种技术就是一个企业不再与他的所有合作者签订一系列契约,而只是签订一个契约,这样就降低了交易费用。
③科斯在这里阐述了交易费用的概念,他认为无论市场上还是企业内都存在着交易费用,这些费用包含谈判费用、签约费用,合为契约费用,契约费用在市场上呈现的要多,而在企业中呈现的要低。
④这里科斯又明确了契约的特性、契约的性质和契约的作用。

原文:
①然而,利用价格机制也存在着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或成本)。为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供给签订长期的契约可能是期望的。(在价格机制条件下签订长期契约不能实现)这可能缘于这样的事实:如果签订一个较长期的契约以替代若干个较短期的契约,那么,签订每一个契约的部分费用就将被节省下来。或者,由于人们注重避免风险,他们可能宁愿签订长期契约而不是短期契约。(实际情况是人们愿意签订长期契约一是可以节省费用,二是可以规避风险)②现在的问题是,由于预测方面的困难,有关物品或劳务供给的契约期越长,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从而买方也越不愿意明确规定出要求缔约对方干些什么。对于供给者来说,通过几种方式中的哪一种来进行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井没有多大差异,可对于物品或劳务的购买者来说就不是如此。但由于购买者不知道供给者的几种方式中哪一种是他所需要的,因此,将来要提供的劳务只是以一般条款规定一下,而具体细节则留待以后解决。契约中的所有陈述是要求供给者供给物品或劳务的范围,而要求供给者所做的细节在契约中没有阐述,是以后由购买者决定的。(描述在价格机制条件下长期契约为什么实现的原因)当资源的流向(在契约规定的范围内)变得以这种方式依赖于买方时,我称之为“企业”的那种关系就流行起来了。(人们为了实现长期契约的签订希望有一种组织提供保障)因此,企业或许就是在期限很短的契约不令人满意的情形下出现的。(这样情况下企业就出现了)购买劳务--劳动的情形显然比购买物品的情形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购买物品时,主要项目能够预先说明而其中细节则以后再决定的意义并不大。(在契约中人们对物品契约实现长期契约期限不是很迫切,对劳务契约是非常迫切的)③我们可以将这一节的讨论总结一下。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④企业家不得不在低成本状态下行使他的职能,这是鉴于如下的事实:他可以以低于他所替代的市场交易的价格得到生产要素,因为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通常也能够再回到公开市场。(企业的基本定义)不确定性问题常常被认为是与对企业均衡的研究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不确定性,企业的出现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企业产生的原因)⑤但是,那些认为支付方式是企业的特征的人(如奈特教授),一个接受剩余的和浮动的收入的人保证那些参加生产的人有固定的收入,似乎提出一个与我们所考虑的问题无关的观点。一个企业家可以将他的劳务出售给另一个企业家以获得一定的货币收入,而他支付给雇员的钱则主要或完全是其利润的一部分。重要的问题看来是,资源的配置为什么没有直接通过价格机制来完成。
⑥另一个应该注意的因素是,有管制力量的政府或其他机构常常对市场交易和在企业内部组织同样的交易区别对待。如果我们考察一下销售税的课征就会看到,显然,它是一种有关市场交易而不是在企业内部组织的同样交易的税收。既然现在有两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组织”方法,通过价格机制或通过企业家,那么这样的政府管制便会导致企业的存在,不然企业的存在就没有任何理由和目的。(企业产生的条件是因为不同销售税)这为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企业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理由。⑦当然,对于企业已经存在的情形而言,诸如销售税这样的措施只不过会使企业变得比原来更大。同样,意味着定量配给的配额和价格控制的办法对于那些为自己生产产品的企业是没有作用的,这等于给那些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而不通过市场的企业以好处,必然鼓励企业规模的扩大。但是,上述这些作为监督、管理的措施会导致企业的出现,这一点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然而,如果企业的存在没有其他理由,那么这些措施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政府这种做法是鼓励企业将规模扩大)
