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太平军余部流亡南美扎根

太平军余部流落在南美洲的奇特经历

太平天国万人洋枪队

被迫充当“契约矿工”

1860年侍王李世贤率领的太平军虽然在福建取得了多次胜利,但在西方列强和清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然而太平军余部尚有数万人,留下来继续抗清似乎已经不可能了。四周都是清兵,海外都是西方列强的军舰,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当猪崽被卖到国外当“契约矿工”,太平军余部约三万人选择了这条唯一的生路。


1862年,一万多太平军余部连同他们的亲属被运到南美秘鲁的伊基克从事挖鸟粪和硝石矿工的营生,矿主经常打骂和虐待他们,食物像猪食一样,每天要干苦役14个小时以上,连苦役犯都比他们轻松。他们多次想反抗但四周都是荷枪实弹的洋人,想要回中国去,又怕被杀头,所以也只能默默忍受,因此病死和自杀的人很多。


1866年智利和秘鲁、玻利维亚发生了硝石战争,这一万太平军余部终于看到了希望,他们将智利军队看做是解放者。在1867年3月,伊基克的太平军发动起义,打死矿监西哥斯,并夺取了硝石矿公司的武器,并与前来镇压的秘鲁军队展开激战,打死两位秘鲁少校,并俘获了两百印第安雇佣兵。起义者推举湖南人翁德容和广东人陈永碌为领袖,以太平军原有的编制进行了整编,还派出被俘的印第安雇佣兵和一名巴西人去找智利军队的司令西拉皮佐少将,表示愿意帮助智利对付秘鲁和玻利维亚军队。西拉皮佐少将大喜,派遣一名少尉化装前往起义部队驻地伊基克矿区,并带来了智利总统的亲笔信,给予所有的太平军将士及其家属以智利国籍,并表示战争结束后将伊基克交给太平军和他们的家属。


波内达要塞伏击战

西拉皮佐少将任命翁德容为少校,陈永碌为上尉,将太平军武装编成智利第6边境纵队 “褐衣军”,命令他们协同智利军在秘鲁塔拉帕卡省的作战,配合伊洛和帕科查港登陆,占领莫克瓜,并和智利军一道攻取伊基克市。


1868年太平军按智利军队的要求展开军事行动。他们没有按照智利军事顾问的要求按西方编制进行改编,而是采用太平军的方式建立了两个军,并设立师帅、旅帅、两司马等太平军官职。他们手中的火器不多,于是就利用本地资源打造了类似太平刀这样的冷兵器,这样在本年6月他们就展开了攻打塔克纳秘鲁军后方的行动。


500名太平军打扮成当地的印第安人混入波内达要塞,一举俘获了300名秘鲁军人和要塞司令,接着他们又与闻讯赶来的玻利维亚军队展开激战,他们的前锋先出300人引诱玻利维亚骑兵部队到一处森林,然后展开了伏击,打死了70多玻利维亚军人。接着约有1000名太平军头戴黄色和红色头巾,身穿褐色服装,操着各种武器冲入玻利维亚军队中大肆砍杀,玻军约4000人其中有2000多印第安雇佣兵,他们的武器只是十字弩,根本敌不过太平军,不久玻军纷纷溃退,遗尸百余具,约1000名印第安雇佣兵投降,太平军此役缴获甚多,这就是著名的波内达要塞伏击战。


1869年为配合智利帕科查港登陆,太平军在陈永碌的指挥下在莫克瓜再次同秘鲁-玻利维亚联军展开激战。他们仍采用太平军典型的作战方式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圈,虽未获胜但给敌人以很深刻的印象。玻利维亚军的一位军官说“这些带头巾的褐色人群在射程外摇旗呐喊,等到靠近时又不见了,他们打仗时锣鼓喧天,搞出许多噪音,好些印第安雇佣兵以为被伏击了,纷纷逃跑,连官长也阻止不了。”这就是太平军惯用的惊心战。由于太平军的军事行动给秘玻联军以很大的牵制,根本无暇应对帕科查港的战事,以致智利军顺利登陆,伤亡轻微。


