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原创首发]大哥,对孟母堂,三苗有话说

大苗兄发文说他坚决反对孟母堂,俺看了后,很不以为然。大苗兄反对孟母堂的主要原因有:1、孟母堂式的教育模式属于反现代西式教育的体系;2、孟母堂所宣扬儒家是“将宗教植入现代社会的普世教育中”。俺觉得大苗兄的这两个论点都有问题。

相较于教育的形式,教育的内容更为重要。如果当下的义务教育刚学了西式教育的皮毛和表面,而将现代公民教育的内涵全部抽离而代以功利和党化教育,那它的现代性就要大打折扣了。当下的义务教育内容中偏离科学、趣味的内容比比皆是,而教小孩子偏执、愚蠢的部分随处可见,试问这样的教育内容真能代表教育者的真实意图(当然了,这样的教育确实符合部分“教育”者的真实意图)。义务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浪费小孩的生命,从课程安排到课业内容,如何为人的教育少之又少,如何成为考试机器,并为以后成为赚钱机器的内容则大行其是。大苗兄对现代西方毫无保留的拥抱,却忘了当下的义务教育对现代西方的精髓弃若敝履,相反将现代教育的负面发扬光大。即使在西方,对教育模式的批评也是不绝于耳,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在讨论传统教育时,先要纠正大苗兄一个史实方面的错误。中国古代的书院并非仅仅为科举考试而设。比如湖南岳麓书院初建的目的恰恰是为纠正士子读书仅仅为科考的偏颇。中国传统的教育固然有巩固皇权、稳定地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传播知识、教人成人的目的。并不是所有的私塾都是鲁迅的三味书屋。钱穆的回忆录中提到青年时候中西兼容的小学教育,既有传统的内容,也有西方的东东。而他对现代大学体制感情一般,认为这种模式将职业与人生割裂。

宗教与教育的关系。且不论儒学是不是宗教,宗教的形式与宗教的价值也是两层概念。现代以来宗教的形式发展最快,形式化的内容最为直截有效,短时期内的效率最高,急功近利的现代人最容易被短平快的形式化宗教吸引,而对宗教之于人心灵、灵魂、价值等等更有意义的内容失去兴趣。而当下义务教育更具有形式化宗教的特点,他的排外导致其借助权力对体制外的教育模式进行封杀。

另外一个问题是对传统的看法。朱维铮先生有一个比喻,他认为传统就像人身体的免疫系统一样,虽然有碍于人的自我更新,但另一方面也是保护人体不被病毒摧毁。将传统与现代生硬的割裂开来,历史与现实可不是但线条进化的结果。

最后,俺要批评下大苗哥的写法新风格。大苗哥不用自己独特的大苗体,却向别人学什么通俗易懂,邯郸学步,有点像当下教育,好的不学坏的学,放弃了自己的特长与优势,也就变得稀松平常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5 10:00:13编辑过]

好好作湿,天天捣蛋。

三苗肯定没有仔细思量儒教的精神本质。儒教在意识形态上看,的确就是宗教,其基本点上的东西是不可置疑的,而现代精神本质就是可以置疑一切。按照胡适先生的话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假设就是“置疑”,但关键是“求证”。也就是说,现代精神的存在是基于证实,这显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是“儒教”所能容忍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看,现代精神是一种散发性思维,而儒教则是封闭性思维。

现代思维,如果从哲学层面看,是形而下,并不求得统一的抽象归结。换句话说来,就是“分科治学”,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而儒家的学问呢?是“万般归一”。在这个哲学体系里,世界源于一,并归于一,故其精神价值论是和现代思维价值理念相否定。不是现代思维体系否定多元,因为现代思维体系本身就是多元的,恰恰是儒教的思维体系否定多元。

儒教的宗教性质还在于“秩序”,并由此构成基本社会伦理体系,我们称之为“理”也就是理学或者礼教的那些东西。而现代思维呢,则基于“存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精神存在,于是也就有了人的精神价值和人的精神自由。

显然,基于儒教和如何看待儒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情。基于儒教,就是接受并承袭儒教的精神;而看待儒教呢,则可以将其看作多元中的一元,可以褪掉其宗教的衣钵,体察其文化性的含义。

现代教育,其实就是世俗教育,非宗教化或者非宗教的教育。就是要将宗教和宗教性质的东西从基本教育中剔出出去。什么是宗教性质的呢?但凡不可置疑和不可证实而必须信服的东西,都有嫌宗教。对抗一个宗教性教育,再拉进来一个或者一套宗教性质的东西进来,我不觉得是多元,而以为是更加宗教化的侵袭。

说儒教中不乏中华文化精华,难道圣经和可兰经中就没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么?

