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画汉字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2-6 17:22 编辑

按:燕谈一度是个风雅之地,饱学之士游走,好学之士云集,伪学之徒猖獗,狼烟时起,兵戎常见。俺本好事之徒,江湖上耳闻有此等去处,怎能不如蝇逐臭。进来时虽说有几位大佬已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还是一块生机勃勃的地方,可由着俺口无遮拦信马由缰胡呲乱冒。今见论坛凋零至此,能不慨叹?为此小帖,不期有丝毫学术意义,但求棍棒砖头齐下,热闹热闹就算最大收获。当然,有人扔块肉,或者拿块玉假装砸咱,咱也不会拒绝。

大画汉字

文革时流传一个民间故事,说日本一代表团到泰山旅游参观,看到一大石头刻了两个字“虫二”,就问中国人“虫二”是什么意思,可怜我们在场同胞没人能够回答。后来还是问了郭沫若才清楚是个字谜,乃清代书生搞的浅薄文字游戏,谜底是“风月无边”。繁体楷书的风中间是虫字上边加一撇,其实就是虫的异体字,风与月的衣服脱光,自然就显示出虫二两字,意思倒推回去就成了“风月无边”。小时候听到这段故事后,感到郭沫若太了不起了,这也猜得出来。后来知道,对于有旧学的人来说这实在是雕虫把戏,但对于当时接受简化字教育,且根本不懂“风月”为何物的小孩来说,这无疑是个肥马猜想。只是那时候的大人,至于傻到那种程度?难道在经过翻来覆去的数轮政治运动后,大家的脑袋都被洗得空空如也,除了宝书语录样板戏,就没别的了?简单的“风月”之事都可以难倒鸿胪寺一班大员,真是丢不起的人。其实这个小文字游戏鲁迅也曾借用过,用来对林语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编《论语》进行讽刺,说《论语》只谈“虫二”,也就是只扯风月,不论风云。鲁迅这里的“风月”专指风花雪月男女情事,与自然界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没有关系。风云与风月一字之差,表达的意思却大相径庭。风云显然指的是社会的风云变幻,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有些关系,是民族国家生死存亡风云壮观的天下大事。风月是床笫间事,“一生风月供惆怅,到处烟花恨别离。”岂可与宗族社稷之事并论。汉字直是如此神奇,同样一个字或一个词,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用法,意思竟然会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

文字发展到“虫二”阶段,已经过秦小篆的规范统一,简帛书法的实用改造,章草和今草进一步的抽象,汉魏碑刻的唯美符号化。原初造字绘画状物的形象意义已基本失去,可汉字象形美感的神奇依然保持,来龙去脉基本清晰。汉字造型之神奇,表意之复杂,表情之丰富,世界上恐怕再没有那种文字可以与之相媲美,当然操作使用起来的麻烦也不少。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每个汉字都有出生证明,每个汉字都活得悠久绵长。有些古文字至今没有变化,还在使用,有的变来变去还变回去了,恢复了出生时的摸样。很多古文字,其表情真可称得上是风月无边风情万种,仪态万方,千般婀娜,万般旖旎。望文生义,情不自禁,思绪万千,自然是对汉字情有独钟者的独特享受。每念及此,能不发思古之幽情,能不感谢创造如此神奇的古人,能不对西夷拼音文字鄙而视之?感谢仓颉,为我华夏留下这样一件美丽且坚不可摧的五彩雁翎金甲。



仓颉造字是个传说,可又不完全是传说。有关于此的记述很多,《旬子》、《吕氏春秋》、《说文解字》都有,《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真可称得上是“惊天地,泣鬼神”。可天为什么要降下粮食,鬼为什么不在白天出来哭,就没有进一步解释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智慧只能通过劳动产生,劳动人民才是一切创造发明永远的专利者,当然现在这也不是唯一的观点。不过造字这么大一系统工程,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鲁迅就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 (鲁迅《门外文谈》)。也神了,就没有鲁迅先生不明白的事,不过经先生一分析,听起来确有几分道理。许慎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这两件事都是中华文明史的大事,交通与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文明由此产生了质的飞跃。造字这件事尤其重要,即使仓颉只是个采集整理文字的人,那也非常了不起,何况并不能排除他在采集整理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字。仓颉和黄帝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据说是黄帝的史官,大概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官。史官记事述史,不可能继续使用结绳刻痕的办法,人类行为和历史事件的复杂性,逼迫仓颉必须要整理出一套行迹多样并变化有序的规范记录符号。黄帝那会儿是华夏农耕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阶段,很多的发明创造,比如穿土凿井、耕作农田、杵臼捣米、种桑养蚕、纺织缝纫、烧陶制碗、冶炼铜铁、建造宫殿、刀弓制造、床席几案等等,历史记载都归到了黄帝或者他的老婆儿子名下,可唯独没有把造字的荣誉加到轩辕氏家族头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段历史流传的可靠性。仓颉之后,文字经过一千五六百年的演变,到了上古文明又一个高峰时期——殷商时代。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看,刻制异常精美,书写无比生动。此时文字虽说象形痕迹依然明显,可在技术性、艺术性与抽象性很多方面已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空前绝后的程度,天怒神妒也不为怪。已出土的甲骨文数量很大,达到十数万片,有四千多个不同形体符号的文字,可辨识的至今也达到一千五百多个。可毕竟大多只是占卜的记录,由此也可以推断这仅仅是那时整个社会所使用文字总量的一部分。(待续)