莫克瓜战役

第二次莫克瓜战役,太平军终于同智利军并肩作战了,西拉皮佐少将(时为中将)会见了陈永碌,得知翁德容已于两个月前病死,于是他授予陈永碌上校军衔,并参观了他的军队。他当时记载:“这支军队没有西方军队的纪律,但却有着独特的中国特色的纪律,他们配备了许多三角形的旗帜,用螺号代替军号,他们的战士有拿各种武器的,但更多的是使用两把东方式的短刀 (太平刀)”,经其授意陈永碌将三角旗上的太平二字改成了智利国徽。


莫克瓜战役中太平军不畏牺牲奋勇杀敌,将秘玻联军打得很惨。当日指挥秘玻联军的司令官几乎发疯,战场上到处是被太平军砍杀的秘玻联军,太平军也有400人伤亡,他们夺取了4门大炮和15面军旗、大量的辎重和200余匹战马。西拉皮佐授予陈永碌智利国会勋章,并给予阵亡太平军家属抚恤金。接着太平军又在塔克纳和阿里卡两次战役中配合智利军队彻底打败了玻秘联军,至此,智利军队已占领了玻秘两国太平洋沿岸全部硝石产地,玻利维亚失去了继续进行战争的能力,并实际上退出了战争。


战争结束以后智利政府决定将伊基克赠给太平军余部,成立一个自治镇,但条件是继续帮助智利攻打秘鲁,但太平军不愿意继续为异国当炮灰,他们没有接受,甘愿融入当地社会。据说今天的伊基克当地人口中有1/4的人有华人血统,那里的饮食文化也深受中国影响,当地语言中餐馆叫“其发”(广东话吃饭),混沌被称为“完蛋”(浙江话混沌)。


1881年1月17日智利军队攻占秘鲁首都利马。1883年10月20日,秘鲁与智利在利马北部安孔城签订条约,结束了太平洋战争。根据安孔条约,秘鲁将塔拉帕卡省割让给智利,并将塔克纳和阿里卡两地区交给智利管辖10年。玻利维亚则先后于1884年和1904年与智利签订瓦尔帕莱索协定和 “和平友好条约”。
人要是贪生怕死,就要被欺负,放手一搏,就能打出一片新天地。
这个好玩,有点像《水浒后传》。
我知道什么?
据说是好事之徒杜撰的钓鱼文。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刚才百度了一下,在凤凰资讯找到了原帖,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 ... 2663_568014_1.shtml
不知真假,看着挺好玩就转了,希望燕谈有人再考证一下。
粗略搜了一下,觉得也许是夸张了。也许是有些参加过太平天国的华人参加了当地的战争,但没有如文中所言的那么规模和有组织。





沈旭暉:地震傳說:「太平天國軍隊」真的曾在智利作戰?

http://hktext.blogspot.com/2014/04/taiping-heavenly-kingdom.html

智利發生八點二級大地震,距離震央最近的城市伊基克(Iquique)獲廣泛注視。無論是香港、台灣還是內地媒體,都廣泛報道「伊基克華人是太平天國後人」,一時成為熱門冷知識。根據這些報道,太平天國餘部為逃避清廷追捕,輾轉被「賣豬仔」到南美秘魯當苦力,並在一八七九至一八八三年的南美太平洋戰爭「聚集上萬軍隊」,協助智利對抗秘魯,智利政府為了報答,就把伊基克劃為太平軍的「自治鎮」 云云。看見這些報道,筆者實在很驚訝。這個都市傳奇究竟有幾多真實?筆者年前曾在學術期刊China Quarterly發表文章談及「中國——拉丁美洲關係:華人網絡想像與真實」,曾觸及以上在華文網絡世界廣泛流傳的故事,並作過一些考證,結論是其可信性存疑,因為並沒任何文獻能提供關於「太平軍在南美作戰」的證據。文章發表前,曾在研究中國——拉美關係的海外專家當中報告,這些當今最熟悉此題目的人士,也無任何一位聽說過「太平軍在南美」的故事。

