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华:掌控当前经济形势的政策建议

邱晓华:原国家统计局局长、现中海油高级研究员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面对着一系列的内忧外患:一是自然灾害不断,先后出现了年初的南方地区冰雪灾害、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6月中下旬的南方局部地区洪涝灾害等,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二是股市的暴跌、房市的持续疲弱,使市场信心严重受挫;三是国际石油、粮食、铁矿石等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推动了国内物价继续攀升;四是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加深、美元持续贬值、越南爆发经济金融危机、国际热钱大量流入,对国内经济金融稳定形成较大的压力;五是美、日、欧和世界经济的减缓趋势更加明显,人民币持续升值,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给出口企业带来较大的困难。这些因素,有些虽在预料之中,但演变的程度更严重,有些则是预料之外的,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阶段中国经济的走向如何?宏观政策又需作何调整?日益引人关注。
    经济基本面不变,通胀向中度发展
  总的看,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还是基本正常的,对中国经济过分悲观的看法不可取。增长速度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既是预料之中,也是难免的,但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有可能达到10%左右;通货膨胀压力不减,通胀水平由低度向中度发展的趋势基本成局,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8%的预期调控目标难以实现,很可能在6.5-7%之间。但影响物价上涨的国内需求因素逐步减弱,更多地是成本因素和国际输入因素的影响,因而决定了本轮通胀的平缓性、持久性,出现持续超过10%的高度通胀的可能性还不大。
  宏观调控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防经济过热政策力度把握过严,忽视经济周期性调整规律,一味紧缩社会需求,出现政策性减速效应过于激烈,与周期性减速效应叠加,最终伤及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以至经济增长形成较大的回落惯性,造成宏观经济过快地触及谷底;二是,防通货膨胀政策方向把握失当,忽视本轮通胀的成本性、国际性因素,一味紧缩国内银根,出现国内企业为世界性通胀吃药,生产经营环境更紧,成本上升的压力更大,最终伤及微观经济的正常发展,以至国内供给出现过大的波动,加剧国内市场供求矛盾,加大物价上涨压力。
  防止经济出现较大减速惯性
  展望全年发展趋势,经济仍可以保持较快的发展,出现形势逆转的可能性还不大,拉动今年经济增长10%左右的需求力量依然存在。但对不利因素要保持高度警惕:国际经济环境存在较大变数、国内自然灾害不断、涨价压力不小、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特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实现稳定增长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比较突出。
  就国际经济环境来说,一些问题虽在预料之中,但程度更严重,情况更复杂,未来还存在不少变数。犹如存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给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带来爆炸性冲击,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次贷危机影响比预期要严重。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增长已明显减缓,欧、日经济也深受其害,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整体减缓已基本成局,其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尤其对那些依赖美国经济程度较高的国家,出口形势有可能变得更为严峻。有人已做出预测,如果美国经济减缓1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可能减缓0.5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经济可能受此拖累放缓0.2~0.3个百分点。也许这种预测有点过头,但至少提醒我们,如果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萧条局面,对中国的出口影响肯定是不小的。因为现在中国对美国出口已占总出口的1/5以上。今年前五个月,由于美国进口的减弱,至少影响中国出口增幅回落5个百分点。
  二是,国际性通胀现象更加明显。石油价格持续上涨,不断冲击全球经济的神经。每桶100美元的心理关口,早在年初就已突破,目前已攀升到每桶140美元以上高位,同比涨幅超过一倍,对石油进口国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与此同时,粮食、铁矿石、铜等其他资源性、基础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形成了较强的全球性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有可能引发全球物价的全面持续上涨。中国现在一半以上的石油需求要靠国际市场来满足,受涨价因素影响,每年要多支出数百亿美元。因而,中国经济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特别是未来国际石油价格走向存在变数,其潜在影响不可小视。
  三是,美元汇率持续弱势。受美国经济疲弱和结构性失衡的影响,加上国际市场流通的美元过多,美元汇率跌势不减,对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的比价持续软弱,不仅使国际外汇资产出现大幅度缩水,也加剧了国际性通胀。弱势美元趋势若不能得到遏制,将严重扰乱国际金融市场,进而破坏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是,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出现异动。今年以来,越南出现了股市暴跌、房市崩盘、物价大涨、汇率大贬等经济和金融问题。韩国经济的贸易逆差急剧增多、币值不稳、物价上涨等。印度经济也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增势减弱、物价上涨。俄罗斯经济降温,物价大幅上涨。这些国家经济的变化目前虽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大的负面影响,但可能影响国际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加剧国际资本的不正常流动,给东南亚和其他一些地区国家的经济和金融造成冲击。