因此,以上这些就是在一个通常被假定由价格机制“组织”资源分配的专业化交换经济中,诸如企业这类组织存在的原因。所以,当资源的导向依赖于企业家时,由一些关系系统构成的企业就开始出现了。(做出企业产生原因的结论)
【注解】7:
①明确了长期性契约比短期性契约更能够节省交易费用。
②讨论长期契约对于购买方和供应方存在不同的态度,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形成长期契约,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形成短期契约的理由。
③在这里最为关键的话是:“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这段话阐明了企业的性质,其性质就是企业运行成本低于市场运行成本,从中企业可以得到应有的利润。
④那么企业利润是如何形成的呢?科斯总结为企业家需要也是必须在低成本原则下行使他们的职能,这种职能直接表现为“他可以以低于他所替代的市场交易的价格得到生产要素。”
⑤奈特:详见【注】2:⑩奈特注解,奈特将企业的性质归结为企业的劳务输出和输入之间费用支出的差异,科斯对此并不认同,他讲:“重要的问题看来是,资源的配置为什么没有直接通过价格机制来完成。”
⑥我们从上面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导致企业的产生因素还有一种是政府征收的营业税,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政府向市场上征收的税金要比向企业征收的税金要高,这也形成企业有利可图。
⑦在这里科斯又提出了关于企业规模的问题,他在讨论企业规模为什么扩大的原因时说明,“诸如销售税这样的措施只不过会使企业变得比原来更大”,因为政府在销售税方面给与企业更多优惠的原因,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发展的更快。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原文:
①这种初具轮廓的观念看来会有助于对企业规模扩大或缩小的含义作出科学的解释。当追加的交易(它可以是通过价格机制协调的交易)由企业家来组织时,企业就变大;当企业家放弃对这些交易的组织时,企业就变小。②由此产生的问题是,研究决定企业规模的力量是否有可能。为什么企业家不少组织点或多组织点交易呢?③注意一下奈特教授的观点是有意义的:
“效率与规模之间的关系是最严肃的理论问题之一,从性质上讲,就一个工厂的效率与规模之间的关系而言,其在相当程度上与其说是取决于智力的一般原理,不如说是取决于个人人格和历史机遇。但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垄断收益的可能性对企业不断的和无限的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激励,而这种力量必然被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使效率下降(在货币收入的生产中)的一些同样强有力的力量所抵销,所有这些即使在有限竞争时也存在。”
奈特教授似乎认为科学地分析企业规模的决定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将在上述企业概念的基础上,试图完成这个任务。
④前已论及,企业的引入基本上是由于市场运行成本的存在。一个与此相关问题是(远非奈特教授所提出的垄断问题),既然通过组织能消除一定的成本,而且事实上减少了生产成本,那么为什么市场交易仍然存在呢?为什么所在生产不由一个大企业去进行呢?对这一向题,看来确有某种可能的解释。
⑤首先,当企业扩大时,对企业家的功能来说,收益可能会减少,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自然,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其次,当组织的交易增加时,或许企业家不能成功地将生产要素用在它们价值最大的地方,也就是说,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再者,交易增加必须达到这一点,即资源浪费带来的亏损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组织这笔交易的亏损。最后,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可能会上升,因为小企业的“其他优势”大于大企业。⑥当然,企业扩张的实际停止点可能由上述各因素共同决定。前两个原因最有可能对应于经济学家们的“管理收益递减”的论点。
【注解】8:
①在这里科斯重点研究的是企业规模问题,对于政府税金能够导致企业规模变大变小的分析,科斯认为只是一种轮廓的描述,不是很全面和深刻。
②对于交易量的大小能否决定企业规模大小这个问题上,科斯提出了一个“假设”条件下的容易解决的条件,以此来提出研究决定企业规模变大变小的力量是否有可能的问题。进而设定假如企业规模是有交易量决定的,那么,“为什么企业家不少组织点或多组织点交易呢?”。
