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科研

本帖最后由 九船城 于 2016-12-15 18:08 编辑

我读书不多,对科研是不懂的,可是,在高校工作,听过不少科研的故事。
女儿已经读大学,挑两个故事,说给她听。

第一个故事是老主任那听来的。老主任是部队退伍的。
解放初期,中国从苏联引进了军工技术,国内科研人员需要做技术消化自主生产工作。
有位年轻的部队科技工作者,利用业余时间,对苏式步话机进行了轻量化的改进。主要是苏式步话机话筒内的碳粉密度高、体积大、声音轻。改进后的步话机分量轻了近一半,声音也清晰了很多。全国逐步推广测试,部队反应很好。记功。
69年,中苏珍宝岛打仗。珍宝岛,是黑龙江支流乌苏里江上的小岛,中国最北方了。中国国土只有很小很小一部分在亚寒带,珍宝岛就在这片区域附近。翻翻地图,前苏联绝大部分地区都在亚寒带。
作战部队反应,改进后的步话机,经常失灵,通讯中断,部队损失惨重。调查:对着步话机喊话的过程中,嘴巴中喷出的水汽被话筒内的碳粉吸收,积聚到一定的量,加上低温,碳粉结块失去活性。结果:枪毙。

第二个故事是老爷子那听来。老爷子钢厂退休的。
过去,我们国家的钢厂炼钢工人,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培训出来的。在一线工作过的炼钢工人,因为工种特殊,可以提前到五十五岁就退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社会上已经可以自己找到好工作了。年轻人中愿意做炼钢工人的很少,老工人又逐步退休,人员和技术上出现了断层。钢铁质量不稳定,并且逐步滑坡。到后来,甚至出现大量的废铁废钢。
那时的钢厂是央企,国家也很着急。厂领导换了几茬,钢铁的质量时好时坏,总趋势是越来越差。后来,换个懂技术的领导。
新领导来了就去了生产一线,看了一圈。既没开会提高工人的思想觉悟,也没发钱提高工人的积极主动。而是要供销科为钢炉购买安装了工业磅秤,要求技术科培训工人定量投料。一个星期,出钢质量就稳定了,不到一个月钢厂所有钢炉出钢质量都统一了。原来的投料用料斗,长期使用后已经极其不准确。
新领导是上海宝钢调过去的,当时的宝钢用的是最新的德国设备。老爷子所在的钢厂是五六十年代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在内地建的钢厂。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还有些故事,网上能找到。
一八九几年时,洛克菲勒如何利用资本,标准化石油生产。可以参考罗胖的节目。
前铁道部长刘志军利用权力,发展中国高铁技术。百度关键字“刘志军”,“日本”,可以搜到一篇日本人写的网文。(可能是刘志军被判刑前,有人在网上假借日本人写的,为刘志军邀功谢罪的)
还有我们国家利用国际关系,引进前苏联“苏 27”战斗机生产技术。可以到网上搜索《日落共青城》的演义小说,有趣的。

2016.12.15
听水笺说喜欢。
刚写好就传上来了,为了感谢水笺的喜欢。
真喜欢.故事有二种以上背景衬托,令人唏嘘感叹,居然还懂制造工艺,我是工厂出来的,最知道产业工人是如何沦为一钱不值的
本帖最后由 九船城 于 2016-12-21 09:57 编辑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命运,第二个故事说的是眼界。
说不好道理,只能讲故事,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