  就国内经济来说,整体经济已出现减速运行态势。一季度GDP增长10.6%,二季度增速回落到10.1%左右。除了自然灾害不断外,股市、房市持续低迷,物价持续上涨,紧缩银根政策造成了相当多的中小企业面临生产经营的困难,资金链条绷得较紧,生产、投资、消费、出口等环节的增速都有所减缓。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促进和制约因素并存,上行和下行力量同在,但下行的风险正在快速增加,未来的发展态势存有一定变数。
  需要指出的是,转变发展方式正成为新时期发展的新要求,它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利好的,有利于摆脱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硬约束。但就短期来说,转变发展方式不是免费的午餐,必然要求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就是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受到限制,一些涉及资源、环境更多的发展领域设置的市场门槛更高,由此带来发展成本上升,短期内将影响一些领域的生产、投资,影响一些经济增长速度。因而,对可能伴生的阶段性失业加剧、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弱、CPI上升、社会心态不稳等问题,也应当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及早做好应对工作,把经济转型的代价控制在最低的限度。
  2008年的中国经济走向将主要取决于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把握上。如果调控力度、时机把握得当,各项政策相对配套,不出现伤害微观领域基本活力的局面,我们就可以避免宏观大的波动。如果有关调控政策持续收紧,就有可能引发本轮经济周期出现过早触底的危险。
  现在的关键是,在财政政策上要在稳健基础上,适当加大积极支持发展的力度;在货币政策的运用上,要在从紧基础上,适当增加灵活性,防止收缩过紧;在外贸政策上要注意保持鼓励出口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适当增加激励性。要注意避免出现政策性收缩效应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效应重叠,以至放大波动效应,形成过大的经济下滑惯性。这是需要政府竭力防止的。
  出现高度通胀的可能性较小
  今年以来,市场物价持续上涨,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一度曾攀升到8.7%,引来各方面的更多关注。此后涨幅虽有所波动,但基本处于7~8%的高位运行。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9%,表明中国的通胀水平已经由低度向中度发展,全年实现4.8%的预期目标是很困难的,但连续出现10%以上高度通胀的可能性也不大,估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6.5~7%之间。
  本轮通胀的特点决定了通胀的变化将会是平缓的、阶段性的、可控的,不大可能是急剧性的变化,也不会是持久性的、不可控的。本轮通胀成因表现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国际输入影响的特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以往不完全相同。需求拉动可能是急剧性的变化,但成本推动很可能是逐步的、渐进的,不可能是急剧性的变化;国际输入的影响可能是突发性的,但不大可能是持久性的。按照目前国内的经济社会条件,物价上涨也是可控的,即可以控制在各方面可以承受的范围,能够避免出现超过10%的高度通胀。
  从发展趋势看,推动涨价的因素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虽然潜在涨价压力还不小,但主要不是来自国内需求膨胀的因素,涨价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于成本因素和国际输入因素。而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客观上还需要有个过程,不可能短期内迅速见效,估计中度通胀状态还将继续维持一段时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治理通胀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缺乏国际视野,还是局限于国内问题,关起门来就通胀论通胀,忽视本轮通胀的国际性,影响国内经济的较快发展,以至出现中国为世界通胀吃药,付出过大的代价;二是,缺乏综合措施,还是局限于单纯紧缩货币政策,仅把控制需求作为主要手段,忽视财政政策和外贸政策,影响社会需求的稳定增长,以至出现微观经济发展的环境持续恶化,加大社会的成本压力,加剧供求的失衡矛盾。
  总之,防止物价上涨过快的政策立足点,要更多地放在改善供给、优化结构、完善机制上,更多地放在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上,而不是放在单纯的紧缩货币需求上。这就要求政府要在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更多地运用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手段,切实帮助企业和个人消化成本和价格上涨的压力;更多地运用富裕的外汇储备加大进口力度,通过增加国际资源来控制国内价格上涨。也就是说,要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与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结合好,把国内调控与国际调节结合好,把总量调控与结构优化结合好,把需求调节与供给调节结合好,把行政调控与制度改革结合好。牢牢把握住一个基本的原则,这就是防止和治理通胀,不宜以过度加剧失业矛盾为前提,不宜以牺牲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为代价,而是要在发展中治理通胀,在增加就业中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各方面可以承受的范围。
邱晓华和邱晓云是什么关系?
[原创]邱晓华们的再就业问题还真值得讨论
文章提交者:syrbcx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两年前,在轰动全国的上海社保资金案中受牵连落马的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日前已赴中海油总公司下属研究机构任职。8月28日,一篇题为《掌控当前经济形势的政策建议》的文章出现在经济观察报网站上,该文针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复杂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文章末尾署名为“原国家统计局局长、现中海油高级研究员”。这是邱晓华2007年1月份被“双开”消失后,首次以大型国企的高级研究员身份亮相媒体。

