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简约自然之美,人性思考之重-----读《朗读者》

值《朗读者》再版,使我有幸发现此书,并深深为其所吸引,在此着小文以此向大家推荐。
 
起初封面上简单的文字吸引了我:朗读,使我跟这个大我21岁的女人约会时的常规节目。。。 我是她的朗读者,从我15岁开始,一直到她坐牢也没有间断过。
 
这短短的两行字,几乎给出了故事的梗概。同时也抛给读者诸多谜团。比如:一个15岁的少年如何跟一个大他21岁的女人演绎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何他们的故事会和牢狱有所牵连?更有,朗读成为恋人间的“常规节目”。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这种表面上看来的纯粹爱情故事,使我想到了《洛丽塔》,他们都是把视角停留在“老少恋”上,这让人觉得《朗读者》应该也是关于情爱的惊世骇俗吧?
 
作品分为三部分。读完小说的第一部后,我有一种由衷地兴奋,这种兴奋源自故事情节与自己的假设并无多少出入。仅此一点就能构成一个阅读者的兴奋,这显然是不够的。问题在于小说的语言。这种语言,与时下十分流行的建筑风格十分相似,即因简约而使视觉凸显、放大。这种扩大了的视觉,使人有一种迷离的幻像。在简约的文字和干净的叙述当中,让读者不知自己到底身在何处,是在故事情节中?还是在风格简约的建筑中?更或者是在鸟鸣花香的大自然中?
 
无论是从情节的设计上,还是从语言收缩与开放的范式上,《朗读者》的第一部,确实像足了《洛丽塔》。不同于《洛丽塔》的是,《朗读者》主人公米夏与汉娜的爱情多了些公众的普遍性。而《洛丽塔》所讲述的恋情,多了些畸形,堕落,引诱和下流。
 
这从作品的开端可见一斑。米夏和汉娜是在公路上认识的,从开篇米夏因病呕吐得到汉娜的帮助,中间经历“常规节目”的爱恋,直到第一部结束,汉娜无言离去。这似乎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将情节再延伸一些,铺张一些,我们似乎都无法从这条线上离开,而这条线就是一个15岁与36岁的爱恋。而这种爱恋始终有一个“常规节目”贯穿着,那就是他们之间的“朗读,淋浴,做爱,并卧”。其实从开篇,当一个深具女人香的她,其温热的身体靠近米夏的那一霎那,米夏已经意识到对于汉娜身上的汗香有了难以言喻的迷恋。而这种“新鲜的汗香”和汉娜的晚年时的“体臭”,无形间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一生中所经历的沧桑,而汉娜经历的又岂止是一个普通人由年轻到老,有生到死的简单轮回?
 
这得从作品的第二部分说起。铺展在读者眼前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在情节上有了360度的转弯。这种急转弯,没有给读者任何接受的过程和余地。一个唯美浪漫的爱情,突然间要承载审判和监狱的重压和历史旧事的责任担当。在这里再也看不到行云流水,唯美舒缓的爱情叙说。有的只有米夏和律师的“麻木”,以及汉娜的无望的挣扎与愤怒,无力的恐慌与辩解。。。。。。而正是在这突然转弯处,作者为我们揭开了谜底所在:汉娜是当年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而且是个不识字的女看守。而恰恰正是这文盲的身份使汉娜不辞而别,离米夏而去,也为此使米夏成为她的朗读者。而作为文盲,汉娜视此为极端羞耻,这让她宁愿选择监狱,也不愿意泄露自己是文盲的秘密。
 