③科斯在这里又一次提到奈特教授的观点,那么奈特教授的观点是如何呢?奈特从效率与规模角度分析的,奈特把企业效率与规模之间的关系归结为人格和历史机遇,同时垄断竞争为企业规模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在这种前提下企业规模越大其效率越低,即使在有限竞争条件下这种关系也是一样的。
④科斯针对奈特的观点提出既然企业能够消除一定的成本,那么市场交易为什么还存在?为什么生产不交给一个更大的企业来完成?这样两问题。
⑤科斯企业规模扩张论(暂且按这种提法):第一种情况是,企业规模扩大会导致交易费用上升,企业成本加大,但是,企业扩大的条件应当是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与市场上交易费用相等,在这种条件下企业规模才能扩大,(交易费用等于零);第二种情况是,由于企业规模扩大,产生经济效率降低,使企业成本加大;第三种情况是,企业规模扩大必须是企业出现的亏损,形成企业成本,而这种成本必须与市场上的交易成本相等;第四种情况是,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企业规模扩大没有优势,而企业规模变小才有优势。
⑥科斯指出企业规模扩大可能是由上述多种条件决定的,至于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正是当时经济学家们认同的观点,即“管理收益递减”的观点。

原文:
①上文已经指出这样一点: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②但如果企业在低于公开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这一点上或在等于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这一点上停止其扩张,在大多数情况下(“联合”的情况除外),这将意味着在这两个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市场交易,其中每一方都能在低于实际市场运行成本的水平上组织生产。如何解决这个悖论呢?③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定A向B购买产品,且A和B都能在低于其现在成本的条件下组织市场交易。我们可以假定,B不是组织生产的一个过程或阶段,而是组织许多个。假如A由此希望避免市场交易,那他将不得不接管所有由B控制的生产过程。除非A接管了所有生产过程,否则市场交易将依然存在,尽管市场上交易的是不同的产品。④但我们前面已经假定,每一个生产者的扩张会导致效率降低;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附加成本会上升。A组织先前由B组织的交易的成本可能会大于B做这件事的成本。只有当A组织B的工作的成本不大于B的成本且数量上等于公开市场上完成同样交易的成本时,A才会由此接管B的所有组织。⑤可一旦市场交易变得经济时,以这样的方式将生产分开也要付出代价,即在每一个企业中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是一样的。
⑥直到现在我们一直假定通过价格机制发生的市场交易是同质的。⑦事实上,没有一件事能够比我们现代社会中发生的实际交易更多样化了。这似乎意味着通过价格机制完成交易的成本是彼此差异很大的,而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亦如此。因此,即使撇开收益递减问题,在企业内部组织某些交易的成本似乎也有可能大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交易的成本。这必然意味着通过价格机制完成的交易是存在的,但这意味着必须存在一个以上的企业吗?⑧显然不是,因为在经济体制中,凡是资源导向不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的所有领域,都能被组织到一个企业中去。本文早先讨论的因素看来很重要,尽管难以断言“管理收益递减”或要素供给价格上升是否看起来更为重要。
所以,当其他条件相同时,企业在如下情况下将趋于扩大:
1.组织成本愈少,随着被组织的交易的增多,成本上升得愈慢。
2.企业家犯错误的可能性愈小,随着被组织的交易的增多,失误增加得愈少。
3.企业规模愈大,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下降得愈大(或上升得愈小)。
【注解】9:
①企业在积极的扩张中并不是无止境的,那么,企业在什么时候扩张停止呢?科斯回答: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相等时候企业扩张就停止了。
②当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候,就会存在另一个企业以同样低于市场交易成本在市场上组织交易,这样就在同一个市场上存在两个企业共同组织生产,此时企业扩张又是如何变化呢?
