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和陕甘宁,清末至民国两个有武装割据传统的地区

@
    最近在读王纪卿、姜婕的《新编左宗棠年谱》。

    1870年,同治九年,庚午。这一年北上平乱的左宗棠58岁。7月31日(七月四日),刘锦棠所部夺取(宁夏吴忠)蔡桥水口,攻破附近的两座堡寨,沿秦渠攻打王洪寨,未能攻克。金积堡的回民军据守蔡桥西堤,将两渠的水流往下赶,灌淹湘军。8月8日(七月十二日),金运昌所部越堤修筑壁垒,回民军出动主力作战,大战一天,败退下去。8月10日(七月十四日),金运昌部修成壁垒,决堤反灌回民军。马化龙下令筑堤抵御,傍靠马连渠修筑三座壁垒,以抵抗板桥的湘军。8月16日(七月二十日),湘军分路攻击,力战之下,将壁垒攻克。

   从此,金积堡与胡家堡、王洪堡、阳明堡都被湘军隔离,河西的粮路也已断绝。

    金积堡的地位十分重要,与左宗棠北上新疆相关联。

   马化龙居住的金积堡(今宁夏吴忠金积镇),处于秦渠和汉渠之间,控扼黄河的要地,地形险绝,可与西北各省及蒙古各部互通贸易,享有盐、茶、马的利益。马化龙起初用新教团结回民,西宁、河州、狄州与口外的回民都崇奉他的教义。接着,他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回民各部环绕金积堡,共有五百多座堡寨,部属在这里集结,占据汉民的产业和妇女,势力蔓延到宁夏至灵州几百里间。

     不久,容纳几万人的金积堡被攻破。

     攻破金积堡是左宗棠北上,最终收复新疆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件大事,也是西北归于安定的转淚点。左宗棠有山川地理实学,人情军情吃的十分透彻,知道要平定回军,就要找到与以往其它乱军不同的特点中现出的短肋。左宗棠自有高见:

      回军不能远离根据地,而董福祥与高万全等人的绿林军,则是东奔西突(其实,也与之前骑马奔袭的捻军,成章建制的太平军也不同)。要肃清全局,必须从东北面入手,先扫平绿林军,然后集中兵力攻击回民军,才没有后顾之忧。

      所以,左宗棠先收拾游击的绿林军,再收拾零散成线之孤堡的回军;都是围绕着“金积堡”这个重点而来。

      金积堡为什么能成为割据的据点?原因是处于西北陕甘宁蒙诸省的十字路口上,商贸要冲、地理上依傍黄河,地肥人壮,自成体系,有独立王国之形势。由回军割据十余年的这个陕甘宁边区,联想到当初太平军割据十余年的江西地区。两地不也是民国时期共产党武装割据的根据地吗?在军阀时期,割据发迹,就是从湖南生事到江西立足而渐成气候的;又在二战时期,蛰伏待变,就是在陕甘宁边区打口水仗而最终壮大到与政府分庭抗礼的。从清末太平军、捻军、绿林军和回军动乱,到民国时党武装割据,时代性质不同,据点相同。江西地区和陕甘宁边区,可谓近代暴动、割据的风水宝地。

     为什么这里有割据传统?

     我想首先是地理上进出自由、易守难攻;其次是文化上民情憨悍、知识封闭,人的思想信仰好蒙好混(当然,割据首领的大脑是清晰的,里通外国来着。比如阿古柏);再一个经济上农商资源及渠道丰富、能保证交换和基本的自给自养;第三是政治上省省之际,既是三不管,又是条条小路通罗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员流于物无声、源源不息;四是军事上地势形变、能聚能散、踪迹隐蔽、能进能退、能够偏安;最后是邮路上靠近边境、声势可以影响海外。(见图)

     江西和陕甘宁,这是两处近代从清末至民国,一直拥有武装割据传统的好地方。

附图:

1、太平军活动的江西地区



2、回军活动的陕甘宁边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