  想当年,邱少帅上任刚稳即被免职
  今年50岁的邱晓华于1982年进入国家统计局,拥有经济学博士头衔及高级统计师资格,先后任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处长、副司长、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等职务,年仅48岁便升任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2006年10月12日,48岁的邱晓华突然被免去国家统计局局长职务——他在国家统计局局长任上呆了约200天。

  新华社2007年1月23日发布的消息称:“经查,邱晓华在任国家统计局领导职务期间,收受不法企业主所送现金;生活腐化堕落,涉嫌重婚犯罪。”报道称,邱晓华身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丧失党性原则,收受现金,道德败坏,涉嫌重婚犯罪,其行为严重违反了党纪政纪和法律,造成了恶劣的社会政治影响,必须依纪依法严肃处理。根据《GCD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经中央纪委审议并报zhonggong中央批准,决定给予邱晓华开除党籍处分;经监察部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给予邱晓华行政开除处分;建议依法撤销其全国政协委员资格。对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随后一年多时间里,再无关于邱晓华的消息。

  看今朝,邱统计发挥余热重超老刀
  邱出狱后,在这篇题为《掌控当前经济形势的政策建议》的文章中指出,“2008年的中国经济走向将主要取决于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把握上。”

  据邱晓华判断,中国出现高度通胀的可能性较小。他还特别指出,在治理通胀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缺乏国际视野,还是局限于国内问题,关起门来就通胀论通胀,忽视本轮通胀的国际性,影响国内经济的较快发展,以至出现中国为世界通胀吃药,付出过大的代价;二是,缺乏综合措施,还是局限于单纯紧缩货币政策,仅把控制需求作为主要手段,忽视财政政策和外贸政策,影响社会需求的稳定增长,以至出现微观经济发展的环境持续恶化,加大社会的成本压力,加剧供求的失衡矛盾。

  邱晓华认为,防止物价上涨过快的政策立足点,要更多地放在改善供给、优化结构、完善机制上,更多地放在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上,而不是放在单纯的紧缩货币需求上。

  议将来,邱晓华们再就业引发讨论  
    早在今年6月17日就有报道称,邱晓华近日已出狱并赴中海油总公司下属研究机构任职。但后来一直未有下文,也无正式的消息披露。