③科斯用一个案例来解释这样情况,在同一个市场上,为了避免两个企业同时在市场上组织生产和组织交易,只有由一个企业购买或接管另一个企业的全部生产和交易,否则,同时在市场上交易的现象不可避免。
④同时科斯给出一个企业购买或接管另一个企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想要购买或接管另一个企业的企业,他必须是为了购买或接管这个企业后所生产的成本低于原有企业所生产的成本,并且新的企业产生的成本与当时市场交易成本相等,才能完成购买或接管。
⑤当市场交易成本低于企业成本时候,企业将会分开,回归原有的状态。
⑥上面所有的讨论都是依据一个“假设”的前提条件,即“通过价格机制发生的市场交易是同质”(同质: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相等)的情况下讨论企业规模扩大问题。
⑦实际情况是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之间是不相等同的,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是事实。更有可能的是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会大于市场交易成本,这也是事实,当这样的情况出现,科斯进一步问道:市场上还必须出现一个以上的企业吗?
⑧科斯自己回答:“显然不是”,不是的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体制,价格机制涉及到的所有领域对资源配置失去作用和控制,所以社会资源可以被组织到一个企业中去。

原文:
①对不同规模的企业而言,除了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千差万别外,随着被组织的交易的空间分布、交易的差异性和相对价格变化的可能性的增加,组织成本和失误带来的亏损似乎也会增加。②当更多的交易由一个企业家来组织时,交易似乎将倾向于既有不同的种类也有不同的位置。这为企业扩大时效率将趋于下降提供了一个附加原因。③倾向于使生产要素结合得更紧和分布空间更小的创新,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④倾向于降低空间组织成本的电话和电报的技术变革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⑤一切有助于提高管理技术的变革都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
⑥应该注意到,上面给出的企业的定义能被用于对“联合”和“一体化”作出精确的解释。当先前由两个或更多个企业家组织的交易变成由一个企业家组织时,便出现了联合。当所涉及的先前由企业家之间在市场上完成的交易被组织起来时,这便是一体化。⑦企业能以这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或同时以这两种方式进行扩张。⑧整个“竞争性产业的结构”便能用通常的经济分析方法来处理了。
【注解】10:
①因为企业的规模不同,在考虑生产要素供应价格变化的同时,导致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变动和由于管理上的失误而出现亏损的另外三种原因是,其一,企业地理位置分布;其二,企业交易差异性;其三,相对价格的变化。
②使企业规模扩大化速度减慢的原因是由于更多交易由一个企业来组织完成时,交易的种类增加和处理来自不同地理位置的交易,或者说交易量的增加既能促使企业规模扩大化,但也促使企业效率低下趋势形成;交易地理位置扩大同样也能促使企业规模扩大化,但也会促使企业效率降低,这是一对矛盾。
③鉴于上述的分析,企业倾向于生产要素结合更为紧密和交易地理位置的空间变小,这样将会促使企业规模能过扩大化。
④企业倾向于降低企业内部的成本和费用,这样也会促使企业规模扩大化。
⑤企业加强或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也能够促使企业规模的扩大化。
⑥科斯在此处对企业的横向联合与纵向一体化进行精确的描述,横向联合科斯描述为”当先前由两个或更多个企业家组织的交易变成由一个企业家组织时,便出现了联合。”纵向一体化科斯描述为“当所涉及的先前由企业家之间在市场上完成的交易被组织起来时,这便是一体化”。
⑦科斯同时指明企业规模扩张的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横向联合扩张;第二种是纵向一体化扩张;第三种是即横向联合又实施纵向一体化扩张。
⑧利用企业产生理论、企业性质理论、企业相对价格理论、企业交易费用理论、企业规模扩张理论等就能够完全解释资本主义制度下整体带有竞争性的产业结构。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3

原文:
前一节中所考察的问题井没有被经济学家们所完全忽视。现在需要考虑的是,为什么上述关于企业在专业化交换经济中出现的原因比其他已有的解释更可取。①有人说,企业存在的原因可以从劳动分工中发现。②这是厄舍教授的观点,这一观点已被③莫里斯•多布先生接受和扩展。企业是“劳动分工日益复杂的结果……经济分工程度的增长需要一定的一体化力量,没有一体化力量,分工将导致混乱;而且正是因为在分工经济中存在一体化力量,产业形式才富有意义。”④这一答案的结论是明显的。“分工经济中的一体化力量”已经以价格机制的形式存在了。经济科学的主要功绩或许是它已表明没有理由认为专业化必然导致混乱。莫里斯•多布先生给出的原因因此是站不佳脚的。必须说明的是,为什么一种一体化力量(企业家)会替代另一种一体化力量(价格机制)。在奈特教授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可以找到已有的说明这一事实的最有意思的(也可能是最广为接受的)理由。他的观点将详细说明如下。⑤奈特教授从不存在不确定性的体制开始说明:
“个体在绝对自由而没有合谋人的情形下的行动,应该是通过劳动的一级和二级分工及资本的使用等来组织经济生活,这在今天的美国已发展到广为人知的程度。能唤起人们想象力的基本事实是生产团体和行政机构的内部组织。当不确定性完全不存在时,每个个人都能够掌握有关势态的全部知识,任何责任管理的性质和对生产活动的控制就都没有必要了。甚至任何现实意义上的市场交易也将不复存在。未经加工的原材料和生产服务流向消费者将完全是自动的。”
奈特教授说,我们可以想象这种协调是“单靠试错法发挥作用的长期实践过程的结果,”没有必要“去想象每个工人处于与他人的工作有关的‘事先建立起的和谐’气氛中在恰当的时间里准确无误地做着恰当的工作。那里或许有旨在协调个人活动的管理者和监督者等”这些管理者仅承担单纯的日常职能,“没有任何性质的责任。”
奈特教授接着说:
“把不确定性,无知的事实和只靠判断而不靠知识进行行动的必要性,导入伊甸园式的情形中,其特征会完全改观……伴随着不确定性的存在而行事,行动的实际执行在现实意义上变成生活的次要部分了,而首要的问题和职能是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⑥不确定性的事实带来了有关社会组织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
“第一,物品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其基础是完全非个人的需求预测,而不是为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生产者承担了预测消费者需求的责任。第二,预测工作和与此同时的对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控制的大部分会进一步集中在一小部分生产者那里,由此出现了新的经济工作人员——企业家。……当存在不确定性时,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任务相对于其实施处于支配地位,生产团体的内部组织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和机械性的细节。决策和控制功能的集中化是亟需的,一个‘头领化’的过程不可避免。”
最根本的变化是:
“在这种体制下,自信者和冒险家承担风险或保证动摇者和胆小鬼获得一定的收入,以此作为对实际结果进行分配的交换……出于人类的天性,我们知道,一个人保证另一个人行动的特定结果而没有赋予其支配他人工作的权力是不现实的和非常罕见的。另一方面,没有这样的保证,后者不会将自己置于前者的指挥之下……功能的多层次专业化的结果是企业和产业的工资制度,它在世界上的存在是不确定性这一事实的直接结果。”
这些引语表明了奈特教授的理论的实质。不确定性的存在意味着人们不得不预测未来的需要。因此出现了一个特殊阶层,他们向他人支付有保证的工资,并以此控制他人的行动。因为良好的判断力通常与一个人对其判断力的自信心相联系,所以这个特殊阶层起着作用。
⑦奈特教授似乎给自己留下了几个需要商榷的题目。首先,正如他自己指出的,某些人具有较好的判断力和知识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他们只能从亲自参加生产中获得收入。他们可以出卖建议和知识。每-个企业都买下了一大帮顾问的劳务。我们可以想象-个所有的建议和知识都是按需购买的体制。其次,通过与正在进行生产的人缔结契约而不是主动地参加生产也能以较好的知识和判断力获得报酬。商人购买期货即为一例。但这只不过说明,给予完成的某些行为以报酬保证而没有去指挥这些行为的完成,是完全可能的。⑧奈特教授说“基于人类的天性,我们知道,一个人保证另一个人行动的特定结果而没有赋予其支配他人工作的权力是不现实的和非常罕见的,”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大部分工作是根据契约去做的,就是说,契约保证给缔约人的某些行为以一定的收益。但这并没包含任何支配。然而,这确实意味着相对价格制度发生了变化,并将出现生产要素的重新安排。奈特教授提到的“没有这样的保证,后者不会将自己置于前者的指挥之下”这一事实与我们正在考察的问题无关。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奈特教授认为“即使在不存在不确定性的经济体制中,仍存在协调者,尽管他们仅承担日常工作的职能。⑨奈特教授迅速补充说他们将“没有任何性质的责任”,于是问题出现了:谁给他们报酬?,为什么?奈特教授似乎从末说明价格机制被替代的原因。