而米夏此时已经是翩翩公子,高等学府法律系得高材生,这个身份让他目睹并参与了审判的始终。这无疑把米夏和汉娜,以及和他们相关的一切推向了冲突的高潮。
 
法庭对汉娜的审判就是对纳粹的审判与控诉。而作为纳粹的帮凶,汉娜是否真的应该承受社会的谴责和罪名的担当。这是作者抛给我们只得深思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米夏那里是矛盾的,他一度难已接受自己挚爱女人的过去。在审判中,米夏似感觉了自己的麻木。如他所言“是谁给我注射了麻醉剂?是我自个儿吗?不麻醉我还能忍受的下去吗?麻醉不只是在法庭起作用,麻醉作用也不仅是我能够把汉娜看成路人。麻醉还能够起到一种作用,让我成为自己生活的局外人,冷眼旁观。”后来,米夏又在别人身上发现了这种麻木,“不管是律师,还是一场又一场的审判过程,他们风格都一样,是法律修辞上的好斗争胜,是书院学究式的尖酸刻薄,甚至是吵闹喧哗而富有心计的大胆无耻,并且每个人都按照各自性格和政治观点的不同,加以变通,各尽其妙。”不管谁谁谁的麻木,反馈给读者的似乎是对汉娜的迂回的辩护。“我”的“麻木”是米夏深深的忏悔的表现,审判过程的麻木和无耻,使米夏,或者读者可稍稍暂时放下汉娜作为女看守的邪恶。
 
在接下来米夏的内心矛盾中,可以完全肯定,米夏,作为一个法律系高材生,现下的实习审判人员,他并不能肯定和承认汉娜的罪行,这可以以米夏的观看的角度,即汉娜在纳粹集中营的表现得以开脱:“不!汉娜不识宁愿犯罪而作出人生的种种抉择的。不!它并不是因为那些温柔而虚弱的姑娘曾经给她朗读,而把她们派到奥斯维辛取得。不!她选了她们来朗读,是因为她们注定要去奥斯维辛,而她想在这最后一个月里,把她们安排的好点儿。。。”这是米夏为所爱之人的辩护?还是作者对罪与罚的审视?
 
在审判过程中,米夏看似是一个背负复杂的“麻木”的“局外人”。事实上,正是这种复杂的“麻木”,使他一直处于焦虑和忏悔之中。从开始对汉娜的“背叛”,到不愿出来做汉娜不识字的见证人,这一切都使他的忏悔作为故事情节的推动者,来阐释爱与恨的交错,现实与历史的粘合。
 
最终,汉娜被送进了监狱。她本可以不必进监狱,只要她肯公开自己的秘密,只要米夏肯站出来为她作证。但这一切在主人公的心里都关系着无尚的自尊,所以最终,他们都因选择自尊而放弃彼此的幸福。
 
到第三部分的时候,米夏和汉娜的唯一联系,就是米夏不断的把自己的朗读的录音带寄给汉娜,但并未去探视,甚至没有给汉娜带过去一封信,一个字也没有。直到她在狱中学会识字,再到她的最终的结局。这期间一直牵连着米夏的忏悔。不妨说,米夏的忏悔,和他们的“常规节目”-----朗读一样,是作品的两条主线,正是这两条似是而非,似有还无的隐隐线条,使读者得以对历史之于审判,对罪者之于考量,对现实之于反思,对人之于宽恕,对己之于责任。。。。。。这诸多人性的思考的戒尺,正是作者之于读者的价值所在。
 
关于善,恶,美,丑的是是非非,关于家仇国恨的刻骨铭心,关于海誓山盟的感情纠葛,关于忠诚与背叛的拷问,关于责任与担当,关于罪与罚,关于人性本质的探视等等,都是这部作品的伟大所在。而其语言的美感,更让读者得以享受阅读之愉悦:她的简约又不失厚重,冷静又不失严肃,平淡又不失尖锐的语言,真可谓羚羊挂角了。

朗读者
 
作者:(德)施林克 著,钱定平 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780657767X
印次:1

纸张:胶版纸 出版日期:2006-1-1
字数:133000
版次:2
 
 
内容提要:
    它是一个侦探小说家写的爱情故事,
  但也有人说它其实和爱情无关;
  它是德国每间中学课堂讨论的话题;
  它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的德语书。
 
 
 
目录:
曹文轩序
专访
正文
附录:我把它一夜读完
   留给读者
 
 
 
编辑推荐:
    作家曹文轩作序推荐,附童自荣朗读光盘,学者钱定平重译。
感人至深,幽婉隽永!小说跨越国与国之间的樊篱,而直接同人类的心房对话
——纽约时报书评
在我为他人开出的所有书单中,无一没有这本书的名字,这样一本书,正合我的阅读趣味与文学理念。 ——曹文轩

  朗读,是我跟这个大我21岁的女人约会时的常规节目……我是她的朗读者,从我十五岁开始,一直到她坐牢也没有间断过。

俺也找一本看看,谢谢楼主地介绍和推荐。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