  据相关人士向媒体透露,《掌控当前经济形势的政策建议》一文确系邱晓华所写,而且他的确已经在中海油任职。这篇文章是邱晓华通过中间渠道送给经观网发表的。“他很低调”,谈到此时发表文章的背景,这位人士表示,当前中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宏观经济面临多种挑战,作为一名曾经的学者型官员,他可能想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国家提点有益的建议。
     
   邱晓华的文章没引起什么反响,但他在企业再次就业却引起了社会不同反应。一种意见认为,邱以前是学者型官员,既熟悉经济工作,又有较深理论素养,“这种人官是不能再当了,不过做个企业人才还是可以的”,有人诙谐地比喻“ 废物利用,挺环保的”;另一种意见持反对态度,认为“对于像邱晓华这样涉及严重经济犯罪的前政府高级官员,应该在刑满释放后,有比对待一般经济犯罪分子更加严格的限制约束法律,比如此类人物终身不得进入大型国企担任高级管理人员或者研究员等一切高级职务,但允许他们自谋职业等等。不如此,高级官员对于严重经济犯罪的惩罚后果是不会真正感到害怕的,也因此而不会在犯罪前有真正的警示和警告作用。”还有人从反腐败的角度提出意见,指出:“如果腐败分子能重新启用,反腐败还有什么意义?”也有人建议,应“建立犯罪高官跟踪管理制度,刚判完刑就走上企业高级岗位,实在让人匪夷所思。”甚至有人怀疑:“从腐败分子摇身一变为高级专家,这变化也太快了,这背后有什么缘由呢?”

    应该肯定,对此类问题展开不同争议很有意义。我认为,落马后的高官出狱后怎么重新生活,这既是一个政治制度问题,也和法律制度有密切联系,还涉及反腐的纪律规定问题,是一个需要从政治、法律、党纪和社会四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事情。在我国当前反腐力度逐步加大的背景下,被双开判刑的远不是邱晓华一人,今后,将有一批又一批的“邱晓华”面临这个问题,这些人出狱后怎样再就业,还真值得研究讨论。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原帖由 猪头猪智慧 于 2008-8-29 15:20 发表
邱晓华和邱晓云是什么关系?
云想衣裳华想容嘛:俺总想剥下数据的衣裳,他老想给数据整容,所以是对头。

[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08-9-3 08:32 编辑 ]