不是兄弟说哈,大哥自从当了官,说话也谆谆,语重心也长,掐架无味得紧呢。[em12]

言归正传,如何看待儒学,俺跟大哥看法不同,俺不同意用现代/传统二分法评判一种思想和文化,现代思想中有没有传统意识,传统思想中有没有现代因素?中西是否是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这涉及到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俺虽然认同儒家思想,更喜欢文化多元,作为多元文化的一支,儒家文化有其开放性和封闭性。而封闭型和开放性是各种文明存在延续的共性,大哥不也排斥着非现代的传统因素吗?

好好作湿,天天捣蛋。
以下是引用李大苗在2006-9-5 15:29:00的发言:

三苗肯定没有仔细思量儒教的精神本质。儒教在意识形态上看,的确就是宗教,其基本点上的东西是不可置疑的,而现代精神本质就是可以置疑一切。按照胡适先生的话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假设就是“置疑”,但关键是“求证”。也就是说,现代精神的存在是基于证实,这显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是“儒教”所能容忍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看,现代精神是一种散发性思维,而儒教则是封闭性思维。

现代思维,如果从哲学层面看,是形而下,并不求得统一的抽象归结。换句话说来,就是“分科治学”,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而儒家的学问呢?是“万般归一”。在这个哲学体系里,世界源于一,并归于一,故其精神价值论是和现代思维价值理念相否定。不是现代思维体系否定多元,因为现代思维体系本身就是多元的,恰恰是儒教的思维体系否定多元。

儒教的宗教性质还在于“秩序”,并由此构成基本社会伦理体系,我们称之为“理”也就是理学或者礼教的那些东西。而现代思维呢,则基于“存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精神存在,于是也就有了人的精神价值和人的精神自由。

显然,基于儒教和如何看待儒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情。基于儒教,就是接受并承袭儒教的精神;而看待儒教呢,则可以将其看作多元中的一元,可以褪掉其宗教的衣钵,体察其文化性的含义。

现代教育,其实就是世俗教育,非宗教化或者非宗教的教育。就是要将宗教和宗教性质的东西从基本教育中剔出出去。什么是宗教性质的呢?但凡不可置疑和不可证实而必须信服的东西,都有嫌宗教。对抗一个宗教性教育,再拉进来一个或者一套宗教性质的东西进来,我不觉得是多元,而以为是更加宗教化的侵袭。

说儒教中不乏中华文化精华,难道圣经和可兰经中就没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么?

大苗此论有疑。

宗教的前提是神化的存在为先,而儒教的立足点是人伦,以公理假设演绎推论构造社会秩序和理想价值观(“内圣外王”)。

两者的界限,不能混淆。

用真名讲真话。。。我怀疑 用马甲玩丑话。。。我理解 用真名说慌话。。。我见证 以真理的名义。。。我祈祷
海上笑笑生,那些入世的宗教,都是关于人伦的,都关乎于善恶和敬畏。

    讨论真有意思。三苗大概是学历史的,对岳麓书院初建时的办学目的很了解,但没提后面的事。另外指出一个小毛病,义务教育这个概念不是这样用的。说义务教育,侧重的是义务,直接批评现在的教育就行了,说义务教育如何如何不好,容易引起误解。

    大苗对现代教育的特征很了解。的确,现代教育是世俗教育,但我认为,主要不是非宗教化的问题,西方中世纪有世俗教育和僧侣教育之分,而现代教育之所以是世俗教育,主要是因为它不再以希腊时代的课程或者说亚里士多德推崇的那些课程为主,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是教人谋生手段的,教育上讲,就是从人文教育传统向现代以科学教育为主的转变。

    儒学与儒教的关系,这个我不敢乱说,但我相信,如果孟母堂的课程是以儒学为主,这样教出来的人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所以在看到孟母堂还有数理化课程时,我感觉创办者应该是有他自己的考虑的。至少我认为,数理化再加上国学,并不比现在数理化加上政治、历史差。尤其是政治教育,那简直就是愚民呀,儒学如果能学好,不至于被教成傻瓜吧?这样看来,孟母堂是一种反叛。它给教育当局出了一道难题,当然肯定是会封它的,不过,这是一个信号,它表明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拒绝现在的这样的教育。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