傳聞當真 令人費解

那麼故事又是從何而來?相信不少媒體報道都是翻查「維基百科」,可惜該網站的相關記載也沒提供佐證。可以追查的華文「原始」來源有二:一是多年前在「鐵血論壇」一類平台的網友上載,根據那版本,智利政府讓「太平軍」在伊基克「自治」的條件,就是繼續為其作戰,太平軍婉拒,「自治」胎死腹中;二是二○一○年刊登於《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的故事「南美有個太平鎮」,作者王應良,故事杜撰了一批聞所未聞的「太平軍將領」,結局卻是太平軍以解甲歸田換取智利給予「自治」。媒體把這些資訊拿來當「新聞知識」報道,令人費解。

不過,整個故事並非沒有藍本的。在十九世紀中葉開始,隨着奴隸在拉美逐漸變成非法,華人苦力被大舉輸入,秘魯尤其是重要目的地。華人到美洲的原因眾多,逃避太平天國戰亂是其中之一;個別曾參與太平天國的人逃難海外,亦是情理之中。只是三萬太平軍集體飄洋過海,卻又能再集中在一起重新戰鬥,連苦力貿易的經濟模式也不符合,運輸、物流角度亦不可行,與秘魯建交的大清也不會無動於衷,並多次為秘魯苦力出頭。何況太平天國崩潰於一八六四年,南美太平洋戰爭終結於一八八三年,假如沒戰鬥二十年的老兵還能大敗秘魯軍,後者未免太窩囊。什麼「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做夢也沒想到,他提出的設想,在中國沒有實現,却在異國他鄉開花結果了」等等,就明顯是藝術創作。

然而,華人苦力在秘魯確是生活嚴苛,和秘魯白人關係緊張,曾多次發起騷亂抗爭,這些都是有歷史記載,例如可參考學者克萊頓(Lawrence Clayton)發表在History Today的文章Chinese Indentured Labour in Peru。

到了秘魯、玻利維亞聯軍和智利作戰,也確實有約一千名華人苦力參軍,配合智利軍牽制秘魯。只是根據一些西班牙語文獻記載,他們並非在前線作戰,只是擔任配合工作,包括三百名協助運輸、二百名協助後勤、一百名照顧動物及五百名當工兵等。統領他們的也不是什麼華人「太平軍將領」,而是傳奇智利將軍林奇(Patricio Lynch),他因曾參與鴉片戰爭而略懂中文,被秘魯苦力稱為「紅髮王子」。至今智利海軍還有「林奇號」,曾與中國聯合軍演,倒不失為兩國佳話。

其實,伊基克真的值得華文媒體介紹的,反而是當地的自由貿易區,它是南美貿易重鎮,和兩岸三地都有貿易往來,被視為智利皮諾切特政權的德政之一。如果大家能發現伊基克自貿區的商機,也許比到那裏尋找太平軍更符合現實。


**********

 
太平天国失败后有多少人流亡海外?
http://ds.eywedu.com/500/index089.htm

  太平天国史学者罗尔纲教授曾说,天京沦陷后,太平军中人多有走避海外的。那么有哪些人出奔、安居海外呢?这里说的海外,泛指香港、澳门以及南亚、美国等地,当时都是清政府鞭长莫及的地方。

  香港因毗连广东,是太平军将士出亡海外理想的落脚点和桥头堡。早在天京内辽后,洪秀全的大舅子,能文善武的赖汉英,目睹同室操戈,心灰意冷,从南京溜出,在香港寄居多年,本世纪初始返回家乡。此说虽有传奇色彩,不足为信。但天京沦陷后,有些太平天国人物匿居香港却是事实。现在有本本在案的,是曾担任水军司令官的森王侯裕田,他以开设金成泰店为掩护,暗运军火粮食接济太平军漳州余部,后来和另一个匿居香港的毛王某先后被引渡到广州杀害。据简又文调查,洪秀全的三个本家侄子也避难香港:琅王洪魁元以铲磨剪刀掩护;琅王洪绍允初以贩卖咸鱼为业,后来当上了警察,继又在九龙红砌开设广济堂药店;瑛王洪春魁,逃到香港后改名为洪和,自卖身为猪仔赴古巴充任挖鸟粪劳工,后返香港悬壶行医。他也就是后来辛亥革命前夕,策划建立“大明顺天国”的洪全福。