沙发一个座~~~


我也很不解,能够使用如此复杂的符号系统,怎么就成了这世界上的愚民了内?


机关算尽太聪明嘛,风姐姐一类的人太多。你下午不是看红楼贴了?其实那些女子都是可怜人,身不由己的造化弄人。都是要混的。精明不精明,都混不过权威的命令。
即使下地狱,也要微笑的表情,只为你放心。
杨总研究汉字起源,很棒,已经认真阅读,咱算是伪学之徒,不过放心,绝对不会猖獗,最多弱弱地问几个问题,哈哈。
参加交流
我也很不解,能够使用如此复杂的符号系统,怎么就成了这世界上的愚民了内?
歪弟 发表于 2013-12-6 23:20
无疑是洗脑的结果,从秦始皇开始,不断消灭百家思想,建立忠孝为核心的愚民文化,最后忠字至上,变神权为皇权,围绕忠于一个人一个家族开展一切活动,人不变傻更能如何?
杨总研究汉字起源,很棒,已经认真阅读,咱算是伪学之徒,不过放心,绝对不会猖獗,最多弱弱地问几个问题,哈哈。
菜农 发表于 2013-12-7 13:31
提问是对俺的最大肯定和鼓励。俺是实实在在的伪学之徒,只是不等别人打假,俺就站出来承认,省得躺着装死,被人揪出来不太好看。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2-10 08:32 编辑

