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原创首发]在廊桥之乡的走马观花

上个星期在号称中国廊桥之乡的浙江泰顺走马观花了几天。

这是个深处在浙闽交界山区之中的小县,至今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4条通往外界的山区公路大多在翻修中,开车进去还需要点技术和胆量。我们是个近90人的大“考察”旅游团,3辆大巴士,在当地好象是“前所未有”,到处惹人围观。好在司机都是老走山区的,除了两辆车磕破了挡泥板外,没有出事故。

因为偏僻和两省交界,所以是打游击的好地方,粟裕、刘英带的部队就在这里坚持了3年多的游击战。“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也养不活更多的军人,大型战争并没有光顾过此地。而在战天斗地的年代里,这里除了砍掉了大部分原始森林外,还没有其他的大折腾。保留下来大约有四五百座明清时期的老桥,其中有上百座的廊桥——就是带有廊屋的木拱桥。50年代起就被建筑工程专家发现,陆续前来考察,直到现在还在继续,我们学校的一位历史学家暑假里就带了几十个学生在这里做这项工作。

木拱桥的基本结构是从两岸的台基排列斜向河中央的柱子,支撑水平排列的桥梁。这种结构需要桥梁上方有压力来维持平衡,因此就建起廊屋。这种木拱桥结构在《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虹桥上可以看到,但没有廊屋。所以有的专家说,大概是宋代后期南迁的中原居民把这种桥的式样带到了泰顺,发展为廊桥。可是泰顺本地的专家却认为是从唐朝开始当地就开始造桥,并发展出廊桥的式样。

由于距离大城市过远,城市游客来到这里的还很少,是所谓的“原生态”旅游区。所有的廊桥古迹都不收门票,好象将来也很难收:很多廊桥遗址就处在村镇居民区里,桥旁紧挨着住家。实际上泰顺地区原来的传统民居也是很有特色的:开间总有五间,再加上两间厢房,两层,上层比较低矮,全木结构,多用木板壁。可是现在居民一有点钱,就赶紧造流行在浙南地区的最便宜、式样最简单的住房:红砖墙加上一圈水泥混凝土的圈梁,盖上水泥预制板,将来有了钱,再同样造一层,一直可以造到5、6层,再有了钱,外墙贴上面砖,防止渗水,再有了钱,才开始布置室内。因此住房的外观几乎全是红褐色的方盒子。要拍一张没有这样俗气现代住房背景的廊桥,真的还挺难。只有在山区乡间的几座桥,拍出来的景色还不错。

泰顺的当地人还没有被“旅游文化”熏染,在景点边还没有常见的密密麻麻的小摊贩。很多乡民还不知道旅游是件大买卖。当我们汗流浃背的穿过水田溪流到一处古代的官道遗址参观的时候,有户农户的老太太偷偷的问我们的一个同伴:“国家出了多少钱让你们来拍这些石头?”

除了廊桥外,泰顺给我们留下另一个最深刻的印象是这里的孩子们。正值暑假,有很多孩子在景点附近围观我们,这里的孩子几乎个个是圆脸大眼,穿得干干净净,态度都是落落大方。尤其是他们的牙齿都很白很整齐,普通话很不错——本地话基本是福建闽北话。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被美国廊桥的阅读期待骗进来的,看中国廊桥。

中国廊桥可比美国廊桥耐看、漂亮。木匠好文。

[em17][em23]

阅读感受:

一、强烈建议发PP上来;

二、眼下能找到不收门票、又没有被旅游“文化”、准确地说应该是没有被恶俗的旅游经济污染的景点殊属不易。经济学家别扁我,我不懂,但以为商品经济文化也有高下之分。幸存的古建筑文化这么集中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了。

三、山里的孩子健康、单纯。看到这句,叹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5 14:52:56编辑过]

偕隐岂邀名,澹泊实素志。
泰顺?我无知啊,才知道有这样的好地方。在婺源,也有个廊桥,我找PP去~~

感谢大姐的夸奖!