  挂一漏万。上述仅是能够列举名字的头面人物,至于其他流亡海外之人,估计还多些,但随着岁月流逝,因缺乏文字和口碑传世,就阀失了。

  不少的太平军成员是赴美国,有人说这是与美国要开垦西部,需要大量劳工有关;但是19世纪中期,欧洲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也需要成千上万的劳工。英国少校、“常胜军”领队戈登不就是在攻陷苏州后,将太平军俘虏充作猪仔,用兵轮装到海外圭亚那等处英国殖民地当苦工吗?可见美洲也是需要劳工的,那么这些太平军成员为什么要横渡太平洋跑向美洲呢?像洪仁歼长子,能以英文会话的洪葵元,在天京失陷后出逃,由广东浮海,来到美国哥朗帮工,后就寄住南美洲英属圭亚那。据广东花县纪念馆调查称,洪仁玕的后代在美国是确有其人的。国民党元老陈友仁的父亲,也是流落南美洲西印度群岛马提尼克的太平军将领。

  太平军余众和后裔出走香港和海外,绝大多数人已销磨了斗志,由此默默无闻。据传洪秀全的两个小儿子,被封为光王的洪天光和明王洪天明,从香港转辗流离到印度加拉吉打,开设钟表店业;据简又文说,抗战期间有洪青鸟(译音)者,在重庆美国军部活动,自称由印尼来,原为洪天王后人;又说,近年在香港又得闻印尼有华裔绅士名洪约翰者,自称天王之后,其先人屡经播迁,流落该处,并于年前在香港偶遇一洪姓青年,自云即来自印尼之洪姓族人,并云其先代确为天王之裔逃难至南洋一带。诸说不一。此外还有说“天王家族,当南京陷落时,尚有逃往日本而入其国籍者,经改姓矢野氏,其子矢野兴,尝为驻粤使馆随员”。抗战时期有个叫矢崎的日本侵华军军官,在1939年某日来到广东花县官禄怖,说是奉命来访问洪氏家人,他还携去《洪氏宗谱》。这些洪秀全后裔在海外,但仍不能界定,这是因为都是口碑言传,不足为信,难以为凭。尤其是本世纪初,鼓吹反清革命,人们发现香港和海外中下层的洪门组织都崇仰太平天国,因此又有幼天王洪天贵福和辅王杨辅清在旧金山创立美洲洪门三合会之说。“辅清既导洪福由欧至美,西友即倾其产业以奉养之;凡华人有来美者,皆出资赡其衣食,结为死党,是后来者渐多,始创一会曰三合会,华人之在海外秘密结杜自此始,其所在地名,则旧金山也,其党人相会之暗号名曰三水共合,始创之祖则曰齐福天,即颠倒洪福字而成”(《太平天国轶闻》)。甚至还炮制大批太平军将士像潮水般拥进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洋等地,“其后太平天国失败,洪秀全、陈金刚诸部将亦多远赴美洲,重张旗鼓。”(冯自由《革命逸史》)“失败之后,起义之洪门弟兄,不能容身于国内。于是杨辅清率领数万弟兄赴美洲,平南王黄德滋率领数万弟兄赴澳洲(平南王建立之洪门会所,尚存于澳洲大金山),黄仲涵之父率领数万弟兄赴爪哇,其余多赴南洋各地,从事开发工作”(《上海洪声》创刊号)。事实上,杨辅清从未到过美洲,也未“为美洲旧金山三合会开幕之祖”(胡蕴玉《太平轶史》),他只去过澳门;黄德滋等乃乌有人物。炮制者的这种莫须有的说法,无非是参照唐人传奇中的虬髯客或《水浒后传》李俊赴暹罗创业重演而已,但也反映了当时太平军将士多有匿居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洋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代中国,它已不再是封闭世界了。在此大背景下的太平军将士,当其失败后在大陆不能安身时,是懂得出奔海外的,所以就产生上述的真真假假的多种说法;囿于时空因素,这里所举的每种说法,即使是言之凿凿,也还是事隔经年后人的调查和追记,至于臆测,推理和编造那就更多了,但它确也为人们提供思路,为什么对太平军将士流亡海外有这么多种说法,而太平军究竟有多少将士匿居香港和海外,看来还得随着今后文化学术的频繁交流,方能有较多的资料证实。
我知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