【注解】11:
①科斯在这里继续讨论企业存在的原因,他主要归纳了厄舍教授、莫里斯•多布先生和奈特教授三人关于企业存在分析的不同观点。
②厄舍教授关于企业存在的观点是:劳动分工
③莫里斯•多布关于企业存在的观点是:“劳动分工日益复杂的结果……”莫里斯•多布推进了厄舍教授的理论在于“经济分工程度的增长需要一定的一体化力量,没有一体化力量,分工将导致混乱;而且正是因为在分工经济中存在一体化力量,产业形式才富有意义。”
④科斯针对厄舍教授和莫里斯•多布关于企业存在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讲到莫里斯•多布的“分工经济中的一体化力量”在现实世界中已经转变为价格机制的形式而存在。那么,“分工经济中的一体化力量”能够保证分工不会混乱,价格机制这种形式就会导致社会分工混乱吗?显然不是。
⑤奈特教授关于企业存在的观点是:在完全自由经济体制下,任何企业的存在都是因为“劳动的一级和二级分工及资本的使用”这个原因。如果“当不确定性完全不存在时”,企业也就不会存在。在现实社会中到处都存在“不确定性”,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所以,才导致企业的存在。
⑥奈特教授关于企业特征的观点是:企业存在两种特征,其一,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预测;其二,决策和控制功能的集中化。为了降低“不确定性”对企业造成的风险,企业必须由一个富有能力的人员来组织企业内部的分工和协调。
⑦科斯指出奈特教授没有完全解决的课题有两个,第一,企业是否需要建立咨询顾问体制的问题;第二,企业是否可以从内部挖掘这类咨询顾问人员的问题。
⑧科斯指出奈特教授关于企业存在和企业组织的观点是:奈特教授认为只有契约以及在契约中明确个人的权利和报酬。
⑨关于企业的性质是价格机制被取代的科斯观点,在奈特教授关于企业的性质论述中没有得到体现提出了质疑。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4

原文:
①进一步说明这一点看来是重要的,那就是上述讨论与“企业成本曲线”的一般问题的相关性。②人们有时假定,如果企业的成本曲线向上倾斜,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在规模上会受到限制;而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在规模上受到限制是因为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不愿意付出大于产出的生产代价。③但显然企业可以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品,所以,没有显而易见的原因说明为什么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成本曲线向上倾斜和在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边际成本通常不低于边际收益的事实会限制企业的规模。④罗宾逊夫人作出了仅生产一种产品的简单假定,但研究企业生产的产品种数是如何决定的,显然是重要的,同时,没有一种假定实际上只生产一种产品的理论会有非常大的实际意义。
⑤有人或许会说,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既然生产的每一种产品都能按照通行的价格出售,那么就没必要生产任何其他产品了。但这一说法忽视了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可能存在这一情况:组织一种新产品的交易较之继续组织老产品的交易成本要低。⑥这一点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加以说明。根据⑦冯•屠能的思路,设想有一个小镇,是消费中心,还有一些产业分布在这个中心的周围。这些情况可用下图说明,其中A,B,C表示不同的产业。设想一个企业家从X开始控制交易。现在,当他在同一种产品(B)上扩大其生产经营活动时,组织成本会增加,直到它等于邻近的其他产品的组织成本为止。随着企业的扩张,企业生产由此将从一种产品发展到多种产品(A和C)。⑧这样处理问题显然是不全面的,但对于表明仅仅论证成本曲线倾向于向上不能得出企业规模会受到限制的结论,则是必要的。至此,我们只考察了完全竞争的情况,而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⑨为了确定企业的规模,我们不得不考虑市场成本(即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和不同企业家的组织成本,而后我们才能确定每一个企业生产多少种产品和每一种产品生产多少。因此,⑩肖夫先生在他的关于“不完全竞争”的论义中显然提出了罗宾逊夫人的成本曲线理论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上面提到的因素似乎是与此相关的。
