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压力加大,如何实现持续快速发展?——访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教授

中国经济2011年的增长为9.2%,今年上半年跌破8%的平台。今年以来的有关数据显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均没有明显回暖的迹象。9月19日,继美联储宣布推出QE3之后,日本中央银行宣布对原有的货币宽松措施进行追加,此后,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央行也纷纷透露出跟进信号。这些,将给江苏经济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哪些举措,在增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继续实施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目标?带着广大读者关注的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省社科院院长、党委书记刘志彪教授。
  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外部压力正在加大
  “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外贸红利、土地红利消失,体制瓶颈、发展瓶颈、资源瓶颈、环境瓶颈出现;国内经济依然步履蹒跚,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欧债危机使中国经济的国际环境恶化并进入被动的危机转型期;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历数种种不利因素之后,刘志彪表示,在各种内外部压力下,“中国经济正进入几十年来少见的最寒冷的冬季”。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美联储QE3按纽启动,对中国经济影响深远。刘志彪认为,QE3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目前看上去不是很大,但时间滞后半年之后就会显现。首先,它会助长资产泡沫,尤其会助推房价上涨。中美之间的货币汇率关系是人民币盯住美元,通过贸易实现,美元通过宽松政策相对贬值,导致人民币相对升值,这会助长资产泡沫,助推房价上涨,使中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努力变得越来越困难。其次,它将加大中国稳增长目标的实现难度。人民币升值,将明显加重产品出口的难度,从而使得通过增加出口来稳增长的路径受到限制。第三,它可能带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涨价,使中国出现进口输入性通胀,并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速。美元泛滥必然使我国出现输入性通胀,为了抑制通胀,势必要紧缩货币,而紧缩货币又会使经济进一步下行。第四,它可能使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空间受到压缩。QE3的出台,将明显推升大宗商品价格、增加输入型通胀压力,压缩国内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从而使稳增长受到严重影响。
  稳增长的重点: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和消费
  刘志彪认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与民生、公共服务相关的领域。他说,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要搞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尤其是那些隐形的城市基础设施。今年北京严重的内涝等情况说明,城市基础设施不好尤其是隐形的基础设施落后,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隐患,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现代的基础设施是支撑现代化的最直观的条件和标志。中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人均公路、人均铁路、人均地下设施等,其水平与发达国家比相差很远,就是与香港、新加坡比也有较大的差距,投资空间很大。而要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关键是地方政府的财力要增加,资产要盘活,而资产盘活重点是盘活房地产。同时,还要注重通过包括地方政府的财政手段在内的多种手段来缓解地方政府的债务,为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刘志彪表示,虽然投资是形成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但是为了实现有效的增长,扩大消费毫无疑问是最主要的需求约束。他说,谈消费问题绕不开房地产。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消费率一直在下降,投资率在上升。在分析其主要原因时,有人认为,经济增长的同时老百姓的消费意识弱、存钱太多,导致了消费下降,但这种看法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符合实际。银行有一个消费调查显示,我国消费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其实很高,有的家庭甚至因为高消费而入不敷出。这就说明,居民收入或消费的一部分转移到买住房的方向了,住房成为消费支出的重心。人们之所以觉得消费率在下降,是因为统计局在分类时把住房支出这一块放在投资上面而不是消费上面,花钱买房子没有列入消费,从而在统计上出现了投资占主导,而消费只占百分之三十几的这种情况。事实上,购买房地产既是投资行为,也有消费性质,购买房地产的支出是具有消费性质的支出。照此来算,2011年中国GDP总量47.1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万亿元,这一块的消费仅占GDP的38.4%。但是,当年城镇居民新房购置花了5.91万亿元,加入这一块之后的消费共占GDP的51%。如果再将单位自建房和房屋交易等产生的1.6万亿元计算入内,消费占的比例就更高。刘志彪解释说,之所以要强调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房地产挤占了居民消费较大的比例。只要承认房地产可以算成消费的话,消费不足的问题就没有那么严重。如果能把房地产价格降下来,使居民用在住房消费上的资金比例不是太大的话,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比较正常了。相反,如果整个社会的资源都流到房地产上,经济发展就会不正常了。
  怎么才能使居民用在住房消费上的资金比例不至于太大呢?刘志彪认为要坚决调控房地产市场,同时又要坚决把房地产市场搞活。他说,这里面有一个账要算清楚:根据2011年的数据,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740亿元,占GDP总量的13%左右,按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弹性系数为1∶2.86的拉动力公式计算间接作用,房地产拉动60多个相关行业产出占GDP的37.5%,两者相加占GDP比重就是50%左右。房地产发展速度如果降下来,其对GDP增速下行的影响也占一半。经济增速从10%降为8%不到,下降两个多百分点,其中一个多百分点是对房地产调控导致的。由此可见,只有搞活房地产,经济才会上去。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并不是要消灭房地产,房地产这个行业非常重要,房地产泡沫要挤,但要采取恰当的方法,要研究政策,把搞投机的那些人的房子挤出来。另外一个方面,要增加土地供应,要特别重视对房地产企业的调控,让大型的、优质的企业优先得到土地,并由政府来调控房子的价格。刘志彪强调,房地产业现在是将来也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房地产价格要调控,要管住,对房地产市场要搞活,这样经济才有救,内需才能起来。
  促进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四条路径
  一是启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尽快形成以宁镇扬为中心的新的增长极。刘志彪说,宁镇扬一体化的关键是基础设施一体化要先行,特别是宁镇扬轻轨、苏北铁路要动工建设。类似这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要赶紧上马,这对江苏下一步发展有好处。江苏原来增长极在苏锡常,如果宁镇扬再形成一个新增长极,就可以实现哑铃型的地理增长结构,对江苏经济影响会很大。宁镇扬经济增长极的关键是要重新塑造南京的城市功能,发挥其在长三角西北部承东启西的辐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南京城市的扩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是对江苏以前城市当中的地下基础设施按照现代化的标准进行改造。刘志彪说,各种显示度低、容易忽视但对发展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隐形”基础设施建设,如苏南各城市的地下系统尤其是排水系统;交通运输中的交通管理系统、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环境生态保护中的污水污物处理系统,等等,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处于发展水平比较低下的格局,给基本实现现代化带来了许多隐患和风险,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抓紧建设。软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也要加大,如要增加民用机场和国际航班,提高航空运输的分布数量和水平;增加江苏城市尤其是无锡、常州、镇江等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数量,优化其分布结构和提高其建设水平。
  三是启动80-100万左右人口规模的县域的城市化和城镇化。刘志彪认为,上一个阶段的经济增长以大城市的扩容为特征,是典型的城市化带动经济增长和需求扩大。但是中国未来不可能把绝大多数农民都转移到大城市来实现现代化,今后广大的县城一级是转移农民的主战场,也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方向。
  四是及时启动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技术改造。刘志彪认为,对江苏来说,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要提升,关键是启动大规模技术改造。他强调,现在是进行大规模固定资本技术改造的最佳时期。江苏省要利用现在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经济不景气的时机,启动大规模技术改造,一方面增加需求,另一方面代价较小,另外,还可以为提高技术水平做准备,为下一轮经济增长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