邱晓华背影

就在央行副行长易纲传出将接替谢伏瞻执掌国家统计局之时,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这一次,他的身份当然不再是“政坛明星”,也不是因为上海社保案而被“双开”的落马高官,而是中海油的一名高级研究员。
    8月28日,邱晓华通过中间途径,在《经济观察报》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掌控当前经济形势的政策建议》的文章,署名为“原国家统计局局长、现中海油高级研究员”。
    在文章中,邱晓华建言,不可关起门来就通胀论通胀,忽视本轮通胀的国际性,以致出现中国为世界通胀吃药的情况,影响本国经济较快发展,付出过大的代价;同时,不可局限于单纯紧缩货币政策,仅把控制需求作为主要手段,忽视财政政策和外贸政策,影响社会需求的稳定增长,以至出现微观经济发展的环境持续恶化,加大社会的成本压力,加剧供求的失衡矛盾。
    一位与邱晓华私交不错的经济学家非常认同邱的观点,他甚至对记者表示:“如果宏观调控前期有关部门能够有这种认识,也许要少走一些弯路,调控效果也许更好。”
    邱的文章被网络转载以后,引起了更多的共鸣。出狱以后,邱晓华以学者身份的第一次亮相,至少获得了经济界的认可。不过,邱晓华这次亮相的更大意义还不在于此——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落马高官出狱之后以学者身份再度公开发言的,而且,距其出事之时,也不过一年多时间。
    “这是值得鼓励的一个进步,是一个好的方向。”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志忍教授对本报表示,“邱晓华在跌倒之后以他的学者身份发表言论,也体现了社会文化的一种积极变化。”
    曾创数项统计局之最
    在出事之前,邱晓华是被一致看好的“仕途明星”、“学者型官员”。
    邱是福建宁化人,出身寒微,6岁失去母亲,自幼和奶奶、姐姐相依为命,贫穷的生活也使邱晓华很早懂事。
    1982年,成绩优异的邱晓华从厦门大学经济统计系毕业之后分配到国家统计局。自此,除1998年曾在安徽任过一年省长助理之外,邱晓华在统计局一干就是24年。从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副处长、处长,到见习副司长、司长、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副局长,直至2006年3月任局长,是名副其实的“老统计”。
    在统计局工作的20多年里,邱晓华曾创造了几项纪录:30岁,邱晓华成为最年轻的副司长;35岁,成为最年轻的新闻发言人;48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年轻的国家统计局局长;上任7个月即落马,是任职时间最短的局长。
    在国家统计局,邱晓华是有名的“工作狂”。虽然现在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员对记者均三缄其口,但有官员曾私底下对记者表示,邱一贯敬业,在业务上要求也很高,尤其对数字非常敏感,许多统计数据均烂熟于心。统计局内部人员对邱的业务能力十分信服。
    有两件事也可佐证邱晓华的才华:1986年,28岁的他撰写了《从国情、国力出发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一文,影响甚大,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后改写成内部报告,薄一波同志阅后称这篇报告“很有新意”,并表示要与作者共同探讨有关问题。这是邱晓华第一次在经济界崭露头角,在统计局自然也得到了重视。两年后,工作刚6年的邱晓华被破格提拔为高级统计师、综合司见习副司长,完成了别人需要10年甚至20年才能完成的职称、职务晋升过程。