【注解】12:
①科斯为了证明企业的性质是因为价格机制被取代这一特性决定的,所以,在这里继续讨论和研究。
②科斯利用企业成本曲线概念继续论证他本人的观点,他认为,假设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规模扩张是与企业成本曲线发生关系的,这种关系表现为企业的成本曲线向上倾斜(企业成本加大),企业规模扩张受到限制;假设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规模扩张与企业成本曲线没有关系的,而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这两个变量发生关系,企业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企业规模扩张就可能停止了。
③科斯认为上述情况是在企业生产一种产品条件下出现的情况,那么,如果企业不是生产一种产品,而是生产一种以上产品时,成本曲线关系和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关系并不是限制企业扩张的因素。
④科斯强调了只是研究企业生产一种产品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因为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只是单一的生产一种产品的。
⑤科斯从另一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有人说在完全竞争(自由竞争)条件下,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就可以完全销售出去,何必再去生产更多的产品,科斯对这种说法进行了反驳,他继续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组织一种新产品的交易较之继续组织老产品的交易成本要低。”这正是驱动企业生产更多产品的直接原因。
⑥在论证价格机制被取代是因为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原因造成的,科斯进一步研究如果企业开发新产品并投入生产时的交易成本低于继续生产老产品的交易成本是否成立。
科斯使用了企业边际概念来解释这个问题,科斯根据冯•屠能的思路,设计了一个产业圈,在这个产业圈中有A,B,C三个产业,其中企业X是在产业B上组织生产,与此同时企业X继续扩大企业规模,这将导致企业X的组织成本加大,那么,企业规模扩张到什么时候截止呢?只有企业成本加大到与A,C两个产业内企业成本相等时,企业扩张停止。
科斯在这里要说明的问题是:第一,企业规模扩张是由边际的;第二,企业规模扩张是有限制的;第三,企业规模扩受到限制的原因是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大小;交易成本越高,企业规模扩张就越慢,受到限制就越大,交易成本越低,企业规模扩张就越快,受到限制就越小;第四,企业规模扩张停止,只有企业的交易成本与其他企业交易成本相等的情况下,企业扩张就停止了。
⑦冯•屠能:约翰•海因利希•冯•屠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1783—1850)是德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也是边际学派的先驱者。在其《在农业和国民经济方面的孤立国家》有的称为《孤立国》(1826)著作中,详细地论述了农地与城市中心市场的距离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和土地的位置对其利用的影响。依据他的经济区位理论,距经济中心的距离越远,则经济价值就越小,经济比较优势就越小。他的观点被后来的人们称作“屠能圈(Thünen Kreise)”。
⑧科斯认为这样的分析还是不全面的,这种分析只能说明利用“企业成本曲线”变动解释企业规模扩张受到限制是十分必要的。
⑨科斯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引申出了利用市场成本和企业成本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企业规模扩张的问题。

5

原文:
①现在唯一剩下的问题是,看一看已经发展起来的企业概念是不是与现实世界中的情况相一致。②通过考虑通常被称为“主人与仆人”或“雇主与雇员”的法律关系,我们能很好地研究现实中企业的构成问题。这种关系的实质列举如下:
“(1)仆人必须向主人或主人的其他代理人承担提供个人劳务的义务,而契约就是有关物品或类似物品的出售的契约。
(2)主人必须有权亲自或者通过另一个仆人或代理人控制仆人的工作。有权告诉仆人何时工作(在服务时间内)和何时不工作,以及做什么工作和如何去做(在服务范围内),这种控制和干预的权利就是这种关系的性质特征,它从独立的缔约人或从仅向其雇主提供其劳动成果的雇员中区分出了仆人。在后一种情形中,缔约人或执行人不是在雇主的控制下做工作和提供劳务,而是他必须计划和设法完成他的工作,以便实现他答应提供的结果。”
③由此可见,指挥是“雇主与雇员”这种法律关系的实质,这正是上文所提出的经济概念。巴特教授的话是值得注意的
“代理人与仆人的区别并不是存在或不存在固定工资或由企业专门委员会决定的报酬,而是代理人有就业的自由。”
④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给出的定义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是非常接近的。因此,我们的定义是现实的。⑤那么,我们的定义能应用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⑥当我们考虑企业应多大时,边际原理就会顺利地发挥作用。⑦这个问题始终是,在组织权威下增加额外交易要付出代价吗?在边际点上,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或是等于在另一个企业中的组织成本,或是等于由价格机制“组织”这笔交易所包含的成本。实业家们不断地进行实验,多控制一点或少控制一点交易,用这个办法来维持均衡。这就为静态分析提供了均衡状态。⑧但显然,动态因素也是相当重要的。一般只有对引起企业内部组织成本和市场成本的变化作了调查,才能说明企业规模为什么扩大或缩小。我们因此有了滚动均衡理论。⑨上面的分析也似乎澄清了经营和管理之间的关系。经营意味着预测和通过签订新的契约、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恰恰意味着仅仅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下重新安排生产要素。实业家们通常具有这两种功能是上面所讨论的市场成本的明显结果。⑩最后,这样的分析就使我们更准确地叙述企业家的“边际产品”的含义。但对这一点的详细描述会使我们远远超出相形之下较为简单的定义和分类的任务。
【注解】13:
①科斯对企业性质的研究按照罗宾逊夫人关于“假设”的两个条件,其一,这种假设是否容易解释;其二,这种假设是否与现实世界相符。科斯在基本完成了“假设”条件中的第一个条件基础上,继续论述符合“假设”条件中的第二个条件,即,这种假设是否与现实世界吻合。
②在这里我们看看关于企业的性质课题科斯是怎样解释的:
第一,企业组织中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企业性质在现实世界中具体体现;
第二,企业组织中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依靠契约固定下来的;
第三,这种契约明确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雇主依靠他的权利支配和指挥雇员,雇员则依靠他的义务服从雇主的控制和支配;
③透过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法律关系,科斯看出它们的实质就是指挥,(当然也包括组织、协调和控制),那么,指挥不属于法律范畴而是经济范畴。
④进而科斯得出了结论:关于企业的性质的论证是与现实世界相吻合的。
⑤科斯继续论证关于企业性质的结论在现实世界中是否能使用,其答案是肯定的:
⑥利用这个结论在解释企业规模扩大时,企业边际原理就会发挥作用
⑦利用这个结论在企业与企业家们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内部的成本,维持成本与效益之间的静态平衡。
⑧利用这个结论企业在动态状况下,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经过比较,决定企业规模是否扩大或缩小,进而形成了滚动均衡理论。
⑨利用这个结论可以解释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即:“经营意味着预测和通过签订新的契约、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恰恰意味着仅仅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下重新安排生产要素。”
⑩利用这个结论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叙述企业家的“边际产品”的含义。”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