 在杂乱的背景下的薛宅桥

在毓文桥上玩耍的两个女孩

山谷中的三条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5 15:14:13编辑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果然是廊桥。我还以为中国人不会在桥上加一个走廊。
参加交流
好看
好好作湿,天天捣蛋。

泰顺廊桥导游

 

特别提醒

温州方言极多,号称十里不同音。打听事、问路什么的最好找年轻人,一般上年纪的人面对问询会主动微笑摇头摆手。

美食

饮食口味同温州,粉片比较有名好吃。

 

住宿

各镇基本一样,招待所价钱在10至25元/人之间,有热水,被褥很干净。

交通

北京到温州有直达的K101,第一天23:10发车,到温州是第三天的凌晨5点。但这样的时间太长。推荐:北京——上海(火车14小时),再从上海乘火车到温州(火车9小时多);或者北京——杭州,再从杭州乘火车或汽车去温州。

 

从杭州出发到泰顺,可以选择乘坐长途汽车直达或者坐火车到达温州后转车前往,到达温州后,坐公交车或者打的前往位于牛山北路的客运中心,此处早上八点就有一班开往泰顺首府罗阳的中巴,也可以乘坐到三魁或者泗溪的车,温州到泗溪每天只有一班车,于早上10:50左右从温州开出,四个半小时可以到达泗溪。此处可以看到泰顺造型最佳的木拱廊桥泗溪姐妹桥。

 

 

景 区 介 绍

  浙江南部的泰顺县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但它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却非常重要。自宋代就消失于中原的木质廊桥,在泰顺诸乡镇却保存良好。加上浙南山之青水之秀人之美,足以吸引自助旅行者前往探访,而那部老电影《廊桥遗梦》的名字也正好为这样的心情狠狠地煽情了一把。

  

  现在我国的廊桥主要分布在浙江泰顺、景宁以及福建的寿宁,其中以泰顺最为集中,而号称最美的廊桥溪东桥就位于泰顺的泗溪镇。其他比较著名的是,泗溪镇的北涧桥;三魁镇的薛家桥、永庆桥、刘宅桥;洲岭的毓文桥、三条桥;筱村镇的文远桥等。

泰顺之所以被誉为廊桥之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廊桥数量多,而且样式丰富多彩。木拱桥、石拱桥、木平桥、双层桥、单面桥、歪拱桥、碇埠等应有尽有。据最新统计,泰顺现存各式古桥梁500多座。而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诗人描绘为长虹饮涧、新月出云,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廊桥更多达32座。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而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袭,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桥还有供人暂居的房间。  然而,廊桥这一称谓泰顺还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采用的。几百年来,泰顺人一直称木拱廊桥为蜈蚣桥,实际上木拱桥并没有蜈蚣脚。上海交大讲师刘杰认为蜈蚣桥在结构上与蜈蚣相似。其实普通百姓对"蜈蚣桥"的称呼代代相袭,至于木拱桥的力学原理不太可能深入探究。在地理偏僻,交通闭塞的山区县,很少有人知道蜈蚣桥在中国桥梁发展史上的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泰顺这个廊桥王国偶然被有识之士所发现。19961112,《中国摄影报》用三分之一的板面头条刊登了萧云集浙南廊桥有遗篇的图文报道,首次采用廊桥名称。从此,中央、省、市级新闻单位和国内外学者纷纷到泰顺来采访、考察、研究。泰顺廊桥这一国之瑰宝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重视。

  泰顺民间桥梁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多种多样。据《泰顺交通志》记载,到1987年底,全县现存桥累共计958座,总长16829延长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长米。包括木拱廊桥、木平廊桥和石拱廊桥在内的明清廊桥30多座。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即泗溪姐妹桥、三魁薛宅桥、仙居桥、筱村文兴桥、三条桥。木拱桥以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相贯,犹如彩虹飞架宽阔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桥梁专家矛以升先生,组织科学家对浙南叠梁木拱桥进行实地考察与比较研究,确定大量留存于浙南山区的叠梁木拱桥就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结构,在由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记载泰顺木拱桥4座。泰顺廊桥闻名于世,因其结构与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极为相似,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故名虹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它的地位很高,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即赵州桥)、泉州万安桥、潮洲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其中三座桥至今仍保存于世,而汴水虹桥却只留在画中,如今在泰顺发现以虹桥类似结构的廊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廊桥闻名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电影《廊桥遗梦》,浪漫的爱情故事感动无数人,也让人们记住了廊桥

该景区包含以下子景点:北涧桥,文兴桥,南阳桥,永庆桥,溪东桥,三条桥,三柱桥,毓文桥,仙居桥,薛宅桥,红军桥

中国美术史上有一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其核心部分描绘了一座形如彩虹的木拱桥,木拱桥身是用长条圆木穿插别压而成,无立柱支撑,远远望去,极像彩虹凌空悬挂,故而得名汴水虹桥。

据桥梁史专家称,这种木拱虹桥起源于宋代,也消失于宋代,《清明上河图》是对其唯一的形象记录,至今已湮灭了900年。随着泰顺木拱廊桥的发现,桥梁史专家已经确认,这些至今仍深藏于崇山峻岭中的木拱桥正是汴水虹桥的同类。它的发现使人们有机会一睹昔日汴水虹桥的真容。