    邱晓华仕途生涯更辉煌的一件事发生在1991年。彼时的中国,由于处于转轨初期,物价飞涨,抢购风如潮,中央从1988年开始了长达3年的治理整顿。1991年,经过调查研究和数据梳理后,邱晓华在《人民日报》上整版撰文《对三年治理整顿的反思与回顾》,大胆提出:“治理整顿已经可以结束,留存的问题应在继续深化改革中解决”。不到一个月,治理整顿宣告结束,这与邱的建言不无关系。媒体称:“时年33岁的邱晓华,震动了中国经济界。”
    自此,邱晓华的仕途一马平川,直至2006年3月成为最年轻的国家统计局局长。
    但也就在这一年,上海社保案发,张荣坤被抓,纪检部门顺藤摸瓜,邱贪腐和涉嫌重婚之事曝光。据查,邱晓华并没有替张办事,和邱同为全国政协委员和青联委员的张荣坤也只是看好邱晓华,培养感情,而送给邱情妇一套上海豪宅,供其母女居住。
    2007年1月23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经查,邱晓华在任国家统计局领导职务期间,收受不法企业主所送现金;生活腐化堕落,涉嫌重婚犯罪。”邱晓华被“开除党籍、行政开除”,对其涉嫌犯罪问题则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再无邱晓华的公开消息。但有港媒称,狱中的邱晓华恢复学者本色,每天作有关中国经济的笔记,并且年底有可能结集出版。
    建言宏观调控
    在《掌控当前经济形势的政策建议》一文中,邱晓华详细谈了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并指出不得不防的几种误区,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他认为:“宏观调控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防经济过热政策力度把握过严,忽视经济周期性调整规律,一味紧缩社会需求,出现政策性减速效应过于激烈,与周期性减速效应叠加,最终伤及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以至经济增长形成较大的回落惯性,造成宏观经济过快地触及谷底;二是,防通货膨胀政策方向把握失当,忽视本轮通胀的成本性、国际性因素,一味紧缩国内银根,出现国内企业为世界性通胀吃药,生产经营环境更紧,成本上升的压力更大,最终伤及微观经济的正常发展,以至国内供给出现过大的波动,加剧国内市场供求矛盾,加大物价上涨压力。”
    在具体的措施上,邱晓华认为:“现在的关键是,在财政政策上要在稳健基础上,适当加大积极支持发展的力度;在货币政策的运用上,要在从紧基础上,适当增加灵活性,防止收缩过紧;在外贸政策上要注意保持鼓励出口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适当增加激励性。”
    他还提醒政府,要注意避免出现政策性收缩效应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效应重叠,以至放大波动效应,形成过大的经济下滑惯性。“这是需要政府竭力防止的。”邱称。
    “这些观点体现了邱晓华的深厚功底,也看出了他的学者本色。”前述经济学家表示。
就邱的这篇文字而言,有辱统计局局长的前身份,因为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从概念到概念,而不是从数字到数字。统计局不是统计概念的,这一定是个死道理。而邱的说法呢,大约就是既反左,又反右,即警惕左,也防止右,是总设计师的的口吻。
确实废话连篇,正确得看了不知所措。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邱晓华新著《中国经济新思考》出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还好我先看了回帖,免得花精力看裹脚布
原帖由 彼亦一是非 于 2008-12-26 01:18 发表
还好我先看了回帖,免得花精力看裹脚布
狡猾狡猾的!这是我在燕谈的不传之秘,你居然也知道!