甲骨文发现的重大意义我就不说了,此事足够我们再骄傲上一千年。令人尴尬的是,此后三千年,我们的文字几乎停止了创造性,只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偷梁换柱,以讹传讹,当然也有合理的转注、假借,最后大体固定在唐代楷书表现出来的结果上。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的原初造字手段没人敢于继续尝试,或者说再也没人有能力去做,偶有像武则天一样利用自身权威组合出一两个新字的,例如“瞾”字,还会被人讥贬为没学问和乱来,不过她老人家造的也确实不怎么高明。然后还有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对皇帝字号的种种避讳,找些同音字代替,或把好好的方块字阉割得七零八落,叫人摸不着头脑。民国时整个社会的文化思维比较活跃,不但有人深入探讨文字源流,同时还有人提出废掉汉字,代以拼音文字,这都是文化生态健康的表现。也有人发明很了不起的实用字,虽说不多,但让人眼前一亮,例如刘半农发明了一个“她”,代替了此前短暂通行的女性代称“伊”。刘半农为推行这个字还写了首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赵元任谱了曲,因“她”的出现而使她风行一时,收到了推行白话文和确定他字阴阳词性的双重功效。1940年,夏衍在编《救亡日报》时,为了照顾湖北方言的写作,搞了“搞”“垮”两个字,不但没搞垮汉字,反而使一直存在和使用的地方话读音有了对应字,其使用范围迅速扩大到整个汉语言圈。1953年建筑结构教授蔡方荫为了方便讲课时学生做笔记,发明了一个代替混凝土的速记专用字“砼”,分开来就是“人工石”三个字,实在是高明之至,后来这个新字被收进了字典。再往后,新政府出台过两次汉字简化方案,虽说也造出了一批新字,可就创造性而论,没有一个字可以与“砼”字相比。值得一提的是,简化字方案借鉴了很多俗体字和异体字,例如“云”“亿”“阳”“体”等字。有的是早有俗体字的存在,有的是回到了造字初始的原型,很多简化字所表示的形意确实得到强化,但都不能称之为发明创造。网络时代,最有新意的字是“囧”,本意是明亮的窗户,可现在完全取代了“窘”字,形音义都贴切,也算是一朵重放的文字奇葩。据说到现在也不知道到底是谁最先用“囧”字代替了“窘”字,这个问题我偷偷是有答案的,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翻字典看到这个字,就觉得不是窘的意思简直就是逆天,想必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个字时都有我这个想法。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后,造字、造词这类文化活动其实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文明的发展,文字也在不断兴退更替,合用则行,不合用则废,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也根本不可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英语每年都有大量新词汇进入词典,汉语词典隔几年也要增加些新词汇。现代汉语出现个新词谁都不以为然,事实上随着科学和文化的日新月异,每年都有一大堆新词出现,要不然有些意思就没法表达,有些话就没法说。可怪就怪在这里,新词可以尽管造,谁要敢造个新字,那比登天还难。简化字当中的那个“爱”字,直到现在还被人指责缺了“心”,没心怎可有爱,说起来这理由似乎不容置疑。造个新字咋会那么难?说到底,这完全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奴性心理在作祟,也就是只能是“我注六经”,永远不敢“六经注我”,更不敢“我写六经”。即使我注六经,也必须有整个意识形态士人阶层的承认,你知道这个很难。另一个类汉字简化的著名事件发生在民国时期,于右任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标准草书方案,不但可以借助其辨认古代草体文本,还可以提高日常书写速度。其实要用起来就和日本的平假名有些类似,只不过平假名是表音,标准草书是表形表意,辨认起来也不十分复杂。可问题就出在这里,汉字一旦变得书写简单,没了神秘性,会损失多少微言大义,读书人(有时就是识字多的人)还有什么权威可言,怎么可以继续高高居人之上。说起来可怜,中国一些读书人的地位有时候真要像孔乙己先生那样,要靠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来体现和巩固。因此,于右任的标准草书,也就是草书简化方案,必然会被文人痛斥、摒弃,这关系到很多人的利益。通常认为标准草书违反了书法作为艺术的原理,也就是扼杀了草书写法的多样性。这同样是奴性心理作怪,因为于右任只是总结概括了草书基本的书写原理,标准只是为工具性所制定,谁也没说神圣不可侵犯,很多人就是喜欢把标准当枷锁桎梏,还愿意往自己身上套。
先顶杨林兄,期待继续。
顶啊顶~~~说出了俺别了几十年的心里话料~~小时候经常被罚款一个字写十行,那个苦哇,窗外的风在吹鸟在叫,劳资汗流浃背奋笔疾书写写写~~后来又知道古人读书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劳资自杀的心都波澜壮阔好几回~~

汉字和汉文很特别,别人都是实用主义,中国则是唯美路线,形象之美声气之美,都是非常高端的游戏,一直是士大夫圈子里的敲门砖。记得一个文章,德国大概十七世纪普及教育,英法十八世纪,他们做到识文断字大概需要500课时,中国清末以前教育从来没有社会化,至今中文教育达到使用水平差不多要1500个课时。

令人郁闷的是,中国不但发明了纸,而且印刷术明代之前一直领先,中国也有着最为完备规范的历史记录,但这一切没有产生近代和现代文明,为什么呢?我觉得唯一的答案就是垄断,垄断经济,垄断文化乃至垄断思想这是中国最拿手的从古至今乐此不彼的千古秘方,这里面中文及汉字是功不可没的,虽然我百无一用,但是我美,而且无以复加~~~

咱们燕谈有个我很葱白的网友端木赐香,他的一句话常在耳边,中国文人就干一件事情~~~老狗刨千年屎~~~

说多鸟,楼主继续啊啊啊啊啊~~


顶啊顶~~~说出了俺别了几十年的心里话料~~小时候经常被罚款一个字写十行,那个苦哇,窗外的风在吹鸟在叫,劳资汗流浃背奋笔疾书写写写~~后来又知道古人读书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劳资自杀的心都波澜壮阔好几回~~

...
歪弟 发表于 2013-12-9 23:24
罰你再抄寫「憂鬱」五百行~~
求放几个端庄的“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2-19 08:57 编辑