有趣的是,泰顺廊桥的发现又引来一场新的学术之争,由于清代重建泰顺最古老的廊桥三条桥时曾发现过唐代的瓦片,有人推测这里在唐代已有木拱桥,那么,木拱桥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又成了一个新的谜团,如果能找到泰顺唐代已有木拱桥的证据,虹桥的发源史将被改写。

目前,泰顺共有六座廊桥属于编梁式木拱桥型,它们是泗溪北涧桥、溪东桥、筱村文兴桥、洲岭三条桥、三魁薛宅桥、仙稔仙居桥。当然,还有一些各具特色的廊桥不可错过,比如双层木制平桥刘宅桥,单边开放如屋廊的东洋桥,石拱桥面上建三层楼阁的毓文桥,等等。

廊桥其实并不仅仅是一座过河的工具,它还兼有休息亭、驿站、拜神祈福、社交、交通运转、物资贸易等大量民俗、文化、经济、社会方面的功能。因此有人说,廊桥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乡土情感,它是明清时期浙南山区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诸多内容的重要载体。

 

  浙江南部的泰顺之所以被誉为廊桥之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廊桥数量多,而且样式丰富多彩。木拱桥、石拱桥、木平桥、双层桥、单面桥、歪拱桥、碇埠等应有尽有。据最新统计,泰顺现存各式古桥梁500多座。而在世...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而...

 

中国古代廊桥大都分布在闽北、浙南,其中以浙江最南端的泰顺廊桥最为精美、完整,所以泰顺又被称为廊桥之乡...

 

泰顺古桥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其独特的造型、风格、艺术特征以及悠久的历史均受到桥梁专家的重视。在诸多的古桥梁中,尤其是木拱廊桥备受青睐。她和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那座美丽的木拱桥结构相似。

廊桥——就是带有廊屋的木拱桥。
到底是老木匠,对木匠活儿说得就是在行。头一回知道廊桥是嘛东东了。

我不懂建筑,见到过的廊桥也很少,但凑巧看到过的两座,都颇为宏伟、精美。

这是凤凰的彩虹桥——

这是武义的熟溪桥。我去武义时,天色已晚,拙劣的相机无法拍摄这座桥,刚才从网上搜索到一个——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这是我在婺源见到的廊桥: 


 小廊桥,看来有些年代了,阶梯上长满了野草

这个廊桥好长 

有不少乘凉的人哦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老木匠师傅考察廊桥,没留下遗梦啥的?
这帖子简直成了廊桥大全.[em01]
生存是一种义务,哪怕只有一刹那。——歌德《浮士德》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感谢诸位的跟贴!

实际上本来这个帖子的名字想写的就是“没有遗梦的廊桥”。

没有遗梦的意思,是说这些廊桥几乎没有什么文字记载下来的故事,只有口碑的几个造桥出资者的传说。造桥工匠的名字、他们的手艺都没有文字的记载。因此即使当地的文史旅游部门把廊桥成型的历史推进到唐朝,却反过来说明这种造桥技术居然在以后的一千多年中没有丝毫的改进。这是中国技术史的悲哀,工匠的技艺永远不可能上升为理论抽象与归纳,从而永远停留在师徒口口相传的地步,没有标准化的工艺,没有扩散到领悟力创造力一般的普通人群的可能。

另外一个没有遗梦的意思,是觉得现在当地的人们对于这些破桥也没有很大的自豪与尊重。就比如当地的传统民居式样正在迅速的消亡一样,中国人实际上等于自己的文化成果往往是仅仅从经济价值来考虑的,这是经济境遇迫使产生的“穷凶极恶”,也是只顾现世实际生活的文化传统形成的“日暮途穷”?因此技艺往往是“因陋就简”,没有精益求精的精致操作。记得当年在日本时总是喜欢去参观神社寺庙,日本的传统建筑技艺大多从中国引进,但是却做得一丝不苟,每次神社的翻建都严格按照原来的规格、原来的用料,因此反而比在中国大陆可以看到更多的唐代风格的建筑。泰顺廊桥的保护做得很好的一点是修旧如旧,没有采用现代的油漆之类的材料,可惜的是,修建的原样一般是晚清时代的劣质仿制,并不多见真正的原样。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看过这帖子,估计人人都渴望廊桥遗梦了。

[em01][em01][em01][em01][em01]
总有一天,我会遇见我内心的生命,会遇见藏在我生命中的欢乐,尽管岁月以其闲散的尘埃迷糊了我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