如何看待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

邱晓华


    到2006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3万亿美元,呈现持续大幅度上升的态势。
    外汇储备的增加,既是中国对外经济持续发展的结果,也是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还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居高不下的结果。
    这些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到2006年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德的世界第3大进出口国。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10年,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贸持续出口大于进口,2006年外贸顺差达到1775亿美元,估计2007年又将超过2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外来投资持续扩大,近几年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都在500亿美元以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已经持续多年,这是外汇储备上升的主因。
    同样,这些年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更多地表现为投资、出口拉动,消费的作用尚未充分表现出来,形成了内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统计分析表明,近些年中国经济的贡献率,投资和出口要占近7成。消费之所以上不去,不是因为消费增长乏力,而是因为投资、出口增幅过快。这些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都在10%以上,应当说不低了,但投资增长20%以上,出口增长幅度更高。
    这说明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主要是消费增长赶不上投资、出口增长。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投资冲动大于消费冲动,另一方面是国际产业结构转移,外来投资形成对外出口的新力量。前者,是由于体制、结构性因素所致。现行体制有利于投资或助长投资的冲动,没有形成必要的内在约束,尤其以政府主导型投资冲动为甚。结构因素则表现在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带来的资源、要素流动以及需求扩张带动了投资的增长。加上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机制,相当一部分城乡居民被迫削减即期消费,增加远期风险储备,带来了消费冲动的内在约束增强。后者,是因为中国的出口主体多元化,尤以外商投资企业异军突起,使相当一部分出口由他国、他地区转移到中国。中国出口中,外资企业占到近6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这部分出口,原先是在境外形成的,如今转移到中国。这种转移性出口的增多,是因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扩大,自身的多种优惠和优势吸引了外来投资,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成为世界的出口基地。
    还应当指出,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人民币的地位也相应提高,客观上存在升值的趋势。这就吸引了许多投资者的眼光,都想从这一趋势中分享到升值的好处。而当今世界上,国际游资数以万亿美元来计,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为豪赌人民币或投资人民币提供了可能性。因而,这些年来,国际投资者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国门,期望抢占这一诱人的制高点,挖走本应由国人分享的蛋糕。分析表明,近年来,超出正常投资的境外来华资金不少于数百亿美元。现实生活中,从2005年7月新一轮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到2007年7月,人民币已经升值了7%以上(到2008年7月止已经升值17%以上),已为外来投资者或投机者获利创造了条件,而且升值趋势不减。这一情形,不仅让投资者们看到了升值的好处,而且实际上也得到了升值的好处。
    外汇储备增多,既是好事,也是坏事,至少不完全是好事。
    “好”是表明中国的财富增加,对外支付能力增强,综合实力上升,国际影响力扩大,国家有了更多更大的回旋余地,在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也更多了。这种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坏”是风险增多,代价不小。由于外汇储备更多地表现在金融财富,是国外资产的等价物,它受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容易受到外来冲击。如果持有的外汇资产升值,肯定是账面资产增多,但如果是贬值,持有的外汇资产就将缩水,形成账面资产的损失。美元、欧元、日元三大国际货币是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代表或承载物,这三大经济体的表现,随时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实际支付能力,随时可能冲击中国的金融体系。这就是风险所在。
    同样,说代价不小,是因为这些外来纸币都是中国依靠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换回来的,甚至是牺牲环境换取的。如果出现贬损,意味着物质财富的损失;如果闲置或使用不当,意味着浪费物质资源,这是其一。而其二则是国家的外汇资产是中央银行用本币即人民币买回来的。外汇的增多,意味着本币的减少,势必影响央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的能力和空间。这些年,央行的调控压力和难度明显上升,与外汇储备的上升较快不无关系。这种坏处,往往不易显现,人们也往往不易感受到。
    所以,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多,不宜盲目乐观,也不能麻木不仁,我们都应当关心它,研究它,使好处变得更大,坏处变得更小。
    第一,是如何提高外汇资产的安全性。要及早研究防范风险的机制,增强预见性,提高警觉性,谋划合理的币种结构,避免资产大幅度缩水。
    第二,是如何提高外汇资产的有效性。作为国家和人民的资产,应当完善外汇资源的使用机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巨额的外汇资产惠及国家利益,惠及百姓福祉。
    第三,是如何提高外汇资产运转的灵活性。作为国外资产的一种价值符号,其往往是瞬息万变的。没有弹性,就没有灵活性。因此,必须解决涉及灵活性的问题。关键是要有世界眼光,建立盯住国际经济变化的跟踪机制,及时作出战略性投资决策。
    第四,是如何提高外汇资产的配套性。国际收支的变化,是外汇资产变化的主要源泉。因此,应当在国际收支上精心谋划,使之成为合理调节外汇资产的有效手段。
    第五,是提高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要抓紧研究推动人民币走向可完全自由兑换的途径,争取人民币能够早日成为国际性货币,成为各国国际储备中的一个主要币种。
    (2007年8月3日)
              前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出任紫金矿业副董事长



    日前,被免去国家统计局局长要职的邱晓华已接替刘晓初出任紫金矿业副董事长一职。虽然其数月前即已赴紫金矿业履新,但外界几乎无人知晓他的这一新身份。
  公司确实已选举邱晓华为公司董事,并出任公司副董事长一职。”近日,紫金矿业的相关高管证实,邱晓华已到紫金矿业任职。
  “大智慧”上的公开信息发现,在紫金矿业董事会名单中,目前排名第一的是董事长陈景河,其后即为邱晓华。这一排名,甚至比公司执行董事、总裁罗映南还靠前。
  知情人士介绍,就在今年3月底,年满65岁、被誉为资本运作高手的刘晓初(作为新华都的代表进驻紫金矿业)由于个人健康原因,辞去紫金矿业副董事长一职。邱晓华随即获提名接任,之后按相关程序被选举为董事、副董事长。
  紫金矿业公告所附的简历显示,邱晓华1958年1月27日出生于福建省宁化县,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学习,1982年毕业分配到国家统计局工作,1999年9月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2006年3月任国家统计局局长。2006年10月,在国家统计局局长任上约200天之际,被免去国家统计局局长职务。2006年10月—2007年1月接受组织调查,2007年2月—2008年2月因重婚罪在秦城监狱服刑。出狱后,邱晓华曾任中青旅集团高级顾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等职。
     (佳禾)