汉字发展到草书,并由章草发展到今草,完全是作为记录工具的需要所致,也是书写的自由解放。至于怎么就迅速变成了观赏的艺术,最后还变成了中国艺术的核心,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东汉时期有位赵壹,在章草书开始风行之际,写过一篇《非草书》,批评那些沉溺于此道的人:“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讲试,四科不以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这是没用的东西,你们学它既不能升官发财,也不能当饭吃,岂不是买椟还珠耽误了正事。不管赵壹批评得如何语重心长,指责得是如何实际周到,事实上从来也没有人觉得他说的没道理,但都不当回事,没有人去理他这个茬。反而,我们现在可以从中看出草书当时是如何吸引人,如何风靡一时的,这实在不合乎我们向来的实用主义传统。士人名流们心照不宣,一起向壁虚构,比比划划一种似是而非的笔画笔道,如痴如醉到“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极端到张芝,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名的草书家,在给人写信时,末尾往往缀上一句“匆匆不暇草书”的谦词,意思是说我没有时间很好地用草书为你写这封信,不要怪罪我。与我们现在草草了事的“潦草”意思正好相反,这不是变态吗?他竟然还是传说中一笔书的创始人。看来这只能是艺术了,也只有艺术这种没有用的东西才可以如此使人上瘾。

我在刚接触书法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草书是怎么回事,认为凡是连笔,写得飞快,就是草书。后来知道草书讲究的东西多了去了,潦草可不是草书的特点,当然也不是草书的罪过,学草书如果仅从速度上入手简直就等于自绝于书法。至于怎样才能写好草书,怎样才算是好的草书,对不起,没有标准答案。没错,这就脱离了科学的范畴,但凡属奇技淫巧都好玩,于是乎我就对草书产生了浓厚兴趣,事实上我的多数现代书法实践活动就是建立在传统草书的基础上,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究竟为什么我会长期乐此不疲。
最佩服精通古文、能写古字的人,惭愧呀,繁体字俺基本上不会写,十个顶多认识三个,太蠢了,哈哈。
最佩服精通古文、能写古字的人,惭愧呀,繁体字俺基本上不会写,十个顶多认识三个,太蠢了,哈哈。
封不怕 发表于 2013-12-11 00:32
我可不是精通古文的人,连粗铜都算不上,繁体字倒是认识几个,可写的时候多数还是要翻翻字典。
“六经注我”,说得痛快。
我知道什么?
罰你再抄寫「憂鬱」五百行~~
孬歪甭 发表于 2013-12-10 03:42
度娘说这个词就是忧郁~~~估计500行已经写死很多人喽,侬个杀人犯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12-17 15:51 编辑

我写字的爱好是在痛苦中建立起来的,小学写过几次大仿,大仿这个词不知现在的小孩子能否知道就是临写毛笔字,在一种印有米字格的本子上照着另外一个本子上的楷书字写。哪个字写的好,老师会在上面用红笔画个圈。有的字会被画上好几个圈,但不代表加倍好,而是某个部位好,也就是这个折或这个挑好,就圈上个小点的红圈。我描的大仿也不是经常得很多红圈,总的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于是,小小的心灵便膨胀起来。机会还就来了,赶上黄帅同学带领全国的同学们反师道尊严,实话说,当时还真没有造老师反的感觉,就是想挣得一点点平等。俺这两刷子刚练的毛笔字有了用武之地,班上或者年级上的第一张大字报就是我贴的。至于说大字报的内容,现在能够记得的就是老师不该打人,不该不讲道理欺软怕硬,不该没收同学的连环画不还,如此这般等等等等。贴大字报的结果是,我并没有当上黄帅第二,其实我也不想当,我最大的愿望也就是盼着老师能把没收我的连环画还给我。可在那个造反有理的时代,连环画没还回来不说,我还被学校开除留校察看了,现在说起来颇为纠结。
在计算机普及之前,书法(主要是硬笔,好吧即便那个不算)几乎可以算得上人的第二件衣服,因为是不容易更换的衣服,所以叫做第二张脸孔也不为过,脸面的美丑关系到社会评价呢。我老爸就特看不起字写得不好的人,计算机的普及算是给俺这号人遮了丑,翻了身,可以安逸地不怀幽怨不带憎恨地欣赏楼主的美字。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水色最近忙什么?得空投点食品,燕谈快得营养不良综合症了。 19# 水色
我家老爷子最近在生病,都在医院忙着,偶尔偷空跑来,还可以享受到杨林新开的好帖,居然感觉不到营养不良,哈。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我写字的爱好是在痛苦中建立起来的,小学写过几次大仿,大仿这个词不知现在的小孩子能否知道就是临写毛笔字,在一种印有米字格的本子上照着另外一个本子上的楷书字写。哪个字写的好,老师会在上面用红笔画个圈。有的 ...
杨林 发表于 2013-12-17 10:51
留校察看,当年我也挨了一个,后来知道俺娘哭了一夜:“这孩子政治生命完了”~~
不过这是文革后因为打架的事,后果有点严重。

大字报那会我好像三年级,看高年级的童鞋玩得很嗨,我们哥几个也忍不住,可我们班主任很漂亮人又好,大家都喜欢,但是喜欢也不能不贴对吧,有个家伙终于找到词了,吃饭不吃馒头皮,浪费粮食,大大的一张红纸写上往她办公室门上一贴就躲到墙角瞄着。。。终于看到班主任拿个小本认真的抄写,很有成就感~~


我家老爷子最近在生病,都在医院忙着,偶尔偷空跑来,还可以享受到杨林新开的好帖,居然感觉不到营养不良,哈。
水色 发表于 2013-12-18 16:18
老小都保重啊


老小都保重啊
歪弟 发表于 2013-12-18 16:40
领旨。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都在叹惜为嘛先有纸先有印刷术的,就是不能有近现代科学,那是因为中国走的是文字统治语言的道路,而不是文字标注语言。为嘛当年那个吕家私生子做了始皇之后,搞了书同文,却不搞言同语,就是因为自甲骨文成字之后,文字一直就是担当着统治语言的角色,任何时候只要把文字的写法一统了,语言再有万方风采也都只能是屈就于文字一体的统治之下。往狠里说,它是从语言文字乃至文化方面,维系了各地各族语言的统一,语言的独立才撒野,也就只能走到方言就算野到尽头了。想要整出个方言文字来,那要到宋代,那时出了契丹文西夏文,再就是朝鲜文,估计那满文也是那时侯形成文字的。为神马到了宋代方言出了文字,这是个大课题了,这里不敢造次。但就整个中国宋元之后仍然保持了文字统治语言的格局,语言作为思维的表露,作为文化的最活跃的因素,也就只能憋屈地仍然处在文字的统治下了。
今天,我就是高瑜
文字统治语言,透彻!!想什么说什么写什么彼此之间很高的壁垒,要想驾驶这三架马车,有点钱有点闲之外还要悬梁刺股地苦逼,门槛不是一般的高哇,苦哇哇的迈进去了,心肝肺也差不多都交给文字统治料~~


受教,受教!梦子对于汉文字的研究和思考太透彻了,简直有些恐怖。这么大一个人群的整体灵魂被不知不觉地绑架,用的竟然是自己发明和使用的文字,还陶然其中,百般迷恋,万般旖旎。 25# 自觉的梦游人
我家老爷子最近在生病,都在医院忙着,偶尔偷空跑来,还可以享受到杨林新开的好帖,居然感觉不到营养不良,哈。
水色 发表于 2013-12-18 16:18
亲人亲情最要紧,祈盼老爷子早点康复,愿大家都身体健康。
早晨赶着上班,没能把话说全,歪当家的和杨林斑斑已经吓唬上了。话说回来,文字统治语言的提法,确实有点 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意思,但也不是忒离谱的。
说到书法,写几个字就能上升到书法的高度,这是只有中国才能发生的事了。大概也正是因为文字统治着语言,才会造成中国文化圈的人们特别重视写字,写好一手字甚至成为人格高尚的象征,由此中国人也就把写好字作为教书育人的一门大功课了。放眼世界,大凡用圈圈字母码字的国度,很少听说做爹妈的会要儿子画圈圈一定要画得比阿Q画的还要圆的,偏偏到了中国,临到死了,阿Q还惦记着划的圈不够圆,似乎还有几份划不圆就该死的坦然,说到底,还是因为写字到中国就有了书法的讲究。在中国,在乎说话字腔正圆的肯定不如在乎写字中规中矩得多,说着一口威海土语,却写得一手柳筋颜体,肯定比说得一口标准官话,却一手蜗文蟹体的要吃香,原因就在于官话再标准,总是可以也可能变的,唯有字,却因为有着统治着语言的那份肃严庄重,不会因为皇帝说着扬州官话而改变。书由此也就写出了法,所谓书法。
今天,我就是高瑜
俺对书法一词,或者一说,一直就是心怀不满。怎么一个写字的事就成了法了,不按这个法还就不行了,犯法了?事实上,历史上的大书法家没有一个是墨守成规的,都是破法而生的。科举的馆阁体从诞生就被人诅咒诟病,就像现在的高考作文,怎么写是有标准的,脱离了标准一定是零分,而现在每年看到的零分作文无不神采飞扬。 29# 自觉的梦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